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必读作品与文献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现代文学部分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代。

16.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美文》,指出国外美文的相关分类。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运动

1928 | 1937 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 (左翼) 运动
1、国民党破坏了以国 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 革命统一战线,开始 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 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 革命的格局 2、1928年前后,国际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 勃发展,成立了国际 革命作家联盟。 3、从混合型的革命文 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
1、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学改良运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 发展。 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 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 动而发生的。
1917 | 1927 五四文学 革命运动
【运动过程】 1、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志着“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胡适和 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 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 开始。 2、1918年1月首刊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 。5月,刊登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 记》,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 学》。 3、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 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 【主要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文学革命的 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迫切 要求; 2、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 3、介绍、翻译外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运动
运动 发生背景 运动过程&主要内容 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 “我手写我口”) 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 位和社会作用) 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 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提出“崇白话而废 文言”)
1840 | 1916 晚清文学 改良运动
1937·7·7抗日战争 爆发,抗战文学运动 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1937 | 1945 抗日战争 文学运动

浅谈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浅谈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浅谈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作者:于薇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是五四新文化时期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胡适提倡白话文学观,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唯一宗旨,我们要看到其对新文学革命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他的局限性。

关键词: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白话国语“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重要内容就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胡适作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之一,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吹响了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号角,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他的另外一篇重要文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概括了文学建设的明确目标,并具体介绍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程序。

跟《文学改良刍议》相比,它重在的具体的“建设”方面,这是新文化运动从“破”到“立”的一个开始。

[1]《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目标宗旨就是“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2],而真正的“国语”就是白话文。

胡适认为文言文是不能表现淋漓尽致地表现真实感情的,与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相比,白话文更浅进易懂,便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胡适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若要有活文学,必须要用白话文创作。

胡适彻底动摇了两千年来文言文作为文学正宗的地位,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在当时,胡适的这一呼声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之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也遭到了保守派的猛烈攻击。

当时社会落后、民族危难,文言八股等传统的文学语言形式,由于被上层士大夫所垄断,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与书面文学相隔绝,已不能担当传播新文化、启蒙思想的重任,阻碍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而白话因其自身的优点,更适于表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心境,使文学与群众的关系更近了一步接近广大民众,为群众所接受,它是有资格成为我们的“国语”的,所以白话文,便成了新文学最强有力的载体和工具。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10月1日,陈独秀针对康有为一意要把孔教订为国教的论调,在《新青年》二卷二号上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文章指出孔教和帝制的关系,说"别尊卑、重阶级、事天尊君"这些孔教思想,正为历代帝王所利用。

定孔教为国教,不但违反思想自由之原则,而且违反宗教信仰自由之原则。

他认为民主国之祀孔,正如主张专制国祀华盛顿、卢梭一样的荒诞不经。

1917年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文章首先对体育的涵义作了科学的解释:"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

他指出:知识和道德诚然可贵,但身体也很重要。

身体犹如"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

他强调指出,"密如牛毛"的繁重课程,对学生只能起到"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的严重危害作用。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

《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第一章二十年代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一、填空题:1、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2、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3、“五四”时期,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一为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一为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4、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5、1918年,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6、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7、为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新青年》上演了一出双簧,由钱玄同托名(王敬轩)将反对文学革命的各种言论汇成长信给《新青年》编辑部,再由(刘半农)代表《新青年》予以批驳。

8、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第一部正式发表的话剧作品。

9、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

这是文学革命最早的光辉实绩,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10、写于1921年的(《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

11、胡适在纲领性的(《论新诗》)中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后来,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12、新文学的第一个新诗刊物是1922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的(《诗月刊》)。

13、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和(汪静之)四人,他们于1922年4月出版了诗歌合集(《湖畔》)。

