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游黄溪记》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石潭记》《游黄溪记》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石潭记》《游黄溪记》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共16分)【甲】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游黄溪记(节选)柳宗元黄溪距州治七十里。

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①。

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②,与山升降。

其缺者③为崖峭岩窟。

水之中,皆小石平布。

黄神之上④,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其略⑤若剖大瓮,侧立千尺。

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⑥。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节)注解:①黄神祠:黄溪居民为黄神立的祠堂。

②丹碧之华叶骈植:丹碧,形容两座山的红花绿叶。

骈植,并行种植。

③其缺者:指缺花叶之处。

④黄神之上:从黄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

⑤其略:指初潭的大概轮廓。

⑥黛蓄膏渟: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

膏,油脂。

渟(t íng),水停止不流。

3. 给文中的下面一句话断句(限两处)(2分)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祠之上,两山墙立。

墙:像墙壁一样B. 揭水八十步揭:撩起(衣裳)C.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状:形状。

D.溪水积焉焉:兼词,于此,在这里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字。

(8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石潭记》作者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2)伐.竹取道伐:(3)佁然.不动佁然:(4)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 (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1.(1)向西(2)砍伐(3)呆呆的样子(4)参差不齐2.A(之,语气助词)3. B(险峻的,错,幽静)4.(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孤独忧伤(凄凉)试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丙】①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②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③为小渠,冬夏不枯。

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

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④为大池。

又东注于若耶之溪⑤,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⑥。

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⑦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⑧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注释】①本文作者刘基,字伯温。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他的诗文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至元二年,他被元政府授为高安县丞。

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一身正气赢得百姓赞誉。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水尤清冽(凉)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乃记之而去(离开)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盖子)竹柏影也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C.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D.乃记之而去学而不思则罔9.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10.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⑵乃入见。

问:“何以战?”【答案】6.C(“智”应解为“以……为聪明”,即意动用法。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3 小石潭记(解析版)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3 小石潭记(解析版)

专题23小石潭记(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缓,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

有堂亦北向,颜②曰“漱玉”。

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中多龟鱼。

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

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

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

池之东,循廊而南,为清皓之阁。

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

下俯清流,曲折而东……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风景宛然。

石磴北下,复长廊,廊西即大溪阁。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注释】①甃:砌。

②颜:门上的匾额。

③樗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光下澈.澈:清澈B.不可久居.居:停留C.水清碧可鉴.毛发鉴:照视D.荫可一亩许.许:表示约数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乃记之.而去A.何陋之.有B.已而之.细柳军C.属予作文以记之.D.争效栏楯之.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

B.两文都用水底的石和水中的鱼来衬托潭水或池水的清澈,动静结合,十分传神。

(完整版)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

(完整版)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
1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 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 分)
9.C 10.①竞:争 ②可:大约 ③若:像 ④于:在 11. ①那湍急 的江流比箭还快,那奔涌的波浪势若奔马。②小溪曲曲折折,忽明 忽暗,忽隐忽现。 12. C 五.(07 年海南省)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 19-22 题。(15 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2、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 的特点。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5 分) 19、(2 分)C 20、①缺②很③消失④像北斗一样 21、(意思正确即可)①(2 分)即使乘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比乘船顺流 而下快。 ②(2 分)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浮在空中无所依傍。 22、(1 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 分)清澈 (2 分)潭西南而望,斗 折蛇行,明灭可见。(出现“斗折蛇行”一句即可得 2 分)。 七.(06 年太原) 阅读文文,完成 11—14 题,(12 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潭记》对⽐阅读(含答案)《⼩⽯潭记》课内外对⽐阅读⼀、阅读⽂⾔⽂,完成11—14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

⽇光下彻,影布⽯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望,⽃折蛇⾏,明灭可见。

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树环合,寂寥⽆⼈,凄神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节选⾃柳宗元《⼩⽯潭记》)【⼄】道州城西百余步,有⼩溪,南流数⼗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洄悬激注。

