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梁的计算
框架梁钢筋配筋率计算实例

框架梁的钢筋配筋率是根据设计要求和构件尺寸计算出来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实例:假设有一个宽度为400毫米、高度为600毫米的矩形截面框架梁,长度为5米,设计要求承受最大荷载为100吨。
假定采用HRB400级别的钢筋,则可以按如下步骤计算梁的钢筋配筋率:1. 计算梁的截面面积:截面面积=宽度×高度=0.4m×0.6m=0.24平方米。
2. 根据设计要求计算梁的弯矩:最大弯矩=M=100吨×5米×10=5000kN·m。
3. 假设采用直径为20毫米的HRB400钢筋进行配筋,则单根钢筋的抗弯能力为Asfy=π×(20毫米/2)²×275MPa≈1539.38mm²。
4. 确定钢筋的配筋率:As/A=5000kN·m/(0.24m²×275MPa)=76.32%。
5. 对于钢筋的层间距离,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可按照以下公式计算:h0=0.45×min(h, b)≈0.45×400毫米≈180毫米。
6. 计算钢筋的数量:As=As/A×A=0.76×0.24平方米×1539.38mm²≈281.67mm²。
因此,需要配筋的钢筋根数N≈281.67mm²/1539.38mm ²≈0.183根。
7. 将钢筋等分到每层中,计算每层的钢筋根数:每层钢筋根数=N/2≈0.09根。
8. 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确定钢筋的位置、间距和弯曲半径等参数。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计算仅为示例,实际的梁的钢筋配筋率需要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结构尺寸进行计算。
框架梁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

拉筋只勾住主筋时,其长度计算公式如下: 拉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箍筋直径×2+1/2×拉筋直径×2)+1.9×拉筋直径×2×2
任务二 框架梁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
其中: 1.梁宽-保护层×2-箍筋直径×2是指拉筋只勾住主筋时的外边线的长度,因为混凝土保护 层厚度是指结构构件外边线到最外钢筋外边线长度; 2.梁宽-保护层×2 是指当拉筋同时勾住纵筋和箍筋时,外边线的长度; 3.1/2d×2是扩到两边拉筋中心线的长度,1.9d是拉筋做135°弯折的延伸值; 4(10d,75)是指弯钩弯折后的平直延伸长度。
任务二 框架梁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 屋面梁计算方法同楼层框架梁。
谢谢
任务二 框架梁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
目录
01 框架梁内纵筋计算 02 框架梁内箍筋计算 03 框架梁内拉筋计算 04 吊筋下料计算
任务二 框架梁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
一、框架梁内纵筋计算 现依据图2-6所示框架梁的钢筋布置,分别按以下公式进行下料长度计算:
任务二 框架梁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
(一)上部纵筋计算 上部通长筋长度=总净跨长+左支座锚固长度+右支座锚固长度 +搭接长度×搭接个 数 上部边支座负筋(第一排)左支座锚固长度 上部边支座负筋(第二排)左支座锚固长度 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2+支座宽度 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二排)=×2+支座宽度 净跨度值为左跨和右跨之较大值 架立筋长度=净跨-两边负筋净长+150×2
4.3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Bz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 z B kH 1
Z
1
x
z
Z
φ 1(z)—结构第1阶振型系数,可由结构动力计算确定,混凝土框架结构 可近似的取φ 1(z)=(z/H)[2-(z/H)],z为计算点到室外地坪距离; H—结构总高度; ρx—脉动风荷载水平方向相关系数;
x
10 B 50e B / 50 50
第四章 混凝土框架结构
现浇框架结构
刚接节点
装配式框架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 柱与基础的连接
铰接节点或半铰接节点
刚接节点 固定支座 铰支座
4.3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4.3.2结构的计算简图
3.跨度与层高的确定 (1)梁的跨度 取顶层柱轴线之间的距离,当柱截面尺寸有变化时 以最小截面的形心线来确定。 (2)层高 取本层楼面至上层楼面的高度,底层层高取基础顶 面到二层楼板顶面之间距离。