14、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新诗集。

现代文学史必读书目及参考文献

现代文学史必读书目及参考文献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蔡元培《答林琴南书》《文学研究会宣言成仿吾《新文学的使命》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评论节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王瑶《论五四时期对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第二章鲁迅一《狂人日记》《孔乙己》《在酒楼上》《无常》《死火》《影的告别》《腊叶》《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通读《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评论节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张定璜《鲁迅先生》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第三章小说一冰心《超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王鲁彦《菊英的出嫁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庐隐《海滨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评论节选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沈从文《论中国创作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册陈平原《许地山:饮温儒敏《一份率真,一份才情》丁帆《乡土文学派小说主题与技第四章通俗小说一徐振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张恨水《春明外史》程小青“霍桑系列”第五章郭沫若《凤凰涅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太阳礼赞》《瓶·第十六首:春莺曲》《瓶·第三十七首》《屈原》《论诗三札》《我的作诗经过》《<少年维特之烦恼>评论节选温儒敏《郭沫若其人其诗》邹羽《批判与抒情》王文英《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审美价值》第六章新诗一胡适《蝴蝶》《一颗星儿》沈尹默《月夜》刘半农《叫我如何不冰心《繁星》第1、7、10、75、131首,《春水》第5、105首李金发《弃妇》闻一多《忆菊》《死水》《发现》评论节选冯文炳《谈新诗》杜荣根《寻求与超越》龙泉名《中国新诗流郭小聪《在新世纪的门槛上》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第七章散文一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北京的茶食》冰心《往事》其二至八 《山中杂记》之七 《寄小读者--通讯七》评论节选刘纳《五四新文学中的散文》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第八章戏剧一田汉《获虎之夜》丁西林《一只马蜂》评论节选孙庆升《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侍桁《西林独幕剧》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鲁迅《文艺与革命》《“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周起应《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评论节选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马良春、张大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荣太之《中国左翼作第十章茅盾《蚀》《子夜》《春蚕》评论节选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乐黛云《<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第十一章老舍《骆驼祥子》《月牙儿》《断魂枪》评论节选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樊骏《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张慧珠《老舍创作论》第十二章巴金《家》《寒夜》《春天里的秋天》评论节选陈思和《人格的发展·巴金传》曼生《别了,旧生活!新生活万第十三章沈从文《萧萧》《丈夫》《边城》评论节选汪曾祺《又读<边城>》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王晓明《沈从文:“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第十四章小说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李劼人《死水微澜》萧乾《雨夕》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评论节选茅盾《女作家丁玲》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孟实《<谷>和<落日光>》郭沫若《中国左拉之待望》秦林芳《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吴福辉《带着枷锁的笑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张恨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刘云若《红杏出墙记》第十六章新诗二殷夫《我们》臧克家《难民》《春鸟》蒲风《咆哮》何其芳《预言》《花环》《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卞之琳《距离的组织废名《十二月十九日夜》林徽因《别丢掉》评论节选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阎京城《波澜壮阔的平淡》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回顾与第十七章鲁迅二《灯下漫笔》《这个与那个》《“友邦惊诧”论》《病后杂谈》《阿金》《铸剑》《采薇》评论节选画室(冯雪峰)《革命与知识阶级》何凝(瞿秋白)《<鲁迅杂感选王瑶《鲁迅<故事新编>散论》《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第十八章散文二郁达夫《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何其芳《独语》《画梦录》萧红《过夜》吴伯萧《夜读》评论节选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钱理群《名作重读》唐湜《人似屏中行》杜丽莉《论<画梦录>》谢友祥《论林语堂的闲谈散文》第十九章曹禺《雷雨》《北京人》评论节选刘西渭《雷雨》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钱谷融《“你忘了你钱谷融《谈谈<日出>中的陈白露》辛宪锡《<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第二十章戏剧二夏衍《上海屋檐下》评论节选王文英《现实