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课程。
三、编写说明1 .本考核大纲参考袁行需主编的教材《中国文学史》进行编写。
2 .本考核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3 .识记:(1)神话概念;(2)神话分类。
4 .理解:(1)中国神话特点;(2)中国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5 .运用:神话分类与中国神话重要神话举例,举神话的例子分析中国神话的特点、价值、意义。
第二章《诗经》1 .识记:(1)《诗经》;(2)三家诗、四家诗;(3)“诗六义”;(4)采诗、献诗、删诗;(5)重章。
2 .理解:(1)《诗经》类别及主要题材内容;(2)诗经艺术成就及影响。
3 .运用:赏析《诗经》主要题材诗歌。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1 .识记:(1)《尚书》;(2)《春秋》;(3)春秋三传;(4)春秋笔法;(5)编年体、国别体。
2 .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体例、内容和艺术特色。
3 .运用:先秦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识记;(1)《论语》《孟子》;(2)《庄子》;(3)《荀子》《韩非子》。
2 .理解:《庄子》三言说理。
3 .运用:分析庄子寓言的特点。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识记:(1)楚辞;(2)《离骚》;(3)《九歌》;(4)《九章》;(5)宋玉《九辩》;(6)香草美人。
2 .理解:(1)《离骚》内容及艺术特色;(2)屈原楚辞成就及影响。
3 .运用:结合《离骚》分析香草美人象征手法。
第二编秦汉文学史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1.识记:(1)《吕氏春秋》;(2)李斯刻石文;(3)《淮南子》。
4 .理解:《淮南子》的思想倾向、说理特点。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五章东汉辞赋1.识记:(1)汉大赋;(2)骚体赋;(3)诗体赋;(4)抒情小赋。
2.理解:(1)汉赋渊源及演变进程;(2)汉赋类别及散体大赋特征。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3

二、元杂剧的题材
1、社会公案剧:如《窦娥冤》、《鲁斋郎》、《灰栏记》等直接批判元代社会的黑暗不平,表现对清平社会的向往,最有现实意义。
2、 姻爱情剧:如《西厢记》、《曲江池》、《救风尘》等批判礼教对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爱情
自由的扼杀,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思想。
3 、文人剧:如《范张鸡黍》等再现元代文人的地位命运,传达他们对蒙 元社会失落、绝望、批判的心理。
3,剧本上:由曲文、宾白、提示文字组成的一个整体成熟的剧本,表现出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曲文主要是用于抒情,揭示人物内心。宾白主叙事交代情节,或插科打诨。曲文宾白不可分割而相辅相成。提示文字包括动作提示、舞台效果提示、道具提示、角色说明提示等四类。 4,角色上: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各种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
1,结构上: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四折之间,大多表现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
2,音乐上:一折安排一套宫调,由一人主场到底,一折一韵。或旦或末(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主要唱北曲。
4、神仙道化剧:如《陈抟高卧对元代社会的绝望之情。
5、家庭伦理剧:如《东堂老》等直接描写元代社会家庭,反映封建道德沦丧,旨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
6、 历史故事剧:如《单刀会》、《赵氏孤儿》等借历史抒发一种感慨,直接针对蒙元不平的
社会,以古责今。
四、北方戏剧圈的作家作品
1,大都作家群
(1) 纪君祥《赵氏孤儿》
悲剧色彩、自我牺牲精神、复仇主题、政治含义、域外影响
(2)杨显之《潇湘雨》,男子负心题材
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

1 新乐府运动: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由元稹,白居易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为标志的诗歌革新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求诗歌发挥积极社会作用,关注民生疾苦,同时,语言要平易浅切,自然流畅,并在创作上取得很大成绩,是现实主义在中唐诗坛的新发展。
2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年间崛起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此外还有李贺,贾岛等人,他们诗风相近,写诗力求奇创。
喜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形成奇绝险怪的诗风,为中唐诗坛开创新局面,但过分追求怪奇,有损诗歌的形象性和音韵美。
3边塞诗派:盛唐诗坛重要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等人。
主要反映边塞生活,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对现实的不满,格调雄浑豪放,境界阔达,形式上以乐府歌行体和五,七言绝句居多,开拓了诗歌题材,艺术上亦有所创新。
4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诗坛重要诗歌流派,代表作家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人,多以五言形式写山水田园,表现一种返璞归真的情趣和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淡远,并提高了诗歌表现的技巧,将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推向高峰5 上官体:初唐诗坛亦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风,内容狭窄,以应制奉诏唱和为主,形式“绮错婉媚”他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6 宫体诗:南朝梁陈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体,内容主要是描写宫廷生活,具体题材不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内容贫乏,且无高尚情操志趣,形式上追求绮艳,讲究词藻,对偶和声律,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及徐陵,庾肩吾,庾信,故又称“徐庾体’此诗体风靡文坛百余年,影响不好,但它将永明体进一步推向律化,并为唐诗繁荣积累了一定的表现技巧和语言材料。
7山水诗:以山水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的诗歌,产生并定型于南北朝,以其精美的诗歌意象,典雅华丽的文辞,清新亮丽的风格彻底扭转了东晋以来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到唐代经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的发展达至成熟期。
708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中国文学史考试科目代码:[708]一、考试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各种文体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要求掌握中国文学史上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章《诗经》1、《诗经》六义2.《诗经》内容题材、艺术特色。
第二章历史散文1、《春秋》笔法2. 《左传》艺术成就(熟读《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公子重耳之亡》等篇章)。
3、《战国策》的叙事特色第三章先秦诸子散文1、联系作品,论述《孟子》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2、联系作品,论述《庄子》散文艺术特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1、什么是楚辞?2、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熟读《离骚》、《山鬼》、《涉江》等)第五章汉赋的特征、渊源及其繁荣原因1、汉赋的形式体制特征与渊源2、汉赋的题材、内容与其思想意义、艺术特色。
