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哲学系作业:董仲舒讨论材料
董仲舒思想的再认识

董仲舒神学化新儒家思想的再认识巫水野风工作室董仲舒是我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政治活动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
本文搜集多篇历史文章进行整理,对他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思想历程,对他对中国的政治与思想史的发展作用影响及历史地位作一简单阐述,供同学们参考。
一、董仲舒所处的时代1,社会经济背景董仲舒是汉朝武帝时代人士,当时的中国经历了汉初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得以摆脱秦末的凋敝状况,社会经济开始出现巨大好转。
这时人口开始增殖到历史的最高限,货币开始大量流通,国内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定价的市场,以此汉武帝任用桑弘羊改革汉朝的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
而当时,国内政局却是封国格局,统一的货币与定价市场很难形成,这使得汉朝的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思考如何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为经济的发展做出准备。
2,社会政治背景汉武帝时正是七王之乱平定之后,由于贵族制度的残留,汉朝实行的仍是封国制度与郡县制度的结合体,这对秦朝的郡县制度无疑是一种退步,而直接危及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统治地位。
因此汉武帝开始以“推恩令”的方式来间接推行郡县制度以保证汉武帝对国内的政治专制和对匈奴作战时政治动员的有效实施。
3,思想文化背景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促进了封建统治秩序的巩固,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是,随着汉政权的逐渐巩固,出现了新问题。
汉朝初年,汉朝最高统治者实行黄老之学,而九流十家在当时并未断绝,春秋战国时代所形成的“百家争鸣”的思想状况得以保持。
这些多不利于国内思想的统一,更不利于汉武帝实行最高的君主专制,因此,富有雄心的汉武帝开始寻找一个能够统一全国的思想体系来保证自己政治合法性的确立。
只有有这样的思想体系才能保证汉武帝自己既不被皇姓成员篡夺又不被人民造反。
二、董仲舒应对时代变化的举措1,面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要求,董仲舒重新提出了“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既可以解决国内封国格局下经济政治不统一的局面,又可以使得汉武帝可以动员全国人民进行对抗匈奴的政治动员,即所谓“尊王攘夷”。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11董仲舒

•
•
•
2. 陆贾
• 陆贾(约公元前240年—约公元 前170年)是汉初著名的著作家, 思想家,著有《楚汉春秋》和 《新语》。 • 《新语》的主要内容是总结秦 亡汉兴以及历史上兴亡成败的 经验,为汉代统治提供一个治 国方针。他所提供的治国方针 以儒家的“仁义”为主,而以 道家的“无为”为最高理想。
3. 贾谊
七. 思考
• 谈谈董仲舒德天人感应思想? • 谈谈董仲舒的刑德理论? • 论述董仲舒的性情论? • 谈谈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Next Time:汉代的经学 Time:
•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部分
The End
2. 人副天数
•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 • 从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 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人副天数》) 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醒)瞑(睡眠), 天有昼夜。 • 从人的感情意识来说,人有好恶,天有暖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 • 至于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天意”、“天志”的体现。因为人和天具 有相同的生理的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了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 可以交感。
Have A Break! Break!
四. 天人感应
• 以类相感 • 人副天数 • 谴告
1. 以类相感
• “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周将兴 之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周 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见此以劝之也。”(《同类相动》) •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同上)。
2. 独尊儒术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通谊也。”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在读完董仲舒的著作后,我深感这位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与洞见。
他的思想犹如清泉,在历史的长河中洋溢着深远的哲学意味。
董仲舒的学说不仅对于当时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也为后世的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下面我将通过对董仲舒学说的分析,来探讨他的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董仲舒的哲学核心是对人性的理解。
他认为人性本善,并主张通过教化来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人们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以达到道德的崇高境地。
这种观点与孟子的思想相似,都认为人性之善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应该与自然相和谐共生。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天地规律,秉持正直、诚实、愿意为他人利益着想的品质,以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种哲学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保护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董仲舒对于君主的治国思想也十分独到。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以身作则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德为本,尽力造福百姓,同时也要遵循天命,依照天人合一的原则去处理国家事务。
这种理念对于当今现代国家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董仲舒的学说对于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光,启发了我们思考人生的真谛与价值。
通过学习董仲舒的思想,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才能够在个人、家庭和社会中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我们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董仲舒的学说对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人性观念、天人感应和治国思想等方面的思考,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通过不断探索和学习古代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社会,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董仲舒作文素材

