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真菌检测中常见问题专家解答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及解答

微生物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及解答

微生物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及解答1.微生物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移液枪怎么灭菌?答:移液枪用纱布包好,外面报纸包好灭菌。

不能湿热灭菌的枪,在枪口处塞入少许棉花,外面采用表面灭菌的方法擦拭灭菌,里面采用热空气交换法或者洁净空气交换法处理。

2.微生物实验过程中如果移液枪枪头想要重复使用怎么办?答:枪头盒装好,报纸包好灭菌。

枪头少的话放入平皿或者小烧杯后,报纸包好灭菌。

3.微生物实验回收率上下限是多少?答:50—200%(药典规定)。

4.灭菌后的物品怎么保存,几天内可以继续使用?答:移液管、平皿之类的工器具没打开放无菌室一般可以放置两个星期左右。

灭菌后的培养基放冰箱冷藏保存通常可放一星期。

6.新国标GB4789.10-2016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中培养时间很多都改成了24-48h,这个跨度有点大,具体怎么判定啊?答:如果培养24h后已经长菌就不需要再进行培养了;如果培养24h后未长菌则需要继续培养至48h。

7.新标准GB4789.15-2016霉菌和酵母计数,有一条新的变化:“菌落数在10以内时,采用一位有效数字报告;菌落数在10-100之间,采用两位有效数字报告”,有这样一种情况:样品按照1:10稀释后,最低稀释倍数10倍的结果,如果分别为:1,0,算平均数并乘以相应稀释倍数后,结果为:5,这个时候,结果报:5CFU/g(mL)吗?以前我们是报<10。

就是如果样品稀释了10倍,检测结果是5,这个时候报"5"还是"<10"?这条规则其他标准没提,只适用于霉菌酵母?其他项目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是否适用???答:6.1.5若所有稀释度(包括液体样品原液)平板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

也就是说以小于1乘以稀释倍数形式报告时,是指均无菌落生长时,你的平板既然有长菌落,结果就应该是5,“菌落数在10以内时,采用一位有效数字报告;菌落数在10-100之间,采用两位有效数字报告”这个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8.5这样的结果,按10版100以内采用两位有效数字报告,那8.5是符合要求的,存在歧义,16版更严谨了些。

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解答

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解答

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解答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解答一、方法验证1.做过验证的样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是否都需要按照新的方法进行重新验证?答:对于微生物限度检查的产品而言,由于培养时间调整,应重新进行验证。

对于无菌检查的产品而言,如果方法未作实质性调整,可以不必重新验证。

个别产品在各论中收载了新的无菌检查方法,对这些品种,应对收载方法的适用性进行验证。

2.以前做过无菌验证的品种是否需要重新按照新的标准再验证?答:参见问题1。

3.“新增抗生素供试品应选择低吸附的滤器及滤膜”比如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属于抗生素,是否需要重新选取滤膜再验证?答:目前采用的方法如果经验证表明可行,则可以继续使用该方法。

4.微生物方法学验证时,培养时间是否跟样品日常检验所培养时间一致?答:应该一致。

5.微生物限度验证时,如果一个方法只有金葡回收率达不到要求,该方法时是否可以用来做细菌霉菌的检测方法?答:按药典的规定,一个计数方法通过验证,是指所有试验菌的回收率均达到要求。

如果采用各种方法以及方法的组合仍无法使金葡回收率达标,则可以采用使金葡回收率最高的方法作为计数方法。

6.薄膜过滤的冲洗量不能超过1000ml,我公司的喹诺酮类产品原来的方法是每张膜冲洗量为1500和2000ml,请问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将冲洗量降至1000,各菌的回收率仍能符合规定?答:有几种办法可以降低冲洗剂的用量:1)降低接触滤膜的供试品的浓度;2)改进冲洗的方式,如少量多次地冲洗、降低蠕动泵的转速等;3)添加中和剂,如高价金属离子。

7.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规定,技术方法验证时,采用上述方法若还存在一株或多株试验菌的回收率达不到要求,那么选择回收率最接近要求的方法和试验条件进行供试品检验。

