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鳔两气室的作用原理
鱼鳔两气室的作用原理

鱼鳔两气室的作用原理作者:贾永欣;贾宇轩;贾菲菲;李筱宇摘要本论文通过解剖和观察鱼的两个鳔室结构,发现鱼是通过两个鳔室气体流动交换,来完成上浮下潜和任意水层悬浮状态的,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了这种结构的可行性,为了解鱼在水中生存活动而产生的相关力学,提供了一些很新颖的思路,表现了鱼类在利用浮力方面的巧妙性。
关键词前后鳔室;静止悬浮;自动封闭;显效不显效;正文:由于鱼鳔多具有两个鳔室,所以这种结构必定有其重要的意义,翻阅此前的研究,未发现关于鱼鳔前后两气室有何具体作用的解释,本文通过对鱼的多次解剖,观察到鱼的两个鳔室结构,对鱼在水中的活动和生存,有着基本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多数鱼类,都是依靠前后两鳔室气量的互换,来完成上浮和下潜的。
具体的方法如下:见图:鱼的大鳔室,多呈卵球状,位于肚腔的软腹部位,鱼这里的肌肉和肚膜组织柔软,可以将鱼鳔的涨缩变化清晰的传达出去,作用给水体,这使鱼能达到通过膨胀鱼鳔而变大鱼体积,从而加大鱼体浮力。
而鱼的小鳔室基本呈细长型,所处位置更接近鱼的尾部,鱼尾腹部位的肌肉结实而不易变化,它将鱼的小鳔室包围在同鱼脊骨共同构成的间隙中。
这样,无论鱼的小鳔室是否被充入气体,都基本不会引起鱼体积的变化,而最终不会影响鱼体的排水量,从而不会影响鱼的浮力。
初步来看,在这种情况下,鱼要下潜的时候,便压缩大气室的气体到小气室中去,鱼肚变小,减少鱼体排水量,使鱼的比较密度大于水密度,鱼便自然下潜。
而鱼要上浮的时候,便会将小气室中的气体压入大气室中,大气室膨胀,使鱼肚变大,造成鱼体实际排水量增加,鱼体比较密度小于水密度,鱼便因为浮力加大自然上浮。
这就是鱼鳔上浮下潜的气室原理,它是由两个显效和非显效气室气体的互换,而有效改变体积,变化浮力的大小来完成的。
但从深层次来看,鱼这种上浮和下潜的浮力变化情况,却可以是自动来完成的。
鱼在上浮的过程中,由于越往上层水压越低,随着运动的惯性作用,鱼大鳔室便会因为水压越来越低而不断膨胀,压力相比较更大的小鳔室的气体不断的回流到大鳔室中,这种过程而产生的浮力又会持续性的使鱼上升。
鱼鳔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与用途图片

鱼鳔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与用途1. 鱼鳔的作用和功能鱼鳔是鱼类体内的一种器官,它位于鱼嘴的后方,一般是由两个具有细长形态的片状结构组成。
鱼鳔在鱼类的生理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呼吸功能:鱼鳔是鱼类主要的呼吸器官,通过鳃裂进行呼吸。
在呼吸过程中,鱼通过鳃裂吸入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鱼鳔上覆盖有许多细小的鳃丝,增加了鱼鳔表面积,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滤食功能:一些鱼类,如鲸鱼、鲨鱼等,其鱼鳔发达并且呈现筛状结构,具有滤食功能。
这些鱼类通过水流将浮游生物等食物吸入鱼鳔,然后通过鳃丝进行过滤,最后将食物留在鱼鳔内部,吞咽食物。
这种滤食方式对于这些大型鱼类而言非常高效。
•声音发出功能:一些鱼类通过振动鱼鳔等方式发出声音,用于交流和吸引配偶等目的。
例如,鲈鱼在产卵期间会通过鱼鳔振动发出特定的音响,吸引雌性鱼类。
2. 鱼鳔的主治和用途鱼鳔除了在鱼类自身的生理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外,还具有一些主治和用途。
•药用价值:在传统中医中,鱼鳔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据说鱼鳔可以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对于一些水肿、中毒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对于一些肾脏疾病、水肿病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食用价值:一些鱼类的鱼鳔被人类视为美食,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鱼鳔通常被用于制作汤或炖煮,口感鲜嫩,营养丰富。
特别是一些种类较大的鳔,例如著名的鲟鱼鳔,在一些地方被视为珍品。
•工艺用途:鱼鳔在工艺上也有一定的应用。
一些鱼鳔可以制成鱼鳔干,用于制作海味小食,例如鱼鳔干、鱼鳔丝等。
此外,一些鱼鳔还可以被用于制作鱼鳔胶,用于美容、保湿等方面。
3. 如何选择和使用鱼鳔鱼鳔作为一种具有一定价值的食材,选择和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新鲜度:选择鱼鳔时要尽量选择新鲜的,可以通过鱼鳔的色泽、质地等来判断新鲜度。
新鲜的鱼鳔表面应该有光泽,质地细腻,没有刺激性的异味。
•安全性:在购买鱼鳔时要选择有保证的商家,避免购买到经过不正当处理的鱼鳔,以确保安全。
鱼鳔有什么作用?