荷载形式。
15.80kN
16.45kN
框架结构风荷载简图
风荷起算位置
ic Ec I Hi
装配整体式楼盖
Ec—— 混凝土弹性模量; I —— 框架柱截面惯性矩。
装配式楼盖
按实际截面计算I。
1 3 I bchc 12
4.3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4.3.2结构的计算简图
6.荷载的计算 作用于框架结构上的荷载有两种: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 分布荷载居多 竖向荷载 楼面活荷载 建筑结构自重
第四章 混凝土框架结构
4.3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4.3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4.3.1截面尺寸的估计
1.梁截面尺寸 框架梁柱截面尺寸可近似预估:
第四章 混凝土框架结构
1 1 梁高 h ~ l , l 为梁的计算跨度 8 12
钢筋计算公式 一、梁 (1) 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钢筋计算公式一、梁(1)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 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框架梁工程量计算公式

框架梁工程量计算公式框架梁工程量计算,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到结构设计、施工过程以及材料使用等方面。
合理准确地计算框架梁工程量,对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计算公式、计算方法、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指导。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框架梁工程量计算的公式。
一般而言,框架梁工程量计算的公式包括梁体积计算公式、钢筋计算公式和模板计算公式。
梁体积计算公式为:梁体积 = 长度× 宽度× 高度钢筋计算公式为:钢筋量 = 底面钢筋 + 侧面钢筋 + 顶面钢筋模板计算公式为:模板面积 = 底板面积 + 侧模板面积 + 顶板面积以上是框架梁工程量计算的基本公式,当然,在具体计算时还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框架梁工程量计算的方法。
在框架梁工程量计算中,首先需要作出工程的结构设计图纸,包括梁的尺寸、钢筋的布置以及模板的要求等。
然后,根据设计图纸,计算梁体积、钢筋量和模板面积等关键参数。
最后,结合实际施工情况,调整和修正计算结果,得出最终的工程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施工工艺、材料消耗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框架梁工程量计算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准确理解设计图纸,确保将设计要求落实到位。
其次,要严格按照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不得随意调整或修改。
再次,要仔细检查计算结果,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修正和调整。
最后,要与实际施工情况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总之,框架梁工程量计算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准确计算工程量对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理解计算公式、掌握计算方法,并注意计算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框架梁工程量的计算,为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框架梁楼面次梁组合梁计算(带公式程序)

楼面次梁组合梁计算
1 钢梁截面特征计算:
b=
250
t=
12
h=
476
s=
8
钢梁面积 A=b*t + h*s +B*T =
9808
mm2
钢梁中和轴至钢梁顶面的距离为 yt = [0.5b*t2 + h*s*(0.5h + t) + B*T*(t+h+0.5T)] / A =
钢梁中和轴至钢梁底面的距离为 yb = h + t + T - yt =
-31.43 71.17
<
< N/mm2 N/mm2
12.5 12.5
< <
N/mm2 N/mm2
315 315
868847875 mm4
PASS! PASS!
PASS!
PASS!
N/mm2 N/mm2
PASS! PASS! PASS! PASS!
2.2 考虑混凝土徐变在垂直荷载作用下的正应力
混凝土板顶面应力:
461.9568 kg
N/mm2 N/mm2
PASS! PASS! PASS! PASS!
PASS! PASS!
