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的加工工序流程

合集下载

大红袍制作工艺

大红袍制作工艺

大红袍制作工艺基本制作工艺包括:采摘→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产自正岩茶区: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和梧源涧正岩主产地:天心岩,马头岩,慧苑,竹窠,碧石,燕子窠,九龙窠,御茶园,玉花洞,水帘洞,佛国,桃花洞,桂林,三仰峰等等。

大红袍有:轻火--中火--高火清香--中香--熟香大红袍特点:外形:条索紧结壮实,稍扭曲,色泽油润带宝色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滋味:入口醇厚回甘,“岩韵”明显。

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品饮“大红袍”茶。

注重:活、甘、清、香的特点。

武夷岩茶十分讲究“岩骨”喉韵咀底,杯底香。

鉴别大红袍的特点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为上。

中香型(中焙火)的茶以花果香为主。

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

外形:1.紧结、壮实、稍扭曲 2.紧结、壮实色泽:1.带宝色或油润2.稍带宝色或油润整碎:1.匀整香气:1.锐、浓长或幽、清远 2.浓长或幽长滋味:1.岩韵明显、醇厚、固味甘爽、杯底有香气2.岩韵显、醇厚、回甘快、杯底有余香汤色:1.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2.呈深橙黄色、金黄清澈、明亮叶底1.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2.较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聚宝盆:条索紧结乌褐色,清香型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气持久。

口感醇厚、岩韵显满口生津。

九龙大红袍:外形色泽油润捎带宝色,茶条匀整。

汤色橙红、艳丽。

中香型香气馥郁兰花香与果香,香气新锐、浓长。

口感醇厚、回甘快、岩韵显齿颊留香九五至尊:条索紧结、壮实、匀整、洁净,色泽油润带宝色,熟香型果香以及奶油香,香高幽长持久,口感醇厚岩韵显、回甘快杯底有余香。

叶底软亮匀齐,红边明显。

正山小种制作工艺: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熏焙、复火正山小种:红茶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汤色红浓,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有天然花香,香不强烈,细而含蓄,味醇厚甘爽,喉韵明显,汤色橙黄清明,叶底欠匀净悟道正山700:采摘2-3叶以松树、桐木为其进行熏制。

大红袍工艺流程

大红袍工艺流程

大红袍工艺流程
《大红袍》工艺流程
“大红袍”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优质茶叶,它产自福建省武夷山,是岩茶中的珍品。

制作“大红袍”茶叶的工艺流程繁琐细致,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下。

首先,选料是“大红袍”工艺流程中的第一步。

只有选取优质的茶树嫩芽,采摘的茶叶经过筛选和分类,才能保证茶叶的质量。

其次,是晒青。

采摘好的茶叶要在阳光下进行适当的晾晒,以减少叶中的水分含量。

这个步骤需要技术和经验,晒过头或者不够晾晒都会影响茶叶的口感和色泽。

接下来是杀青。

通过高温处理,迅速停止茶叶的发酵作用,保持茶叶的鲜绿色和天然香气。

然后是揉捻。

揉捻是将已经杀青的茶叶进行揉捻和搓揉,这样可以使茶叶更加饱满和均匀,使茶汁充分润湿整个茶叶,使茶叶发酵更加均匀。

最后是烘干。

将揉捻好的茶叶放入烘干机进行烘干处理,使茶叶中的水分大大减少,这样既有利于保存,也有利于茶叶的香气和口感的提升。

通过以上工艺流程,才能制作出一颗颗大小匀称、肥壮且色泽翠绿的茶叶,这就是“大红袍”茶叶的制作过程。

这种精细的工
艺流程,保证了“大红袍”茶叶的独特口感和香气,也给茶叶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珍贵。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
大红袍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产于福建武夷山的岩茶,是乌龙茶的一种。

大红袍通过传统的制作工艺,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味受到全球茶友的喜爱。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耗时繁琐,包含采摘、晾晒、揉捻、杀青、烘焙、半发酵等多个步骤。

