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

合集下载

《落花生》教学实录与评析

《落花生》教学实录与评析

落花生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落花生的基本知识,包括品种、生长环境、生长周期等;
2.掌握落花生的栽培技术,包括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
1.教学内容
落花生栽培技术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落花生种植区域;
2.落花生育苗;
3.落花生移栽;
4.落花生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

2.教学方法
融合了讲解、演示和实践三种教学方法,其中讲解和演示为主,实践为辅。

具体措施如下:
1.讲解:针对不同的内容,通过PPT、课本、视频等形式进行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落花生的品种、生长环境、生长周期等基本知识。

2.演示: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演示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落花生的育苗和移栽过程,掌握落花生栽培技术的关键点。

3.实践:通过课堂小组活动、校园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评析
落花生栽培技术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三个环节,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落花生的基本知识,并且亲身体验到
落花生栽培的全过程,掌握技能的同时还能提升动手能力和观察力等实践能力。

同时,对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

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5篇)

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5篇)

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5篇)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落花生》及评析篇1导入:质疑笔名,引起疑问师:“落花生”不仅仅是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

有的孩子要问了:老师,我们的资料上写,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因为那个年代人们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其实就是“落花生”。

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生: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师:问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

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检查预习:找准起点,夯实基础师:课文都预习过了。

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示意)哟,都有信心,那我就考考你们。

也不多考,就考两道题,请看第一题。

(幻灯出示一组词语:分辨尝尝便宜石榴)请你们四位起立,依次读这四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们读的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生读)生:我发现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是轻声。

师:果真如此,我出示的这四个词的末一个字都是轻声。

所以刚才有两个同学读得不太准,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

像这样——(师范读。

生再次齐读。

)师:好多了,第一关顺利通过,请看第二题(幻灯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谁来读读这段话?(一生读)你读得不错,这段话可不好读了。

有几个多音字,他读对了其中的三个(幻灯片中“空地”“种花生”“买种”三个词语中的多音字变为红色),很不错!这个词(指“播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生:是播种(zhong)。

(师引导学生弄清读音后齐读)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附加题,刚才这个字(指“园”)他也读错了,谁听见了?他读成什么了?生:应该是“后园”,他读的是“后院”。

师:听得非常仔细。

可是,为什么写“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两字有什么区别?(师引导学生弄清两者区别)略读“种”“收”:引导发现,主动求知师:还是第一自然段。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摘要】支玉恒的《落花生》第二课时讲述了主人公小春和茶馆老板的故事。

文章从悲剧事件开始,一步步揭示了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命运的悲剧。

通过对主人公小春及茶馆老板等角色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伦理和社会问题。

在文学手法上,作者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量。

情感上,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蕴含的深沉忧伤和对现实的思考。

这篇课堂实录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在评价上,文章通过对角色和情节的深入分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望未来,希望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启发与反思。

【关键词】引言:概述、主题介绍、作者背景正文:情节回顾、角色分析、主题探讨、文学手法分析、情感表达结论:评价总结、启发与反思、展望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1. 引言1.1 概述《落花生》是支玉恒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对女主角小桃的生活经历展开叙述,揭示了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困境。

这部作品在描述乡村风土人情的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不公。

支玉恒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借助小说的形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与探讨,引发了人们对农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在第二课时的课堂实录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分析这部小说的情节、角色、主题等方面,探讨支玉恒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落花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

1.2 主题介绍《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在支玉恒的《落花生》中,主题主要围绕着家庭、亲情和成长展开。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小明和他的家人之间的关系展开,通过描述小明在家庭中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情节描写和角色刻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家庭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亲情在人生中的珍贵与温暖。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1. 引言1.1 作者和作品背景简介支玉恒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得多项文学奖项,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落花生》是支玉恒的代表作之一,以描写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为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

支玉恒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使作品充满了内涵和情感。

《落花生》是一篇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朴素而真实的生活状态。

支玉恒熟练运用叙事手法和语言表达,使作品充满了温情和思考。

支玉恒的文学作品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理和美好。

《落花生》正是这样一部代表作,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呈现出一种朴实、真挚的情感。

支玉恒的作品通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他通过自己的文字,传递出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的关注。

《落花生》正是这样一部具有情感共鸣和社会思考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1.2 课堂内容概述支玉恒的《落花生》是一部描写农村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支尔旺在艰苦的环境下艰难生活的故事,展现了农民的坚韧和乐观。

本次课堂主要围绕第二课时展开,内容包括支尔旺被分配到养猪队工作、与队长的矛盾冲突、被队长惩罚等情节。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情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课堂还设置了讨论环节,让学生就支尔旺的遭遇展开思考和交流,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整体来说,这节课内容丰富、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2. 正文2.1 支玉恒的文学特点1.细腻的情感描写:支玉恒擅长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变化。

在《落花生》中,他通过对主人公郑法义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2.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支玉恒的作品往往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普通故事,通过对这些平凡生活的观察和描写,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支玉恒作为当代著名作家,以其深刻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落花生》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内涵,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支玉恒在一些学校开设了《落花生》的课程。

