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 济南版1
生物的生活环境-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生物的生活环境-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及其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能够准确描述生物的生活环境,并了解当地生物的生活环境。
二、教学内容1.生物与生物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地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灾害对生物的影响3.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环境保护的意义–垃圾分类与处理–环境污染和治理三、教学重点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3.地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生物的生活环境及其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合理运用科技手段去改善和保护环境。
五、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介绍与理解概念、现象、事件,并进行相关引导与讲解。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讨论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理解推理能力。
4.作品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程作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通过带有问题的图片展示引入,让同学们感受本地(济南)生物的丰富性;•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生物的生活环境(15分钟)2.1 生物的生活环境1.引导学生回忆高中地理时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引入与之相关的生物的生活环境;2.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等形式潜意识地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
2.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引入动、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学生就可以明白生物与环境之间是有相互影响的;2.从动物和植物这两个维度引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 生物和非生物环境(15分钟)3.1 地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引导同学们回忆科初内容,简易介绍地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利用图片,告诉同学们南极光和北极光等现象是由太阳活动产生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三章 生物的生活环境 第一节 生物圈与栖息地学案 济南版

第一节生物圈与栖息地学习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举例说明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通过生物栖息地类型的研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导学: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其范围是海平面上下各千米,具体包括三个部分: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
但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米厚的范围内。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水分、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3.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称为,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多种栖息地:如、、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决定栖息地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湿度等。
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及,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之一。
合作*探究*交流:1.地球透视,认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2.质疑生物的生存空间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说出自己的看法。
3.理解概念,培养认知能力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范围的,如果把生物生存的这个范围叫做生物圈,怎样给生物圈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认真读图1.3-1 (生物圈示意图),理解并描述生物圈的概念,及其范围。
4.角色扮演,认识生物圈的范围分角色扮演生物圈的三个圈层,生动形象地描述生物圈三个圈层的特点,说出生活在三个圈层的代表动物,如雄鹰、鲸鱼、蚯蚓、微生物等。
5.解读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为什么生物圈有利于生物的生存?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那么,将来人类能否移居其它星球呢?6.阅读课文,分析孔雀及野大豆的栖息地特点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栖息地?(2)生物与栖息地有何关系?(3)孔雀与野大豆的栖息地有何特点?还有哪些生物生活在这里?7.合作学习观察图1.3-4的图片,分析图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思考教科书中提出的三个问题。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1.1.2《生物的生活环境》优秀教学案例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然后我会对他们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强调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等。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五)作业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当学生面临困境时,我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出积极面对生活困境的态度,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最后,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探究,引导他们追求真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出勇于探究、追求真理的精神,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加深他们对生物生活环境的理解。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3.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发展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以加深他们对生物生活环境的理解。例如,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我会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生态因素的认识,以及生物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等问题的思考。此外,我还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他们的观察、思考、交流等能力。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我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互相学习。例如,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我会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表现,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生态环境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案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A.柄息地的种类很多 B.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群体
C.沙漠也属于某些生物的栖息地 D.生物圈以外也存在生物的栖息地
教学反思:
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以读图、分析、归纳为主,通过对生物圈及生物栖息地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表达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上的生物有多种类型,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设问这些生物都生存在哪儿呢?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星球,无论是广袤的大地、深邃的海底,还是万米的高空,都有生物生存。为什么说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课题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1、概述生物圈的范 Nhomakorabea,理解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
2、举例说明不同的栖息地及生活的生物。
3、举例说明保护栖息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2、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教学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新课讲授:
探究一:生物圈
阅读课本6页的内容,找到下列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划出来:
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_________
2、生物圈的范围是________的下层、整个________和________的上层。海平面以下约___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___千米之间。
3、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阳光、_____、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
2、观察图 1.16 讨论
(1)、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_______________
(2)、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________及不合理利用。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生活环境》课程教学设计(济南版)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教材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包括10个一级主题,其中本节课选自第三个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
本节内容选自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生物圈和栖息地。
生物圈部分讲述了生物圈的概念、包含的范围以及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栖息地部分讲述了栖息地的概念、各种栖息地类型的决定因素,分析了孔雀与野大豆的不同栖息地的特点。
通过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当前现状了解栖息地遭到破坏的原因,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学情分析】我校今年是丰收年,生源特别理想。
就现在7年级学生来说,孩子们的基础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学生而言较差,而且年龄小,自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比较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
因此,在结合孩子们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我决定带领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强他们读图、自主学习的能力,慢慢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3、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认同生物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
【教学难点】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教学设计】一、听音乐,激情导入上课前,首先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中国的版图,并且循环播放着《大中国》的音乐。
在此,想通过音乐与图片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上课时,停止音乐,并询问:“同学们听过这首歌曲吗?”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后,进一步询问:“中国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可是你知道吗?我们全人类也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啊,它是谁呢?”学生答出:“地球”,我接着抛出问题:“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适合生物生存吗?”学生在预习之后回答:“不是”。
我会接着学生的话说出:“我们给这个有生物生存的地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生物圈。
1.1.2生物的生活环境说课稿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4.小组报告:每个小组就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提供反馈,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这些互动方式旨在创造一个开放和参与性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以及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4.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找答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5.表彰激励: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建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生物环境中理解抽象的概念,提高学习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2)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3)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掌握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培养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逐步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掌握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具体目标:
(1)能描述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生物所处的空间和周围的各种因素。
(2)能列举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分析它们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3)能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1.2 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教案课标要求对于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有:1.通过认识我们身边熟悉的生物,尝试分析生物的生命现象。
了解生物的一般特征,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认识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不同栖息地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保护生物栖息地的重要性。
3.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巴斯德实验,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知道什么是对照实验和怎样控制实验变量。
掌握常用的生物学探究方法。
4.通过学习探索生命的一些器具,掌握他们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来进行生物学观察和研究。
需要掌握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各结构的功能,会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索器具,并能说出它们的用途,掌握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方法,会用显微镜来观察玻片标本。
教材分析本章是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开始。
教材一开始通过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讨论归纳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初步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通过对生物圈和栖息地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观念。
教材第三节主要介绍了学习生物学的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过程,然后通过探究实验“曲颈瓶中肉汤变质的原因”,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
另外教材对探究生物学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进行了简单说明。
在学习探索生命的器具这节课时主要学习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结构的功能。
教材先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结构的功能,接着让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并介绍了怎样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以及使用显微镜的一些注意事项,后面又简单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探索器具及其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学情分析本章四节内容,从认识生物、认识生物圈到学习探究生物学的方法和研究生物学的工具,难度提升较大。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教材插图联系实际,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操作。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1.2《生物的生活环境》参考教案2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根本条件。
2、举例说明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3、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根本条件。
2、栖息地的概念,不同生物栖息地生物群体不同。
【教学难点】
不同生物栖息地生物群体不同。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结全实际:本节课旨在唤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生物圈和栖息地概念形成科学的认识,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谈话法、研究法、阅读指导法。
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图片、阅读教材、表达交流,初步形成生物生活环境的科学概念。
引导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
精心制作课件,完成备课和助学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生物课是新生学习的第二堂课,其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用放映一些动物的生活环境导入,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对于重难点内容: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根本条件,不同栖息地生物群体不同,用图文并茂,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展突破,效果很好。
结合学生观察人为破坏栖息地造成的动植物灭绝的图片,更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关爱家园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重点)
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重点、难点)
③举例分析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或实例,通过读图、观看视频和交流等方式深化认识,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认识到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
这节课学生主要是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观赏图片、阅读教材、表达交流,初步形成生物生活环境的科学概念,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