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

合集下载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

1.项目名称脑脊液常规(1)标本处理1.标本送验必须及时,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验。

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分解使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溶解。

2.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EDTA盐抗凝。

(2)一般性状检查主要观察颜色与透明度,可记录为水样透明、白雾状浑浊、微黄浑浊、绿黄浑浊、灰白浑浊等。

脓性标本应立即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检查细菌,并应及时接种培养基。

1)红色:如标本为血性,为区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应注意:(1)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沉淀(1500r/min),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的时间已超过4h。

如上层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2)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外伤引起出血时也可见到。

因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所致。

2)黄色:除陈旧性出血外,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也可呈黄色。

黄疸患者的脑脊液也可呈黄色。

但前者呈黄色透明的胶冻状。

3)米汤样:由于白(脓)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

4)绿色:可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5)褐或黑色: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

(3)潘氏(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试剂]5%苯酚溶液:取纯苯酚25m1,加蒸馏水至500m1,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

[操作]取试剂2—3m1,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l一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土):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十):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2十):白色浑浊。

强阳性(3十):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十):白色凝块。

[临床意义]正常时多为阴性。

脑脊液CSF常规检查作业指导书

脑脊液CSF常规检查作业指导书

脑脊液CSF常规检查作业指导书1 检验目的脑脊液常规检查对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及某些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2 检测原理一般性状检查采用目测法;蛋白定性试验采用Pandy原理(脑脊液中的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混浊或沉淀);细胞学检查采用显微镜检查法。

3 标本3.1 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生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

第一管作细菌学检查,第二管作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常规检查。

3.2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到检验科化验室(根据检验目的的不同分送不同的检验室),一般不能超过2小时,因为放置时间过久,其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结果。

采集的脑脊液标本应尽量避免凝固和混入血液。

4 设备和试剂4.1 仪器:OLYMPUS公司的CH-2显微镜。

4.2 试剂:5%苯酚溶液;冰醋酸。

4.3 设备:Vetri-plast一次性计数板(Cod. 211710)。

5 操作步骤5.1 一般性状检查观察脑脊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5.2 潘氏(Pandy)定性试验5.2.1 取5%苯酚溶液2~3ml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管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5.2.2 结果判断: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阳性:有明显白色浑浊或浓絮状沉淀;强阳性:有白色絮状物凝块。

5.3 细胞计数5.3.1 细胞总数对澄清的脑脊液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一次性计数板,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混浊或带血的脑脊液可用细胞稀释液或者生理盐水稀释混匀后滴入一次性计数板内,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

5.3.2 白细胞计数小试管内放入冰乙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粘有冰乙酸后倾之,然后滴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一次性计数池内,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白细胞数。

5.3.3 白细胞分类计数直接分类法:如果白细胞数每微升不超过20,可不分类计数;如超过20应分类计数。

脑脊液常规检查作业指导书

脑脊液常规检查作业指导书

脑脊液常规检查作业指导书一、背景知识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简称CSF)是一种存在于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隙中的无色透明液体,由脉络丛分泌而成。

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方法,对于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份脑脊液常规检查的作业指导书,以便他们能够正确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提供准确的检查结果和诊断依据。

三、检查方法1. 患者准备a) 在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前,需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b) 患者在检查前需禁食4-6小时,以减少脑脊液产生,避免误差。

c) 记录患者的相关病史,如手术史、用药史等。

2. 检查准备a) 检查仪器:脑脊液采集套装、橡胶手套、酒精、棉签、无菌穿刺针、无菌注射器、常规检查用试管等。

b) 核对检查仪器是否齐全,检查仪器严禁交叉使用。

3. 检查步骤a) 选择合适的脑脊液采集部位:常用的采集部位有腰椎间隙和枕额部蛛网膜下腔。

b) 患者取侧卧位,将患者腰椎弯曲并尽量将腿屈曲,或者将患者头部向胸部弯曲,以暴露采集部位。

c) 采用无菌穿刺针进行脑脊液穿刺,先用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然后进行穿刺,穿刺时注意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神经或血管。

d) 抽取脑脊液:在穿刺后,将注射器连接到穿刺针上,轻轻抽吸脑脊液,避免产生气泡。

e) 抽取足够的脑脊液后,将脑脊液转入试管中,并封闭试管。

四、常规检查内容及操作1. 外观检查:检查脑脊液的色泽、透明度和悬浮物,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应为无色透明液体。

a) 将脑脊液试管放置于光源下观察,记录颜色的变化。

b) 检查透明度:轻轻晃动试管,观察脑脊液的透明度变化。

c) 注意观察是否存在悬浮物,如脓细胞、红细胞或白细胞等。

2. 常规检验项目:a) 应进行的常规检验项目包括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含量等。

b)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其他相关的检验项目,如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病毒PCR等。