鱼鳔有什么作用?收拾鱼开膛时,剪开体壁,你可以看到里面有白色的泡状结构,把它取出来,用手捏一捏,感到里面是气体。
你一定会产生疑问,鱼肚子里面特有的这种结构是干什么用的呢?翻开书查一查,看到书上介绍说,这白色的结构是鳔。
鱼鳔的作用是通过贮存气体的多少,能使鱼停在不同的水层里。
我们平时都见过,不会游泳的动物到了水中会沉底,可是鱼一动不动时,也能稳稳当当地停留在某一水层,不会沉下去,这就是鱼鳔的作用。
鱼鳔内气体的量是可以调节的,若要气体量减少,鳔内的气体就会通过鳔管、食管从口腔放出,或被流经鳔的血液吸收带走;若要气体量增加,流经鳔的血液就放出氧,补充到鳔内。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间接地验证一下鳔的这种作用。
准备一个比较大的广口瓶,装满水,放进一条小鱼。
瓶口用软木塞或橡皮塞塞紧,塞上穿一个小孔,插入一根细玻璃管,管上最好有刻度,如果没有,用笔划上几个等距离的小格。
在瓶口与瓶塞之间、瓶塞与玻璃管之间涂抹上凡士林,以保证瓶内呈密封状态(图57)。
好了,这时我们就来用心观察小鱼的活动和玻璃管内水面的变化情况。
小鱼从低层上升到高层时,玻璃管内的水位随着上升;小鱼从高层下降到低层时,管内水位也随着下降。
为了看到水位升降的情况比较明显,玻璃管的内径应该细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当小鱼从深水游向浅水时,水对鱼的压力减少,鳔内气体膨胀,鱼的体积也随之增大,因而水对鱼的浮力增加,鱼就一直上升。
由于鱼的体积增大,对水就向外排挤,细管内的水面也就上升了。
如果这时,鱼要想停留在一定的位置上,必须要从鳔内放出一部分气体才行。
当小鱼从浅水游向深水时,水对鱼的压力增加,鳔内气体收缩,鱼的体积也随之缩小,对水排挤的少,细管内水面便下降。
这时,鱼受到的浮力减少,很快就会沉到水底。
如果鱼想停留在某一位置,必须增加鳔内的气体,才不会一直沉下去。
通过这个实验得知,鱼鳔调节内部气体含量才使鱼能停留在任意的一个水层。
而鱼在主动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需要各种鳍和尾部的协调作用。
鱼鳔的作用和功能主治是什么呢

鱼鳔的作用和功能主治是什么呢一、鱼鳔的定义鱼鳔,又称鱼喉、鱼气泡,是一种位于鱼类咽喉部的特殊器官。
它是由薄膜组成的,具有呼吸和声音传导功能。
鱼鳔通常呈透明或白色,具有柔软的质地。
二、鱼鳔的作用1.呼吸作用:鱼鳔是鱼类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它通过吸入和释放空气,实现鱼类的气体交换。
鱼鳔上的细小血管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声音传导作用:鱼鳔的结构使得鱼类能够通过鳔部的振动发出声音。
一些鱼类使用声音来进行交流、求偶和示威等行为。
三、鱼鳔的功能主治鱼鳔在民间医学中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功能主治如下:1.润肺止咳:鱼鳔富含胶质物质,具有润肺、清热化痰的作用。
古代医书中常用鱼鳔配制成药物,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多等病症。
2.滋阴补肾:鱼鳔所含的营养物质还能滋阴补肾。
民间中医常将鱼鳔与草药搭配使用,用于治疗肾虚、阴虚所引起的一些病症。
3.美容养颜:鱼鳔中的胶质具有保湿、润肤的作用。
一些护肤品中常添加鱼鳔提取物,用于保护肌肤、增加肌肤的水分含量。
4.滋补食疗:鱼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胶质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具有滋补身体、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在一些地方,鱼鳔被用来作为滋补食材,烹饪成各种营养丰富的菜肴。
