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社区规划设计教学大纲

社区规划设计教学大纲

社区规划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区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理解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设计实践能力。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社区规划设计思维体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社区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社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社区现状,并制定合理规划方案;4.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区规划的概念和定义;2. 社会经济发展对社区规划的影响;3. 社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持续性、社会公平、环境友好等;4. 资源调查和分析方法;5. 社区规划设计工具和软件的应用;6. 社区规划案例分析;7. 实地考察和调研。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社区规划设计的理论知识;2. 案例分析:通过研究实际社区规划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3. 设计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社区规划设计项目实践,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促进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参与讨论等;2. 作业情况:包括课后作业和课程设计等;3. 期中考试:进行理论与实际应用知识的考核;4.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社区规划设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1. 《社区规划设计导论》,主编:XXX;2. 《城市社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主编:XXX;3. 参考书目:XXX。

七、其他要求1.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课程纪律,按时完成作业和项目设计;2. 学生需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地考察,提高学习效果;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并及时给予反馈。

以上即为社区规划设计教学大纲的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社区规划设计能力。

祝各位学习顺利!。

社区营造活动方案策划

社区营造活动方案策划

社区营造活动方案策划第一章引言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促进邻里关系、社交互动、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社区营造活动可以带动社区氛围的良好建设,营造共建共享的社区文化。

本方案将围绕社区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凝聚社区力量,推动社区发展。

第二章目标和理念2.1 目标- 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加强邻里关系,形成互助和友爱的社区文化- 培养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公民意识- 打造宜居宜业的社区环境2.2 理念- 共建共享:倡导居民参与,共同发展社区- 和谐共处:促进邻里和睦关系,提高社区内部凝聚力- 文化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区文明- 公益服务:关注弱势群体,提供社区服务和帮助第三章活动内容和组织3.1 社区活动内容3.1.1 文化艺术活动- 举办社区电影放映活动,每周安排一天晚上放映一部经典电影,增加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

- 组织舞蹈、歌唱、乐器演奏等文艺表演,鼓励居民展示才艺。

3.1.2 健康活动- 组织定期健康讲座,邀请专业医生进行健康知识普及。

- 开展社区健身活动,如晨跑、太极拳、瑜伽等,提倡居民通过运动保持健康。

3.1.3 教育培训活动- 组织季度教育培训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训。

- 开展社区义务教育辅导班,帮助居民解决孩子学习问题。

3.1.4 社区志愿服务- 组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关注特殊群体,如老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提供帮助和支持。

- 开展社区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提高居民对社区环境的责任感。

3.2 社区活动组织3.2.1 建立社区活动筹备小组- 邀请社区居民代表、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专业人士组成社区活动筹备小组,负责策划和组织社区活动。

- 每个活动设立一个负责人协调活动的具体实施事项,并进行总结总结和评估。

3.2.2 活动宣传和策划- 制定活动宣传计划,通过社区公告栏、社交媒体和小区内部通知等渠道宣传。

- 组织活动策划会议,明确活动日期、内容、预算和物资采购等事项。

社区课程课程设计

社区课程课程设计

社区课程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社区的定义、功能和组成,培养学生对社区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社区的定义、功能和基本组成,了解我国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区问题,提出解决社区问题的建议和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社区观念,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的定义与功能、社区的组成、社区建设与治理、社区参与与互动等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社区的定义与功能2.第二章:社区的组成3.第三章:社区建设与治理4.第四章:社区参与与互动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社区的定义、功能、组成等基本概念,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社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社区建设、治理和参与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实地考察法:学生参观社区,了解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对社区工作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社区建设与管理》2.参考书: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相关书籍3.多媒体资料:社区建设与治理的案例视频、图片等4.实验设备:无特殊实验设备需求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的表现将计入最终成绩。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考试: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1. 引言社区教育是指利用社区资源,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和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形式。

为了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建设特色课程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本方案旨在提供一套具体可行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以引导社区居民更好地参与社区教育并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

2. 目标通过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达到以下目标:- 提升社区居民的综合素养,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培养社区居民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促进社区互动和社会融合。

3. 实施步骤3.1. 调研与需求分析在社区居民中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教育需求和兴趣爱好,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数据,并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特色课程的设置方向。

3.2. 课程设计与开发根据需求分析结果,组织专业教育人员和社区居民共同设计特色课程。

根据教育目标和课程定位,制定课程大纲,明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3.3. 师资培训与选聘为了保证课程质量,组织教师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