脑脊液检验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脑脊液检验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文件编号:ABCD-SOP-07-25版序:2005-01页码:第1 页,共7 页[标本采集]1.标本送检必须及时,收到标本后应即将检验。

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分解使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者溶解。

2.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 EDTA 盐抗凝。

[操作步骤]一、常规检验:1、 (CSF)颜色检查[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

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者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 (0-8) × 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文件编号:ABCD-SOP-07-25版序:2005-01页码:第2 页,共7 页[临床意义](1) 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者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实用】脑脊液常规检查-临床检验手册

【实用】脑脊液常规检查-临床检验手册

【实用】临床检验手册
脑脊液常规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检查颜色、透明度和是否凝结以及葡萄糖定性和蛋白定性,还包括显微镜检查。

参考值: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呈五色透明水样液体,不凝结,葡萄糖定性阳性,蛋白定性阴性。

显微镜下细胞数<10个/Li l,多为淋巴细胞。

临床意义:当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可呈粉红色(新鲜出血)或黄色(陈旧出血);黄色脑脊液还可见于重症黄疸。

乳白色混浊的脑脊液可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

当化脓性脑膜炎时,由于脑脊液中含有较多的纤维蛋白,放置1~2小时后,可出现凝块。

正常脑脊液中应无红细胞,当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损伤时可有大量红细胞出现。

正常脑脊液中细胞数很少,成人平均0~10个/u 1,儿童0~15个/u l,多为淋巴细胞。

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时,脑脊液中细胞数会增多,但增多的程度与病变的性质有关。

肿瘤: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胞数量正常或轻度增加。

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总数轻度增多。

化脓性脑膜炎时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细胞数量显著增多。

在寄生虫脑病时,可见到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急性白血病并发脑膜白血病时,白细胞增加,还可以见到相应的幼稚细胞。

[要求]用作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标本一定要及时送检。

药海无涯学无止境专注医学领域。

脑脊液检验操作规程

脑脊液检验操作规程

脑脊液检验操作规程湖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HNZLYY-JYK-ZY-LJ -001 脑脊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程序第1页共5页脑脊液常规检验操作程序1.目的保证脑脊液常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及时。

2.适用范围脑脊液常规检测,标本类型为脑脊液。

3.职责3..1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检验人员向临床提供脑脊液标本量、保存条件、注意事项、生物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

3.2脑脊液标本的运送由临床卫生员运送。

3.3收集与处理检验后脑脊液标本由检验卫生员统一送到医院垃圾处理站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4. 检验程序4.1脑脊液理学检验:4.1.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液体。

当有病变时可出现红色、黄色、绿色、乳白色、黑色等颜色。

4.1.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当脑脊液中有形物增加时,透明度降低,透明度可按清晰透明,微浑、浑浊三级报告。

4.1.3凝固或薄膜正常脑脊液没有凝块,化脓性脑膜炎时可出湖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HNZLYY-JYK-ZY-LJ -001 脑脊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程序第2页共5页现,脑膜炎时可出现薄膜,可用无凝块、胶冻样、有薄膜形成、有凝块等方式报告。

4.2脑脊液化学检验:(一)潘氏(pandy)定性试验4.2.1【原理】蛋白质与石碳酸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4.2.2【试剂】5-7%石碳酸溶液。

4.2.3【方法】取试剂2-3毫升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色背景下观察结果,出现白色浑浊为阳性。

4.2.4【结果判断】透明无变化(一)阴性微呈白雾状(〒)极弱阳性灰白色云雾状(+)弱阳性白色浑浊(++)阳性白色浓絮状沉淀(+++)强阳性湖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HNZLYY-JYK-ZY-LJ -001 脑脊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程序第3页共5页白色凝块(++++)最强阳性4.3【注意事项】试剂和脑脊液应按一定比例进行试验,若脑脊液浑浊,应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试验。

