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

其中,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A.平等观念在全社会广泛传播 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一定冲击 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2.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在民间有很大影响。

下列竹枝词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人的着装特点:“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

”“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

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

”这一历史时期是指A.清代晚期 B.民国初年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3.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A.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B.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C.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D.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4.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

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

……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B.社会观念的进步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 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5.漫画能折射社会生活面貌。

对丰子恺先生的这幅漫画,解读最为恰当的是A.晚清时期服装的五花八门B.民国时期百姓生活的窘迫C.计划经济时代的勤俭节约D.作者旨在提倡计划生育6.才女张爱玲曾发出如此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朝的服装体现出专制统治的特征 B.清朝女人的服饰极具民族传统特色C.“迂缓”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国侵略 D.清朝仍存在着严格的男尊女卑观念7.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

人民版必修2 _版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素养评价(原卷板答案版)

人民版必修2 _版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素养评价(原卷板答案版)

专题素养评价(四)(专题四)(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20·孝感高一检测)下列近代中国的几种人中最先穿上西装的有可能是 ( )A.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B.内地学校里的生员C.乡下的土财主D.洋行里的职员【补偿训练】“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 )A.明末清初B.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D.辛亥革命后2.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的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

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受西方服饰的影响B.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C.新潮女性日益增多D.裁剪和工艺突出女性的曲线3.(2020·天津等级考)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4.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

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补偿训练】某男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女子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此则广告最早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期C.20世纪中期D.21世纪初期5.(2020·肇庆高一检测)近代以来中国有一种交通工具,它于19世纪中后期由西方传入,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才有自己的制造厂。

这一交通工具是( )A.飞机B.自行车C.汽车D.轮船6.下图是1865年4月制成的轮船“黄鹄”号(复原图)。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单元检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B.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C.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2.“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A.鸦片战争B.戊戌变法C.洋务运动D.辛亥革命3.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该诗反映了()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4.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和特征,下列时代标志和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清末:租界、水师、中山装、军阀B.民国:黄包车、旗袍、上海滩、黑色礼帽C.文革:大字报、洋布、语录、买办D.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QQ、录音机、摇滚乐5.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地区,“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合卺之仪,非俗非古,杂袭夷俗,喜怒离合,习为故常”,这反映出A.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加强B.上海引领社会新潮流C.传统礼俗开始受到冲击D.婚俗急变加剧了社会动荡6.读下图和材料,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1 / 19文明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C.上海人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
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A.北京是民国时期文化中心B.北京的教育水平要高于上海
C.上海的纸质传媒优于北京D.上海的市场经济比北京发达
二、简答题
27.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上海人愚昧、落后
B.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A.皮影B.电影C.戏剧D.电视
9.在中国,大到商场酒店,小到接头摊贩,均可以接受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宝、微信等手机移动支付方式。这一现象说明
A.网络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B.网络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
C.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D.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0.当筑造铁路的权力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这些资料说明了( )
2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2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高中历史专题质量检测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质量检测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质量检测(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

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在这里康有为提出( ) A.剪辫易服B.实行君主立宪C.发展近代交通 D.采用机器生产3.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出时代变迁。

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首选工人老大哥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 D.嫁人要嫁万元户4.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北京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举行游行示威5.1912年,蔡元培等人曾经发起一个“进德会”,定下三条基本信条:不赌、不嫖、不娶妾;五条可以选任的戒条: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

到北大后,他也身体力行。

这说明蔡元培( )A.支持新文化运动 B.抵制北洋政府C.教育理念先进 D.强调个人品德修养6.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结论是( )近代科技出现在上海与重庆的时间表A.B.中国引进的西方技术都是实用性技术C.中国近代化呈现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D.中国工业革命吸收了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7.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8. 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的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C.通过电话了解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信息了解9.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A.西装B.长袍马褂C.旗袍D.中山装解析:西装源于西方国家,长袍马褂是中国的传统服装,中山装体现了中西合璧但没有融合满汉风格,故排除A、B、D三项;旗袍是在满族妇女服饰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服装的长处而形成的,同时具有中西合璧、满汉风格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右图所示服装样式开始流传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后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答案:B3.《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中记载:在重庆,“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

4.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这表明( )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5.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