四、鱼鳔的食用方法鱼鳔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做法:1.清蒸鱼鳔:将鱼鳔用清水浸泡,去除杂质后,放入蒸锅中蒸熟。
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葱姜蒜等调料,增加风味。
2.鱼鳔火锅:将鱼鳔切成薄片,与其他食材一同放入火锅中煮熟。
鱼鳔薄片质地柔软,口感鲜美。
3.鱼鳔炒菜:将鱼鳔切片或切丝,与蔬菜一同炒制。
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适量的调料和调味料。
五、注意事项在食用鱼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新鲜度:选择新鲜的鱼鳔进行烹饪和食用。
新鲜的鱼鳔质地柔软,口感更好。
2.烹饪时间:烹饪鱼鳔时,要注意火候掌握,不要过度煮熟,以免影响口感。
3.个人过敏史:鱼鳔属于海鲜类食物,对于一些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可能引发过敏或不良反应。
鱼鳔

①新鲜鱼鳔,清水洗净,按1:0.8加水,组织破碎;
②升温至82℃,灭脂肪酶5分钟,降温至60℃加入鱼鳔量1.5%的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比例1:1)
鱼鳔
硬骨鱼类,大多数都有鳔。鱼鳔的体积约占身体的5%左右。其形状有卵圆形、圆锥形、心脏形、马蹄形等等。鱼鳔里充填的气体主要是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氧气的含量最多。所以,在缺氧的环境中,鱼鳔可以作为辅助呼吸器官,为鱼提供氧气。内含空气,通过鱼鳔肌调节鱼鳔的收缩和膨胀可以使鱼调节身体的密度,在水中上升或下沉(解释来自于《现代汉语词典》。大多数硬骨鱼类有鳔,位于体腔背方的长形薄囊,鳔一般分为两室,内含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鳔有一根鳔管与食道相通,称为喉鳔,属较低等的硬骨鱼类的鳔,如鲤鱼。无鳔管的鳔,称为闭鳔,属高等硬骨鱼类的鳔,如鲈鱼。
中文学名鱼鳔
界动物界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类属某些鱼体内的一个器官
别称鱼泡
门脊索动物门
纲鱼纲
目
录
1作用机理
2鱼鳔功能
营养成份
鱼鳔制取
食用贴士
3药用价值
药材
炮制
性味
归经
功用主治
选方
4名家药典
5鱼鳔胶
6食用疗方
7新发现
8美容功效
1作用机理
喉鳔鱼类,鳔内气体主要是通过鳔管直接由口吞入或排出气体进行调节。闭鳔鱼类鳔内气体调节是依靠鳔内壁的红腺放出气体和鳔后背面的卵圆室吸收气体。红腺集中了许多毛细血管,红腺的上皮细胞可分离出血液中的氧、二氧化碳等气体。卵圆室内壁布满毛细血管,气体能渗透到血管里。少数底栖鱼类和迅速升降游动的硬骨鱼类不具鳔,因为鳔内气体的调节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这反而会影响鱼的行进速度。软骨鱼类无鳔。
人们模仿鳔原理的应用

人们模仿鳔原理的应用什么是鳔原理鳔原理又称为鱼泡作用原理,是一种在潜水过程中所运用的原理。
它是指通过吸入大量空气使鳔气膨胀,使潜水员在水下能够更长时间地停留。
鱼类在潜水时会把空气存储在特定的器官中,这个器官就是鳔。
鳔的作用是将空气吸收并储存起来,当鱼需要潜水时,鳔会把储存的空气慢慢释放出来,使鱼能够在水下更长时间地停留。
人们模仿鳔原理的应用人们对鳔原理的研究和模仿,使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以下是几个人们模仿鳔原理的应用例子:1. 潜水装备鳔原理在潜水装备中有重要的应用。
潜水员在进行潜水时会使用具有鳔原理的潜水装备,例如,潜水面具和潜水服。
这些装备能够通过吸入空气并将其储存起来,使潜水员在水下能够更长时间地停留。
同时,这些装备还能够提供足够的浮力,使潜水员能够更轻松地控制自己在水下的位置。
