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中学阶段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开始具备更高级的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以下是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详细内容。
一、思维能力的提升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推理和分析。
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逐渐转向抽象思维,能够理解和应用抽象概念。
二、记忆力的增强中学生的记忆力也得到了增强。
他们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学习内容,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中学生的记忆力提升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和学业压力。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提高。
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四、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发展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发展。
他们开始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兴趣、优点和不足,并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发展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五、社会认知的提升中学生的社会认知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提升。
他们开始更加关注社会和他人,并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权利。
中学生的社会认知的提升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沟通。
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培养。
他们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并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
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总结: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意识、社会认知和批判性思维都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这些能力的提升使中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关注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在中学阶段,学生对于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这一阶段的认知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以及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认知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和促进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认知发展的特点1. 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中学生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处理抽象的概念和问题,逐渐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转变。
2. 逻辑思维的发展:中学生逐渐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善于解决问题和提出合理的观点。
3. 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中学生在认知发展中逐渐具备独立思量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
4. 兴趣和动机的重要性: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受到兴趣和动机的影响较大,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程度和动机水平会影响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影响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长的期望和支持都会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2. 学校教育: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式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认知能力的提升。
3.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与积极向上的同伴相处,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发展。
4.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都会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三、促进方法1.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为中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2. 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思量和提问,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如逻辑思维训练、问题解决训练等,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反思和提高。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在中学阶段,学生对于自己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逐渐成熟和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和感觉的发展中学生的感知和感觉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对于外界的刺激能够更加敏感地感知和感受,能够更好地辨别和识别各种感觉。
他们对于颜色、声音、形状等感知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这对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思维的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他们能够进行更加复杂和深入的思维活动,能够进行推理、判断、归纳和演绎等思维过程。
他们开始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更加系统和有条理,能够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思考。
三、记忆和学习的发展中学生的记忆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他们开始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能够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学习时间。
四、社会认知的发展中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开始对社会和人际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他们开始具备合作和沟通的能力,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也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和服务他人。
五、情绪和自我认知的发展中学生的情绪和自我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够更好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
他们开始具备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总结起来,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涉及到感知和感觉、思维、记忆和学习、社会认知、情绪和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中学阶段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和提升。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包括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提升。
一、思维方式的发展中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分析。
他们开始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记忆力的增强中学生的记忆力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大量的知识。
他们能够使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如联想、分类、串联等,提高记忆效果。
他们能够通过反复练习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形成长期记忆。
四、注意力的提高中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得到提高。
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抵制干扰,专注于学习任务。
他们能够分辨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提高学习效果。
他们能够通过自我调控和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五、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他们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建立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
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逻辑原理,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六、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
他们能够对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辨别真伪,理性思考。
他们能够提出质疑和反驳,形成独立的观点和判断。
他们能够进行多角度思考和综合分析,提高问题解决的质量。
总结: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到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提升。
通过培养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求,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关注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其全面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在中学阶段,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的逐步成长和提高。
认知发展涉及到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他们开始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概念形成。
他们能够进行推理和判断,能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进行思考。
他们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向抽象转化,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记忆力的发展中学生的记忆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能够运用不同的记忆策略来帮助自己记忆知识。
