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瘿病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第四章肝胆病证第八节瘿病PPT共45页

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中医内科学第四章肝胆病证第八节瘿 病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中医内科学第四章肝胆病证第八节瘿 病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气血津液病证瘿病课件

1 辨实火虚火: 实火:肝火;心火;胃火 虚火:心阴不足 肝肾阴虚,虚火上扰,虚风内动 胃阴虚
2 辨气虚所在: 瘿气中后期,在阴虚的同时, 常出现气虚的表现,其气虚多责 于心、脾、肾。
3 辨痰结瘀血 痰结表现:颈前肿大,眼突,舌苔 腻。痰结与肝郁气滞,阴虚火旺, 脾肾气虚关系密切。痰结与瘀血可 相互影响。
八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 病史:有高原山区居住史,或情志内伤等因素 可引起本病。 2 临床病象:瘿肿、瘿瘤或瘿气的表现。 四诊所见:缨脉肿大,眼突,手颤,舌质淡或 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3 理化检查:根据甲状腺功能测定、甲状腺超声 波、CT、MRI 检查及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等 项检查以协助诊断。
三 病位
在颈前。以缨脉为本,肝心脾肾为标。 与肝关系更为密切。 (为什么?) (从肝的经脉运行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回答)
四 病类
分为瘿肿、瘿瘤、瘿气。
五 病程
较长
六 病性
阴虚为本,气、火、痰、瘀为标。
初起标实为主,表现为气滞、肝火、痰 凝及血瘀,其中尤以气滞为突出。 日久不愈,本虚多见,以气虚、阴虚、 津亏、血枯、精伤,并可见虚火上炎。
瘿
病
一 概述(病名)
瘿病系指“缨脉”之疾。又名马刀夹瘿。
又有称为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 定义:多由于久居山间,常饮山水,或情 志内伤以致气滞、痰凝、血瘀结于颈前所 引起的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 床特征的一类病证。并见突眼、多食消瘦、 身热汗多、心悸急躁、指舌颤抖等。
文献部分:
典型的临床表现(瘿气)
颈部症状:甲状腺肿大 眼部症状:突眼 代谢增高症状:怕热多汗、潮湿皮肤、低、高热 神经系统:兴奋增强、激动急躁、失眠、幻觉 心血管系统:心悸气短、心律失常、脉结代 消化系统:多食亦饥、体重下降、腹泻 运动系统:肌肉软弱无力、周期性麻痹 生殖系统:经少、阳萎 皮肤改变:面颈部色素沉着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瘿病

⑶ 辨瘿囊、瘿瘤、瘿气
瘿囊:颈前肿块较大,两侧比较对称,肿块光 滑,柔软,主要病机为气郁痰阻,若日久兼瘀血内 停者,局部可出现结节。
瘿瘤:表现为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 或两侧均大,瘿肿大小如桃核,质较硬。病情严重 者,肿块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主 要病机为气滞、痰结、血瘀。
瘿气: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对称、光滑、 柔软,除局部瘿肿外,后期可见阴虚火旺表现。严 重者可致高热大汗,呕吐腹泻,烦躁谵妄,或面色 苍白,四肢逆冷,神志淡漠,脉微细欲绝,甚至昏 迷等气阴耗竭之候。
《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 功效,并记载了在用黄药子酒治疗瘿病时,“常把镜自照, 觉消即停饮”及“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的观察疗 效的方法。
《外科正宗.瘿瘤论》提出瘿瘤的主要病理是气、痰、瘀壅 结的观点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 消坚” ,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 用。
⑴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的 记载。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吕氏春秋.尽数篇》“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
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有“发愤生瘿”及“十人割瘿
九人死”的记载,提示当时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情 志因素有关,并有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3.相关检查
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和总甲状腺素 (TT4)升高,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 游离甲状腺素(FT4)升高,血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TRH)兴奋试验,TSH不升高,甲状腺摄碘 131率增高,可确定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病机:
1.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 病理,日久引起血脉瘀阻,以气痰瘀三者 合而为患。
瘿病优秀PPT资料

瘿病
[概说]
一、概念
瘿病是以颈前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 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又名瘿气、影袋。
瘿气——因情志不调,忧恚气结所致 之瘿病。
影袋——瘿块肿大,如囊似袋。又名 瘿囊、瘿瘤。
二、沿革
(一)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记载 (二)《肘后方》首先使用昆布、海藻治疗
瘿病 (三)《诸病源候论》首载“瘿病”之名,并
指出病因与情志、饮食、水土等因素有 关 (四)《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对脏器 疗法已有认识
二、沿革
