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咏史八首翻译赏析
咏史(龚自珍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史清代:龚自珍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标签讽刺、古诗三百首、咏史译文在那繁华绮丽的江南富庶之地,无限的恩宠和肆意报怨齐集于名流士林。
权贵、幕僚把持着全部大权,内宫佞臣窃据了朝廷要津。
书生离席畏惧文字狱,著作只为谋食保安宁。
田横壮士今在何处?难道都已封官拜爵、归顺大汉朝廷?注释金粉:古代妇女化妆用的铅粉。
这里指景象繁华。
十五州: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恩怨:指情侣夫妻间的恩爱悲怨之情。
属:表结交。
名流:知名之士。
这里指当时社会上沽名钓誉的头面人物。
“牢盆”两句:意谓在盐商家帮闲的清客和那些轻薄文人得操胜算,全很得意。
牢盆:古代煮盐器具。
这里借指盐商。
狎客:权贵豪富豢养的亲近的清客。
团扇:圆扇,古代宫妃、歌妓常手执白绢团扇。
才人:宫中女官。
团扇才人:是对轻薄文人的贬称。
踞上游:指占居高位。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为表示恭敬或畏惧离席而起。
文字狱:指清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故意在作者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
康熙、雍正、乾隆几代文字狱尤为厉害。
为稻粱谋:为生活打算。
原指鸟类寻觅食物,转指人们为衣食奔走。
列侯:爵位名。
汉制,王子封侯,称诸侯;异姓功臣受封,称列侯。
赏析题为《咏史》,实则伤时,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残酷统治、庸俗苟安之状。
他们或依附权门,窃踞要职,或明哲保身,埋头著书。
结句才接触史事,以田横抗汉的故事,揭穿清王朝以名利诱骗知识分子的用心。
借古讽今,含意深邃,深刻而又辛辣地把对“名流”的揭露提高到对清王朝统治的批判上,鞭挞了当时整个现实社会的腐朽没落。
首联写在繁华的东南地区,那些依附权贵、沽名钓誉的所谓“名流”,都是从个人利害出发互相勾结和倾轧,造成了无穷无尽的恩怨,把这个地区搞得乌烟瘴气。
作者客居昆山,俯仰东南士风,感慨颇多,所以在诗中着重讽刺了江南一带“社会名流”争名逐利的卑劣品行以及官场为小人所把持的现状。
《咏史》龚自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咏史》龚自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史》是清代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一首爱国诗,表达了诗人的忧愤之情。
此诗是作者于1825年,即道光五年冬季客居昆山时所作。
此题虽为“咏史”,实为揭露社会现实。
作品原文:咏史①龚自珍金粉②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③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④。
避席畏闻文字狱⑤,著书都为稻粱谋⑥。
田横⑦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作品注释:①此题虽为“咏史”,实为揭露社会现实,作于清道光五年乙酉(公元1825)。
②金粉:妇女化妆用品,用作繁华绮丽之意。
③牢盆:煮盐器,代指盐商,此诗中实指主管盐务的官僚。
④踞上游:指占居高位。
⑤文字狱:反动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以文字犯忌,罗织罪名。
⑥稻粱谋:只考虑维持生计。
语出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⑦田横:秦末群雄之一,原为齐国贵族,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横与田儋、田荣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
后刘邦统一天下,田横不肯称臣于汉,率门客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抚,田横被迫赴洛阳,在途中自杀。
作品译文:繁华绮丽的江南富庶之地,这些没有见识,没有理想、更没有操守、既彼此勾结、又互相排斥,终日以争名逐利为业的所谓名流。
同盐务的官僚、大盐商关系亲近的门客,把持了全部盐政,摇着团扇的才人,占据着朝廷高位。
中途离席是因为怕听到有关文字狱的消息和议论,著书写作只是为了糊口而已。
如果田横带领的五百多人,难道他们回来全部封侯?创作背景:此诗是作者于1825年,即道光五年冬季客居昆山时所作。
虽名咏史,实是讽时。
作品鉴赏(一):首联:“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沽名钓誉、互相标榜的风头人物。
他们大多为依附权贵门下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没有见识,没有理想、更没有操守,既彼此勾结,又互相排斥,终日以争名逐利为业,即诗中所说的“恩怨”。
金粉,古时妇女化妆用的铅粉,这里指繁华绮丽的生活。
东南十五州,泛指江南富庶之地。
咏史八首·其四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咏史八首·其四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咏史八首·其四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咏史八首·其四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咏史八首·其四魏晋:左思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译文: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京城内王侯的住宅富丽堂皇,达官显贵的冠服车盖充满道路。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朱色的车轮在长街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从早到晚,不是在金、张家,就是在许、史家。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这些贵族高官之家不是这家“击钟罄”,就是那家“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寂静的扬雄家,门前没有一辆卿相的车。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扬雄在幽静空廓的屋子里写《太玄经》,阐述玄远虚无的道理。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他模仿《论语》作《法言》,拟司马相如赋写作《长杨》《甘泉》等赋。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上,扬雄的名字闻名于四面八方。