下面我们开始一一解析。

一、采摘
采摘是制作很关键的一步,大红袍使用筛选出来的茶树老叶作为茶叶的原材料。

在这个过程中,选取最顶端的嫩芽和嫩叶,让茶叶具有更好的香气和口感。

二、晾晒
晾晒是将茶叶摆放在透风的地方,让水分自然排出,茶叶逐渐变干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注意控制好湿度和温度,避免过度晾干。

否则会对后续的制作工序产生影响。

三、揉捻
揉捻是将晾干的茶叶捏成条状,促进内部叶汁的外溢,促进后续的发酵和烘焙。

这个过程需要用力揉搓,要注意揉捻的程度,过度的揉捻会损坏茶叶的叶面,影响茶叶的品质。

四、杀青
杀青是让茶叶保持其绿色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摆放在高温下闷熟,让茶叶的酶失去活性,这样茶叶的颜色才能保持绿色。

五、烘焙
烘焙是让茶叶保持干燥,去除水分,防止霉菌生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在温度适中的烘焙室内,烘烤几个小时,使茶叶干燥。

六、半发酵
半发酵是大红袍最具有特色的细节之一,是将普通的乌龙茶制作出大红袍味道的关键步骤。

这个过程需要将烘焙好的茶叶蒸软、揉捻,然后让茶叶放置24小时左右。

这样的茶叶会产生“金芽”,凸显大红袍的特色香味。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是中国最著名的岩茶之一,被誉为“岩茶之王”。

大红袍茶树生长在福建武夷山的岩壁上,茶树枝叶肥硕,叶片厚实,香气浓郁,口感醇厚,是茶叶中的珍品。

制作大红袍茶需要经过严格的工艺流程,以下是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的简要介绍:
1. 采摘:大红袍的茶叶在阳光下生长,需等到春季气温回暖时,才能进行第一次采摘。

采摘时需选择嫩叶、嫩芽,且要确保采摘的速度和技巧,避免对茶树造成伤害。

2. 晾凉:采摘后的茶叶需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经过自然晾凉,使茶叶内部的水分蒸发掉一部分,以方便后续的处理。

3. 摊晒:将晾凉后的茶叶摊晒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使叶片完全展开,增加叶片的柔韧性,有利于后续的揉捻和烘焙。

4. 揉捻:将晒干后的茶叶放入揉茶机中进行揉捻,使茶叶中的汁液渗透均匀,增加茶叶的香气。

揉捻过程需细心操作,不可损坏茶叶。

5. 烘焙:经过揉捻的茶叶需放入烘焙室中进行烘焙,控制好时间和温度,使茶叶获得均匀的烘制,增加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6. 包装:经过烘焙后的大红袍茶叶需要进行包装,采用密封包装的方式,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和香气。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茶艺师进行操作,以确保所制茶叶的质量。

大红袍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受到茶客的喜爱,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方法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方法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方法(一)采摘武夷岩茶(大红袍)采摘次数,一年基本上采3次,春茶、夏茶、秋茶(俗称“三春”)。

鲜叶的采摘标准,以新梢芽叶伸育均臻完熟,形成驻芽后采一芽3叶-4叶,对夹叶亦采,俗称开面采,一般掌握中开面采为宜。

采摘的要求,掌心向上,以食指钩住鲜叶,用拇指指头之力,将茶叶轻轻摘断。

采摘的鲜叶力求保持新鲜,尽量避免折断、破伤、散叶、热变等不利于品质的现象发生。

(二)萎凋(两晒两晾)萎凋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目的在于蒸发水分,软化叶片,促进鲜叶内部发生理化变化。

