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讲庄子文论选读分析

合集下载

先秦文论3

先秦文论3
16
“大美”: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即合乎道的无人为痕迹的自然之美。
这种美学思想具体运用到文艺批评上,庄 子则提出了著名的“天籁”、“天乐”说: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 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 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 ――《庄子· 齐物论》
17
庄子学派认为言是为了传达意,但意所 依随的“道”却是“不可以言传”的。“道” 之不可言传,首先在于它是普遍、无限、绝对, 是从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中抽象出来的观念, 说它不可言,是说普遍、无限、绝对不可能把 它像一个有形有色的东西那样,加以描述和规 定。当人们看到一个具体事物的时候,头脑中 会产生相应的形态,但当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 它已经经过抽象了,因为语言本身便是对事物 的一种抽象。所以一方面思想不能离开语言而 存在,另一方面语言在表达人的思维内容,反 映现实生活时,又是有它的局限性的。从这个 角度讲,这便是"言不尽意"。
庄子强调“道”支配者自然界的万 物,道无所不在又神不可知,有限相 对的具体生命对于无限绝对的抽象之 道根本无法把握,也就无能为力。因 此,人们只能听之任之,顺其自然, 这就是“无为”。
6
2、终身不仕
庄子对权力、金钱抱着孤芳自傲甚至不屑 一顾的态度。表现了超越的价值追求和清高孤傲、 洒脱不羁的人格风范。这种人格风范作为一种潜 在的精神力量,对后世封建士大夫的心理产生了 巨大的心理影响,乃至于成了一种民族的心理积 淀。 但是,庄子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 的隐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 历史事件。
26
“得意忘言”说
庄子还提出一个与“言不尽意”论密切相 关的“得意忘言”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 (一种装兔的工具)者所以在兔,得兔 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重点原文与解析

庄子重点原文与解析

庄子重点原文与解析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原文和解析,深入探讨了人生、自然、道德等诸多主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庄子的原文,并从哲学角度进行解析。

1. 原文:天地之大,岂为我有哉?吾何以知众人皆有爱生之情哉?这一句话出自《庄子·天地篇》。

庄子通过思考天地之大,意味着自己实际上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存在,无法左右天地的运行。

同时,他反问自己为何知道众人都有爱生之情。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解析:庄子在这句话中通过强调天地之大来说明人类的微小,他认为个人小我与宇宙大我的关系并不对等。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于自我认知的独到见解。

他提出人类要以宏观的宇宙角度看待自身,才能超越个体欲望和情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2. 原文: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句话出自《庄子·逍遥游篇》。

庄子通过这句话指出,每个人都知道有用之用,即强调功能、效用,但却不知道无用之用。

他认为只关注物质世界的功利和实际用途,是视野狭窄的表现。

解析:庄子在这句话中试图启发人们重新审视功利观念,认识到无用之用的重要性。

他认为无用之用是超越功利的境界,能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体悟和启迪。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超越功利主义的障碍,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与境界。

3. 原文:大块噬肉,其味先味,久则失味;大巧不工,其造先闻,久则不闻。

这句话出自《庄子·秋水篇》。

庄子通过对于大块噬肉和大巧不工的比喻,揭示了追求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他认为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会导致人们对于事物的味道和美感逐渐丧失。

解析:庄子在这句话中呼吁人们不要只注重结果,而应该重视过程。

他认为过程中的闻和味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体验和享受。

这种思想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的经历和感受,不要过度追求结果。

4. 原文:大江以东,其汚难浊者,至于江以西,天下莫能清也。

庄子第三篇原文与解析

庄子第三篇原文与解析

庄子第三篇原文与解析《庄子第三篇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而独特。

本文将介绍庄子的第三篇原文,并对其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解析。

庄子的第三篇原文被称为《道德经》。

这篇原文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

庄子以自然界的现象为例,比喻人类应如何追求自身的完善和谦逊。

原文开头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道”。

庄子将“道”视为宇宙的普遍规律和至高原则,强调人们应当与道相合,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