主义的杰作--<上海屋檐下>》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毛泽东《在延安文学座谈会上的讲话》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评论节选胡乔木《当前思想路线的若干问题》温儒敏《胡风的体验现实主义批何其芳《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第二十二章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评论节选黄修己《总也忘不了他》戴光中《赵树理》杨天舒《农村舞台上第二十三章小说三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张天翼《华威先生》张爱玲《金锁记》《封锁》孙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干评论节选赵园《路翎小说的形象与美感》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新小说的诞生》赵园《孙犁对“单纯情调”的追求》第二十四章通俗小说三秦瘦鸥《秋海棠》予且“都市百态”小说新鸳鸯蝴蝶派(“新第二十五章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黎明的通知》评论节选杨匡汉、杨匡满《艾青传论》骆寒超《时代感 历史感 传统感》王彪《论艾青诗歌的力感》第二十六章新诗三田间《给战斗者》阿垅《纤夫》绿原《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冯至《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准备深穆旦《赞美》《诗八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春》《合唱》评论节选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袁可嘉《九叶集·序》郑敏《诗人与矛盾》许霆、鲁德俊《十四行诗在中国》第二十七章散文三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梁实秋《雅舍》沙汀《随军散记》纪果庵《小城之恋》评论节选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余光中《文章与前额并高》第二十八章戏剧三《白毛女》《芳草天涯》评论节选孟悦《<白毛女>的演变启示》陈坚《夏衍的文学和生活道路》周作人《人的文学》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书》《文学研究会宣言》沈雁冰《文学与人生》大系·建设理论集》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王瑶《论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示众》《阿q正传》《阿长与山海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野草>英文译本序》陈涌《鲁迅小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小说的精神象征》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台静农《拜堂》冯文炳《竹林的故事》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陈平原《许地山:饮过恒河圣水的奇人》土文学派小说主题与技巧的再认识》春明外史》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地球,我的母亲》《夜步十里松原》《天狗》《瓶·第三十七首》《我想起了陈涉吴广》《<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蒋铮《人的解放与艺术的解放》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汪静之《伊底眼》宗白华《夜》朱湘《采莲曲》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龙泉名《中国新诗流变论》孙玉石《最丰富的想象在这里开花》情感与形式》孙玉石《穿起那串散乱的珠子》俞平伯《清河坊》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春》小读者--通讯七》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梁遇春《观火》代散文研究》孙席珍《论现代中国散文》林独幕剧》胡宁荣《谈丁西林独幕喜剧的特色》死去了的阿Q时代》茅盾《从牯岭到东京》梁实秋《文学与革命》冯雪峰《关于“第三种人文学”的倾向与理论》朱光潜《谈美·开场话》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荣太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夜>的比较分析》王晓明《潜流与漩涡》国现代小说史》赵园《北京:城与人》老舍创作论》樊骏《认识老舍》了,旧生活!新生活万岁!》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王安忆《走出凤凰》沙汀《代理县长》艾芜《山峡中》吴组缃《一千八百担》林徽因《九十九度中》施蛰存《春阳》张恨水《啼笑因缘》王晓明《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赵园《论小说十家》许子东《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微笑》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红杏出墙记》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蒲风《咆哮》陈梦家《再看见你》戴望舒《雨巷》《寻梦者》卞之琳《距离的组织》《断章》林庚《春天的心》情感与形式》孙玉石《梦中升起的小花》李书磊《春天的心是关不住的》主义诗歌潮流的回顾与评析》孙玉石《新诗:现代与传统的对话》惊诧”论》《二丑艺术》《捣鬼心传》《奇怪》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刘再复《文学的反思》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独语》《画梦录》李广田《回声》林语堂《方巾气研究》论小品文笔调》鲁迅《小品文的危机》李健吾《李健吾批评文集》蒋心焕、吴秀亮《试论闲适派散文》的闲谈散文》钱谷融《“你忘了你是怎样一个人啦!”--谈周朴园》<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讨》朱栋霖《曹禺戏剧与契诃夫》现实主义的路》胡风的体验现实主义批评体系》支克坚《胡风论》杨天舒《农村舞台上的“丑角艺术家”》钱钟书《围城》路翎《饥饿底郭素娥》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国现代小说史》温儒敏《<围城>的三重意蕴》纯情调”的追求》新鸳鸯蝴蝶派(“新洋场小说”)《我爱这土地》《手推车》史感 传统感》赵午生《艾青--三十年代诗坛升起的灿烂明星》天真的乐观主义者》郑敏《金黄的稻束》《音乐》辛笛《风景》的暴雨》《我们准备深深地领受》陈敬容《划分》《春》《合唱》李季《王贵与李香香》谢冕《一颗星亮在天边:穆旦诗全编·序》四行诗在中国》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爱》小城之恋》谈静《“爱”的赏析》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和生活道路》。

