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思维导图
狼牙山五壮士 一等奖创新教案+思维导图

狼牙山五壮士一等奖创新教案+思维导图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思维导图6.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练习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讲讲英雄的故事。
3.品读第2自然段,了解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战斗场面的。
教学重点学习字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练习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战斗场面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文朗读音频资料等。
预习要求初步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了解故事背景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
十四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出千干万万的民族英雄。
今天,我们来认识狼牙山上的五位壮士。
齐读课题。
1.审题:狼牙山在哪里?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南部,是晋察冀根据地边区东大门;因为峰峦的形状像狼牙而得名,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
(图示)军人,我们一般称呼为“战士”,课题为什么用“壮士”?五壮士“壮”在哪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故事背景。
2.背景简介。
1941年9月,日军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狼牙山地区。
当时,这一地区隐薇着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
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后去了,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
七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给了敌人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决定将连队主力和干部群众转移到龙王庙,由七连的六班担任掩护任务。
六班的五名战士,就是这五壮士!二、读通课文,了解故事脉络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读通课文。
2.交流讨论(1)读生词。
日寇晋察冀手榴弹抡一圈雹子棋盘陀屹立喜悦提醒:抡,读lūn,挥动胳膊抛出去(动作演示)。
“寇”,指盗匪,侵略者,与“冠军”的“冠”字形区别,书空。
日寇,指什么人?晋察冀:晋,山西省简称;察,察哈尔省(现合并到其他省市):冀,河北省简称。
五上语文教案:注重思维导图应用

五上语文教案:注重思维导图应用注重思维导图应用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学习能力也成了现代人必备的一项技能。
而如何高效地学习,就成了关乎个人成长乃至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
而在语文学科中,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多元化的思维工具,既能优化人们对知识的认知,也能培养人们的全面思维能力。
在五上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需要注重思维导图应用,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与优势思维导图是一种从点到线到面的思考方式,通过图像、线条等各种元素进行表达,将一个大的主题进行逐级分解,拆分成多个小的单元,再进行综合和总结,以图形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教学中,思维导图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化、自由化地表达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文字化的思维模式相比,不仅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则更是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语文是一门具有普适性的学科,需要许多抽象性的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进行深入的学习。
而思维导图正是通过更加自由和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语言学习内容的延伸,将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分类划分,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得学习效果更加明显,记忆效果更加出色,同时也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点孤立,组织能力差”的问题,提高学生整合、综合和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方式在五上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1、整合知识点。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某一篇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划分,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拆分和组织,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清晰明了。
2、总结归纳。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得的知识进行梳理,将学生从知识的片面理解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3、拓展应用。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课本中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延伸和拓展,将思维和知识的范围进行扩展,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教案中的思维导图和概念图

教学教案中的思维导图和概念图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在教学教案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和概念图是一种图像化的思维工具,可以用来呈现和组织各种知识和观念,这两种图形工具在教学教案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在教学教案中的重要性,并介绍它们在不同学科和教学目的下的具体应用。
一、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定义和作用思维导图是一种以中心思想为核心,通过分支连接各个相关概念或思路的图像化呈现方式。
它将复杂的信息以层次结构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图则是以一个主要概念为核心,在其周围画上相关概念的图形工具。
概念图通过连接和标注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的重点和关键概念。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最大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记忆和理解知识,以及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教案中,它们被广泛运用,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能力。
二、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关系,通过概括和总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写作指导中,思维导图和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组织思路、拓展想法,提高写作逻辑性和表达能力。
三、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数学定义、规则和公式,形成逻辑思维的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导图和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关键点和解题思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四、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在科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整理科学概念、实验步骤和科学规律,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同时,通过对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思维导图和概念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除了语文、数学和科学,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社会学科中,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整理社会事实、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提高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语文百花园六 阅读起航----思维导图法|语文S版(共26张PPT)