第六章《史记》1、《史记》的性质与体制2、《史记》的思想内容。
3、全面掌握《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语言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能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第七章汉乐府诗歌1、“乐府“释义2、汉乐府内容题材、艺术特色。
第八章汉代五言诗1、《古诗十九首》的思想、艺术特点2、古诗十九首概念第九章建安文学1、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2、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3、曹植五言诗的成就与特色4、“建安风骨”5、“建安七子”第十章正始作家与西晋时诗人1、阮籍五言诗艺术特征2、左思《咏史》诗的思想、艺术特点第十一章陶渊明1、陶诗的“静穆”、“金刚怒目”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2、结合作品深入全面把握陶诗的艺术特色第十二章南朝诗文1、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成就与不足2、鲍照对诗歌题材的开拓及其艺术成就3、“永明体”的特点及代表作家4、南朝“宫体”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第十三章南北朝民歌、诗文1、南北朝民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2、庾信的诗文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小说1、志怪小说概念、《搜神记》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608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中国文学史考试科目代码:[608]一、考试要求略。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原始文学1.神话的定义2.我国神话的特点及保存状况3.掌握《鲧禹治水》、《女娲造人》、《后羿射日》、《黄帝蚩尤之战》等神话。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概况1.《诗经》的性质与时代2.《诗经》的编辑与流传,“采诗”与“删诗”、“三家诗”、“毛诗郑笺”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与艺术成就1.《诗经》的体制与主要内容2.《诗经》的艺术特色3.掌握《七月》、《生民》、《东山》、《氓》、《採薇》、《芣苢》等作品。
第三章历史散文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1.什么是甲骨卜辞,《易》卦爻辞?2.《尚书》的文学价值。
3.《春秋》的体例与笔法第二节《左传》1. 《左传》的名称、体例、与《春秋》的关系、春秋三传。
2. 《左传》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3. 《左传》艺术成就4.掌握《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公子重耳之亡》等篇章。
第三节《国语》与《战国策》1.《国语》的文学成就2.《战国策》的思想特征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4.要求掌握《勾践灭吴》(《国语》)、《苏秦始将连横》、《邹忌讽齐王纳谏》、《易水送别》、(《战国策》)等篇。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第一节诸子散文繁荣原因及其分期1.诸子散文繁荣原因2.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脉络第二节《论语》与《墨子》1.《论语》的文学成就2. 《墨子》对论说文的贡献3.掌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等作品。
第三节《孟子》1.孟子主要的哲学观点与政治主张2.《孟子》的文学特色3.掌握《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齐桓晋文之事》章等篇章第四章《荀子》与《韩非子》1. 《苟子》的主要文学成就2. 《韩非子》的主要文学成就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的来源1.什么是楚辞2.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第二节屈原的生平、时代和思想1.屈原的家世与生平主要事迹2.屈原的思想构成第三节屈原的作品1.屈原的艺术成就2.掌握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山鬼》、《涉江》等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汉赋的特征、渊源及其繁荣原因1.汉赋的特征与渊源2.汉赋繁荣于汉代的原因第二节汉赋的发展演变及主要作家1.汉赋发展的分期2.枚乘、司马相如、张衡在赋史上的贡献第三节汉赋的评价1.汉赋的题材、内容与其思想意义2.汉赋的艺术表现第二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1.司马迁家世与生平中对其创作《史记》有促进作用的素因第二节《史记》的体制与思想内容1.《史记》的性质与体制2.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指导思想3.《史记》的思想内容第三节《史记》的艺术成就1.全面掌握《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语言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能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2.掌握《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等篇章3.《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第四节《汉书》1.《汉书》在体制上对《史记》的继承与发展2.《汉书》在艺术上的特征第三章汉乐府诗歌1.“乐府“释义2.汉乐府诗的分类3.汉乐府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主要特点4.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的特色5.掌握《陌上桑》、《上邪》、《孔雀东南飞》等作品第四章汉代五言诗第一节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1.掌握汉代五言诗的发展过程,各阶段五言诗创作特点及代表作家、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大纲全文定稿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说明一、《中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
进修者应已初岁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读懂文言文的基本能力。
二、自先秦至近代,是《中国文学史》的时间跨度。
通过学习《中国文学史》,自学者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诸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获得基本的了解。
进一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
三、《中国文学史》的教学用书,目前可在以下三种中任选一种: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
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不包括近代文学部分,若选择此书为教学用书,则在教学近代文学部分时,必须再以另一部书作为教学用书。
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一、社会概况遍布全国的原始人遗址的发掘和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周口店中国猿人的骸骨化石。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夏禹传子,标志着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殷商时代:奴隶社会完成。
武王伐纣,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成、康时期,生产发展,社会繁荣。