现代文学笔记

现代文学笔记

五四文学革命文章:1.胡适于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2.1917,胡适又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将他的文学革命主张归纳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大字,并把这“十字”视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唯一宗旨”和“根本主张”)3.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腐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4.周作人1919年前后《思想革命》(之所以要反对旧文学,不只是因为文言晦涩难解,而且还因为古文所表现的思想荒谬,因而“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人的文学》内容:(A.欧洲与中国对于人的发现B.关于什么是人?什么是非人?“人”具有“肉”与“灵”二重性,既“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具有精神的“灵”的追求和改造生活的理性力量,“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

凡是背离这两种属性辩证统一的都不是人,过于张扬灵的乃是神,过于沉溺于肉的乃是兽。

C.理想的人的生活是什么?首先改良人类的关系D.中国的文学尚没有人的文学E.人的文学应该是什么?灵与肉的结合,人人平等的关系,“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

”)意义1.《人的文学》一文的最大贡献,是把五四人的发现与文学的发现统一起来,将五四思想革命精神灌输到文学革命中去,在“人”的历史焦点上,找到了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契合点。

2.周作人的“人学”的第二个特点,是他自觉地运用生物学、文化人类学、道德史、性心理等学科的知识去认识“人”,第一次揭开了蒙在“人”身上的种种神秘的面纱,使得中国人民有可能把对人自身的认识建筑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

《平民文学》(进一步要求新文学以通俗的白话语言和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体裁来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从而将“人的文学”口号中“人”的概念具体化了。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现代文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早在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3.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4.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特别是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5.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就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6.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7.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的发展。

8.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他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白之争在当时已经成为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之一。

文中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俗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9.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我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以来,已有一年多了。

这十几个月之中,这个问题居然引起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讨论,居然受了许多很可使人乐观的响应。

我想我们提倡文学革命的人,固然不能不从破坏一方面下手。

但是我们仔细看来,现在的旧派文学实在不值得一驳。

什么桐城派的古文哪,《文选》派的文学哪,江西派的诗哪,梦窗派的词哪,《聊斋志异》派的小说哪--都没有破坏的价值。

他们所以还能存在国中,正因为现在还没有一种真有价值、真有生气、真可算作文学的新文学起来代他们的位置。

有了这种“真文学”和“活文学”,那些“假文学”和“死文学”,自然会消灭了。

所以我望我们提倡文学革命的人,对于那些腐败文学,个个都该存一个“彼可取而代也”的心理,个个都该从建设一方面用力,要在三五十年内替中国创造出一派新中国的活文学。

我现在作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贡献我对于建设新文学的意见。

我且先把我从前所主张破坏的八事引来作参考的资料:一,不作“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不作“无病呻吟”的文字。

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语烂调。

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

六,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俗字。

这是我的“八不主义”,是单从消极的、破坏的一方面着想的。

自从去年归国以后,我在各处演说文学革命,便把这“八不主义”都改作了肯定的口气,又总括作四条,如下: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这是“不作言之无物的文字”一条的变相。

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是二、三、四、五、六诸条的变相。

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这是“不摹仿古人”一条的变相。

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这是“不避俗话俗字”的变相。

这是一半消极,一半积极的主张。

一笔表过,且说正文。

(二)我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

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

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便不能发达。

这是我这一篇文字的大旨。

我曾仔细研究:中国这二千年何以没有真有价值真有生命的“文言的文学”?我自己回答道:“这都因为这二千年的文人所作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己经死了的语言文字作的。

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文学。

所以中国这二千年只有些死文学,只有些没有价值的死文学。

”我们为什么爱读《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呢?因为这两首诗是用白话作的。

为什么爱读陶渊明的诗和李后主的词呢?因为他们的诗词是用白话作的。

为什么爱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诸诗呢?因为他们都是用白话作的。

为什么不爱韩愈的《南山》呢?因为他用的是死字死话。

……简单说来,自从《三百篇》到于今,中国的文学凡是有一些价值有一些儿生命的,都是白话的或是近于白话的。

其余的都是没有生气的古董,都是博物院中的陈列品!再看近世的文学:何以《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可以称为“活文学”呢?因为它们都是用一种活文字作的。

