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城市空间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引言少数民族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对其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传统的聚落形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对于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点1.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受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高原地区的藏族聚落中,人们倾向于选址在山脚下或山谷中,避风挡雪,利用地形地势构建房屋,形成独特的居住布局。
而在草原地区的蒙古族聚落中,则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聚落常常是以帐篷为单位,随着牧草的生长周期而转移。
2.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经常会建有寺庙、经堂等宗教建筑,形成寺庙、僧舍、居民房等相互交错的布局。
在水乡地区的水族聚落中,人们建有水上长廊、水上房屋等特有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水乡聚落形态。
3.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到其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
在满族聚落中,常常会出现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以“小四合大天地”的空间结构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父权制度。
而在哈尼族聚落中,村落建有螺旋状梯田、民居依山而建等特征,反映了其农耕文化和家族制度。
二、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传统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倾向于沿山脊布置房屋,形成较为坚固的石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风格,以适应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
在壮族聚落中,常见的便是具有特色的木结构建筑,以水泥石灰等材料勾缝,同时四周有明显的飞檐。
这些传统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也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2.传统民居结构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民居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文化和民族文化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文化和民族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城市成为了当下城市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
生态城市不仅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还关注城市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更加宜居、宜人的城市形态。
本文将从城市文化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探究生态城市的特点和建设之道。
一、生态城市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神面貌,是城市的软实力。
生态城市注重的是环保和低碳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城市文化也应该是绿色、低碳、健康和人文的。
那么,生态城市的城市文化特点有哪些呢?1、绿色生态绿色生态是生态城市文化的核心。
生态城市应该建设绿色交通系统,鼓励绿色出行,如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减少机动车排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同时,加强城市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推广绿色建筑,实现城市环境良性循环。
2、低碳健康生态城市应该推广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
例如,提倡绿色饮食,鼓励居民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健康食品,减少肉类和油腻食物的消费;鼓励居民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健身等,增强健康的生活方式。
3、人文风情生态城市应该注重人文的发展。
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的设计要符合民众的文化习惯和审美趣味,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打造有特色的城市文化。
二、生态城市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生态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传统的国家,各族人民应该共同维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华文化精华,形成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
1、保护传统建筑中国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建筑,如宫殿、园林、古城等,它们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承载着文化内涵。
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该注重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恢复,打造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街区和景区,让游客和居民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2、发扬传统文化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弘扬中华文化,让人们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精华。
例如,组织民族音乐、舞蹈、话剧等演出活动,开展中华书法和绘画的展示和教育,让居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文化元素的相融性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文化元素的相融性探讨摘要城市是有文化性的,城市历史赋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城市文化的积淀。
文化元素不仅包括各城市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状况,更包含了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
