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实数一次函数综合题

合集下载

一次函数与对称 勾股定理结合压轴题

一次函数与对称 勾股定理结合压轴题

一次函数与对称勾股定理结合压轴题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常常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线性关系。

而对称性则是几何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另勾股定理则是三角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求解各种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次函数、对称和勾股定理通常是分开教学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它们进行有机的结合,就能够展现出数学的美丽和深刻的内涵。

本篇文章将通过一个压轴题来展示如何将一次函数、对称和勾股定理进行结合,既能够增加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深入理解数学的内在逻辑。

我们将介绍一次函数、对称和勾股定理各自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然后通过一个实例来展示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应用。

一、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一次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是指具有形式为y=ax+b(a≠0)的函数。

其中,a和b分别表示函数的斜率和截距。

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斜率决定了直线的倾斜程度,而截距则决定了直线与y轴的交点。

2. 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的性质非常重要,它们包括函数的增减性、奇偶性、零点、最大最小值等。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通常通过一次函数来描述各种线性关系,比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成本与产量的关系等。

二、对称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对称的定义对称是指图形相对于某个中心或者某条直线具有镜像对称性。

对称分为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种,轴对称是指图形相对于某条直线对称,而中心对称则是指图形相对于某个点对称。

2. 对称的性质对称图形具有很多有趣的性质,比如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的任意一点关于对称轴的镜像对应点具有相等的性质。

对称图形在几何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通过对称来研究图形的性质和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三、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勾股定理的定义勾股定理是指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

勾股定理是三角学中的基本定理之一,它是解决各种三角形问题的基础。

2. 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有着丰富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来求解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和性质等。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复习典型例题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复习典型例题

考点二 直角三角形的判别
例 2 如图 1-1,在正方形 ABCD 中,F 为 DC 的中点,E 为 BC 上一点,且 EC=14BC,请说明:AF⊥EF.
图 1-1
[解析] 要说明 AF⊥EF,可说明△AEF 是直角三角形,只要根 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明 AF2+EF2=AE2 就可以了.
解:连接 AE,设正方形边长为 a,则 DF=FC=a2,EC=a4.
找出格点C,使△ABC是面积为1个平方单位的直角三角形,这样
的点有____6____个.
图1-8 图1-9
[解析] 如图1-9,当∠A为直角时,满足面积为1的点是A1、 A2;当∠B为直角时,满足面积为1的点是B1、B2;当∠C为直角 时,满足面积为1的点是C、C1,所以满足条件的点共有6个.
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 a=34,b=54,c=1,这个三角形是 直角三角形吗?
图1-17
13.如图1-18,在直线l上依次摆放着三个正方形,已知中间 斜放置的正方形的面积是6,则正放置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为( A )
图1-18
A.6 B.5 C. 6 D.36
14.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3,高是8的长方体纸箱的A点 沿纸箱爬到B点,那么它所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__1_0_____.
6.B、C 是河岸边两点,A 为对岸岸上一点,测得∠ABC=45°, ∠ACB=45°,BC=50 m,则河宽 AD 为( )
B
A.25 2 m B.25 m
50 C. 3 3 m
D.25 3 m
图 1-10
7.如图1-11,已知△ABC中,∠C=90°,BA=15,AC=12,
以直角边BC为直径作半圆,则这个半圆的面积是__8_81_π____.

中考数学频考点突破--勾股定理的应用

中考数学频考点突破--勾股定理的应用

中考数学频考点突破--勾股定理的应用一、综合题1.已知Rt△ABC中,△C=90˚,AC=4,BC=8.动点P从点C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CB方向运动,连接AP.设运动时间为t s.(1)求斜边AB的长.(2)当t为何值时,△PAB的面积为6?(3)若t<4,请在所给的图中画出△PAB中AP边上的高BQ,问:当t为何值时,BQ长为4?并直接写出此时点Q到边BC的距离.2.如图,AB为△O的直径,弦CD△AB于E,点F在DC的延长线上,AF交△O于G.(1)求证:△FGC=△ACD;(2)若AE=CD=8,试求△O的半径.3.数学中,常对同一个量(图形的面积、点的个数等)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从而建立相等关系,我们把这种思想叫“算两次”.“算两次”也称作富比尼原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由它可以推导出很多重要的公式.(1)如图1,是一个长为2a,宽为2b的长方形,沿图中虚线用剪刀均分成四个小长方形,然后按图2的方式拼成一个正方形.①用“算两次”的方法计算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第一次列式为▲ ,第二次列式为▲ ,因为两次所列算式表示的是同一个图形的面积,所以可以得出等式▲ ;②在①中,如果a+b=7,ab=10,请直接用①题中的等式,求阴影部分的面积;(2)如图3,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用“算两次”的方法,探究a,b,c之间的数量关系.4.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c)x2+2bx+(a﹣c)=0,其中a、b、c分别为△ABC三边的长.(1)如果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如果△ABC是等边三角形,试求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5.如图,在等边△ABC的AC,BC上各取一点D,E,使AD=CE,AE,BD相交于点M,过点B作直线AE的垂线BH,垂足为H.(1)求证:△ACE△△BAD;(2)若BE=2EC=4.①求△ABC的面积;②求MH的长.6.如图1,有五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纸,我们可以把它剪开拼成一个正方形.(1)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是.(2)把10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纸(如图2),剪开并拼成正方形.①请在4×4方格图内画出这个正方形.②以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单位长度画一条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 √10的点.(3)这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体现了的数学思想方法.A.数形结合B.代入C.换元D.归纳7.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点C为⊙O外一点,AC=BC,连接OC,DF是AC的垂直平分线,交OC于点F,垂足为点E,连接AD、CD,且∠DCA=∠OCA.(1)求证:AD是⊙O的切线;(2)若CD=6,OF=4,求cos∠DAC的值.8.(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点P为AB上一点,∠DPC=∠A=∠B=90°,若AP=2,PC=2DP,则BC=;(2)如图2,四边形ABCD中,∠A=∠B=90°,AB=8,AD=10,点E在线段BC上且BE=6,连接DE,作FE⊥ED,交AB于点F,则四边形ADEF的面积是多少?(3)如图3,四边形ABCD中,AB=8,点C到AB的距离为10,∠C=90°,且BC=2CD.当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61时,求CD的长度是多少?9.如图,AD是▱ABDE的对角线,∠ADE=90°,延长ED至点C,使DC= ED,连接AC交BD于点O,连接BC.(1)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2)连接OE,若AD=4,AB=2,求OE的长.10.阅读与计算,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完成相应的问题.角平分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如图1,在△ABC中,AD平分△BAC,则AB AC=BDCD.下面是这个定理的部分证明过程.证明:如图2,过C作CE△DA.交BA的延长线于E.…任务:(1)请按照上面的证明思路,写出该证明的剩余部分;(2)填空:如图3,已知Rt△ABC中,AB=3,BC=4,△ABC=90°,AD平分△BAC,则△ABD的周长是.11.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若CD=3,DE∥AB,过点E作EF⊥D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CDE为等边三角形;(2)求EF的长.12.如图,(1)作△ABC的外接△O(用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若AB=6cm,AC=BC=5cm,求△O的半径.1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6,BC=10,AC=8,∠ABC=∠BCD.过点D作DE⊥BC,垂足为点E,延长DE至点F,使EF=DE,连接BF,CF.(1)求证:四边形ABFC是矩形;(2)求DE的长.14.(1)如图所示,Rt△ABC中,△BAC =90 °,AB=√3,AC=√6,点D是斜边BC的中点,连接AD,求AD的长.(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DE△AB,BF△CD,垂足分别是E、F.求证:△ADE△△CBF15.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12x﹣1的图象如图所示,它与直线y=﹣2x+4的图象都经过A (2,0),且两直线与y轴分别交于B、C两点.(1)直接画出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2)直接写出B、C两点的坐标;(3)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16.如图,AB是⊙O的直径,C为⊙O上一点,作CE⊥AB于点E,AB= 6OE,延长AB至点D,使得BD=AB,P是弧AB(异于A,B)上一个动点,连接AC,BC,CD,PD,PE.(1)求证:CD是⊙O的切线;(2)若AO=3,求AC的长度.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解:在Rt△ABC 中,△C=90˚,AC=4,BC=8,AB =√AC 2+BC 2=√16+64=4√5.(2)解:AC=4,BC=8, ∵△PAB 的面积为6, ∴PB=3. ∵CP=2t ,∴当点P 在点B 的左侧时,PB=8−2t ;当点P 在点B 的右侧时,PB=2t ,∴t =52或 t =112.(3)解:作△PAB 中AP 边上的高BQ ,在△ACP 与△BQP 中,{∠ACP =∠BQP ∠APC =∠BPQ AC =BQ , ∴△ACP ≌△BQP(AAS),∴AP =BP. 在 Rt △ACP 中,∵CP 2+CA 2=AP 2 ,即 42+(2t)2=(8−2t)2, 解得 t =32,∴当 t =32时, PQ =3.BQ =4,BP =5,根据等面积法求出点Q 到边BC 的距离: PQ⋅BQ BP=125.【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分析】(1)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2)分点 P 在 B 点左侧与右侧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3)作△PAB 中AP 边上的高BQ ,先根据 AAS 定理得出 △ACP ≌△BQP , 再由勾股定理得出 t 的值,进而可得出结论.2.【答案】(1)证明:∵AB 为△O 的直径,CD△AB ,∴AB垂直平分CD,∴AC=AD,∴△ACD=△D,∵四边形AGCD内接于△O,∴△AGC+△D=180°,∵△AGC+△FGC=180°,∴△D=△FGC,∴△ACD=△FGC;(2)解:连接OC,∵AB为△O的直径,CD△AB,AE=CD=8,∴CE=ED=4,设OA=OC=r,则OE=8-r,在Rt△COE中,OE2+CE2=OC2,即(8−r)2+42=r2,解得r=5,即△O的半径为5.【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勾股定理;垂径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解析】【分析】(1)利用垂径定理可证得AB垂直平分CD,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到AC=AD;利用等边对等角可知△ACD=△D;再利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及补角的性质可证得△D=△FGC,由此可证得结论.(2)连接OC,利用垂径定理求出CE的长;设OA=OC=r,可表示出OE的长;在Rt△COE,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到关于r的方程,解方程求出r的值.3.【答案】(1)解:①因为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b,所以第一次计算的面积为:(a−b)2,第二次计算的面积为:(a+b)2−4ab,所以:(a−b)2=(a+b)2−4ab;或(a+b)2−4ab,(a−b)2,(a+b)2−4ab=(a−b)2②∵a+b=7,ab=10∴(a−b)2=(a+b)2−4ab=72−4×10=9(2)解:第一次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图形面积为:12(a+b)2,第二次利用图形的面积和计算为:2×12ab+12c2,∴12(a+b)2=2×12ab+12c2整理得:a2+2ab+b2=2ab+c2∴a2+b2=c2【知识点】列式表示数量关系;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勾股定理的证明【解析】【分析】(1)①利用所给图形,再结合完全平方公式求解即可;②根据a+b=7,ab=10,计算求解即可;(2)先求出12(a+b)2=2×12ab+12c2,再整理计算求解即可。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一、核心价值题:1.在Rt △ABC 中,∠C=90°(1)若a=5,b=12,则c=_______;(2)b=8,c=17,则S △ABC =_______.2.在Rt △ABC 中,∠C=90°,周长为60,斜边与一条直角边之比为13∶5,则这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 ( )A 、5、4、3B 、13、12、5C 、10、8、6D 、26、24、103.如图,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 爬到点B 处吃食, 要爬行的最短路程(π取3)是 ( )A.20cm;B.10cm;C.14cm;D.无法确定.4.一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3、x ,那么以x 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 A 、13 B 、5 C 、13或5 D 、无法确定5.在四边形ABCD 中,∠︒=90BAD ,∠︒=90DBC ,12,4,3===BC AB AD ,求CD .6. 如图,一根电线杆在离地面5米处断裂,电线杆顶部落在离电线杆底部12米处,电线杆折断之前有多高?AB二、知识与技能演练题:7.在一张纸上画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把它们拼成如图形状,请用两种方法表示这个梯形的面积。