说
思维导图
英子 爸爸“逼”我上学
主要人物
爸爸
给“我”送衣主要事情
爸爸的 花儿落
了
叮嘱 闯练
精彩字词
抽抽搭搭
精彩语句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
只要硬着头皮去做, 就闯过去了。
合作再修改
合作探究:小组内探讨每个人思维导图 的优点和不足,品读文章,进行再次修改和 完善。
他瘦瘦高高的,站到窗前来,瞪着我: “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目 录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
思维导图法
学
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是融图像与文字的功能于一体的 图式,是能够用图文将想法“画出来”的思 维工具,它有从中心发散出来或从某点延伸 展开来的自然结构。
思维导图画法
手绘的阅读思维导图,基本要素包括: 主题、连线、关键词、内容和图标 。
PPT模板下载:/moba 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 不挪窝。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 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 转来拿, 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 挨打了!
他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 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思维导图的作用
阅读提升气质! 阅读改变生活! 阅读成就梦想!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 i/ PPT图表下载:/tubi ao/ PPT教程: /powerpoint/
灯光 一等奖创新教案+思维导图

灯光一等奖创新教案+思维导图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思维导图8.灯光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读音,自主交流,在语境中理解生词意思。
2.通过欧读、浏览、跳读等方法,快速阅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
3.讨论文中三处灯光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课题的联系。
4.聚焦“一星火光”的场面,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感受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
教学重点讨论文中三处灯光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课题的联系,感受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感受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文朗读音频资料等。
预习要求初步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受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夜晚的生活是从灯光开始的,假如没有灯光,会怎样?今天我们学习略读课文《灯光》。
(板书:8.灯光)过渡:漆黑的夜晚,灯光给人们带来光明,带来温暖。
在著名战地记者王愿坚的眼中,灯光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二、默读课文,寻找“灯光”1.围绕导读要求,自主阅读。
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三处灯光的句子,画下来。
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看看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画出相关句段,讨论、交流、批注。
2.汇报交流。
读书三处描写灯光的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宏伟建筑,令人心头光明而又温暖。
(第1自然段)(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4自然段)(3)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
(第9自然段)三、浏览课文,理解“灯光”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三处灯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写下来。
2.汇报交流。
(1)第一处灯光,是作者晚上在天安门广场散步时看到的。
出示:天安门广场图片,谈谈感受。
4语文高新五小“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展示课

问题导学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引导生成
拓展提升
导图总结
课 师生 互动 中
一、小组合作探究: 1.这是谁的呼声?他 一、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 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 1.多媒体播放哀乐,以读促悟,以读激情。指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雷利失去 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 亲人的悲愤,相机出示: 2.他的父亲是怎样的 语段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一位父亲? 语段二:“ 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 3.用笔勾画出给你留 (抓住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 下印象最深的语句或者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段落,可以做一点批注。 【设计意图】换位思考,移情体验。 提示:勾画好的同学 二、自主探究,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再想想为什么这个地方 结合有关战争的资料和文中的句段“今天,我们……娇嫩的‘和平之花’。”,体会今天 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战争仍然充斥在世界各地,你想说点什么? 三、深化情感 师生共同欣赏音乐——《让世界充满爱》,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对比阅读,加深认识 1.根据预习卡的要求,小组交流《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篇课文两部分别写了什么? 2.你从诗中的哪些句子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通过朗读享受大海、沙漠、蓝天、草地等大自 然的景观带给我们的快乐、自由和幸福。 3.交流讨论:美好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
课 后
作业超市
二十一世纪已经来到,可是战争的丧钟还没有敲响,今天战争仍然充斥在世界各地,学完这篇 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思考一下,把它写下来。
教学 备忘录
备注:修改意见 年里,200 多 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 另有 600 万儿童受伤,100 万儿童 成为孤儿。87 个国家的儿童 生活在 6000 万枚地雷的阴影 中。 每年陆续有 1 万名儿童成 为地雷的受害者。 目前世界各 国约有 30 万男女少年和儿童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 和平 人还不到 11 岁。) 和平 交流: 和平 1.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 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么样的感受? 2.(出示难民儿童画面) 战争中的孩子, 饱受着战火的 煎熬, 阳光般的年龄却要承受 那么多的不幸,此时此刻,你 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3. 成千上万的儿童因 为 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 园, 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 福和欢乐。
11语文高新五小“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习作课

