北京方言中的儿化现象

合集下载

儿化音

儿化音

什么是儿化?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儿化现象是北方话的特点之一,主要是由词尾“儿”变化而来。

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在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儿”(er)失去了独立性,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前面的音节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就叫“儿化韵”。

儿化音节虽然用两个汉字表示,但并不是两个音节,读的时候仍要念成音节,拼写的时候在原来的韵母的后面加上一个“r ”,如“花儿”写成huār。

韵母儿化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儿化了,但原韵母不变,如:“号码儿”(hàomǎr)中的“码”,虽然儿化了,但韵母还是a;另一种是儿化后,原韵母发生了变化,如:“树根儿”(shùgēnr)中的“根”(gěn),儿化后,它的韵尾n丢失,实际读成了shùgēr。

由于儿化,有的韵母发生了变化,这样,有些音节本来是不同音的,却变成同音的了。

如“针”和“枝”是两个不同音的字,儿化之后,成了“针儿”和“枝儿”,变成读音相同的了。

普通话的韵母除了e、er不能儿化外(ueng一般也不儿化),其他韵母都可以儿化。

儿化的主要作用是:
表示温和、喜爱的感情色彩。

例如:女孩儿、红花儿。

形容细小、轻微的状态和性质。

例如:一点儿、小米儿。

确定词性。

兼作动词、名词或兼作形容词、名词的词,儿化后确定为名词词性。

例如:盖--盖儿、尖--尖儿。

区别词义。

例如:儿(脑袋)--头儿(带头的、领导人)、白面(面粉)--白面儿(白色的粉末或指毒品海洛因)。

北方人儿化音的句子

北方人儿化音的句子

趣谈北京“儿化音”北京的“儿化音”,是老北京方言的一绝,甭说外地人,就说在北京生活时间短点儿的北京人一时也掌握不了,外国人学说起来,就更难为了。

北京的“儿化音”跟普通话的“后缀音”:“儿”、“子”、“头”不一样。

这种后缀有一定规律可循。

如,对小物件儿,普通话一般加“儿”。

如“小凳儿”、“小门儿”、“小本儿”、“小瓶儿”、“小孩儿”……这些“儿化”词,表现出一种俏皮的亲热感。

“子”的运用则是名词后面的一种辅助音,使口语化的名词比较丰满、顺口,如“车子”、“牌子”、“铺子”、“被子”、“勺子”等。

至于“头”的用法更简单,一般表现的是块状的东西和方位的比较多,如“窝头”、“馒头”、“石头”、“砖头”、“南头”、“北头”等。

方位性的“头”还必须加“儿”化音,即为“南头儿”、“北头儿”、“东头儿”、“西头儿”,而“中”不加“头儿”。

北京话的“儿化音”是很随意的。

有人试图找它的规律,找来找去,也不能自圆其说。

要说规律,有那么一点点儿。

先说地名。

北京的地名,凡带“口”字的,一般加“儿”。

如“珠市口儿”、“菜市口儿”、“灯市口儿”、“闹市口儿”、“磁器口儿”等。

道理讲不出来,不加“儿”,说起来别扭,听起来更别扭。

带“门”字的就不一样了,有的加“儿”,有的不加“儿”,如“西便门儿”、“东便门儿”、“广渠门儿”等,都要加“儿”;很多“门”是不加“儿”的,如“前门”若加“儿”,就变成“前后门儿”的门了。

德胜门、永定门、西直门、东直门、天安门、午门等,均不加“儿”。

街道名,一般不加“儿”,如“米市大街”、“骡马市大街”、“西外大街”、“长安街”等,不能加“儿”,加上“儿”,就说不出来了。

但也有不同,像“南小街儿”、“宽街儿”、“南横街儿”等,都必须加“儿”,不加“儿”的,不像北京话。

叫“桥”的地名,老桥名一般加“儿”,如“天桥儿”、“北新桥儿”、“六里桥儿”、“八里桥儿”等;可是新建的立交桥不能加“儿”,如“航天桥”、“健翔桥”、“三元桥”、“蓟门桥”、“联想桥”……什么道理呢,无理可讲。

