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文学读书笔记
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

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在探索心理学的广袤世界中,我读了不少经典之作,也做了许多的笔记。
这些笔记犹如点点繁星,照亮了我对人类内心世界的认知之路。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经典之作。
他提出梦是潜意识的表达,是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的象征性满足。
书中提到,很多看似荒诞无稽的梦境,其实都隐藏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恐惧和冲突。
比如,经常梦见自己飞翔,可能意味着对自由的渴望;而频繁梦到被追赶,则可能反映出内心的焦虑和逃避。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强调,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是推动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他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出于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我们努力学习、工作,追求成功和社会认可,都是为了弥补内心深处的那种不足感。
而且,生活的意义并非仅仅为了个人的满足,而是在于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
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里,勒庞指出,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失去自我意识,表现出情绪化、低智商和易受暗示的特点。
群体的行为并非个体行为的简单相加,而是会产生一种新的“群体心理”。
例如,在群体中,人们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做出平时独自一人时不会做的极端行为。
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让我深刻理解到,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对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他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给予对方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让其能够自由地表达和探索自我。
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让我意识到在与他人相处时,要用心去倾听和理解,而不是急于评判和指导。
《拖延心理学》中,作者分析了拖延产生的原因。
原来,拖延不仅仅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还与内心的恐惧、完美主义、缺乏自信等因素密切相关。
要克服拖延,需要深入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设定合理的目标,并逐步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亲密关系》这本书让我对爱情和友情有了新的认识。
它指出,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往往源于对伴侣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们总是希望对方能够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但却忽略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心理学与文学(荣格作品集)

读书笔记
心理学于我的要义,更在于它融合统一了生物学与神学。 三种原型——阴影、阿利玛和智慧老人——都属于同一种类型,可以在人格化的形式中被直接地体验到。 拜读大师的作品,知道有很多书没有读,尤其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珍宝代表《易经》。 每个人无论最初你沿着人生的新途走到哪里,最终都只能沿着老路走回去。 又一位大师的作品,拓宽了我对心理学的理解。 心理学有点复杂读后扔懵懵懂懂但也有些许收获懂得了意象意念意识之间的关联还有集体无意识及各类文学 的创作的抽象意义都是心理学的解读。 后半部分对那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基本略过去了。 荣格大师的书表示读得很辛苦,这本相对来说己经浅显易懂,但仍好多看不懂,除了自己积累的功底不够外, 猜测要么大师的文风也”原始”化,我的形象思维跟不上,要么是翻译不佳。 ★★★★★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是荣格理论的基石,这本主要是集中了他基于这点对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的分 析与观点,也是理解荣格世界与一个世纪以来建筑于其上的各类艺术作品的一个很好的桥梁。
荣格的研究方法,是尊重精神现象,承认心理现象(如想象、幻觉、梦等)在重要性和真实性上丝毫不亚于 物理现象。
这种“集体的”梦、幻觉和想象,这种反复出现的、超个人的原始意象,也揭示了人类共同的、普遍一致的 深层无意识心理结构,而这,就是所说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把艺术创作方式区分为心理学的和幻觉式的。心理学式的创作从人类意识领域中寻找素材,因而是面向 现实的艺术家;幻觉型艺术则从潜藏在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中寻找素材,因而是背对现实面向艺术家自我的艺 术。
03
集体无意识 的概念
04
论分析心理 学与诗歌的 关系
06
《尤利西 斯》:一段 独白
05
心理学与文 学
01
毕加索
02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文学——揭开文学世界中的人类情感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文学——揭开文学世界中的人类情感心理学和文学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的方式,而心理学则研究这些情感的本质和机制。
在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类情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情感有时是由具体人物或事件触发的,有时则是由作者本身的情感表达而来。