2. 医疗器械在医疗器械中,鳔原理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一些医疗器械可以通过借鉴鳔原理来设计,使其能够储存和释放药物。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药物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降低药物的使用量,减少对患者的创伤。
3. 节能灯节能灯是一种利用鳔原理设计的照明产品。
鳔原理可以使灯具更高效地吸收和发光。
当灯具使用时,它会吸收空气并将其储存起来。
当需要发光时,灯具会通过释放储存的空气来提供照明。
与传统的灯具相比,节能灯具更加节能环保,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好的照明效果。
4. 潜艇鳔原理在潜艇设计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潜艇可以通过模仿鳔原理来设计气和水的平衡系统,以实现在水下航行的目的。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潜艇在水下更加稳定,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潜艇的能源消耗。
5. 汽车近年来,鳔原理在汽车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些汽车制造商采用鳔原理来设计车身,以减少汽车的风阻,提高汽车的行驶性能。
另外,一些汽车制造商还利用鳔原理设计引擎,使其能够更高效地吸收空气并提供动力,降低汽车的能耗。
总结鳔原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人们在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地模仿和借鉴这一原理,以实现创新和进步。
鱼鳔的物理作用原理

鱼鳔的物理作用原理
鱼鳔是一种鱼类的器官,位于鱼嘴的下面,用于粗细颗粒物质的筛选和捕捉。
鱼鳔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流体动力学原理:当鱼嘴张开时,水流通过口腔,经过鳔片的间隙。
鱼鳔的表面有许多类似刷子的绒毛,当水流通过时,绒毛会弯曲并形成细小的滤网,可以阻挡大颗粒的物质,使其无法通过。
2. 惯性沉降原理:在水流通过鳔片时,由于水流速度的变化,会引起物质的惯性沉降。
大颗粒的物质由于惯性作用,无法随着水流通过鳔片而继续前进,从而被鳔片上的绒毛截留下来。
3. 粘附效应原理:鳔片绒毛的表面上有很多微小的突起和凹陷,这些微小的结构可以增加物质与鳔片绒毛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物质被捕捉的机会。
另外,水流中的细小颗粒物质可能存在一定的胶黏性,能够与鳔片绒毛表面产生一定的黏附力,使物质能够被捕捉下来。
总的来说,鱼鳔的物理作用原理主要涉及流体动力学、惯性沉降和粘附效应等,利用这些原理使鱼能够进行粗细颗粒物质的筛选和捕捉。
鱼鳔论文

鱼鳔与鱼的沉浮摘要:通过对鲫鱼鱼鳔内充气和抽气,观察鱼鳔对鱼的沉浮的影响以及充入气体的体积与保持时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充入鱼鳔的气体越多,恢复正常状态所用时间越久;而且鱼的代谢速率,即鱼的活性也与恢复时间,较为活泼的鱼恢复正常状态较快。
同时还表明,鱼鳔向外排出多余气体的速率明显低于向内产生气体的速率。
关键词:鱼鳔沉浮抽气充气用传统物理学的角度看,鱼的沉浮与鱼鳔的关系可以解释为当鱼鳔增大时,增大的鱼的体积,使鱼所受的浮力增大,鱼便上浮,反之则下沉。
然而经过对鱼鳔的解剖发现,鳔壁分三层,外层是坚韧而透明的纤维组织;中层是结缔组织,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内层是上皮细胞。
