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及空间模式演变
辽宁省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发布时间:2011-11-2 信息来源:博雅景观核心提示:辽宁省是全国重要沿海省市之一,横跨黄海、渤海两个海域,大陆海岸线长约2100km,占全国海岸长的12%。
辽宁省海域气候宜人,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沿海城市发达,具有宝贵的地源优势。
近年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辽宁省由于大力实施“海上辽宁,科技兴海”战略,发展海洋经济,其海洋经济已经步入稳健发展的轨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高技术产业等多层次推进的可喜格局。
沿海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海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辽宁省海洋资源基础及开发利用现状1、辽宁省海洋资源基础全省拥有海岸线2878.5km ,其中,大陆岸线2178.3km ,岛屿岸线700.2km ;全省滩涂总面积约1696km2 ,约占全国的9.7%,居全国第六位,其中辽东湾沿岸滩涂面积1020km2约占全省的60%,黄海北部沿岸滩涂约676km2,约占全省的40% ;全省有岛、坨、礁506个,其中面积0.01km2 以上的岛屿205个,总面积189.21km2 ;全省湿地面积共约2132km2(2)港口资源辽宁省海岸线漫长,有着建港的良好条件,全省已形成以大连、营口港为中心,丹东、锦州、葫芦岛港为两翼,连结沿海地方中小港的海上交通运输体系以及40余条海上通道,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已分别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海上贸易网络。
(3)海洋生物资源280种,游泳生物包括头足类和哺乳动物约有137种。
现已为渔业开发利用的经济种类80余种包括鱼类、虾蟹类、头足类等经济生物资源及大量的海洋、滨岸和岛屿珍稀生物物种,毛虾、对虾、海蜇是全国三大地方捕捞品种[1]。
(4)滨海旅游资源辽宁沿海旅游资源丰富,初步营造了以中国著名旅游城市大连为中心的辽宁南部旅游区、以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为中心的东部旅游区和以锦葫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的辽宁西部考古、滨海、山川3个中心旅游区,建设了以大连为中心,以丹东、葫芦岛市为两翼,贯通辽宁沿海各市的6个滨海旅游带。
辽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 讨论背景
5月12日,国家海洋局正式发布《中国海洋发展报告 月 日 国家海洋局正式发布《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 》 报告显示,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4亿元, 而 2008年只 亿元, 报告显示 , 200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 亿元 年只 亿元, 有29,662亿元,同比增长高达 , 亿元 同比增长高达11%。可见,在金融危机的大考 。可见, 之下,海洋产业异军突起。 之下,海洋产业异军突起。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九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之一,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强调, 产业之一,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 空间,切实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 空间,切实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 和海洋产业发展。自从温家宝总理2009年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 和海洋产业发展 。 自从温家宝总理 年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 之后,作为其中之一的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加速度阶段。当下, 之后,作为其中之一的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加速度阶段。当下, 各省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发展计划。如河北推出如“环渤海”战略, 各省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发展计划。如河北推出如“环渤海”战略, 天津提出了“海上天津” 福建推出“海上田园” 天津提出了“海上天津”,福建推出“海上田园”,广东则提出 蓝色产业带” 广西则推出“蓝色计划” 海南则指出要“ “蓝色产业带”,广西则推出“蓝色计划”,海南则指出要“以 海兴岛” 在长三角地区,浙江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到“海洋, 海兴岛”等。在长三角地区,浙江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到“海洋, 浙江的未来” 的战略高度, 江苏则提出了“ 海上苏东” 浙江的未来 ” 的战略高度 , 江苏则提出了 “ 海上苏东 ” 战略和 2010年达到 年达到1500亿元的海洋产值目标。 亿元的海洋产值目标。 年达到 亿元的海洋产值目标
辽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世纪后期,世界各国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很多沿海国家将海洋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全球产业结构步入调整期,受此影响海洋产业结构也需要优化调整。
因此,如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首要课题。
我国也非常重视海洋开发与保护,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把发展海洋事业作为国家战略,2014年1月正式启动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沿海各地区也结合自己的地理、海域资源及产业状况,制定海洋经济战略,充分挖掘海洋经济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辽宁地理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先进,具有发展海洋经济较好的基础。
1986年提出“海上辽宁”以来,辽宁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沿海6个地级市均建立了港口,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的新增长点。
2013年,辽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5263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9.44%,但与海洋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海洋产业比重仍然不高,而且海洋发展要素配置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急需加强。
