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路由协议详解

合集下载

RIP协议路由信息协议详解

RIP协议路由信息协议详解

RIP协议路由信息协议详解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算法的路由协议,用于在网络中传输路由信息,并实现路由表的自动更新。

本文将详细解析RIP协议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

一、RIP协议的工作原理RIP协议通过将网络中每个路由器的距离向量分享给相邻的路由器,从而完成路由信息的传递。

具体而言,RIP协议的工作过程如下:1. 距离矢量广播首先,每个路由器会将自己的路由表中的所有目的网络及其距离广播给相邻路由器,这个距离可以是跳数或其他度量单位。

2. 距离矢量更新当一个路由器接收到相邻路由器发送的距离矢量时,它会根据自己当前的路由表信息和接收到的矢量进行比较。

如果接收到的距离矢量中包含了之前未知的目的网络或者路径更短的目的网络,那么它将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并将这一变化继续广播给相邻路由器。

3. 路由表更新每个路由器会周期性地广播自己的路由表,以达到路由表的全网更新。

RIP协议默认的更新周期为30秒。

二、RIP协议的优点和缺点RIP协议作为一种较为早期的路由协议,具有以下优点和缺点。

1. 优点(1)实现简单:RIP协议的算法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和部署。

(2)适用于小型网络:RIP协议适用于小型网络,网络规模较小时,其收敛速度可以满足需求。

(3)低带宽消耗:RIP协议的更新消息较小,对网络带宽的消耗较低。

2. 缺点(1)收敛速度慢:由于RIP协议使用距离矢量算法,其收敛速度相对较慢。

在大型网络中,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路由表的更新。

(2)跳数限制:RIP协议的度量单位为跳数,理论上最多支持15个跳数。

这意味着当网络规模较大时,RIP协议无法实现准确的路由选择。

三、RIP协议的应用尽管RIP协议有其局限性,但仍广泛应用于小型网络和特定场景中。

1. SOHO网络在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网络(SOHO)中,往往规模有限且对带宽要求较低。

RIP协议作为一种简单易用的路由协议,被广泛用于此类网络的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信息传递和自动更新。

RIP协议理解

RIP协议理解

RIP协议理解协议名称:RIP协议理解一、背景介绍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中进行路由选择的动态路由协议。

它的主要目的是使网络中的路由器能够自动学习和交换路由信息,以便实现网络中的最佳路径选择。

二、协议目的RIP协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交换路由信息,帮助路由器确定到达目标网络的最佳路径,并实现路由表的自动更新和维护。

三、协议原理1. RIP协议使用距离向量算法(Distance Vector Algorithm)来计算最佳路径。

每个路由器都会定期广播自己的路由表给相邻的路由器,同时也会接收来自相邻路由器的路由表信息。

2. 路由器通过比较收到的路由表中的距离信息来选择最佳路径。

距离信息通常以跳数(hop count)来表示,即到达目标网络需要经过的路由器数量。

3. RIP协议使用固定的时间间隔来更新路由表。

每隔一段时间,路由器会发送自己的完整路由表给相邻路由器,并接收相邻路由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

4. RIP协议通过使用时间戳(Timestamp)来避免路由环路(Routing Loop)的产生。

当收到的路由表中的某个路由信息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并将时间戳记录为当前时间。

四、协议特点1. 简单易实现:RIP协议的实现相对简单,适用于小型网络环境。

2. 路由信息限制:RIP协议中,路由信息的距离限制为15跳,超过这个距离的路由信息将被认为是无效的。

3. 慢速收敛:由于RIP协议的更新时间间隔较长,路由表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在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RIP协议的收敛速度较慢。

4. 广播网络:RIP协议适用于广播网络环境,对于点对点网络或非广播网络,需要进行额外的配置。

五、协议应用场景RIP协议适用于小型网络环境,特别是在拓扑结构相对简单、网络规模较小的情况下。

以下是RIP协议常见的应用场景:1. 家庭网络:RIP协议可以帮助家庭网络中的路由器自动学习和交换路由信息,实现网络中的最佳路径选择。

rip协议

rip协议

RIP协议引言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在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动态路由选择协议。