同时,通过公开招聘、社区内部选拔等方式选聘专业教师或社区居民作为课程讲师,确保教师力量的专业性和社区性。

3.4. 宣传推广与课程报名制定宣传推广方案,通过社区广播、宣传栏、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消息传播,并开展宣传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

设立线上线下报名通道,方便居民报名参与特色课程。

3.5. 课程实施与评估按照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教学计划,有序进行课程教学。

通过课堂观察、测试、学员反馈等方式进行课程评估,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4. 资源保障为了保障特色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充分调动社区内外的资源支持:- 社区内部:提供课程教室、设备,提供场地和助教等教学辅助资源;- 社区外部:与企事业单位、高校等进行合作,吸引专业教师和资源,拓宽特色课程的范围和质量。

5. 评估与改进制定课程评估体系,定期对特色课程进行评估,了解课程实施情况和改进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营造和谐社区》优质课教案一

综合实践活动《营造和谐社区》优质课教案一

综合实践活动《营造和谐社区》优质课教
案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社区,理解社区和谐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提高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社区的定义和特点;
2.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3.社区服务活动的意义和方法;
4.如何建立和谐社区的措施和策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社区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社区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讲解
讲解社区的定义、特点和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社区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3.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活动,如义务清洁、社区志愿者等,让学生亲身参与社区建设。

4.讨论分享
学生分享他们的社区服务经历,共同探讨如何建立和谐社区的措施和策略。

5.创新提升
引导学生提出新的社区建设和谐的想法和创意,鼓励他们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社区服务活动中的表现、听取他们的分享和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研究效果。

五、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图片和视频素材;
3.社区服务活动相关的资料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
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七、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社区服务活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综合实践活动《营造和谐社区》优质课教案一的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社区发展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社区发展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社区发展规划》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三年制专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社区发展规划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共32时。

考查课。

2学分。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有关社区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社区发展规划的方法的能力,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1.理解社区发展规划的基本概念;2.了解社区发展规划规划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区发展规划的基本方法;4.熟练地对社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5.掌握制定社区发展规划的基本程序、方法;6.了解社区规划者(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先修课程:现代社区概论、社区服务教材名称:《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赵民、赵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考资料:《社区发展论》,徐永祥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三、课程内容绪论1.社区发展规划的教学目标2.社区发展规划的教学内容3.社区发展规划的教学方法第一章社区发展规划的概念研究主要内容:概念的“概念”、社区的概念、发展的概念、社区发展的概念、规划的概念、社区发展规划的概念。

重点:社区的概念、社区发展的概念、社区发展规划的概念。

难点:社区发展规划的概念。

教学要求:掌握社区的概念、社区发展的概念、社区发展规划的概念。

第二章社区发展规划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情景分析、替代性的目标与计划、目标与计划评价、选择目标与计划、目标与计划的执行、执行的监控;规划的层级,包括策略性规划、策略性目标、战术性规划、作业性规划。

重点:规划的基本程序;策略性规划;战略性规划、策略性规划、战术性规划、作业性规划。

难点:目标与计划的执行、执行的监控;战略性规划、策略性规划、战术性规划、作业性规划。

教学要求:掌握社区规划的基本程序;了解社区发展规划的层级。

第三章社区发展规划的方法主要内容:规划与信息收集、规划信息的收集。

重点:规划信息的收集难点:规划信息的收集教学要求:掌握规划与信息收集的关系;规划信息收集的方法;规划信息收集的工具。

综合实践活动《营造和谐社区》优质课教案一

综合实践活动《营造和谐社区》优质课教案一

综合实践活动《营造和谐社区》优质课教案一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区建设的认识和参与能力,推动学生通过合作来建立和谐的社区。

时间安排本课程共需3个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

- 第一课时: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15分钟)- 第二课时:社区环境保护与美化(15分钟)- 第三课时:社区文化传承与活动组织(15分钟)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学目标- 了解社区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 能够列举社区建设的好处- 能够描述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特点和问题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展示社区的样貌,引起学生对社区建设的思考。

2. 介绍社区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3.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特点和问题,并向全班汇报。

4. 总结社区建设的好处,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第二课时:社区环境保护与美化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保护和美化对社区的重要性- 掌握一些简单的环境保护和美化方法- 能够制定实施环境保护和美化计划教学步骤1. 复上一课时的内容,强调环境保护和美化的重要性。

