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的基础知识
中药鉴定基础知识

(一)观察植物形态
对具有较完整植物体的中药检品,应注意对其根、 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观察,对花、果、孢子 囊、子实体等繁殖器官应特别仔细,借助放大镜或 解剖显微镜,可以观察微小的特征,如毛茸、腺点 等的形态构造。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检品是不 完整的,通常是植物体的一段或一块器官,除对少 数特征十分突出的品种可以鉴定外,一般都要追究 其原植物,包括深入到产地调查,采集实物,进行 对照鉴定。
中药的杂质检查 中药中杂质的混存,直接影响药材的纯 度。这些杂质系指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 不符;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块、 尘土等。检查方法可取规定量的样品,摊开,用肉眼或放大 镜(5~10倍)观察,将杂质拣出,如其中含有可筛分的杂质, 应通过适当的筛罗将杂质筛出。然后将各类杂质分别称重, 计算出占样品的百分比,以资确质。如药材中混存的杂质与 正品相似,难以用肉眼鉴别时,应用显微、理化鉴别试验, 证明其为杂质后,计入杂质重量中。对个体大的药材,必要 时可破开,检查有无蛀虫、霉烂或变质情况。杂质检查所用 的样品量,一般按药材取样法称取。
药材的色泽,一般应在日些下觋察。色泽的描述包括表面 和断厘色泽的内容。描写色泽时应注意大部分药材的色调不 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或有的略有不同,因此可写为 “××色或××色”或“××色至××色”。一般把质量好 的色泽放在前面,二种色调组成描写的应以后一种色为主, 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色泽描述避免用各地理解不同的 术语,如“青色”、“土黄色”、“粉白色”等。
第一步 取样 检品的来源包括抽检和送检两类。药材的取
样是指选取供鉴定用的药材样品。所取样品 应具有代表性、均匀性并留样保存。取样的 代表性直接影响到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 必须重视取样的各个环节。
中药鉴定培训讲义(详细)

中药鉴定培训讲义(详细)中药基础知识第一节基本概念1.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疾病的物质。
药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关于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中药:(Chineseherbolog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是指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2.1.中药的来源及分类: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2.2.中成药及其分类:中成药(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atentPrescription)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2.3.中药材:中药材,即未经加工或未制成成品的中药原料。
一般传统中药材讲究地道药材(也即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这个概念表明,中药材、中药饮片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中药饮片包括了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包括切段、块、瓣),原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切制(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炮炙的饮片。
前两类管理上应视为中药材,只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在配方、制剂时作饮片理解。
而管理意义上的饮片概念应理解为:“根据调配或制剂的需要,对经产地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切制、炮炙而成的成品称为中药饮片”。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中药鉴定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材的鉴别、性质与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材是指经过采集、加工、干燥等处理后所使用的中草药。
中药材的鉴定是检验药材真伪与质量的基础工作,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药鉴定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的归纳。
一、中药鉴别中药的鉴别主要通过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特点、部位特点、质构特点、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判断。
