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竞赛辅导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教案设计
主题:化学竞赛基础知识复习
目标:通过辅导学生复习化学竞赛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化学竞赛能力。

教学内容:
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2. 化学键和分子式
3.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4. 酸碱反应和溶液浓度
5.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教学步骤:
1. 热身环节(5分钟):通过简单的化学知识小测验,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

2. 知识讲解(20分钟):依次讲解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基础知识,重点解释概念和原理。

3. 随堂练习(15分钟):安排一些选择题和计算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答。

4. 拓展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需要分析和推理的综合题目,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 知识总结(10分钟):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解答他们的疑惑。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对化学竞赛的学习更加努力。

教学反思:
化学竞赛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辅导,学生能够复习并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为参加化学竞赛奠定基础。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引导他们更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化学问题。

化学竞赛课程教案初中生

化学竞赛课程教案初中生

化学竞赛课程教案初中生教案名称:初中化学竞赛课程授课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1. 熟悉化学竞赛的基本知识和考试要求。

2.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1. 化学竞赛的基本知识。

2. 解题方法和策略。

教学难点:1. 竞赛题目的分析和解答。

2. 提高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竞赛的概述和要求。

2. 常见的化学竞赛题目类型和解题方法。

3. 化学知识的补充和提高。

教学过程:1. 入门导入:介绍化学竞赛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理论讲解:讲解常见的化学竞赛题目类型和解题方法。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对竞赛题目的分析和解答进行讲解。

4. 练习演练:让学生进行化学竞赛题目的练习和讨论。

5. 总结反思:总结竞赛课程的收获和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手段:1. 讲解2. 练习3. 讨论4. 实践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

2. 学生对化学竞赛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和兴趣。

教学反馈:1. 反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3. 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提高。

教学思路:通过化学竞赛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通过竞赛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提高学习水平和竞争力。

[成套]高中化学化学竞赛辅导有机化学教案01.绪论

[成套]高中化学化学竞赛辅导有机化学教案01.绪论

1-- 绪论第一节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学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有机化合物。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呢?早期化学家将所有物质按其来源分为两类,人们把从生物体〔植物或动物〕中获得的物质定义为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那么被认为是从非生物或矿物中得到的。

现在绝大多数有机物已不是从天然的有机体内取得,但是由于历史和习惯的关系,仍保存着“有机〞这个名词。

象人类认识其它事物一样,人们对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化的。

自从拉瓦锡〔 Lavoisier.A.L) 和李比希〔 Von Liebig.J.F) 创造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之后,发现有机化合物均含有碳元素,绝大多数的含氢元素,此外,很多的有机化合物还含氧、硫、氮等元素。

于是,葛美林〔 Gmelin.L) 凯库勒 (KeKule .A) 认为碳是有机化合物的根本元素,把“碳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定义为碳化合物的化学〞。

后来,肖莱马〔 Schorlemmer,c.) 在此根底上开展了这个观点,认为碳的四个价键除自己相连之外,其余与氢结合,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碳氢化合物——烃,其他有机化合物都是由别的元素取代烃中的氢衍生出来的,因此,把有机化学定义为研究烃及其衍生物的化学。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1〕分子组成复杂有机化合物虽然由为数不多的元素组成,但数目庞大,结构复杂而且精巧,像维生素 B12的组成是 C63H90N14PCo,结构就相当复杂,现在的有机化合物有七百万种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同分异构现象是有机化学中极为普遍的现象,而在无机化学中较为罕见,所以在有机化合物不能只用分子式表示,而且要用结构式或构造式。

例如,我们熟知的乙醇,其分子式是C2 H6O,同时又是甲醚的分子式。

但它们的化学结构不同:H H H HH C C O H H C O C HH H H H乙醇甲醚沸点 /O与金属钠剧烈反响,放出氢气不与金属钠反响从上面可以看出,乙醇和甲醚虽然结构是相同但化学性质截然不同,属于两类化合物。