可见, 缥壁上并没有能主动改变自己体积的肌肉纤维。
因此, 传统的物理学解释是没有根据的。
[1]因为缥壁上没有能主动改变自己体积的肌肉纤维, 鱼缥只能在外界压力的变化下被动地改变自己的体积。
在特定深度的水压作用下, 镖的体积刚好使鱼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量, 鱼于是平衡在这个位置上。
进一步的分析可知, 这个平衡是不稳定平衡。
在鱼下沉时, 通过鳍的游动下降。
同时, 鱼缥因为水压增大而体积减小。
鱼沉得越深, 缥的体积就被压缩得越小, 鱼所受到的浮力就越小, 就越要往下沉。
并非鱼越要往下沉就越主动地压缩自己的缥。
缥的被动压缩帮助鱼下沉, 但鱼要平衡在下层水层, 缥不仅没有好作用, 反而有坏作用, 因此鱼必须通过鳍的击水运动来使自己平衡。
鱼上浮时, 通过鳍的游动上升。
同时, 鱼缥因为水压减小而体积增大。
鱼升得越高, 缥的体积就胀得越大, 鱼所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就越要往上升。
并非鱼越要往上升就越主动地胀大自己的鳃。
缥的被动胀大能帮助鱼上升, 但却不利于鱼平衡在上层水面。
[1]所以说,鱼鳔的主要功能在于利用改变自身的体积使鱼在某个深度保持非绝对的平衡。
1 材料和方法实验用鱼为市售鲫鱼,长约20厘米。
共四条鱼,用10mL注射器分别注入1ml、2ml、3ml、4ml空气,观察记录鱼回复正常的时间;另在其中选两条活跃程度相似的鱼,皆注入2ml空气,观察记录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鳔两气室的作用原理作者:贾永欣;贾宇轩;贾菲菲;李筱宇摘要本论文通过解剖和观察鱼的两个鳔室结构,发现鱼是通过两个鳔室气体流动交换,来完成上浮下潜和任意水层悬浮状态的,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了这种结构的可行性,为了解鱼在水中生存活动而产生的相关力学,提供了一些很新颖的思路,表现了鱼类在利用浮力方面的巧妙性。
关键词前后鳔室;静止悬浮;自动封闭;显效不显效;正文:由于鱼鳔多具有两个鳔室,所以这种结构必定有其重要的意义,翻阅此前的研究,未发现关于鱼鳔前后两气室有何具体作用的解释,本文通过对鱼的多次解剖,观察到鱼的两个鳔室结构,对鱼在水中的活动和生存,有着基本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多数鱼类,都是依靠前后两鳔室气量的互换,来完成上浮和下潜的。
具体的方法如下:见图:鱼的大鳔室,多呈卵球状,位于肚腔的软腹部位,鱼这里的肌肉和肚膜组织柔软,可以将鱼鳔的涨缩变化清晰的传达出去,作用给水体,这使鱼能达到通过膨胀鱼鳔而变大鱼体积,从而加大鱼体浮力。
而鱼的小鳔室基本呈细长型,所处位置更接近鱼的尾部,鱼尾腹部位的肌肉结实而不易变化,它将鱼的小鳔室包围在同鱼脊骨共同构成的间隙中。
这样,无论鱼的小鳔室是否被充入气体,都基本不会引起鱼体积的变化,而最终不会影响鱼体的排水量,从而不会影响鱼的浮力。
初步来看,在这种情况下,鱼要下潜的时候,便压缩大气室的气体到小气室中去,鱼肚变小,减少鱼体排水量,使鱼的比较密度大于水密度,鱼便自然下潜。
而鱼要上浮的时候,便会将小气室中的气体压入大气室中,大气室膨胀,使鱼肚变大,造成鱼体实际排水量增加,鱼体比较密度小于水密度,鱼便因为浮力加大自然上浮。
这就是鱼鳔上浮下潜的气室原理,它是由两个显效和非显效气室气体的互换,而有效改变体积,变化浮力的大小来完成的。
但从深层次来看,鱼这种上浮和下潜的浮力变化情况,却可以是自动来完成的。
鱼在上浮的过程中,由于越往上层水压越低,随着运动的惯性作用,鱼大鳔室便会因为水压越来越低而不断膨胀,压力相比较更大的小鳔室的气体不断的回流到大鳔室中,这种过程而产生的浮力又会持续性的使鱼上升。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使鱼一直上升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重力和浮力共同完成的,是自然的,而不需要鱼一直摆动鱼尾加力。
