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一代”的真实写照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2007-03-22 23:25:00)转载摘要:厄内斯特。
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着重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代人的心理,这是一个内心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在现实中挣扎的灵魂的独白。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极大的痛苦和折磨,最终寻找到了精神和感情的出口,坚强地从历史带给他们的伤害中站起来,走向新的生活和希望。
这正是“迷惘的一代”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探索出口希望“迷惘的一代”内涵“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泛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代人,也特指出生在1900年前后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登上文坛的一代美国作家。
他们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一战后青年厌恶战争同时又因失去方向而痛苦迷惘的心理,是现代主义初期青年文化反叛的一部分。
但他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学流派,而是各自保留自己的独立风格。
这一代人的迷惘是因为他们的传统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与战后的世界格格不入,加之受美国政府推行的“恢复常态”政策影响,使这些青年感到美国冷酷无情,只重实际利益,从而使这些青年与美国在精神上疏远起来。
海明威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后的191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26年发表了成名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
在这部小说的扉页,海明威引用美国“意象派”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对他说的一句话作为题词:“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 小说因此被视为“迷惘的一代”——无论是作为文学流派的,还是作为一代战争受害者的宣言书,海明威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太阳照常升起》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写了战后一群青年流落在巴黎的生活情景。
表达了当时的青年一代的幻灭感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精神和强烈的反战情绪。
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在身体上、精神上、道德上、心理上受到战争的损伤和摧残,他们没有精神支柱,没有奋斗的目标,表面上寻欢作乐,内心却隐藏着深刻的悲哀。
他们对战争极端厌恶,对传统价值观念产生怀疑,对生活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无法在一个信仰失落的时代保持他们在精神上的平衡.The dignity of movement of an iceberg is due to only-eighth of it being above water.但是因为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所以我们只看到那些迷惘、失落、悲观、孤独而无助的灵魂在现实的世界里苦苦挣扎,只看到他们在奢靡的生活中放纵自我、麻醉自我。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觉醒现实意义

试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觉醒的现实意义摘要海明威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小说围绕着一群从战场归来的年轻人放浪形骸的生活展开,反映了一战后“迷惘的一代”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苦闷。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迷惘青年的心声。
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迷失,而是在绝望中挣扎、寻找出路,追求完美,实现个人价值。
因此,小说中的现代人的个人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迷惘的一代觉醒人生哲学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一《太阳照常升起》产生的背景:“迷惘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现代主义小说发展迅猛,在西方文坛掀起了阵阵热浪。
海明威和多斯·帕索斯等一批遭受严重战争创伤继而流亡法国的美国年轻作家异军突起,形成战后举足轻重的“迷惘的一代”作家阵营。
在经历了硝烟弥漫的战争之后,整个西方世界疮痍满目。
这场空前规模的残酷斗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精神危机必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真实的反映。
而揭示战后西方世界普遍的异化感和幻灭感,反映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则是这一危机四伏时代中作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创作任务,它的崛起揭开了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新篇章。
“迷惘的一代”中的一些作家长期生活在忧郁与烦闷之中,他们不但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而且始终无法克服心理障碍,最终亲手夺取自己的生命以求解脱,海明威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生活道路艰难曲折,但“迷惘的一代”的作家们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
他们以非凡的才华和真实的情感写出了一部部几乎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从而使20年代成为美国有史以来长篇小说创作最辉煌的时期。
“迷惘的一代”的作家的作品所植根的时代具有两大特征:一度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和美国国民的精神空虚与道德堕落。
他们的小说不失为美国整个“迷惘的一代”的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太阳照常升起》中塑造的人物:“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破灭的原因探析和文化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破灭的原因探析和文化解读作者:游庆珠来源:《学园》2014年第06期【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反映美国梦形成与破灭的小说。