通过外观观察、组织解剖、显微镜观察、色谱鉴定等手段来进行鉴别。
1.形态特征:包括外形、颜色、大小、质地、气味等方面的特征。
2.生长环境特点:包括生长地点、生长环境、栽培特点等。
3.部位特点:不同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主要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4.质构特点:包括材质、纤维、器官、细胞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5.化学特征: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色谱特征、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特点。
二、中药性质与质量评价中药性质与质量评价主要涉及到活性成分、化学成分、色谱指纹图谱等方面的鉴定与分析。
1.活性成分鉴定:对于中草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的鉴定,如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挥发油等。
2.化学成分鉴定:通过色谱、质谱等分析手段对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色谱指纹图谱:通过色谱分离技术得到的草药鉴别指纹图谱,用于评价中药材的质量与安全性。
三、中药杂质检验中药杂质检验主要包括外来杂质检测、微生物检验、重金属检测等方面。
1.外来杂质检测:包括脂肪、淀粉、矿物质、蛋白质等方面的检测。
2.微生物检测: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等方面的检测,检验中药材的卫生质量。
3.重金属检测:包括溶出物测定、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方法,以确定中药材中重金属的含量。
四、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草药的药效,即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效应。
中药毒理学研究中药材的毒性反应与安全性评价。
1.中药药理学:包括中药的药效、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药材性状鉴定1.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态、大小等方面的特点。
2.质地鉴定:根据药材的质地,如脆性、韧性、酥性等,进行鉴别。
3.气味鉴定:根据气味的强弱、特点及气味的性质,如芳香、腥臭等,进行鉴别。
4.味道鉴定:根据药材的味道,如甘、苦、辛等,进行鉴别。
5.触感鉴定:将药材用手触摸,感受其表面光滑、粗糙、湿润等特征进行鉴别。
二、组织结构鉴定1.细胞形态学:通过显微镜观察药材细胞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进行鉴别。
2.细胞壁鉴定:根据细胞壁的厚度、层数等特征,进行鉴别。
3.组织构造:包括细胞组织的排列方式、细胞间的距离等特点。
三、化学成分鉴定1.色素成分:通过色谱等方法进行分析,确定草药中的色素成分。
2.酸碱度鉴定:通过浸泡药材,观察其对酸碱指示剂的影响,判断药材的酸碱性。
3.挥发油成分:通过蒸馏、萃取等方法,分离提取挥发油,然后进行成分分析,鉴定药材中的挥发油成分。
4.醇酚成分:通过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分析鉴定。
5.生物碱成分:通过色谱等方法,确定药材中的生物碱成分。
四、药理作用鉴定1.体内药效学:通过动物实验、离体器官实验等方法,观察药材对动物体内的药效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2.细胞实验:通过体外的细胞实验,观察药材对细胞的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3.受体结合实验:通过受体结合实验,验证药材对受体的结合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4.酶活性实验:通过测定酶活性的方法,评价药材对酶的活性影响。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知识点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药材的性状、组织结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鉴定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药材的质量、药效及其合理应用。
这对于中药的制药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别知识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一、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检品登记(送检单位、产地、日期、数量等)➢取样1:登记。
2:取药原则。
3:取药量。
4:抽取平均样品量。
➢杂质检查➢真实性鉴定(基源、形状、显微、理化等方法)➢含量测定➢报告二、中药鉴定的方法1、真伪鉴定原动(植)物鉴定(确定生药正确学名)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2、纯度鉴定杂质检查水分测定灰分测定3、品质优良度鉴定➢中药变质现象1)虫蛀-2)霉变-3)变色-药材固有颜色发生变化。