同样,鱼在下潜的过程中,由于往下层的水压一直在变大,鱼的大鳔室不断的在受到更大的水压力,而将气体不断地压入到小鳔室中,浮力越来越小,鱼便一直自动下沉。
这也不需要一个持续摆尾的过程。
而只是要一个起始的动力就可以。
对于鱼两个鳔室自动性完成任何水层悬浮的方法和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模拟。
其试验方法如下。
见图:找一个很薄的,且弹性很差的气球。
(合适塑料袋亦可)将其一端塞进一个细口大肚的玻璃瓶中,外端露出半截,把细口部分塞些东西,而使瓶口只留下很细小的气路。
将气球连同瓶内部分吹胀。
扎紧口将瓶和气球一起放进水中,加重、或者减重。
(或者调整气量)一直将气球和瓶连体调至可以悬浮在水中为止。
这时,悬浮在水中的气球和瓶连体只要用一点力向下压一下,其就会一直下沉到水底,向上拉一下,其又会一直向上而浮。
无论向下或者向上悬浮,(或者是悬浮后上浮的速度过程缓慢)手的动力,可以很小,只是起到触动的作用,而后是瓶会因为运动而水压变化的情况,而自行下潜和上浮,完全借阻水层的水压变化来完成,而不用加力持续性做功,竟然非常的省力。
也就是说,鱼只要一开始动一下,就会不断的自动上浮和下潜,在后期无须再摆动鱼尾加力。
这真是一个很巧妙的过程,鱼因为利用了不同水层的水压,而自动上浮和下潜,节省了很多的体力。
是我们以前所没有注意到的。
这个过程,只是由大小两个鳔室气体的互换就可以完成。
第二个方面,鱼鳔有使鱼在任意水层中静止悬浮的作用。
鱼要生活在水中,就要在任意水层中行动自如,但是,根据游泳的经验我们可以知道,在不划动水的情况下,很难稳定在某一个水层,要么会往水底沉,要么会往水面上漂。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鱼身上,会非常麻烦。
比如说,鱼要去吃某个水层水草的时候,刚要吃到,但身体却沉了下去,无法食用。
当鱼要在水底睡觉的时候,身体却总被浮上水面,使鱼无法休息。
这种不运动就无法稳定在某个水层的情况,会给鱼的生存造成很大的不便。
那么,鱼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知道,鱼的重量是一定的,根据浮力原理,鱼要悬浮在水中,就要保持鱼体的重力跟浮力完全相等,鱼的重量是一定的,浮力便也要一定的。
但每一层的水压是不同的,而不同的水压会使鱼鳔内的气体膨胀程度不同,压力小的水层膨胀大,压力大的水层膨胀小。
这样,当鱼要上浮到某一个水层而要悬浮停住的时候,因为减压的关系鱼腹要膨胀,鱼便要压缩大气鳔的气体到小鳔室中去,而使大鳔室的气体减少,这平衡了减压膨胀部分的气体体积,使鱼在上浮到一个水层中时,总体积保持不变,浮力不变,和重力平衡,而可以悬浮在这个水层中。
当鱼要下潜到某一个水层中的时候,由于水压加大,会使鱼鳔体积压缩变小,这时,鱼就要从小鳔室中往大鳔室中排入气体,以增加大鳔室的气体量,而平衡被压缩部分气体的体积,使鱼总体积不变,浮力和重力平衡,而可以悬浮在这个下潜的水层中。
通过以上的过程可以看出,鱼要悬浮在一个水层中,上浮时是把大鳔室的气体往小鳔室排除而减少一些,下潜的过程是把小鳔室的气体往大鳔室注入增加一些而完成的。
这两个过程都是利用大鳔室和小鳔室的气体互换来保证的。
而这种悬浮的过程,鱼也可以在运动的过程中自动完成,我们可以看到,当鱼移动下沉到某个水层的时候,水压会随着下潜的深度而加大,这时,水压就会压迫鱼软腹部位的大气鳔,使大鳔室的气体被压迫流动到鱼尾部位细长鳔室中,这就减少了鱼体的排水体积,减小了浮力,使鱼持续下沉,这时候,如果锁闭鱼鳔两气室气路通道,保持住两气室的气体不再流动,由于这时鱼体的排水密度和这个水层水密度相同。
鱼便可以在这个水层呈静止悬浮状态。
而当鱼运动上升到某个水层的时候,水压会随着上升的高度而减少,这时,水压减弱,鱼软腹部位的大气鳔开始膨胀,大鳔室气压下将,通过神经自动打开两气室的气路通道,鱼尾部细长气室中的高压气体,就会回流到鱼软腹部位的大气鳔中,这样就加大了鱼的排水体积,鱼体浮力加大。
这时候,如果再次锁闭鱼鳔两气室通道,使鱼体的排水密度和这个水层水密度相同。