注释:济济京城内,赫(hè)赫王侯居。
济济:形容人多。
赫赫:显赫。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qú)。
冠盖:官员穿戴的服饰和乘坐的车辆,常借指官吏。
荫:遮蔽。
四术:四通八达的道路。
朱轮:红色车轮。
汉代列侯二千石可乘朱轮的车子。
竟:整个。
长衢:长街。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金张:指金日磾和张汤家族。
许史:许指汉宣帝许皇后的父亲,史指汉宣帝祖母史良娣的娘家。
南邻击钟磬(qìng),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yú)。
寂寂:寂静。
扬子:指扬雄。
扬雄是西汉末年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学家,是《三字经》中的五子之一。
《咏史》龚自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咏史》龚自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首联“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描绘了东南一带繁华绮丽的生活,以及那些追逐名利、互相勾结、排斥异己的所谓名流们。
“金粉”二字,既形容了江南的富庶,也暗示了这些名流们的生活奢华。
“十五州”是泛指,说明这种现象在东南地区非常普遍。
“万重恩怨”则指出了这些名流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互相倾轧,恩怨交织。
颔联“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牢盆”是煮盐的器具,这里代指盐商;“狎客”指盐商的门客或亲近的人。
“团扇”是古代女子用的扇子,这里代指文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盐商的门客们掌握了全部盐政,大权在握;文人则凭借自己的才华,占据了高位,得意扬扬。
这两句诗通过对盐商和文人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腐败现象。
颈联“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表达了诗人对文字狱的恐惧和对文人的同情。
“避席畏闻”四个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听到文字狱消息时的恐惧心理。
“文字狱”是清朝时期的一种严厉刑罚,许多知识分子因为文字入狱,甚至被杀。
因此,当时的文人都非常害怕谈论时事,以免被牵连。
“著书都为稻粱谋”则指出了文人著书立说的目的,只是为了糊口而已。
这两句诗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无奈和悲哀,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埋头于故纸堆中,为稻粱谋。
尾联“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用田横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正义的渴望。
田横是秦末汉初的一位英雄,他曾率领五百人反抗刘邦,后自杀身亡。
诗人用田横的故事,暗示当时的社会缺乏正义和勇气,那些有骨气、有正义感的人都已经不见了,剩下的只是一些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人。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龚自珍的《咏史》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诗歌。
它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描写,揭示了清朝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正义的渴望。
李商隐《咏史》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咏史》全诗翻译赏析李商隐《咏史》全诗翻译赏析咏史作者:李商隐北湖南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注释:1.北湖:南京玄武湖。
《金陵志》:"南,水上闸也。
"北湖南,统指玄武湖,是南朝操练水军的场所,也是帝王游宴之处。
此言水漫漫,意谓昔日之水军、帝王皆不复存在,唯湖水漫漫矣。
2.一片降旗:刘锡《金陵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乃指东吴孙皓降晋。
3.南京为六朝故都,三百年间,王朝更替,降旗屡树,非但孙吴一回。
龙蟠:徐《释问》:"建康东北十里,有钟山,旧名金山,后更号蒋山。
诸葛亮以为钟山龙盘,即蒋山也。
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赏:这是一首著名的咏史诗,作者李商隐借史咏今,将在虎踞龙盘南京城上演的纷纷扰扰的历史剧加以总结,帝王之地也有气数已尽的时候,对大唐王朝走向衰败充满了无奈。
此咏六朝兴废更替之作。
首句即言六代华已去,唯流水漫漫,一派萧条冷寂。
与刘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意同。
以下三句阐发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山川形胜之理。
与刘锡《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意同。
刘、余《集解》云:"层层作势,逼出末句,道破而不说尽,雄直之中自含顿挫之致。
"这是一首咏史诗。
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权的历史回顾,借古喻今。
作者跳出了封建社会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借三国孙权立国以至陈亡这一历史时期中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新陈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首句“北湖南水漫漫”突出了六朝故都的典型景色。
北湖即玄武湖,南即鸡鸣,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
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
咏史李啇隐注释

咏史李啇隐注释咏史李商隐原文及翻译《咏史》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101首。