请问,上述方法是指仅通过一种方法还是一定要通过几种方法联用的?答:应该要把可能采用的所有方法包括方法联用都进行验证。

8.供试品不溶于稀释剂,同时又有抑菌性,限度检查时应如何消除抑菌性?答:采用低速离心的方式,尽可能把供试品去除干净,取离心后的上层液,进行薄膜过滤。

检验科实验室常见问题解答与疑难解析

检验科实验室常见问题解答与疑难解析

检验科实验室常见问题解答与疑难解析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进行化学分析、生物测试还是材料性能检测,实验室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

本文将针对检验科实验室的常见问题进行解答与疑难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实验室操作技巧和科学原理。

一、检验科实验室常见问题解答1. 如何正确使用试剂?试剂在实验室中是必不可少的实验工具。

正确使用试剂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需要仔细阅读试剂说明书,了解其性质、用途、储存条件等信息。

在使用前,应检查试剂的外观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

使用试剂时,要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控制试剂的用量,避免超量使用或浪费。

使用后,要妥善保存试剂,并及时清洗实验仪器和容器,避免试剂残留导致交叉污染。

2. 如何有效控制实验室的环境条件?实验室的环境条件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要保持实验室的洁净度,定期清洁实验台、仪器设备以及管道系统,防止杂质和污染物对实验产生干扰。

其次,要控制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环境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此外,要保持实验室内的噪声和振动水平较低,以减少外界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3. 如何安全操作实验室仪器?实验室仪器的正确操作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人员的安全。

在操作前,要仔细阅读仪器的操作说明书,了解其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操作时,要根据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调试和设置,严格控制操作参数,避免误操作导致的事故发生。

操作结束后,要及时关闭仪器设备,并保持其清洁和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

4. 如何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实验废弃物的正确处理是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的重要方面。

根据废弃物的性质不同,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对于有害废弃物,应按照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程序进行收集、封存、运输和处置。

对于非有害废弃物,应进行分类处理,如可回收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可焚烧废弃物进行安全焚烧等。

严禁将废弃物随意倾倒或排放到环境中,以免给环境和人员健康造成损害。

【干货】真菌检测中常见问题专家解答

【干货】真菌检测中常见问题专家解答

【干货】真菌检测中常见问题专家解答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高发、艾滋病的流行、化疗药物、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使用,以及人工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器官移植等有创诊疗技术的应用,由真菌所引起的感染日益成为临床各科室面临的巨大挑战。

为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加强真菌的检验能力显得至关重要,现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有关真菌检验的常见问题汇总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1、为什么培养要设定35 C?实验室通常将孵箱温度设定为35 C,是为了防止温度的波动对细菌或真菌生长的影响。

临床常见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3〜37 C (嗜热,嗜中温菌除外,占少数),设定为35C时上下波动2C 对培养无影响,如设定为37C C显然就不合适了。

至于真菌培养,要视标本来源而定。

一般怀疑浅部真菌感染的标本如皮屑、甲屑、头屑及毛发等分离培养于26〜28 C。

来源于人体深部组织的标本如痰、胸腹水、血及骨髓深部脓肿等建议放35 C培养,是刚离体的标本在35 C更接近于人体温度,其次临床最常见的白念珠菌在35 C能形成更为典型的伪足样菌落,这与血清出芽试验在35 C做是同样的道理。

同时’ 来源于35 C初分离的光滑念珠菌具有更高的酶活性。

怀疑温度型双相真菌感染或个别真菌需要较高温度生长时则需要两种温度同时培养。

还要注意培养环境的湿度,一般要求大于60%,如果培养箱的湿度不够,最好在平板附近放置盛有无菌水的容器以保证湿度。

2、CO2 对真菌生长影响大吗?真菌属于异养型微生物,主要从有机化合物中获得碳源,而自养型微生物才需要从CO2 中获得碳源,所以真菌一般不需要在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而且CO2 对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均不利,但一定浓度可刺激孢子形成。

3、在血培养中培养出真菌2 次,但是患儿没有临床表现,而且临床也没用抗真菌药患儿就好了,是考虑污染吗? 这种情况要判断是否为污染菌,调查采血过程是否规范、血瓶转运过程是否符合要求、针孔是否适当封口、转运箱是否受到污染等众多因素,最关键的还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没有真菌感染的症状,要么考虑污染,要么考虑定植(可能性不大)。