4)走油-又称“泛油”。
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前者如a含脂肪油药材:柏子仁、苦杏仁、桃仁、郁李仁等;b含挥发油药材:当归、肉桂等。
后者如含糖质药材:天冬、太子参、枸杞子、麦冬等。
5)风化-矿物6)自燃-主要是富含油脂的药材,如柏子仁、紫苏子、海金沙等。
某些药材因吸湿回潮或水分含量过高→自然,如菊花、红花等。
4、有害物质的检查道地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成为地道药材,有时又叫地道药材,即真资格的药材。
如:浙江:浙贝麦冬白术延胡索白芍温郁金玄参白芷蕲蛇乌梢蛇东北:人参鹿茸关木通关防风贯众五味子龙胆(关) 北细辛升麻东北铁线连(威灵仙)云南:三七坚龙胆云连炉贝木香熊胆天麻茯苓(云、安)猪苓(云、山)江苏:茅苍术薄荷四川:川芎川乌川黄柏厚朴黄连川贝五倍子川牛膝川木香金钱草麝香半夏大黄甘肃:当归大黄山西:党参。
海南:槟榔新疆:阿魏软紫草内蒙古:黄芪甘草紫草安徽:牡丹皮木瓜菊花宁夏:枸杞子。
湖南:朱砂。
湖北:石膏三、中药鉴别中药鉴别最常用的“四大鉴定”:.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常见中药药材鉴别术语1.一包针:药材千年健根茎的折断面,呈纤维束样外露,形似一包针。
2.大理石纹:某些药材的横断面,具有大理石样的纹理,如槟榔。
中药鉴别基本知识.ppt

(六)光谱鉴定法
含义:通过测定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 围内对光的吸收度或发光强度,对中药进行定性 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常用方法
➢紫外光谱法 ➢可见分光光度法 ➢红外光谱法 ➢质谱鉴定法 ➢磁共振光谱鉴定法
中药学
(七)中药鉴定发展技术
指纹图谱鉴定法 生物鉴定法 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定技术 色谱-光谱联用分析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法、热分析法、X射线衍射分
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和检验方法所 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 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中药学
中药鉴定的基本程序
取样:
➢ 样品具有代表性 ➢ 足够的数量
2.鉴定:
依据国家药品标准对检品的真实性、纯度、质量进行评价 和检定。
3.结果判断
填写检验报告书。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来源鉴定-植、动、矿物类药材 性状鉴定-药材、饮片 显微鉴定-破碎药材、粉末、中成药 理化鉴定(现代仪器分析)—有效成分、成分分
析;浸出物测定;纯净程度、有害或有毒物质定 量定性检测。
中药学
来源鉴定
观察植物形态
➢ 各器官(繁殖器官) ➢ 热水浸泡软化展平 ➢ 借助放大镜或解剖镜 ➢ 借助显微镜
常规检查法
1.微量升华法
5.炽灼残渣检查法
2.荧光分析法
6.浸出物测定法
3.水分测定法
7.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4.灰分检查法
8.杂质检查法
中药学
(三)有害物质检测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黄曲霉素的检查 重金属的检查 砷盐检查
中药学Leabharlann (四)化学定量分析法重量分析法 采用某种方法使待测组分从样品中分离出来并转化为一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一、名词术语植物类1. 锦纹:指大黄横切面类白色薄壁组织与红棕色射线所形成的网状纹理。
2. 星点:大黄根茎横切面髓部的异形维管束,其内侧为韧皮部,外侧为木质部,射线呈星芒状射出。
3.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木栓层内方至韧皮部外侧组织中,多个类圆形的异形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又称“云纹” 。
4. 罗盘纹:指商陆横切面呈异常维管束排成数层同心环纹。
5. 珍珠盘:银柴胡根头部密集呈疣状突起的芽孢、茎或根茎的残基。
6. 砂眼:指银柴胡表面支根痕孔穴或盘状小凹坑。
7. 钉角:草乌表面的瘤状侧根。
8. 过桥:指黄连根茎表面节间光滑如茎杆,俗称“过桥”9. 菊花心:指双子叶植物根横断面的次生构造形成的放射状结构,状似开放的菊花,如甘草、黄芪、防风。
10. 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
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11. 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12. 珍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此外还有林下山参。
13. 铁线纹:人参表面上部或中下部的环纹。
14. 猴头三七:指三七主根顶端周围有瘤状突起,形似“猴头” 。
15. 疙瘩丁:白芷表面横向突起散生的皮孔。
16. 油点或朱砂点:指黄棕色或红棕色的分泌组织,如苍术、羌活。
凹肚脐: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凹肚脐” ,故名。