鱼又可以在这个上水层中呈静止悬浮状态。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模拟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鱼既可以自行性的通过压迫和舒张鱼腹而造成大气室和小气室气体交流,来完成鱼体的沉浮和悬浮,也可以因为鱼的游动,而自行性的通过两漂室的气体压差性流动来完成鱼在合适水层中的静止悬浮状态。
这两种功效,都是由于鱼的两个显效和不显效鱼漂决定完成的。
这实际是一种鱼类可以随着鱼体的游动而随时改变鱼体密度的过程。
非常简单,而又非常适用,巧妙。
大自然的进化总能让生命们找到适应自然界的最可行有效办法。
那么,鱼为什么一个气鳔就不可以完成以上所有动作呢?我们还是用气球来看,当我们把一个气球不装入瓶子,而只是鼓起浸入到水中的时候,空气压缩就不会产生显效和不显效的情况,而是都要同时显效,就是说,我们用手把气球按到某个水层中,手的压力会在水中完全的转换为气球的气体压缩膨胀力,和水整体对气球的均匀压强力,这使我们手做的功,全部的转换为,对气体的压缩势能,和周围全部水体的反作用力,当我们把手的力撤掉的时候,这种全部的气体压缩势能膨胀力,就又会全部的很迅速的转换为膨胀效应,而使气球膨胀到压缩前的体积状态而快速重新回到水面,就不会停留在某一个水层。
但为什么,把气球的一部分装入到玻璃瓶中,再用手压到水底层,其就可以悬浮呢?(或者上浮速度非常缓慢呢)这是因为,当我们用手压迫部分性装入玻璃瓶中的气球的时候,气球暴露在水中的部分,就会被压缩,而流向玻璃瓶的位置中。
但因为玻璃瓶是刚体的,所以被压缩到玻璃瓶中的气体是不会通过玻璃瓶的外围空间而对水体产生弹性膨胀势能的,这就使我们用手对玻璃瓶气球所做的功,很大一部分都被转换到一个不会对水体产生膨胀功的空间中去了,这在我们撤去手压力的时候,水体就不会对等性的产生反作用力浮力。
这时,即便外部塑料袋部分气体可以膨胀,但由于其只是小部分的气体膨胀做功,而无法(或者无法很快)拖动玻璃瓶部分整体上浮,也就无法整体上浮移动了。
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我们做了功,但这个功并不能被完全换原回来,是我们做了一个大数量的功,但只可以产生一个小数量的反作用力,是一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平衡的结果。
并且,由于鱼的两个气鳔之间的连接非常细,可以起到一个气桥的结果,使鱼一方面可以通过气桥的肌肉自动封闭或者打开气路,而完全控制悬浮,另一方面,由于气桥管路很细的缘故,所以可以有效的缓冲两个气室之间气体的流动速度,从而起到协助鱼体游动而缓解水体作用力,以达到时差性浮力的目地。
这个过程,就解释了显效和不显效两个连通性的鱼鳔的特别性,和特殊作用性。
也说明,鱼如果只有一个鳔室,是无法轻松完成随意下潜上浮,和无法完成任何水层悬浮停留状态的。
鱼的这种两鳔室结构,也能解释鱼的一些其他现象,比如,鱼死后为什么多数肚子朝上呢?这是因为鱼死后,鱼肚子的肌肉失去肌力,无法将大鳔室的气体压缩注入到小鳔室中去,而使大鳔室水压减少性一直膨胀,浮力不停的加大,而最终使鱼浮到水面上。
同时鱼软肚中大气室膨胀,放大了鱼肚部分体积,使鱼体软肚部分密度最大化减少,而鱼背部分密度相对性增大,这样,鱼肚部分上浮,鱼背部分下沉,形成了鱼死肚上反的现象。
这也可以说明,鱼在生命的过程中,是一直保持两个漂室气压一定程度的高于大气压状态的,这可以使鱼仅仅依靠肚腹部的肌肉变化,或者自动水压变化就可以完成两气室的气体交流,而形成上浮和下潜,而尾部的肌肉可以无需对小气室进行压缩和放松,这也符合鱼的肌肉结构。
鱼肚存在竖状约束肌,而尾部为条状肌肉。
被爆炸而死的鱼,为什么会两沉两落呢?因为在水底被爆炸死的鱼多是气室被炸裂,气体进入腹腔而升上水面,或者是被爆炸受惊,大气室周围肌肉失去约束而上浮水面。
但随着死鱼腹内气体的排出,鱼又会落入水低。
重新落入水低的死鱼在微生物分解下,会在鱼体内重新产生气体,而重新浮上水面。
成为长时间浮在水面的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