菌落总数检测过程中TTC添加常见问题解答

菌落总数检测过程中TTC添加常见问题解答

菌落总数检测过程中TTC添加常见问题解答在环凯建立的交流群里小伙伴经常问关于菌落总数检测计数时,遇到杂质和菌落不好区分,应该怎么办?小编今天与大家分享关于TTC添加的注意事项,把你搞定菌落和杂菌的区分问题。

TTC:俗称红四氮唑,学名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化学式如下:从事微生物检测的朋友都知道,在菌落总数的检测时,经常添加这种物质,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其一,可以使菌落显红色,便于区分菌落和杂质,更利于计数;其二,可以有效的防止平板上的菌落蔓延情况。

这两种作用的原理是不同的,TTC溶于水是无色的,而嗜中温性需氧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琥珀脱氢酶可以使无色的TTC 被还原成红色的TPF,使菌落显色,这是显色的原理;同时TTC还具有抑制某些革兰氏阳性菌生长的作用,因此会防止菌落蔓延。

但既然会抑制细菌的生长,那会不会造成检测误差呢?其实只要合理使用,注意添加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有专家对此做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内TTC浓度在0.0003%-0.001%(w/v)的范围内对菌落生长抑制作用不显著,但浓度太低菌落的显色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推荐大家按照TTC浓度为0.0005%的量来添加就不会对检测结果产生较大影响,还会使菌落显色方便计数。

为了方便大家在检测过程中方便添加,小编特意做了一个表格,方便大家查询:除了添加量之外,在使用我们还应该TTC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要点一:TTC的配制过程,一定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因为我们配制好的TTC溶液在检测时是直接加入到培养基中的,必须保证TTC 溶液时无菌的,配制用水也必须是无菌水。

要点二:TTC具有比较强的光敏性,见光易分解,因此无论是TTC粉末还是配制好的TTC溶液都要注意避光冷藏保存,配制好的溶液一定要放在棕色的试剂瓶里。

要点三:TTC溶液要在检测过程中直接加入灭菌完的培养基中,即在倾倒平皿之前加入培养基然后摇匀使用。

无菌检测和微生物限度常见问题

无菌检测和微生物限度常见问题

无菌检测和微生物限度常见问题1、问:做无菌验证时阳性对照菌是怎么加入的?可以在加完培养基后用无菌的注射器把菌液注入吗?答:严格的说是要在最后一遍冲洗液中加入阳性对照菌的,这主要是考量滤膜对于阳性菌的截留性~但是滤器如果可以提供滤膜对于阳性菌的充分截留的话在最后的培养体系中加入阳性菌也是未尝不可的.如果供试品没有抑菌作用,可以在加完培养基后用无菌的注射器把菌液注入,摇匀如果供试品有抑菌作用,正如安哥洛卡所讲,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阳性对照菌,摇匀,抽虑,加培养基.无菌检查,加入阳性的方法可以有许多种,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

只是注意:1、避免人为污染。

2、阳性菌加入数量2、问:离心沉淀法的原理、操作和注意事项是什么?答:原理:利用沉降系数的差异将供试品和微生物进行分离;操作:取规定量的供试液,3000转/分离心20分钟(供试液如有沉淀,先以500转/分离心5分钟,取全部上清液再离心),弃去上清液,留底部集菌液约2ml,加稀释剂至原规定量.注意事项:真菌由于沉降系数比较小,500r/min离心5min,黑曲霉、白色念珠菌回收率为20%,因此其检查不适宜用低速离心沉淀法.3、问:稳定性实验的微生物及无菌检查,是否每次都要做?答:是;原因:一实验期内可能会染菌;二灭菌后微生物并不是就彻底"死亡",有些成为碎片,这些碎片在一定的条件和时间下,可以自我修复而复活.三稳定性的考察,也应包括药品有效期的考察,在此期间所有的项目都应是合格的,无菌也是其中之一,如果在有效期内无菌不合格,也可以说明该药品存在一定的缺陷,至少,有效期有问题。