董仲舒作文素材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董仲舒:儒家思想的革新者与“天人合一”理念的倡导者董仲舒,字中舒,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以其深厚的儒学素养和独到的哲学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六:董仲舒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六:董仲舒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六:董仲舒自秦建立了中央集权封建一统的政治格局以后,秦汉统治者都在积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巩固中央集权的思想武器。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经过了七八十年,几代人的探索,最后终于找到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神学思想体系,从此定为一尊,成为中国2000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这里面有深刻的政治原因、经济基础和思想根源。
从经济上看,汉初经济残破,高、惠、文、景四朝用黄老之术、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力行节俭,对外礼亲退让,不兴兵戈,鼓励发展生产,经过60余年,到汉武帝时,国库充盈,太仓的粮食" 陈陈相因" ,国家财力强盛,以前无力兴办的事业现在可以办了。
从政治上看,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但没有稳固下来就被推翻了,汉承秦制,略有损益,但是汉初政治局面是不稳固的,高祖时有异姓王的威胁,文景时刘姓诸侯王割据势力的发展,直到景帝削平了吴楚七国之乱,又陆续削夺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到汉武帝行推恩令,王国问题才得以解决。
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巩固,政治上真正实现了有效的统一。
在经济强盛,政治统一的新形势下,思想统一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秦曾经试图以法家为主,禁百家之书,焚书坑儒,进行了思想专制的第一次尝试,结果失败了,汉初接受秦朝的教训,推崇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治愈战争创伤的作用。
到汉武帝时情况变了,柔弱的黄老思想已不适应于强盛起来了的大汉帝国了。
为了维护汉朝长治久安,亟需建立一种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适应这种要求,建立了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具有神学内容的新儒家体系。
汉武帝选中了它,并定为一尊,终于为封建统治阶级找到了合适的精神支柱。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生活在公元前179 (汉文帝元年)到公元前104 年(汉武帝大初元年)之间。
他早年就研究《春秋》,汉景帝时曾当过博士(官方讲授儒家经典的教师),他设帐教学,专心致志,攻读儒家经典," 三年不窥园"。
阴阳五行视野下的董仲舒历史哲学(四)

阴阳五行视野下的董仲舒历史哲学(四)栏主|王元阳游走于体制和学术边缘,希冀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史之梳理,得窥经史术数演变真相之一二。
阴阳五行视野下的董仲舒历史哲学3.文质说虽然董仲舒的三王之教说仅是一种方便说法,与三统说无关,但董仲舒仍然对先王之教有着详尽的论说,且与三统说并行不悖,此即文质说。
董仲舒的文质说出之于《春秋》“贵志”之义,并借鉴了阴阳学说的资源,为汉家政治规定了合理的改造方向。
董仲舒说:礼之所重者在其志……故曰:非虚加之,重志之谓也。
志为质,物为文。
文著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
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
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然则《春秋》之序道也,先质而后文,右质而左物……是故孔子立新王之道,明其贵志以反和,见其好诚以灭伪。
其有继周之弊,故若此也。
(《春秋繁露·玉杯》)董仲舒由论礼而及于文质,“文”指礼仪文饰而言,“质”指礼的内在本质。
最早讨论文质问题的是孔子,也是由论礼而发。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是说在包含了文质两方面的礼之实践中,君子应该文质相适,不能偏重于任何一面。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质胜文要比文胜质更好,因为孔子也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论语·先进》)①孔子在文质问题上的立场完全被董仲舒继承,虽然他也强调“质文两备,其礼成”,但也数引《论语》之文,以之论证质相比于文的优越性。
董仲舒更将文等同于礼具(物),将质等同于人的内在心志(志),并引《春秋》中的具体事例所体现的褒贬之义得出《春秋》贵志之义,从而更加证明了质相比于文的优越性。
最后,董仲舒将《春秋》重质而轻文与孔子作《春秋》之旨连接起来。
孔子生于周之末世,对周文之弊有切肤的痛触,所以作《春秋》而立新王之道,目的就是为了承其弊而加以补救之,具体的补救方式正如综论《春秋》十大主旨的《十指篇》所言:“承周文而反之质,一指也。
董仲舒学习材料1