儿化音变规则

儿化音变规则

儿化音变规则儿化音不是北京话独有,它存在于大多数北方方言甚至普通话中,比如打杂儿、小说儿、掉价儿。

可要说最爱用儿化音,就要数北京话了。

有人统计,发现北京人说话平均每38个字就出现1个儿化音。

北京的儿化善于把不一样的发音搞成一样的。

比如,在老北京人的口中,“花儿”和“欢儿”、“一把儿”和“一板儿”都是一样的。

初到北京的外地人最困惑的,就是北京人的儿化音几乎没规律,同样一个条字,在“面条儿”里带儿化音,“油条”中就不带。

儿化音变规则可以最概括地归纳为以下5条:1 使韵腹(i,ü除外)以及作韵头、韵尾的u 卷舌。

2 在韵腹i, ü后面加er 。

3 韵尾–i, -n, -ng 减音(不发音)。

综合以上3条,可以读出下列儿化韵(-ng ):沓:沓儿 a →ar歌:歌儿 e →er孩:孩儿ai →a(i)r ( )内为减音黑:黑儿ei →e(i)r好:好儿ao →aor头:头儿ou →our伴:伴儿an →a(n)r门:门儿en →e(n)r气:气儿i →i:er (加er)牙:牙儿ia →iar叶:叶儿ie →ier调:调儿iao →iaor牛:牛儿iou →iour眼:眼儿ian →ia(n)信:信儿in →i(n)r屋:屋儿u →ur花:花儿ua →uar活:活儿uo →uor坡:坡儿o →or (唇音声母后)块:块儿uai →ua(i)r嘴:嘴儿uei →ue(i)r玩:玩儿uan →ua(n)r棍:棍儿uen →ue(n)r鱼:鱼儿ü→ü:er (加er)橛:橛儿üe →üer圈:圈儿üan →üa(n)r群:群儿üen →üe(n)r以上是27对非儿化韵和儿化韵4 舌尖韵母-i (前), -i(后)加er以后,原来的韵母弱化,通常就说被er替换:丝:丝儿-i →(-i 前) er汁:汁儿-i →(-i 后) er北京话的儿化音有多种来源,其中3种是音的讹变形成的,包括“里”、“日”、“了”。

胡同文化中京味特色语言

胡同文化中京味特色语言

胡同文化中京味特色语言
胡同文化中的京味特色语言是北京方言的代表,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儿话音”:北京方言中的“儿”音十分明显,即在普通话中没有儿化的音节,在北京方言中会儿化。

比如,“看见你”会发音成“看见儿你”。

2. 双声母:北京方言中存在着双声母的音节,即一个音节中同时包含两个辅音,如“炮子”、“切糕”等。

3. “儿韵”:在北京方言中,有很多韵母以“儿”结尾,比如“好儿”、“坏儿”、“大爷儿”等。

4. 特有词汇:北京方言中有很多特有的词汇,如“捏饼”、“拌皮儿”、“炒肝儿”等。

5. 特别的语法结构:在北京方言中,有一些特别的语法结构,如“锅炉房里开会”表示“他们在讨论悄悄话”。

这些特色语言都是胡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文化独树一帜的体现。

儿化词语表

儿化词语表

儿化词语表儿化词语“儿化”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中的一种语言现象,词语后缀“儿”字,组成卷舌韵母。

例如“心眼儿、鞋带儿、烟卷儿、针眼儿、白干儿、果仁儿、肉冻儿、抓阄儿”等。

儿化后语言成分的理性意义不变,但却增加或改变了附加意义,如“妞儿、茸毛儿、玩意儿、牙签儿”等,增加了“小巧”义,派生出“喜爱”义。

再如“好玩儿、小曲儿、慢慢儿、踢毽儿”等,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

称呼年轻同事,如“小王儿、小张儿、小胡儿、小徐儿”等,可读儿化;但“大王、大张、老胡、老徐”等,就不宜儿化了。

借用儿化,可把现成的词变成另一个词,例如:“头”指脑袋,儿化后的“头儿”却指头目、领导;“眼”指眼睛,儿化后的“眼儿”却指小洞、窟窿;“过节”指在节日进行庆祝等活动,而“过节儿”却指嫌隙、积怨。