2. 列举一些常见的环境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方法。

3. 分组讨论并制定实施环境保护和美化计划。

4.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并汇报考察结果和计划。

第三课时:社区文化传承与活动组织教学目标- 了解社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掌握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的方法和技巧- 能够策划并组织一次社区文化活动教学步骤1. 复上一课时的内容,并强调社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介绍一些常见的社区文化活动,并与学生讨论适合自己社区的活动。

3. 学生分组策划并组织一次社区文化活动。

4. 学生汇报活动成果,并反思研究经验和问题。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培养对社区建设的认识和参与能力,进一步推动社区的和谐发展。

希望本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对社区的责任感和参与热情,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区。

社区景观营造活动策划方案

社区景观营造活动策划方案

社区景观营造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社区景观环境对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有重要影响。

因此,开展社区景观营造活动,不仅可以改善社区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还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二、活动目标1.通过社区景观营造活动,改善社区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2.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培养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内容1.社区环境调查与分析:组织专业人员对社区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社区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营造方案。

2.植树造林活动:选择社区内空地或公共绿地,组织居民参与树木的种植和养护,增加社区的绿化覆盖率,提升空气质量。

3.花坛布置与管理:在社区内设立花坛,组织居民参与花坛的布置和养护,增加社区的美观度和互动性。

4.共建公园项目:在社区内寻找合适的场地,组织居民共同参与公园的设计和建设,打造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5.废品回收与利用:设立废品回收站点,组织居民分类投放废品,提倡垃圾减量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

6.环境宣传与教育:通过宣传栏、宣传车等形式,向居民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居民对环境保护的参与。

四、活动计划1.准备阶段(1个月)-召开策划会议,确定活动目标和内容。

-邀请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社区环境调查与分析。

-申请活动经费,确定活动预算。

-组织宣传推广活动,提高居民对活动的参与意愿。

2.实施阶段(3个月)-组织植树造林活动,邀请居民参与。

-设立花坛,组织居民参与布置和养护。

-寻找合适的场地,开展共建公园项目。

-推动居民参与废品回收与利用活动。

-开展环境宣传与教育活动。

3.总结阶段(1个月)-对活动进行总结评估,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制作活动总结报告,分享活动经验。

五、预期效果1.社区环境得到改善,提升社区的美观度和宜居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區營造專題研究課程綱要
授課老師:廖俊松
壹、主要閱讀書目
∙王本壯(2005),〈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
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17期,頁1-35。

∙丘昌泰(2007),《鄰避情結與社區治理:台灣環保抗爭的困局與出路》,偉伯文化。

∙朱美珍(1999),〈台灣社區發展的歷史過程與未來發展〉,《人文學報》,第4卷,第
23期,頁61-81。

∙克利斯托弗.亞歷山大(2008),《社區發展與公民參與:俄勒崗實驗的啟示》,商務。

∙李謁政(2006),〈臺灣遭遇現代性的後果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創造性修補〉,《環境與
藝術期刊》,第4期,頁1-15。

∙柯于璋(2005),〈社區主義治理模式之理論與實踐:兼論台灣地區社區政策〉,《公
共行政學報》,第16期,頁33-57。

∙夏鑄九(2007),〈做為社會動力的社區與城市:全球化對社區營造的一點理論上的
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5期,頁227-247。

∙陳亮全(2000),〈近年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之展開〉,《住宅學報》,第9卷,第1期,
頁61-77。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第
10卷,第1期,頁183-215。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遠足文化。

∙黃肇新(2003),《營造公民社會之困境:921災後重建兩種民間團體的理想與實踐》,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麗玲(2000),〈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體營
造」論述的挑戰〉,《都市與設計學報》,第9/10期,頁147-173。

∙楊弘仕(2007),《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左岸。

∙劉毓玲譯(1997),D. Osborne and T. Gaebler著,《建立社區理想國》,天下。

∙鄭水萍(2003),〈2000年前後台灣社造比較研究〉,發表於「第三屆地方文史工作者
研討會」。

貳、評量方式:本課程成績的評量考慮學生課堂表現與期末報告。

1.課堂表現,佔50%。

主要觀察學生上課出勤、資料準備與參與討論情形。

2.期末報告,佔50%。

主要評價學生獨立研究精神與內容的價值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