通过文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对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
情感是指人类在面对不同情境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
情感包括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多种类型。
在文学中,情感通常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感受等方面来体现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刻骨铭心的事件时,会感到自己也仿佛置身其中,与主人公一同经历着各种情感的波动。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变化,这也帮助我们理解心理学中有关情感的各种概念。
心理学中,情感的本质和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情感的本质指的是情感的定义和概念,而情感的机制则涉及到情感是如何产生、影响人类行为等问题。
在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情感被描述得非常生动和真实。
例如,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的表现,其中的情感流露非常真实,例如爱、嫉妒、抑郁等情感,让读者切身感受到角色的痛苦和奋斗。
另外一个心理学中的概念是心理疾病,它是指由于不同原因而导致的心理状态不稳定所导致的一种疾病。
通过文学中的角色,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心理疾病所带来的影响。
例如,文学作品中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的实质和影响。
文学也可以用来解决心理学中的某些难题。
例如,心理分析理论中强调潜意识。
因此,文学作品中通常包含潜意识中的元素。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可以深入理解潜意识所包含的项目,进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
总的来说,心理学和文学之间存在着很紧密的联系。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对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
心理作文之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

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篇一:《文艺心理学》学后感】学《文艺心理学》后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文艺心理学》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有精神分析学与文艺心理学等。
首先,就是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
文艺心理学的性质教材中认为文艺心理学的正当名称应是“心理学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这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学作品和文学接受中的问题。
它不同于用文艺创作和文学接受的现象来阐释心理学原理的那种“文艺心理学”。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心理学”这个名称定义的十分明确,也非常科学,并强调所谓艺术心理学就是研究有关艺术方面的心理特征和心里规律的学科。
文艺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文艺家的人格心理过程、文艺创作的心理过程、文艺作品的心理蕴含和文艺接受的心里规律。
其次,就是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所依据的原则是坚持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坚持以人的活动人的实践为中介的辩证反映论、坚持对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历史性的解释、坚持文学现象的特殊规律性、坚持心理活动的系统性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的综合性原则。
文艺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实验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精神作品分析的方法、精神病理学的方法、心理发生学方法、个案研究的方法。
精神病理学的方法中的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或艺术家与神经症、疯子有不解之缘。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或艺术家与神经症、疯子有必然的联系。
也许合理的解释是天才、艺术家往往有异于常人的比较偏执、热烈和异于激烈的性格和人格,艺术家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成为弱点和缺点,但在艺术创作中,却是难能可贵的优点。
因为艺术家的这种敏感的、偏激的、偏执的、离群索居对对对的、喜怒无常的神经质的特点,最适应于艺术来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独特性、奇崛性、反常性、夸张性、变形性、情感性、幻想性的创作本质。
心理学与文学

心理学与文学《心理学与文学》心理学和文学,就像两个住在隔壁的老友,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行为。
文学呢,是用文字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描绘世界。
这两者要是放在一块儿看,那可有趣得很。
就拿小说来说,很多时候作者就像是一个心理学家。
你看那些经典小说里的人物,一个个都像是从生活里抓出来的,活灵活现。
为啥呢?因为作者得懂人的心理。
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她那多愁善感的性格,整天哭哭啼啼的,其实背后是复杂的心理在作祟。
她寄人篱下,对自己的爱情又充满了不确定,这些心理状态通过曹雪芹的笔,就成了我们看到的那个娇弱又敏感的林妹妹。
作者要是不懂心理学,哪能把人物刻画得这么细腻呢?再看诗歌,诗歌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直接映照。
诗人的情感、思想、对生活的感悟,都藏在那些简短却富有深意的诗句里。