实现从海洋大省到海洋强省的跨越需要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突出海洋产业优势。
海洋产业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形成的各种生产和生活事业的总和。
[1]我国海洋经济起步较晚,1995年才制定《全国海洋开发规划》,而发达国家多在20世纪70年代完成此工作。
在海洋产业结构研究方面,纪玉俊和姜旭朝[2]探讨了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标准,黄蔚艳和罗峰[3]分析了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提出调整海洋产业结构的措施;胡王玉、马仁锋和汪玉君[4]探讨了浙江海洋产业结构演化,伍业锋、施平[5]测算了我国海洋产业经济贡献度,提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
产业及其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关键因素,而且随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也越大。
本文对辽宁海洋产业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摘要】海洋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但目前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科技创新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现状,提出了拓展海洋产业链和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
在拓展海洋产业链方面,建议加强各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建议增加科研投入,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优化升级海洋产业结构,推动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的落实和措施的推进,海洋产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优化升级、政策建议、海洋产业链、海洋科技创新、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海洋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国家海洋安全的重要基础。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不断推进,海洋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存在不少问题,如传统海洋产业占比过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够完善等,亟需进行优化升级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
深入分析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是当前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海洋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海洋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如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
本文旨在通过对海洋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建议,以实现海洋产业的持续优化升级。
本文将对当前海洋产业的主要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领域及发展状况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探讨现阶段海洋产业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
大连海洋产业发展分析及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

源 优 势 ,使 发 展 海 洋 经 济 成 为 大 连 城 市 发 挥 比
较 优 势 、实 现经 济可 持续增 长 的必然 选择 。 1 1 海 洋 经 济 总量 持续 快 速 增 长 . 大连海 洋 经 济 保 持 持 续 快 速 增 长 。从 表 1
可 以看 出 ,大 连 市 海洋 产业 总产 值 占全 市 G DP
增 长率 ,这 表 明海 洋 产 业 的 发 展 对 大 连 市 经 济 增 长 的贡 献率 逐步提 高 ,海洋经济进 入持续增 长
表 1 大 连 市 海 洋 经 济 地 位 及 其 增 长 速 度
海 洋 产 值 占大 连 市 GD P比 重
海 洋 产 值 占辽 宁 省 海 洋 产 业 比 重 海 洋 产 值 占全 国海 洋 产 业 比重
划 面 积 为 2 9万 k ,其 中 浅 海 海 域 面 积 为 . m。 2 8 m。 84 0k ,滩 涂 面 积 为 5 0 k 。全 市 岛 屿 2 m 2 6个 ,面积 约为 4 9k 2 0 m 。港湾 3 O余处 ,深水
岸 线 近 3 0k 0 m。海 洋 自然 景 观 近百 处 ,海 洋 生
业 结构是海洋 经济 的基 础 ,它反 映 了海 洋资 源 开
发 中各产业构成 的 比例关 系口 。 ] 海 洋产业结构 优化 升级 主要 是指 促 进海 洋产 业 结构 的合理 化 和高 度化 的有 机统 一 。海洋 产业
物共 1 2 、4 4种 。得 天独 厚 的地 理位 置 和 资 7科 1
海 洋 开 发 与 管 理
21 0 1年
第 1 期 1
大 连 海 洋产 业发 展 分 析及 结构 优 化 升 级 对 策 研 究
宋 欣 茹
辽宁省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辽宁省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xx年xx月xx日•辽宁省海洋经济概述•辽宁省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目录01辽宁省海洋经济概述1 2 3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濒临渤海和黄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辽宁省地理位置辽宁省具有悠久的海洋经济发展历史,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展海上贸易和渔业活动。
海洋经济发展历史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
国家政策支持03海洋科技创新辽宁省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推动了一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01海洋经济规模2020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000多亿元人民币,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0%。
02主要海洋产业辽宁省主要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等。
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分析辽宁省海洋渔业以近海和远洋捕捞为主,近年来逐渐向养殖业转型。