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

这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6.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A. 报纸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B. 民众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C. 清政府推动了近代报刊业发展D. 舆论受到了政府的严格管控【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的确就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A选项正确其他几个选项均是对材料的误解、曲解2.20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最时髦的扮相一部《霹雳舞》带动了蝙蝠衫、高帮运动鞋、发带的流行此外大垫肩、超短裙都是街头的风景牛仔裤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从香港传来的萝卜裤成为潮流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 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B. 生活水平大大提高C. 内陆与香港密切联系D. 生活观念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故A错误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本质特征故B错误香港和内地联系日益密切是表面现象故C错误内地人接受香港的时髦打扮反映了生活观念的变化故D正确故选D3.《义勇军进行曲》原是拍摄于1935年的影片《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曲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广为传颂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材料说明()A. 电影创作强化了我党的宣传效果B. 影视兴起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C. 电影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D. 抗日救亡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拍摄于1935年”“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广为传颂”等信息可以看出电影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故C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是我党的宣传效果排除A材料只涉及电影没提到电视更没有传统观念的改变排除B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C4.“(大清宜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以上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5.表为《申报》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③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④《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申报》的部分纪事表格内容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该报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不能理解为支持共产党的武装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申报》的主张实质上是号召停止内战抵抗外来侵略故②错误故C项正确6.如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做出这一判断主要是依据图中的()A. 服饰B. 发型C. 行为举止D. 交通工具【答案】D【解析】图片中描绘的是人力车即洋车又叫黄包车是近代时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交通工具之一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故选D7.《申报》对1873年冬发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给予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在案件延续的三年中发表新闻和评论60多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重视促成了冤案的平反这表明《申报》()A. 及时传播大量时事信息B. 深受统治阶层的重视C. 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D. 推动清末司法近代化【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重视”等信息来看《申报》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平反过程中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慈禧太后重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而不是重视《申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申报》在清末司法近代化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8.有学者指出与“皇帝倒了”相并而提的是“辫子割了” 在此之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的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 在此之后剪辫非但正当还成为一种新风尚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被讥笑为“豚尾” 这反映了()A. 社会政治变革影响了习俗变革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近代社会中西合璧、土洋并存D. 国民从众心态日渐盛行【答案】A【解析】材料“在此之后剪辫非但正当还成为一种新风尚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被讥笑为“豚尾””体现的是政治变革对社会习俗变革的影响 A选项符合题意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B选项排除CD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9.1905年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断是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这一事件发生于如图中的()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断是1905年任景丰在北京拍摄地图上①是广州②是上海③是北京④是武汉故C项正确10.“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A. 铁路运输B. 轮船海运C. 飞机航空D. 电报通讯【答案】D【解析】根据“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诗赞扬的应该是电报通讯故选D项(1)故选 D11.如图是我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在1938年创作的一幅抗战漫画作品《能屈能伸》此作品旨在()A. 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痛斥日军在中国的滔天罪行C. 暗示日本帝国主义必败的下场D. 揭露日军侵占我国东北的野心【答案】C【解析】12.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的网购市场每年的双十一都成为中国网民的购物狂欢节如图是历年天猫双十一成交额破千亿的用时这说明了()A. 网络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B. 互联网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C. 电子商务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性产业D. 技术进步带来实体经济的重新复苏【答案】B【解析】13.尽管教师在专业职业中的工资不是很高并且存在女性化但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大批男子进入教师领域的现象十年间男教师从总数的19%增长到24.3%在教师训练机构报名的男性比例从1931~1932年的31%增长到十年后的40%这反映出()A. 经济危机推动了教育发展B. 罗斯福新政推动了就业结构完善C. 经济危机加剧了就业竞争D. 罗斯福新政忽视了男女平等问题【答案】C【解析】14.有诗说“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诗中所述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A.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B. 儒家思想受到冲击C. 国人素质得到提高D.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诗中的“豚尾”指的是象征清政府的发辫“瞥见豚尾及锋试”是指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所以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故选D 剪发辫是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生活的变迁而非崇洋媚外之风排除A 剪发辫属于社会生活不是对儒家思想的冲击也不能提高国人素质排除BC.15.红色风兜本为一、二品官所戴但至光绪年间沪地用红兜者却比比皆是这反映出晚清时期()A. 思想观念出现根本变化B. 传统等级观念受到冲击C. 人们受西方文化影响深刻D. 中华民国推动服饰改革【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红色风兜从原为一、二品官所戴变为普遍为大众所用这说明传统的等级服制受到了冲击故选B项A项中的“根本变化”表述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人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如何 C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与材料时间“光绪年间”不符 D项错误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6.(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16.(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市区的形成有何特点并简要分析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答案】(1)原因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秩序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解析】(1)从材料“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 结合增加政府财政税收和维护社会秩序可知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答案】(2)特点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影响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解析】(2)从材料“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 ······早在清未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可知近代新市区形成的特点结合城市化、工商业的发展和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可知近代新市区发展的影响17.(1)根据材料指出刘大鹏读报前后关注角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7.(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报纸在近代中国发挥的作用【答案】(1)变化由关注家乡到关注国家原因近代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报纸等新闻媒介的出现【解析】(1)根据材料“其活动重心都在家乡周围”“瘟疫盛行各直省”“外洋各国视中国为一块肉均欲吞而食之”可知乡绅刘大鹏由之前的关注家乡转变为关心国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导致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传统乡绅国家意识的增强报纸等新闻媒介的出现等【答案】(2)作用报道国内外重要时事反映民情民意传播西学开启民智促进民族觉醒引发社会变革【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报纸对重要时事及民情民意的报道、西学的传播、思想解放、民族觉醒、社会变革等方面概括其影响18.(1)“40年间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请指出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党的会议名称概括这次会议的伟大意义18.(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18.(3)请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中共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定18.(4)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什么18.(5)材料五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答案】(1)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党的(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国)历史上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答案】(2)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解析】(2)结合材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可知答案为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答案】(3)决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3)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答案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4)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解析】(4)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答案】(5)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解析】(5)本题根据材料五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即可19.(1)剧本反映了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分别是什么?19.(2)从秦至宋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发展趋势?19.(3)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说一说你的看法如何?【答案】(1)秦朝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秦始皇”“三公”可知是三公九卿制由材料“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处理”可知是三省六部制【答案】(2)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解析】(2)根据材料中从秦朝三公“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说明相权较大唐朝时则有多个丞相共同参与各负一部分责任说明相权在分散中削弱宋朝时丞相只负责行政上的事务而财政等其它事务则不能参与说明相权进一步削弱因此从材料中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而皇权不断加强【答案】(3)第一种看法主要是积极的因为这种制度有利于全国的统一有利于水利的兴修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第二种看法主要是消极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皇权至上容易造成暴政和腐败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集权容易使阶级矛盾激化造成社会动荡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解析】(3)主要回答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根据所学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回答。