脑脊液常规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
• 一:标本处理
• 1、标本收集后应立即送验,一般不能超过1h。收到标 本后应立即检查,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 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分解使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 溶解。
• 2、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 用EDTA盐抗凝。
二、一般性状检查 主要观察颜色,透明度与凝固性,可记录为水样透明、白雾状 浑浊、微黄浑浊、绿黄浑浊、灰白浑浊等。脓性标本应立即直 接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检查细菌,并应及时接种培养基。
1、红色: 如标本为血性,为区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应注意: (1)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沉淀(1500r/min),如上层液体呈黄色 ,隐血试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的时间已超过4h。 如上层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所 致的新鲜出血。 (2)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外伤引起出血时也 可见到。因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所致。
三、潘氏(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 1、原理 脑脊液中蛋白质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2、试剂 5%苯酚溶液:取纯苯酚25m1,加蒸馏水至500m1,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 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 3、操作 取试剂2—3m1,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l一2滴,衬以黑背景, 立即观察结果。
三、临床意义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多,其增多的程度及细胞 的种类与病变的性质有关。 2、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结核性或霉菌性脑膜炎时,细胞数可中度 增加,常以淋巴细胞为主。 3、细菌感染时(化脓性脑膜炎),细胞数显著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 4、脑寄生虫病时,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5、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内可见多数红细胞。

脑脊液采集规范及操作规程

脑脊液采集规范及操作规程

脑脊液采集规范及操作规程脑脊液采集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用于诊断和鉴别许多疾病。

为了确保采集到的脑脊液样本质量,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下面给出了脑脊液采集的规范及操作规程。

一、准备工作1. 确保患者已经获得充分的知情同意,并解答其相关问题。

2. 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

3. 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和Rh血型,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二、操作步骤1. 采集前的准备a. 患者自早上起床后至采样前应禁食,但可以喝水。

b. 患者取空膀胱状态(尿量少于100 ml)。

2. 术前准备a. 患者取坐位或左侧卧位,头稍向胸颈弯曲。

b. 术区皮肤反复用医用皂液清洗,并用无菌草酒棉擦干。

c. 移至无菌台,戴无菌手套。

d. 使用50%酒精溶液将术区擦拭,并待其干燥。

e. 用无菌巾将患者的头发包起来。

3. 局麻a. 将0.5%利多卡因2-3 ml深部注射至腰4-5棘间间隙,直到追踪脊柱的阻力消失。

b. 将腰椎区域以外的点作为局部麻醉剂的注射点。

4. 脑脊液采集a. 用无菌手套将穿刺针取出,并用酒精消毒棉擦拭。

b. 用无菌穿刺针从中线刺入术区皮肤,成30°角,刺入皮肤后减小成10-15°角。

c. 当出现'闪电般'感觉时,表示针游离入蛛网膜下腔,然后将内针推出,获得脑脊液。

d. 观察脑脊液流动情况,获取样本(收集量至少1~2ml)。

e. 取出脑脊液后,将内针重新推入穿刺针,推出穿刺针,并记住进针点。

f. 用无菌棉球按压穿刺点,观察出血情况。

5. 术后护理a. 协助患者平卧休息,低头位5-6小时。

b. 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包括头痛、呕吐、眩晕等。

c.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报告异常情况。

三、注意事项1. 采集前应细致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和过敏史。

2. 移液过程应尽量轻柔,以免造成红细胞破裂、杂质污染和细胞溶解。

3. 避免针致伤血管和神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1.目的:建立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标准化操作;2.范围:适用于脑脊液的常规检查(物理检查、蛋白定性、细胞检查);3.标本采集:3.1 标本种类: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

3.2 标本要求: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

每管收集1-2毫升。

3.3 遇高蛋白标本时可采用EDTA K2抗凝。

4.标本储存:立即送检。

5.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污染,久置标本。

6.器材试剂:5%苯酚溶液:取纯苯酚25ml,加蒸馏水至500ml,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

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7.物理检查:7.1 目测脑脊液颜色与透明度:(1)观察颜色。

(2)观察透明度。

(3)观察凝块或薄膜:收集脑脊液于试管内,静置12-24小时,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