他认为,只有与道相合,才能避免人为的纷争和矛盾。

接着,庄子以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来阐释他的思想。

例如,他提到了大地收容万物的宽容,比喻人应该包容一切,不论是好是坏,都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

庄子用一棵大树比喻人的心灵,强调心灵应宽广无私,才能接纳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在这篇原文中,庄子还谈到了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人们应当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平衡,而不是单纯为了外在的荣誉和权力而努力。

他反对追求过份的名利,主张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谦虚。

庄子强调,修养内心比追求物质财富更为重要,只有内心富足,才能真正实现幸福和快乐。

在解析庄子第三篇原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内心的修养和道德观念。

庄子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后世的哲学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今天的社会生活和个人修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庄子的第三篇原文《道德经》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

他强调了与道相合以及宽容包容的重要性,主张追求内心的平衡和谦逊。

庄子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和哲学指导,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参考字数:400字)。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老子的文學批評理念
❖ (一)辯證趨反

辯證思想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
子的辯證思想導 源于《周易》,但比《周易》更加明朗化和
系統化。老子深刻洞悉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狀況,
提出了許多兩兩相對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的矛盾對立面,
如“無”與“有”、“難”與“易”、“長”與“短”、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 同孔子的“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的思想相反, 老子堅決反對對言辭的美化,他認為真實的語言是不 美的,而華麗的語言自然也是不真實的,真實的語言 是不需要裝飾的,經過裝飾的語言則是不真實的。老 子此處雖就一般言辭而言,但從文學批評的角度看, 他實際上提出了文學批評的標準,那就是去掉雕飾, 返樸歸真,“複歸於樸”則是其最高的目標“複歸於 樸”就是要求文學批評要重視文學作品的內容品質, 內容的真實是不需要形式的美的,甚至形式的美會妨 害內容的真實。這種思想對後世的文學批評理論有著 較大的影響,如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提出的 “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於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 辯麗本於情性” 的觀點就明顯受到了老子“複歸於樸” 思想的影響。當然,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的主張強調得過於絕對了,但老子此言是針對當時社 會的弊端而發的,矯枉過正,情有可原。
❖ 4、知識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壽。”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自然之道”為中心的哲學本體論
❖ 老子對文藝和美學的主要貢獻有二: ❖ 一是對“象”的論述
從審美的角度對藝術創造的客體所要達到的 標準的描述 ❖ 二是對“虛靜”的論述 從心理的角度對審美主體所提出的要求

自考(本科)2018.10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真题

自考(本科)2018.10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真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真题练习【2018.10】1.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一观点的是
A.荀子
B.庄子C.孔子D.老子
【答案】C2.下列选项中,属于孟子思想的是
A.知人论世B. 兴观群怨
C. 大象无形D.天人合一【答案】A3.在《庄子》中,庄子以"轮扁斲轮"的故事为喻,是为了说明
A. 文学创作必须摆脱一切杂念B. 文学为政治服务 D. 文以明道 C. 文学是对现实、自然界的模仿
【答案】A4.对于文学作品功用的认识,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这一说法的是
A.《文心雕龙》B.《左传》 D.《论语》
C.《毛诗序》【答案】D5."文以气为主"的提出者是
A.王充B.王国维C.曹植D.曹丕 【答案】D
6.陈子昂反对诗歌创作中的六朝余风,提出"风骨兴寄"主张的作品是 A.《与元九书》B.《诗格》
C.《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D.《诗式》【答案】C7.下列选项中,属于李清照批评观点的是A."味外之旨"B."词别是一家"C."尚于作用"D.“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答案】B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提出者是A. 白居易B. 元稹C. 杜甫D.李白【答案】A9.《沧浪诗话》的作者是A. 欧阳修B. 严羽C.苏轼 D. 王安石【答案】B10.下列选项中,属于元好问诗论著作的是A.《论诗绝句三十首》B.《滹南诗话》C.《瀛奎律髓》D.《宋元戏曲考》【答案】A11.下列理论家中,论戏曲主"本色"的是A. 朱权B.何良俊C.李开先 D.李贽【答案】B12.下列批评家中,认为艺术作品应该以"意、趣、神、色"为主的是A. 沈璟B.李贽C.方回 D.汤显祖【答案】D13. 清代诗论中,"格调说"的提倡者是A.王夫之B. 沈德潜C. 钱谦益D.顾炎武【答案】B14.《原诗》的作者是A.叶燮B.顾炎武C. 黄宗羲D.王士祯【答案】A15. 王国维文艺美学理论的核心是A."意境说"B."境界说"C."天才说"D."气象说"【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分)16.下列选项中,对"兴观群怨"说的理解,正确的有A."兴观群怨"是基于对文学价值的认识。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选修诸子散文阅读--《庄子》选读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选修诸子散文阅读--《庄子》选读Word版含解析