它使用距离向量算法来决定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

本文将介绍RIP协议的工作原理、特点以及在网络中的应用。

工作原理RIP协议使用距离向量算法,通过交换路由信息并计算到达目标网络的距离,来选择最佳的路由路径。

每个路由器都会定期广播自己的路由表,告知邻居路由信息。

同时,每个路由器也会接收和保存来自邻居的路由信息,并根据一定的算法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距离向量算法RIP协议使用的距离向量算法是基于Bellman-Ford算法的改进版本。

每个路由器都维护一个距离向量表,记录到达网络的距离。

路由器通过交换这些距离向量来确定最佳路径,并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具体而言,路由器通过发送路由更新消息来交换路由信息。

每个路由器周期性地广播自己的完整路由表,告知邻居目前的网络距离情况。

邻居路由器接收到这些消息后,会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和自己的距离向量表来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当网络中的某个路由器发生故障或者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RIP协议会通过发送特殊的路由更新消息来通知邻居路由器进行相应的更新。

这样,整个网络中的路由器就可以实时地调整路由表,以反映最新的网络拓扑。

特点RIP协议具有以下特点:1.简单易实现:RIP协议的实现相对简单,对于小型网络而言十分适用。

2.开销小:RIP协议的路由更新消息较小,占用较少的带宽。

3.可伸缩性较差:由于RIP协议采用的距离向量算法,需要在整个网络中广播路由信息,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加,路由器需要处理的路由更新消息也随之增加,导致网络的性能下降。

4.慢收敛性:由于RIP协议的更新周期较长,整个网络的收敛速度较慢。

当网络拓扑发生较大变化时,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将路由表调整到最佳状态。

在网络中的应用RIP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小型局域网和中小型企业网络中。

它适用于网络规模相对较小、路由变化不频繁的场景。

RIP协议详解

RIP协议详解

RIP协议详解路由信息协议(RIP)。

RIP协议是网络中最为简单的协议,RIP协议是用来散发与路由器相关的网络信息的。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路由器需要知道能够达到什么网络以及到这些网络的距离有多远。

RIP协议就做这件事情。

RIP协议仍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协议。

许多人咒骂RIP协议,说它汇聚的速度太慢,没有可伸缩性和不安全,因为RIP协议的身份识别只有明文的方式,而且这个协议还受到了Split-horizon的影响。

这些情况都是真实的。

但是,这个协议仍然是非常有用的。

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说明这些问题,帮助你理解这个应用最广泛的内部网关协议之一。

RIP协议有两种版本:第一版(RIPv1)和第二版(RIPv2)。

RIPv1的功能非常有限,因为它不支持CIDR(无类域间路由选择)地址解析。

这就意味着这个协议只是一个有类域协议,你不能把24掩码网络分成更小的单位。

另外,RIPv1还使用广播发送信息。

这就意味着主机不能忽略RIP广播。

请记住,每次发出广播时,广播域中的每一台主机都将收到一个中断,并且必须要要处理这个数据包以便确定这个数据包是不是它关心的东西。

RIPv2使用多播技术。

这个技术在以后的讲座中再介绍。

现在,你们仅需要知道主机在无需处理这个数据包的情况下就可以知道是否可以忽略这个多播包。

请记住,我们曾经说过RIP是一种距离向量协议。

这里提到的距离指的是RIP协议中的跳数,而向量指的是目的地。

其它距离向量协议也许使用其它规则来对各向量进行度量,如BGP协议中的AS-PATH。

这两种版本的RIP协议都是每隔30秒钟向UDP端口520发送一次信息。

但是,它们发送什么信息呢?如果你推测是“它们的路由信息”,你就猜对了。

RIP能够发送有关它可以到达的网络的具体信息,并且把自己作为一个默认的网关播出(目的地为0.0.0.0,度量值/metric 为1)。

RIPv2数据包有自己的报头,同许多其它协议一样。

请注意,RIP协议是在UDP协议之上的,因此,它实际上是一个应用层协议。

rip协议是什么

rip协议是什么

RIP协议是什么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的动态路由选择协议,用于在较小的网络中实现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信息交换。