4、问:眼部给药制剂如何做卫生学检验?答:液体制剂:无菌检查;半固体及固体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5、问:滴眼液的微生物限度为何进行无菌检查?答:一滴眼剂产品系按照无菌工艺生产且终产品为灭菌产品,故其成品的微生物质量应要求统一为无菌;所以,滴眼剂产品的临床合理用药应与其卫生标准要求一致,即将其微生物质量要求统一为无菌,显然更为合理;二滴眼剂的微生物质量要求为无菌,是与各国药典在滴眼剂要求上的统一,及对《中国药典》此项规定合理性的补充及完善等方面看,滴眼剂成品的微生物质量要求统一为无菌具有必要性。

菌种鉴定常见问题解答

菌种鉴定常见问题解答

菌种鉴定常见问题解答1.菌种鉴定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菌种鉴定一般就只要提取基因组DNA,然后PCR扩增16srDNA片段,上GeneBank或者Eztaxon对比即可。

一般序列相似度在97%以上就可以认为是同种细菌(当然也有例外,DNA序列仅仅是一个参考指标)。

-----消息来源:百度问答.2.微生物的菌种鉴定可以鉴定到“株”一级吗?如果你的菌株是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就只能鉴定到种,不能鉴定到株,因为多多少少和其他株系的细菌有区别,即便你做了一些特征的鉴定,发现和某一株细菌一模一样,你也没有理由说你的细菌就是那一株细菌,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特征都做完,株和株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除非你知道你的细菌本来就是某一株细菌扩增出来的(而且要保证没有变异,否则就是一个新株),可是这样就没必要鉴定了。

-----消息来源:百度问答3.为什么鉴定出来的菌种跟我想象的相差太大?答:我们菌种鉴定使用PCR直接扩增的方法,即以客户提供的菌株为模版直接进行PCR扩增,中间不经过传代培养,因此不会引入新的污染,如果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原因导致:1、您提供的样品未经过三次分离纯化,含有其他杂菌;2、您提供样品的真实情况确认如此。

建议您提供三次纯化的菌株重新进行鉴定。

4.为什么有时会出现PCR扩增不出的现象;答:扩增不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您提供的菌种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细菌或者真菌,或者是信息有误;2、您提供的菌种为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采用常规方法不能有效地破壁;3、培养基或菌体中表达产物含有抑制PCR产物的组份。

对于第二种或第三种情况需要提供基因组DNA。

5.PCR扩增直接测序为什么会出现套峰的现象;答:1、测序结果个别碱基出现N,是由细菌rDNA多态性造成,对菌种鉴定没有无影响;2、所有测序反应均出现大面积套峰,是由于您提供的样品模版不纯造成的。

这种情况需要重新纯化菌种。

真菌毒素检测特点及注意事项

真菌毒素检测特点及注意事项

制备
•提取
•净化
•测定
•溶剂系统:水+甲醇;水+乙腈 •分散样品:均质、震荡、超声 •分离:离心、过滤
制备
•提取
•净化
•目的:除去干扰杂质,保留待测组分
•测定
•多功能净化柱: •免疫亲和净化柱:多合一 •免疫磁珠净化: •同位素内标:
制备
•提取
•净化
•测定
•仪器选择: •仪器状态: •建立及优化方法: •数据分析及处理:
GB/T 30957-2014 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8718-2012 饲料中T-2毒素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LS/T 6126-2017 粮油检验 粮食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LS/T 6133-2018 粮油检验 主要谷物中16种真菌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 5009.2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族的测定
GB/T 30955-2014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 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NY/T 2071-2011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 谱-串联质谱法
LS/T 6128-2017 粮油检验 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 超高 效液相色谱法
快速检测真菌毒素一般采用免疫分析方法,此方 法的理论基础为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酶联免 疫法(ELISA)和免疫层析法等。
酶联免疫法(ELISA)
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到某种固相载体上(现在多为酶标 板),并保持其免疫活性,然后将待测样品和酶标物(酶标 抗体或酶标抗原)按不同步骤与固定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反应, 再然后将没有发生反应的物质洗去,最后加入酶的底物。底 物在酶的催化下显色,最终通过显色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测 定。有直接法、间接法、双抗体夹心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货】真菌检测中常见问题专家解答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高发、艾滋病的流行、化疗药物、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使用,以及人工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器官移植等有创诊疗技术的应用,由真菌所引起的感染日益成为临床各科室面临的巨大挑战。