《庄子》选读看一看一、《庄子》解读庄子思想、文章的奇诡美好,历史上稀有其比。

后来学予以继承和发展,使之更为蔚为壮观。

鲁迅在评介先秦诸子时曾说:“,, 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列子》《鹖冠子》书晚出,皆为后代伪作;今存者有《庄子》。

庄子,, 著书十余万言,大略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人民文学第一版社1981 年版)清儒林云铭则称《庄子》为“文字中鬼神”,“不行不全读”(林云铭《增订古文析义合编》之凡例,北京大学图书室藏清康熙五十五年宝文堂刻本)。

这些评判,十分适合地说了然《庄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点、价值和地位。

第一节“无端崖之辞”,主假如要指引学生领悟《庄子》写作艺术的新奇巧妙;第二节“鹏之徙于南冥”,主假如要指引学生认识庄子那种不停追求最高人生境地的思想(庄子把“无己”“无功”“无名”视为人生的最高境地,我们不必定要认可,却应当领会和学习他确定下一个最高的目标后,便向上不停努力的精神)。

想想1.文章在提出“逍遥游”以前为何先重申“小大之辩”?2.庄子的寓言和孟子的寓言分别给你如何的阅读感觉?练一练1.阅读下边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

’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夫地非不广且大耶?人之所用容足耳。

然而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实用乎?’惠子曰:‘无用。

’庄子曰:‘然而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庄子? 外物》(1)翻译:①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②然而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2)文中表现了庄子什么样的辨证看法?2.阅读下边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有认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能够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①。

其次认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庄子?齐物论》①封:疆界、界限。

(1)翻译划线句子①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②有认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能够加矣(2)庄子在阐述宇宙之始时详细事物之间存在是什么?3.阅读下边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庄子章节原文与解析

庄子章节原文与解析

庄子章节原文与解析庄子,名周,字子野,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被尊称为道家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堪称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观点和人生哲学。

本文将对《庄子》中的几个章节进行原文解析,以期对庄子的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章:“逍遥游”庄子人文之道,以自由奔放的情景,揭示了个人自由的重要性。

原文如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这段文字以北冥鱼与骄鹏为例,比喻了人们应该抛弃现实的枷锁,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北冥鱼由于其巨大的体型而变成鹏,飞翔于天空。

作者以“垂天之云”来形容鹏鸟的翼展,丰富了人们对鹏鸟的遐想。

最后,“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指的是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

庄子借助大自然的景物,表达了对追求自由的思考和渴望。

第二章:“养生主”庄子关注身心健康,提倡养生之道。

原文如下:货殖而藏于家者,尝腊于南山之阳者也。

小旦(段)曰:“日月出矣,而爱窘者,尧之人也。

爱窘者神人也。

”这段文字表达了对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批判,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

庄子以藏货的人和腊酱的例子,暗示人们应该保持适度,并不要贪图无尽的物质欲望。

他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会导致精神上的困扰,暗示出庄子提倡的养生之道。

第三章:“德充符”庄子强调无为而治,认为追求道德是最高境界。

原文如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挤聚于德者,不加不尽,不知则可,可则后。

无为者,无冥冥之游也。

这段文字以无为而治为核心思想,主张不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智慧和成就。

庄子认为真正的智者不需要通过言语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是通过行动和潜心修养展现出道德的力量。