若是施耐庵、邱长春、吴敬梓、曹雪芹,都用了文言作书,他们的小说一定不会有这样生命,一定不会有这样价值。

读者不要误会,我并不曾说凡是用白话作的书都是有价值、有生命的。

我说的是:用死了的文言决不能作出有生命有价值的文学来。

这一千多年的文学,凡是有真正文学价值的,没有一种不带有白话的性质,没有一种不靠这个“白话性质”的帮助。

换言之:白话能产出有价值的文学,也能产出没有价值的文学;可以产出《儒林外史》,也可以产出《肉蒲团》。

但是那已死的文言只能产出没有价值、没有生命的文学,决不能产出有价值、有生命的文学;只能作几篇《拟韩退之〈原道〉》或《拟陆士衡〈拟古〉》,决不能作出一部《儒林外史》。

若有人不信这话,可先读明朝古文大家宋濂的《王冕传》,再读《儒林外史》第一回的《王冕传》,便可知道死文学和活文学的分别了。

为什么死文字不能产生活文学呢?这都由于文学的性质。

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达意表情;达意达得妙,表情表得好,便是文学。

那些用死文言的人,有了意思,却须把这意思翻成几千年前的典故;有了感情,却须把这感情译为几千年前的文言。

明明是客子思家,他们须说“王粲登楼”、“仲宣作赋”;明明是送别,他们却须说“《阳关》三迭”、“一曲《渭城》”;明明是贺陈宝琛七十岁生日,他们却须说是贺伊尹、周公、傅说。

更可笑的:明明是乡下老太婆说话,他们却要叫她打起唐宋八家的古文腔儿;明明是极下流的妓女说话,他们却要她打起胡天游、洪亮吉的骈文调子!……请问这样作文章,如何能达意表情呢?既不能达意,既不能表情,哪里还有文学呢?即如那《儒林外史》里的王冕,是一个有感情、有血气、能生动、能谈笑的活人。

这都因为作书的人能用活言语活文字来描写他的生活神情。

那宋濂集子里的王冕,便成了一个没有生气,不能动人的死人。

为什么呢?因为宋濂用了二千年前的死文字来写二千年后的活人;所以不能不把这个活人变作二千年前的木偶,才可合那古文家法。

古文家法是合了,那王冕也真“作古”了!因此我说,“死文言决不能产出活文学”。

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作国语的文学。

(三)上节所说,是从文学一方面着想,若要活文学,必须用国语。

如今且说从国语一方面着想,国语的文学有何等重要。

有些人说:“若要用国语作文学,总须先有国语。

如今没有标准的国语,如何能有国语的文学?”我说,这话似乎有理,其实不然。

国语不是单靠几位言语学的专门家就能造得成的;也不是单靠几本国语教科书和几部国语字典,就能造成的。

若要造国语,先须造国语的文学。

有了国语的文学,自然有国语。

这话初听了似乎不通。

但是列位仔细想想便可明白了。

天下的人谁肯从国语教科书和国语字典里面学习国语?所以国语教科书和国语字典,虽是很要紧,决不是造国语的利器。

真正有功效有势力的国语教科书,便是国语的文学,便是国语的小说、诗文、戏本。

国语的小说、诗文、戏本通行之日,便是中国国语成立之时。

试问我们今日居然能拿起笔来作几篇白话文章,居然能写得出好几百个白话的字,可是从什么白话教科书上学来的吗?可不是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书学来的吗?这些白话文学的势力,比什么字典教科书都还大几百倍。

《字典》说“这”字该读“鱼彦反”,我们偏读它做“者个”的者字。

《字典》说“么”字是“细小”,我们偏把它用作“什么”、“那么”的么字。

字典说“没”字是“沉也”,“尽也”,我们偏用它做“无有”的“无”字解。

《字典》说“的”字有许多意义,我们偏把它用来代文言的“之”字,“者”字,“所”字和“徐徐尔,纵纵尔”的“尔”字。

……总而言之,我们今日所用的“标准白话”,都是这几部白话的文学定下来的。

我们今日要想重新规定一种“标准国语”,还须先造无数国语的《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