指导学生看图叙事,边叙边议。
教法学法
1.教法:引导点拨法、思维图示法; 2.学法:小组合作法、交流展示法、导图总结法。
课 前
1.按照习作的要求,先仔细观察这张照片,同桌间可互相交流。 课前准备 2.观看电影《三毛流浪记》,明确时代背景,为写作文做充分准备。
创境引学 教学 环节 1.同学们, 战争给人类带 来的灾难是深 重的, 特别是那 些无辜的孩子。 很多孩子因为 战争失去了家 园,成了难民。 (播放视频) 2.看了这 些画面, 你最想 说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照 片) 1.当 这 张 照 片 出 现在你面前的时候, 你 第一眼注意到了什 么? 它带给你怎 样的 感受? 2.围 绕 照 片 中 的 主角——小男孩, 我们 该从 哪些方面去 描述 他呢? 3.同学们, 看着这 个孩子在大声哭喊着, 谁能 想象他会哭 喊些 什么 呢?到底发 生了 什么事情呢? 4.战 争 摧 毁 了 多 少个家庭呀! 谁能想象 这个 孤独的孩子 今后 的命运会如何呢? 5.看到这张照片, 我们 除了对这个 孩子 心存同情之外, 还想到 了什么呢? (要和平不 要战争!) 1.理清结构。 战争中的孩子 想 想这 篇习作 应有 几部 分内容?(两大部分:一 是照片中的内容;二是由 照片想到的,要和平不要 战争。) 2.确定题目。 习 作的 题目是 文章 的精 髓所在,好的题目可以在 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心。 确定题目的方法有很多, 那 么就 为这篇 习作 命个 题吧! 3.化静为动法 照 片所 描绘的 只是 生活 中的瞬间情景,看图(照 片)类习作就是要展开合 理 想象 ,从静 态引 出动 态,从瞬间写出过程,让 画面“活”起来,让画中 的人物“动”起来。 1937 年 3 月 8 日,日本侵略者把上海火车南站炸毁了,不一会儿,一些较 轻的物像离弦的箭一样从天而降,空气中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看着这幅情景,人们感觉很痛心,只有日本侵略者的脸上才露出一丝笑意。 透过硝烟,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个小孩。他的衣服上沾满了血迹,眼泪一滴一滴 地落在了地面上,不停地哭泣着,狠心的日本人并没有救那个小孩,还把他的父 母给捉了回去,他看见父母一步一步地离开自己,哭得更厉害了,但侵略者丝毫 没有同情,头也不回的就走了,表现的十分傲慢。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用同情的眼神望着小孩,又用仇恨的眼光望着日本人,却一点儿忙也帮不上,只 能叹着气,望着日本人离去,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憎恨。 在这满是烟雾的地方, 那位孤独的孩子一个人坐在地面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一座座建筑物倒下来。 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我们要共同享受这美丽的地球,不应该发性战 争,战争只会让人们多一些恐惧和悲伤,只有让和平永远逗留在人间才能多一些 欢笑。 明确目标 方法点拨 范文引路 妙笔生花 展示评价 修改誊写 出示评价标准:是否进行细致、具体的描述。 渲染了当时危急的氛围,是否抓住人物的神态进行 描绘。是否展开的丰富又合理的想象? 选择学生例文,师生共同点评。 (1)过渡:下面我们对几位同学的习作进行点 评。谁愿意读读自己的文章,我们互相学习,共同 提高。 (2)点评要求:从优点和建议两方面去评。可 以整体评文,也可以就某一方面点评。 (3 ) 两名学生汇报读文, 引导点评学生的习作。 学生点评修改。 同桌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观潮》语文教案: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语文知识结构

《观潮》语文教案: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语文知识结构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观潮》这篇课文;(2)通过思维导图,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主要内容和结构;(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2)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梳理知识的能力;(3)通过创意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分享的良好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表达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观潮》这篇课文;(2)通过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的知识结构;(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2. 教学难点:(1)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和技巧;(2)创意写作的思路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课文《观潮》;(2)思维导图模板;(3)创意写作纸张和文具。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2)计算机;(3)白板和markers。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潮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2)学生分享对潮汐的了解和印象;(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观潮》的内容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观潮》,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问题;(3)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梳理。
4. 创意写作(1)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2)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互相交流和分享;(3)教师评价和指导学生的写作成果。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观潮》和思维导图;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展示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