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合集下载

一例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护理体会

一例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护理体会


四、 讨论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来
高其配合度。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胰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心
理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焦虑
心理,加强患者身体机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和应用。
源于消化道的恶性肿瘤,胰腺癌的大部分起源于胰腺导管上
皮也就是导管腺癌,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现如今,随着社会
59.09±1.17
61.23±2.20
73.21±3.94 b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护理前比较, P<0.05

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其身体素质良好,有
食欲( 分)
19.26±3.18 ab
65.59±2.27
模式“ 以人为本” ,尊重患者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护理效果。
复苏的 临 床 效 果 与 护 理 方 法 探 讨 [ J] . 护 理 实 践 与 研 究,
2018,v.15(7) :38-40.
[3] 乔力,陶金.心肺复苏术后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临
床观察[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v.3(28) :119.
作者简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技术水平
免直肠温度与中心体温和脑温产生差异。 在低温状态下,机
14:40 分时患者再次出现心律失常,立即行心脏胸外按压,电
者造成二次损伤。
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 12 月 13 日患者神志呈停镇静剂唤醒
后昏睡至 12 月 14 日模糊变清楚,于 12 月 21 日转出我科。
辅助检查:心脏彩超示.心脏移位右侧,右心房及右心室
关键词:心肺复苏后脑复苏;亚低温治疗;护理

一例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一例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一例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护理目的探讨心搏骤停复苏后病人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

亚低温治疗是心搏骤停病人复苏后促进脑部功能恢复的重要治疗方法,配合有效的监护及并发症防治等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

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护理和脑复苏的护理。

认为患者抢救成功护理的主要经验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有序、系统的护理监测及有效的治疗,使患者得以生存。

标签:亚低温治疗;心脏骤停;护理心搏骤停是导致院外意外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每年约1 500人中就有1人发生心搏骤停[1]。

有研究表明[2],幸存的获救者中不超过5%能最终获得好的神经功能。

为此,专家不断进行有关心搏骤停后如何有效恢复大脑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现已多项研究证明,心搏骤停复苏后给予亚低温32 ℃~34 ℃维持12 h~24 h治疗,能明显的降低病死率和改善神经功能。

对院外心搏骤停复苏后的病人采用亚低温疗法已被纳入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的复苏指南[3]。

现将该案例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病例介绍病人,男,66岁,高血压病史8年,于2014年6月17日16:10因突发剧烈胸痛,自行电话呼叫急救车,5 min急救人员赶至现场,16:17心电监护出现心室颤动,即开始心肺复苏(CPR),并除颤3次,同时行气管插管,接简易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给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及多巴胺200 mg加至理盐水50 mL中泵入升压,21 min后(一直予CPR)恢复心律,为窦性节律,脉搏可触及,心电图示下壁及右室导联ST段明显抬高,急诊抽血结果肌钙蛋白T 0.46 μg/L,肌酸激酶267 U/L,18:30复查肌酸激酶4 700 U/L,同工酶715 U/L,诊断为急性下壁及右心室心肌梗死。

于急诊室完善术前准备,在呼吸机辅助下由急诊直接送入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果显示右冠状动脉中段100%闭塞,前降支近段30%狭窄,即行PCI术,术毕于18:45返回ICU。

23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脑复苏治疗与护理观察共5页

23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脑复苏治疗与护理观察共5页

23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脑复苏治疗与护理观察亚低温脑复苏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低温麻醉、高热惊厥或超高热、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及颅内感染等患者,对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1]。

本科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对23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予以亚低温脑复苏,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现就亚低温治疗实施的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3例,其中男11例,女12例;平均年龄48岁。

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患者5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4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3例。

亚低温治疗时间3~8d,平均5d。

1.2 治疗方法23例均采用头部冰帽降温,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冰袋[2]。

对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给予呼吸道降温,5例应用降温毯进行全身降温,降温毯的温度设置为33℃~34℃,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并定时消毒,控制环境温度在20℃~25℃之间。

除物理降温外,同时使用冬眠合剂,度冷丁100mg、氯丙嗪50mg、非那根50mg加入0.9%NS 50ml中,以2~8ml/h 的速度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注射, 4~6h内使肛温降至32℃~35℃。

使用多功能心电护仪监测生命体征。

23例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3例进行了气管切开术,均确保呼吸道通畅,保证呼吸、血压和心率在正常范围。