城市公共空间扎根于丰富的文化沃土之中,呈现千姿百态的变化。
本文试把民族文化元素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相融合,突显城市个性,提高城市魅力。
关键词:公共空间文化元素相融性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城市消费人口的剧增以及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居住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各大城市都不乏大型公园、大型广场,但是这种泛政治化的政府政纪的表征工程,并没有增添城市的文化感染力,也没有突显城市个性及其文化底蕴。
融合民族元素,延续民族文脉是创建城市个性,增强城市认同感的唯一途径。
1、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从狭义上讲是指能够提供给公众,进行一定社会活动的公共空间,包括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公园、游园绿地、滨水绿地等,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闲性活动等功能。
概括的讲,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
2、当前发展现状城市活动日益密集,而那些优秀的城市遗产和宜人的生活环境却迅速减少。
历史传承的文化风貌在流失,文化魅力在锐减,文化积淀在消融。
在快速城市化匆忙的建设中,只强调坚守商业建筑退红线、只强调强化道路快速交通功能,使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形式单一、似曾相识、没有个性,缺乏应有的特色和生活氛围,现代城市过度商业化的千篇一律,生活在里面的人们如同生活在水泥筑成的孤岛上。
3、城市文化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城市是真正的文化中心。
”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把文化定义为包含有显型和隐型两方面式样的体系。
其中显型式样为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文化的隐型式样则是影响、决定显型式样的思想、观念、模式等,是显型文化的动因起源。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交融共生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交融共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交融共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传统民俗文化也为城市空间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了城市的多样性和魅力。
首先,城市化进程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集聚在城市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人口。
这为传统民俗文化传承者提供了更多的传播对象和受众。
例如,越剧、京剧等传统戏曲在城市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城市化进程还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乡村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带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
这些习俗逐渐在城市中落地生根,与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城市文化。
其次,传统民俗文化为城市空间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城市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承载着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成都的川剧变脸,都是城市空间中体现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不仅为城市增添了历史的底蕴,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
同时,一些传统民俗文化的建筑和场所成为了现代城市中的地标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城墙等。
这些地标性建筑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成为了城市的重要标志和景观。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促进了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生活方式的融合。
传统民俗文化逐渐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传统节日在城市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带来了商业发展的机会。
此外,传统手工艺品也在城市中得到了更多的推广和发展。
由于消费者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追求,传统手工艺品在城市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象征和品味。
总之,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交融共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浅析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3现代 室 内公 共 空 间 设计 对 民族 元素 的传 承 与创 新
3 . 1 民族元素的解构,提炼与变形
随着人们 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 于民族元 素的应用 ,已经不能简单地停 留 在生搬硬套 上, 而是更重要 的是 民族文化 内涵的提取与现代生活理念的融合创新。
具体应用时 ,最好的方式是先充分 了 , 解 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特点与文化象征 ,对
2民族文化元素在现代公共空 间设计 中的应用
文化是设计的灵魂 ,室内公共空间既是物质产 品,又是精神产品 。不管 哪一 种类型的公共空 间,它都存在于某一地域环境 中 ,体现当地的 民族文化特征 ,所 以民族元素是现代公共 空间设计的组成部分 。只有巧妙 的运用民族元素 ,结 合现 代没计理念及手法才 能 求。民族文化元素 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文字符号 、图形图案 、民族色彩 、民族 建筑 风格及其生活方式等 。 不 同的文化元 素应 用方式不 同 , 但都具有重要 的传承价值 。 2 . 1 民族文字符 号与图形图案的运用 我国多种多样 的民族 有着 自身独特的艺术文化 和艺 术风格 ,经过时代发展和 历史沉淀 ,这些 民族 艺术发展凝结成 了具有文化 内涵的各类纹饰符号并逐 步融人 现代人的生 活环境 ,特别是风格千变万化 的室内公共空间环境 。近年来 ,各民族 独特的语言 文字 ,服饰首饰 、植物 ,几何符号等元 素已经大量用于室 内装饰 。 如具有 中国特色 的龙图腾 ,具有宗教意 义的坐莲 等图像 元素 。这些 图像 中蕴 含了 中国传统 的神话故 事 ,传统的典故 ,经过岁 月的沉淀 ,这些文化符号逐渐 的凝结 出 了独特 的历史 沉重感 ,寄托着 中华 千百年 来的民族智慧 。在 当今 的室内公共空 间 没计 中,必须使用 现代设计语言诠释传统优 良的民族文化 , 把 民族 的文字符号 、 图形图案进行艺术再创造才能实现 民族文化灵魂 的再生 。