有时候诗人高兴了,那诗里就满是欢快的情绪,像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这诗句里就能感觉到李白当时那股得意劲儿。
这得意的背后,是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对未来的憧憬,这也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啊。
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诗歌传递出来了。
从读者的角度看,读文学作品其实也是在探索自己的内心。
当我们读一本小说,看到书中人物面临的困境和抉择时,我们常常会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呢?这就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对话。
就像我有一次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看到盖茨比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最后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我就忍不住想,在爱情面前,是不是应该保持一点理智呢?这其实就是在审视自己对待爱情的心理态度。
文学还能影响人的心理。
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能让人读完之后充满力量,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比如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柯察金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读者们读着他的故事,内心也会受到鼓舞,在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困难时,也会像保尔一样勇敢地去克服。
反过来,心理学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

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最近读了几本心理学相关的书籍,那感觉就像是在心灵的迷宫里探险,每一个新的发现都让我兴奋不已。
其中一些观点和案例,更是像一道道光照进了我生活的角落,让我对自己、对他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亲密关系》这本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人们在恋爱中,往往会把自己理想中的伴侣形象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忽略了对方真实的样子。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朋友小敏的恋爱经历。
小敏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大方的姑娘,一直梦想着能找到一个温柔体贴、事业有成的白马王子。
后来,她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一个叫阿强的男生。
阿强长得帅气,工作也不错,小敏一下子就心动了。
在刚开始交往的那段时间里,小敏觉得阿强简直就是她的命中注定。
阿强偶尔给她送个小礼物,或者说几句甜言蜜语,小敏就觉得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温柔体贴。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慢慢浮现出来了。
阿强工作忙起来的时候,可能会连续几天都不怎么联系小敏。
这时候,小敏就受不了了,觉得阿强不关心她。
而阿强呢,觉得小敏太黏人,不理解他工作的辛苦。
其实呀,小敏只是把自己想象中那个无时无刻都能陪伴在身边的理想伴侣形象,强行套在了阿强身上。
她忽略了阿强是个有自己事业和生活节奏的真实的人。
还有一本书叫《自卑与超越》,书中提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强大。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同事小李。
小李工作特别努力,经常主动加班,对每个项目都力求做到完美。
一开始,我们都觉得他特别上进。
但后来发现,他其实是因为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他觉得自己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所以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这个城市站稳脚跟。
这种自卑感让他不敢放松,哪怕已经做得很好了,还是觉得不够。
有一次,公司的一个项目小李完成得非常出色,老板在会上表扬了他。
可小李却一脸惶恐,不停地说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看着他那紧张的样子,真让人心疼。
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跟随群体的意志行动。
阅读心理学书籍优秀读书笔记

阅读心理学书籍优秀读书笔记阅读心理学书籍优秀读书笔记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我们在阅读了这类型的书籍后,可以写下读书笔记。
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心理学书籍的读书笔记怎么写,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心理学书籍读书笔记篇一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上称为是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任何描述特别适合她。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她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心理学上称之为“巴纳姆效应”。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段话讲自己刻画的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这段材料是这样的: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
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