为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加强真菌的检验能力显得至关重要,现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有关真菌检验的常见问题汇总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1、为什么培养要设定35℃?实验室通常将孵箱温度设定为35℃,是为了防止温度的波动对细菌或真菌生长的影响。

临床常见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3~37℃(嗜热,嗜中温菌除外,占少数),设定为35℃时上下波动2℃对培养无影响,如设定为37℃C显然就不合适了。

至于真菌培养,要视标本来源而定。

一般怀疑浅部真菌感染的标本如皮屑、甲屑、头屑及毛发等分离培养于26~28℃。

来源于人体深部组织的标本如痰、胸腹水、血及骨髓深部脓肿等,建议放35℃培养,是刚离体的标本在35℃更接近于人体温度,其次临床最常见的白念珠菌在35℃能形成更为典型的伪足样菌落,这与血清出芽试验在35℃做是同样的道理。

同时,来源于35℃初分离的光滑念珠菌具有更高的酶活性。

怀疑温度型双相真菌感染或个别真菌需要较高温度生长时则需要两种温度同时培养。

还要注意培养环境的湿度,一般要求大于60%,如果培养箱的湿度不够,最好在平板附近放置盛有无菌水的容器以保证湿度。

2、CO2对真菌生长影响大吗?真菌属于异养型微生物,主要从有机化合物中获得碳源,而自养型微生物才需要从CO2中获得碳源,所以真菌一般不需要在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而且CO2对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均不利,但一定浓度可刺激孢子形成。

3、在血培养中培养出真菌2次,但是患儿没有临床表现,而且临床也没用抗真菌药患儿就好了,是考虑污染吗?这种情况要判断是否为污染菌,调查采血过程是否规范、血瓶转运过程是否符合要求、针孔是否适当封口、转运箱是否受到污染等众多因素,最关键的还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没有真菌感染的症状,要么考虑污染,要么考虑定植(可能性不大)。

4、我们基层医院实际工作中做阴道分泌物真菌培养,生化鉴定几乎做不了,很多直接报白念珠菌,这样合适吗?这样做不合适。

目前有些检验科甚至分不清酵母菌和霉菌,在阴道白带、尿液和粪便中镜检发现念珠菌后报告为“找到霉菌”。

霉菌是指丝状多细胞真菌;酵母菌是指单细胞形态的真菌,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阴道中感染的酵母菌大多是白念珠菌,但不排除其他酵母菌。

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天然耐药,如果遇到类似存在天然耐药的菌株,会影响后续的治疗。

5、痰标本中少量念珠菌需要在报告中体现吗?还是不报告?标本要求和检验程序用要体现,临床医生会综合考虑。

虽然白色念珠菌导致肺部真菌感染的概率很小,遇到痰标本真菌培养中分离出该真菌,还是建议报告,临床医生结合影像学结果综合考虑。

先进性痰标本直接涂片,标本质量合格的情况下,见到真、假菌丝或大量孢子,痰培养有真菌生长,还是要报给临床医生,临床医生会综合考虑的。

至于是否要做药敏,可和医生沟通后决定。

①建议留样本前5%苏打水漱口;②清晨第一口痰;③连送3d结果是否一致。

最好和临床医生沟通一下,或平时对医生、护士进行标本采集方法的培训。

报告之前,结合痰涂片镜检结果,备注标本质量信息及污染可能性。

6、请问一下:前几天遇到一个抽出的脓液标本,打到血培养中,报阳后涂片显示真菌孢子,转种后涂片,形态上圆形,墨汁染色阳性,但是没有莢膜,转种科玛嘉没有颜色,后有白色有点黄色,用某国产鉴定显示近平滑,药敏全耐。