今天我们将以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的第一课时为例,来进行评析。

一、开篇导读支玉恒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段引言,简要介绍了《落花生》这部作品的背景、题材和写作意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故事的世界,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支玉恒说:“《落花生》是一部关于家庭、民族和爱情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程媛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一个农村女孩在两个家庭之间的选择和奋起反抗的传奇故事。

”这段导读让学生们对《落花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二、角色分析在课堂上,支玉恒通过分析程媛、程玲、郑山等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心路历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情感。

他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成长历程和选择的挣扎进行了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中的选择和人生的坎坷。

三、主题探讨支玉恒在教学中也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小说通过描写程媛的家庭遭遇和人生抉择,反映了农村女孩的成长历程和家庭观念的冲突。

他强调了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鼓励学生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去感悟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

支玉恒说:“《落花生》所揭示的,不仅是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更是一个农村家庭的生存状态和民族文化的表达。

”他通过小说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们思考家庭的意义、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责任,激发了学生们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四、文学鉴赏在课堂上,支玉恒还进行了小说的文学鉴赏,对《落花生》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进行了分析和赏析。

他引导学生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去品味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支玉恒说:“《落花生》的语言朴实、朴素,却又充满力量和温情,它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情感表达,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实录(通用9篇)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实录(通用9篇)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实录(通用9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实录篇一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辟、茅、榨、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居然”、“爱慕之心”。

2 、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3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板书课题20 、落花生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1 、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2 、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三、检查自学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 、认识生字新词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学生读音。

3 、本文主要内容及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 、讲读父亲的话(1 )什么是“爱慕之心”,“之”什么意思?“生爱慕之心”什么意思?(2 )、父亲对什么产生爱慕之心?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3 )、“可贵”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五、学生再读课文,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1 、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2 、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3 、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六、生活中有没有其它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它事物?七、讲读“我”的话1 、什么叫只讲体面?2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 、我们要做怎样的人?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八、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九、小结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实录篇二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目标:能真切体会许地山先生通过落花生所赞美的“从不炫耀,默默奉献”的可贵,懂得做人要做不求虚名,切实有用的人。

2、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积累生字新词,能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己名字的含义。

3、发展性目标: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为人们“默默奉献”的是哪些人,他们的可贵之处自在哪里;能从长辈为自己起的名字理解长辈的`期望。

语文教案-《落花生》课堂实录及评析

语文教案-《落花生》课堂实录及评析

语文教案-《落花生》课堂实录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落花生》的作者、背景及主题;2. 分析文章的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3.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与句型;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问好,引入话题“花生”,询问学生对花生的了解,并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20分钟)- 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并听课文录音,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有关花生的内容,并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

3.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

4. 教学扩展(10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花生的各种制品,如花生酱、花生糖等,让学生尝试,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 学生小组合作,编写一则关于花生的广播剧,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

5. 美化课文(10分钟)-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句型,并进行仿写。

- 学生自主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课文中的有关花生、友谊的主题。

- 学生分组讲解自己编写的广播剧,学生互评并评出最佳剧本。

三、教学评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落花生》的作者、背景及主题,并能够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通过观察花生制品和编写广播剧的活动,学生对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朗读比赛和自主评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四、教学分析本节课以《落花生》为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通过学习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通过展示花生制品、编写广播剧、朗读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评析支玉恒是当代著名作家,著有《落花生》等多部优秀作品。

他的作品通常以生活为主题,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深受读者喜爱。

在文学课堂上,通过对支玉恒作品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人性。

本文将对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的第二课时进行评析,探讨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一、课堂内容概述支玉恒《落花生》是中国当代作家支玉恒创作的短篇小说,通过对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经历和感悟展现了乡村教育的艰辛和美好。

在第二课时中,老师主要对小说的情节和主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呈现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二、教学分析在第二课时中,老师首先通过简要的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落花生》的情节和人物进行回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在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后,老师通过引用小说中的一些经典语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作品的思考。

接着,老师对小说作品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作品的主要情节、主题和人物性格。

在分析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深入理解作品,并对其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描述和呈现,让学生对乡村教育的艰辛和教师的责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并引导他们关注当下教育现状和社会问题。

三、教学特点1. 引导学生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引用小说中的经典语句和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思考。

通过主动参与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在思考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关注现实问题。

支玉恒的作品通常以生活为题材,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人情和社会责任等话题。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乡村教育和教师的责任,使学生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3. 增强情感体验。

支玉恒的《落花生》是一部描写教师的作品,通过对教师的情感和内心体验的塑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教师的辛苦和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导入:质疑笔名,引起疑问 师:“落花生”不仅仅是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

有的孩子要问了:老师,我们的资料上写,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因为那个年代人们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其实就是“落花生”。

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 生: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 师:问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

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 检查预习:找准起点,夯实基础 师:课文都预习过了。

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示意)哟,都有信心,那我就考考你们。

也不多考,就考两道题,请看第一题。

(幻灯出示一组词语:分辨尝尝便宜石榴)请你们四位起立,依次读这四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们读的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生读) 生:我发现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是轻声。