盖茨比是渴望实现美国梦的典型,他希望通过物质成功来赢得爱情和社会地位,本文通过人物分析及探索了当时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他代表着美国文化史上一个关键时期,揭示了美国经济繁荣时期所流行的物质至上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自私冷漠。
【关键词】美国梦迷惘爵士乐时代幻灭感【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44-03菲兹杰拉德(1896~1940)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和短评作家,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父亲是家具商,年轻时创作过剧本,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发表了《夜色温柔》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等长篇小说以及一百多篇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5年,菲兹杰拉德发表了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20年代“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盖茨比是渴望实现美国梦的典型,他希望通过物质成功来赢得爱情和社会地位,由于他的梦想是建立在非现实的基础上,这就注定了他的梦想幻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意味着美国梦本身的破灭,反映了“爵士时代”的荒唐噩梦和道德沉沦。
一“迷惘的一代”的真实写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的工业和文化教育空前繁荣,各行各业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共和党人柯立芝凭借“秩序与繁荣”的竞选口号当选总统并成功连任,上任不久他就鼓吹所谓的“美国人的头等大事就是做生意”;同时芝加哥的黑帮头子艾尔卡彭凭借着自己的私酒生意大发横财;查尔斯驾驶着单引擎飞机从纽约飞到巴黎,横跨大西洋,不可思议地实现了工业时代飞跃大洋的人类梦想。
在这十年中,以道德名义通过的第18条修正案宣布全国范围内禁酒,随处可见非法酒吧和地方司法系统的全面腐败;此时匹兹堡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商业电台,爵士乐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群星辈出。
奇特奇妙奇异的_木偶奇遇记_王蕾

参考文献: [1] Booz, Elisabeth B.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 guage Education Press,1982. [2] 虞建华. 大学英语诵读文选[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1999. [3] 董衡巽. 美国文学简史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这样评价 《木偶奇遇记》: “我费了几分钟功夫把《木偶奇遇记》读完后,我虽然 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然后我也像丰子恺先生家 里的孩子们那样,被这奇妙的鬼使迷住了。”
精彩的情节,幽默的风格,有趣的人物,使这部作 品里历久弥新,成为了全世界流传最广的童话之一。
作者简介:王 蕾,北京师范大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 讲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水 涓)
(上接第 59 页)这个比喻是不着边际,无足轻重,无 关主题的。……而这篇小说之所以如此余味无穷,完 全在于作者在作品中所运用的省略、空白的艺术。这 种艺术手法给予小说多重解释的可能,也就使得小 说具有多义性。”(水清浅的博客)
探究海明威隐藏在海面底下的那八分之七冰山 确实给读者以很大的挑战,但这种挑战正是文学作 品的魅力所在。
可是,木头木脑的小木偶皮诺曹对上述这些建 议一概不采纳,他对会说话的蟋蟀的话置之不理(虽 然这只蟋蟀显然比他有智慧,见识更多,足足长他一 百多岁)。他淘气、任性,虽然内心里想当个好孩子, 想当个杰佩托爸爸的好儿子,想好好听从天蓝色头 发仙女的话;可是,他太喜欢只玩耍不学习,只收获 不劳动,只得到不付出,所以从他成为木偶的那天 起,就经历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奇遇。
迷惘的一代作家 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

迷惘的一代作家名词解释外国文学摘要:一、迷惘的一代作家的背景和特征1.迷惘的一代的概念2.作家们的生平3.社会背景对作家们的影响二、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作品1.作品的主题和风格2.作品对文学的贡献三、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影响和意义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对社会发展的启示正文:迷惘的一代作家是20世纪初期美国文坛上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迷惘的一代作家的背景和特征迷惘的一代,又称为迷失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美国一类作家。
他们共同表现出的是对美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失望和不满。
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这一代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完全不再适合战后的世界,可是他们又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
他们认为,只有现实才是真理,可现实是残酷的。
于是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感官行事,竭力反叛以前的理想和价值观,用叛逆思想和行为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在这一代作家中,包括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等著名作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
二、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作品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作品有《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等。
这些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各异,但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困境和追求。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老渔夫与大马林鱼的故事,表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为海明威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描绘了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的繁华与堕落,以及人们在这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和失落。