(四)宋金元时期对病因病机认识较完善,积 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圣济总录》从病因的角度进行了分类,“石 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根据瘿病局部证候的不 同,提出了瘿病的另外一种分类法:“坚硬不 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 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 忧愁消长者,名气瘿。”
三、瘿病分类
(一)从病因角度分 辨病情的轻重: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现有结节,高低不平,或阴虚火旺症状较重,出现高热,大汗,烦躁,谵妄,
神志淡漠,脉疾或微细欲绝者,均为重症。
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 (一)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继而痰凝、火郁、血瘀交互为患
(四)宋金元时期对病因病机认识较完善,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病因病机]
二、病机
(一)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继而痰凝、火 郁、血瘀交互为患 1.病理因素为气、痰、火、瘀
痰凝 气滞 化火
血瘀 2.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
二、病机
(二)病变主脏在肝,病久涉及心脾肾
1.主脏在肝:情志刺激,肝郁不达——除瘿病 外,还伴见有肝络不和的症状,如胸闷、胸胁 窜痛等。
[概说]
一、概念
瘿病是以颈前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 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又名瘿气、影袋。
瘿气——因情志不调,忧恚气结所致 之瘿病。
影袋——瘿块肿大,如囊似袋。又名 瘿囊、瘿瘤。
二、沿革
(一)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记载 (二)《肘后方》首先使用昆布、海藻治疗
瘿病 (三)《诸病源候论》首载“瘿病”之名,并
指出病因与情志、饮食、水土等因素有 关 (四)《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对脏器 疗法已有认识
二、沿革
(四)宋金元时期对病因病机认识较完善,积 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圣济总录》从病因的角度进行了分类,“石 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根据瘿病局部证候的不 同,提出了瘿病的另外一种分类法:“坚硬不 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 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 忧愁消长者,名气瘿。”
三、瘿病分类
(一)从病因角度分 辨病情的轻重: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现有结节,高低不平,或阴虚火旺症状较重,出现高热,大汗,烦躁,谵妄,
神志淡漠,脉疾或微细欲绝者,均为重症。
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 (一)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继而痰凝、火郁、血瘀交互为患
(四)宋金元时期对病因病机认识较完善,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病因病机]
二、病机
(一)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继而痰凝、火 郁、血瘀交互为患 1.病理因素为气、痰、火、瘀
痰凝 气滞 化火
血瘀 2.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
二、病机
(二)病变主脏在肝,病久涉及心脾肾
1.主脏在肝:情志刺激,肝郁不达——除瘿病 外,还伴见有肝络不和的症状,如胸闷、胸胁 窜痛等。
瘿病PPT课件

3.讨论范围
瘿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具有甲状腺肿大表 现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 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腺瘤、甲 状腺癌、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 此类疾病可参考相关篇章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病因:
1.情志内伤
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虑,肝失条达, 气机郁滞,津液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 结颈前,则形成瘿病。痰气凝滞日久,使 血液的运行亦受到障碍而产生血行瘀滞, 则可致瘿肿较硬或有结节。
⑶ 宋金元时期对病因病机认识较完善,积累 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圣济总录·瘿瘤门》指出瘿病以山区发病较多,“山居多 瘿颈,处险而瘿也”,并从病因的角度进行了分类,“石 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石与泥则因山水 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
⑷ 明清时期突出了气滞、血瘀、痰浊在致病 中的重要作用,治疗上除继承消瘿散结外, 增加了许多有效的治法方药。
病机:
1.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 病理,日久引起血脉瘀阻,以气痰瘀三者 合而为患。
2.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于肝、心、脾、肾 有关。
3.瘿病的病理性质初起以实证居多,病久则 由实致虚,尤以阴虚、气虚为主,以致成 为虚实夹杂之证。
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 化,如痰气郁结日久可化火,形成肝火亢 盛证;火热内盛,耗伤阴津,导致阴虚火 旺之候,其中以心肝阴虚最为常见;气滞 或痰气郁结日久,则深入血分,血液运行 不畅,形成痰结血瘀之候。重症患者则阴 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 当出现烦躁不安、高热、脉疾等症状时, 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⑵ 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 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