师:果真如此,我出示的这四个词的末一个字都是轻声。

所以刚才有两个同学读得不太准,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

像这样——(师范读。

生再次齐读。

) 师:好多了,第一关顺利通过,请看第二题(幻灯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谁来读读这段话?(一生读)你读得不错,这段话可不好读了。

有几个多音字,他读对了其中的三个(幻灯片中“空地”“种花生”“买种”三个词语中的多音字变为红色),很不错!这个词(指“播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 生:是播种(zhong)。

(师引导学生弄清读音后齐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附加题,刚才这个字(指“园”)他也读错了,谁听见了?他读成什么了? 生:应该是“后园”,他读的是“后院”。

师:听得非常仔细。

可是,为什么写“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两字有什么区别? (师引导学生弄清两者区别) 略读“种”“收”:引导发现,主动求知 师:还是第一自然段。

老师想请大家再读读,读着读着,哪个标点符号,哪个词,突然就跳进你眼睛里了? 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

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呢? 师:收获了,他的家人事先想到还是没想到?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

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答,看你们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找找答案。

生:因为没过几个月就收获了。

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 生:要短。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 生:因为它本身是荒田。

生:这是我们姐弟几个第一次种花生。

师: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

意外不意外? 生:意外。

师: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 生:激动。

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

那是惊喜啊!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它们之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

师:他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却用的是逗号。

问得好,为什么呢?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间断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你的意思是,每件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

那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

也持续了一定的时间。

师:说得好,这么一猜就有答案了。

其实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

如果想要表达语气舒缓、时间较长的感觉,就用——(生:逗号)是的。

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

恭喜大家,两关都通过了。

师: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

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除了这两件,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生自由读文寻找答案) 生:还写了尝花生。

师:你们找找看,文中真正写“尝花生”是在哪儿?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 师:这会儿尝了没?(学生摇头)还没呢!真正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

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是啊,就那么一句。

还写了什么事? 生:还写了议花生。

师:是。

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因为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启示。

师: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重点的部分作者写得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写得简略。

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咱们平时写文章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

精读重点:质疑问难,变教为学 师: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围绕花生都谈论了些什么。

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3-15自然段,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生默读课文后自由质疑) 生: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师:父亲回家那不是应该的吗?问题在哪? 生:为什么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 师:你问得多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

猜猜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

师:快速地翻一翻课后的资料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 生:他的爸爸是一位爱国志士,可能……在和台湾交流。

师:呵呵,那倒不是。

因为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地介绍一下。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

而那天晚上父亲也来了,所以说—— 生:实在难得。

师:是的,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是的,父亲和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的母亲—样爱孩子。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得知道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问题提出来了,靠谁解决? 生:靠自己。

师: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

为了更好地读书思考,老师这儿有个友情提示,先围绕问题读课文,就读第10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批注在旁边。

写完了可以和同学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有两个词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

谁能读读这段原文?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就说花生吧,扯上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呀?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都非常漂亮,而且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如果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张扬自我,我觉得很不好。

师: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那儿,就是在炫耀吗?——摇头了。

不是。

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儿!你说苹果要是长土里去那还叫苹果吗? 师:刚才这个孩子的发言有一点我很欣赏,就是她发现了父亲其实是在拿花生跟和它的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比,干什么? 生:作比较。

师:聪明!对比啊!对比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默默地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

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

(练习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 点评: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改变教学的方式,变教为学,从问题入手,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并将解答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孩子们边读书边思考,解答自己发现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深化主题:品词析句,深刻体悟 师:课文读到这里,孩子们,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

是在讲做人的道理。

师:哪句话明白地告诉我们,在讲做人?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 师:真有眼光。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做人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师:她的意思是说,外表丑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幻灯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生齐读。

)我发现齐读的时候我听不出你的理解。

谁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 师:什么是体面? 生:体面就是—— 师:有点困难。

看看我今天穿得体面吗?——还行。

穿得好看叫体面。

长得帅那也叫体面。

体面就是外表光鲜好看。

讲体面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比如说我今天穿得邋里邋遢地来是对你们的尊重吗?不是,所以讲体面并没有错,关键是不能—— 生:不能只讲体面。

师:是的,不能只讲体面。

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好看,只顾自己生活的安逸,而要做有用的人。

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 生:他得乐于帮助别人。

生:就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生:警察。

生:为人分忧的人。

生:还有义工。

生:就像玉树地震中那个阿福为了救人而牺牲了。

师:说得多好啊!谁能像他这样说说。

生:我觉得清洁工也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在默默奉献。

生:我们要默默地做奉献,不图虚名。

生:我觉得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奉献的人。

师:谢谢你,孩子。

只要你们学有所获,我们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

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的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都对这个社会有用。

我们做人就要做—— 生:有用的人。

师:不要做—— 生: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老师也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期,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号,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

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

他曾说——(幻灯出示) 生: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

师: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 生:因为他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做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师:这篇文章谈沦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 生:借物喻人。

点评:由花生联系到人这是本文的中心所在,教师紧紧抓住“只讲体面”和“有用的人”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结合生活进行体验,理解了课文深层的内涵,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布置作业:读写结合,读活用活 师:课文学到这儿,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最后有个小小的请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