这部作品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另一部代表作,描绘了战后美国青年们的迷茫和放纵,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这部作品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影响和意义迷惘的一代作家们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对海明威及其作品的影响

战争对海明威及其作品的影响战争对海明威及其作品的影响摘要: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传奇经历是他伟大作品的来源,在他的一生中战争是个不可忽略的内容。
战争使他经受磨砺,日益强悍,也使他备受煎熬,忍受伤痛,内心绝望。
伴随着战争成长的不仅是他个人,还有他的作品。
从早期以战争为题材的?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以及?丧钟为谁而鸣?到后来歌颂英雄主义的不朽之作?老人与海?。
作品中的主人翁也是“硬汉〞海明威的人生写照。
战争摧残了他的生命和健康,腐蚀了他的灵魂,带给他以强大的痛苦,却也带来了文字的源泉。
关键词:战争海明威影响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21.17.083欧内斯特・海明威堪称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是美利坚民族精神的象征。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17年中学毕业之后就开始了报社记者生涯。
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他的性格充满坚毅,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也往往是藐视死亡的勇士。
20年代初期是海明威开始文学创作的初期,在此期间他创作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
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整整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
然而,海明威却以一种出乎世人意料之外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死亡让人们意识到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从这个世界上骤然消失。
人们为这座精神丰碑的倒塌而哭泣,就像奥多内斯所说的一样:“仿佛海明威的死把我们的生命也给毁了,如今我也是个死人了。
〞也正如肯尼迪总统在吊唁中所说的那样“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们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海明威是美国的精神化身,他把坚强乐观的精神风气融进了文学长廊。
那么对美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的海明威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1 海明威的人生经历1.1 复杂的人生经历1.1.1 家庭的影响1899年7月21号,海明威出生在伊利诺伊斯州芝加哥附近的橡树园镇,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
海明威作品艺术特色探析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8借鉴与比较一海明威简介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大师,他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如《太阳照常升起》、《乞力马扎罗的雪》、《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等等。
海明威于1899年7月出生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一个橡胶园,父亲埃德·海明威是一个有教养、受人尊敬的医生,一个清教徒。
海明威的母亲葛蕾丝·霍尔则热爱音乐和美术,会唱、会画。
他们都有意识地以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去影响儿子,甚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儿子。
这样,就使海明威从小养成了崇尚大自然和勇敢、顽强的性格,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同时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艺术修养、审美观念。
但这种生活环境的优越带给海明威情感上更多的体验却是不愉快,在冷漠疏远而又充满矛盾的家庭里,海明威不仅没有安全感、快乐感、幸福感,而且还觉得很压抑,很恐惧,以至于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这些经历也对其成年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悲剧美学”题材的选择“迷惘”是海明威创作个性的显著特征,是笼罩其作品的统一风格,他的许多作品的主人公都给人以迷惑、怅然若失的印象,因此,海明威被列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海明威之所以能创造出威武雄壮的悲剧英雄,其深刻原因就在于他能把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悲剧观升华成艺术创造,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悲剧小说。
海明威在他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对个体生命的孤独、失败与死亡予以特别的关注,并把它们作为自己悲剧小说的永恒主题。
《太阳照常升起》展示人类生存的悲剧性处境,《永别了,武器》中描绘了主人公亨利拒绝无尊严、不悲壮的死亡,《丧钟为谁而鸣》中作者在自身唤起早年曾接受的为“真理、正义、忠诚、崇高、美德、荣誉”而献身的理念。
总之,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作者赋予他的悲剧主人公以更多的社会和历史的内涵。
浅谈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

浅谈“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本质的异同定义(摘自:维基百科)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失落的一代,通常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年的一代人。
海明威在其创作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使用了“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词,从而使这一名称广为人知.“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
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
“迷惘的一代”尽管是一个短暂的潮流,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