“儿化”还可使词性发生变化。

例如:动词“垫、盖、罩”等,儿化为“(椅)垫儿、(瓶)盖儿、(灯)罩儿”等,就变成了名词。

再如形容词“短、好、鲜、热闹、破烂”等,儿化为“(护)短儿、(买)好儿、(尝)鲜儿、(看)热闹儿、(卖)破烂儿”等,也变成了名词。

有些口语色彩浓重的词语应读儿化,如“大款儿、大腕儿、冰棍儿、胡同儿、片儿警、爆肚儿、虾段儿、鱼片儿、屁股蹲儿、疙瘩襻儿、豆腐脑儿”等,否则说着拗口,听着别扭。

有些词语必须读儿化,如把“份儿饭”(fènrfàn)读成fènfàn,那可就闹笑话了!典型的天津方言——“嘛事儿?”“说得倍儿哏儿”“上南门脸儿”等,必须读出儿化,才地道。

旧时,京剧名角如“马连良”等名字都不读儿化,但曲艺名角的名字却多读儿化,如魏喜奎儿、侯宝林儿、刘宝全儿等。

一般趋势是,市井人物和老年人的儿化读音较多,而文化层次高的年轻人的儿化读音较少。

应提起注意的是,并不是词尾有“儿”字的词都是儿化词,如“女儿、男儿、少儿、小儿”等,这里的“儿”都表示一个独立的音节;另如“林黑儿”“上官婉儿”等人名,“月儿弯弯云儿飘”中的“儿”,也应读出一个独立音节,只是读音较轻罢了。

老北京方言

老北京方言

“酒糟鼻子赤红脸儿,光着膀子大裤衩儿。 脚下一双趿拉板儿,茉莉花茶来一碗儿。 灯下残局还有缓儿,动动脑筋不偷懒儿。 黑白对弈真出彩儿,赢了半盒儿小烟卷儿。 你问神仙都住哪儿,胡同儿里边儿四合院儿。 虽然只剩铺盖卷儿,不愿费心钻钱眼儿。 南腔北调几个胆儿,几个老外几个色儿。 北京方言北京范儿,不卷舌头不露脸儿。” 这是一个北京哥们儿编的顺口溜儿,从中不难看出北京话的特点。
板儿爷 骑三轮车的人 白霍 说话不着边际“没事尽瞎白霍”
颠儿了 撒腿跑了,撤了,走了的意思
打水飘儿 行动没有回报的 侃大山 高谈阔论无所不谈
“别跟这儿递葛”中的“递葛”是指
• 贱招 • 随便拿东西 • 传风凉话 • 四处乱看
北京口语中“瓷器”是指
• 一种器皿 • 一种文物 • 一种关系 • 一种商品
最适合放在“蜜”前边的动词是
•喝 •打 •柳 •泡
“抽冷子”什么意思?
• 冲冷水澡 • 打人耳光 • 突然 • 一种儿时的游戏
“你妈叫你回家呢”是想对对方说
• 你们家晚饭做好了 • 你不受欢迎 • 你怎么还单身啊 • 你们家着火了
“您怎么尽整那幺娥子?”意思是
• 寻我开心 • 耍鬼主意 • 寻花问柳 • 半途而废
对于很多人名儿化后表示亲切,如家里排行 老三的一般被称为“三儿”。儿化一般仅对 熟人,对生人为表尊敬不儿化。
在北京对于地名的称呼上也可见一斑:
对于城门 (东直门 朝阳门)皇家园林(如颐和园 故 宫)等重要地点不能儿化,对于东便门、菜市口 等 民间地界全儿化为“东便门儿”“菜市口儿”
撒丫子 抬腿走开或奔跑,有时亦有“开 溜”之意
北京话骂人时经常说“孙子”,请选择“子”的正 确读音
• zǐ • za • zèi • zè