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项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心理学书籍读书笔记篇二色彩心理学的实用性强,在生活各方面都有体现,例如:红色、黄色和橙色使得人们胃口大开;广告牌大多为红色、橙色和黄色;宣传单上的重要信息用暖色高彩度的颜色突出;化妆中,可以制造立体感和纵深感的眼影就是后退色;日本传统插花艺术中,后面摆蓝色的花,前面摆红色或橙色的花,可以构造出一种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画面。
人们的睡眠质量不仅与自身有关,与外界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不仅与照明的颜色有关,例如:照明的颜色会对人体内一种叫做“褪黑激素”的荷尔蒙的分泌产生影响,褪黑激素可促使人自然入睡,改善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这种荷尔蒙通常在夜间分泌;而青白色的荧光灯有抑制褪黑激素分泌的作用。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精选14篇)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精选14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1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知识的容量和面呈现出大爆炸的状态。
生物发展规律当中有着生物进化大爆炸现象,当生物量变到大爆炸,必然会出现新的物种和时代的到来。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读过程当中,我觉得作为信息化变革时代中做教师和班主任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皮亚杰说“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智慧或思维的本质,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上要不断积累与学生交流的智慧,形成自己的智慧。
学生在跟随教师和班主任的学习和管理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智慧,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这一智慧在不断增长。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成长和进步,是好的。
而我们的教师与班主任也要去快速成长与发展,才能去适应这一变化。
否则,就会出现“现在学生怎么越来越难管了?”这样的疑惑。
尤其我们看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可能更强,他们的思维也更激进,我们就要不断的去发现和适应,并与之交流,以达到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转化。
教育学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心理学的支撑,我们在做好教学和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生心理上去做精神引导。
这个的效果好不好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效益,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我觉得维果斯基给我们的启迪是巨大的。
首先,确定每个学生的两种水平:一是他们能够独立而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二是他们在指导下能够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
这其实是对学情充分分析基础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就是和合高效课堂所倡导的的独学、群学基础上的精讲点拨,维果斯基把这一教学基本规律早已上升到理论水平了,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更加深入的去学习和理解,并加以运用。
其次,定期与每个学生一起探讨那些能提供“教学支架”(指学生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与文学读书笔记
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那么心理学与文学的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心理学与文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心理学与文学读书笔记篇1:最近的阅读虽然有其他的书目,但明显以小说为主。
从暑假到目前,先后读完了《发条橙》、《1984》、《三国演义》、《The Great Gatsby》和《霍乱时期的爱情》。
读完这些小说之后,更能体会到Eric R. Kandel 在《The Age of Insight》中所表达过一个观点:神经科学可揭示心理或情绪状态时的大脑活动,但是艺术可以直接展示这种活动本身。
《发条橙》和《1984》展现了自由意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失去自由意志是怎样的,不管是失去了当一个坏人的自由意志,还是做一个有自己想法公民的自由意志。
与小说家们相似的是,心理学家们和神经科学家们也在通过实验来探索自由意志的本质(比如自由意志是否存在:Libet早期的一系列实验)以及自由意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尤其是最近新兴的实验伦理学,就在用实证的方法来探索一些伦理学问题。
看这些实验研究的论文和看小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一
般而言,在论文的前言和讨论中总会有一些涉及到自由意志对人类意义的文字,但是,你绝不会切身体会到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想法,一个所有“不好”想法都从脑中和身体上都被彻底清除的人的感受。
《发条橙》可以,在小说家的文字描述中,你完全可以看到一个恶少在改造之后变成了一个懦弱之人,一个一旦有任何“邪恶”想法就开始有身体上恶心和头痛等剧烈生理反应的人,以及最终一个完全放弃任何自己的想法的人。
阅读论文,你同样不可能(可能部分可以)体会到思想受到外界最严格的监控之后的生活,《1984》则正是告诉这样的生活是怎样,这个小说让我想起了《V字份杀队》,但《V字》有着更加积极的结局。
《The Great Gatsby》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则是展现爱情,可能不那么完美的爱情。
《Gatsby》是讲一个人爱情,或者如一些人说的,是一个diao丝逆袭未成功的故事。
当时看这本书是因为最近同名的电影很火,而当时我的又没有去看电影,所以看小说来赶一下潮流。
以生吞大量生词的方式将小说读完后,我大约看到了Gatsby的爱情,挺同情这生前豪宅里夜夜笙歌、热闹非凡,但去世后却无人悼念的年轻diao丝。