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辽宁省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大连、营口等港口为依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上运输网络。
辽宁省海洋旅游业以大连、丹东等城市为主要目的地,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度假。
辽宁省海洋船舶工业以大连、营口等城市为主要基地,拥有较强的船舶研发和制造能力。
02辽宁省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辽宁省海洋产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创造税收和提升地区生产总值。
直接贡献海洋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物流、运输、金融等,形成了完整的海洋产业链,进一步拉动了经济增长。
间接贡献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海洋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海洋经济对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提供就业机会海洋经济的发展为辽宁省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包括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
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策略

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策略近年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一个以海洋为一大特色的省份,辽宁省具备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海洋基础设施,要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海洋资源的调查与开发辽宁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沿海渔业、海洋能源、深海矿产资源等。
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必须加强对海洋资源的调查与开发。
通过科学的勘探和调查手段,了解辽宁省海域的资源分布情况,合理规划资源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发展海洋渔业和海产品加工业辽宁省拥有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渔业资源,发展海洋渔业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要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建立健全渔业资源管理制度,推广先进的渔业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同时,要发展海产品加工业,提高海产品的附加值,打造辽宁省海洋特色产品品牌,促进海洋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三、推动海洋能源产业的发展海洋能源如风能、潮汐能、海洋热能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辽宁省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建设海洋风电场、开发海洋热能发电等项目,以替代传统的能源形式,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四、发展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产业辽宁省具备得天独厚的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资源,要抓住机遇,加大力度推动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加强海洋旅游设施和服务的建设,提升旅游体验和服务水平;推广辽宁省的海洋文化,挖掘和开发海洋文化资源,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五、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辽宁省应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法规政策,加大对禁渔区、禁海区的保护力度,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
总而言之,辽宁省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前景,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并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去落实这些策略,才能推动辽宁省的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辽宁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辽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及问题透视

辽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及问题透视包特力根白乙【摘要】辽宁海洋产业历经事业恢复发展(1949—1965年)、传统产业鼎立(1966—1979年)、多元产业兴立(1980—2005年)、海陆产业互动(2006—2013年)等阶段,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辉煌的业绩。
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从过去的“倒三角形”过渡到“哑铃形”,现已转向“金字塔形”,在不断调整中得到完善和优化。
辽宁海洋产业现已发展成为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一体,融传统、新兴、未来产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但是,产业门类偏少、组织协调不力、环境压力较大、技术装备落后、要素尚未整合、单位产出偏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在以后推进海洋产业发展中克服和改进。