利用你的表示方法,你能得到勾股定理吗?考点综合专题:一元二次方程与其他知识的综合◆类型一 一元二次方程与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1.(雅安中考)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的长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x 2-4x +3=0的根,则该三角形的周长可以是( )A .5B .7C .5或7D .102.(广安中考)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方程x 2-7x +10=0的根,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A .12B .9C .13D .12或93.(罗田县期中)菱形ABCD 的一条对角线长为6,边AB 的长是方程x 2-7x +12=0的一个根,则菱形ABCD 的周长为( )A .16B .12C .16或12D .24b ac cb a4.(烟台中考)等腰三角形边长分别为a,b,2,且a,b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6x +n-1=0的两根,则n的值为()A.9 B.10C.9或10 D.8或105.(齐齐哈尔中考)△ABC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3,第三边的长是方程x2-8x+15=0的根,则△ABC的周长是.6.(西宁中考)若矩形的长和宽是方程2x2-16x+m=0(0<m≤32)的两根,则矩形的周长为.【方法8】7.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3=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如果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5,求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多少.【易错4】◆类型二一元二次方程与函数的综合8.(泸州中考)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kb+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一次函数y=kx+b的大致图象可能是()9.(安顺中考)若一元二次方程x2-2x-m=0无实数根,则一次函数y=(m+1)x+m-1的图象不经过()A.第四象限B.第三象限C.第二象限D.第一象限10.(葫芦岛中考)已知k、b是一元二次方程(2x+1)(3x-1)=0的两个根,且k>b,则函数y=kx+b的图象不经过()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11.(广元中考)从3,0,-1,-2,-3这五个数中抽取一个数,作为函数y=(5-m2)x 和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mx+1=0中m的值.若恰好使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且使方程有实数根,则满足条件的m的值是.12.(甘孜州中考)若函数y=-kx+2k+2与y=kx(k≠0)的图象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k的取值范围是..◆类型三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根式的综合13.(达州中考)方程(m-2)x2-3-mx+14=0有两个实数根,则m的取值范围为()A.m>52B.m≤52且m≠2C.m≥3 D.m≤3且m≠214.(包头中考)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考点综合专题:一元二次方程与其他知识的综合1.B 2.A 3.A 4.B 5.86.16 解析: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x、y,根据题意得x+y=8,所以矩形的周长为2(x +y)=16.7.解:∵一元二次方程x 2+(2k -1)x +k 2+3=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0,∴(2k-1)2-4(k 2+3)>0,即-4k -11>0,∴k<-114,令其两根分别为x 1,x 2,则有x 1+x 2=1-2k ,x 1·x 2=k 2+3,∵此方程的两个根分别是一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且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5,∴x 21+x 22=52,∴(x 1+x 2)2-2x 1·x 2=25,∴(1-2k)2-2(k 2+3)=25,∴k 2-2k -15=0,∴k 1=5,k 2=-3,∵k<-114,∴k =-3, ∴把k =-3代入原方程得到x 2-7x +12=0,解得x 1=3,x 2=4,∴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3和4.8.B9.D 解析:∵一元二次方程x 2-2x -m =0无实数根,∴Δ<0,∴Δ=4-4×1×(-m)=4+4m <0,∴m <-1,∴m +1<1-1,即m +1<0,m -1<-1-1,即m -1<-2,∴一次函数y =(m +1)x +m -1的图象不经过第一象限.故选D.10.B 11.-2 12.k>-12且k ≠0 13.B 14.k ≥1。

八年级数学上册测试题及答案(1-6章)

八年级数学上册测试题及答案(1-6章)

八年级上册数学评价检测试卷第一章勾股定理一、选择题1.以下列各组数据为三角形三边,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4cm ,8cm ,7cm (B ) 2cm ,2cm ,2cm (C ) 2cm ,2cm ,4cm (D )13cm ,12 cm ,5 cm2.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5cm ,20cm ,25cm ,则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为( ) (A )12cm (B )10cm (C )12.5cm (D )10.5cm3.Rt ∆ABC 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BC 的第三边,则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 (A )25 (B )7 (C )12 (D )25或74.有长度为9cm ,12cm ,15cm ,36cm ,39cm 的五根木棒,可搭成(首尾连接)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5.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得到的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以上结论都不对 6.在△ABC 中,AB =12cm , AC =9cm ,BC =15cm ,下列关系成立的是( ) (A )B C A ∠+∠>∠ (B )B C A ∠+∠=∠ (C )B C A ∠+∠<∠ (D )以上都不对7.小刚准备测量河水的深度,他把一根竹竿插到离岸边1.5m 远的水底,竹竿高出水面0.5m ,把竹竿的顶端拉向岸边,竿顶和岸边的水平刚好相齐,河水的深度为( )(A )2m (B )2.5cm (C )2.25m (D )3m 8.若一个三角形三边满足ab c b a 2)(22=-+,则这个三角形是(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以上结论都不对 9.一架250cm 的梯子斜靠在墙上,这时梯足与墙的终端距离为70cm ,如果梯子顶端沿墙下滑40cm ,那么梯足将向外滑动( ) (A )150cm(B )90cm(C )80cm(D )40cm10.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12+n 、n n 222+、1222++n n (n 为自然数),则此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以上结论都不对二、填空题11.写四组勾股数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的偶数,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_____。

2022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8章 勾股定理章节测评试题(含解析)

