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8《小英雄雨来(节选)》读写结合 例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8《小英雄雨来(节选)》读写结合例文我喜欢的一篇课文——学习《小英雄雨来(节选)》上学以来,我学过很多课文,但是最喜欢的,还是上学期学的《小英雄雨来》。
这篇课文,通过雨来上夜校、掩护交通员、与鬼子斗智、脱险等几件事,表现了他爱憎分明、英勇机智等优秀品质。
小说一开头,描绘了芦花村美丽的自然景色。
文中多次写景,为的是烘托主题,引发人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绝不容敌人践踏,坚决赶走帝国主义”的共同感受。
接下去,文章刻画了一个机智、灵活、勇敢的小英雄形象——12岁的雨来。
文章不是一下进入高潮的,而是有一个过渡,这就是小说的第二部分:上夜校。
小说在这里为人物奠定了一个思想基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接着文章笔锋一转,点出“引线”——交通员李大叔。
这时外面咕冬咕冬的脚步声和鬼子的说话声音都能听见,说明鬼子已经近在眼前了。
雨来临危不惧,沉着地将李大叔藏好,并把敌人的注意力引开,脚下像踩了风似的拼命往后院跑。
当他被敌人捉住后与敌人进行了不屈的斗争,那鬼子军官满脸堆笑,拿糖果、戒指、金钱等引诱雨来,可雨来连看也不看,坚定地回答:“不知道!”敌人又用毒打来吓唬雨来,雨来根本不吃这一套,敌人的企图又一次破灭了。
小说在这里,又一次写“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在这行字的上面却染上了小雨来的鲜血。
敌人施尽了软硬手段毫无收获,便恼羞成怒,想把雨来推出去枪毙。
但是,我们的小英雄却凭着他那高超的游泳技术趁敌人不备,一个猛子扎下去,从水底潜游走了,把敌人气得半死。
小说在结尾部分以明快的笔调告诉人们:“雨来没有死!”并自然地结束全文。
这篇文章还运用了大量比喻句、象声词,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形象。
这就是我喜欢这篇课文的原因。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精选五篇)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精选五篇)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一)课题提出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广大老师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同时也认识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于是,就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教学之余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尝试和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宋代学者朱熹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源源不断的活水”大多来自课外广泛的阅读。
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比例大约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语文素养得之于课外阅读积累。
”看来重视课外阅读几乎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
2.国外:在美国,要求小学三年级以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的关键。
美国的学校教育,主张向家庭延伸。
小学生回家没有家庭作业但每天回家后都要读课外书。
广泛的课外阅读的确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底子。
以上所述,对于我们今天探索和研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功,它得益于课内,更依托于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
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课外阅读,让丰富的文化知识滋养他们的心灵,充实他们的头脑,开展他们的眼界,这无疑是使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举措。
二、研究过程(一)指导思想和方法1、指导思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教学设计全册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组单元分析:本组精心描绘祖国的山山水水,作者笔下的千山万水是多姿多彩的,江河是奔流不息的,江山如诗如画!学习本组课文要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时:3221210 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谙”等生字,会写“亭” 3.会认读本课中“螺” “潭” “庭” “谙”5 个生字,理 “螺”解“闲”“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和”过程与方法: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望洞庭》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教学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独坐敬亭山》,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
2.背诵此诗。
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默写《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古诗三首中的《独坐敬亭山》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
2.划出节奏。
3.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诗句的意思。
4.汇报解决疑难。
5.欣赏诗歌。
(1)自由朗读,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及喜欢的原因。
(2)师生互动,共同欣赏诗歌。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猫》读写结合附例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猫》读写结合附例文习作:写一种小动物训练主题:结合《猫》,写一种小动物。
训练目标:1、观察一种小动物,写出观察到的小动物的特点。
2、细心观察,描写时按一定顺序来写。
难点分析:孩子的天性都喜欢接触小动物,喜欢和小动物做朋友,但是他们在文章中往往抓不住某种小动物的特点,文章自然会写散,这样就要求学生认真感受老舍笔下的《猫》,看看老舍是怎样把猫的特点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的。
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观察它的特点,生活习性等。
读写结合:《猫》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同时在结构上,作者是采用总分的结构,在学生自己作文时也可将这种结构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训练准备:1、细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可爱之处,它的生活习性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是连续观察,可以写观察日记。
2、读选学课文中的《麻雀》,或者其他关于小动物的文章,并搜集更多关于小动物的好文佳句。
习作例文:小狗豆豆我家有只小白狗,叫豆豆。
它浑身长着雪白的毛,摸上去软绵绵的,像穿着一件干净的白毛衣;一对大眼睛骨碌碌直转,仿佛两颗黑宝石;头顶上长着对小耳朵,鼻子扁扁的,上面常常很湿润,奶奶说那是小狗健康的表现。
我最喜欢看豆豆吃食了。
一天,我拿了一块肉。
豆豆看见了,围着我直转。
我把肉向上一抛,豆豆纵身一跃,张开嘴巴一咬就准,然后它用前脚把肉按住,用牙一点一点地撕,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后,它还用舌头舔舔嘴巴,仿佛在回味刚才的美餐。
豆豆睡觉也很有意思。
天气暖和时,豆豆很爱趴在地上睡,前脚向前伸着,后腿向后伸,或是四脚朝着同一方向舒服地躺着。
冬天来了,豆豆怕冷了,它把头紧紧地埋在腿间,蜷缩着身子呼呼大睡。
豆豆如果开心的话,还会四脚朝天睡,肚子随着呼吸一鼓一鼓的。
豆豆觉睡醒了,还会伸懒腰。