%Marine industr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had experienced the recovery development peri-od (1949—1965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standing stage (1966—1979 ),the multi-industries prosperous stage (1980—2005)and the interactional stage between land and sea (2006—2013) etc.,and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s.The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s of marine economy have been transferred from the previous inverted triangle to dumbbell shape and to cur-rent pyramid type.Also,they are still adjusting and improving themselves through development. So far,the marine industr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unified system of first,second and third industry with combination with tradition,emerging and future industry. However,there are some demerits,such as few industrial types,discordant organization,high en-vironmental pressure,out-of-date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lessintegrated factors,few unit out-put,and insufficient fund,still need to be overcome and improved for the promotion of marine in-dustries.【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6(033)006【总页数】6页(P9-14)【关键词】海洋产业;产业结构;辽宁省;海洋经济【作者】包特力根白乙【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连 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4进入21世纪,辽宁沿海地区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便利、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撑,致力于海洋产业开发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建设“海上辽宁”战略目标的具体实践、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跨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3-0443-06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及空间模式演变王丹1,2,张耀光3,陈爽1(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北京100049;3.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辽宁大连116029)摘要:1990年代以来辽宁省海洋经济迅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相应发生转变。
基于产业功能的角度,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辽宁省1997年、2006年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总结出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演变模式:支柱产业地位稳定,主导、潜导双向转移。
应用Weaver Tomas 组合系数法对辽宁省1997年、2006年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进行空间层次划分,总结出其以大连为稳定核心发展的空间模式。
在此基础上,针对产业功能结构及空间布局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构建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空间模式;沿海经济带中图分类号:P7;F121.3文献标识码:A辽宁省海洋经济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崛起,海洋经济总产值从1997年的246.3亿元发展至2006年的1468.6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21.9%,明显快于同期GDP 的增长速度[1-2](11.3%)。
伴随经济总量高速增长,海洋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也相应发生转变[3]。
正确把握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模式的演变,合理引导产业和空间结构优化升级,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对于区域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研究,主要基于三次产业和传统、新兴、未来海洋产业的产业结构划分[4]。
如张红智将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与世界平均海洋产业结构和美国海洋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5]。
张耀光等应用三轴图法描绘了海洋三次产业演进过程及产业结构发展阶段,并指出不同时期我国各沿海省新兴与传统海洋产业构成的变化[6]。
产业功能结构是经济地理学中研究较多的产业结构之一,基于产业功能研究最为常见和重要的是区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选择:楼东等就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趋势问题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指出了1990年代以来我国及沿海主要省份的海洋支柱、主导产业[7];张耀光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辽宁省海洋经济主导产业进行选择[8];吴凯等通过对沿海地区各海洋产业区位熵分析来确定区域优势海洋产业[9]。
另外,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中,多位学者提出通过正确的主导产业选择,使海洋产业结构重心由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由第一向第二、三产业逐步转移,优化升级的观点[10-12]。
产业功能结构的演变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对于海洋经济的空间研究多数针对海洋经济空间差异、空间集聚扩散程度及其演变,而对于空间结构的量化研究并不多见。
海洋经济空间结构,在海洋经济发展进程中表现为在一定地域上的极化与扩散,从而引导区域经济从均衡向非均衡、再向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13]。
张景秋指出我国临海地带经济空间结构由近代工业萌芽时的双港结构演变为现在的多核心多组密集带状结构[12]。
本文应用Weaver Tomas 组合系数法对辽宁省沿海6个地区的海洋经济进行空间层次划分,得出其海洋经济的空间结构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其1997—2006年空间模式的演变。
1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演变对海洋产业功能结构的研究主要是明确哪些海洋产业属于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哪些属于支柱产业、潜导产业;主导、支柱、潜导等功能产业在各产业之间的转移演变构成了整个产业功能结构的演变。
在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演进过程中,其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1997年的54∶30∶16转变为2006年的37∶23∶40,由一、二、三的产业结构直接转变为一、三、二结构,表现出与陆域产业不同的演进模式[14]。
