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课文鉴赏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记念刘和珍君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记念刘和珍君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记念刘和珍

导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小编准备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本文的大体脉络是怎样的?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和愤怒的揭露控诉。

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的死难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上的大体脉络。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文章第一、二、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3、本文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本文的内容,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鲁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他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鲁迅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激发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作者记念一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历史事件,
要理解这篇课文,应首先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我心归去》课文简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我心归去》课文简析
语文
《我心归去》
课文简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客居法国难别耐墅的环冷境清优与美孤寂家国之思
拒绝移民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1段是如何描写在圣·纳塞尔的“家”的?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段落作用] 提示:
家园之思根 深本 层原 原因 因 升华
语文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二)解读文本精要 4.第7段中第二句话连用三个“不是”,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鉴赏修辞作用] 提示:三个“不是”连用,构成排比,从反面揭示了 故乡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思考的根本原因是故乡与生命 水乳交融。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5.作者为什么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对应考点:理解句意]
提示:因为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 血、泪、汗水,而这血、泪、汗水正是人们期盼家乡更美 好而为之付出的,这种付出是悲壮的,因而作者说“故乡的 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6.如何理解第8段最后“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8.第9段结尾句是如何升华主题的? [对应考点:鉴赏写作技巧]
提示:结尾句从美学角度和哲理层面对家园的文化概 念作深层次的思考,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思乡之情:故乡 是我们心灵的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退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教案(课文分析+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教案(课文分析+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单元梳理这个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作者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悲爱国青年惨遭屠戮,愤反动政府和走狗文人言行卑劣。

巴金的《小狗包弟》表达的是一种忏悔之情,忏悔自己竟然为了自保而将聪明可爱有情有义的小狗包弟扔上医院的解剖台。

这两篇文章同时还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众心态。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表达的是一种景仰之情,文章选取了梁氏演讲的几个精彩片断生动地刻画了梁氏才情横溢的形象,字里行间灌注了作者对老师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现的情感倾向。

尝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品味语言,揣摩形象,把握主题。

二、复习《纪念刘和珍君》(一)、复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事迹及死难经过,学习爱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2 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

3 结合语境,字斟句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背诵课文第2、4节。

(二)、课文整体感知1、解说文题“纪念”,现在写做“纪念”。

“纪念”说明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类的回忆性的文章。

“刘和珍”是本文描述的主体。

“君”是作者对爱国学生刘和珍的尊称。

从题目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学生刘和珍的悼念与崇敬之情。

《纪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2、明了背景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门前集会。

会后游行示威,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当游行队伍抵达执政府国务院辕门时,早已戒备森严的执政府卫队突然向请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单元解读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单元解读

《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名师解读第一部分课标解读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

课标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1.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2.5学分,45课时。

写作次数不少于8次(不含读书笔记和提要)。

(1)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2)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

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

(3)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如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关心当代文学生活;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观察记录表、等级量表等自评互评的工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选择题1、下列关于《琵琶行》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

B.“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C.“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是指京官外调,一般指被贬谪。

D.“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答案:B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错误。

《六幺》并非“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故选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实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渌:清澈)B.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须.行即骑访名山(须:等待)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訇然:形容声音很大)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于是)D.恍.惊起而长嗟(恍:恍然,猛然)迷花倚石忽已暝.(暝:天黑,夜晚)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项,因:介词,依据。

句意: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对诗句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请你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可真难,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C.这段时间,我们一起流汗,一起流泪,“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用典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鉴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鉴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鉴赏第一部分(1自然段):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场景悼念。

第二部分(2-8自然段):评说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评价。

第三部分(9自然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

课文鉴赏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

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理清文脉文章开头先是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

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一句,极言损失之大。

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

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首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

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其次,作者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

他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高一必修一第三单元总结

高一必修一第三单元总结

高一必修一第三单元总结第三单元《课文篇》包括了四篇课文,分别是《邯郸学步》、《石榴花》、《风筝》和《背影》。

这些课文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展现人物的品质和道德活动等方式,展示了青少年学生所面临的成长困惑和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

首先,第一篇课文《邯郸学步》描绘了一个叫小宝的农村孩子在城市中的困惑和自卑。

文中小宝因为沉迷于模仿邯郸学步而丧失了自我,这不仅让他远离了学习,还打破了他与家人之间的信任。

通过小宝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追求虚荣并盲目模仿他人的结果往往是糟糕的。

课文通过小宝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外貌上的虚荣,而应该注重内在的品质和个人的成长。

第二篇课文《石榴花》则以石榴花为象征,讲述了一个少女眼中的爱情故事。

少女对石榴花的痴迷和石榴树的坚强生命力产生了共鸣,也暗示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坚持。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往往缺乏自由和独立,但少女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课文通过少女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需要坚持和努力去争取,同时也强调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第三篇课文《风筝》则以一个孩子对风筝的眷恋讲述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故事。

从小开始,父亲教会了他放风筝的技巧,并通过飞翔的风筝寄托了他对梦想和远方的向往。

然而随着时间的过去,现实的压力和生活的琐碎逐渐使他远离了风筝。

通过风筝的意象,课文传达了现实社会对个人梦想和远方的束缚。

课文告诉我们,虽然生活的琐碎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但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并有勇气去追求它们。