7.2 结果判断与分析:7.2.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 (1)红色: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

脑脊液中出现多量的红细胞,主要由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引起。

前者在留取三管标本时,第一管为血性,以后两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减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

当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呈均匀红色,离心后上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

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以鉴别陈旧性或新鲜出血。

(2)黄色:可因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引起。

陈旧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由于红细胞缺乏蛋白质和脂类对膜稳定性的保护,很易破坏、溶解,出血4-8小时即可出现黄色。

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周左右。

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蛋白质量超过1.5g/L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

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时,因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而呈淡黄色或黄色。

重症如核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时脑脊液也呈黄染。

(3)白色或灰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加所致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褐色或黑色:常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7.2.2 透明度:正常脑脊液应清晰透明。

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疾病的脑脊液也可呈透明外观。

脑脊液中白细胞如超过300×106/L时可变为混浊;蛋白质含量增加或含有大量细菌、真菌等也可使其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微混;而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混浊。

填写报告时用“清晰透明”、“微浑”、“浑浊”等描述。

7.2.3 凝块或薄膜: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

若脑脊液内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质多于10g/L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小时后,可见表面有纤维的网膜形成,取此膜涂片检查结核杆菌,阳性率较高。

蛛网膜下隙梗阻时,由于阻塞,远端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此时脑脊液呈黄色胶冻状。

填写报告百可用“无凝块”、“有凝块”、“有薄膜”、“胶冻状”等描述。

8.蛋白定性试验(潘氏法):8.1实验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8.2试验方法:取潘氏试剂2-3ml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8.3结果判断: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极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弱阳性(+):灰白色云雾状;阳性(+):白色浑浊;强阳性(3+):白色浓絮状沉淀;最强阳性(4+):白色凝块;9.细胞检查:在显微镜下对脑脊液有形成分进行计数和分类检查。

9.1 细胞总数:9.1.1 对澄清的脑脊液可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计数池,计数10个大方格内红、白细胞数,其总和即为每µl的细胞数。

再换算成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数。

如细胞较多,可计数一大格内的细胞×10,即得每µl脑脊液中细胞总数。

如用升表示,则再乘以106。

也可用生理盐水或红细胞稀释液稀释后再用人工计数,或直接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计数;9.1.2 浑浊或带血的脑脊液可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混匀的脑脊液20µl,加入含红细胞稀释液0.38ml的小试管内,混匀后滴入计数池内,用低倍镜计数4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乘以50,即为每µl脑脊液的细胞总数。

9.2 白细胞数:9.2.1 非血性标本:小试管内放入冰乙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乙酸后倾去之,然后滴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池,按细胞总数操作中的红、白细胞计数法计数。

9.2.2 血性标本:将混匀的脑脊液用1%冰乙酸溶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为剔除因出血而来的白细胞数,用下式进行校正。

每µl脑脊液内白细胞校正数:每µl脑脊液内红细胞数×每µl脑脊液内白细胞数=每µl脑脊液内白细胞未校正数-每µl血液内红细胞数例示:血液内红细胞4 000 000/µl;脑脊液内红细胞20 000/µl;血液内白细胞10 000/µl;脑脊液内白细胞60/µl20 000×10 000则:60- =60-50=10;即该患者脑脊液内白细胞之校正数为10。

4 000 0009.2.3 成人脑脊液内无红细胞,白细胞极少,其参考范围:腰池中为(0-10)×106/L;脑室内为(0-5)×106/L;儿童为(0-15)×106/L,新生儿为(0-30)×106/L。

如白细胞达(10-50)×106/L为轻度增加,(50-100)×106/L为中度增加,200×106/L以上显著增加。

9.3 细胞分类:9.3.1 直接分类法:白细胞计数后,将低倍镜换为高倍镜,直接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计数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应数100个白细胞,并以百分率表示。

若白细胞少于100个,应直接写出单核、多核细胞的具体数字。

9.3.2 染色分类法:如直接分类不易区分细胞时,可将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2滴,加正常血清1滴,推片制成均匀薄膜,置室温或37℃温箱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后用油镜分类。

如见有不能分类的细胞,应另行描述报告,如脑膜白血病或肿瘤时。

9.3.3正常脑脊液中白细胞主要为单个核细胞,多为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两者之比约为7:3,偶见内皮细胞:软脑膜和蛛网膜细胞、室管膜细胞、脉络膜细胞等。