萎调中变化显著的是水分的丧失。

萎凋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成茶品质的优劣。

茶青进厂后,即倒入青弧内,用手抖开(避免内部发热红变),将茶青匀摊于水筛中(俗称“开青”),每筛鲜叶约0.5千克,摊好后排置于竹制萎凋棚上(俗称“晒青架”)。

根据日光强度、风速、湿度等因素,以及鲜叶老嫩和各品种对萎凋程度的不同要求灵活掌握,此法称为“晒青”。

初采茶青,因水分多,富有弹性,经日光晒后叶片渐呈萎调状,光泽渐退,将两筛并为一筛,摇动数下,再晒片刻,即移入室内晾青架上,称“晾青”。

待鲜叶冷却,稍复原时,再移出复晒片刻,轻轻摇动后稍收拢,摊于筛中,移入晾青架上再次晾青。

晒青程度以叶片半呈柔软,两侧下垂,失去固有的光泽,由深绿变成暗绿色,水分蒸发掉15%左右为适度。

晒青原则“宁轻勿过”,这样才能在晾青中有利于恢复青叶一部分弹性,才有利于做青的进行。

鲜叶除了用日光外,遇阴雨天还可采用加温萎凋方法。

(三)做青(摇青、做手)武夷岩茶(大红袍)特殊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做青。

做青是岩茶初制过程中特有的精巧工序,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形成岩茶色、香、味、韵及“绿叶红镶边”的优良特质。

做青的过程十分讲究,其费时长,要求高,操作细致,变化复杂。

从“散失水分”“退青”到“走水”、恢复弹性,时而摇动,时而静放,动静结合,摊青前薄后厚,摇青前轻后重,灵活掌握。

总之,应通过摇动发热促进青叶变化,又要通过静放散热抑制青叶变化。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大红袍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叶品种,起源于福建省武夷山的岩茶,因其品质优良、历史悠久而享有盛名。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融合了许多精湛的技艺和传统的制茶工艺,下面我们就来探析一下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

大红袍的制作需要经历采摘、萎凋、揉捻、烘焙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工艺和细节,需要匠人用心制作。

首先是采摘,大红袍的茶叶一般在清晨的露珠还未干燥之前采摘,这样可以保证茶叶的鲜嫩和滋味。

采摘时要选择茶树的嫩芽,包括上一年未开放的芽头,这些茶芽含有丰富的养分和芳香物质,是制作大红袍的关键。

采摘后的茶叶要进行萎凋处理,这个环节是让茶叶在通风的环境中失去水分,使其变软和富有弹性。

萎凋完成后,茶叶会有一定程度的发酵,茶叶的鲜味和香气也得以释放。

接着是揉捻,揉捻是将萎凋后的茶叶经过一定的压榨和揉搓,使其形成茶条的工艺。

揉捻不仅可以使茶叶的叶缘破裂,有利于活性物质的挥发,也可以使茶叶内外的汁液均匀分布,提高茶叶的质地。

揉捻还可以改变茶叶的外形,使其更加整齐美观。

接下来是烘焙,烘焙是大红袍制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制作过程中最考验工匠技艺的一环。

烘焙的过程除了要掌握适当的温度和时间外,还需要工匠根据茶叶的特性和品质进行调整,保证每一批茶叶的烘焙效果均匀和完美。

烘焙的目的是使茶叶内的水分蒸发、汁液收敛、杀青、除去杂质,并且形成特有的香气。

经过烘焙后的大红袍,叶色乌润,油亮有光泽,散发出浓郁的茶香,具有独特的口感和滋味。

除了以上的主要制作环节,还有一些辅助工艺也是大红袍制作中不可忽视的。

比如晒青、杀青、发酵等,这些工艺都对大红袍的质量和口感有着直接影响。

工匠们在制作大红袍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不断调整工艺和参数,以保证每一批大红袍的品质。

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现代的大红袍制作还引入了一些新的工艺和技术,比如微发酵、轧捻、炭火烘焙等。

这些新工艺可以更好地保持茶叶原有的香气和口感,同时也提高了大红袍的生产效率和一致性。

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大红袍是一种高档名茶,也是中国名茶中的一支。

大红袍制作工艺从采摘到制作经历了多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细致的操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

首先,大红袍采摘时间通常为清明前后的3月上旬至4月中旬,此时的茶叶嫩芽含水分较多,品质最佳。

采摘时,只选择适合制作大红袍的茶树嫩芽。

采摘下来的嫩芽要迅速送到制茶厂进行处理。

第二步,采摘回来的嫩芽需要经过摊凉、松叶、杀青和揉捻等步骤。

首先,将刚采摘回来的嫩芽摊放在竹箩中晾凉,使其内外温度均匀。

然后,将茶叶摊开,轻轻拨去叶子上的茶梗,使之更加整齐。

接下来,茶叶经过杀青,即将其放入烘焙锅中,以高温烘烤,完全杀死茶叶中的酶活性,防止茶叶的变质。

最后,经过揉捻,将茶叶揉成条状,增加茶叶的香气。

第三步,经过以上步骤的茶叶需要经过精制和发酵。

首先,将茶叶放入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过精制,即经过3至4次的烘焙、卷曲和揉搓等步骤,将茶叶包覆的微生物杀死。