2022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8章 勾股定理章节测评试题(含解析)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8章勾股定理章节测评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数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各组数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4,5,6 B.1,1C.6,8,13 D.5,12,152、如图,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数是()A B C D 13、小亮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他发现旗杆上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2m,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8m 后,下端刚好接触到地面,则学校旗杆的高度为()A.10m B.12m C.15m D.18m4、如图,在Rt△ABC中,∠C=90°,AC=12,AB=13,AB边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AC于N、M两点,则△BCM的周长为()A.18 B.16 C.17 D.无法确定5、如图,在△ABC中,∠A=90°,AB=6,BC=10,EF是BC的垂直平分线,P是直线EF上的任意一点,则PA+PB的最小值是()A.6 B.8 C.10 D.126、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a:b:c=3:4:4 B.a=1,b,cC.∠A:∠B:∠C=3:4:5 D.a2:b2:c2=3:4:57、下列命题中,逆命题不正确的是()A.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没有实数根,那么b2﹣4ac<0B.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D.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8、下列命题属于假命题的是()A.3,4,5是一组勾股数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D.9的平方根是39、下列各组数中,能作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是()A.1,2B.8,9,10 C D10、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C=2,点D在BC上,∠ADC=2∠B,AD,则BC的长为()A B C.D.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圆锥体的高为4cm,圆锥的底面半径为3cm,则该圆锥的表面积为___________.2、如图,△ABC中,∠ACB=90°,AC=4,BC=3,射线CD与边AB交于点D,点E、F分别为AD、BD中点,设点E、F到射线CD的距离分别为m、n,则m+n的最大值为________.3、禅城区某一中学现有一块空地ABCD如图所示,现计划在空地上种草皮,经测量90∠,B= ====,若每种植1平方米草皮需要300元,总共需投入______元AB BC m CD AD3m,4,13m,12m4、如图Rt△ABC,∠C=90°,分别以各边为直径作半圆,图中阴影部分在数学史上称为“希波克拉底月牙”:当AC=6,BC=8时,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5、如图,点A为等边三角形BCD外一点,连接AB、AD且AB=AD,过点A作AE∥CD分别交BC、BD 于点E、F,若3BD=5AE,EF=6,则线段AE的长 _____.三、解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1、如图,在△ABC中,∠C 90°.(1)用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在边BC 上求作一点D ,使得点D 到AB 的距离等于DC 的长;(2)在(1)的条件下,若AC =6,AB =10,求CD 的长.2、已知一次函数26y x =--.(1)画出函数图象.(2)不等式26x -->0的解集是_______;不等式26x --<0的解集是_______.(3)求出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3、在Rt ACB ∆中,90ACB ∠=︒,6CA CB ==,点P 是线段CB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B ,C 重合),过点P 作直线l CB ⊥交AB 于点Q .给出如下定义:若在AC 边上存在一点M ,使得点M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N 恰好在.ACB △的边上...,则称点M 是ACB △的关于直线l 的“反称点”.例如,图1中的点M 是ACB △的关于直线l 的“反称点”.(1)如图2,若1CP =,点1M ,2M ,3M ,4M 在AC 边上且11AM =,22AM =,34AM =,46AM =.在点1M ,2M ,3M ,4M 中,是ACB △的关于直线l 的“反称点”为______;(2)若点M 是ACB △的关于直线l 的“反称点”,恰好使得ACN △是等腰三角形,求AM 的长;(3)存在直线l 及点M ,使得点M 是ACB △的关于直线l 的“反称点”,直接写出线段CP 的取值范围.4、如图,在△ABC 和△DEB 中,AC ∥BE ,∠C =90°,AB =DE ,点D 为BC 的中点,12AC BC =. (1)求证:△ABC ≌△DEB .(2)连结AE ,若BC =4,直接写出AE 的长.5、如图,ABC 是边长为6cm 的等边三角形,点P ,Q 分别从顶点A ,B 同时出发,点P 沿射线AB 运动,点Q 沿折线BC CA -运动,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s .当点Q 到达点A 时,点P 随之停止运动连接PQ ,PC ,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s)t .(1)当点Q在线段BC上运动时,BQ的长为_______(cm),BP的长为_______(cm)(用含t的式子表示);(2)当PQ与ABC的一条边垂直时,求t的值;(3)在运动过程中,当CPQ是等腰三角形时,直接写出t的值.-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B【分析】欲求证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里给出三边的长,只要验证两小边的平方和等于最长边的平方即可.【详解】解:A、52+42≠6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B、12+12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符合题意;C、62+82≠13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D、122+52≠15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正确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D【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出BC BA=BC AD的长,接着计算出OA的长,即可得到点A所表示的数.【详解】解:如图,BD=1﹣(﹣1)=2,CD=1,∴BC∴BA=BC∴AD2,∴OA=21,∴点A1.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实数与数轴的关系,熟练掌握勾股定理,实数与数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3、C【分析】根据题意设旗杆的高AB为xm,则绳子AC的长为(x+2)m,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B的长,即旗【详解】解: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下所示:则BC=8m,设旗杆的高AB为xm,则绳子AC的长为(x+2)m,在Rt△ABC中,AB2+BC2=AC2,即x2+82=(x+2)2,解得x=15,故AB=15m,即旗杆的高为15m.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了学生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勾股定理与方程的结合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方法,关键是从题中抽象出勾股定理这一数学模型,画出准确的示意图.4、C【分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MB=MA,根据三角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代入计算即可.解:在Rt△ABC中,∠C=90°,AC=12,AB=13,∴由勾股定理得,5BC=,∵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MB=MA,∴△BCM的周长=BC+CM+MB=BC+CM+MA=BC+CA=17,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勾股定理,熟知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5、B【分析】如图,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PB=PC,则有PA+PB=PA+PC,然后可知当点A、P、C三点共线时,PA+PB取得最小值,即为AC的长.【详解】解:如图,连接PC,∵EF是BC的垂直平分线,∴PB=PC,∴PA +PB =PA +PC ,∴PA +PB 的最小值即为PA +PC 的最小值,当点A 、P 、C 三点共线时,PA +PB 取得最小值,即为AC 的长,∴在Rt △ABC 中,∠A =90°,AB =6,BC =10,由勾股定理可得:8AC ,∴PA +PB 的最小值为8;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勾股定理,熟练掌握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6、B【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及三角形的内角等于180︒逐项判断即可.【详解】A ,设3a x =,4b x ,4=c x ,此时()()()222344x x x +≠,故ABC 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B ,2221+=,故ABC 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符合题意 C ,::3:4:5A B C ∠∠∠=且180A B C ∠+∠+∠=︒,设3A x ∠=,4B x ∠=,5C x ∠=,则有12180x =︒,所以15x =︒,则75C ∠=︒,故ABC 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D ,设23a x =,24b x =,25c x =,则345x x x +≠,即222a b c +≠,故ABC 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能熟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内容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是解题关键.7、C【分析】分别写出各个命题的逆命题,然后判断正误即可.【详解】解:A.逆命题为: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中b2﹣4ac<0,那么它没有实数根,正确,不符合题意;B.逆命题为:到线段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正确,不符合题意;C.逆命题为:对应角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错误,符合题意;D.逆命题为: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原命题、逆命题,命题的真假,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线段垂直平分线,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极其逆定理等知识,综合性较强,准确写出各选项的逆命题并准确判断是解题关键.8、D【分析】利用勾股数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及平方根的定义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详解】解:A、3,4,5是一组勾股数,正确,是真命题,不符合题意;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正确,是真命题,不符合题意;C、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正确,是真命题,不符合题意;D、9的平方根是±3,故原命题是假命题,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勾股数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及平方根的定义,难度不大.9、A【分析】比较较小的两边的平方和是否等于较长边的平方来判定即可.【详解】解:A、222+=,能构造直角三角形,故符合题意;12B、222081,不能构造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9C、222+≠,不能构造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D、222+≠,不能构造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角形的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则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熟练运用这个定理是解题关键.10、B【分析】根据∠ADC=2∠B,∠ADC=∠B+∠BAD判断出DB=DA,根据勾股定理求出DC的长,从而求出BC的长.【详解】解:∵∠ADC =2∠B ,∠ADC =∠B +∠BAD ,∴∠B =∠DAB ,∴BD =AD ,在Rt△ADC 中,∠C =90°,∴DC,∴BC =BD +DC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角对等边,勾股定理,求得BD AD =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224cm π【分析】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SA 的长,再根据表面积公式进行求解即可.【详解】解:∵圆锥体的高为4cm ,圆锥的底面半径为3cm ,∴5cm SA =,∴该圆锥的表面积22=15924cm rl r πππππ+=+=,故答案为:224cm π.