所以我以为我们提倡新文学的人,尽可不必问今日中国有无标准国语。

我们尽可努力去作白话的文学。

我们可尽量采用《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的白话。

有不合今日的用的,便不用它;有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助;有不得不用文言的,便用文言来补助。

这样做去,决不愁语言文字不够用,也决不用愁没有标准白话。

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白话,就是将来中国的标准国语。

造中国将来白话文学的人,就是制定标准国语的人。

我这种议论并不是“向壁虚造”的。

我这几年来研究欧洲各国国语的历史,没有一种国语不是这样造成的。

没有一种国语是教育部的老爷们造成的。

没有一种是言语学专门家造成的。

没有一种不是文学家造成的。

我且举几条例为证:一、意大利。

五百年前,欧洲各国但有方言,没有“国语”。

欧洲最早的国语是意大利文。

那时欧洲各国的人多用拉丁文著书通信。

到了十四世纪的初年,意大利的大文学家但丁(Dante)极力主张用意大利话来代拉丁文。

他说拉丁文是已死了的文字,不如他本国俗话的优美。

所以他自己的杰作《喜剧》,全用脱斯堪尼(Tuscany)(意大利北部的一邦)的俗话。

这部《喜剧》,风行一世,人都称它做“神圣喜剧”。

那“神圣喜剧”的白话后来便成了意大利的标准国语。

后来的文学家包卡嘉(Boccacio, 1313--1375)和洛伦查(Lorenzo de Medici)诸人也都用白话作文学。

所以不到一百年,意大利的国语便完全成立了。

二、英国。

英伦虽只是一个小岛国,却有无数方言。

现在通行全世界的“英文”,在五百年前还只是伦敦附近一带的方言,叫做“中部土话”。

当十四世纪时,各处的方言都有些人用来作书。

后来到了十四世纪的末年,出了两位大文学家,一个是赵叟(Chaucer, 1340--1400)一个是威克列夫(Wycliff, 1320--1384)。

赵叟作了许多诗歌,散文都用这“中部土话”。

威克列夫把耶教的《旧约》、《新约》也都译成“中部土话”。

有了这两个人的文学,使把这“中部土话”变成英国的标准国语。

后来到了十五世纪,印刷术输进英国,所印的书多用这“中部土语”,国语的标准更确定了。

到十六、十七两世纪,莎士比亚和“伊里莎白时代”的无数文学大家,都用国语创造文学。

从此以后,这一部分的“中部土话”,不但成了英国的标准国语,几乎竟成了全地球的世界语了!此外,法国、德国及其他各国的国语,大都是这样发生的,大都是靠着文学的力量才能变成标准的国语的。

我也不去一一的细说了。

意大利国语成立的历史,最可供我们中国人的研究。

为什么呢?因为欧洲西部北部的新国,如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他们的方言和拉丁文相差太远了,所以他们渐渐的用国语著作文学,还不算希奇。

只有意大利是当年罗马帝国的京畿近地,在拉丁文的故乡,各处的方言又和拉丁文最近。

在意大利提倡用白话代拉丁文,真正和在中国提倡用白话代汉文,有同样的艰难。

所以英、法、德各国语,一经文学发达以后,便不知不觉的成为国语了。

在意大利却不然。

当时反对的人很多,所以那时的新文学家,一方面努力创造国语的文学,一方面还要作文章鼓吹何以当废古文,何以不可不用白话。

有了这种有意的主张,(最有力的是但丁Dante)和阿儿白狄Alberti)两个人)又有了那些有价值的文学,才可造出意大利的“文学的国语”。

我常问我自己道:“自从施耐庵以来,很有了些极风行的白话文学,何以中国至今还不曾有一种标准的国语呢?”我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

这一千年来,中国固然有了一些有价值的白话文学,但是没有一个人出来明目张胆的主张用白话为中国的“文学的国语”。

有时陆放翁高兴了,便作一首白话诗;有时柳耆卿高兴了,便作一首白话词;有时朱晦庵高兴了,便写几封白话信,作几条白话札记;有时施耐庵、吴敬梓高兴了,便作一两部白话的小说。

这都是不知不觉的自然出产品,并非是有意的主张。

因为没有“有意的主张”,所以作白话的只管作白话,作古文的只管作古文,作八股的只管作八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