问题是:①这个结果可信不?②墨汁用的是普通汁有影响吗?③该如何改进?墨汁染色是针对标本中怀疑隐球菌属的荚膜进行负染,特别是新生隐球菌才做的试验,对纯培养的隐球菌属不可作为鉴定试验。

(1)将之前的脓液标本做个10%KOH湿片检,寻找真菌孢子和真、假菌丝。

(2)培养结果应该是可信的,最好和临床医生沟通一下,看患者是否有症状。

(3)对某国产品牌不熟悉,鉴定结果和药敏结果不好判断(4)按照全国操作规程配制念珠菌的鉴定生化管,用原卫生部质控真菌鉴定符合率还是很好的,可以考虑自配生化鉴定管,用质控真菌进行验证。

(5)对每批号的某国产鉴定管用质控真菌进行验证,如果结果符合,应该没问题。

(6)最好参加原卫生部微生物质控培训,无论细菌、酵母菌方面,都会帮助你提高业务水平和验证你所用的试剂质量。

(7)墨汁只要粗细均匀,颗粒越细小越好,推荐曹素功墨汁,试剂公司也有印度墨汁可采购。

7、临床常见痰标本初次检出曲霉后,流程是怎么进行下去的?(1)痰标本初次培养出丝状真菌菌落,前提是痰标本必须是新鲜的或不能立即送检应4℃冰箱保存。

流程是接受痰标本→镜检→培养→鉴定。

在痰标本合格的情况下,先做个10%KOH 湿片镜检,低倍镜寻找真菌菌丝,是透明或暗色,是否有45度分枝。

如果痰标本合格,又找到菌丝,电话联系临床,告诉医生有丝状真菌生长,怀疑是XXXX,容易的直接报告临床,难的点种沙氏琼脂平板或察氏琼脂平板,再做进步鉴定。

(2)若标本不合格或合格但标本中未见菌丝,和临床医生电话沟通,告知有真菌生长,让医生综合考虑。

鉴定正常进行,并报告临床,备注不排除污染可能。

8、酵母菌同化试验为什么放28℃而不是35C?同化试验和发酵试验有何区别?为什么教科书上说凡能发酵某种糖,一定能同化该糖,同化某种糖则不一定发酵该糖?多数酵母菌体外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故其体外试验选用此温度。

通话和发酵分别指真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酵解,前者将糖类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后者将糖类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等。

其代谢首先进行的是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再进一步进行无氧酵解,这由细菌和真菌的相关酶类决定。

酵母菌多数为专性需氧菌,所以其试验设计多以糖同化试验为主。

比如隐球酵母只能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只能同化葡萄糖而不能发酵,而酿酒酵母可将粮食发酵为酒,既发酵也同化葡萄糖。

9、鉴于目前真菌培养不是很规范,如何选择培养基、温度、报告时间和方式?请讲述实验室的具体流程。

(1)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脑心浸膏琼脂等适宜真菌生长的培养基,临床疑似酵母菌及酵母样菌感染,有条件实验室可平行接种显色培养基,推荐采用螺口管斜面培养法,标本处理后接种于培养基斜面中下部,真菌绝大多数为需氧菌建议平行接种两管。

(2)培养条件及报告时间:深部真菌28±1℃培养7~14d,如怀疑双相真菌感染,应同时在28士1℃及35士1℃培养。

怀疑罕见真菌慢生长真菌感染或临床已用抗真菌药物时,延长观察时间至少培养4周。

如CSF宜置28℃及35℃两个温度培养至少一周;痰/尿/粪一般35℃48h即可,如未见丝状真菌生长,则延长培养时间;组织标本一般30℃,2~4周。

10、是否可以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作为真菌初代培养基?可作为初代培养基之一,建议另外接种沙氏培养基或酵母氮培养基(YPDA),SDA和YPDA一般是酵母样菌的标准培养基。

11、咽拭子真菌培养有意义吗?咽拭子培养真菌意义不大,存在定植除非患者有临床表现。

12、请问痰标本念珠菌定植率那么高,痰涂片看到比较多的孢子和假菌丝要怎么报告才比较合理?个人觉得还是要如实报告临床医生、并将标本质量是否合格告知临床医生,至于是否感染,临床医生会根据影像学资料、患者临床表现等综合考虑的。