高中化学奥赛有机化学部分教案2-2024鲜版

高中化学奥赛有机化学部分教案2-2024鲜版
13
芳香烃加成反应及机理
1 加成反应类型
芳香烃的加成反应相对较少,主要包括与氢气、卤素等 的加成。
2 与氢气的加成
在催化剂作用下,苯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 烷。
3 与卤素的加成
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苯可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 ,生成卤代环己烷。
2024/3/28
4 机理
芳香烃的加成反应机理通常涉及亲电试剂对苯环的攻击 和后续质子转移等步骤。在催化剂作用下,亲电试剂首 先与苯环形成π-络合物,然后经过质子转移等步骤生成 加成产物。
物理性质
02
低级醛为无色液体或气体,有刺激性气味;高级醛为固体,熔
沸点较高。
化学性质
03
醛基具有还原性,可被氧化为羧酸;同时醛基也具有弱氧化性
,可与强还原剂反应生成醇。
20
酮类结构和性质
酮基结构
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酮基(>C=O),是酮类化合 物的官能团。
物理性质
酮类化合物多为无色液体或固体,具有特殊的气 味。
橡胶
具有高弹性、耐磨性、耐油性等 特点,用于轮胎、密封件、橡胶 管等制品。
涂料与胶粘剂
具有保护、装饰、粘合等功能, 应用于建筑、汽车、家具等行业 。
01
塑料
具有可塑性、耐腐蚀性、绝缘性 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 、电子等领域。
02
03
纤维
具有高强度、耐磨损、吸湿性等 特点,用于纺织、服装、家居用 品等领域。
11
苯及其同系物结构和性质
01
02
03
苯的结构
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 构,碳碳键长介于单键和 双键之间,具有独特的稳 定性。
2024/3/28
苯的物理性质

有机化学竞赛辅导教案第13章 糖类

有机化学竞赛辅导教案第13章 糖类

有机化学竞赛辅导教案第十三章糖类定义:多羟基醛或酮以及它们失水结合而成的缩聚物。

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因为当初发现的葡萄糖和果糖等的分子式都是C6H12O6,即C6(H2O)6,可看成是碳和水结合的化合物,于是用通式C x(H2O)y来表示。

但后来发现有些化合物在结构和性质方面都和糖类相似,但它们的分子组成并不符合通式,如李糖是一种甲基戊糖,它的分子式是C6H12O5。

此外,有些分子组成符合上述通式的化合物,如乙酸,其分子式为C2H4O2,符合通式,但从结构和性质上看,不属于糖类,所以,“碳水化合物”不能确切地代表糖类化合物,但因沿用已久,至今还在保留着。

分类:糖类根据其能否水解及水解后产物的情况将其分成三大类。

单糖:是不能水解的多羟基醛或酮,如葡萄糖、果糖。

低聚糖:是水解后产生2个或几十个单糖分子的糖类。

最常见的是二糖,如麦芽糖、蔗糖。

多糖:是水解后产生数十、数百乃至成千上万个单糖分子的糖类。

如淀粉、纤维素等。

第一节单糖最简单的醛糖是二羟基丙醛,最简单的酮糖是二羟基丙酮。

个碳原子的戊糖和6个碳原子的已糖。

O6。

其平面结构式为:12按照单糖构型的葡萄糖是已醛糖,分子中有4个手性碳原子,应有16个光学异构体,其中8个为D型,8个为L型。

2、变旋光现象及环状结构式变旋光现象:某些旋光性化合物的旋光度在放置过程中会逐渐上升或下降,最终达到恒定值而不再改变的现象。

实验发现,结晶葡萄糖有2种。

一种是从乙醇溶液中析出的晶体(熔点阵字库146℃),配成水溶液测得其比旋光度为+112度,通常称为α-D-(+)-葡萄糖,该水溶液在放置过程中,其比旋光度逐渐下降到+52.7度的恒定值;另一种是从吡啶溶液中析出的晶体(熔点150℃),配成水溶液测得其比旋光度为+19度,称为β-D-(+)-葡萄糖,该水溶液在放置过程中,比旋光度逐渐上升到+52.7度的恒定值。