1、泰山刻石文:"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又会稽刻石文:"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泱,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感化廉清,何其繁而不杀也。
"在峄山刻石中,公然提倡孝道,又曾因巴蜀寡妇清的贞洁,“为筑女怀清台"。
2、"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3、"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4、"袵众恶于内,弗使得发于外者也,故心之为名袵也。
人之受气,苟无恶者,心何袵哉。
晋以心之名,得人之诚;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心。
"5、"天高其位而下施,藏其形而见其光。
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
故位尊而施仁,藏形而见其光者,天之行也。
"6、"为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内深藏所以为神,外博观所以为明也,任群贤所以为受成,乃不自劳于事,所以为尊也。
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
"7、天积众精以自刚,圣人积众贤以自强;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圣人序爵禄以自明。
8、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谜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敗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
9、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
天气上,地气下,人气在其间。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倚。
物疢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
物疢疾莫能偶天也,唯人独能偶天地。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影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
论董仲舒的文章美学及其政治哲学基础

论董仲舒的文章美学及其政治哲学基础董仲舒是中国汉朝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
董仲舒的文章美学和政治哲学基础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他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唯美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其文章美学和政治哲学基础的具体体现。
董仲舒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他在文学上的表现非常出色。
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颂古三十五首》。
这部作品反映了他深刻的哲学思想,表现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强烈热爱和高度赞美,同时又表现出对当时中央政府的批判态度。
董仲舒的文章美学可以概括为唯美主义,他认为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一种能够唤起人的感情、激发人的灵魂的活动。
他在《论文》中表示:“夫文之得失,可分为言辩妙绝与感人忘我。
” 这句话表明了董仲舒在文章中所追求的两个目标,一个是辩证思维和辩论技巧的运用,另一个是情感交流和感性体验的表达。
他的唯美主义认为,文学的创作和阅读都要把美的感知置于首位,从而创造出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文章。
与唯美主义相伴随的就是爱国主义,这是董仲舒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思想之一。
在《颂古三十五首》中,董仲舒捧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对先祖们的艰辛生活和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表示强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他在诗歌中提到了苏秦、张良等人物,将其放在爱国主义精神的背景下,表示对祖国和先贤们的忠诚和敬意。
董仲舒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典型的思想之一。
董仲舒的文章美学和政治哲学基础不仅仅局限于他的文学作品,也体现在他的政治思想中。
他的政治哲学基础是由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结合而成,强调君主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和道德修养与政治治理的同等重要。
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表明了他对儒学的重视,他坚信只有通过推崇儒家的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才能达到国家治理的良好效果。
同时,他也不忘对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思考和理论探讨,他认为国家的权利应该是通过民主手段获得的,而非由皇帝或统治者自上而下、强化专制的手段获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次讨论课材料
主题:人性论对比
1、什么是人性?——不同概念包涵下的具体内容。
(天生、人所通、不
待事、人区别于禽兽的)孟子从广义人性讲,不再区分性命之别,
董仲舒这一点相同。
但孟子有对人性更小的定义。
2、概念澄清之后再讨论性之善恶——现成的还是有待实现的?——由
此导致的教化或修养何以必要?
一、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今谓性已善,不几于无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顺于为政之道矣。
且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
质无教之时,何遽能善?善如米,性如禾。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
天所为,有所至而止。
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
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
故曰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
岂敢美辞,其实然也。
天之所为,止于茧麻与禾。
以麻为布,以茧为丝,以米为饭,以性为善,此皆圣人所继天而进也,非情性质朴之能至也,故不可谓性。
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
圣人之所名,天下以为正。
今按圣人言中,本无性善名,而有善人吾不得见之矣。
使万民之性皆已能善,善人者何为不见也?观孔子言此之意,以为善甚难当。
而孟子以为万民性皆能当之,过矣。
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
中民之性如茧如卵。
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缲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善,教训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
性者宜知名矣,无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
善所自有,则教训已非性也。
是以米出于粟,而粟不可谓米;玉出于璞,而璞不可谓玉;善出于性,而性不可谓善。
其比多在物者为然,在性者以为不然,何不通于类也?卵之性未能作雏也,茧之性未能作丝也,麻之性未能为缕也,粟之性未能为米也。
《春秋》别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
真其义也,真其情也,乃以为名。
名霣石则后其五,退飞则先其六,此皆其真也。
圣人于言无所苟而已矣。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
质而不以善性,其名不正,故不受也。
二、参考材料
(一)《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告子曰:“生之谓性。
”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
(二)《荀子·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三、参考材料
《春秋繁露义证》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