17. 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如前胡、防风。
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8. 连珠状:指巴戟天根,形似串起来的珠子,故称“连珠” 。
19. 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如党参等。
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20. 油头:川木香根头黑色发黏的胶状物;又称“糊头” 。
21. 起霜:苍术断面暴露稍久,析出的白色细针状结晶;又称“吐脂” 。
22. 岗纹:泽泻表面多条横向凸起的环纹。
23. 金井玉栏:某些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或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或黄色,状如金玉相映,如黄芪。
执业药师中药学中药鉴定汇总知识点

执业药师中药学中药鉴定汇总知识点中药鉴定是执业药师中药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中药鉴别、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中药学中药鉴定的汇总知识点:1.中药鉴别方法:中药鉴别是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形态、气味、口感等特征来确定其身份的方法。
常见的鉴别方法包括目视鉴定、嗅觉鉴定、触觉鉴定、望远镜观察、显微镜观察等。
2.中药品质评价:中药的品质评价主要包括药材性状评价、含量测定、质量控制等。
药材性状评价是指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形态、气味、口感等特征来评价其品质;含量测定则是通过分析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来评价其药效;质量控制则是通过制定药材的质量标准,严格控制药材的生产和加工过程,确保药材的质量稳定。
3.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它包括贮藏控制、加工控制、生产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贮藏控制是指在药材的储存和保存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确保药材的质量稳定;加工控制是指在药材的制备过程中,严格控制加工工艺、加工设备等因素,保证药材的品质;生产控制是指在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药典标准和制剂工艺,控制产品质量。
4.中药标准:中药标准是中药鉴定和质量控制的依据,它包括药材标准和制剂标准。
药材标准是对药材的外观、性状、含量、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规定的标准;制剂标准是对中药制剂的配方、用量、工艺、质量要求等方面进行规定的标准。
中药标准的制定是通过对大量药材和制剂的研究和实验,结合临床应用和历史经验,确立药材和制剂的质量标准。
5.中药指纹图谱:中药指纹图谱是用于鉴别和评价中药质量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构建中药的指纹图谱。
中药指纹图谱能够准确鉴别中药的成分和品质,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以上是中药学中药鉴定的汇总知识点,包括中药鉴别方法、中药品质评价、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标准和中药指纹图谱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执业药师中药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正确判断药材的品质和有效成分,并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颗粒性、裂片状,有无胶丝,是否层层剥离等。 ? 如根及根茎类: ? 茅苍术 易折断,断面放置“ 起霜”;白术不
易折断,断面放置 不“起霜” ; ? 甘草折断时有 粉尘散落。
? 茎类(切面): ? 鸡血藤(老茎) 断面红褐色的韧皮部与淡红
色的木质部呈半圆形相间排列; ? 大血藤 断面红棕色的韧皮部有六处嵌入黄白
色的木质部中。 ? 皮类: ? 杜仲折断时有 胶丝相连; ? 黄柏折断面显 纤维性,裂片状分层 ; ? 苦楝皮 的折断面,分为 多层薄片,层层黄白
相间;
? 牡丹皮折断面较平坦,显粉性 。 ? 对于 横切面特征 的描述,也有很多经验鉴别术
语,如: ? 大黄根茎可见“星点” 。 ? 何首乌可见“云锦花纹” 。 ? 防风 有“ 菊花心 ”、 粉防己 有“ 车轮纹 ”、
茅苍术 有“ 朱砂点 ”。
? 7、气、味: ? 气味: 有的药材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也是鉴
别该药材的主要依据。 ? 味道:与药材本身所含的成分有关,也是衡量
药材品质的标准之一。 ? 味道一旦改变,要考虑其品种和质量问题。 ? 有强烈刺激性和剧毒的药材,口尝时要特别小
? 粘性:含粘液质,嚼之粘牙。 ? 纤维性:富含纤维,折断时露出很多纤维。 ? 药材的质地除与其 本身特性 有关外,有时与 加
工方法 关系密切。 ? 盐附子:易吸潮变软 ; 黑顺片:质硬而脆 ? 含淀粉多的药材,如经蒸煮加工,则因 淀粉糊
化,干燥后质地坚实 。
? 6、折断面: ? 指药材折断时的现象,包括:易折断或不易折