9.4寄生虫学检查:经沉淀涂片认真寻找虫卵、幼虫等。

10.质量控制:进行室内工作人员比对分析,要求差异在10%以内。

11.临床意义:11.1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患者血脑屏障受破坏,常见于脑、脊髓及脑膜的炎症、肿瘤、出血等以及脑软化、脑退化性疾病、神经根病变和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等,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在10g/L以上时,流出后呈黄色胶冻状凝固,而且还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临床上称为Froin综合征,是蛛网膜下腔梗阻性脑脊液的特征。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检查特点11.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脑脊液根据细胞病理学变化分三个不同时期:①急性炎性渗出期,呈粒细胞反应;②亚急性增殖期,呈激活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反应;③修复期呈淋巴细胞反应。

化脓性脑膜炎的急性期变化最突出,持续时间最长;此期脑脊液细胞数每微升可高达数千,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用抗生素治疗后,脑脊液细胞数迅速下降。

梅毒性脑炎亚急性期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长,脑脊液中细胞数轻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淋巴样细胞中可发现胞质内包涵体,结核性脑膜炎时其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加,但超过500×106/L者较为罕见,在发病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但很快下降,由于患者多在发病数天后才来诊治,因此首次腰穿时,脑脊液中中性粒细胞已趋下降而淋巴细胞为多。

粒细胞、淋巴及浆细胞同时存在是结核性脑膜炎的特点。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可在脑脊液中直接发现隐球菌,必要时用印度墨汁染色予以确诊。

11.3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脊液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脑脊液中能否找到肿瘤细胞取决于肿瘤位置及恶性程度、穿刺部位和采集标本的多少。

同时也与检查者技术水平有关,采用细胞正玻片离心沉淀仪可提高检出率。

脑脊液找到白血病细胞是白血病脑膜转移的证据。

11.4 脑血管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脑出血或腰穿损伤性出血。

前者在早期病后数小时可见大量红细胞和明显中性粒细胞增多,2-3天内达高峰,在脑脊液中可发现吞噬细胞,出血后数小时至第3天可出现含有红细胞的吞噬细胞,5天后可见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

如为穿刺损伤性出血则不会有上述反应。

11.5 脑寄生虫病不仅脑脊液细胞数升高,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约占白细胞的60%或更高。

浆细胞增多为另一特点。

如将脑脊液离心沉淀物全倾倒在玻片上,在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阿米巴原虫、弓形体、旋毛虫的幼虫等,甚至还可找至细粒棘球绦虫的头节或头钩。

11.6 红斑狼疮有时可在脑脊液中找到红斑狼疮细胞。

12.方法学评价:潘氏试验所需标本量少,灵敏度高,试剂易得,操作简便,结果易于观察,其沉淀多少与蛋白质含量成正经比,部分正常脑脊液亦可出现极弱阳性结果。

Ross Jine试验主要沉淀的是球蛋白,但敏感性较弱,NoneApett试验可分别检测球蛋白和白蛋白,但操作较繁,极少选用。

细胞计数为手工法,存在人为误差。

细胞较少时应增加计数池计数面积。

当穿刺损伤血管导致血性脑脊液或出血性脑血管病时,计数细胞总数已无意义,白细胞数亦须经校正。

13 操作注意事项:13.1 脑脊液标本必须立即送验及时检查,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使细胞破坏、变性、或细胞包裹于纤维蛋白凝块中,导致细胞数降低、分类不准确等。

存放中的脑脊液葡萄糖会分解,使之含量降低;细菌自溶或破坏可影响细菌检出率等。

13.2 取材后,必须立即涂片。

13.3 推好的血膜片应在空气中摇动,使其尽快干燥,以免细胞变形。

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13.4 根据血膜厚薄,细胞量多少及室内温度等把握好染色时间,使染色效果满意。

13.5 镜检时循序检查,必要时用油镜确认;并注意整体情况。

13.6 细胞计数时,应注意新型隐球菌与白细胞的区别。

前者不溶于乙酸,加优质墨汁后可见不着色的夹膜。

13.7 计数池用后,应用75%乙醇消毒60min。

忌用苯酚消毒,因有损计数池的刻度。

14.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7-18页,145-14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