民族文化与城镇空间形态的交融

民 族 文 化 与 城 镇 空 间 形 态 的 交 融
陈 宇
摘
刘 强
要: 以成吉思汗 陵园旅游 区开发建设 为背景 , 究 了蒙古族达 尔扈特人特 殊的民族文化 , 研 构建 了院落式及群 落 围合 式的空 间布局形态 , 力求建造一个独特 的民俗村 , 再现其独特 的蒙古 民俗风情和地域 文化 。 关键词 : 蒙古民族文化 , 空间布局 形态 , 建筑特色 、 中图分类号 : -5 TU 0 文献标识码 : A
1 项 目背景
伊金霍 洛苏木位于 内蒙古 自治区鄂尔多斯 市伊金霍洛旗 内 ,
41 “ . 院落式 ” 群 落 围合 式” 空间布局 形 态 及“ 的
自 古以来蒙古族和汉族的群体建古 大营及 中国传 统 的四合院等 。本规 划 有着悠久 的历史 和灿烂 的 民族 文化 , 自古人 杰地灵 , 物古 迹荟 落 围合式” 如元大都 、 文 在平面及空间布局上均强化组团式 、 院落式 结构特色 , 组团均有 各 萃, 旅游资源得 天独厚 , 一代天骄成吉思 汗陵寝所在地 , 是 是全 自 又共 同围合形成 宽敞 的中心公 治区重点旅 游景区 , 已被列为 国家级重点 文物保护 区。伊金霍洛 相对独立的半私密性 的内部庭 院, 这种“ 团式” 组 的布局 , 既保证各组团内部功能结构 的 苏木集 镇原 址在 成吉 思 汗陵 包西 侧 , 住人 口主要 为 达尔 扈特 共活动 空间。 居 完整性 , 由各组团共同 围合形成整个 区域 的“ 又 大院落 ” 。同时 , 使 人, 现状 环境 较差 , 景观欠 佳 , 严重影 响成吉 思汗 陵的环境 景观 。 以绿相 连 , 既适 宜于 分期 建设 又可通 过各 为了进 一步强化旅游 意识 , 发挥 旅游 资源优 势 , 力弘扬 蒙古 民 各功能组 团以路相 隔、 大 组 团间绿化形成结 构均衡 、 肌理细腻 、 可持续发展 的城镇空 间。 族文化 , 努力把成吉 思汗 陵 园建 成世 界级 的旅游 胜地 , 对成 陵 需
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一、如何实现传统民间艺术与城市空间的对接1.自觉向民族传统文化回归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需要建立在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因此必须重视向民间艺术学习,坚信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主流在民间。
所以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要通过对环境的理解,对传统的认知,自觉地借鉴,而不是直接挪用。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变化万千、风格种类异彩纷呈,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值得当代城市设计师深入学习和研究。
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通过元素剥离、创意整合和情感传达,特别是与新技术巧妙融合,就能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
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要靠城市设计师与民间艺术大师、民间艺术教育人才的融合。
所以说,城市设计师必须以民间艺术为基础,重视向传统民间艺术学习,只有亲身体会这笔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了解传统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本源文化、本源哲学、本源艺术的基因,以及多姿多彩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民族语言形态,才会对它加以自觉应用[2]。
2.传统民间艺术语言现代化现代城市空间越来越相似,传统特色逐渐消褪,因此如何保持城市的独特气质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传统民间艺术语言体现了独特的审美传统,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将其作为城市空间设计的思想源泉,在城市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对强调和延续历史文脉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源于自然崇拜的原始文化的民间艺术,所代表的是不同于现代文化的农耕文明,它虽有着特定的社会基础,但其中也有不适合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现代审美、伦理观的地方,这样就限制了其在当代城市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有些民间艺术图式如果不经过调整、创新,就很难为现代社会所接受,因而应用时不能简单、机械地复制、拼贴,而应该在理解其文化含义的基础上,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使其艺术语言现代化,为当代大众所认同并接受。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很多内容和形式有相对的稳定性及程式化特征,在艺术认知上有更为直接的优势,因而是可以应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的。
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设计

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设计非遗文化是指不同城市、乡村、民族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包括戏曲、剪纸、绣花等。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的设计和规划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为了寻求更好的城市化发展策略,人们开始将非遗文化与城市空间设计相结合,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设计。
一、非遗文创与城市空间设计的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建筑设计,更注重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
城市空间设计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保留历史痕迹。
而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成为了城市空间设计中重要的资源。
二、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对城市空间设计的影响1. 丰富城市文化氛围: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展示非遗文创作品,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氛围,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和传统。
2. 增加城市的艺术价值: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在城市空间中展示这些作品,可以提升城市的艺术品位和品质。