【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圆锥的表面积,勾股定理,求出母线长是解题的关键.2、2.5【分析】连接CE ,CF ,作,EM CD FN CD ⊥⊥,分别交CD 于点M 和点N ,首先根据中线的性质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出132FCE ABC S S ∆∆==,然后证明出当CD 的长度最小时,m +n 的值最大,然后根据垂线段最短和等面积法求出CD 的最小值,即可求出m +n 的最大值.【详解】解:连接CE ,CF ,作,EM CD FN CD ⊥⊥,分别交CD 于点M 和点N ,∵点E 是AD 的中点,点F 是BD 的中点,∴CE 是ACD ∆中AD 边上的中线,CF 是BCD ∆中BD 边上的中线, ∴12ACE DCE ACD S S S ∆∆∆==,12BCF DCF BCD S S S ∆∆∆==, ∴11111322222FCE DCE DCF ACD BCD ABC S S S S S S AC BC ∆∆∆∆∆∆=+=+==⨯⨯⨯=, ∴11322CD EM CD FN ++=,∴()132CD EM FN +=,即()132CD m n +=, ∴()6CD m n +=,∴当CD 的长度最小时,m +n 的值最大,∴当CD AB ⊥时,CD 的长度最小,此时m +n 的值最大,∵△ABC 中,∠ACB =90°,AC =4,BC =3,∴AB 5, ∴162CD AB ⨯⨯=,解得:125CD =, ∴将125CD =代入()6CD m n +=得: 2.5m n +=. 故答案为:2.5.【点睛】此题考查了勾股定理,中线的性质,三角形面积的应用,垂线段最短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正确分析出当CD AB ⊥时m +n 的值最大.3、10800【分析】仔细分析题目,需要求得四边形的面积才能求得结果,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可求得AC 的长,由AC 、AD 、DC 的长度关系可得ACD △为直角三角形,CD 为斜边;由此可知,四边形ABCD 由t R ABC 和Rt ACD △构成,即可求解.【详解】解:在t R ABC 中,∵222222=345AC AB BC +=+=,∴AC =5.在ACD △中,2213CD =,2212AD =,而22212513+=,即222AC AD CD +=,∴90DAC ∠=︒, 即:11=22BAC DAC ABCD S SS BC AB CD AC +=+四边形 =11431253622⨯⨯+⨯⨯=.所以需费用:3630010800⨯=(元).故答案为10800.【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相关知识,以及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熟练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24【分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 ,分别求出三个半圆的面积和△ABC 的面积,两小半圆与直角三角形的和减去大半圆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在Rt △ACB 中∠ACB =90°,AC =6,BC =8,由勾股定理得:AB =10,阴影部分的面积2221618111068242222222S πππ⎛⎫⎛⎫⎛⎫=⨯⨯+⨯⨯+⨯⨯-⨯⨯= ⎪ ⎪ ⎪⎝⎭⎝⎭⎝⎭, 故答案为:2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勾股定理和圆有关的不规则图形的阴影面积.利用规则图形面积的和差关系求阴影面积是这类题型的关键.勾股定理是解决三角形中线段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5、9【分析】连接AC交BD于点O,可得AC是BD的垂直平分线,设BD=5x,则AE=3x,求出OF=OB-BF=52x-6,AF=AE-EF=3x-6,证明△BOE是等边三角形,得30AFE∠=︒,利用AF=2OF列出方程求出x的值,进而可得AE的长.【详解】解:如图,连接AC交BD于点O,∵3BD=5AE,∴53 BDAE=,设BD=5x,则AE=3x,∵△BCD是等边三角形,∴BC=CD=BD=5x,∠DCB=∠DBC=60°,∵AB=AD,BC=CD,∴AC是BD的垂直平分线,∴OB=OD=52x,OC平分∠BCD,∴∠DCO=12∠DCB=30°,∵AE ∥CD ,∴∠DCO =30°,∴OC ==, ∵AE ∥CD ,∴∠AEB =∠BCD =60°,∴∠AEB =∠FBE =∠BFE =60°,∴△BEF 是等边三角形,∴BE =BF =EF =6,∴OF =OB -BF =52x -6,AF =AE -EF =3x -6,∵60BFE ∠=︒∴30AFE ∠=︒∴2AF OF = ∴5362(6)2x x -=-解得x =3,∴AE =AF +EF =3x -6+6=3x =9.故答案为:9.【点睛】本题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AF =2OF 列出方程求解.三、解答题1、(1)图见详解;(2)3.【分析】(1)根据题意作∠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D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点D 满足条件;(2)根据题意作DE ⊥AB 于E ,先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出BC =8,再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得到DC =DE ,通过证明Rt △ACD ≌Rt △AED 得到AE =AC =6,则EB =4,设CD =x ,则BD =8-x ,在Rt △BED 中,利用勾股定理得到x 2+42=(8-x )2,解方程求出即可.【详解】解:(1)如图,点D 即为所作;(2)作DE ⊥AB 于E ,如上图,在Rt △ABC 中,BC ,∵AD 为角平分线,∴DC =DE ,在Rt △ACD 和Rt △AED 中AD AD DC DE =⎧⎨=⎩, ∴Rt △ACD ≌Rt △AED (HL ),∴AE =AC =6,∴EB =AB -AE =10-6=4设CD =x ,则DE =x ,则BD =8-x ,在Rt△BED中,x2+42=(8-x)2,解得x=3,∴CD=3.【点睛】本题考查作图-复杂作图以及全等三角形判定和角平分线定理、勾股定理,注意掌握复杂作图是在五种基本作图的基础上进行作图,一般是结合了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基本作图方法.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把复杂作图拆解成基本作图,逐步操作.2、(1)见解析;(2)x<-3;x>-3;(3)BC=【分析】(1)分别将x=0、y=0代入一次函数y=-2x-6,求出与之相对应的y、x值,由此即可得出点A、B的坐标,连点成线即可画出函数图象;(2)根据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上下位置关系,即可得出不等式的解集;(3)由点A、B的坐标即可得出OA、OB的长度,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或者直接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也可求出结论)【详解】(1)当x=0时,y=-2x-6=-6,∴一次函数y=-2x-6与y轴交点C的坐标为(0,-6);当y=-2x-6=0时,解得:x=-3,∴一次函数y=-2x-6与x轴交点B的坐标为(-3,0).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如图所示.(2)观察图象可知:当x <-3时,一次函数y =-2x -6的图象在x 轴上方;当x >-3时,一次函数y =-2x -6的图象在x 轴下方.∴不等式-2x -6>0的解集是x <-3;不等式-2x -6<0的解集是x >-3.故答案是:x <-3,x >-3;(3)∵B (-3,0),C (0,-6),∴OB =3,OC =6,∴B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图象以及勾股定理,解题的关键是:(1)找出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2)根据一次函数图象与x 轴的上下位置关系找出不等式的解集;(3)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3、(1)2M 和4M ;(2)3或6;(3)03CP <≤【分析】(1)根据反称点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2)ACN △是等腰三角形分三种情况讨论求解即可;(3)根据“反称点的定义”判断出CP 的取值范围即可.【详解】解:(1)∵CP =1∴M 点到PQ 的距离为1∵M 、N 关于PQ 对称,∴N 点到PQ 的距离为1∴MN =2如图,1N 在ABC ∆外部,3N 在ABC ∆内部,均不符合题意,∵90ACB ∠=︒,6CA CB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45A B ∠=∠=︒∵222222,2,AM M N M N AC ==⊥∴2N 在AB 边上,∵46AM =,∴4M 与点C 重合,4M 与4N 关于PQ 对称,4N 在BC 上,∴点1M ,2M ,3M ,4M 中,是ACB △的关于直线l 的“反称点”为2M 和4M故答案为:2M 和4M(2)ACN △是等腰三角形分三种情况:如图,①当11AN CN =时,∵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1N 是AB 边的中点,1116322AM AC ==⨯= ②当2AC AN =时,此时2=6AN∵22M N //BC∴2290AM N ∠=︒∵45A ∠=︒∴22AM 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222AM M N =∴2222222AM M N AN +=∴22226AM =∴2AM =③当3AC CN =时,此时,3N 与点B 重合,3M 与点C 重合,∴3AM =AC =6综上,AM 的长为3或6;(3)如图,∵M 是AC 边上的点,CB =6∴当03CP <≤时,在AC 边上至少有一个点M 关于PQ 的对称点在AB 边上,当3CP '>时,如图所示,此时AC 上的所有点到P Q ''的距离都大于3,即6MN >,M 关于P Q ''的对称点都在ABC ∆的外部,∴03CP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对称的性质等知识,正确理解反对称点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1)见解析;(2)【分析】(1)根据平行可得∠DBE =90°,再由HL 定理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即可;(2)构造Rt AHE ,利用矩形性质和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E 长.【详解】(1)∵AC ∥BE ,∴∠C +∠DBE =180°.∴∠DBE =180°-∠C =180°-90°=90°.∴△ABC 和△DEB 都是直角三角形.∵点D 为BC 的中点,12AC BC =,∴AC =DB . ∵AB =DE ,∴Rt △ABC ≌Rt △DEB (HL ).(2)AE =过程如下:连接AE 、过A 点作AH ⊥BE ,∵∠C =90°,∠DBE =90°.∴AC BH ∥,AH BC ∥,∴AH =BC =4, 122BH AC BC ===,∴2EH EB EH =-=,在Rt AHE 中,A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勾股定理解三角形,解题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得线段AH =BC ,从而利用勾股定理求AE .5、(1)t ;()6t -;(2)当2t =或4t =或8t =时,PQ 与ABC 的一条边垂直;(3)当3t =或9t =时,ΔΔΔΔ为等腰三角形.【分析】(1)根据点的位置及运动速度可直接得出;(2)根据题意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PQ CB ⊥时,90PQB ∠=︒;②当PQ AB ⊥时,90QPB ∠=︒;③当PQ AC ⊥时,90AQP ∠=︒;作出图形,分别应用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特殊性质求解即可得;(3)根据题意,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点Q 在BC 边上时,CQ PQ =时;②当点Q 在BC 边上时,CP CQ =时;③当点Q 在BC 边上时,CP PQ =时;④当点Q 在AC 边上时,只讨论CP PQ =情况;分别作出四种情况的图形,然后综合运用勾股定理及解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点Q 从点B 出发,速度为1/cm s ,点P 从点A 出发,速度为1/cm s ,∴BQ tcm =,AP tcm =,∴()6BP t cm =-,故答案为:t ;()6t -;(2)根据题意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如图所示:当PQ CB ⊥时,90PQB ∠=︒,∵三角形ABC 为等边三角形,∴60A ACB ABC ∠=∠=∠=︒,∴30QPB ∠=︒, ∴12QB PB =,由(1)可得:()162t t =-, 解得:2t =;②如图所示:当PQ AB ⊥时,90QPB ∠=︒,∵60ABC ∠=︒,∴30BQP ∠=︒,∴2QB PB =,由(1)可得:()26t t =-,解得:4t =;③如图所示:当PQ AC ⊥时,90AQP ∠=︒,∵60A ∠=︒,∴30APQ ∠=︒,∴2AP QA =,由(1)可得:()212t t =-,解得:8t =;综上可得:当2t =或4t =或8t =时,PQ 与ABC 的一条边垂直;(3)根据题意,分情况讨论:①当点Q 在BC 边上时,CQ PQ =时,如图所示:过点Q 作QE AB ⊥,∵60ABC ∠=︒,∴30BQE ∠=︒, ∴1122BE BQ t ==,∴QE =, 6CQ t =-,136622PE t t t =--=-,∴PQ ==∵CQ PQ =,∴()2223662t t ⎫⎛⎫-=-+⎪ ⎪⎪⎝⎭⎝⎭,解得:3t =或0t =(舍去);②当点Q 在BC 边上时,CP CQ =时,如图所示:过点P 作PF AC ⊥,∵60CAB ∠=︒,∴30APF ∠=︒, ∴1122AF AP t ==,∴PF =, 6CQ t =-,162CF t =-,∴CP ==∵CP CQ =,∴()2221662t t ⎫⎛⎫-=-+⎪ ⎪⎪⎝⎭⎝⎭, 解得: 0t =(舍去);③当点Q 在BC 边上时,CP PQ =时,如图所示:由图可得:60CQP ∠>︒,60QCP ∠<︒,CQP QCP ∠≠∠,∴这种情况不成立;④当点Q 在AC 边上时,只讨论CP PQ =情况,如图所示:过点Q 作QE AB ⊥,过点C 作CF AB ⊥,∵60CAB ∠=︒,ABC ∆为等边三角形,∴30AQE ∠=︒,3AF BF ==,∴CF =12AQ t =-, ∴162AE t =-,∴)12QE t =-, ∴136622EP t t t ⎛⎫=--=- ⎪⎝⎭,∴PQ ==∵CF =3PF t =-,∴PC =∵PC PQ =,∴()(()222233126342t t t ⎛⎫-+-=+- ⎪⎝⎭, 解得:19t =或26t =(舍去),综上可得:当3t =或9t =时,ΔΔΔΔ为等腰三角形.【点睛】题目主要考查三角形与动点问题,包括勾股定理的应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等,根据题意,作出相应图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解是解题关键.。