他认为追求无为的境界就是达到了无冥冥之游的人生境界。

结论:通过对《庄子》中几个章节的原文解析,可以看出庄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人生哲学。

他以自然景物、寓言等方法,将自己的思想理念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庄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庄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庄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庄子·至乐》解说和语译(解题) 本篇命题取首句“天下有至乐无有哉” 中的二字,虽非句首的二字,亦当视为相同。

本题的特点在于本......•《庄子·秋水》解说和语译(解题) 本篇以篇首句的首二字为题,主要在记述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讲述大道之理。

篇幅较长,为了阅读方便,......•《庄子·缮性》解说和语译(解题) 本篇以首句“缮性于俗学”之首二字为题。

缮性即为其内容。

主旨在于反对丧己于物,失性于俗。

主张有......•《庄子·刻意》解说和语译(解题) 本篇取篇首句“刻意尚行”的首两字以为名,并不代表本篇的内容,只是当时取篇名的一种习惯。

主旨在......•《庄子·天运》解说和语译(解题) 本篇以“天运”为名,乃取首句“天其运乎”第一、三字,亦当视为首二字。

但内容并非讲自然的运行......•《庄子·天道》解说和语译(解题) 本篇以篇首的“天道”二字为标题,但内容却不是讲天道,而是以天道为引,讲说治道。

篇的内容驳杂,......•《庄子·天地》解说和语译(解题) 本篇以篇首“天地”二字标题,内容却不是讲天地,而是论治天下之道。

且“地”为讹字,说见篇中“解......•《庄子·在宥》解说和语译(解题) 本篇以“在宥”为名,所取虽是篇首的第二三字,亦当看作是篇首的两字。

这个篇名是与篇旨相符的,它......•《庄子·胠箧》解说和语译(解题) 本篇以“胠箧”为名,但不是篇文的首二字。

只以首二字“将为”非实字,不能取以为名,故取其下两字......•《庄子·马蹄》解说和语译(解题) 本篇以“马蹄”为名,但所讨论的并非马蹄,这只是篇首的两个字,句为“马,蹄可以践霜雪”,“马,......•《庄子·骈拇》解说和语译(解题) 《庄子》外篇多是取篇首的两字或三字以为篇题,不一定都能赅括篇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庄子进一步指出“意”与“言”之间不可 克服的隔阂: •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 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 “言不尽意”揭示了什么问题?
• 语言是人类不能回避的交流工具,否定它 的传达作用,必然会造成论者的自我否定。 白居易有一首批评道家所谓“知者不言” 的诗:“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 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就是指出他们否定语言的自相矛盾。在 《庄子‧外物》中,我们看到了关于“言” 对“意”的传达作用的论述:言者所以在 意,得意而忘言。
• 艺术构思时,需要平息感情,达到“虚 静”。狄德罗《谈演员》中说:“你是否 趁你朋友和爱人刚死的时候就做诗哀悼呢? 不,谁趁这个时候去发挥诗才,谁就会倒 霉。只有等到激烈的哀痛已经过去,当是 人才想到幸福遭到折损,才能估计和损失, 记忆才和想象结合起来,去回味和放大已 经感到的悲痛。”
•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也说:“长歌 当哭,须在痛定之后”。 • 屠格涅夫说:“我总是抱着出奇的冷静来 写作”; • 契诃夫甚至告诫作者:“要到你觉着自己 象冰一样冷的时候才可以坐下来写”。
• 对于言意关系,佛典中也有两个著名的比 喻:一个是“舍筏登岸”,一个是“见月 忘指”。前者是以渡河者先凭藉船筏后超 离船筏来作比,后者以寻月者先凭藉指示 者的手指再超越手指来譬喻,其宗旨都与 庄子的“得意忘言”同一机杼。
• 工具效用的实现是凭借之后的超越,真正 的实现是实现在被否定之后。文学作品的 物质性媒介——语言,是一种显示着观念, 而本身又不等于观念的符号。对于读者来 说,语言只是他凭藉的工具,而不是他精 神所要寻求的目的地。语言作为路标,它 的设置本身就是为了让人超越的,它的功 用,正实现在它被抛弃之后。
• 如果你看一幅画,只注意纸张和纸上的颜 料是怎么涂的,那你就得不到画的内容。 所以唐人张彦远说看画:“意在五色,则 物象乖矣”。只有忘掉眼前的画上的物质 材料,才能得到画中的艺术形象。
• 元人汤垕论赏画:“先观天真,后观笔意, 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趣”。明人徐渭 说赏画为“舍形而悦影”,“形”,指画 面上实在的笔墨痕迹;“影”,是欣赏者 在心中所想象出来的影像,“悦影”是必 须以“舍形”为条件的。
• 契诃夫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忧郁的,可是 他说:“我写作时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忧郁 的写,不管怎样,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心绪 很好。”。 • 钱钟书《管锥编》中引西人说创作是“运 冷静之心思,写热烈之情感。” • 狄德罗说作家的创作构思是“制造热情, 而自己不动热情”。
• 我们主张作家在艺术构思中排除感情的干 扰,达到“虚静”,并不等于否认作家在 构思之际伴有感情活动。 • 事实证明作家在构思写作的时候,于冷静 的思考之间,往往伴随着感情的波澜。 • 许多作家在构思写作时“进入角色”的体 会,《文赋》云:“思涉乐而必笑,方言 哀而已叹”。
• 皎然《诗式》:“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 谓诗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获致“神王(旺)” 亦即创造力的旺盛,因此才会出现“佳句纵横” 的灵感状态。
