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合集下载

新版苏教版三年度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ppt

新版苏教版三年度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ppt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王艾丰

1
重阳 异乡 思念 兄弟

2
阅读建议:
1.自由读二、三自然段。
2.用“
”画出描写人们欢度佳节的
语句,用“
”画出描写王维思念亲
人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3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 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Hale Waihona Puke 4二、自古以来,描写“思乡”的古诗有很多,如 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选择其中的一首,搜集相关的资料,学着课文 的写法,试着写一写古诗背后的故事。

13
敬请指导!

14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5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 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 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 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 念家乡的亲人。

6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 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 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 多么让人高兴啊!

1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1
想一想、写一写:
回忆你 “过节”的场景?你曾看到哪些 热闹的景象?听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人、哪 些事?可以选用下面的词语写一小段话。
一年一度 热闹 欢聚 每逢 总要 兴高采烈 思绪万千

12
一、积累“思乡”的诗句,看谁积累得多。 1 __________,低头思故乡。 2 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2篇精读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孙中山破陋习》,习作8和练习8教材分析:1、《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新创的一种新型文体——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文诗相融,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王维独自身居外地,在重阳节这样的佳节里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怀。

2、《孙中山破陋习》课文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29个生字,认识15个生字。

能写好包围结构的字。

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义,能用有关的词语造句。

能体会字里行间反映的人物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背诵诗句和成语。

3、拓展和课文、练习相关的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故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4、掌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地叙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对诗句的研究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5、学写请假条。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背诵诗句和成语。

2、拓展和课文、练习相关的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故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难点:掌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地叙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对诗句的研究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课时划分:23、每逢佳节倍思亲……………………………………………………2课时24、孙中山破陋习………………………………………………………2课时习作 8…………………………………………………………………4课时课题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八单元知识点易错词扶老携幼头插茱萸辛亥革命受罪缠足临时残害兴高采烈登高远眺既然幼小废除陋习疼痛1、《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后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前两句写自己思念家人,后两句推想家人也在思念自己,表达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

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2、《孙中山破陋习》课文写孙中山小时候目睹他姐姐被强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表现出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破”是废除的意思。

“陋习”指的不合理、不文明的风俗和习惯。

课文中的“陋习”指缠足。

以前生活中还有男尊女卑,女子不能上学等陋习。

孙中山废除缠足陋习的原因是它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让她们受尽了肉体和心灵的痛苦。

3、《练习8》激励人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成语:学海无涯书山有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孜孜以求全力以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无止境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勤能补拙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继日闻鸡起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4、《梅花》生动地描写了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里独自开放的情景,赞扬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

梅花(宋王安石)墨梅(元王冕)墙角数枝梅,我家洗砚池头树,凌寒独自开。

朵朵花开淡墨痕。

遥知不是雪,不要人夸颜色好,为有暗香来。

只留清气满乾坤。

5、古诗积累渭城区(唐王维)相思(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红豆生南国,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来发几枝。

劝君更尽一杯酒,愿君多采撷,(xié)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物最相思。

6、“思乡”诗句:(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pdf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pdf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1、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文包诗。

这是苏教版的创造。

这类文章非常好教,学生学起来很轻松。

另外,这也是一种由诗变文的写作训练。

也就是说当学生这类文章学多了,诗背的多了,学生的年龄大了一点,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去惴摸,写这类文章。

这类文章好写。

但长期的作文训练,没有多少老师引导学生这么写。

《孙中山破陋习》。

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认识孙中山以外,最重要的引导一部分人能去阅读孙中山方面的书,也就是说对新华书店或者图书馆中关于孙中山方面的书籍千万不要随意放过。

另外,这篇文章有一句话“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这句话应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结合着尽可能多的事例来理解。

这句话说明中国历史上不光彩的东西。

这句话应该成为讨论的话题。

2、习作八(1)写研究报告小学生能够研究吗?过去的习作教学,我们是没有这一内容的。

为什么中国学生怕写作?就是因为研究进行写作太少。

过去的习作训练主要集中在创作上。

这一点太难了。

研究报告好写,特别小学生的研究报告。

只要他们去阅读,只要他们能够搜集资料,只要他们愿意动脑子,只要他们的思考是有序的,只要他们有着兴趣,研究报告都能写出来。

(2)这是三年级上的最后一次训练我们写这篇文章应该全面思考一下本学期的八次习作安排。

从这种安排上,我们能够发现到什么?另外,我们也应该与过去使用的过的语文教材,或者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进行对比,看看,这八篇文章与其他的安排有什么不同?(3)本次研究报告集中的诗句上这是与三学期学生的积累是相关的。

另外,学生手中的诗是很多的,关于诗的解释方面的书也是非常多的。

这种研究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去“抄”。

用写作来积累人生是非常好的方法。

学生怎么去“抄”我们要巧妙的引导。

所以这种类型的研究报告,可以让学生在学生阶段,学会全面的积累,初步学会研究的方法,有利于未来更广泛的研究。

从这次训练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习作的训练仍然是起点的训练,不是终点。

(4)莫把这种研究当作抄袭这一点,需要大家注意的。

苏教版三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期末知识清单汇总 (共16张PPT)