它把前脚伸得长长的,再吸上一口气,把身子一拱,可爱极了。
有时妈妈坐在客厅织毛衣,一不小心,毛线团滚到了地上,豆豆耳朵一动,就闪电般地冲过去,灵活的大眼睛不停地寻找。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三月桃花水》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4* 三月桃花水文本分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春天的美丽。
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成竖琴、明镜,揭示了春水的可贵,春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文章词如玑、语如诗、景如画,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美”的花朵,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
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前后文之间有问有答,各个段落在错落中又有句式的重复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令人身心愉悦。
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
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教学目标1.会认“绮、谈”2个生字和多音字“和”,正确读写“绮丽、应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与优美的句子。
3.明白春水滋润万物的重要,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重要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与优美的句子。
教学难点了解大自然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
导语:春水,滋润了大地,催生了万物。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这美妙春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吧!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
刘湛秋 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
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读准字音:“绮”读“qǐ”,不要读成“qí”;“应和”中的“和”是多音字,读“hè”,不要读成“huò”。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

部编⼈教版四年级语⽂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10绿教案设计设计说明《绿》⼀⽂运⽤⽂字的魅⼒⽤⽂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树⽊⼤地中的⼩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是⽣命的颜⾊,是⽣命的象征。
教学中,关注学⽣的阅读感受,抓住“读”这⼀学习⼿段,结合⾃⼰的⽣活经验,结合⾃⼰对绿、对⽣命的认识,进⾏美读诗歌的训练,在读中加深感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学⽣准备:预习⽣字词。
教学重难点1.识记⽣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课时⼀、激发兴趣,引⼊新课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边,⼤⾃然到处是⼀⽚绿⾊。
你见过春天⾥什么样的景象?2.学⽣交流看到的春⾊。
3.⼩草探出了头,树⽊发芽,⽥野变绿,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绿,就好像……出⽰句⼦:好像绿⾊的墨⽔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4.今天我们⾛进诗⼈艾青的《绿》,⼀起去感受绿。
5.板书课题。
了解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
1933年第⼀次⽤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歌上的基本艺术特征和在现代⽂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是艾青诗歌的⼀贯特点。
《绿》是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抒情⼩诗。
设计意图:谈话引⼊,唤起学⽣的⽣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初读课⽂,集中识字1.⾃由朗读课⽂,要求:(1)借助拼⾳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选择⾃⼰读得不够正确、流利的⼩节,再仔细读⼀读。
2.交流⾃学效果:(1)春风姑娘要考考⼤家认识了哪些字。
瓶、挤、叉、挥。
①学⽣⾃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可以向同学请教。
②指名认读⽣字,师⽣共同纠正字⾳,着重读准多⾳字“叉”的读⾳。
指导学⽣借助⼯具书,准确掌握多⾳字。
[chā]a.(—⼦)⼀头有两个以上长齿便于扎取东西的器具:鱼~|三齿~|粪~⼦。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课文及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课文及教案传统的教案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
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教案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课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语文四年级三单元小练笔设计

东胜区第三小学“读写结合点”小练笔设计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课文简介《自然之道》是一篇既充满浓浓的情意,又富含哲理的知识性课文。
这篇课文用丰富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个触动我们心灵的故事。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分别是《“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
练笔题目用文中四字数量词语写集会场景保护母亲河某某的自述仿写《“打扫”森林》小练笔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积累四字词语,让学生的积累运用到写作中,做到积有所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认识黄河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强化环保意识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模仿课文的写法去进行练笔,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会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情感。
练笔提示课文里用了很多表示数量多的四字词语,请找出来,并试着用3个以上的词语描写一个集会场景。
我国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洪旱灾害日益频繁……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警醒我们: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让我们从小做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母亲河!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仿照课文内容。
收集自己感性趣的内容来写。
先描写一种现象,再用设问等形式来过渡,探究事情发生的原因,最后得到一个启示。
练笔要求要求用词准确,抓住集会的主要特点进行详细描写,100字左右。
结合课文和生活常识分析黄河的忧患建议合理化,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内容说具体。
自述在300字左右。
150—300字左右用词准确,语句通顺。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