• 刘禹锡说做诗:“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 景入”,谓诗人只有排除情欲的干扰,他的内心 才可能“虚”,而只有“虚”的内心才能容纳各 种艺术形象。
•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讲作家构思, 直接提到“虚静”的概念,而且引用了庄 子的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 瀹五脏,澡雪精神”。
• 在《文心雕龙‧养气》中,刘勰也阐述了同 样的观点:“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 宜宝,素气须养。水停以鉴,火静而朗。 无扰文虑,郁此精爽”。 • 刘勰认为虚静是充分发挥心灵的反应能力 和思维能力的先决条件。
• 《庄子》中的“佝偻承蜩”,也是一个虚 静的故事,谓一老者(佝偻)以竿粘蝉 (承蜩),其术入神,人问其道。
• 老者曰: •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 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 而唯蜩翼 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 何为而不得! • 这里所谓的虚静,也是用志不分,排除外 扰的意思。
• 清人邹一桂谓欣赏花鸟画:“观者但见其 花鸟树石而不见纸绢”;这说的是艺术欣 赏时对物质外壳的凭藉与超越的问题。
• 读书时的“得意忘言”,古人的论述也很 多,皎然《诗式》论赏诗:“但见性情, 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所谓“诣 道”,即直造诗之核心之道,亦即赏诗之 道,他认为,赏诗之极致,就是读者完全 被诗中所表现的性情所吸引,而忘掉了诗 作品的外在的语言词句。
• 黄子云《野鸿诗稿》:“眼不高不能越众, 气不充不能作势,胆不大不能驰骋,心不 死不能入木”。
• 情感与构思的关系?
情感与构思的关系
• 艺术要表现作家的情感,但艺术构思活动 不能以情感为动力。作家的艺术想象绝不 是信情所至、杂乱无章的梦幻,而是对艺 术想象的自觉的创造。这种精神活动,是 作家对自己头脑重的艺术意念酝酿、捕捉、 综合和表现的一个高度精密、极其复杂的 生产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就的要求作家 始终以冷静的理智为主宰,而决不可听任 感情的支配。
•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起于在沉静中 回味过来的感情。” • 今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说:“作文 之际,生文之哀乐已失本来,激动转为凝 神。始于觉哀乐而动心,继而摹哀乐而观 心、用心。” • 作品中所描写的感情状态,决不等于作家 在构思诗的感情状态。
• 《诗话总龟》引《王直方诗话》云:“东 坡言,渊明‘但恐多谬误,君当恕罪人’, 此未醉时说。若醉,何暇忧误哉?诗人言 醉时是醒时。此语最是名言。” • 契诃夫也说过:“如果作者写一个精神病 人,不等于他自己也有病。我写作《黑修 士》时,没有任何灰心的思想,而只是根 据冷静的思考。”
•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固然要抒发 人的情感,但是文学家是表现感情,而不 是发泄感情。人逢喜而笑,遇悲而苦,这 是他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实质上 只是一种自发的宣泄,并没有把自己的感 情传达给别人、用自己的感情影响别人的 目的。而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将自己的感 情灌注于艺术形象之中,通过想象传达给 读者,从而让读者也体会到这种感情。
• 庄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对文艺创作产 生什么样的启发和影响?
• 道家的“得意忘言”的论述阐明了文艺作 品中“言”与“意”的关系,指出文艺欣 赏过程是对文艺作品的物质性媒介的凭借 和超出的过程。对文本的阅读以及对艺术 品的欣赏,一方面要凭藉它的语言这一物 质外壳,另一方面还要把它在意识中淘汰 掉,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得意忘言”。
•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 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 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 ---- 《庄子‧外物》
• 这段话指出:“言”之于它所要传达的 “意”,就像荃之于鱼、蹄之于兔,都只 是一种获致的工具。使用工具是达到目的 的必要手段,但因为工具毕竟不是目的本 身,人们对于工具必须凭藉之后而又超离 它,才能最后达到目的。
• 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 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徐复观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 人生,实际是艺术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 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中国艺术精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 理解。
• 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妙, 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指出诗人之心唯有静,方能了察群动;唯 有空,方能容纳万境。
• 袁枚《静里》诗云:“静里功夫见性灵, 井无人汲夜泉生。蛛丝一点分明在,不是 闲身看不清。”
• 《随园诗话》卷七引唐人诗句云:“苦吟 僧入定,得句将成功”,“僧入定”三字, 道出诗人构思时的感情虚静状态。
• 莱辛在《拉奥孔》中论诗歌欣赏:“诗人 不只想要被人了解,他的描写不光只要清 晰,而且他还能给我们唤起生动的概念, 要我们想象,仿佛我们亲身经历了他所描 写的事物和情景,同时,还使我们完全忘 记他所使用的媒介——文字。”