⑶ 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 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 赤、脉数等表现。
瘿病

中医内科——瘿病
19
2. 瘿病与消渴
病症 相同点 不同点
无多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肿 为主要特征, 并伴有烦热心悸, 急躁 易怒,眼突 , 脉数等症。
瘿病 消渴 病
阴虚火旺 证有多食 易饮,
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 现, 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并见, 尿中常 有甜味, 而颈部无瘿肿。
中医内科——瘿病
三、讨论范围:
现代医学的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疾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 如 单纯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炎、
甲状腺腺瘤、
甲状腺癌等。
中医内科——瘿病
颈前喉结 两旁结块 肿大
8
中医内科——瘿病
9
中医内科——瘿病
10
中医内科——瘿病
11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情志内伤
2. 饮食及水土失宜
中医内科——瘿病 6
3、治疗: 晋代《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瘿瘤证治》谓 : “ 五瘿皆不可妄 决破, 决破则脓血崩溃, 多致夭枉。 ” 强调治疗以内服药 物为主, 不可轻易施以刀针。 《儒门事亲· 瘿》指出 , 常食海带、海藻、昆布可消瘿 , 以之作为防治瘿病的方法。 《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 “ 凉血降火 , 消瘿解 毒 ”的功效 , 《外科正宗· 瘿瘤论》认为采用的主要治法是 " 行散气 血 " 、 " 行痰顺气 " 、 " 活血散坚 ", 该书所载的 海藻玉 壶汤等方 , 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二、文献摘要 7 中医内科——瘿病
3. 体质因素
中医内科——瘿病
12
气 滞 、 痰 凝 、 血 瘀 壅 结 颈 前
瘿病ppt课件

现有结节,高低不平,属痰结血瘀
30
3. 辨病情轻重 一般而言,本病较轻。
重症: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 现有结节,高低不平;
出现高热,大汗,烦躁,谵妄,神志淡漠, 脉疾或微细欲绝等。
31
治疗原则
治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治法:瘿肿质地坚硬及有结节,配合活血化
瘀;热甚化毒者配合泻火解毒;阴伤或阴 虚火旺,滋阴降火。
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或涩。
38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
39
40
3.肝火旺盛
症状: 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 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
突出,手指震颤,面部烘热,口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
41
治法:清泄肝火 方药: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 组成 方解 加原因 忧恚所致,故又曰瘿气”
《本草纲目》:黄药子 《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
8
范围
西医学的甲状腺肿大疾病 (1)单纯性甲状腺肿大
(2)甲状腺功能亢进
(3)甲状腺炎
(4)甲状腺肿瘤
9
病因病机
与情志内伤、饮食、水土失宜。
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滞颈前
不同点:瘿病一般无多饮、多尿,颈前瘿肿, 伴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
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临床表现,颈部无 瘿肿。
27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疾病早期,以气、痰、瘀壅结颈前为主,
一般属实证。 病久由实转虚,可出现心肝阴虚,或虚实
夹杂。
28
29
2. 辩气血 气分——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 血分——颈前质地较硬,甚至质地坚硬,表
瘿病
30
3. 辨病情轻重 一般而言,本病较轻。
重症: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 现有结节,高低不平;
出现高热,大汗,烦躁,谵妄,神志淡漠, 脉疾或微细欲绝等。
31
治疗原则
治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治法:瘿肿质地坚硬及有结节,配合活血化
瘀;热甚化毒者配合泻火解毒;阴伤或阴 虚火旺,滋阴降火。
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或涩。
38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
39
40
3.肝火旺盛
症状: 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 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
突出,手指震颤,面部烘热,口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
41
治法:清泄肝火 方药: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 组成 方解 加原因 忧恚所致,故又曰瘿气”
《本草纲目》:黄药子 《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
8
范围
西医学的甲状腺肿大疾病 (1)单纯性甲状腺肿大
(2)甲状腺功能亢进
(3)甲状腺炎
(4)甲状腺肿瘤
9
病因病机
与情志内伤、饮食、水土失宜。
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滞颈前
不同点:瘿病一般无多饮、多尿,颈前瘿肿, 伴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
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临床表现,颈部无 瘿肿。