可能正如一个影评所说,Gatsby本身就是缺乏安全感的,天真地以为金钱可以带来一切,但女神Daisy和任何女性一样,需要有安全感的男人,所以最后Gatsby就
杯具了。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了很多爱情故事,一群在霍乱时期的男人和女人的爱情。
此时我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下的场景:在海边,一艘挂有霍乱标志黄色旗帜的轮船,调头驶向茫茫沼泽地,而甲板上是两位在暮年重新获得爱情的老人和一位船长。
这就是主角阿里萨和其女神费尔米纳最终的结局。
看到结局时,已经完全为作者的安排所折服。
书中描绘了年轻人的爱情、结婚后的爱情、单身男子长期混乱的生活、年老之后更加纯粹的爱情,从广度上完全超越了《Gatsby》。
当然,马尔克斯不会只告诉你关于爱情的故事,透过那些主角的眼睛和耳朵,他向你展现了拉美的社会,带来了让人震憾的事实。
心理学家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爱情这一主题的研究,从Sternberg的爱情三成分理论(亲密、激情和信任),到目前各种忠诚、出轨、恋情之中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见果壳和松鼠会上相关的科普文),都是心理学家对这个人类亘古不变主题的尝试。
阅读这些研究确实让人增进对亲密关系建立和维持的理解,但无论这些论文写得多少精巧,永远都无法让读者(如果有的话)感受到一种全身心的参与感,更无法将爱情放在一个更加宏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下。
作为心理学界一名普通的搬砖工,绝无意贬低自己所在的领域,只是强调一下心理学家与艺术(文学也是其一)之间
的共同之处。
非常巧合的是,在我看完《霍乱时期的爱情》后,很快看到Science上有一则研究(见:这里),其结论是阅读文学小说可以提高人的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能力。
心理理论是一个拙劣但直接的翻译,指的是人理解他人心理活动(动机、情绪、推理等)的能力。
这个结论应该是非常符合人们的直觉,因为一个三流的写手绝对无法将真实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和纠结付诸纸上,而能够理解那些经典小说的人,也会在阅读之中学会站在不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就是一种心理理论的能力。
视觉科学家Zeki曾经表达过一个观点:艺术家都优秀的视觉科学家,那么这个研究正好从另一个艺术的领域印证了这个观点:文学家是优秀的心理学家,尤其是心理理论的大师。
当然,文学艺术与心理学之间应该是早就有交汇,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问世之后,受该学派影响最大的,应该不是心理学,而是文学和艺术,大量突出无意识内容的作品问世可以算是一些证据。
也许,心理学家在搬砖的建构自己理论大厦的时候,偶尔可以抬头看看其他领域的人用他们独到的方法,已经建起了关于人类大脑和心理的大厦,只是我们认为这些大厦不属于“科学”这个院子。
但是否“科学”并非判断一个工作对人类贡献的唯一标准,想要在人类知识前沿上有所建树的科学家们,不妨吸收一点文学和艺术的灵气,将自己的理论与
文学和艺术互为补充。
哦,似乎忘记了《三国》,这个小说似乎没什么艺术的成分。
心理学与文学读书笔记篇2:从人文的角度重新释义心理学
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跳出“文学评论”这个“庐山”,以一种内观的或者更深层的思想来重新看待我们称之为世界文学名著的作品。
文学创作或艺术创造的过程,不仅受人的生理过程影响,更主要的是一切作品的产生也是像人们的梦境一样,它的潜在内容和本质性的价值,可以通过精神分析来看破。
因此文学作品的分析如同梦的解析一样,精神分析学的知识起着“解剖刀”的作用。
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人类永远共同的梦。
精神分析使我们对梦、神经症、绘画、诗歌、音乐、小说等进行深入地理解,从中发现共通的深层心理因素,而艺术家们提供给研究人员众多的与临床案例研究相匹配的内心体验和素材,这对于心理咨询工作者或文学批评爱好者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料。
从精神分析学观点来看,人的的心理活动过程,或者说是人的精神世界展示的过程。
所有的文学作品,很欲求不满及内心挫折,到后来往往成为个人艺术创造的动力。
个人在生活中受到内外阻碍,在本能及欲求得不到满足(例如爱情问题、性的苦恼等)的情况下,会通过艺术或文学创作来升华,将内心的价值转移到文学作品中去,因此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的本能欲求的代偿品。
文学艺术,将个人在生活中被剥夺的东西,作为代偿品又还给了个人。
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如果一个艺术家在生活中没有欲求的挫折或精神的外伤,其文学才华往往难以开花结果。
文学创作对个人的精神冲突和生活挫折起到了补偿作用。
遭遇痛苦的人们,如果没有艺术创造才能,他会加倍感受到艺术享受的必要性,文学作品给他的印象和感动,能起到同文学艺术创作同样的心理安慰作用;受到痛苦生涯袭击的个人,即使缺乏伟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将其压抑的本能释放出来,也会出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始、朴素的艺术作品。
但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那么这种痛苦将催生出杰作。
中国历史上的屈原和曹雪芹等,就是极好的例子。
因此精神痛苦的因素,经常给艺术创造以灵感,并且与人对
艺术的享受欲求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本能中有二重性,一是以原始的姿态、以冲动的倾向或攻击的倾向出现,所以需要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来加以约束和管制。
另一是对潜意识的压抑,或对冲动的禁止,这一般是通过超自我的检阅倾向使之走向社会化。
但这本能的二重性,常常会发生冲突,文学作品使这种冲突升华,起到补偿的作用。
一般来说,正常的成人在他们的本能冲动中,有三分之一被压抑到潜意识,三分之一得到升华,三分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满足。
但如果过度的压抑或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将这种均衡的比率破坏了,人就会产生重大的欲求挫折,出现心理障碍、精神疾患,或者变得疯狂。
本能过剩的人或神经症患者所显示的精神冲突倾向特别强烈的人,其补偿欲求的倾向也会特别强烈。
而个人的升华和补偿常常有两条基本的途径:一是宗教,另一个是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