所谓“虚静”说
• “虚静”是道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 论是庄子还是老子,都主张“虚静”。所 谓“虚静”,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 “虚”,空也,指内心排除外扰,即“天 地万物不入于胸次”。“静”,止也,指 心灵停息内动。道家把精神的虚静看成是 获致大道的前提。

第三讲 庄子文论选读
• 道家认为道本身不能用语言来表现:“道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庄子· 知北游》云:“道不可闻,闻而非 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就是说,那 些可见的、可闻的,即以感官可以感觉到 的东西并非“道”这个本体本身。
• “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 固,疾则苦而不入。不疾不徐,得之于手 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于其间。臣 不能喻于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 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之人之糟 粕矣夫!” • ----《庄子‧天道》
“虚静说”对文艺创作理论的影 响
• “虚静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理论有很大影 响。艺术家在创作构思的时候,要想获致 灵感,必须排除外物和杂念的干扰,排除 感情的冲动,达到一种平心静气和专心致 志的精神状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陆机在《文赋》说作家的构思是“罄澄心 以凝思”,所谓“罄澄心”,就是使内心 达到虚静状态,“罄”,空也;“澄”, 静也。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 “梓庆削鐻” • 梓庆精于做鐻之术,鲁侯问其道,梓庆说: 臣将为鐻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斋) 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 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 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 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 躯至矣,然后见成鐻鐻,然后加手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