27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疾病早期,以气、痰、瘀壅结颈前为主,
一般属实证。 病久由实转虚,可出现心肝阴虚,或虚实
夹杂。
28
29
2. 辩气血 气分——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 血分——颈前质地较硬,甚至质地坚硬,表
瘿病
中医外科学——瘿PPT课件

获得1909年诺贝 尔医学生理学奖
甲状腺的解剖与生理
• 甲状腺位置
– – 甲状软骨下方, 气管两旁 上极平甲状软 骨 下极平第五、 六气管软骨 正常甲状腺重 量约30g
–
–
解剖
• 甲状腺的被膜
– 甲状腺固有被膜; – 甲状腺外科被膜, – 两层被膜之间具有疏松的结缔组织, 其内有血管、神经、淋巴、甲状旁腺。
单方
黄药子 性味:苦、平 功能:凉血降火,解毒消瘿 主治:治吐血,衄血,喉痹,瘿气, 疮痈瘰疬 • 用法:15g,水煎,每日2次 • • • •
外治(针灸)
• 局部取穴+翳风、风池、天突、 尺泽、曲池、心俞等
外治(手术)
⑴因气管、食管或喉返神经受压引起临床症状者; ⑵胸骨后甲状腺肿; ⑶巨大甲状腺肿影响生活和工作者; ⑷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功能亢进者; ⑸结节性甲状腺肿疑有恶变者。
第二节气瘿
病因病机
•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 ·气瘿之状,颈下皮宽,内结突起,膇 膇然亦渐大,气结所致也。 ·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 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 ·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 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病因病机
•饮食偏嗜
高原山区水源及食物中缺碘
• 情志失调
外治
•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 • 乌梅与甘遂2:1,共研细末,醋 调外用。
手术疗法
• • • • 多发结节的肉瘿 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内服药物治疗三个月无改善者 近期增长较快,有恶变可能者
名医经验
• 疏肝理气、化痰活血法 • 处方以柴胡、当归、赤芍药、 山慈姑、桃仁、丹参、象贝 母、三棱、莪术、制半夏、 海藻等
情志郁结,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湿凝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 史,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
3.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 病机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 饥、面赤、脉数等表现。
二、病证鉴别
1.瘿病与瘰疠的鉴别
结块部位
结块性状特点
瘿病
颈 部 正 前 下 一般较大,可随吞咽动作而 方,喉结两旁 上下移动
瘿气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对称、光滑、 柔软,除局部瘿肿外,后期可见阴虚火旺表现。 严重者可致高热大汗,呕吐腹泻,烦躁谵妄, 或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神志淡漠,脉微细欲 绝,甚至昏迷等气阴耗竭之候。
三、相关检查
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和总甲状腺素 (TT4)升高,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和游离甲状腺素(FT4)升高,血清促甲状腺激 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TSH不升高,甲状 腺摄131碘率增高,可确定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功能检查,TT3、TT4、 FT3、FT4一般正常,血清TSH值亦正常。甲状腺 B超和甲状腺核素扫描检查,有助于确定甲状 腺的位置、外形、大小及结节性质。
《儒门事亲·瘿》指出常食海带、海藻、昆布 可消瘿,以之作为防治瘿病的方法。
二、沿革
(五)明清时期突出了气滞、血瘀、痰浊在致 病中的重要作用,增加了许多有效的治法方药。
《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 消瘿解毒”的功效。
《外科正宗》认为“夫人生瘿瘤之症,乃五脏 瘀血、浊气、痰滞而成”,采用的主要治法是 “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 该书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 习用。
一、病因
(二)饮食水土
偏食嗜食 水土失宜
脾运失健,痰气阻滞
(三)体质因素
素体阴虚 冲任失调
阴虚肝旺,气郁化火
二、病机
(一)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继而痰凝、火 郁、血瘀交互为患 1.病理因素为气、痰、火、瘀
痰凝 气滞 化火
血瘀 2.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
二、病机
(二)病变主脏在肝,病久涉及心脾肾
三、瘿病分类
(一)从病因角度分 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
(二)从局部症候特点分 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
四、讨论范围
西医学中单纯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 机能亢进、甲状腺瘤等甲状腺肿大的一类疾病, 均属瘿病范畴。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情志因素
忿郁恼怒 忧思惊恐
肝失条达,气滞痰凝
《济生方·瘿瘤论治》:“夫瘿病者, 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矣。”
指出病因与情志、饮食、水土等因素有 关 (四)《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对脏器 疗法已有认识
二、沿革
(四)宋金元时期对病因病机认识较完善,积 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圣济总录》从病因的角度进行了分类,“石 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根据瘿病局部证候的不 同,提出了瘿病的另外一种分类法:“坚硬不 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 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 忧愁消长者,名气瘿。”
