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点 古典诗歌中菊花意象

合集下载

菊花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菊花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菊花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菊花被认为是秋季的代表花卉,因其高洁、刚毅、不屈不挠的品质,而广受诗人们的喜爱。

在古代文化中,菊花更是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文人雅士书写诗词、作画的素材之一。

一、高洁“夜来花落知多少,不是愁人却似愁人。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

菊花在这首诗中象征人的高洁品质,杜甫称赞那些离开故乡、前往异乡、流离失所却仍然坚持自己高洁品质的人。

菊花在杜甫诗中也象征情感上的无奈,它象征了草木凋零、岁月无情,它的凋谢代替了人的离别,表达了诗人的沉痛之情。

二、刚毅“见汝踟躇正栖息,菊迎秋露一声吹。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菊花》中这两句就道出了菊花的刚毅。

菊花在秋季成批开放,寒露到处,但它们骨子里依然是坚强的,它们在这一季节里迎接洒在花瓣上的秋露,风雨的洗礼,坚毅地推崇自己的精神追求。

三、不屈不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游天姥诗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松籁泠泠露气凉,夜久寂寥山寺钟。

钟声彻彻浮云里,大壑愁声如何渗?”这里面的菊花更是不屈不挠的代表。

它们生长在深山之中,在孤寂无人之处,它们靠着自身的本领顽强生长,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世界,为大自然提供了宝贵的生态资源。

四、忠贞“菊花秋瘦,夜来霜重,劝君试问东风,何自飘逸复何心凄怆。

”唐代大文学家李商隐此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描绘了一个离别的场景,菊花在其中象征了出发的人的忠贞品格,菊花与别的花朵不同,它们代表一种忠诚,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总之,菊花在古诗中呈现的那种矜持清高、刚毅不屈的品质,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尊崇的一种品质。

菊花象征着高洁、刚毅、不屈不挠、忠贞等积极的品质和精神,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人,都需要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体悟菊花在生活中带给我们的意义。

关于菊花意象的古诗

关于菊花意象的古诗

和菊花有关的古诗1. 《饮酒·其五》 -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 《过故人庄》 - 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 《菊花》 - 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 《不第后赋菊》 - 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5. 《寒菊》 - 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6. 《题菊花》 - 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7. 《咏菊》 - 曹雪芹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8. 《野菊》 - 李商隐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敢霜栽近御筵。

9. 《重阳席上赋白菊》 - 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10. 《叹庭前甘菊花》 - 杜甫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11. 《残菊》 - 曹雪芹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12. 《白菊三首·其一》 - 司空图人间万恨已难平,栽得垂杨更系情。

犹喜闰前霜未下,菊边依旧舞身轻。

13. 《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晏几道黄菊开时伤聚散。

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

重见金英人未见。

相思一夜天涯远。

罗带同心闲结遍。

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

欲写彩笺书别怨。

泪痕早已先书满。

14. 《和马郎中移白菊见示》 - 李商隐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

素色不同篱下发,繁花疑自月中生。

浮杯小摘开云母,带露全移缀水精。

古诗词秋之意象——菊花

古诗词秋之意象——菊花

菊残犹有傲霜枝——古诗词秋之意象二:菊花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是备受诗人们青睐,经常作为古典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在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流芳千古。

除了它们美丽典雅的外在形态,更打动人心的是它们象征的宝贵品质和所蕴涵的高洁精神品格。

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梅兰竹菊”成为了被赋予特定意义的经典意象。

在古诗词中,菊花可以说是深秋意象的代表。

菊花以它不惧风寒、凌霜盛开的傲然风骨,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

在文学作品中,最早在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自此“菊”成为了芳草美人的代表,美好人格的象征。

而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更是意蕴丰富。

在爱菊的诗人中,要首推东晋的陶渊明。

他把菊花引为知己,种菊、采菊、赏菊,成为他田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他的众多《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传神地表现了他回归自然、恬淡自在的心情。

当然,陶渊明喜爱菊,更多的是喜爱它不惧风寒、凌霜吐芳的坚贞品格。

他在《和郭主簿》其二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全诗共十四句,整首诗重点是写作者目睹肃杀秋景中的奇峰、芳菊与青松,感发兴起对坚贞不移的德操的赞颂。