亚低温治疗持续至脑水肿消退、听觉恢复,各项生命体征及其他指标均达到复温条件,撤除降温物自然复温,体温每5h上升0.5℃,达到35℃~36℃时停留12~24h[3]。

1.3治疗结果病情好转,神志由昏迷转清醒18例,放弃治疗5例,有1例发生耳部冻伤、2例出现心率减慢,5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低温治疗的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并发症得到治愈。

2护理2.1基础护理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差,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应做好患者的皮肤、口腔、泌尿道等护理,勤翻身、拍背,必要时使用气垫床,以防止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压疮等发生。

ICU心肺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

ICU心肺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

ICU心肺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亚低温治疗19例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经验。

方法:采用冬眠合剂+全身降温毯降温的亚低温治疗一般3~7d,然后缓慢、平稳地自然复温。

要做好低温期间和复温过程的护理,持续心电监护,并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良好1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

亚低温是指28℃~35℃,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并配合物理降温,是患者的体温保持在28℃~35℃。

在这种体温范围内,机体各器官氧代谢率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1】。

在我国,亚低温治疗主要应用于脑卒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重症颅脑损伤等颅脑疾病患者,而应用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者相对较少。

心肺复苏后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已经被纳入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的复苏指南【2】。

笔者总结19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1年3月,收住我院ICU的心肺复苏后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48岁。

其中急性有机磷中毒3例,溺水4例,脑出血7例,重症哮喘5例。

入院时均意识丧失、自主呼吸消失,在急诊室立即予心肺复苏、初步恢复自主循环、建立人工气道后,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机下转入我科继续监护治疗。

1.2 治疗方法用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100mg加生理盐水至5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一般用药30min后体温开始下降,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瞳孔对光反应迟钝、呼吸平稳且频率变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启用持续冰毯、冰帽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腋温控制在33℃~35℃。

1.3 结果本组有15例平稳度过了脑水肿高峰期,住院时间8~62d,痊愈(恢复劳动)5例,占26.2%;轻残4例,占21.1%;中重残(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3例,占15.8%;4例植物生存,占21.1%;3例因病过重或出现并发症而死亡,占15.8%。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亚低温治疗通常是在心肺复苏后的6个小时内开始实施,将患儿体温降低至32-34摄氏度,然后持续维持在该温度范围内。

下面是亚低温治疗的一般策略:
1. 换气管理:在心搏骤停后,及时进行有效的通气和氧合。

应该使用短时间的胸外按压和早期的气道管理,以减少延迟再灌注损伤。

呼吸管理包括早期气道开放、自主呼吸支持和氧合,以保证 adequate ventilation and oxygenation。

2.心脏复苏: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是至关重要的。

胸外按压应该深入而频率合理,以确保足够的灌注压和心肌灌注。

推荐按压深度为至少1/3胸廓前-后直径,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同时,还需要将除颤电极置于患儿胸部,并在需要时提供早期的电除颤。