3. 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4. 促进城市空间的活力与创新: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给城市空间带来新鲜感和创新力,激活城市的生命力,增强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城市空间设计对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的要求1. 尊重历史与传统:城市空间设计应该尊重非遗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传统技艺。
2. 创新与融合:城市空间设计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融合,将非遗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
3. 实用与观赏:城市空间设计需要考虑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实用性和观赏性上的平衡,在为市民提供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能够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坛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筑,建筑也离不开文化,一个建筑的形态会体现一种文化现象,民族文化对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至关重要。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她的文化始终没有间断过,这历史的延续,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可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中得以充分体现。
一支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支爬行的民族;一支没有精神信仰的民族,是一支没有灵魂的民族;一座没有文化的建筑,是一座腐朽的建筑;一座失去文化价值的建筑,是不会得以继承发扬的。
建筑只有赋予民族文化,才能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
为什么这么谈,改革开放之后,建筑风格多样化了,可是现在城市空间有很多建筑,实际上都是欧洲早已过时建筑风格的再现,没有什么文化价值。
当我们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很少看到有能体现民族之魂的建筑,中国的城市不能这样发展下去了,请大家注意,这是文化殖民,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当然先进技术是要借鉴学习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实用的艺术,它是靠空间形态来表现的艺术。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影响的古建筑,之所以气势恢宏,博大包容,洗练洒脱,简约自然,浑然一体,就在于它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指导而创造出来的。
无论是远古社会的穴居、栖息,还是进入文明社会的茅屋、土木、秦砖汉瓦,以至今天的混凝土、玻璃幕、钢结构等不同形式的建筑,都是以达到藏风聚气这一目的作为前提的。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所肩负的使命,经济的复兴是必要的,但文化的复兴更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这样,龙的图腾精神才能更好地得以继承和发扬。
我们重视民族文化,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懂得
与时俱进,但不造无基之所,而更注重借
体还魂,就是借当代之体还中华民族建筑
之魂。
一谈到民族文化,有的人想是不是保
守了,我们谈民族文化一定要站在全人类
的大背景下谈。
为什么这么说,之所以有
民族文化存在,就在于有多民族文化的存
在。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本原的文化是
最可怕的,经济的殖民不要紧,文化的殖
民最可怕,文化的殖民就会改变甚至会毁
掉一个国家。
比方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西夏
国,如今这个西夏国不存在了,当时西夏
国被攻打的时候,不仅摧毁了国家机器,连
文化都毁了,宗祠寺庙等等都毁掉了。
这是
最可怕的,西夏人没有了文化传承,从此这
个国家再也不会存在了。
所以我们要弘扬
民族文化,懂得它的重要性,我们也不守
旧,我们也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
的材料,但是那只是我们的手段,目的是
更好地展现中国人对空间的理解。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历史的
延续中,珍惜、保护、弘扬我们的民族建
筑文化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
而不相悖”,今日之微论,旨在以省国人。
今天我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民族文
化与城市空间,给我的感触很深。
不久前
我参加一个论坛,新浪网和华夏时报联合
搞的论坛,题目就是中西文化与地产。
当
时与会有一位外籍华人,从小就居住在国
外,学设计的,在探讨的时候他就说,中
国现在已经没有文化了,什么事都抄袭西
方的,什么先进的技术呀,西方多么先进
呀,经济多么发达呀等等。
听了这些话,我
感到非常难受。
民族情结油然而生,与会的
其他人没有发言,我就问他,今天谈的主
题是地产文化,既然谈文化,什么是文化?
技术能替代文化吗?技术跟文化是两回
事,文化能够指导技术,难道经济发达了,
口袋里有钱了,就等于有文明了吗?在中国
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某些阶段是有一些风
风雨雨。
但是,它只是一个阶段,我们看待
一个民族文化应站在历史的角度,中华民
族七千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的文化足以
使我们骄傲自豪。
我们举一个关于北京城北中轴路整治
设计的例子。
首先就要弄懂该地段建筑在北京城起
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这
里叫地安门?北京有前朝后世之说,是什
么概念呢?为什么前是鼓楼,后面是钟楼
呢?是这样的,如果把地安门抽象化了,实
际上就是中国的“开”字,当我们站在景
山的时候,透过地安门看钟鼓楼,很有意
思。
鼓是圆的,鼓楼上面有24面鼓,代表
24节气,就是开元盛世国泰民安之寓意。
反过来站在钟鼓楼透过地安门看景山,山
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圆的,俯视景山,山也
是圆的,这也是开元盛世国泰民安。
所以
我们对地安门并不是复古主义态度,而是
从精神层面入手的。
再来分析一下钟鼓楼,当我们置身于
钟鼓楼脚下街道时,随着脚步移动,钟鼓楼
呈斗转星移时空之象,这正是中国人哲学
思想天人合一的体现。
另外还是从景山
看,景山上有五个山头,象征中国的三山
五岳。
三山五岳代表中原。
常言说得好,得
中原者得天下,寓意执政者以天下苍生为
天。
一定要挖掘这个文化层面、民族魂、哲
学观、区域经济、地域性、艺术性等。
各
位市长今天应站在这个层面上去解读城市
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等有意义的问
题。
■中国堪舆研究院理事、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马士平
民族文化与城市空间
关平摄
S
63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