儿化语词用法 胡同儿

儿化语词用法 胡同儿

儿化语词用法胡同儿
胡同儿是一个典型的儿化语词,在北京等地非常常见。

儿化音是北京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在词语或句子的末尾加上“儿”字,使得整个词语或句子的发音更加生动、形象。

胡同儿是一个表示地名的词语,通常用来指代北京地区的小巷子或者小街道。

在北京的方言中,胡同儿这个词语的发音为“hutongr”,其中“儿”字轻读,并且带有一定的卷舌音。

胡同儿这个词语的用法非常广泛,可以用来指代具体的某个胡同,也可以用来泛指所有的胡同。

例如,“我家住在东四胡同儿里”,“我在北京的胡同儿里闲逛”。

此外,胡同儿也是北京地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著名的景点和商业区都与胡同儿有关,如南锣鼓巷、簋街等。

这些地方都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名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总之,胡同儿这个儿化语词在北京方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方言特点是什么?经典的北京话

北京方言特点是什么?经典的北京话

北京方言特点是什么?经典的北京话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北京方言特点是什么?经典的北京话,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北京方言特点北京话有三大特点:一是快,二是发音较含混,三是儿化音很多。

比方说,当你找不到方向时,别人会说你”晕菜”了;你吹牛吹大了别人会让你”歇菜”。

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而北京话只是诸多方言的一种。

北京话:”您可别玩大发了!”=普通话”你可别做得太过分了!”下面是纯北京话:鸡贼—小气,吝啬,暗藏私心。

经典北方方言目录列表砸窑—是踢场子的意思。

局器—仗义,大方,豪爽。

果儿—是女人的意思。

「范文无忧」尖果—漂亮的女孩。

苍果—老太太。

戏果—跟泡妞,嗅蜜一个意思,台湾话叫把马子。

孙儿—被泡的男孩。

尖孙—漂亮的男孩。

傍家儿—情妇,现在官称二奶。

土鳖—形容没见过世面不开眼的人。

小力笨儿---在店铺或车站码头做粗活、杂活的学徒。

水三儿---老北京对送水的称呼,多为山东人。

点卯---北京土话,到那儿报到或看一眼,打个照面儿的意思。

言语---北京的口语,即说话的意思,言语的读音是元义。

翻车---北京土话,即翻脸的意思。

炸了庙---北京土话,惊愕,急眼的意思。

练家子---北京土话,练武术的人。

理门儿---老北京一种禁烟酒的民间社会组织,形式近似reee,有”理门公所”管理事务,加入者称为”在理儿”,对外人推辞烟酒时说”我有’门坎’。

”瞎了---北京土话,即倒霉了、完了的意思。

出现场---gongan人员赶到事发现场,处理问题。

念央儿---北京土话,跟人说自己的意思,但又故意让旁边的人听见。

摔咧子---北京土话,发脾气的意思。

鸡---野鸡的简称,也被称为”鸡婆”,就是暗娼。

这程子---北京土话,这一段时间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方言中的儿化现象
国际传播学院对外汉语091 张晟韬
摘要:文章简要总结了北京方言中儿化音出现的特点,对儿化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总结性的纠正。

关键词:北京方言儿化
北京话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

北京方言有一大特点,那边是语言中的儿化现象比较多,许多刚刚接触北京方言的朋友可能都会有此感受,或许还会因此闹一些笑话,在应当使用儿化的地方没有使用,而在不应儿化的地方却使用了儿化音。

其实,北京方言中的儿化现象还是比较有规律可循的。

在北京方言中,儿化被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大到地名,小到生活用品,都不难见到儿化的身影。