3.进行快速体温降低:在心肺复苏后,可以使用冷毯、冰袋、冷盐水和体外反温装置来进行快速体温降低。

其中,体外反温装置是一种通过呼气气道处理使用速率控制的温度设备。

4.维持体温稳定:一旦达到目标温度,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体温维持。

维持体温包括使用恒温设备和监测患儿体温。

这有助于防止体温过低或过高,以及避免温度波动对患儿造成的额外损伤。

总之,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能够减少心肺复苏损伤对儿童身体的影响。

然而,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时,医生需要充分考虑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反应,以便为患儿提供最合理和有效的治疗。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心率偏慢。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
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 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及体 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 给予保暖,纠正水、电解质及酸 碱平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 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
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 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
护 理措施
六.体温护理(监测)
四 .人工气道的护理
冬眠合剂中的非那根具有明 显的抗阻胺作用,可使呼吸
五.循环监测
进行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应严密 观察循环系统功能,其中主要有 ECG、血压、脉搏、肢端循环
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泌物变粘稠。若亚低温
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呼吸困 难、发绀、吸气“三凹征”, 提示呼吸道梗阻。应清除呼
及面色等。正常情况下,若亚低
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 及微循环等目的。
适 应 症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 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
低温麻醉病人 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
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
颅内感染等病人
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 轻度低温(33℃~35℃) 中度低温(28℃~32℃) 重度低温(17℃~27℃) 超低温(2℃~16℃)
冻伤。
复温原则
复温原则是先停用冰毯机等物理降温措施,然后逐渐停用冬
眠药物,让体温自然恢复,以平均4h复温1℃左右为宜,使
体温恢复至36.5~37.5℃为宜,复温过快易引起缺氧、心律 失常、脑水肿、休克等。临床医生已普遍将低温治疗作为抢
救重型颅脑外伤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我们则应做好在亚低温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为抢救颅脑损伤患者赢得时间,降 低病死率。
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When and how to rewarming? n 复温的时间:靶目标亚低温治疗12-72小时(一般12-24小时)后开始复温的时间:靶目标亚低温治疗12-72小时(一般12-24小时)后开始复温 n n n 复温的方式:主张自然复温,尽量避免主动复温复温的方式:主张自然复温,尽量避免主动复温复温的速度:缓慢复温,一般以0.2-
0.5℃/h,甚至1 ℃/d的速度复温复温的速度:缓慢复温,一般以0.2-0.5℃/h,甚至1 /d的速度复温复温的目标温度:36 ,一般不超过37 。

当体温升至36 复温的目标温度:36 ℃,一般不超过37 ℃。

当体温升至36 ℃时可适当应用些降温措施来保持这一温度, 当应用些降温措施来保持这一温度, 以防止复温后反应性高热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关键词】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应用护理进展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门急诊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心肺复苏后脑保护、脑复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亚低温治疗在目前研究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脑复苏的方法之一,本文就此领域的一些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1亚低温的概念国外学者一般按体温将治疗分为4类。

①超深低温:4—16℃②深低温:17—28℃。

③中低温:29~33℃。

④轻低温:34~36℃。

国内外学者又将后二者称为亚低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临床研究发现32~35℃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1]。

2亚低温实施的方法2.1冰袋降温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其方法为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置于枕后及全身大血管表浅处。

但冰袋降温法致亚低温状态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传统的清水冰袋形状固定,不易与体表充分接触;二是降温速度慢,体温降低速率是0.9℃/h,低温状态不恒定[2],单纯冰袋降温常对于亚低温状态的维持有一定难度,并要定时更换冰袋,特别对于整个头部降温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作为其他诱导亚低温方式的联合辅助措施。

2.2医用冰毯降温法目前临床上亚低温疗法多采用降温毯+冬眠肌松剂,病人经4~12h达到亚低温的目标温度[3],降温效果好,而且温度控制实施比较方便,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2.3选择性脑亚低温戴上“降温头盔”和“降温颈围”,以亚低温仪对病人整个头部及颈部进行有效的降温,维持脑温在33~35℃的水平。