瘰疠
颈项两侧
一般较小,个数多少不等,不 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二、病证鉴别
2.瘿病与消渴的鉴别 瘿病中的阴虚 火旺证型,应注意与消渴病鉴别。消渴 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并见,尿中常有甜味, 而颈部无瘿肿。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 有多食易饮,但无多饮、多尿等症,而 以颈前有瘿肿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烦热 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等症。
1.主脏在肝:情志刺激,肝郁不达——除瘿病 外,还伴见有肝络不和的症状,如胸闷、胸胁 窜痛等。
2.涉及于心:肝郁化火,引动君火,心肝火 旺——心悸、怵惕不安、心烦不寐等。
3.涉及于脾:肝木乘土,脾虚生痰——神倦乏 力,便溏食少,腹胀。
4.涉及于肾:郁火伤阴或素体阴虚——腰酸 耳鸣
(三)病理性质初起多实,久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 初起——气、火、痰、瘀——邪实
三 、证治分类
证型
气郁痰阻证
痰结血瘀证
主症
颈部结块肿胀,质软 不痛
颈前肿块较硬,或有结 节,经久不消
病久——
心肝肾阴虚 阴伤气耗 阴虚火旺 阳亢风动
由虚致实 虚实夹杂
(四)预后转归
瘿肿小,质软,病程短者——经治可愈;
瘿肿较大,质较硬,或有结节者——不易消散;
瘿肿坚硬,移动性差,增长迅速——谨防恶变。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 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桃或指 头大小,一般生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 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 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在气与在血: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 病在气分;病久肿块质地较硬,甚则质地坚硬,表面高 低不平,属痰结血瘀,病在血分。
2.辨火旺与阴伤:烦热、易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 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火旺; 如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两目干 涩,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舌红,脉弦细数者,为阴虚。
3.辨病情的轻重: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 表现有结节,高低不平,或阴虚火旺症状较重,出现高 热,大汗,烦躁,谵妄,神志淡漠,脉疾或微细欲绝者, 均为重症。
二、治疗原则
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 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配合活
血化瘀; 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以滋
阴降火为主。
二、病证鉴别
3.辨瘿囊、瘿瘤、瘿气
瘿囊颈前肿块较大,两侧比较对称,肿块光滑, 柔软,主要病机为气郁痰阻,若日久兼瘀血内 停者,局部可出现结节。
瘿瘤表现为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 或两侧均大,瘿肿大小如桃核,质较硬。病情 严重者,肿块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 不平,主要病机为气滞、痰结、血瘀。
瘿病
[概说]
一、概念
瘿病是以颈前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 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又名瘿气、影袋。
瘿气——因情志不调,忧恚气结所致 之瘿病。
影袋——瘿块肿大,如囊似袋。又名 瘿囊、瘿瘤。
二、沿革
(一)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记载 (二)《肘后方》首先使用昆布、海藻治疗
瘿病 (三)《诸病源候论》首载“瘿病”之名,并
3.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 病机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 饥、面赤、脉数等表现。
二、病证鉴别
1.瘿病与瘰疠的鉴别
结块部位
结块性状特点
瘿病
颈 部 正 前 下 一般较大,可随吞咽动作而 方,喉结两旁 上下移动
瘿气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对称、光滑、 柔软,除局部瘿肿外,后期可见阴虚火旺表现。 严重者可致高热大汗,呕吐腹泻,烦躁谵妄, 或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神志淡漠,脉微细欲 绝,甚至昏迷等气阴耗竭之候。
三、相关检查
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和总甲状腺素 (TT4)升高,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和游离甲状腺素(FT4)升高,血清促甲状腺激 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TSH不升高,甲状 腺摄131碘率增高,可确定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功能检查,TT3、TT4、 FT3、FT4一般正常,血清TSH值亦正常。甲状腺 B超和甲状腺核素扫描检查,有助于确定甲状 腺的位置、外形、大小及结节性质。
《儒门事亲·瘿》指出常食海带、海藻、昆布 可消瘿,以之作为防治瘿病的方法。
二、沿革
(五)明清时期突出了气滞、血瘀、痰浊在致 病中的重要作用,增加了许多有效的治法方药。
《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 消瘿解毒”的功效。
《外科正宗》认为“夫人生瘿瘤之症,乃五脏 瘀血、浊气、痰滞而成”,采用的主要治法是 “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 该书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 习用。