佳⽊异⽵,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野,则宜逸民退⼠之所游处;在⼈间,则可为都⾢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置州以来,⽆⼈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遁世隐居的⼈。

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第⼀段描写的内容是;[⼄]⽂中描写溪⽔的语句是2、解释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步南:④不可名状名:3、⽤现代汉语说说下⾯句⼦的意思。

(6分)①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异⽵,垂阴相映。

⽃折蛇⾏,明灭可见。

4、⾯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怅然”的情绪?(2分)5、甲⼄两⽂各从什么⾓度写出了⽔怎样的特点?(4分)甲⽂:⼄⽂:6、甲⼄两⽂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例说明。

(2分)⼆、阅读甲、⼄两选⽂,回答l2-l5题。

(l2分)【甲】从⼩丘西⾏百⼆⼗步,隔篁⽵,闻⽔声,如鸣佩坏,⼼乐之。

伐⽵取道,下见⼩潭,⽔尤清冽。

全⽯以为底,近岸,卷⽯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

⽇光下澈,影布⽯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复习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学生版)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复习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学生版)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复习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2024·北京·中考真题)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隶而从者”中的“从”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从头至尾B.择善而从C.从长计议D.从天而降2.对“其境过清”中“境”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溪水时隐时现,溪岸交错不齐,渺远不见源头。

B.竹子树木丛生,枝叶茂密繁多,环绕小潭四周。

C.地处荒僻之野,平时没有人来,环境寂静寥落。

D.小潭清幽深邃,风光明媚可爱,空气清爽宜人。

3.根据《小石潭记》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二十五,游里湖,登放鹤亭,旋泊西泠桥。

登岸步入西村,隔岸望孤山后。

朱阑傍水,翠幕垂窗,古楼覆屋,小艇系门。

余乃悦其幽寂,呼舟对渡,果佳境也。

(取材于浦访君《游明圣湖日记》)“隔”,产生距离,引发好奇。

柳宗元隔竹听声,小石潭水声“如鸣佩环”,他“心乐之”,于是“①”,探看小潭全貌;浦枋君隔岸观景,孤山后景色秀丽,色彩斑斓,他“悦其幽寂”,于是“②”,得以欣赏“佳境”。

(202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诗文阅读(9~14小题,共1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洽与松泉作四邻,煮茗听雨好留宾。

新桃满径为家业,风月一簾任我吟。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 分)
(1)水尤清冽:()(2)心乐之:()
(3)乃记之而去:()(4)煮茗听雨:()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皆若空游无所依(2)卷石底以出
1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各划一处)(2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2)煮茗听雨好留宾
1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见渔人,乃大惊。

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环滁皆山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13.对以上诗文材料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第二段字字写鱼,对水的描写不着一字。

然而其名写鱼,其实写水,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

B.乙诗的“新桃满径”可以让人联想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点明了作者的身份和职业。

C.甲文“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凄清、
寂寥;乙诗“洽与松泉作四邻”也同样写出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雅致。

D.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依然洒脱自如、无欲无求的思想感情;乙诗借具体的意象,寄托了诗人自命不凡,却怀才不遇的失落之情。

14.“风月一簾任我吟”的“任”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分)答:
答案:
二、阅读与赏析(共42分)
9. (4分,每小题1 分)
(1)寒冷(2)以……为乐(感到快乐)
(3)然后、就(表顺承或顺接关系)(4)茶
10.(4分,每句2 分)
(1)(鱼儿)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

(赋分点:“皆”、“依”各1 分)
(2)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以”字的句式1 分,“卷”1 分)
11.(2分,每句1 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2)煮茗听雨/好留客
14.(2 分)“任”是随意、任意的意思。

(1 分)从“任”字可以看出作者超凡脱俗、满身书香、洒脱豪放的性格特点。

(1 分)(意思接近即可)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以其境过清()(3)不可久居()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6.【每个1分。

(1)可:大约(表示估计数)(2)清:凄清、冷清(3)居:留、停留】
7.【(1)(2分)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

关注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

(2)(2分)(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关注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


8.C【“潭中气氛——小潭源流”“景随情迁”不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