(word完整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word完整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单元检测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诞生于120年前的电影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下列有关电影事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1896年北京徐园“又一村”第一次放映了“西洋影戏”B.《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C.查理·卓别林是“默片时代”的代表人物D.1927年《爵士歌手》标志电影技术进入有声电影彩色时代2.2014年1月,浙江宁波历史最悠久的电影院——民光影城被省商务厅授予“浙江老字号”铜牌。

1931年宁波商人李济民投建该影城,上世纪50年代收归国有,虽因各种原因多次更名,但历经八十多年风雨沧桑,它已成为宁波的文化坐标。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座影城()A.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电影票价一度持续暴涨B.在大跃进时期因日均放映数量过低而被收归国有C.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播放“革命样板戏”为主D.在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经济中获得新的发展契机3.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史料价值。

下面民国时期上海老照片反映的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有()①广告的位置②人物的服饰③建筑的风格④出行的方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清朝以前,长期有川、鲁、粤、苏四大菜系的说法,到清末民初又加上闽菜、浙菜、湘菜、徽菜,构成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

后四大菜系能够在这一不太长的时间内快速形成,并跻身于全国菜系之列,反映出这一时期()A.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B.西方餐饮方式传入后广泛流行C.城市发展改变生活节奏 D.各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与交流5.下表是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开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研究性学习时制作的一份简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
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①长袍②中山装③列宁服④旗袍⑤西装
 A.①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④D.③④⑤
 2、下面的情况,反映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服装特点是 A.男子全部是长袍马褂,女子以猎装为主
 B.男子以西装和中山装为主,女子以旗袍为主
 C.以连衣裙和列宁装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D.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
 3、下列小说反映的是反对我国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观念内容的是 A.《西游记》B.《三国演义》C.《水浒传》D.《红楼梦》
 4、民国成立后,以下哪种礼节已经是社交场所少见的
 A.点头B.握手C.鞠躬D.跪拜作揖
 5、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中西餐并行于世
 B.男子普遍留长辫.女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