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病(气虚血瘀证)临床路径
面瘫中医临床路径207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商南县中医医院康复科2017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表证:突然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2)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面瘫临床路径 - 副本

面瘫(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一、面瘫(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麻痹(ICD-10编码:G5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主板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急性起病,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有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四)症候诊断1.风寒袭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有面部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沫,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中医治疗方案1.体针疗法(1)急性期治法:疏风袪邪,通经活络。
(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取穴:以局部+远道取穴为主,取健侧穴位。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足三里双太冲双加减: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变浅加迎香;味觉减退加舌根点刺放血,恢复期及联动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面瘫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

• (2)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 •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 (八)治疗方案 • 1.普通针刺治疗: • 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刺治疗。 •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 风寒袭络证: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 风热袭络证:祛风清热,活血通络。 • 风痰阻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 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面神经功能、中医症状评分。 • 患者进入路径第 30 天、60 天分别评定面部残障(FDI)评分。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临床路径
•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 • 一、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 (一)适用对象 •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ICD编码:BNV12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ICD-10编码:G51.003)。 • (二)诊断依据 • 1.疾病诊断 •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 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 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 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
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针灸学》(石学敏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社,2007 年)
•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 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面瘫中医临床路径

商南县中医医院康复科2017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得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
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与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表证:突然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与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
802)得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3。
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得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得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得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得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2)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2.可选择得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面瘫病程

一、病例特点:1.患者,女,34岁,系:左侧口眼歪斜两天,入院。
2.患者系于两天前在无明显原因及诱因下出现左侧口角向右侧歪斜,左侧眼睑闭合不全,说话漏风,喝水漏水,近来上述症状加重,遂于今日由家人陪同来我院就诊,门诊相关检查后拟:“面神经麻痹”,收住入院。
无头昏、头痛、无恶心、呕吐,无畏寒、怕冷,二便如常。
PE: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清,精神可,言语清楚,查体合作,对答切题。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全身皮肤及黏膜、巩膜未见黄染,颈区、锁骨上下、腋区、腹股沟区淋巴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
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
咽无充血,扁桃体无红肿。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
胸廓对称,无桶状胸及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无胸膜摩擦感,心界不大,HR: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全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肿大,腹壁静脉无显露,肠鸣音4-5次/分。
直肠、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查。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3.专科情况: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清,无肢体功能障碍。
左侧额纹消失,左侧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结膜充血,口角歪向右侧,鼓腮试验(+)4.辅助检查:暂缺二、诊断与鉴别诊断: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因“左侧口眼歪斜”为主症入院,属中医“面瘫病”范畴。
青壮年女性患者,急性起病,病程两,病久正气耗伤,气血亏虚,气虚则血运迟滞,血虚则肌肤失养,结合舌脉属“气虚血瘀”之象,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2、中医鉴别诊断:中医与“中风”鉴别,本证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出现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斜、言语蹇涩等症,发病前多有头晕、胀痛或肢体麻木等先兆,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寒冷而诱发。
与该患者病证多不符,不与考虑。
3、中医诊断:面瘫病(气虚血瘀)4、西医诊断依据:1)青年女性患者,左侧乳突后疼痛起病,病程一周;2)因“左侧口眼歪斜两天”入院;3)专科检查:舌前2/3味觉减退,左侧额纹消失,左眼睑闭合不全,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右侧,鼓腮试验(+),示齿试验(+),抬眉试验(+)。
面瘫的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及本科室优化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ICD-10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根据病情需要,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神经系统检查;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肝肾功能等。
(八)治疗方案1.针灸治疗(1)针刺以面部和手足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根据辨证,适时配合温针、神灯照射、电针、闪罐等。
针灸科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神经系统检查(3)面肌电图(EMG)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瘫痪、无力、表情不自然等症状。
中医在治疗面瘫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以下是面瘫病的中医临床路径。
一、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起病突然,多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
2、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 2/3 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
1、急性起病,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Bell 现象阳性(用力紧闭双眼时,眼球转向外上方),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吹口哨漏气,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
3、排除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面瘫)、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中药治疗1、风寒阻络证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和营。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2、风热阻络证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银翘散加减。
3、风痰阻络证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裹,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方药:牵正散加减。
(二)针灸治疗1、针刺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配穴:风寒阻络配风池、列缺;风热阻络配外关、曲池;风痰阻络配丰隆、足三里。
操作:面部穴位多采用浅刺、平刺,手法宜轻;合谷穴采用泻法。
每日 1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10 次为 1 个疗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病(面神经炎)住院病人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IO编码:G51.8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 风寒袭络证:2. 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 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病(TCD编码:BNV120)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2)颅脑损伤者(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4)曾经接受颅脑手术治疗者(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脑CT、MRI检查正常。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风湿系列。
(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松解类手法(2)整复类手法2.拔罐疗法3.推拿手法4.其他外治法:割治、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中药离子导入、穴位埋线。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风寒袭络证: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风热袭络证: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风痰阻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6.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
7.运动疗法8.其他疗法9.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九)出院标准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路径示例面瘫病-面神经炎住院病人临床路径(气虚血瘀证)第1天口评估检查:口化验类检查:口血常规口尿常规口肝功口肾功口空腹血糖口口影像学检查:口胸片口颅脑CT 口MRI 口心电图口治疗措施:口药物治疗口中药汤剂:口补阳还五汤加减。
(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盘龙七片1.2g po t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 口0.9% NS 250ml+黄芪注射液30ml 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 20%甘露醇 250ml ivdrip qd口 0.9% NS 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drip qd口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治疗: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坐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
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
口针刺治疗:30min,qd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口物理治疗: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
口其他口康复治疗:30min,Bid面部功能训练:以面部肌力训练为主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
第2天口治疗措施:口药物治疗口中药汤剂:口补阳还五汤加减。
(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盘龙七片1.2g po t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黄芪注射液 30ml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 20%甘露醇 250ml ivdrip qd口 0.9% NS 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drip qd口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治疗: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坐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
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
口针刺治疗:30min,qd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口物理治疗: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
口其他口康复治疗:30min,Bid面部功能训练:以面部肌力训练为主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
第3天口治疗措施:口药物治疗口中药汤剂:口补阳还五汤加减。
(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盘龙七片1.2g po t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黄芪注射液 30ml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 20%甘露醇 250ml ivdrip qd口 0.9% NS 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drip qd口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治疗: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坐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
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
口针刺治疗:30min,qd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口物理治疗: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
口其他口康复治疗:30min,Bid面部功能训练:以面部肌力训练为主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
第4天口治疗措施:口药物治疗口中药汤剂:口补阳还五汤加减。
(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盘龙七片1.2g po t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黄芪注射液 30ml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 20%甘露醇 250ml ivdrip qd口 0.9% NS 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drip qd口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治疗: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坐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
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
口针刺治疗:30min,qd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