第8讲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Pdf

第8讲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Pdf

一次函数及反比例函数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函数y x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A .全体实数B .0x ≤C .0x <D .0x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若点P 的横坐标是3−,且点P 到x 轴的距离为5,则点P 的坐标是( ) A .(5,3−)或(5−,3−) B .(3−,5−)或(3−,5) C .(3−,5)D .(3−,5−)3.正比例函数()12y m x =−的图象经过点(1x ,1y )和点(2x ,2y ),当12x x <时,12y y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 .0m <B .0m >C .0.5m <D .0.5m >4.反比例函数()0ky k x=≠的图象经过点(2,5),若点(1,n )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则n 等于( ) A .10 B .5 C .2 D .0.15.如图,P 1、P 2、P 3是双曲线上的三点.过这三点分别作y 轴的垂线,得到三个三角形△P 1A 1O 、△P 2A 2O 、△P 3A 3O ,设它们的面积分别是S 1、S 2、S 3,则( ) A .S 1<S 2<S 3 B .S 2<S 1<S 3C .S 1<S 3<S 2D .S 1=S 2=S 36.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体温(℃)与时间(时)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若y (℃)表示0时到t 时内骆驼体温的温差(0时到t 时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则y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正确的是( )A B C D7.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剪去两个一样的小矩形得到一个“E ”图案,如图所示,设小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x 、y ,剪去部分的面积为20,若210x ≤≤,则y 与x 的函数图象是( )8.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1,4),在第一象限内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A .1x >B .01x <<C .4x >D .04x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9.以点(1,0)为圆心,以3为半径画圆,则此圆与x 轴的交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与y 轴交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10.一次函数3y x =−+,当03x ≤≤时,函数y 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11.函数4y x =−与4y x=−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过点A 作AC 垂直于y 轴,垂足为点C ,则△BOC的面积为___________.12.直线132y x =−+向_______平移_______个单位,就可以得到直线112y x =−+. 13.若正比例函数y kx =与2y x =的图象关于x 轴对称,则k 的值等于____________.14.已知函数:(1)图象不经过第二象限;(2)图象经过点(2,−5).请你写出一个同时满足(1)和(2)的函数关系式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5.函数12y y y =+,1y 与x 成正比例,2y 与2x 成反比例,且2x =时19y =,3x =时19y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16.某市为了鼓励市民节约用水,规定自来水的收费标准如下表:每月每户用水量 不超过10吨部分超过10吨而不超过20吨部分超过20吨部分每吨水价(元)0.50 0.75 1.50(1)现已知胡老师家4月份用水18吨,则应缴水费____________元;(2)写出每月每户的水费y 与用水量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若已知胡老师家5月份的水费为17元,问他家5月份用水多少吨?17.某巡逻船在码头外巡逻,离开码头的距离s (米)与巡逻的时间t (分)的函数关系可用图中的曲线来表示.同时,一艘游船到码头的距离s (米)与时间t (分)的函数关系可用50500s t =+来表示.(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50500s t =+的图象.(2)根据图象估计在哪些时刻游船和巡逻船到码头的距离相等(时间精确到分,允许误差1±分).18.人在运动时的心跳速率通常和人的年龄有关.如果用a表示一个人的年龄,用b表示正常情况下这个人运动时所能承受的每分钟心跳的最高数,那么()=−.0.8220b a(1)正常情况下,运动时,一个16岁的学生所能承受的每分钟心跳的最高次数是多少?(2)一个50岁的人运动时,10秒心跳次数为20次,他有危险吗?四、解答题(每小题6分,21题和21’题选作一道,共24分)19.有两段长度相等的河渠挖掘任务,分别交给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进行挖掘.图2是反映所挖河渠长度y(米)与挖掘时间x(时)之间关系的部分图象.请解答下列问题:(1)乙队开挖到30米时,用了_____小时.开挖6小时时,甲队比乙队多挖了______米;(2)开挖几小时后,甲队所挖掘河渠的长度开始超过乙队?2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在第一象限,点B的坐标为(3,0),OA=2,∠AOB=60°.(1)求点A的坐标:(2)若直线AB交x轴于点C,求△AOC的面积.21’.如图5,已知点A 是一次函数y x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点B 在x 轴的负半轴上,且OA =OB ,那么AOB Δ的面积为( )2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为y 轴正半轴上一点,过A 作x 轴的平行线,交函数()20y x x=−<的图象于B ,交函数()60y x x=>的图象于C ,过C 作y 轴的平行线交BO 的延长线于D . (1)如果点A 的坐标为(0,2),求线段AB 与线段CA 的长度之比; (2)如果点A 的坐标为(0,a ),求线段AB 与线段CA 的长度之比; (3)在(2)的条件下,四边形AODC 的面积为________.五、解答题(每小题7分,共14分)23.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一节课40分钟中,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讲课的变化而变化.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强,中间有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较为理想的稳定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经过实验分析可知,学生的注意力指标数y随时间x(分钟)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其中AB、BC分别为线段,CD为双曲线的一部分):(1)开始上课后第五分钟时与第三十分钟时相比较,何时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2)一道数学竞赛题,需要讲19分钟,为了效果较好,要求学生的注意力指标数最低达到36,那么经过适当安排,老师能否在学生注意力达到所需的状态下讲解完这道题目?24.如图,长方形ABCD中,点P沿着四边按B→C→D→A方向运动,开始以每秒m个单位匀速运动,a秒后变为每秒2个单位匀速运动,b秒后恢复原速匀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ABP的面积S与运动时间t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1)求长方形的长和宽;(2)求m、a、b的值;(3)当P点在AD边上时,求S与t的函数解析式。