常用方法有冰帽或头部亚低温仪、医用制冷仪。

一般在抢救开始后5分钟内即使用,1h后脑温即降至35℃以下。

在降温的同时应用微泵静脉推注冬眠合剂(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生理盐水50ml,24h推注维持),以抑制寒战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度低温 35~33℃ 中度低温 32~28℃ 深度低温 27~17℃ 超深低温 16~4℃ 轻、中度低温(28~35℃)有良好的 脑保护作用,而且无明显副作用。
2020/11/14
4
亚低温的概念及由来
江基尧教授于1993年 在《国外医学·神经病 学神经外科分册》上
发表文章,首先将 28~35℃轻、中度低 温称之为亚低温。随
2020/11/14
9
亚低温在心肺复苏中的研究
2020/11/14
10
2003年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 2005年、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推荐
因室颤导致心跳鄹停复苏后昏迷患者,应 给32-34度亚低温治疗,持续12-24小时。
心跳鄹停后最初5分钟,亚低温治疗应与心 外按压同时进行。
2002年,2篇标志性文章的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心跳
后亚低温这一概念被
国内同行和新闻界所 广泛引用。
2020/11/14
5
亚低温的概念及由来
90年代,中国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亚低温能显 著降低实验性颅脑损伤动物的死残率;并能显 著改善颅脑外伤病人神经功能预后,而无严重 并发症。该技术被欧美、日本等国家应用于重 型颅脑损伤的常规治疗。
中国厉害
2020/11/14
结果证明:脑缺血后低温治疗越早越好。
2020/11/14
8
亚低温与心肺复苏后脑保护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在动物心搏 骤停12.5min后心搏复苏过程中给予30-34度 亚低温及15度超深低温治疗。
30-34度低温对心搏骤停复苏动物脑组织神经 元和神经功能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15度超深低温治疗反而加重脑组织神经神经功 能损害程度。
骤停后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损害。
1.Bernard SA, Morley PT, Hoek TL, et al: Treatent of comatose survivors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with induced hypothermia. N Engl J Med 2002; 346:557–563
2. The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 Study Group: Mild hypothermia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outcome after cardiac arrest. N Engl J Med 2002; 346:549–556
20世纪50年代,人们将深低温27 ℃应用于心血管直视 手术。
20世纪70年代,国外将深低温体外循环方法应用于颅内 动脉瘤直视手术.
20世纪50~60年代,全世界几十家医院对100多例重型 颅脑伤(GCS6-8)病人采用30~34℃低温治疗。
2020/11/14
3
核心温度划分
目前,国际上将核心温度划分为
1 正常脑温颅脑损伤动物死亡率为37.5%; 2 30-34℃低温颅脑损伤动物死亡率为9.1% 3 运动神经功能恢复:
伤前低温处理组及伤后5min组神经恢复最显 著;15min 次之、30min最差。亚低温越早越好
2020/11/14
13
亚低温与实验性颅高压
美国匹兹堡大学
观察31-35 ℃低温对实验性颅高压动物模型伤 后继发性颅高压的影响。
2020/11/14
15
高温与脑神经功能
高温增加脑梗范围 高温增加脑缺血动物死亡率。
江基尧对脑损伤动物实验研究发现, 低于39度的重型颅脑损伤和脑疝病人死
亡率为47.1%, 高于39度的病人死亡率为78.6%。
2020/11/14
16
保持头脑冷静让大脑cool
“颅脑损伤的患者脑部的温度比身体的温度高得多…Brain
2020/11/14
11
亚低温与实验性颅脑损伤
江基尧
1991年在国际上首先 证实30~34℃低温对 实验性颅脑损伤动物 模型有显著的脑保护 作用。
20g
200g*cm 轻
1000g*cm 重
600g*cm

2020/11/14
12
亚低温与实验性颅脑损伤-
伤前30-34℃低温治疗或伤后5min、15min、 30min开始低温30-34℃低温治疗颅脑损伤动物 ,观察结果:
7
亚低温与缺血性脑损伤-
美国迈阿密大学观察脑缺血模型
2 他们又结扎双侧颈动脉10分钟,伴全身低血压 6.6kpa鼠脑缺血模型,用30-34度低温治疗
观察缺血后5min、30min脑组织病理损害, 结果发现:
在脑缺血后5min开始低温治疗的大脑半球纹 状体和海马区神经元无任何病理损害,
在脑缺血30min开始低温治疗的大脑半球纹状 体和海马区神经元全部变性坏死。
他们采用硬膜外气囊加压法使颅内压升高至8.1kpa。颅内压升高 后15min开始降温治疗,降至31 ℃,维持5h;再复温至35 ℃,
维持60h。 发现31 ℃低温治疗能完全有效防止继发性颅
高压,且能明显减轻颅高压造成脑病理损害。
2020/11/14
14
低温治疗颅脑损伤和颅高压患者 神经愈后的临床研究
6
亚低温与缺血性脑损伤-
美国迈阿密大学观察脑缺血模型
1 观察结扎大鼠4条脑血管20min的造成脑 缺血模型,观察不同温度影响。结果:
正常脑温(37 ℃ )脑缺血动物,大脑 半球纹状体和海马区神经元全部死亡;
30-34 ℃低温治疗脑缺血动物,大脑半 球纹状体和海马区神经元完全正常。
2020/11/14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主要内容
1、亚低温概念及实验研究 2、亚低温的脑保护机制 3、亚低温的实施 4、亚低温治疗史
低温治疗的起源可追溯至数百年前。直到1937年, Fay将一名女患者的体温控制至32 ℃并维持24小时以 期延缓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转移,这是医学史上有记载的 首次真正意义上的低温治疗
temperature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dy temperature in patients with head injuries…” Rumana CS, et al., Crit Care Med 26(3): 562, 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