例如下面这些例子,大致涵盖了北京方言中,带有儿化音的全部音节:
ɑ→ɑr:刀把儿号码儿
ɑi→ɑr:名牌儿鞋带儿
ɑn→ɑr:快板儿老伴儿
ɑnɡ→ɑr(鼻化):药方儿赶趟儿
iɑ→iɑr:掉价儿一下儿豆芽儿
iɑn→ier:小辫儿照片儿
iɑnɡ→iɑr(鼻化):鼻梁儿透亮儿花样儿
uɑ→uɑr:脑瓜儿大褂儿
uɑi→uɑr:一块儿
uɑn→uɑr:茶馆儿饭馆儿
uɑnɡ→uɑr(鼻化):蛋黄儿
üɑn→üer:烟卷儿手绢儿
ei→er:刀背儿摸黑儿
en→er:老本儿花盆儿
enɡ→er(鼻化):钢镚儿夹缝儿
ie→ier:半截儿小鞋儿
üe→üer:旦角儿主角儿
uei→uer:跑腿儿一会儿耳垂儿
uen→uer:打盹儿胖墩儿砂轮儿
uenɡ→uer(鼻化):*小瓮儿
-i(前)→er:瓜子儿石子儿
-i(后)→er:墨汁儿锯齿儿记事儿
i→ier:针鼻儿垫底儿肚脐儿玩意儿
in→ier:有劲儿送信儿脚印儿
inɡ→ier(鼻化):花瓶儿打鸣儿图钉儿
ü→üer:毛驴儿小曲儿痰盂儿
ün→üer:合群儿
e→er:模特儿逗乐儿唱歌儿
u→ur:碎步儿没谱儿儿媳妇儿梨核儿泪珠儿有数儿
onɡ→or(鼻化):果冻儿门洞儿胡同儿抽空儿酒盅儿小葱儿
ɑo→ɑor:红包儿灯泡儿半道儿
iɑo→iɑor:火苗儿跑调儿面条儿豆角儿
ou→our:衣兜儿老头儿小偷儿
iou→iour:顶牛儿抓阄儿棉球儿
uo→ur:火锅儿做活儿大伙儿
(o)→or:耳膜儿粉末儿
下面,让我们根据上述资料,总结出一些具有共性的东西出来。

首先,在北京方言中,带有正式意味与特指的词语,一般是不加儿化的,而很泛指的东西往往会加。

比如,公园儿为泛指,要加上儿化;而同样是园林,颐和园与圆明园则是皇家园林,要的就是九五之尊的气派,要是加上儿化变成了圆明园儿,才让人笑掉大牙了。

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因素,在北京有一些藏传佛教寺庙,因为藏传佛教又称为黄教,所以,藏传佛教的寺庙有个统称,称为黄寺儿,但是在单独指称上又要将儿化去掉,比如安定门附近的西黄寺;而类似于白塔寺,
卧佛寺,潭柘寺这样特指的名称,就一律不加儿化了。

除此之外,儿化在北京方言中的另一个作用是区分大小级别。

凡是层次低的的,不管是级别上还是大小上,都要加上儿化以显示这种区别。

以北京传统的四九城城门为例,宣武门、德胜门、崇文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这是北京城的正门,是绝对不加儿化音的,更不要说正阳门和天安门了;而东便门和西便门,由于是老城的角门,规模上,建制上要低于各个正门,所以是需要加上儿化音的。

再比如,巷,流水巷儿就是很小的街道,所以加儿化;而锣鼓巷,东交民巷这样的规模较大的街道,就不能加儿化音。

在现实情况中,儿化音插入的位置,是很多不了解北京方言的人经常出现错误的地方。

儿化,并不是简单的加入在词语的最后一字,比如说,北京人说兔儿爷,而不说兔爷儿,也绝对不会说兔儿子。

但是,一般情况下,儿化都是加在词语的结尾处。

儿化音容易出现的另外一个错误,比较容易出现在初学汉语普通话的港澳台同胞或者是外国朋友身上,就是他们把儿化的“儿”当做一个完整的音节来念,例如,将一块儿念成uɑi→uɑi’er ,而不是uɑi→uɑr。

这种现象是基于对儿化现象的不了解上所产生的。

这带儿化音的北京话最起码在一百年前咱们老祖宗就这么说,老北京话里的儿化音真是门儿学问,说话哪儿带“儿”,哪儿不带“儿”,没准谱儿!这绝不能乱加,如果乱加说错了,让挑理儿的人听见回头一准儿说您怯勺。

药方儿、片儿汤话、闷得儿蜜、猫儿腻、肝儿颤、坦儿哄、烟儿煤、点儿背、碗儿糕……儿,还是不儿,这对刚来北京的人来说,还真是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