一次函数综合题(难度较大)带答案

一次函数综合题(难度较大)带答案

一次函数综合题一.解答题(共10小题)1.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BC满足∠BCA=90°,点A、C分别在x轴和y轴上,AC=BC=2,当点A从原点开始沿x轴的正方向运动时,则点C始终在y轴上运动,点B始终在第一象限运动.(1)当AB∥y轴时,求B点坐标.(2)随着A、C的运动,当点B落在直线y=3x上时,求此时A点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D,使以O、A、B、D为顶点的四边形面积是16?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点D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2x+6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C,经过点C的直线与x轴交于点B(6,0).(1)求直线BC的解析式;(2)点G是线段BC上一动点,若直线AG把△ABC的面积分成1:2的两部分,请求点G的坐标;(3)已知D为AC的中点,点P是平面内一点,当△CDP是以CD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1:y=kx+1交y轴于点A,交x轴于点B(4,0),过点E(2,0)的直线l2平行于y轴,交直线l1于点D,点P是直线l2上一动点(异于点D),连接P A、PB.(1)求直线l1的解析式;(2)设P(2,m),求△ABP的面积S的表达式(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3)当△ABP的面积为3时,则以点B为直角顶点作等腰直角△BPC,请直接写出点C的坐标.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分别交x轴、y轴于点A和B,已知点C的坐标为(﹣3,0).若点P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1)求直线BC的函数解析式;(2)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交AB于点M,交BC于点N,当点P恰好是MN的中点时,求出P点坐标.(3)若以点B、P、C为顶点的△BPC为等腰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P点坐标.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m经过点(﹣1,2),交x轴于点A(﹣2,0),交y轴于点B,直线n与直线m交于点P,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C、D(0,﹣2),连接BC,已知点P的横坐标为﹣4.(1)求直线m的函数表达式和点P的坐标;(2)求证:△BO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直线m上是否存在点E,使得S△ACE=S△BOC?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E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1,0),B(0,3),直线y=﹣x+1与x轴相交于点C,与直线AB交于点D,交y轴于点E.(1)求直线AB的解析式及点D的坐标;(2)如图2,H是直线AB上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点,连接HC,当S△HCD=时,点M、N为y轴上两动点,点M在点N的上方,且MN=,连接HM、NC,求HM+MN+NC的最小值;(3)将△OEC绕平面内某点旋转90°,旋转后的三角形记为△O'E'C',若点E'落在直线AB上,点O'落在直线CD上,请直接写出满足条件的点E'的坐标.7.如图所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1:y=﹣2x+3与直线l2:y=x+1相交于点A,直线l2与x轴相交于点B.过直线l2上的一点P(a,﹣1)作y轴的垂线,交直线l1于点C,连接BC.(1)求点A的坐标;(2)求△ABC的面积;(3)将直线l1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直线l3,设直线l3与y轴相交于点D,则直线l2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DPQ是以DP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kx+b经过A(a,0),B(0,b)两点,且a,b满足(a+8)2+=0,∠ABO的平分线交x轴于点E.(1)求直线AB的表达式;(2)求直线BE的表达式;(3)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点C,过点A作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BE于点D,点M是线段AD上一动点,点P 是直线BE上一动点,则△CPM能否为不以点C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能,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能,说明理由.9.如图,直线y=﹣x+8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点C的坐标为(﹣6,0),连结BC,过点O作OD⊥AB于点D,点Q为线段BC上一个动点.(1)求BC,OD的长;(2)在线段BO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BPQ与△ADO全等?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当点C关于OQ的对称点恰好落在△OBD的边上,请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10.已知,如图1,直线AB分别交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和y轴于A,B两点,点A坐标为(﹣3,0),点B坐标为(0,6),点C在直线AB上,且点C坐标为(﹣a,a).(1)求直线AB的表达式和点C的坐标;(2)点D是x轴上的一动点,当S△AOB=S△ACD时,求点D坐标;(3)如图2,点E坐标为(0,﹣1),连接CE,点P为直线AB上一点,且∠CEP=45°,求点P坐标.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10小题)1.【分析】(1)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B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O的长,可得B点坐标;(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BE=OC =x,EC=OA=x,根据勾股定理,可得x的长,可得A点坐标;(3)分类讨论:①D在y轴的正半轴上;②D在y 轴的负半轴上,根据面积的和差,可得关于y的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答案.【解答】解:(1)∵∠BCA=90°,AC=BC=2,∴∠BAC=45°,AB ==2,∵AB∥y轴,∴∠BAO=90°=∠COA,∴∠CAO=45°=∠OCA,∴CO=AO,∵AO2+CO2=AC2,∴2AO2=(2)2,∴AO =,∴点B 坐标为(,2);(2)如图,过点B作BE⊥y轴,垂足为点E,∵∠BCE+∠ACO=90°,∠ACO+∠CAO=90°,∴∠BCE=∠CAO,且AC=BC,∠BEO=∠AOC,∴△AOC≌△CEB(AAS),∴BE=CO,AO=CE,∵点B落在直线y=3x上,∴设B(x,3x),∴BE=x=OC,OE=3x,∴CE=OA=2x,∵OA2+OC2=AC2,∴(2x)2+x2=20,∴x=2,∴OA=2x=4,∴点A(4,0);(3)设点D(0,y),由(2)得B(2,6),当点D在y轴正半轴上,如图,连接OB,∵S四边形ABDO=S△AOB+S△BDO=16,∴×4×6+×y×2=16,∴y=4,∴点D(0,4);若点D在y轴负半轴上,如图,连接OB,∵S四边形ABDO=S△AOB+S△ADO=16,∴×4×6+×4×(﹣y)=16,∴y=﹣2,∴点D坐标为(0,﹣2).综上,存在点D,使以O、A、B、D为顶点的四边形面积是16,点D的坐标为(0,4)或(0,﹣2).2.【分析】(1)根据题意,求得点C的坐标,结合B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即可;(2)求出S△ABC=27,设G(m,﹣m+6),分两种情况:①S△ABG:S△ACG=1:2时,②S△ABG:S△ACG=2:1时,分别求得m的值,进而求得G点的坐标;(3)分类讨论,①当点D为直角顶点时,②当点C 为直角顶点时,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解答】解:(1)由y=2x+6得:A(﹣3,0),C(0,6),∵点B(6,0).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b(k≠0):∴,解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6;(2)∵A(﹣3,0),C(0,6),B(6,0).∴AB=9,∴S△ABC =×9×6=27,设G(m,﹣m+6),(0<m<6),①当S△ABG:S△ACG=1:2时,即S△ABG =S△ABC=9,∴×9(﹣m+6)=9,∴m=4,∴G(4,2);当S△ABG:S△ACG=2:1时,即S△ABG =S△ABC=18,∴×9(﹣m+6)=18,∴m=2,∴G(2,4).综上,点G的坐标为(4,2)或(2,4);(3)∵A(﹣3,0),C(0,6),D为AC的中点,∴D (﹣,3),①当点D为直角顶点时,如图,过点D作DE⊥y轴于E,过点P作PF⊥DE交ED的延长线于F,交x 轴于H,∴∠F=∠CED=90°,∵△CD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P=CD,∠CDB=90°,∴∠PDF+∠CDE=∠DCE+∠CDE=90°,∴△PDF≌△CDE(AAS),∴DF=CE,PF=DE,∵D (﹣,3),C(0,6).∴DE=PF =,OE=3,CE=DF=6﹣3=3,∴EF=3+=,PH=3+=,∴P (﹣,),同理得:P ′(,);∴P (﹣,)或(,);②当点C为直角顶点时,如图,过点D作DN⊥y轴于N,过点P作PM⊥y轴于M,同①可得△PCM≌△CDN(AAS),∴DN=CM,PM=CN,∵D (﹣,3),C(0,6).∴DN=CM =,ON=3,CN=PM=6﹣3=3,∴OM=6﹣=,∴P(3,),同理得:P′(﹣3,);∴P(3,)或(﹣3,).综上,点P的坐标为(﹣,)或(,)或(3,)或(﹣3,).3.【分析】(1)将B(4,0)代入y=kx+1得到y =﹣x+1;(2)由两直线交点的求法得到点D的坐标;易得线段PD的长度,所以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到结论;(3)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方程求得m=2,于是得到点P(2,2),推出∠EPB=∠EBP=45°.第1种情况,如图2,过点C作CF⊥x轴于点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F=CF=PE=EB=2,于是得到C(6,2);第2种情况,如图3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PC =CB=PE=EB=2,于是得到C(2,﹣2);第3种情况,当点P在点D下方时,得到(3,2)或(5,﹣2).【解答】解:(1)∵直线l1:y=kx+1交x轴于点B (4,0),∴0=4k+1.∴k =﹣.∴直线l1:y =﹣x+1;(2)由得:.∴D(2,).∵P(2,m),∴PD=|m ﹣|.∴S =×|4﹣0|•PD =×|m ﹣|×4=|2m﹣1|.当m时,S=2m﹣1;当m <时,S=1﹣2m;(3)当S△ABP=3时,2m﹣1=3,解得m=2,∴点P(2,2),∵E(2,0),∴PE=BE=2,∴∠EPB=∠EBP=45°,如图2,∠PBC=90°,BP=BC,过点C作CF⊥x轴于点F,∵∠PBC=90°,∠EBP=45°,∴∠CBF=∠PBE=45°,在△CBF与△PBE中,,∴△CBF≌△PBE(AAS).∴BF=CF=PE=EB=2.∴OF=OB+BF=4+2=6.∴C(6,2);如图3,△P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E=CE,∴C(2,﹣2),∴以点B为直角顶点作等腰直角△BPC,点C的坐标是(6,2)或(2,﹣2).当1﹣2m=3时,n=﹣1,可得P(2,﹣1),同法可得C(3,2)或(5,﹣2).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C坐标为(6,2)或(2,﹣2)或(3,2)或(5,﹣2).4.【分析】(1)由y=﹣2x﹣1得A (﹣,0),B(0,﹣1),设直线BC为y=kx﹣1,用待定系数法可得直线BC为y =﹣x﹣1;(2)设P(m,0),则M(m,﹣2m﹣1),N (﹣m ﹣1),根据点P恰好是MN的中点,可得﹣2m﹣1﹣0=0﹣(﹣m﹣1),即可解得P (﹣,0);(3)设P(t,0),则BC2=10,BP2=t2+1,CP2=(t+3)2,分三种情况:①当BC=BP时,BC2=BP2,10=t2+1,解得P(3,0);②当BC=CP时,10=(t+3)2,解得P (﹣3,0)或(﹣﹣3,0);③当BP=CP时,t2+1=(t+3)2,解得P (﹣,0).