T=
12
mm4
板托高度ht
5
158 mm
惯性矩 Ic=
be*hd3/12= 换算成钢截
1.083E+08 mm4
面的组合截
面惯性矩 I0 = Ic/αE +
Ac*(x-0.5hd)2/ αE + I + A(y-
x)2 =
1.031E+09 mm4
对混凝土板顶面的组合截面弹性抵抗矩 w0ct = αE*I0 / x=
梁计算公式大全

手工计算钢筋公式大全第一章梁第一节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如下图所示)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 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框架结构梁柱结点计算公式

框架结构梁柱结点计算公式框架结构是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它由梁、柱和节点组成,能够承受各种不同方向的力和扭矩。
在设计和分析框架结构时,需要对梁柱结点进行计算,以确定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框架结构梁柱结点计算公式,以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
梁的计算公式。
梁是框架结构中的主要承重构件,其计算公式通常包括弯曲和剪切两种情况。
对于弯曲情况,梁的计算公式为:M = -EI(d^2v/dx^2)。
其中,M为梁的弯矩,E为弹性模量,I为截面惯性矩,v为横向位移,x为横向坐标。
这个公式描述了梁在受力时的变形情况,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梁的设计参数。
对于剪切情况,梁的计算公式为:V = Q/A。
其中,V为梁的剪力,Q为梁的截面积,A为梁的横截面积。
这个公式描述了梁在受力时的剪切情况,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梁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
柱的计算公式。
柱是框架结构中的竖直承重构件,其计算公式通常包括压力和弯曲两种情况。
对于压力情况,柱的计算公式为:P = F/A。
其中,P为柱的压力,F为柱的承载力,A为柱的横截面积。
这个公式描述了柱在受力时的压力情况,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柱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
对于弯曲情况,柱的计算公式为:M = Pe。
其中,M为柱的弯矩,P为柱的压力,e为柱的偏心距。
这个公式描述了柱在受力时的弯曲情况,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柱的设计参数。
节点的计算公式。
节点是框架结构中连接梁和柱的部分,其计算公式通常包括受力平衡和位移两种情况。
对于受力平衡情况,节点的计算公式为:ΣF = 0。
其中,ΣF为节点的受力平衡方程,描述了节点受力的平衡情况,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节点的受力情况。
对于位移情况,节点的计算公式为:ΣM = 0。
其中,ΣM为节点的位移平衡方程,描述了节点的位移平衡情况,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节点的位移情况。
综合计算公式。
在实际工程中,框架结构的梁柱结点往往同时受到多种不同方向的力和扭矩作用,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下的计算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梁的计算(横向布置梁)
计算跨度
166003003006000n l mm mm mm mm =--= 284003008100n l mm mm mm =-= 12n n l l <
按8100n l mm =的等垮连续梁计算 恒荷载设计值 上边跨
板传恒荷载: 21 4.59/ 6.027.54/g kN m m kN m =⨯=
转换成均布荷载:15
'27.54/17.2125/8
g kN m kN m =⨯=
下边跨
板传恒荷载: 22 4.59/8.137.179/g kN m m kN m =⨯= 转换成均布荷载:
8100/24050a mm mm ==
040500.64296300a mm l mm
α=
== 2323222'(12)(120.64290.6429)37.179/=16.41/g g kN m kN m αα=-+=-⨯+⨯
梁自重: 31.350.3(0.60.1)25/ 5.0625/m m kN m kN m ⨯⨯-⨯= 梁上墙重: 31.350.12 3.619/11.08/m m kN m kN m ⨯⨯⨯= 板传活荷载:
1 2.5 1.46/21/q kN m kN m =⨯⨯=
2 2.5 1.48.1/28.35/q kN m kN m =⨯⨯=
转换成均布荷载:
15
'21/13.125/8
q kN m kN m =⨯=
232'(120.64290.6429)28.35/12.448/q kN m kN m =-⨯+⨯=
上边跨恒活荷载总值:
117.2125/ 5.0625/11.08/33.355/q kN m kN m kN m kN m =++=总 16.41/ 5.0625/11.08/32.5525/q kN m kN m kN m kN m =++=2总
活荷载总值:
''13.125/q kN m =1 ''12.448/q kN m =2
考虑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活荷载应全部加在第一跨或者第二跨,有对称性可知,两种情况计算结果相同缺一图,则