RIP协议采用了Bellman-Ford算法,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距离向量来决定网络中的最佳路径。

本文将介绍RIP协议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以及其优缺点。

RIP协议的基本原理RIP协议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路由信息以距离向量的形式在网络中进行广播传输,从而让每个路由器都了解到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路径距离。

RIP协议使用了一种称为“跳数”的指标来衡量两个路由器之间的路径距离,即将路径中经过的路由器数量作为衡量标准。

当一个路由器接收到其他路由器发送的路由信息时,会根据收到的距离向量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并将新的路由信息传递给其他路由器。

RIP协议中的路由器通过周期性地交换路由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每个路由器在更新路由表时,会将自己到达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信息广播给其他路由器,其他路由器收到信息后,会根据自己的路由表进行更新。

通过这种方式,网络中的每个路由器都能够了解到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路径距离,从而实现数据的正确传输。

RIP协议的工作方式RIP协议的工作方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始化阶段和稳定阶段。

在初始化阶段,每个路由器需要广播自己的路由表,以便其他路由器能够对其进行更新。

在稳定阶段,路由器之间会周期性地交换路由信息,以保持路由表的最新状态。

具体而言,RIP协议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路由信息的交换:1.初始化阶段:当一个路由器启动时,它会向网络中的其他路由器发送请求,以获取当前的路由信息。

其他路由器收到请求后,会将自己的路由表信息发送给请求的路由器。

2.路由信息交换:在初始化阶段结束后,各个路由器会周期性地广播自己的路由表信息,以便其他路由器进行更新。

当一个路由器收到其他路由器发送的路由表信息时,会比较新旧两个路由表的距离向量,并根据距离向量的大小来判断是否需要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RIP协议理解

RIP协议理解

RIP协议理解协议名称:RIP协议理解一、协议概述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协议(IGP),用于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中实现路由选择。

本协议旨在提供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路由选择算法,以便在网络拓扑变化时自动更新路由表。

二、协议功能1. 路由更新:RIP协议通过周期性地广播路由更新消息,使所有路由器能够了解到网络中的其他路由器和目的网络的信息。

2. 距离向量算法:RIP协议使用距离向量算法来计算最佳路径,其中距离是通过跳数来衡量的,每个路由器都会维护一张路由表,记录到达各个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

3. 路由表更新: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RIP协议会更新路由表,并将更新后的路由信息广播给其他路由器,以确保路由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 路由失效检测:RIP协议通过周期性地发送路由更新消息,检测到失效的路由,并更新路由表中的信息,以避免将数据发送到无效的目的网络。

三、协议流程1. 路由器启动:当路由器启动时,它会发送一个RIP请求消息,请求其他路由器发送它们的路由表信息。

2. 路由表更新:路由器收到其他路由器的RIP响应消息后,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并将更新后的路由信息广播给其他路由器。

3. 路由选择:每个路由器根据自己的路由表,选择到达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并将数据转发到下一跳路由器。

4. 路由失效检测:当路由器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收到其他路由器的路由更新消息时,会认为该路由失效,并将其从路由表中删除。

四、协议优缺点1. 优点:a. 简单易实现:RIP协议的设计简单,实现成本低,适用于小型网络。

b. 自动路由更新:RIP协议能够自动感知网络拓扑的变化,并及时更新路由表,减少了管理员的工作量。

c. 适应性强:RIP协议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拓扑结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 缺点:a. 收敛速度慢:由于RIP协议使用距离向量算法,它的收敛速度相对较慢,当网络拓扑变化较频繁时,可能导致路由不稳定。

RIP协议理解

RIP协议理解

RIP协议理解协议名称: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协议一、背景和目的RIP协议是一种用于动态路由的协议,旨在帮助网络设备在互联网中传输数据包时找到最佳路径。