? 4、表面特征: ? 指药材表面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皮孔、
毛茸等。 ? 双子叶植物的根类药材 顶部有的带有 根茎。 ? 单子叶植物的根茎类药材 有的具膜质鳞叶 。 ? 蕨类植物的根茎药材 常带有叶柄残基 和鳞片。 ? 皮类药材 有的有明显的 皮孔、地衣斑,少数还
有钉状物 。 ? 白花前胡的根头部有叶鞘残存的 纤维毛状物 。
? 1、形状: ? 根类药材: 圆柱形、圆锥形、纺缍形等。 ? 皮类药材: 卷筒状、板片状等。 ? 种子类药材:圆球形、扁圆形等。 ? 经验鉴别术语: ? 防风根头部: 蚯蚓头 (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
环纹)。 ? 野生人参: 芦长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
须。 ? 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 。
? 2、大小: ? 指药材的长短、粗细、厚薄。 ? 表示药材的大小,一般有一定的幅度 (亦即范
与规定不符。 ? 2、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 无机杂质,如
沙石、泥土等。
? 第三节 中药的鉴定
? 常用的鉴定方法有四种:
? 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 定。
? 一、来源(原植物、原动物、矿物)和品种 鉴定
? 应用植 (动)物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 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应用矿物学知 识,确定矿物中药的来源,保证品种的准确 性。
? 目的:保证在应用中品种准确无误。
? 1、观察植物形态: ? 对于具有较完整植物体的中药,应注意其根、
茎、叶、花、果实等部位的观察。特别对繁 殖器官可借助放大镜或解剖显微镜进行观察。
? 2、核对文献: ? 目的: 根据观察到的形态特征等,确定检品
科属。
? 在核对文献时,首先应查考植物分类学著作, 其次再查阅具有鉴定中药品种方面的著作。
? 3、核对标本: ? 当已定下科属时,可到标本室核对该科属标
本,确定正确的学名。 ? 注意:标本室已定学名标本必须正确可靠。
? 二、性状鉴定: ? 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
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鉴别药材的外观性 状。 ? 具有简单、易行、迅速 的特点,也是鉴定 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 方法:观、摸、嗅、尝、水试、火试 。 ? 内容:
围) 。 ? 有些很小的种子类药材,应在放大镜下测量。
? 3、颜色: ? 各种药材的颜色是不相同的,药材的颜色一般
比较固定 。有的药材从其名称上就知道它的颜 色。 ? 色泽的变化与药材的质量有关, 药材的颜色是 否符合要求 ,是衡量药材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
? 很多药材的色调不是单一的,因此,描述药材 的颜色一般以 复合色调描述,以后一种色调为 主。
心。
? 8、水试:
? 某些药材在水中或遇水能产生一些特殊现 象:
?
日光下
? 秦皮水浸液 ───→碧蓝色荧光。
?
加水浸泡
? 葶苈子、车前子 ─────→ 则种子粘滑、体积 膨胀。
格、 等级、包件式样等,注意是否与标签 相一致。
? (2)检验包件的完整性和清洁程度,注意有无 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异常情况,作 详细记录。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独检 验。
? (3)注意取样的 代表性:
? 固体:包件不同地方取样(三点取样法、五 点取样法)。
? 液体:混匀或顶、中、底取样(不易混匀 者)。
中药的鉴定
? 第一节 中药鉴定的依据和取样
? 1、中药鉴定的依据:三级标准 ? 中国药典: ?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国家药品的法律。 ? 部颁药品标准: ?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 地方药品标准: ? 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药品标
准。
? 2、中药鉴定的取样: ? 药材的取样是指选取供鉴定用的药材样品。 ? 应注意有代表性,并有足够数量。 ? 取样的代表性直接影响到检定结果的正确性 . ? 方法(程序): ? (1)详细记录药材的品名、产地、批号、规
? 贵重药材:逐件抽样。
? (4)取样量 :( 三份检验的量 :的需要,还要供复核及留样 保存使用。保存期至少 1年。
第二节 中药的杂质检查
? 中药中杂质的存在,直接影响药材的 纯度。 ? 包括两类: ? 1、来源与规定相同的物质: 其性状或部位
? 5、质地 ? 是指药材的软硬、坚韧、疏松、致密、粘性或
粉性等特征。 ? 描述药材质地的名词术语很多,常见有: ? 松泡: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 ? 粉性: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 ? 油润:质地柔软,含油而润泽。 ? 角质:质地坚硬,断面半透明或有光泽。 ? 柴性:折断面木质部非常发达,象木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