13、患者的手上有湿疹一样的丘疹,怀疑真菌感染,请问怎么样采样好?对于皮损类的标本采集,需要用70%的酒精先将患处消毒处理,再使用已消毒的不锈钢刮刀或外科手术刀在皮损边缘刮取皮屑,装在无菌容器内送检。

14、我们用一次性手套装SDA平板可以吗?一次性手套无论是PV还是乳胶,都会产生相对低氧的环境,而真菌是需氧菌会影响真菌的生长,不建议这样操作。

可以使用透气性好的胶带(静脉输液固定针头的)封闭平板,注意不要封太死。

15、用的墨汁在显微镜下不是均匀的黑色背景,而是一些细小黑色颗粒,这是不是墨汁的质量不好?还有,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和通风柜三者有什么区别?墨汁本身就是一些细微小颗粒加入溶媒形成的,墨汁质量的好坏在于颗粒的大小和均一性。

一般的墨汁检测隐球菌应该能观察,它只是作为背景,荚膜不染色,为透明的,背景是黑色。

生物安全柜和超净工作台的区别在于风吹的方向:生物安全柜的风向是先垂直向下再向柜内,经过循环通过HEPA过滤后再排出,柜内形成一个相对负压的环境;超净工作台的风向是先向下再向外吹,保证柜内的清洁无尘,通常用来配置平板和操作一些简单的分子克隆相关实验。

通风柜是通过风机将柜内的空气排到实验室外,通常用来配置有挥发性的化学品试剂,有害气体排向室外。

16、痰涂片中看到曲霉头,有多大临床意义?毛霉有没有污染可能?或者是定值?在痰里一直检查到青霉菌,没有意义吗?如果痰标本直接镜检发现曲霉头,那就要考虑是曲霉感染。

培养可以确定是哪一种曲霉。

毛霉存在污染的可能性,空气中也可以存在,但又因其高度的侵袭性,报告需谨慎,定值的可能性很小,但操作中污染的情况还是不少的。

若标本合格,湿片镜检有90度分枝及粗大、不分隔的菌丝,那就要考虑感染了,否则有污染可能,最好及时联系临床医生。

青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真菌,如果痰中直接镜检查到菌丝,培养阳性,还是考虑感染。

17、在经验积累的初期,如何得到足够的菌株,用于练习各类染色、阅片呢?有条件的话,最好到相关医院真菌室进修学习湿片镜检、真菌鉴定,将保存的菌株分批转种后,仔细研究其菌落颜色、大小质地等变化和镜检变化,并做好笔记。

或参加医学真菌专业培训班进行系统学习。

18、如何保存真菌菌株?最好的方法就是真空干燥、低温冻存。

国际菌株保藏机构都是这种方法。

(1)将生长的斜面直接放在-10℃冷冻,表皮癣菌和许多接合菌纲菌种不可用此法保存。

(2)蒸馏水保存法:将生长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的成熟的菌落,刮取菌丝体、芽孢或酵母细胞或利无菌蒸馏水冲洗斜面表面,再以吸管吸取放在无菌小管中,密封阻止蒸发,置于室温保存。

(3)另一种方法为直接加无菌矿物油至霉菌生长的琼脂斜面,至少可保存半年以上。

(4)基础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30%甘油,将新鲜成熟菌落挑至其中,-80℃保存。

19、一般什么样的患者我们会重点去关注是否为真菌感染呢?免疫缺陷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糖尿病患者及较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

20、霉菌培养箱(28C)被污染后如何处理?培养基放进培养箱后很快长污染菌,尤其门上的密封条上也长菌了,怎么办? 断电后,甲醛熏蒸,5%苯酚(石炭酸)擦拭后停留30min后,清水擦拭,打开通风24h后再使用。

21、血培养中可能培养出哪些丝状真菌?哪些是污染?血培养阳性的丝状真菌主要有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蓝状菌、镰刀菌、念珠菌、隐球菌、毛孢子菌、赛多孢,人眼球组织(研磨后打入血培养瓶)里曾培养出紫色拟青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