他们能够更加有序地组织和整理信息,提高记忆效果。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提高。
他们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能够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思路。
他们能够进行适当的推理和假设,能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进行实施。
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创造力的发展中学生的创造力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他们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行动。
他们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主张,能够进行创新和改进。
他们能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解决问题,能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
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和展示。
五、社交认知的发展中学生的社交认知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提高。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交情境,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和价值观。
总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们在思维能力、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认知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些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引言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在青春期阶段,中学生通过感知、思考、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逐渐形成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对其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感知、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感知的发展1. 感官器官的发育中学生的感官器官已经基本发育完全,感知能力相对成熟。
他们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器官获取信息,并对外界事物作出初步的判断。
2. 感知的精细化中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渐变得更加精细和准确。
他们能够注意到细微的细节,例如观察到物体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
同时,他们开始能够分辨和识别不同的声音、味道和气味。
三、思维的发展1. 逻辑思维的发展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成熟。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理解因果关系,并能够运用逻辑规则进行问题解决。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规律。
2. 概念形成的发展中学生的概念形成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将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类,并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
他们开始能够通过比较和类比的方式进行思考,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记忆的发展1. 记忆能力的提升中学生的记忆能力逐渐提升。
他们能够更好地记住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他们开始能够运用记忆技巧和策略,如联想、编码和重复等,提高记忆效果。
2. 长期记忆的发展中学生的长期记忆逐渐发展。
他们能够更好地记住和保持长期记忆,例如学习的知识和经历。
他们开始能够将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与当前的学习进行联系和应用。
五、解决问题的发展1. 问题识别和定义能力的提升中学生的问题识别和定义能力逐渐提升。
他们能够更好地识别和理解问题,并能够准确地定义问题的本质和范围。
他们开始能够提出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
2. 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中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方法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他们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学习等方法解决问题。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引言概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在中学阶段,学生对于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的逐步发展和提升。
这个阶段是青少年进入成熟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1.1 抽象思维的发展:中学生开始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能够理解和处理抽象概念和复杂逻辑。
1.2 反思能力的增强:他们开始有能力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反思,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修正。
1.3 推理能力的提升:中学生在逻辑推理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能够进行因果关系的判断和问题解决。
二、自我认知的发展2.1 身份认同的建立:中学生开始明确自己的身份认同,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逐渐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2.2 自我评价的能力:他们能够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客观评价,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和提升。
2.3 自我决策的能力:中学生能够独立思量问题,做出自主决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社会认知的拓展3.1 角色认知的建立:中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如学生、朋友、子女等,并学会适应和扮演这些角色。
3.2 社会规范的理解:他们逐渐明白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并能够在行为中体现出对社会规范的尊重。
3.3 文化意识的培养:中学生开始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4.1 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学生能够辨析问题的要点,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4.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思量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勇于尝试新的方法。
4.3 团队合作的能力:中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团队意识。
五、批评性思维的培养5.1 批评性思量的能力:中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具备辨别真伪和判断事物合理性的能力。
5.2 逻辑思维的训练:他们能够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和原则,对事物进行推理和评判。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引言概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逐渐理解和应用抽象概念,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认知发展的五个方面,包括思维能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思维能力:1.1 系统思维:中学生逐渐能够将各种信息和概念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反思能力:他们开始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的优点和不足。
1.3 抽象思维:中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抽象概念,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普遍规律。
二、记忆力:2.1 长期记忆:中学生的记忆能力逐渐发展,能够将信息存储在长期记忆中,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提取和应用。
2.2 意义记忆:他们开始学会将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赋予其意义,提高记忆效果。
2.3 策略记忆:中学生通过使用记忆策略,如图象联想、分段记忆等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三、逻辑思维:3.1 推理能力:中学生开始学会进行逻辑推理,能够根据已有的信息得出结论,并能够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观点。
3.2 分析能力:他们能够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能够从不同角度思量问题。
3.3 综合能力:中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渐提高,能够将多个观点和信息综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四、创造力:4.1 独立思量:中学生开始学会独立思量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4.2 想象力:他们的想象力逐渐丰富,能够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出新的事物和概念。
4.3 创造性问题解决:中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复杂的问题,并能够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五、问题解决能力:5.1 问题识别:中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问题,并能够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5.2 解决方案选择:他们能够提出多个解决方案,并能够评估和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5.3 执行能力:中学生能够有效地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够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命题架构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感知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感受性及其变化的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中学生良好观察力的培养注意注意概述中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中学生注意的培养记忆记忆概述记忆的过程中学生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想象想象概述想象的种类中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思维思想概述思维的种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言语言语概述中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考情追踪从历年真题来看,本章是较为重要的一章,涉及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感知觉的概念、知觉的基本特征;注意的种类和特性;记忆的种类和记忆的过程、遗忘的规律;想象的种类;思维的种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中学生言语的发展。