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相同点“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分别产生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
尽管两个流派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之下,甚至是文学评论界的反应也完全不同,但是当将两个流派分别放在各自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对时代背景、现实处境、思想基础、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具有共同的反叛主旨,即反叛主流价值观,宣泄个人感受,用另类的方法引起社会的关注。
同时,对两者的比较放在美国文学的纵向发展中,又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两者一脉的相承精神实质,即追求自由、独立的美国精神。
“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在创作手法上无疑属于创新一代,他们都把生活方式与艺术风格相结合,把自己的经历、对时代的感受体现在作品中.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
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
借鉴了现代主义写作手法,独树一帜,以凯替亚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融合了现代主义或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菲茨杰拉德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小说家。
他一生共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和170余篇短篇小说。
《人间天堂》是他的第一部小说,被誉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生动地记载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一代人的欢乐与悲哀,真实地反映了美国青年人“美国梦”的破灭,这使他成为他那一代人的杰出的代言人,同时也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 使他成为20世纪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小说家。
本文试图通过对他的《人间天堂》中人物特征及其语言风格的分析和研究,来挖掘他的创作思想和人生经验。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人间天堂美国梦破灭代言人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上世纪最杰出的美国作家之一。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先后创作、出版了4部长篇小说和170余篇短篇小说其中包括《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 1920)、《美与丑》(The Beautiful and Damned)、《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和《夜色温柔》(TenderIstheNight,1934)等作品。
在创作中,菲茨杰拉德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特色于一体, 汇集了丰富多彩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手法,表现出了扎实的语言基础、深厚的艺术创作功底和极高的文学天赋。
他的短篇小说大都写得情趣横溢,使广大读者百读不厌。
他笔下所有的人物形象无论从外表到神情、从谈吐到内心活动都跃然纸上,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使广大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受到很深的启迪,从中得到极美的感受。
他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青年人“美国梦”的破灭,使他成为他那一代人的杰出的代言人,同时也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 使他成为20世纪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小说家。
一、评论家对《人间天堂》重要评价菲茨杰拉德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
故事中的许多人物和情节都来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
《人间天堂》是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小说。
该小说正是一部记录菲兹杰拉德本人生活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小说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但思想内容却相当深邃,结构非常严谨,1920年首次出版就立刻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最终成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美国名作家约翰·奥哈拉在为《菲茨杰拉德选集》所做的序言中, 颇有感慨地回忆了《人间天堂》当年在读者中所产生的轰动效应, “25年前, 很多年轻人都把《人间天堂》当成了考大学的入学指南来阅读。
在25至30岁的男女读者中, 大约有50万人都对这部作品爱不释手。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H·L·门肯撰文评论说: “《人间天堂》的确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开创性的小说——在结构处理上颇有独创性, 艺术表现手法极为精湛,常有神来之笔,这在美国文学中当属少见, 如同在美国的那些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员当中也很少能见到诚实一样……这是我近来所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美国小说。
”文学批评家伯顿·拉斯库曾在《芝加哥论坛》上撰文说:“我认为, 《人间天堂》已足以使他在当今为数不多的仍在从事文学创作的美国小说家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我看来, 这部小说就是一部天才之作, 是一部迄今以来对美国的青年一代做出了精深研究的唯一作品。
”毛德·沃尔克先生说:“最为重要的事情是, 要看这位作家将来能够做出什么样的成就。
”英国著名老作家托马斯·哈代称《人间天堂》是一部印象极为深刻的小说。
称菲茨杰拉德是美国年轻一代作家中极为少见的几位出类拔萃的小说家之一。
美国女诗人、短篇小说家兼戏剧和文学评论家多萝茜·帕克(Dorothy Parker, 1893-1967)认为: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文笔流畅,具有诗情画意,使人感到清新自然。
当然也有意见批评意见。
菲茨杰拉德的一位终身挚友——著名文学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对《人间天堂》在一篇评论中曾这样的评价:“《人间天堂》看起来好似一场幻觉,没有一种主导思想来赋予它连贯和力量。
”尽管《人间天堂》存在着这些不足,但不会影响它流芳百世,因为它把反常的杂乱无序的生活描写得饶有兴味,充满活力。