RIP协议通过交换路由信息,使得网络设备能够了解到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并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最佳路径进行数据传输。

本协议旨在详细介绍RIP协议的原理、功能和使用方法,以便用户能够深入理解和正确应用该协议。

二、协议内容1. RIP协议原理:RIP协议基于距离向量算法,使用跳数(hop count)作为距离度量标准。

每个路由器通过周期性地广播自己的路由表,将自己所知道的网络信息传递给其他路由器。

每个路由器根据接收到的路由表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并选择跳数最小的路径作为最佳路径。

2. RIP协议功能:a. 路由表维护:RIP协议通过周期性的路由表更新,实现动态路由的维护和更新。

b. 路由选择:RIP协议根据距离向量算法选择最佳路径,以确保数据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输到目的地。

c. 容错能力:RIP协议具有容错能力,当网络中出现链路故障或节点故障时,能够自动调整路由,保证网络的连通性。

3. RIP协议使用方法:a. RIP协议的配置:在每个路由器上配置RIP协议,包括设置路由器的网络地址、启用RIP协议、设置路由器之间的邻居关系等。

b. 路由表的更新:RIP协议会周期性地广播路由表更新信息,每个路由器接收到更新信息后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c. 路由选择:RIP协议根据跳数最小的原则选择最佳路径,每个路由器根据自己的路由表选择下一跳路由器。

三、协议优势和应用场景1. 优势:a. 简单易用:RIP协议的配置和使用相对简单,适用于小型网络环境。

b. 自动更新:RIP协议能够自动更新路由表,减少了手动配置的工作量。

c. 容错能力:RIP协议具有容错能力,能够自动调整路由,保证网络的连通性。

2. 应用场景:a. 小型企业网络:RIP协议适用于小型企业网络,能够提供简单且稳定的路由功能。

RIP协议理解

RIP协议理解

RIP协议理解协议名称: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协议理解一、背景介绍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路由选择的动态路由协议。

它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用于在网络中传递路由信息,并根据一定的算法计算出最佳的路由路径。

二、协议目的RIP协议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网络中各个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信息交换,以便每个路由器都能够根据最新的路由信息选择最佳的路径进行数据传输。

通过RIP协议,网络中的路由器可以动态地更新路由表,实现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通信。

三、协议内容1. 距离向量算法RIP协议使用距离向量算法来计算最佳路由路径。

距离向量算法基于每个路由器维护的路由表,其中包含了到达其他路由器的距离信息。

路由器通过交换路由表来更新距离信息,并根据最小距离选择最佳路径。

2. 路由表更新RIP协议通过周期性地广播路由表更新消息来实现路由表的更新。

每个路由器会定期发送自己的路由表给相邻的路由器,并接收其他路由器发送的路由表。

接收到的路由表会与本地的路由表进行比较,如果发现更短的路径,则更新本地路由表。

3. 路由信息的传递RIP协议使用UDP协议来传递路由信息。

路由器会将自己的路由表封装在UDP数据包中,并通过广播或单播的方式发送给相邻的路由器。

接收到的路由信息会被解析并更新本地的路由表。

4. 路由器之间的通信RIP协议中的路由器之间通过交换路由信息来实现通信。

每个路由器会将自己的路由表发送给相邻的路由器,并接收其他路由器发送的路由表。

通过不断地交换路由信息,每个路由器都能够获得最新的路由表,从而选择最佳的路由路径。

5. 路由表的维护RIP协议中的路由器会定期发送路由表更新消息,以确保每个路由器都能够获得最新的路由信息。

同时,RIP协议还支持毒性反转(Poison Reverse)和触发更新(Triggered Update)等机制来加快路由表的更新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IP路由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s,路由信息协议)是使用最广泛的距离向量协议,它是由施乐(Xerox)在70年代开发的。