厉、幽残暴,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诸侯争霸,战乱频仍,进入了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地主阶级兴起,奴隶制解体,伴随着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出现了百家争鸣、学术文化空前繁荣的盛况。
一、文学概况我国原始社会的文学是口头文学,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录,大部分年久失传,见于文献的只有少数歌谣和零星神话。
《吕氏春秋•淫辞篇》和《淮南子•道应训》所载的“举重劝力之歌”,表明了原始歌谣与集体劳动的关系。
《吕氏春秋•古乐篇》昕记“万天氏之乐”,证明远古时期歌谣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弹歌》等原始歌谣。
神话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
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留在《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列子入《楚辞•天问》及其他一些古籍中。
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神话传说它包括神话与传说两个部分。
一个偏重于指关于人神起源万物初始的来历,一个偏重于口头流传的关于世界来源及英雄故事的说法。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传说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2、《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3、乐府原指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
魏晋六朝时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乐府始于秦,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4、《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5、唐传奇小说体裁之一。
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特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
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中国文学史大纲(2)

先秦文学大纲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
“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
“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
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
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
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
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等;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
其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
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
另外《左传》、《国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中国文学史》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三个部分,都是大学中文系本科的重要基础课程。
本门课程考试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本史实和作家作品,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2、《诗经》
3、《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4、《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5、屈原与楚辞
(二)秦汉文学
1、秦及西汉散文
2、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3、司马迁与《史记》
4、两汉乐府诗
5、东汉辞赋
6、《汉书》及东汉散文
7、东汉文人诗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2.两晋诗坛
3.陶渊明
4.南北朝民歌
5.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6.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7.庚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8.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9.魏晋南北朝小说
(四)隋唐五代文学
1.南北朝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2.盛唐的诗人群体
3.李白
4.杜甫
5.大历诗风
6.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诗人7.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8.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9.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10.晚唐诗歌
11.李商隐
12.词的初鐊及晚唐五代词
(五)宋代文学
1.宋初文学
2.柳永与北来前期词风的演变3.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4.苏轼
5.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6.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7.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8.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9.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10.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11.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12.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六)元代文学
1.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2.关汉卿
3.王实甫的《西厢记》
4.白朴和马致远
5.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6.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7.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8.元代散曲
9.元代诗文
(七)明代文学
1.《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2.《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3.明代前期诗文
4.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5.明代杂剧的流变
6.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7.汤显祖
8.《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9.《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10.“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11.晚明诗文
12.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八)清代文学