【解答】解:(1)在y=﹣2x﹣1中,令x=0得y=﹣1,令y=0得x =﹣,∴A (﹣,0),B(0,﹣1),设直线BC为y=kx﹣1,将C(﹣3,0)代入得:﹣3k﹣1=0,解得k =﹣,∴直线BC解析式为y =﹣x﹣1;(2)设P(m,0),则M(m,﹣2m﹣1),N (﹣m ﹣1),∵点P恰好是MN的中点,∴PM=PN,即﹣2m﹣1﹣0=0﹣(﹣m﹣1),解得m =﹣,∴P (﹣,0);(3)设P(t,0),∵B(0,﹣1),C(﹣3,0),∴BC2=10,BP2=t2+1,CP2=(t+3)2,①当BC=BP时,BC2=BP2,∴10=t2+1,解得t=3或t=﹣3(与B重合,舍去),∴P(3,0);②当BC=CP时,∴10=(t+3)2,解得t =﹣3或t =﹣﹣3,∴P (﹣3,0)或(﹣﹣3,0);③当BP=CP时,∴t2+1=(t+3)2,解得t =﹣,∴P (﹣,0);综上所述,P坐标为(3,0)或(﹣3,0)或(﹣﹣3,0)或(﹣,0).5.【分析】(1)设直线m的函数表达式为y=kx+b(k≠0),把(﹣1,2),(﹣2,0)代入,得,解方程组即可得到结论;(2)设直线n的函数表达式为y=sx+t(s≠0),根据直线n经过点(﹣4,﹣4),(0,﹣2),得到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到.求得点B的坐标为(0,4),点C的坐标为(4,0),于是得到结论;(3)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到,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解答】(1)解:设直线m的函数表达式为y=kx+b (k≠0).∵直线m经过点(﹣1,2),(﹣2,0),∴,解得,∴直线m的函数表达式为y=2x+4.将x=﹣4代入y=2x+4,得y=2×(﹣4)+4=﹣4,∴点P的坐标为(﹣4,﹣4);(2)证明:设直线n的函数表达式为y=sx+t(s≠0).∵直线n经过点(﹣4,﹣4),(0,﹣2),∴,解得,∴直线n 的函数表达式为.在y=2x+4中,令x=0,得y=4,即点B的坐标为(0,4).在中,令y=0,得,解得x=4,即点C的坐标为(4,0),∴OB=OC=4,又∵∠BOC=90°,∴△BO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解:∵OB=OC=4,∠BOC=90°,∴,又∵S△ACE=S△BOC,∴S△ACE=8,即,∵AC=6,∴,即或.①当时,,解得,∴此时点E 的坐标为;②当时,,解得,∴此时点E 的坐标为.综上可知,直线m上存在点E,使得S△ACE=S△BOC,点E 的坐标为或.6.【分析】(1)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再将两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联立方程组即可求交点D的坐标;(2)判断△HCD是直角三角形,利用△HCD的面积求出HD的长,再由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H点的坐标,作H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H',过点C作CG⊥x轴,且CG =,连接H'G交y轴于点M,当H'、M'、G 三点共线时,HM+MN+NC的值最小,求出H'G的长即可求解;(3)分两种情况,△AOB逆时针旋转90°和顺时针旋转90°分别讨论;根据旋转后O'E'∥x轴,OE=O'E'=1,求出DE'=,设E'(m,3m+3),即可求E'的坐标.【解答】解:(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将A(﹣1,0),B(0,3)代入,∴,∴,∴y=3x+3,联立方程组,∴,∴D (﹣,);(2)设H(t,3t+3),∵OA=1,OB=3,∴tan∠ABO =,直线y =﹣x+1与y轴的交点为(0,1),与x轴的交点C(3,0),∴tan∠DCA =,∴∠DCA=∠ABO,∴∠CDB=90°,∵CD =,∵S△HCD ==××DH,∴DH =,∵=,∴t=﹣3或t =,∵H是直线AB上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点,∴t =,∴H (,),如图1,作H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H',过点C作CG ⊥x轴,且CG =,∴G(3,),H'(﹣,),连接H'G交y轴于点M,∵MN =,∴四边形MNCG是平行四边形,∴MG=CN,由对称性可知,MH=MH',∴HM+MN+NC=MH'+MN+MG≥1+H'G,∴当H'、M'、G三点共线时,HM+MN+NC的值最小,∵H'G =,∴HM+MN+NC 的最小值为+;(3)令x=0,则y=1,∴E(0,1),令y=0,则x=3,∴C(3,0),当△OCE绕点逆时针旋转90°时,∵点E'落在直线AB上,点O'落在直线CD上,∴E'O'∥CO,∴∠DO'E'=∠ECO,∵OE=O'E'=1,CO=3,∴EC =,∴sin∠ECO ==,∴DE'=,设E'(m,3m+3),∴=(﹣﹣m)2+(3m+3﹣)2,∴m =﹣或m =﹣,∵此时E'在D点下方,∴m =﹣,∴E'(﹣,);当△OCE绕点顺时针旋转90°时,∵点E'落在直线AB上,点O'落在直线CD上,∴E'O'∥CO,∴∠DO'E'=∠ECO,∵OE=O'E'=1,CO=3,∴EC =,∴sin∠ECO ==,∴DE'=,设E'(m,3m+3),∴=(﹣﹣m)2+(3m+3﹣)2,∴m =﹣或m =﹣,∵此时E'在D点上方,∴m =﹣,∴E'(﹣,);综上所述:E'点坐标为(﹣,)或(﹣,).7.【分析】(1)联立方程组可求解;(2)分别求出点B,点C坐标,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解;(3)先求出点D坐标,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可求解.【解答】解:(1)由题意可得:,解得:,∴点A (,);(2)∵直线l2与x轴相交于点B,∴点B(﹣1,0),∵点P(a,﹣1)在直线l2上,∴﹣1=a+1,∴a=﹣2,∴点P(﹣2,﹣1),∴点C的纵坐标为﹣1,∴﹣1=﹣2x+3,∴x=2,∴点C(2,﹣1),如图,设直线l1与x轴相交于点H,∴0=﹣2x+3,∴x =,∴点H (,0),∴BH =,∴△ABC 的面积=××(+1)=;(3)存在,理由如下:∵将直线l1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直线l3,∴直线l3,的解析式为:y=﹣2x﹣1,∴点D(0,﹣1),如图,∵点P(﹣2,﹣1),点D(0,﹣1),∴PD⊥y轴,PD=2,设点Q(a,a+1),∵△DPQ是以DP为腰的等腰三角形,∴PQ=PD=2或PD=QD=2,当PQ=PD=2时,则(﹣2﹣a)2+(﹣1﹣a﹣1)2=4,∴a =±﹣2,∴点Q (﹣2,﹣1)或(﹣﹣2,﹣﹣1);当PD=QD=2时,则(a﹣0)2+(﹣1﹣a﹣1)2=4,∴a=0或﹣2(不合题意舍去),∴点Q(0,1),综上所述:点Q坐标为:(﹣2,﹣1)或(﹣﹣2,﹣﹣1)或(0,1).8.【分析】(1)求出点A与点B的坐标,再由待定系数法求直线AB的解析式即可;(2)过点E作EH⊥AB于点H,求出点E的坐标,再由再由待定系数法求直线BE的解析式即可;(3)①当∠MPC=90°时,P点在C点下,过点P 作GH⊥y轴交AD于点G,交y轴于点H,证明△PMG ≌△CPH(AAS),可得8+t=2t+12,求出t即可求P (﹣4,2);②当∠MPC=90°,P点在C点上时,由①得8+t=﹣2t﹣12,求出t即可求P (﹣,);③当∠PMC=90°时,过点M作KL⊥y轴交y轴于点L,过P点作PK⊥KL交于K,证明△PKM≌△MLC (AAS),由8=﹣2t﹣6﹣(14+t),求出t =﹣,即可求P (﹣,).【解答】解:(1)∵(a+8)2+=0,∴a=﹣8,b=﹣6,∴A(﹣8,0),B(0,﹣6),∵一次函数y=+b经过A(﹣8,0),B(0,﹣6),∴,∴,∴直线AB的表达式y =﹣x﹣6;(2)∵A(﹣8,0),B(0,﹣6),∴OA=8,OB=6,∴在Rt△AOB中AB=10,过点E作EH⊥AB于点H,∵∠ABO的平分线交x轴于点E,∴EH=EO,AE=8﹣EO,AH=10﹣6=4,在Rt△AEH中,(8﹣EO)2=42+EO2,解得:EO=3,∴E(﹣3,0),设直线BE的表达式为y=k1x+b1,∴,∴,∴直线BE的表达式为y=﹣2x﹣6;(3)设P(t,﹣2t﹣6),①如图1,当∠MPC=90°时,P点在C点下,过点P作GH⊥y轴交AD于点G,交y轴于点H,∵∠MPC=90°,∴∠MPG+∠CPH=90°,∵∠MPG+∠GMP=90°,∴∠CPH=∠GMP,∵PM=PC,∴△PMG≌△CPH(AAS),∴MG=PH,CH=GP,∵PH=﹣t,CH=6﹣(﹣2t﹣6)=2t+12,∴GP=8﹣(﹣t)=8+t=2t+12,∴t=﹣4,∴P(﹣4,2);②如图2,当∠MPC=90°,P点在C点上时,由①得,HC=﹣2t﹣6﹣6=﹣2t﹣12,GP=8﹣(﹣t)=8+t,∴8+t=﹣2t﹣12,∴t =﹣,∴P (﹣,);③如图3,当∠PMC=90°时,过点M作KL⊥y轴交y轴于点L,过P点作PK⊥KL 交于K,∵∠PMC=90°,∴∠PMK+∠CML=90°,∵∠PMK+∠MPK=90°,∴∠CML=∠MPK,∵PM=CM,∴△PKM≌△MLC(AAS),∴KM=CL,PK=ML,∴ML=PK=8,CL=KM=﹣8﹣t,∴LO=6﹣(﹣8﹣t)=14+t,∴PK=8=﹣2t﹣6﹣(14+t),∴t =﹣,∴P (﹣,);综上所述:点P的坐标为:(﹣4,2)或(﹣,)或(﹣,).9.【分析】(1)先求出点A,点B坐标,由勾股定理和面积法可求解;(2)分两种情况讨论,先求出BQ解析式,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求解;(3)分两种情况讨论,利用折叠的性质,三角形面积公式,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解.【解答】解:(1)∵直线y =﹣x+8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点A(6,0),点B(0,8),∴OA=6,OB=8,∵点C的坐标为(﹣6,0),∴OC=6,∴BC ===10,∵OA=OC=6,BO⊥AC,∴AB=BC=10,∵S△AOB =×AB×OD =×OA×OB,∴OD ==;(2)存在,理由如下:∵AB=BC,∴∠BCA=∠BAO,∵∠CBO+∠BCA=90°=∠AOD+∠BAO,∴∠CBO=∠AOD,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b,,解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y =x+8,设点Q(a ,a+8)当△BPQ≌△OAD时,BQ=OD =,∴(a﹣0)2+(a+8﹣8)2=,∴a =±,∵点Q在第二象限,∴点Q (﹣,),当△BPQ≌△ODA时,BQ=OA=6,∴(a﹣0)2+(a+8﹣8)2=36,∴a =±,∵点Q在第二象限,∴点Q (﹣,),综上所述:点Q坐标为:(﹣,)或(﹣,);(3)如图,当点C关于OQ的对称点落在OB上时,作OE⊥CO于点E,OF⊥BO于点F,∴∠COQ=∠C'OQ=45°,又∵OE⊥CO,OF⊥BO,∴OE=OF,∵S△OBC =×OB×OC =×OC×OE +×OB×OF,∴6×8=(6+8)×OE,∴OE=OF =,∴点Q 的坐标为(﹣,).点C关于OQ的对称点落在AB上时,∴OC=OC'=OA,CQ=C'Q,∠OCQ=∠OC'Q,∴∠C'AO=∠OC'A,∴∠OCQ=∠OC'Q=∠C'AO=∠OC'A,∴∠CBA=∠QC'B,∴BQ=C'Q,∴CQ=BQ=C'Q,∴点Q是BC的中点,∴点Q(﹣3,4),综上所述:点Q坐标为(﹣3,4)或(﹣,).10.【分析】(1)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AB的解析式即可;(2)由题意可得AD=9,设D(x,0),则|x+3|=9,即可求D的坐标;(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点P在射线CB上时,过点C作CF⊥CE交直线EP于点F,过C作x轴垂线l,分别过F,E作FM⊥l,EN⊥l,证明△FMC≌△CNE(AAS),即可得F点坐标为(1,4),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EF的解析式为y=5x﹣1,联立方程组,即可求P (,);②当点P在射线CA上时,过点C作CH⊥CE交直线EP于点H,过点H作HK⊥y轴交于K,过点H作GH⊥x轴,过点C作CG⊥GH交于G,证明△CHG≌△EHK(AAS),可求得H (﹣,﹣),求出直线HE的解析式为y=﹣x﹣1,联立方程组,则可求P (﹣,﹣).【解答】解:(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A(﹣3,0),B(0,6),则有,∴,∴y=2x+6,∵C(﹣a,a),∴C(﹣2,2);(2)∴S△AOB =×3×6=9,∴S△ACD =×2×AD=9,∴AD=9,设D(x,0),∴|x+3|=9,∴x=6或x=﹣12,∴D(6.0)或(﹣12,0);(3)①如图,当点P在射线CB上时,过点C作CF ⊥CE交直线EP于点F,∵∠CEF=45°,∴CE=CF,过C作x轴垂线l,分别过F,E作FM⊥l,EN⊥l,∴∠FMC=∠CNE=90°,∠MCF+∠MFC=90°,∵CF⊥CE,∴∠MCF+∠NCE=90°,∴∠MFC=∠NCE,∴△FMC≌△CNE(AAS),∴FM=CN=3,CM=EN=2,即F点坐标为(1,4),设直线EF的解析式为y=kx+b,∴,∴,∴直线EF的解析式为y=5x﹣1,联立,解得,∴P (,);②当点P在射线CA上时,过点C作CH⊥CE交直线EP于点H,过点H作HK ⊥y轴交于K,过点H作GH⊥x轴,过点C作CG⊥GH交于G,∵∠CHK=90°,∴∠CHG+∠KHE=90°,∵∠CHG+∠HCG=90°,∴∠KHE=∠HCG,∵∠DEP=45°,∴DH=HE,∴△CHG≌△EHK(AAS),∴CG=KE,GH=HK,∵E(0,﹣1),C(﹣2,2),∴GH=3﹣CG=2+OK=2+CG,∴CG =,∴H (﹣,﹣),设直线HE的解析式为y=k'x+b',,∴,∴y =﹣x﹣1,联立方程组,解得,∴P (﹣,﹣),综合上所述,点P 坐标为(,)或(﹣,﹣).第21页(共2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思教育初二复习试题一、1、勾股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直角△ABC 中,,AC=3,AB=4,则CB= ,(2)△ABC 中,∠C =90°,AB=13,AC=12,则BC= , AB 上的高为(3)如图有两棵树,一棵高15米,另一棵高3米,两树相距9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则小鸟至少飞了 米。