然后,将茶叶放入竹篮中,经过发酵过程。

发酵过程持续一段时间,茶叶的颜色由绿色慢慢变为红褐色。

第四步,经过精制和发酵的大红袍需要经过炒茶和干燥等步骤。

首先,将发酵后的茶叶放入炒锅中进行炒制,炒制的时间和火候需要掌握得当,以保证茶叶的颜色、香气和味道。

接着,将炒制后的茶叶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增加茶叶的质量和保存期。

最后,经过以上步骤的大红袍制作完成。

接下来是品鉴与保存。

大红袍通常品饮时选用盖碗或大杯,可闻其香气、观其色泽,品其滋味。

大红袍的保存则需要将其放在干燥、通风、无异味的环境中,以免受潮、受异味影响。

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十分繁琐,需要经验丰富的茶艺师傅来制作。

只有严格按照流程来进行制作,才能生产出色香味俱佳的大红袍茶叶。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认真细致的处理,以保证制作出的大红袍茶叶能够体现其独特的品质和韵味。

大红袍的制作方法

大红袍的制作方法

大红袍的制作方法引言大红袍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产于福建省武夷山。

它是乌龙茶的一种,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大红袍的制作方法,以帮助茶叶爱好者了解该茶的制作过程,并能够在家中制作出高品质的大红袍茶。

材料准备在制作大红袍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1.鲜叶:新鲜的大红袍茶叶是制作高品质茶叶的关键。

要选择叶片肥厚、饱满的大红袍茶树,鲜叶要经过晾凉,确保不带水分。

2.烘焙设备:烘焙是制作大红袍的重要步骤,所以需要准备一个烘焙设备,可以是电烤箱或者瓷炉等。

3.碳或木炭:用于烘焙过程中提供热源。

4.筛子:用于筛分茶叶。

制作步骤第一步:杀青1.将新鲜的大红袍茶叶放入沸水中,煮沸后搅拌均匀。

2.锅中的茶叶要随时搅拌,以免煮焦。

3.维持煮沸状态持续1-2分钟,直到茶叶表面变绿。

然后将茶叶捞出,立即进行冷水漂洗。

第二步:晾凉1.将杀青的茶叶摊放在凉爽通风的地方,让其在自然环境下晾凉。

2.在晾凉过程中,有一定的时间需要翻动茶叶,以保证其均匀干燥。

第三步:揉捻1.在晾凉后的茶叶中,选出质量较好的茶叶,进行揉捻处理。

2.将茶叶放在揉捻台上,由顶部向下平铺,使用手掌揉搓茶叶。

3.揉捻的目的是使茶叶细胞破裂,释放茶汁,同时也有利于茶叶形状的塑造。

4.揉捻的时长通常为20-30分钟,直到茶叶慢慢变成条索状。

第四步:晾干1.揉捻后的茶叶需要继续晾干。

2.将茶叶均匀摊放在晾茶盘上,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晾干。

第五步:烘焙1.注重烘焙的温度和时间,这是制作大红袍的最关键步骤。

2.使用烘焙设备,将茶叶放入预热至180°C的烤箱中。

3.烤箱门要略微开着,确保茶叶干燥的同时,也保证茶叶中的一些湿气能够顺利散发。

4.烘焙的时间通常为15-20分钟。

茶叶会逐渐变成深绿色并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第六步:筛分和包装1.烘焙完成后,将茶叶放入筛子中,轻轻摇晃,筛分出不同粒度的茶叶。

2.将不同粒度的茶叶分别装入密封容器中,用于不同方式的冲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红袍的加工工序流程
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