这首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
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以下是咏史李商隐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咏史》原文咏史作者:唐·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咏史》注释①本篇题为“咏史”,实系伤悼唐文宗逝世之作。
诗作于开成五年正月文宗逝世后。
②《韩非子·十过》载,秦穆公问古明主得国失国之由,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③沈约《宋书》载,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时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即命捣碎分付诸将。
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他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威王说自己所珍贵的是贤臣,“将以照干里,岂特十二乘哉”!得真:全诗校:“一作待珍。
”⑤青海马:一种产于青海湖的杂交马,据说能日行千里,喻可任军国大事的贤才。
⑥《艺文类聚》引《蜀王本纪》,秦惠王嫁五位美女给蜀王,蜀王派五壮士迎接。
回来时路过梓渔,见大蛇入山洞,五力士力拔蛇尾,山崩,力士与美女均被压死。
此以“蜀山蛇”喻盘踞在朝廷与地方的恶势力,如宦官、藩镇。
⑦《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疏:“其辞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温兮。
”,文宗尝与诸学士联句,常作诗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柳公权属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馀凉。
”见《新唐书·柳公权传》。
⑧《礼记·檀弓》:“舜葬于苍梧之野。
”苍梧,山名,即九疑山。
翠华:以翠羽为饰的旗,为皇帝用的仪仗。
《咏史》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李商隐《咏史》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咏史唐·李商隐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注释⑴北湖:即金陵(今南京)玄武湖。
晋元帝时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间改名玄武湖。
南埭:即鸡鸣埭,在玄武湖边。
埭(dài),水闸,土坝。
“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
⑴“一片”句:刘禹锡《金陵怀古》:“一片降旗出石头。
”指吴主孙皓投降晋龙骧将军王浚,也指陈后主投降隋庐州总管韩擒虎。
百尺竿,高的旗竿。
⑴三百年: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国年代的约数。
⑴钟山:金陵紫金山。
龙盘:形容山势如盘龙,雄峻绵亘。
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翻译玄武湖已成了汪洋漫漫,一片降旗挂上百尺之竿。
三百余年如同一场短梦,金陵钟山真的有那龙盘?赏析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的故都的典型景色。
北湖、南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
诗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北湖”“南埭”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空虚渺茫之感。
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
在此“一片降旗”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
“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
“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
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者是从“百尺”的高度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可想而知了。
第三、四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
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6篇)《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1咏史诗自古无殉死,达人共所知。
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
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临殁要之死,焉得不相随?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古诗简介此诗是王粲咏怀子车三兄弟的诗作。
赏析/鉴赏诗的开篇,便明确指出:自古以来所有有识之士都是鄙弃殉葬制度的,秦穆公以三良为自己殉死只给后人带来了无穷的遗憾。
王粲不写“三良殉秦穆”,而写“秦穆杀三良”,强调了个“杀”字。
杀了之后,于自己无益,于人有害,于事无补,指落得个“空尔为”!接下来,作者通过两相对照的描写,一方面是死者知恩报主,视死如归的坦荡胸怀,另一方面是死者家属呼天抢地的悲哀场面。
忠心事主,本应受到君主的恩赐,可事实上得到的是灭顶之灾。
王粲的这首诗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热烈地赞扬子车三兄弟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尚气概。
作者指出子车兄弟有自己的明确志向:“人生各有志”,不论处境如何,总要坚持自己的追求:“心亦有所施”。
那么他们的志向与追求是什么呢?就是忠君报主。
所以作者热烈地赞美他们“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这种描写和刻画凸显了三良的形象,使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产生了良性互动,诗人的情感也因此更为丰富和复杂,诗中的诗性成分得到了加强,可以说是咏史诗发展史上一个比较大的进步。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2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