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后,“悲秋”便成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不得志的文人作诗言秋必悲,很少有人能落在窠臼外。

陶渊明此诗却另辟蹊径,肃杀的秋气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感觉不是哀伤,而是振奋。

他注意到了秋色的动人之处:草木凋落,山形变瘦,然而顶峰更高耸挺拔,令诗人“高山仰止”,叹为奇绝;在黯然失色的林中,诗人远远望见耀人眼目的色斑,便欣喜地猜到那是蓬勃怒放的菊花;而在突兀的山岩上,诗人又看到了排列整齐的青松傲然挺立。

这些景物从整幅秋色的背景中浮现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审美选择。

作此诗时,陶渊明尚未结束仕宦生活。

为了实现早年的济世理想与解决现实的生计问题,他几次出外谋事。

但官场的污浊与诈伪风气,又与他向往自然、真淳的天性相违拗,使他深感身心受拘束,有如“落尘网”、“在樊笼”(《归园田居》其一),于是他又几次弃官回乡。

菊花的诗句及意思是什么

菊花的诗句及意思是什么

菊花的诗句及意思是什么菊花的诗句及意思是什么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菊花的'诗句及意思,欢迎大家阅读!菊花的诗句及意思是什么篇1:陈毅《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菊韵〕--李师广--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秋声〕--风子--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

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

〔菊城吟〕--王如亭--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吴履垒《菊花》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菊花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菊花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菊花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菊花意象整理汇总如下:
菊花傲然不俗、坚贞不屈的品性,与传统文人理想人格中的清高淡泊、固守穷节等品质相契合,成为一种隐逸文化的固定象征,菊花也成了隐士的化身。

在古代诗篇中,诗人借菊花多抒发隐者幽士的超然洒脱、宦外游子的感时伤怀、闺中思妇的淡淡闲愁、志士的坚贞高洁之感以及勇者的壮志豪情。

菊花象征着素质高雅,品德优良。

我们读《诗经》,读《楚辞》,就知道古人以香花美人比喻君子。

诗人写花不是纯粹的咏物,往往诗歌里面都是有所寄托的。

菊花象征着隐逸超脱,淡泊名利。

因为菊花不爱热闹,它不与百花在春天争艳,而是退却到秋天,在落木萧萧的气候中开放,馨香馥郁,不希求人知道,经受得住孤独。

菊花象征着锐意进取,坚贞不屈。

因为菊花虽然是开在万木萧疏的寒秋,但是它并没有畏惧,它迎难而上,精神抖擞,凌霜开放,表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

10首写菊的诗词,各有千秋

10首写菊的诗词,各有千秋

10首写菊的诗词,各有千秋已是秋天,是菊花盛放的时节。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皆爱菊,爱它的不畏严霜,爱它的不屈的灵魂……今天要分享10首写菊花的诗词,各有千秋,第一首最有名。

《菊花》唐代·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李商隐借菊花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期望。

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品格高洁,令人佩服,可是,岁月无情,时光易老。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一展自己的风华。

李商隐借菊花表达锐意进取,能够进入朝廷,一展抱负的志向。

《画菊》宋代·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以菊花象征忠于故国,永不屈服的气节。

菊花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伍。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郑思肖是南宋遗民,南宋灭亡后,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他气节的写照。

《不第后赋菊》唐代·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黄巢笔下,菊花是豪迈的战士。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这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

《菊花》唐代·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也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开过,就无花可赏了。

丛丛秋菊围绕房舍,好似到了陶潜的故居。

围绕篱笆观赏菊花,不知感觉太阳西斜。

并非我特别偏爱菊花,只是秋菊谢后,再也无花可赏。

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华下对菊》唐代·司空图清香裛露对高斋,泛酒偏能浣旅怀。

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

关于菊花的诗句及含义

关于菊花的诗句及含义

关于菊花的诗句及含义1. 菊花的象征意义和诗句一、菊花的象征意义:1、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2、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

3、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二、菊花的诗句:1、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3、白话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扩展资料:品种分类:一、花期:1、夏菊:又名五九菊。