下面,为大家讲讲大红袍的加工工序流程,一起来了解吧!
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

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

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xx年中开面采在5月16日,高山区5月18日后(xx年5月11日开采)。

从采制时间上看,据林馥泉1941年当时记载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时间是5月17日,xx年的市茶叶研究所按小开面采摘的时间是5月11日,中开面为5月16日,高山茶区为5月18日。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

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萎凋
萎凋是鲜叶丧失水分的过程。

其标准为新梢顶端弯曲,第二叶明显下垂且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失水率约为10%~15%。

此过程对大
红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关系极大。

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

萎凋时,将鲜叶置于谷席、布垫等萎凋器上,摊叶厚度1~2kg/m2。

阳光强烈时要二晒二凉,晒青程度以叶面光泽消失,青气不显,清香外溢,叶质柔软,手持茶梢基部,顶叶能自然下垂为度。

做青
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其技术性极强,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进行速度。

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

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

摇后静置,使梗叶中水分重新均匀分布,然后再摇,摇后再静置,如此重复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

摇青次数和时间,视青叶的变化(香型与叶色)而定,俗称“看青做青”。

在后半阶段,必要时辅以“做手”,弥补摇青不足。

“做手”乃甩双手左右将叶互碰,反复数次,但不可使劲用力,动作力求自然。

一般摇青规律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多摇少做。

优质原料,则只摇不做。

判断做青适度与否,通常于亮处透视第二片叶,以叶面呈亮黄色,叶缘呈焦枯色,近叶缘之叶内呈淡黄色,靠近主脉及叶柄处呈淡黄绿色,俗称“三节叶”为做青叶的理想状态。

前期较嫩原料,叶片由于失水不平衡而收缩面叶下凹的“汤匙形”,以手触之,柔软如棉;后期原料硬化则有刺手感。

嗅之,青草气逐渐为花果香所替代,清香向熟香转化,即谓之
兰花香,具有幽而清,浓而不浊、香甜扑鼻之感。

做青在岩茶制作中占有特殊地位,费时最长,一般需要8~12h。

若操之过急,苦水未清,则会给茶汤滋味带来不良影响。

杀青
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
要因素。

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础条件。

其杀青标准:叶态干软,叶张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后无水溢
出且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

出青时需快速出尽,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使毛茶茶汤出现混浊和焦粒,即俗称“拉锅”。

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低温出锅。

揉捻
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

揉捻时
应做到: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以便达到最佳效果;装
茶量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满桶;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1~2次,即采用轻-重-轻,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

初揉后即可投入锅中复炒,使茶条回软利于复揉,又补充杀青
之不足。

并使已外滥的茶汁中之糖类、酶类等直接与高温锅接触,起轻度焦化而形成岩茶的韵昧,时间虽仅30s,却对品质起很大作用。

复揉除使条形紧结外,还能提高茶汤浓度。

复揉手法与初揉相同,揉20余下即可进行“走水焙”。

走水焙
岩茶“走水焙”在一个密闭的焙间中用培笼进行。

在各个不同温度(90~120℃)的焙窟上以“流水法”操作。

使复揉叶经历高、低、高不同温度的烘焙,达六七成干下焙。

整个过程10多分钟。

速度快、工作紧张,故又称“抡水焙”。

簸扇、凉索与拣剐
走水焙下焙后,簸扇去片末,然后摊凉5-6h,以增进后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泽沙黄而浦润。

再经拣剔去除梗与茶朴,即可复培。

炖火与趁热装箱
拣剔后的茶条先以90~100℃的培温复焙1-2h,再改用70~90℃低温“文火慢炖”。

这是武夷岩茶特有的过程、对增进汤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气熟化等有很好效果。

最后趁热装箱,也是一种热处理过程,对品质也有一定良好影响。

大红袍的精制主要流程包括:毛茶→初拣→分筛→复拣→风选→初焙→匀堆→拣杂装箱。

毛茶拼配和付制:拼配应根据拟生产的成品茶的要求,制订不同产地、不同季别、不同等级的毛茶配料比例的正常方案。

拼配应遵循执行标准、稳定质量、兼顾全局、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提高效率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