上述实验现象用开链式结构难以解释。

人们提出:葡萄糖具有分子内的醛基与醇羟基形成半缩醛的环状结构。

有机化学竞赛课程设计

有机化学竞赛课程设计

有机化学竞赛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竞赛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反应类型和机理、有机合成等基本知识;了解有机化学在材料科学、生物科学、药物化学等领域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断、命名、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能够设计并完成有机合成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反应类型和机理、有机合成等基本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介绍碳原子的四价键特性,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单元,如链状、环状、分支状等;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根据IUPAC命名规则,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命名;3.同分异构现象:解释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分析同分异构体的类型和产生原因;4.反应类型和机理:介绍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以及反应机理;5.有机合成:讲解有机合成的策略和方法,如逆合成分析、有机反应条件的选择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1.讲授法: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有机化学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有机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价值和意义;4.实验法:教师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高中化学竞赛《有机化学-醇、酚、醚》教案

高中化学竞赛《有机化学-醇、酚、醚》教案

第六章 醇、酚、醚醇和酚都含有相同的官能团羟基(-OH ),醇的羟基和脂肪烃、脂环烃或芳香烃侧链的碳原子相连。

而酚的羟基是直接连在芳环的碳原子上。

因此醇和酚的结构是不相同的,其性质也是不同的。

醇的通式为ROH ,酚的通式为ArOH 。

醚则可看作是醇和酚中羟基上的氢原子被烃基(-R 或-Ar )取代的产物,醚的通式为R-O-R 或Ar-O- Ar 。

第一节 醇一、醇的分类和命名醇分子可以根据羟基所连的烃基不同分为脂肪醇、脂环醇和芳香醇。

根据羟基所连的碳原子的不同类型分为伯醇、仲醇和叔醇。

根据醇分子中所含的羟基数目的不同可分为一元醇和多元醇。

结构简单的醇采用普通命名法,即在烃基名称后加一“醇”字。

如:CH 3CH 2OH (CH 3)2CHOH乙醇 异丙醇 苯甲醇(苄醇) 对于结构复杂的醇则采用系统命名法,其原则如下: 1、选择连有羟基的碳原子在内的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按主链的碳原子数称为“某醇”。

2、从靠近羟基的一端将主链的碳原子依次用阿拉伯数字编号,使羟基所连的碳原子的位次尽可能小。

1、 命名时把取代基的位次、名称及羟基的位次写在母体名称“某醇”的前面。

如: 2,6-二甲基-3,5-二乙基-4-庚醇 1-乙基环戊醇2,6-二甲基-5-氯-3-庚醇2、 不饱和醇命名时应选择包括连有羟基和含不饱和键在内的最长的碳链做主链,从靠近羟基的一端开始编号。

例如:CH 2═CHCH 2CH 2OH 3-丁烯-1-醇6-甲基-3-环已烯醇3、 命名芳香醇时,可将芳基作为取代基加以命名。

例如:2-乙基-3-苯基-1-丁醇3-苯丙烯醇4、 多元醇的命名应选择包括连有尽可能多的羟基的碳链做主链,依羟基的数目称二醇、三醇等,并在名称前面标上羟基的位次。

因羟基是连在不同的碳原子上,所以当羟基CH 2OH CH 3OHCH 3CH 2CHCHCHCH 2CH 3CH CH CH 3CH 3CH 3CH 2CH 3OH Cl OH CH 3CH 3CH 3CHCHCH 2CHCHCH 3OH CH 3CH 3CH 2CH 3CH 2OH CH CH CH 2OH CH CH CH 2CH 2OH OH CH 2OH CH CH 2OH OH CH 2CH CH 3OH OH数目与主链的碳原子数目相同时,可不标明羟基的位次。

江苏省启东中学奥赛辅导有机化学教案-1-绪论

江苏省启东中学奥赛辅导有机化学教案-1-绪论

1 绪论内 容 提 要本章介绍了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整体提出了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并讲述了如何学习有机化学这门课程。

重点讲述了有机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其表征方法、命名规则等。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Organic 一词的意思是有机的、有生命的。