在每年农历5月及9月各开花一次。

现今利用保护设施栽培可在阳历5月及10月各开花一次。

2、秋菊:花期有早、晚之分。

早菊花期在9月中、下旬为中型菊。

晚菊花期在10-11月为大型菊,是栽培最普遍的秋菊。

3、寒菊:又称冬菊。

花期自12月至翌年1月。

二、花径:1、大菊:花的直径在10厘米以上,多用作多本菊和标本菊栽培。

2、中菊:花的直径为6-10厘米,老用作花坛菊及大立菊栽培。

3、小菊:花的直径在6厘米以下,属满天星型,可作盆菊、悬崖菊、扎菊、盆景菊等,以布置庭园或陈设。

三、颜色1、单色:单色是指一花一色,有黄、白、紫、红、粉、绿、墨、泥金、雪青等。

除基本色系外,每个色系又可分成多个色调。

这就比较难以描述和准确把握。

2、复色:复色是指即一花有两种以上的颜色,色彩变化也较丰富。

有一朵花两种颜色的如红黄各半的“二乔”、红黄二色的“鸳鸯荷”。

有背腹两种颜色的,如背面为黄色腹面为红色的”金背大红”。

有花瓣以一色为底色,其上有其他颜色条纹或斑点的,如以粉紫为底色,其上有白色斑点的“梅花鹿”。

古诗词里的菊花意象

古诗词里的菊花意象

古诗词里的菊花意象
古诗词里的菊花意象有4个,这4个意象如下:
1.高洁:菊花之高洁,往往用来形容人的品质,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这里的菊花意象代表了诗人对远离尘世、保持高洁的向往。

2.清雅:菊花之清雅,常用来形容人的气质或环境的优雅,如"秋菊能傲霜,风
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秋菊》)。

在此诗中,菊花象征了无论环境如何,都能保持本色的清雅之美。

3.坚韧不拔:菊花的坚韧不拔,往往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坚强,如"轻肌弱骨散幽
葩,更将金蕊泛流霞"(苏轼《赵昌寒菊》)。

此诗中的菊花意象展示了诗人在困境中坚守,永不放弃的坚韧精神。

4.超脱尘世:菊花的超脱,往往用来形容人的精神超越物质世界的追求,如"秋
来万卉日渐衰,唯有菊花艳不凋"(赵蕃《句句双·以菊花为韵》)。

这里的菊花意象展示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菊花意象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也有人用它表达孤独愁苦。

一、孤傲、清高、坚强、高尚、纯洁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

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

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1."塑造了“寒菊”隐士,不同流合污的形象,从诗中的“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中表示出不与百花争芳,独自一人在梳篱边赏玩当中孤独的意趣。

而且后两句,宁愿孤独地在花香中死去,也不愿被北风吹落到地上所污浊。

2.“抱”字传神,表现了诗人宁愿与香同逝,不被污浊,而且将菊花拟人化,借喻诗人众人皆浊我独清的精神。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这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达了农民起义领袖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
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

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
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两首咏菊诗,尽管写作切入的角度及表现手法各有侧重,但充盈诗中的豪情壮志和意气风神却是相同的。

黄巢要造反,要推翻旧政权,要做命运的大英雄,时代的弄潮儿,他没有直抒胸臆,直诉心声,而是通过写菊状花来传情言志,这种言1
此意彼,含蓄蕴藉的笔法的确是这两首诗歌被推为上乘之作的主要原因。

当然,黄巢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他的胸襟气度和政治抱负,注定与一般封建文人不一样,这也是他笔下的菊花如此生机勃发,富于斗争精神的原因之
一。

"
二、隐逸、淡泊、高洁、脱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辞官归田后的陶渊明,采菊东篱,在闲适与宁静中偶然抬起头见到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

这种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犹如千年陈酒,能让人品味出无限韵味,人们从中获得的文化快感涌动于心底千余年,这是中国文化人生存意义上的美学观,一种生存哲学。


三、孤独、寂寞、离愁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本词借重阳赏菊委婉曲折地表达闺中的寂寞和离愁】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文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本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
一。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A.描绘五幅图画,揭示深秋时节特征,渲染萧瑟悲凉的气氛,衬托莺莺的离人伤感之情。

B.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一片树林染红了呢?都是离别之人的伤心泪水!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意境。

C.运用设问、拟人、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