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
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
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
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
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
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
翻译五大都市,自夸财富雄厚,三川一带,热衷于名利追逐。
有钱的富豪,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明经的士人,能够得到高官厚禄。
京城里,大路四通八达,高耸韵屋脊,像鱼鳞一样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咏史八首翻译赏析
《咏史八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左思。
其古诗全文如下: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穣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前言】《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一组咏史诗。
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
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创作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历代诗评家对这组诗评价很高。
【赏析】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八首五言咏史诗,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什。
左思一生,虽然“良图”变成了梦想,志向没有得到伸展,但并没因此向权贵俯首,滚进污淖之中,却是断然割断俗念,“归隐田园”,洁身自好以终。
而写于早年的《咏史八首》,成了左思平生思想、节操的写照,研究左思的重要资料。
《咏史八首》的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
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晋灭吴之前。
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
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
公元二七三年(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
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
左思入洛阳的时间,大体可以断定在公元二七三年以后。
左思来到洛阳,主要是想展示自
己的满腹经纶,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铺平道路,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了解到晋的政治腐败,并反映在《咏史八首》诗中。
这些诗也不能说是左思居洛阳很久才写成的。
诗中有“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其一)句。
晋灭东吴,是在公元二八〇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咏史八首》写在公元二八〇年以前,则是肯定的。
左思借咏史以言志的是:“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其一)左思的动机,是否诚如他所说的那样纯洁、信美,是需要做出具体分析的。
然而统一中国,安定局势,是当时提出的历史任务。
汉末豪强与军阀割据混战,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尽管消灭了许多小的割据者,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形势,但距离全国统一时日尚远。
三国后期,崛起于魏的司马氏集团,成了全国统一趋势的新势力的代表。
公元二六五年,晋政权正式成立后,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司马氏集团也急切于在全国的统一中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夺取东吴,荡平边境内的骚乱势力,成了上下一致的呼声。
生活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左思,为形势所推动,有志于全国的统一,并借以造就自己事业的思想,大概不是一天产生的。
只是到了洛阳,对天下形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心底酝酿了很久的思想才成熟了,爆发了,寄托在自己的诗篇中。
过去的一些论者谈及左思的思想时,指出左思有很强的“功业心”,这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还必须把左思的这种“功业心”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确定哪些是时代所赋予的内容,哪些是阶级
的立场所决定的内容,这样才能更明晰、更准确地评价左思的思想。
有着致力于全国统一抱负的左思,并非徒作大言,纸上谈兵,而是做了许多切实的准备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他所说的:“畴昔览穣苴”(其一),即读军书兵法。
在封建社会中,习文秉武,虽然并非什么罕事,然而在士族社会制度中,却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
魏晋期间,士族制度占据着统治地位。
士族以“积世业儒”为贵,左思出生在一个世代业儒的下层士族之家,不能不受到这种腐朽观念的影响。
但他能够打破世系门第观念的束缚,立志到疆场上去,在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中觅取个人的功名,这是可贵的。
而且,随之左思居住洛阳,见闻到“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其一)的情况,更是急不可捺,跃跃欲试。
尽管左思自知自己的军事才能象铅刀一样的钝,然而能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即使有一割之用,也是能慰自己平生志向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