最后一篇课文《背影》则是讲述了一个孩子对父亲的感激和理解。

通过回忆自己与父亲的点滴,孩子逐渐明白了父亲为自己默默付出的真爱。

课文通过对孩子内心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课文告诉我们,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温暖港湾,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与家人之间的情感,感恩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

综上所述,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虽然题材各异,但却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核心思想:成长困惑和正确选择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课文鉴赏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课文鉴赏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课文鉴赏点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也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现当代散文作品。

三篇课文都是现当代的散文名篇。

头两篇精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描写悲壮、悲惨之事,表达悲哀、悲悯之情和痛悼、痛悔之意,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略读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描写先师形象,表达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一)语言个性化散文语言因作者感情而生辉,因作者学养而生味,因作者才华而多姿多彩。

既然散文是最能显出作者本人的性格气质修养的一种文体,那么散文的语言也最能显出作者人格状况。

我们可以从散文作品的语言窥见作者的状况,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发现作家散文语言的生成缘由。

鲁迅写《记念刘和珍君》,显示出他的最佳的散文语言状态,也许是惨案已经过去而时隔不甚久远,作者激情难能抑止,下笔自生风采,而沉痛之情付诸文字又造成凝重与沉着之感;巴金以写小说见长,惯于叙事,所以作品也以叙述语言为主,而且他自称“没有技巧”,《小狗包弟》确实看不出语言有多少技巧,只是呈“自然流”状态,其实内在的情味淡而远,细味之却见浓厚;梁实秋是一个地道的学者型作家,一方面写梁任公这样的大学者得心应手,另一方面凭他的深厚学识写成的散文语言,白话的流畅中夹带文言的凝涩,书卷气浓,他一贯主张散文的文体简洁之美,所以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少有枝蔓,辞达而已,显示梁氏散文语言特有的简练风格。

(二)章法自由散文之“散”,如同泉水,不择地而出,随物赋形,行于可行,止于不可不止,以此来形容散文的形式特点包括章法特点,是完全合适的。

本单元的各篇课文,在形式上各自呈现不同面目,这既是顺应文章本身创作的需要,又顺应作者感情表达的需要和作者对人物对事件感受理解的需要。

《记念刘和珍君》全然顺着作者感情构造章法,处处洋溢着作者的激情,议论、抒情随处可见,而有关刘和珍的行事散见于全文各处,并无完整的成片成线的叙述;《小狗包弟》则有所不同,全然顺着故事发生的时间次序构造章法,作者的感情抒发主要见于文章后半段,感情线索时隐时伏;《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金岳霖先生》是作者凭着对所写人物的记忆线索,并按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建构章法的,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课文鉴赏点
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也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现当代散文作品。

三篇课文都是现当代的散文名篇。

头两篇精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描写悲壮、悲惨之事,表达悲哀、悲悯之情和痛悼、痛悔之意,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略读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描写先师形象,表达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一)语言个性化
散文语言因作者感情而生辉,因作者学养而生味,因作者才华而多姿多彩。

既然散文是最能显出作者本人的性格气质修养的一种文体,那么散文的语言也最能显出作者人格状况。

我们可以从散文作品的语言窥见作者的状况,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发现作家散文语言的生成缘由。

鲁迅写《记念刘和珍君》,显示出他的最佳的散文语言状态,也许是惨案已经过去而时隔不甚久远,作者激情难能抑止,下笔自生风采,而沉痛之情付诸文字又造成凝重与沉着之感;巴金以写小说见长,惯于叙事,所以作品也以叙述语言为主,而且他自称“没有技巧”,《小狗包弟》确实看不出语言有多少技巧,只是呈“自然流”状态,其实内在的情味淡而远,细味之却见浓厚;梁实秋是一个地道的学者型作家,一方面写梁任公这样的大学者得心应手,另一方面凭他的深厚学识写成的散文语言,白话的流畅中夹带文言的凝涩,书卷气浓,他一贯主张散文的文体简洁之美,所以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少有枝蔓,辞达而已,显示梁氏散文语言特有的简练风格。

(二)章法自由
散文之“散”,如同泉水,不择地而出,随物赋形,行于可行,止于不可不止,以此来形容散文的形式特点包括章法特点,是完全合适的。

本单元的各篇课文,在形式上各自呈现不同面目,这既是顺应文章本身创作的需要,又顺应作者感情表达的需要和作者对人物对事件感受理解的需要。

《记念刘和珍君》全然顺着作者感情构造章法,处处洋溢着作者的激情,议论、抒情随处可见,而有关刘和珍的行事散见于全文各处,并无完整的成片成线的叙述;《小狗包弟》则有所不同,全然顺着故事发生的时间次序构造章法,作者的感情抒发主要见于文章后半段,感情线索时隐时伏;《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金岳霖先生》是作者凭着对所写人物的记忆线索,并按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建构章法的,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

总之,这些作品的章法起止自如,开合有度,一方面愈散愈精彩,愈散愈痛快淋漓,另一方面散而有法,散中见整,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奇妙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