(4)电梯的门宽1m 、深2m ,高是2m ,最多可放 的竹竿(5)如图一只蚂蚁从长是8cm 、宽是8cm ,高是7cm 的长方体纸箱的M 点沿纸箱的 前面、经上面爬到N 点,那么它所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 3、(1)①勾股定理逆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勾股数是指③常见勾股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数中,以a ,b ,c 为边的三角形不是Rt △的是( )A 、1.5、2、3B 、70、 240、250C 、15、8、17D 、0. 3、0.4 、c=0,5 (3)下列各组数中,以a ,b ,c 为勾股数的是( )A 、1.5、2,、3B 、9、17、25C 、15、8,、17D 、0. 3、0.4 、0,5 (4)下列各组数中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是( )A.2、3、2B. 22、2、2C. 8、15、17D. 2、3、1 4、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90°,AB=6cm ,AD=8cm , BC=26cm ,CD=24cm ,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

5,已知A (4,1)、B (-2,-1)、C (-3,2), 则△ABC 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6、(1)如图AB=1,BC=3 , AD=2 , CD =2,∠的度数。

7、已知,如图,折叠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的一边AD 使点D 落在BC 边的点F 处,已知AB = 6cm ,BC = 10 cm ,求EC 的长 NDABCD8、如图所示,在∆ABC 中,∠C=90°,D 是BC 边上一点,DE ⊥AB 于E, ∠ADC=45°,且DE:AE=1.5,若DE=2,求AC 的长.ED CBA9、如图,A 、B 是笔直公路l 同侧的两个村庄,且两个村庄到直路的距离分别是300m 和500m ,两村庄之间的距离为d(已知d 2=400000m 2),现要在公路上建一汽车停靠站,使两村到停靠站的距离之和最小。

问最小是多少?二、实数 1、填空题(1). 满足-2<x<5的整数x 是_________.;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为(2). 把下列各数的序号填入相应的集合内;①-1.5 ; ②15 ; ③0 ;④94 ;⑤722-; ⑥34-;⑦0.121121112…;⑧-π ⑨0.151515… 有理数集合:__________________;无理数集合:__________________;分数集合:__________________ (3) 设10=a, b 是a 的小数部分, 则a -b=_______.(4)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72_________33 ; 223-_________87;53-_________25-.(5)、⊿ ABC 中, ∠C=90°,b=2 c=4,则a= 、斜边上的高为 。

(6) 8的平方的立方根为 、16平方根为 ;64的立方根的平方根为 (7) 2-2的相反数是 ; 1-2的绝对值是 ;π-1的倒数是 ;(8)10的小数部分为_______.2、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不正确的是 ( )(A) 2是8的立方根; (B) -1是1平方根 (C) 27的立方根是3 (D) 64的平方根的立方根为4ABl(2)、下列各组数中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是( )A.2、3、2B. 22、2、2C. 8、15、17D. 2、3、1 (3) 化简|3-7|+|7-25|的结果是 ( )A.211 B. 311-10 C. 51-1026 D. 211-27(A) 4个 ( B) 3个 (C) 2个 (D) 1个 (4)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 )(A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只有0和1; (B )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有0和1; (C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只有1; (D )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只有1 3、①、169100121⨯; ②、94)4(200901002-⨯+⋅; ③、031)42(001.0-+-三、实数的运算1、二次根式:式子a (a ≥0)叫做二次根式。

(1)当a 时,式子2-a 有意义;(2)当a 时,式子a -1有意义 (3)已知y=32-x +x 23--1,则xy=2、a ≥0(1)已知()3212-++++c b a =0,求2a -b+c 值。

(2)已知y=1-x +3,求x 为何值时,y 有最小值。

4、(a )2=a (a ≥0))232(2= ;)3 3(2-= ;)0.310 -(2= ;)5 4(2=5、2a =a (a ≥0)2)4(-= ;2)5(2-= ;2)1(+π= ;2)23(-= ;2)22(--= ;2)452(-= ;6、最简二次根式必须满足条件:(1) (2) 10、化简:①18= ; ②27= ; ③5434= ;④83= ; ⑤-548= ; ⑥-240= ; ⑦60= ; ⑧72= ; ⑨80= ;11、① 21= ; ②51= ; ③72= ; ④89= ;13、加减:同类二次根式是指: (1)最简二次根式2-x 与8是同类二次根式,则x = (2)下列根式中,与12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有①3; ②31; ③18; ④4851-; ⑤452; ⑥75(3)计算:①40-5101+10 ② 32-321+214,乘除法:a ·b = ,ba =(1)计算:① 33⨯614= ; ② )23(124-⨯= ; ③ 22()16-= ;④21122÷3-5= ;⑤())562(562+-= ;⑥、2)223(-= ; (2)、①)82(3121122-⋅÷ ②)32323(122-③())2362(162+-④())132(132--- ⑤()2232-- ⑥ )123)(123(-+--15、如图,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 32,4,且是三个圆的直径,求 阴影部分面积(π取3.14)二、1、已知为n 正整数,一次函数11+++-=n x nn y 的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最长的边为5,求这一次函数的表达形式2、已知直线133+-=x y 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与A 、B 两点,以线段AB 为直角边在第一象限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且90=∠BAC ,点P (1,a )为坐标系中的一个动点。

(1)求ABC S ∆的大小。

(2)证明不论a 取任何实数,三角形BOP(3)要使ABC ∆与ABP ∆的面积相等,求实数a 的大小。

3、已知直线133+-=x y 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与A 、B 两点,(1)求B 、A 两点的坐标。

(2)把AOB ∆以直线AB 为轴翻折,点O 落在点C 上,以BC 为一边作等边BCD ∆,求D 点坐标。

x4、P 是y 轴上的一个动点,是否存在平行于y 轴的直线t x =使它与直线x y =和直线221+-=x y 分别交于点D 、E (E 在D 的上方),且PDE ∆为等到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t 的值和P 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在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动点M (x ,0)到定点P (5,5)、Q (2,1)分别为MP 和MQ ,求使MP+MQ 最小的M 点坐标。

6、在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 的顶点B 的坐标为(15,直线b x y +=31恰好将矩形OABC 的面积平分,求b xx7、直线b x y +=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与A 、B 两点, 若三角形OAB 的周长为22+,求b 的值。

8、已知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象与直线x y 31=6,求这一次函数的表达式.9、A 、B 位于x 轴上方、原点的两侧,点P (2,m )在第一象限,直线PA 交y 轴于点C (0,2),直线PB 交y 轴于点D ,AOP S ∆=6 (1)求COP S ∆的大小。

(2)求点A 的坐标和m 的值。

(3)DOP BOP S S ∆∆=,求BD 的表达式10、如图已庆A (1,3),B (3,1)两点P 、Q 分别是x 轴、y 轴上的两个动点, (1) 当PA+PQ 最小时,求P 点坐标;、(2) 当四边形周长最小时,求P 点坐标。

11、已知直线133+-=x y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在第一象限作等边三角形ABC ,求C 两点的坐标yOPA(1,3)B(3,1) Q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