Organic Compound 的最初含义是指有生机之物。

因为在18世纪以前,化学理论的不完善和合成技术的落后,当时已知的许多化合物只能从生物体中分离得到,并认为这些化合物不能用人工方法合成。

因而这些化合物被叫做有机化合物,而研究这些化合物的化学称为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因此,有机化合物的最初定义是指来源于动、植物体的物质,以便与来自矿石的无机物相区别。

到了19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从生物体中分离得到的有机化合物也可以在实验室由无机化合物合成。

1828年,魏勒(W öhler F.)在实验室用氰酸铵合成尿素:尿素ΔNH 4OCNH 2N C O NH 2氰酸铵第一次从典型的无机化合物合成了有机化合物。

这一工作极大地动摇了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命力说”,人们已开始重新考虑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在不断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有机化合物分子中都含有碳元素。

葛梅林(Gmelin L.)和凯库勒(Kekule A.)提出碳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并把含碳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因而有机化学被定义为研究碳化合物的化学。

有机化合物这个名称一直使用至今,已经失出了它最初的意义。

有机化合物除了含碳元素以外一般均含有氢元素。

许多有机化合物还含有N 、O 、S 、P 、Si 、卤素等元素。

我们把只含碳、氢两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烃,其它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看成是烃的衍生物。

如果我们严格地把有机化合物定义为烃及其衍生物,则有机化学就是研究烃及其衍生物的化学。

应该注意的是,单质碳、碳的氧化物、碳酸及其盐、氰化物等都含有碳元素,但它们不是有机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竞赛辅导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合物的结构特征.合成方法和理化性质等的化学。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碳原子的价电子层 1S22S22P2因此,有机物分子是共价键结合。

1.可燃性:绝大多数有机物都是可燃的。

2.耐热性、熔点、沸点低:3.水溶性:小,原理依据,相似相溶原理、及水形成氢键的能力。

4.导电性能:差。

5.反应速度:慢。

6.反应产物:常有副产物,副反应。

7.普遍在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式不同,理化性质不同的化分物。

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1858年凯库勒和古柏尔提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是四价及碳原子之间相互连接成碳链的概念,成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础的理论。

1861年布特列洛夫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提出了较完整的的概念,提出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

1874年范荷夫和勒贝尔建立分子的立体概念,说明了对映异构和顺反异构现象。

*碳原子总是四价的,碳原子自相结合成键,构造和构造式分子中原子的连接顺序和方式称为分子的构造.表示分子中各原子的连接顺序和方式的化学式叫构造式(结构式).用两小点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构造式叫电子式,用短横线(-)表示共价键的构造式叫价键式.有时可用只表达官能团结构特点的化学式,既结构简式.四.共价键的性质1.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间距离。

2. 键角: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3. 键能:指断单个特定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也称为该键的离解能。

共价键的键能是断裂分子中全部同类共价键所需离解能的平均值。

4. 键的极性:键的极性及键合原子的电负性有关,一些元素电负性数值大的原子具有强的吸电子能力。

常见元素电负性为:H C N O F Si P S Cl B r I2.1 2.53.0 3.54.0 1.8 2.1 2.5 3.0 2.5 2.0对于两个相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来说,可以认为成键电子云是均匀的分布在两核之间,这样的共价键没有极性,为非极性共价键。

但当两个不同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由于原子的电负性不同,成键电子云偏向电负性大的原子一边,这样一个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

电子云不完全对称而呈现极性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

键的极性大小,通常用偶极矩表示:.5.分子的偶极五.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按基本骨架分类(1) 脂肪族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相互结合成碳链或碳环。

(2) 芳香族化合物:碳原子连接成特殊的芳香环。

(3) 杂环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环状结构,但是组成环的原子除碳外,还有氧.硫.氮等其他元素的原子。

2. 按官能团分类官能团是决定某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原子、原子团或特殊结构。

显然,含有相同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官能团及相应化合物的类别碳碳双键烯烃碳碳叁键炔烃卤素原子—X 卤代烃羟基—OH 醇、酚醚基醚醛基醛羰基酮等羧基羧酸酰基酰基化合物氨基—NH2胺硝基—NO2硝基化合物磺酸基—SO3H 磺酸巯基—SH硫醇、硫酚氰基—CN腈第二章链烃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叫作碳氢化合物,简称为烃。