苏教版三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期末知识清单汇总 (共16张PPT)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1.8.25**Aug-2125- Aug-21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 Wednesday, August 25, 2021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8.2521.8.25**August 25, 2021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21.8.25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8月 *21.8.25*August 25, 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8/25/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 21.8.25
谢谢大家
2021/7/25
19
扶老携幼 天各一方 九牛一毛 百尺竿头
登高远眺 家家户户 沧海一粟 更进一步
2021/7/25
6
词语
2.近义词。
兴高采烈——兴致勃勃 欢聚——团聚 生气——气愤
思念——想念 异乡——他乡 笑话——嘲笑
2021/7/25
7
词语
3.反义词。
喜欢——讨厌
生气——高兴
痛苦——幸福
2021/7/25
8
句子
2021/7/25
11
背诵积累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 2.《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021/7/25
12
背诵积累
3.古诗词名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水调歌头》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 《题西林壁》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 《绝句》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虞世南《蝉》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一、读拼音,写词语。

xiānɡfénɡ( ) jiājié( )fúlǎo xiéyòu( ) sīxùwàn qiān( )tiāo chái( ) chán zú( )tiān gèyìfāng( ) yìnián yídù( )二、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空闲(kòng kōng) 重阳节(zhòng chóng)调查(diào tiáo) 照相(xiàng xiāng)差不多(chāchà) 坚强(qiáng qiǎng)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任选一个词语造句。

( )( )无涯书山( )( )扶( )携( ) 全( )以( )( )牛( )毛孜孜( )( )沧海( )( ) 汗如( )( )四、连线。

端午节正月十五登高中秋节九月初九吃粽子重阳节八月十五吃元宵元宵节五月初五赏月五、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1.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一阵掌声。

( )2.手术中,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颤抖。

( )3.那一次掌声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 )六、按要求写句子。

1.把句子补充完整。

(1)公园里有,有,还有……(2)运动会上, 。

(3)今天, 吗?(4)六一儿童节到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

2.生活链接。

小青生病了,妈妈决定今天带小青去医院看病。

请你代小青给班主任李老师写一张请假条。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对的一种思念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

2.“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中的“这件事”是指。

苏教版三上语文第八单元

苏教版三上语文第八单元

三(上)第八单元归类
一、易错词
相逢加倍陪伴天各一方一年一度已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欢度过渡句遍插茱萸登高远眺思念回忆情景缠足陋习既然(立即)应该(因为)年纪懂事领导异口同声废除残害妇女挑柴疼痛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眼泪空闲刺痛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gu 罪过)铸(zhu铸造)佞(ning奸诈谄媚的小人)臣忠骨:岳飞的遗骸
二、多音字
挑空重便
三、成语
1、激励人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取:学海无涯书山有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
孜孜以求全力以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AABC:孜孜不断炯炯有神津津有味翩翩起舞色色俱全依依不舍
四、填空
1、《孙中心破陋习》陋习:。

文中的陋习指。

本文赞扬了孙中心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我们身边的陋习是: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拓展一首王维的诗《杂诗》。

3、《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梅花》。

赞扬梅花
的坚强品质。

五、拓展思乡诗句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六、背诵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七、请假条
谢哲平晚上睡觉着了凉,早上起来头疼,还有些发烧,上午要到医院去看病。