12''''''25.573/q q q kN m =+=
在恒荷载作用下的跨中最大弯矩,此时应将梁视为等跨等荷载的两跨梁,梁跨为长跨长度,何在为其中的较大值,则:
2max 0.0733.3558.1?153.189?M kN m kN m =⨯⨯=中 中间支座处的弯矩为
20.12533.3558.1?273.55?M kN m kN m =-⨯⨯=-支 则跨中最大弯矩:
2max 153.189?25.573/0.0968.1314.26?M kN m kN m m kN m =+⨯⨯=
中间支座处的最大弯矩:
2max '273.55?25.573/0.0638.1379.25?M kN m kN m m kN m =-+⨯-⨯=-
剪力计算缺图
①活荷载分别布置在第一跨和第二跨,
10.37533.3558.1101.32A V N N =⨯⨯= 10.62533.3558.1168.86Bl V N N =-⨯⨯=- 10.62533.3558.1168.86Br V N N =⨯⨯= 10.37533.3558.1101.32C V N N =-⨯⨯=-
②活荷载全部在第一跨或者第二跨,
20.43725.5738.190.52A V N N =⨯⨯= 20.56325.5738.1116.62Bl V N N =-⨯⨯=- 20.06325.5738.113.05Br V N N =⨯⨯= 20.06325.5738.113.05C V N N =⨯⨯=
剪力组合如下,
12191.84A A A V V V N =+= 12285.48Bl Bl Bl V V V N =+=- 12181.91Br Br Br V V V N =+= 1288.27C C C V V V N =+=-
截面配筋计算
混凝土选用:C25 钢筋选用:HRB335 (钢筋考虑按两排布置) 查得相关数据:211.9/c f N mm = 21.27/t f N mm = 2300/y f N mm = 跨中截面按T 形截面计算,其翼缘宽度取下面较小值:
f 0
11b l 8100270033
mm mm '==⨯=
f b 12'300121201740f b h mm mm mm '=+=+⨯=
故取f b 1740mm '= , 0(70060)640h mm mm =-= 判别各跨中T 形截面类型:
()
210max '''/2 1.011.9/1740120(640120/2)1441.2314.26c f f f f h b h h N mm mm mm mm mm kN m M kN m
α-=⨯⨯⨯⨯
-=⋅>=⋅
故均属第一类T 形截面。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均取0640h mm = 横向梁截面配筋如下表所示
注:1、截面抵抗矩系数计算公式: 2
10
S c M f bh αα=
[3]
23)-( 式中 s α—截面抵抗矩系数;
M —荷载在该截面产生的弯矩; 0h —截面的有效高度;
1α—矩形应力图系数;
b —截面宽度;
c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2、相对受压区高度计算公式: 1ξ=式中 ξ—相对受压区高度; s α—截面抵抗矩系数。
3、受拉区纵向受力钢筋的截面面积计算公式: 0c s y
bf h A f ξ=
式中 s A —受拉区纵向受力钢筋的截面面积; ξ—相对受压区高度; 0h —截面的有效高度;
b —截面宽度;
c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y f —钢筋受拉强度设计值。
用架力筋抵抗支座处的正弯矩和跨中的负弯矩 箍筋计算:
钢筋选用HRB335:2'270/y y f f N mm ==
复核截面尺寸:0640w h h mm == /640/300 2.134w h b mm mm ==< 属一般梁
20max 0.250.25111.9/300640571.21285.48c c f bh kN m mm mm kN V kN β=⨯⨯⨯⨯=>=
故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按计算配箍,结果见表
注:1、混凝土和箍筋共同承担的剪力计算公式:
000.7 1.25sv t yv A
V f bh f h s
=+
式中 t f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b —梁的截面宽度; 0h —梁的有效高度; yv f —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V —混凝土和箍筋共同承担的剪力;
sv A —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
s —沿构件长度方向箍筋的间距。
2、受弯构件的最小尺寸应满足: 00.25c c V f bh β≤ 式中 V —构件斜截面上的最大剪力;
c β—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取
1.0c β=;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取0.8c β=;其间按线性内插法取用;
b —矩形截面的宽度,T 形截面或工字形截面的腹板宽度; 0h —截面的有效高度。
混凝土承担的剪力计算公式: 00.7h t V f bh β= 式中 V —混凝土承担的剪力;
h β—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0h 小于800mm 时,取0h 等于800mm 求得;
当0h 大于2000mm 时,取0h 等于2000mm 求得;
b —截面宽度; 0h —截面的有效高度;
c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