分子中碳原子连接成链状的烃,称为链烃。

根据分子中所含碳和氢两种原子比例的不同,链烃可分为烷烃.烯烃和炔烃。

其中烷烃是饱和烃,烯烃和炔烃为不饱和烃。

第一节烷烃一.定义、通式和同系列定义: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饱和烃称为烷烃。

通式: C n H2n+2同系列:相邻的两种烷烃分子组成相差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像这样结构相似,而在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同系列。

二.同分异构体甲烷、乙烷和丙烷没有同分异构体,从丁烷开始产生同分异构体。

碳链异构体:因为碳原子的连接顺序不同而产生的同分异构体。

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增加,碳链异构体的数目迅速增多。

三.烷烃的结构碳原子的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电子排布为1S22S22P2,碳原子通过SP3杂化形成四个完全相同的SP3杂化轨道,所谓杂化就是由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混合起来,重新组合成数目相等的.能量相同的新轨道的过程。

由1个S轨道及3个P轨道通过杂化后形成的4个能量相等的新轨道叫做SP3杂化轨道,这种杂化方式叫做SP3杂化。

在形成甲烷分子时,4个氢原子的S轨道分别沿着碳原子的SP3杂化轨道的对称轴靠近,当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及斥力达到平衡时,形成了4个等同的碳氢σ键。

实验证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型的。

4个氢原子占据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核处在正四面体的中心,四个碳氢键的键长完全相等,所有键角均为109.5。

σ键的特点:(1)重叠程度大,不容易断裂,性质不活泼。

(2)能围绕其对称轴进行自由旋转。

四.烷烃的命名碳原子的类型:伯碳原子:(一级)跟另外一个碳原子相连接的碳原子。

仲碳原子:(二级)跟另外二个碳原子相连接的碳原子。

叔碳原子:(三级)跟另外三个碳原子相连接的碳原子。

季碳原子:(四级)跟另外四个碳原子相连接的碳原子。

1.普通命名法其基本原则是:(1)含有10个或10个以下碳原子的直链烷烃,用天干顺序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0个字分别表示碳原子的数目,后面加烷字。

例如: CH3CH2CH2CH3命名为正丁烷。

(2)含有10个以上碳原子的直链烷烃,用小写中文数字表示碳原子的数目。

如CH3(CH2)10CH3命名为正十二烷。

(3)对于含有支链的烷烃,则必须在某烷前面加上一个汉字来区别。

在链端第2位碳原子上连有1个甲基时,称为异某烷,在链端第二位碳原子上连有2个甲基时,称为新某烷。

CH3CH2CH2CH2CH3如: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2.系统命名法系统命名法是我国根据1892年曰内瓦国际化学会议首次拟定的系统命名原则。

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联合会(简称IUPAC法)几次修改补充后的命名原则,结合我国文字特点而制定的命名方法,又称曰内瓦命名法或国际命名法。

烷基:烷烃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余下的部分。

其通式为C n H2n+1-,常用R-表示。

常见的烷基有:甲基 CH3—(Me)乙基 CH3CH2—(Et)正丙基 CH3CH2CH2—(n-Pr)异丙基(CH3)2CH—(iso-Pr)正丁基 CH3CH2CH2CH2—(n-Bu)异丁基(CH3)2CHCH2—(iso-Bu)仲丁基(sec-Bu)叔丁基(CH3)3C—(ter-Bu)在系统命名法中,对于无支链的烷烃,省去正字。

对于结构复杂的烷烃,则按以下步骤命名:(1)选择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作为主链,若有几条等长碳链时,选择支链较多的一条为主链。

根据主链所含碳原子的数目定为某烷,再将支链作为取代基。

此处的取代基都是烷基。

(2)从距支链较近的一端开始,给主链上的碳原子编号。

若主链上有2个或者个以上的取代基时,则主链的编号顺序应使支链位次尽可能低。

(3)将支链的位次及名称加在主链名称之前。

若主链上连有多个相同的支链时,用小写中文数字表示支链的个数,再在前面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各个支链的位次,每个位次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阿拉伯数字及汉字之间用半字线隔开。