请帮谢哲平写张请假条。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⒉开火车背古诗。
⒊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出示),谁来读一读?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⒈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唐诗三百首》。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⒈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⒉教学第一部分。
⑴学生自由读八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⑵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⑶小组合作学习,大体了解八条成语的意思。
⑷练习:自由朗读,同桌练习背诵。
⑸反馈:集体齐背,指名读。
⒊教学第二部分。
⑴请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
⒈审题
⒉指导。
⑴请学生默读课本上的要关内容,边读边想谢哲平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请假条。
⑵指名说。
⑶归纳出请假条的格式。
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谢哲平写的请假条,然后讨论出请假条的格式。
⑷汇报,教师总结。
⑸想想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形需要写请假条。
⒊练习。
⑴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请学生练写。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学习活动设计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谈话
2、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诗的含义。
2、体会诗人王维独在异乡的孤独,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1、会认会写并能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1、4
一、导入:
1.背诗《鹿柴》。(注意背诗的节奏和停顿)
(5)王维仅用7个字便说明了他此时的境况及心情。(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中哪些字一语道破了他的孤独?(独、异、异)
板书:异乡、异客
边板书边总结:对于王维来说,长安是他求学的地方,是异乡,不是自己的家乡。虽然他在长安学习生活了两年,但对他自己而言,他终究是长安的异客罢了。
(6)再读“独在异乡为异客”,体会王维的孤独,体会他思亲的原因。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学案: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标出课文的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或查资料了解诗人王维,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课中反馈:
1、听写词语:
2、理解词意:
a一年一度()、欢度节日()
b登高处()、住处()
三、合作探究
1、人们是如何过重阳节的?在文中相关的语句下画“ ”。
带着思念之情齐读第四自然段。
4.齐读全文,注意诗诗人“思绪万千”,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古诗。
2.全班加动作配乐背诵。
五、拓展练习
生自由说:背诗。说说诗意。为课文配图。学习本课方法,根据古诗编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1、5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两组词语:
一年一度、登高、欢度佳节、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不觉、已、两年了。突出独居时间长。再指名读;全班齐读。师板书:独居长安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师生评议,体会重阳节的长安城是个什么样子的?再指名读,生体会。师板书:又到重阳。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诗人的心情?生自由说;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诗人心里由回忆过去团聚时的欢乐而想到今天孤身一人的失落。文章的省略号处开始转折。再指名读;生齐读。
二、读诗学文。
1.自由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读词语“茱萸”并说说它是什么,有什么象征作用。学生说。
3.“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
4.那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吧。
5.自由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词。(读字卡;随字卡理解:每逢、扶老携幼、回忆;提出多音字:重)
6.理解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课文里的话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吗?
7.指名一句句依次说。重点:独、异、倍。师相机板出重点字词的意思。
三、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1.谈话:课文里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诗人王维写诗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思念家乡)
2.再读课文。带着思乡之情同桌一起再来读读这篇文章吧。
3.指名分段读,教师用师生互评,学生评等评价方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读出情感。
(3)示王维图。看,这便是王维,此刻,长安街上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只有王维;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只有王维;人们幸福团圆,享受着天伦之乐,只有王维。(学生据前面的理解把握,随着老师的指引补充上王维的感受。)
(4)示表示孤独的词:
背井离乡举目无亲寂寞难耐形单影只孤孤单单孑然一身
这就是王维内心的真实写照,谁来把王维的感受读出来。(练读)
3.练读找出的词语,读出热闹来。
4.练读第二自然段前三句。(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去长安街上,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吧!)
三、合作探究:
过渡:是啊,重阳节多么热闹啊!就在这举家欢庆的佳节之时,为什么王维却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呢?
1.示学案内容:
在这举家欢庆的佳节之时,为什么王维却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呢?
重阳、倍思亲、天各一方
2.复习课题
(1)你知道课题的意思吗?用书上的话说说看。
(2)这里的“倍”如何理解?
(3)“佳节”在这里特指的是什么节?
二、感受节日气氛:
1.用一个词来概括重阳节的气氛。(热闹)
2.将能体现热闹的四字词语圈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或体会。(其中“扶老携幼”需加以理解,“兴高采烈”用同义词转换的方式来学习)
2、(课后练笔)请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文包诗式的小文章。试试看,你一定能写得很棒。
五、课外拓展
课后搜集关于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在班里办一个赛诗会。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第二节
(1)示之前学生找到的表现热闹的四字词语。再示上面总结的孤独的四字词语。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登高游玩
家家户户
欢度节日背井离乡举目无亲
jìmò zhī
寂寞难耐形单影只
jié
孤孤单单孑然一身
(2)王维看到的是别人的快乐,而自己却只能默默地呆在书斋中,独处咀嚼思亲的苦涩。男生读热闹的词语,女生读孤独的词语。再次感受王维的孤寂。
2、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重阳节。并圈出能体现这一词语的四字词语加以理解。
★3、在这举家欢庆的佳节之时,为什么王维却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呢?
(学习提示:a为什么会“思亲”?b为什么王维在“佳节”之时“倍思亲”呢?)
在相关的句段下面画“~~~~~~~~”,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读中感悟。
四、读写结合
1、(当堂练笔)给正在外地工作,不能回来的家人写段话,诉说你对他(她)的想念。
谈话:《鹿柴》的作者是?(王维)你知道诗人王维吗?(生自由说: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还会画画;他少年丧父,母亲向佛,21岁考取进士……;王维十四岁就会写诗了;王维是太原人,师相机:太原在华山以东,所以是忆山东兄弟……)
2.齐读课题;
3.谈话:“你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吗?”
4.小结:在这样一个合家团聚的节日里,诗人王维在哪里?在干什么呢?
(学习提示:a为什么会“思亲”?b为什么王维在“佳节”之时“倍思亲”呢?)
在相关的句段下面画“~~~~~~~~”,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读中感悟。
2.学生先自学,再在小组内交流、学习。
3.交流展示:
第一节
(1)列数字的写作方法,感悟“15”、“两”,体会王维的年少,王维离家时间之长,体会思亲的原因。
(2)示现在中国地图,了解唐代的“山东”和“长安”现在的位置。(通过介绍地理位置,结合唐代交通的不便,体会诗人会思亲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