它的感情虽不深邃动人,它的戏剧性也还不足以使人能屏住气息,但是,它的欢快气氛、它的浓墨重彩、它的波澜起伏,相对于深沉凝重、晦涩难懂的严肃的美国现实主义小说而言,却犹如一阵清风,令人赏心悦目……的确,菲茨杰拉德的语言很富有节奏感,能产生极好的听觉效果。
他对语言天生就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因此,他的文体清秀典雅,文字鲜活灵巧,令他同时代的一些喜欢矫揉造作的作家羡慕不已。
”美国著名作家兼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认为:“《人间天堂》这部小说足以证明菲茨杰拉德已开始崭露头角,发挥他的文学天赋了。
这部作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叙事文体清晰流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喜剧意识相当浓厚,人物对话自然逼真。
这部小说最令人瞩目的特色是,它向世人庄严宣告,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菲茨杰拉德以饱满的激情、真诚和坦率说出了他同代人共同的心声,在他们当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而他的前辈们则在侧耳聆听着他的声音。
”二、“迷惘的一代”的真实写照《人间天堂》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杰作,是“迷惘的一代”的真实写照。
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以生动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美国“迷惘的一代”形成初期严重的道德混乱和精神危机。
深刻地揭示了一战期间美国年轻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沉沦,真实地记载了美国“迷惘的一代”青年人追求享乐、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如实地反映了放纵、轻浮的“爵士时代”来临之前美国社会出现的青春的骚动,逼真地描述了这一代人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困惑与挫折。
通过全新的视角和合理的布局,菲茨杰拉德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将青年人狂热追求“美国梦”的幻想和注定要破灭的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人们心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刻画了一位高雅幻灭的主人公——阿莫利·布莱恩,一位青年艺术家,寻求自我价值为主题,以他的心理矛盾为基本内容,暗示在风雅魅力之下主人公所隐藏着一股浪漫的悲伤情绪,深刻揭示了他的困惑与惆怅,通过描述主人公个人坎坷的经历来展示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遭遇。
小说描述十分生动、文笔相当清新活泼,人与事被描写得有声有色,在美国广大读者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小说中,主人公阿莫利·布莱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
阿莫利·布莱恩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渴望有一天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而出人头地,他优柔寡断、多愁善感,战后美国年轻的一代人的几乎所有特征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然而,当他的家庭经济破产后,身边的“漂亮姑娘”一个个都与他分道扬镳,他失望了,对上流社会和现行的社会制度产生了强烈的愤懑和憎恨。
他开始认识到在这个世道上,“最有钱的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娶到最漂亮的姑娘,而没有收入的艺术家却只能把自己的才华出卖给制造纽扣的商人”。
这种强烈的反差和他激进的思想意识使他盼望着来一场社会大革命, 以便能把他翻到社会的最上层。
阿莫利对“人间天堂”的追求是梦幻式的,梦碎之后,留下的只是更大的惆怅和哀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间天堂》是一部反映了年轻的一代如何战胜虚妄幻想、逐渐走向成熟的生动记录。
在小说结尾处,阿莫利感慨万分,百感交集,他伸出双臂,向着阳光灿烂的蔚蓝色的天空喊出了“我了解自己,这就足够了”这一苏格拉底式的至理名言。
此刻,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并发现所有的上帝都死光了,所有的战争都打过了,人们所有的信仰都动摇了。
《人间天堂》的出版不仅使菲茨杰拉德一跃而登上了美国文坛,成为一个风格独特的小说家, 而且也使他成了美国整整一个时代的代言人。
三、结语在菲茨杰拉德的大部分作品中,他都真实地记述了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反映了上世纪20年代一代人的欢乐与忧愁。
《人间天堂》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实反映战后美国年轻一代人狂热追求“美国梦”并注定要破灭这一主题的小说。
它极大地迎合了广大美国年轻读者的口味和个性,它几乎成了美国年轻人认识社会与解读人生的权威读物,被誉为“迷惘的一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作为美国整整一个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以生动的笔锋真实地记载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气息,忠实地记述了他所目睹和体验的一切,将这一阶段的历史如实地展现在世人的眼前,这也许正是本部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1] Rascoe, Burton. Novels from the Young Man. The Bookman, 1922,305.[2] Scrimgeour, Gary J. “Against The Great Gatsby.” Twentieth-Century Interpretations of The Great Gatsby. Ed. Ernest H. Lockridge.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68,81-70. [3] Sklar, Robert. F. Scott Fitzgerald: The Last Laoco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148-76.[4] Turnbul l, Andrew, ed. The Letters of F. Scott Fitzgerald. New York: Scribner’s, 1963.[5] Wasiolek, Edward. “The Sexual Drama of Nick and Gatsby.”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19 (1992): 14-22.[6] 常耀信. 美国文学研究评论选(下册)[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7] 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M]. 姚乃强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8] 吕长发, 胡金环.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概要[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