若主链上连有不同的几个支链时,则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将每个支链的位次和名称加在主链名称之前。

(4)如果支链上还有取代基时,则必须从及主链相连接的碳原子开始,给支链上的碳原子编号。

然后补充支链上烷基的位次.名称及数目。

五.物理性质1.状态:在常温常压下,1至4个碳原子的直链烷烃是气体,5至16个碳原子的是液体,17个以上的是固体。

2.沸点:直链烷烃的沸点随分子量的增加而有规律地升高。

而低级烷烃的沸点相差较大,随着碳原子的增加,沸点升高的幅度逐渐变小。

沸点的高低取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

烷烃是非极性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即范德华力)主要是色散力,这种力是很微弱的。

色散力及分子中原子数目及分子的大小成正比,这是由于分子量大的分子运动需要的能量也大。

多一个亚甲基时,原子数目和分子体积都增大了,色散力也增大,沸点即随之升高。

色散力是一种近程力,它只有在近距离内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弱。

带着支链的烷烃分子,由于支链的阻碍,分子间不能像直链烷烃那样紧密地靠在一起,分子间距离增大了,分子间的色散力减弱,所以支链烷烃的沸点比直链烷烃要低。

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3.熔点:直链烷烃的熔点,其本上也是随分子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但偶数碳原子的烷烃熔点增高的幅度比奇数碳原子的要大一些。

形成一条锯齿形的曲线。

烷烃的熔点也主要是由分子间的色散力所决定的。

固体分子的排列很有秩序,分子排列紧密,色散力强。

固体分子间的色散力,不仅取决于分子中原子的数目和大小,而且也取决于它们在晶体中的排列状况。

X-光结构分析证明:固体直链烷烃的晶体中,碳链为锯齿形的,由奇数碳原子组成的锯齿状链中,两端的甲基处在一边,由偶数碳原子组成的锯齿状链中,两端的甲基处在相反的位置。

即偶数碳原子的烷烃有较大的对称性,因而使偶数碳原子链比奇数碳原子更为紧密,链间的作用力增大,所以偶数碳原子的直链烷烃的熔点要高一些。

4.溶解度:烷烃是非极性分子,又不具备形成氢键的结构条件,所以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非极性的或弱极性的有机溶剂中。

5.密度:烷烃是在所有有机化合物中密度最小的一类化合物。

无论是液体还是固体,烷烃的密度均比水小。

随着分子量的增大,烷烃的密度也逐渐增大。

六.化学性质烷烃是非极性分子,分子中的碳碳键或碳氢键是非极性或弱极性的σ键,因此在常温下烷烃是不活泼的,它们及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及活泼金属都不发生反应。

1.氧化反应:烷烃很容易燃烧,燃烧时发出光并放出大点燃量的热,生成CO2和 H2O。

CH4 + 2O2 CO2 + 2H2O + 热量在控制条件时,烷烃可以部分氧化,生成烃的含氧衍MnO2生物。

例如石蜡(含20—40个碳原子的高级烷烃的混合物)在特定条件下氧化得到高级脂肪酸。

RCH 2CH 2R + O 2 RCOOH + RCOOH2、裂化:烷烃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强热,分子中的碳碳键或碳氢键发生断裂,生成较小的分子,这种反应叫做热裂化。

如:CH 3CH 2CH 2CH 3 CH 4 + CH 2=CHCH 3CH 3CH 3 + CH 2=CH 2CH 2=CHCH 2CH 3 + H 23、 取代反应:卤代反应是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

将甲烷及氯气混合,在漫射光或适当加热的条件下,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能逐个被氯原子取代,得到多种氯代甲烷和氯化氢的混合物。

CH 4 +Cl 2 CH 3Cl + HClCH 3Cl + Cl 2CH 2Cl 2 + HCl CH 2Cl 2 + Cl 2 CHCl 3 + HClCHCl 3 + Cl 2 CCl 4 + HCl卤素反应的活性次序为:F 2 >Cl 2 > Br 2 > I 2500℃h υh υh υ h υ对于同一烷烃,不同级别的氢原子被取代的难易程度也不是相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