1.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2.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3.清初白话小说
4.《聊斋志异》
5.《儒林外史》
6.《红楼梦》
7.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8.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九)近代文学
1.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2.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3.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4.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二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1.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①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②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③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④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2.鲁迅(一)
①《呐喊》、《彷徨》
②《野草》、《朝花夕拾》
3.小说(一)
①“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②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③“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4.通俗小说(一)
①通俗小说的基本情况
②张恨水
5.郭沫若
①《女神》的产生和影响
②郭沫若其他自由体诗创作概况
③历史剧创作
6.新诗(一)
①新诗诞生的背景及五四新诗运动
②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
③“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④前期新月派诗歌的贡献
⑤纯诗及早期象征诗派
⑥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7.散文(一)
①《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②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③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④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⑤“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8.戏剧(一)
①文明新戏概况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③“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④田汉、丁西林对早期话剧文学的贡献
(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1.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①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②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③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2.茅盾
①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②茅盾的小说成就
3.老舍
①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②《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③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4.巴金
①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②《家》的杰出成就
③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5.沈从文
①边城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②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③文学理想的寂寞
6.小说(二)
①“左联”和左翼小说
②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③海派小说
7.通俗小说(二)
①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
②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
8.新诗(二)
①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②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③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9.鲁迅(二)
①鲁迅杂文
②《故事新编》
10.散文(二)
①幽默闲适小品的创作
②左翼作家的散文创作
③“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④报告文学与游记
11.曹禺
①曹禺现代名剧
②曹禺剧作的命运
12.话剧(二)
①“广场”戏剧概况
②“剧场戏剧”创作
(三)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1.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①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2.赵树理
①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
②赵树理小说创作
3.小说(三)
①暴露与讽刺
②体验与追忆
③通俗与先锋
④现实与民间
4.通俗小说(三)
①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
②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③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5.艾青
①艾青的历史地位
②艾青的诗歌创作
6.新诗(三)
①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
②校园诗人群与“中国新诗派”7.散文(三)
①报告文学的勃兴
②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③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8.戏剧(三)
①“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②大后方、上海孤岛戏剧
③沦陷区戏剧
第三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一)50-70年代的文学1.文学的“转折”
2.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3.矛盾和冲突
4.隐夫的诗人和诗派
5.诗的几种体式
6.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7.农村小说
8.对历史的叙述
9.另一类小说的处境
10.在主流之外
11.散文
12.话剧
13.走向“文革文学”
14.重新构造“经典”
15.分裂的文学世界
(二)80年代以来的文字
1.80年代的文学环境
2.80年代文学概况
3.80年代初期的小说
4.80年代的诗
5.新诗潮
6.80年代后期的小说(一)
7.80年代后期的小说(二)
8.女作家的创作
9.散文创作
10.90年代的文学状况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主要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简述题、论述题等。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闭卷,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
考试时间为三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