当时,RIP是XNS (Xerox Network Service,施乐网络服务)协议簇的一部分。

TCP/IP版本的RIP是施乐协议的改进版。

RIP最大的特点是,无论实现原理还是配置方法,都非常简单。

度量方法RIP的度量是基于跳数(hops count)的,每经过一台路由器,路径的跳数加一。

如此一来,跳数越多,路径就越长,RIP算法会优先选择跳数少的路径。

RIP支持的最大跳数是15,跳数为16的网络被认为不可达。

路由更新RIP路由协议中路由的更新是通过定时广播实现的。

缺省情况下,路由器每隔30秒向与它相连的网络广播自己的路由表,接到广播的路由器将收到的信息添加至自身的路由表中。

每个路由器都如此广播,最终网络上所有的路由器都会得知全部的路由信息。

正常情况下,每30秒路由器就可以收到一次路由信息确认,如果经过180秒,即6个更新周期,一个路由项都没有得到确认,路由器就认为它已失效了。

如果经过240秒,即8个更新周期,路由项仍没有得到确认,它就被从路由表中删除。

上面的30秒,180秒和240秒的延时都是由计时器控制的,它们分别是更新计时器(_updateTimer)、无效计时器(Invalid Timer)和刷新计时器(Flush Timer)。

路由循环距离向量类的算法容易产生路由循环,RIP路由协议是距离向量算法的一种,所以它也不例外。

如果网络上有路由循环,信息就会循环传递,永远不能到达目的地。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RIP等距离向量算法实现了下面4个机制。

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

水平分割保证路由器记住每一条路由信息的来源,并且不在收到这条信息的端口上再次发送它。

这是保证不产生路由循环的最基本措施。

毒性逆转(poison reverse)。

当一条路径信息变为无效之后,路由器并不立即将它从路由表中删除,而是用16,即不可达的度量值将它广播出去。

这样虽然增加了路由表的大小,但对消除路由循环很有帮助,它可以立即清除相邻路由器之间的任何环路。

触发更新(trigger update)。

当路由表发生变化时,更新报文立即广播给相邻的所有路由器,而不是等待30秒的更新周期。

同样,当一个路由器刚启动RIP 路由协议时,它广播请求报文。

收到此广播的相邻路由器立即应答一个更新报文,而不必等到下一个更新周期。

这样,网络拓扑的变化会最快地在网络上传播开,减少了路由循环产生的可能性。

抑制计时(holddown timer)。

一条路由信息无效之后,一段时间内这条路由都处于抑制状态,即在一定时间内不再接收关于同一目的地址的路由更新。

如果,路由器从一个网段上得知一条路径失效,然后,立即在另一个网段上得知这个路由有效。

这个有效的信息往往是不正确的,抑制计时避免了这个问题,而且,当一条链路频繁起停时,抑制计时减少了路由的浮动,增加了网络的稳定性。

即便采用了上面的4种方法,路由循环的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只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减少。

一旦路由循环真的出现,路由项的度量值就会出现计数到无穷大(_countto Infinity)的情况。

这是因为路由信息被循环传递,每传过一个路由器,度量值就加1,一直加到16,路径就成为不可达的了。

RIP路由协议选择16作为不可达的度量值是很巧妙的,它既足够的大,保证了多数网络能够正常运行,又足够小,使得计数到无穷大所花费的时间最短。

邻居有些网络是NBMA(Non-Broad_cast MultiAccess,非广播多路访问)
的,即网络上不允许广播传送数据。

对于这种网络,RIP就不能依赖广播传递路由表了。

解决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是指定邻居(neighbor),即指定将路由表发送给某一台特定的路由器。

RIP路由协议的缺陷RIP虽然简单易行,并且久经考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很重要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过于简单,以跳数为依据计算度量值,经常得出非最优路由;度量值以16为限,不适合大的网络;安全性差,接受来自任何设备的路由更新;不支持无类IP地址和VLSM(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变长子网掩码);收敛缓慢,时间经常大于5分钟;消耗带宽很大。

RIP路由协议是一个经典的网络协议,在应用中也是比较广泛的,所以对于网络工程师来说,应该是最熟悉不过的了。

上面的内容就是对已RIP的有一次总结和陈述,希望对于读者有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