原有海洋产业部门(海洋渔业、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收稿时间:2009-12-18;修回时间:2010-02-20第30卷第3期经济地理Vol.30,No.32010年3月ECONOM IC GEOGRAPHY M ar.,2010在10年间都有长足发展,同时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建筑等新兴产业也在近两年开始蓬勃兴起,并进入统计数据[2]。
但是由于海洋第二产业发展比陆域难度大,基础设施与工程建筑、海洋科技的发展较陆域落后[15-16],新兴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只有2.7%,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7]。
所以,一方面考虑新兴海洋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另一方面保持数据连续性,本文主要针对6个原有海洋产业部门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演变进行分析。
1.1支柱产业演变参考王永生列举的我国海洋产业评价指标[17],选择各产业产值、增加值和产量三方面的指标,力求从产业本身发展、在全省海洋经济中的地位、在全国产业区际分工所起作用三个角度衡量各海洋产业在产业功能上的差异(表1)。
表1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功能评价指标Tab.1Evaluation index of industrial functionof marine economy in Liaoning类别指标产值指标X1产值(亿元)X2占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X3占全国相应产业产值的比重X4产值增长率(1995—1997,2004—2006)增加值指标X5增加值(亿元)X6占全省海洋经济增加值的比重X7占全国相应产业增加值的比重X8增加值增长率(1995—1997,2004—2006)X9增加值率*产量指标X10产量在全国相应产业产量中的比重X11产量增长率(1995—1997,2004—2006)注:*增加值率=增加值/总产值。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6个主要海洋产业进行产业功能分类。
取1997年产业功能结构作为辽宁省海洋经济1990年代的横剖面,取2006年作为本世纪初的横剖面,将两个剖面进行对比,得出辽宁省海洋经济10年来各功能产业的演变趋势。
将1997、2006年数据分别输入SPSS13.0软件,提取λ>1、累计贡献率>85%的主成分。
两次提取均为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为98.15%和97.05%,均能够涵盖整个评价指标的绝大部分内容(表2)。
表2主成分提取结果Tab.2Principal component explained19972006成分特征贡献率累积贡献特征贡献率累积贡献值/%率/%值/%率%1 4.10137.27837.278 4.80143.64943.6492 3.94035.81673.094 4.08637.14880.7973 2.75625.05898.152 1.78816.25697.053在主成份载荷表(表3)中可以看到,X1、X2、X5、X6指标在1997年和2006年的第一主成分上载重均在0.95以上。
这指标分别代表产值、增加值及其在全省的比重,可以用该主成分来衡量产业在全省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作为支柱产业选择的标准[18]。
表3主成份载荷Tab.3Component matrix1997主成分2006主成分123123X10.991-0.0200.1340.9710.212-0.093 X20.991-0.0200.1340.9710.212-0.093 X30.0850.9180.3870.2020.9700.088 X4-0.0990.969-0.214-0.2770.4260.859 X50.993-0.037-0.1120.988-0.125-0.059 X60.993-0.037-0.1120.988-0.125-0.059 X70.0260.9690.2440.5040.858-0.033 X8-0.1330.970-0.201-0.3120.7450.530 X90.0630.131-0.9660.300-0.948-0.040 X100.1820.3850.8930.1880.796-0.487 X11-0.033-0.0140.933-0.074-0.1830.920 1.2主导产业演变X3、X4、X7、X8为该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发展速度指标,它们在1997年第二主成分上的载重均在0.9以上;虽然X4(产值增长率)在2006年第二主成分上的载重仅为0.426,但X10(产量比重)的载荷却较大(0.796)(表3),所以第二主成分可用来衡量产业在全国海洋经济中起到的分工作用和产业的发展前景,即主导产业选择标准[19,20]。
表4中,海盐业在1997年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最高为1.845,是该时期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
2006年主导产业转为船舶制造业(1.983),在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远远高于其他产业,表现出比上一时期的主导产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为重要的产业地位。
可见,辽宁省海洋经济主导产业从1990年代末期的海盐业转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船舶制造业。
1.3潜导产业演变1997年的第三主成分集合了产业的产量指标(X10、X11);2006年除产量指标外,产值和增加值增长率指标(X4、X8)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也很大(表3)。
由于产量指标的选取突出了产业产量在全国的比重和增加速度,而产业的发展速度更是潜导产业选择的重要标准,所以第三主成分可以作为区域潜导产业的选择指标[19]。
表4中1997年第三主成分得分最高为船舶制造业,即该产业在1990年代末期为辽宁省海洋经济的潜导产业,到2006年发展为主导产业。
2006年海洋石油天然气业在第三主成分上的得分最高,但指标444经济地理第30卷第3期王丹,张耀光,陈爽: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及空间模式演变445表4辽宁省各海洋产业主成分得分(1997、2006)Tab.4The scores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various marine industries in Liaoning(1997&2006)主成分1主成分2主成分3199720061997200619972006海洋渔业 1.975 1.326-0.284-0.3590.230-0.235海洋石油天然气业-0.770-0.774-0.746-0.441-0.384 1.790海盐业-0.301-1.037 1.845-0.820-0.366-1.013船舶制造业-0.025-0.2840.430 1.983 1.918-0.030海洋交通运输业-0.316-0.387-0.605-0.130-0.764-0.796滨海旅游业-0.562 1.156-0.640-0.232-0.6330.285海洋石油天然气业的发展与特定时期内海洋油气田的勘探发现有密切联系,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受人为控制力相对较低,所以将排在第二位的滨海旅游业作为潜导产业更具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