其中,知觉的基本特征、注意的种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部分重在考查考生结合教学实际对这些知识点的运用,应引起考生的重视。
名师课堂第一节感知认知过程的最初阶段就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的开始,是人获得感性知识和经验的主要形式。
通过感觉和知觉,人的其他高级、复杂的心理才能得以产生。
因此,人要认识客观世界并形成主观世界,必须首先通过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然而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最初来源。
我们正是依靠感觉把客观事物精确地分解为个别属性,并对其细微差别做出精细的鉴别。
(二)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反映形式。
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相加。
例如,听一首歌曲,我们除了反映它的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这些个别属性外,还反映这些属性之间在时间延续、空间定位和运动节奏变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关系,从而组合成为曲调和旋律稳定、完整的一首歌曲,这就是知觉。
所以,知觉和感觉的区别之一,就在于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性质。
我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越丰富,获得的信息越多,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和知觉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通过感觉可获得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通过它可了解事物的意义,因而具体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第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第三,从生理基础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在多种分析器的参与下,通过反映事物多种属性并整合后才形成知觉。
感觉和知觉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
第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离开了当前事物的直接影响,便不可能产生任何感觉或知觉。
而且,它们产生的主要映像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第三,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感觉只是在新生儿中才有,而在儿童和成年人实际的心理活动中,单纯的感觉是很少有的,总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
由于感觉和知觉的密不可分,因此,常将二者统称为感知。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一)感觉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感觉分为不同的种类,如根据刺激的来源,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的感觉和化学的感觉;从距离和非距离的角度,又可分为距离感觉和非距离感觉;临床上把感觉分为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度感觉和内脏感觉等四大类。
比较常见的感觉分类,是从感觉器官的角度来划分,即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大类,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1.视觉视觉是由外界物体所发生的或反射出的光波作用于视分析器而引起的感觉。
眼睛的网膜是视觉的感觉器官。
光线通过眼球达到网膜上的神经细胞,转化为神经兴奋并产生冲动,经过传入神经至大脑视觉相应区的枕叶,就产生了视觉。
2.听觉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内耳耳蜗是听觉的感觉器官。
耳分外耳、中耳、内耳,外部声波首先作用于外耳,外耳的耳郭和外耳道起聚集声波的作用,声波经过鼓膜进入中耳。
中耳有三块听骨起传导作用,声波经听骨传入内耳。
内耳耳蜗中的科蒂氏器上的感觉纤维,把声波转化为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质颞叶的听觉中枢,便产生音高、音强和音色等感觉。
3.嗅觉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嗅觉是由散布在空气中有气味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黏膜中的嗅觉细胞引起的。
当嗅觉细胞兴奋后,并由传入神经传达到大脑皮质的嗅觉中枢,就产生了嗅觉。
4.味觉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它是由溶解在水中或唾液中的有味的物质引起的。
有味物质作用于口腔(主要是舌)中的味觉细胞引起的神经兴奋,传入大脑皮质的味觉中枢而产生味觉。
5.肤觉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于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当外界有足够强度的、机械的、化学的、温度的或电的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就产生不同的皮肤觉。
皮肤觉主要包括触觉、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感觉。
6.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这种感觉的分析器位于机体的内部,如食道、肠胃、血管等的小壁内,神经兴奋由此产生,通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就产生了如胃塞、胸闷、饥饿、恶心、呕吐等感觉。
7.平衡觉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使人产生头部运动速度、方向或超重、失重的感觉。
其感受器位于内耳部分的前庭和耳半规管内,当人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的时候,内耳半规管处有一种特殊的液体(淋巴液)就发生变动,它给神经以刺激,这种刺激传到大脑皮质便产生身体姿势变化的感觉。
8.运动觉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它是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的。
例如,它传递了手臂与肩部或其他关节扭曲程度的感觉。
这种感受器的器官散布在关节、肌肉和肌腱等神经纤维的深处。
运动觉的发展对人的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知觉的分类一切物体都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形式存在着、运动着,人们对物体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运动特性的感知,便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人总凭借一定的参照系来反映时间,它可以是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如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月亮的亏盈、季节的变化等;也可以是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规律性的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等。
在时间知觉方面,人们往往会出现“长时短估,短时长估”的现象,即过高地估计较短的时间间隔和过低地估计较长的时间间隔。
一般人对1秒钟左右的时间估计得最准确,短于1秒钟的时间常被高估,长于1秒钟的时间常被低估。
情绪、兴趣和态度对时间知觉有直接的影响。
对正经历的事件或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心情愉快,则感到时间过得快;内容枯燥乏味,心情忧愁焦虑,则感到时间过得慢。
对将要发生的事件或活动,如果是盼望的或喜爱的,总感到时间过得慢;如果是拒绝的、厌恶的,则总感到时间过得快。
此外,个人的知识经验也影响人的时间知觉。
成人的时间知觉的准确度总是优于儿童。
有经验的老师能准确估计一节课的时间间隔。
2.空间知觉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和远近等特性的知觉。
(1)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来实现的。
在知觉物体的形状时,首先必须形成的就是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大小知觉也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来实现的。
在视觉中,大的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大,小的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小,根据网膜上的视像大小便知物体的大小。
视像的大小还跟对象的远近有关系,人可以根据距离远近保持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3)方位知觉方位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方向的知觉,是靠视觉、触觉、运动觉和平衡觉以及听觉实现的。
(4)深度知觉深度知觉就是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
人们赖以形成深度知觉的各种条件,成为深度线索。
人可以凭借生理线索(眼睛的调节、双眼视轴的辅合)、双眼线索和单眼线索(经验线索),结合触觉、运动觉等最终形成了人的深度知觉。
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它依赖于物体运动速度、离观察者的距离远近以及观察者所处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运动知觉和时间知觉、空间知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般运动知觉可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和运动幻觉。
真动知觉就是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网膜上邻近部位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运动幻觉包括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
诱导运动是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
自主运动是在缺乏外在参照的情况下,把静止的对象视为运动的一种幻觉。
三、感受性及其变化的规律感觉的产生,首先必须有作用于各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引起相应的感觉,需要一定的强度,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刺激强度,便不能产生感觉,这就是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问题。
(一)什么是感受性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即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例关系,即绝对感觉阈限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大;反之,绝对感觉阈限越大,绝对感受性就越小。
这种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E=1/R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可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有所不同,活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刺激持续的时间、个体的自身状态等,都会影响绝对感觉阈限。
3.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如果刺激量发生了变化(增多或减少),也会引起感觉的变化。
但是,并不是刺激的所有变化都会引起感觉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