一、病因
(二)饮食水土
偏食嗜食 水土失宜
脾运失健,痰气阻滞
(三)体质因素
素体阴虚 冲任失调
阴虚肝旺,气郁化火
二、病机
(一)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继而痰凝、火 郁、血瘀交互为患 1.病理因素为气、痰、火、瘀
痰凝 气滞 化火
血瘀 2.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
二、病机
(二)病变主脏在肝,病久涉及心脾肾
三、瘿病分类
(一)从病因角度分 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
(二)从局部症候特点分 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
四、讨论范围
西医学中单纯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 机能亢进、甲状腺瘤等甲状腺肿大的一类疾病, 均属瘿病范畴。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情志因素
忿郁恼怒 忧思惊恐
肝失条达,气滞痰凝
《济生方·瘿瘤论治》:“夫瘿病者, 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矣。”
指出病因与情志、饮食、水土等因素有 关 (四)《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对脏器 疗法已有认识
二、沿革
(四)宋金元时期对病因病机认识较完善,积 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圣济总录》从病因的角度进行了分类,“石 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根据瘿病局部证候的不 同,提出了瘿病的另外一种分类法:“坚硬不 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 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 忧愁消长者,名气瘿。”
瘰疠
颈项两侧
一般较小,个数多少不等,不 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二、病证鉴别
2.瘿病与消渴的鉴别 瘿病中的阴虚 火旺证型,应注意与消渴病鉴别。消渴 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并见,尿中常有甜味, 而颈部无瘿肿。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 有多食易饮,但无多饮、多尿等症,而 以颈前有瘿肿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烦热 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等症。
1.主脏在肝:情志刺激,肝郁不达——除瘿病 外,还伴见有肝络不和的症状,如胸闷、胸胁 窜痛等。
2.涉及于心:肝郁化火,引动君火,心肝火 旺——心悸、怵惕不安、心烦不寐等。
3.涉及于脾:肝木乘土,脾虚生痰——神倦乏 力,便溏食少,腹胀。
4.涉及于肾:郁火伤阴或素体阴虚——腰酸 耳鸣
(三)病理性质初起多实,久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 初起——气、火、痰、瘀——邪实
三 、证治分类
证型
气郁痰阻证
痰结血瘀证
主症
颈部结块肿胀,质软 不痛
颈前肿块较硬,或有结 节,经久不消
病久——
心肝肾阴虚 阴伤气耗 阴虚火旺 阳亢风动
由虚致实 虚实夹杂
(四)预后转归
瘿肿小,质软,病程短者——经治可愈;
瘿肿较大,质较硬,或有结节者——不易消散;
瘿肿坚硬,移动性差,增长迅速——谨防恶变。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 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桃或指 头大小,一般生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 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 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在气与在血: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 病在气分;病久肿块质地较硬,甚则质地坚硬,表面高 低不平,属痰结血瘀,病在血分。
2.辨火旺与阴伤:烦热、易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 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火旺; 如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两目干 涩,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舌红,脉弦细数者,为阴虚。
3.辨病情的轻重: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 表现有结节,高低不平,或阴虚火旺症状较重,出现高 热,大汗,烦躁,谵妄,神志淡漠,脉疾或微细欲绝者, 均为重症。
二、治疗原则
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 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配合活
血化瘀; 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以滋
阴降火为主。
二、病证鉴别
3.辨瘿囊、瘿瘤、瘿气
瘿囊颈前肿块较大,两侧比较对称,肿块光滑, 柔软,主要病机为气郁痰阻,若日久兼瘀血内 停者,局部可出现结节。
瘿瘤表现为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 或两侧均大,瘿肿大小如桃核,质较硬。病情 严重者,肿块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 不平,主要病机为气滞、痰结、血瘀。
瘿病
[概说]
一、概念
瘿病是以颈前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 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又名瘿气、影袋。
瘿气——因情志不调,忧恚气结所致 之瘿病。
影袋——瘿块肿大,如囊似袋。又名 瘿囊、瘿瘤。
二、沿革
(一)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记载 (二)《肘后方》首先使用昆布、海藻治疗
瘿病 (三)《诸病源候论》首载“瘿病”之名,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