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波的干涉-教案
波的干涉教案

《波的衍射和干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后学习的全新知识,教学要求知识定性,难度不大,尽管在生活中遇到过衍射和干涉,但是在课堂上还是很有必要将这两种现象重现,只要教师把演示实验做好,对学生理解知识很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了解波的衍射现象及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2)通过绳波的实验知道波的叠加原理(3)通过水波干涉实验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以及波发生干涉的条件(4)理解波的干涉中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物理意义(5)知道衍射和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学习探究科学的方法,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波的衍射、叠加与干涉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理论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条件以及对振动加强和减弱的理解教学难点:波的干涉图样和对振动加强和减弱的理解三、课堂实录(一)波的衍射学生观察视频:水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水波的衍射,明确波的衍射的概念。
学生观察实验:研究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学生自主先学:1、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和课本两组波的衍射图样分析: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2、上述条件是否是发生衍射现象的条件?3、利用上述结论完成书后一、二两题。
小组合作探究:组内讨论,明确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及书后两题的答案。
小组组员汇报:1、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比波长更小时,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2、上述条件只是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一切波都可以发生衍射,只是衍射现象是否明显。
3、书后第1题正确选CD,第2题可以将N板上移,从而减少孔的尺寸,使衍射现象更明显,也可以减小波的频率,增大波长,也可以使衍射更明显。
(二)波的叠加提出问题:在介质中常常有几列波同时传播,例如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传播。
高中物理教案《波的干涉》

《波的干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物理第二册第十章第六节的内容,波的干涉和波的衍射是波动所特有的现象.对于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学习能加深对波动本质的认识.对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光的本性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这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在近几年高考的试题中关于波的干涉这个知识点经常出现.因此我认为本课在教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二、教材知识结构本教材对波的干涉的讨论分三个层次进行展开教学(一)通过对实际问题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定性说明了波的独立传播特性.(二)运用矢量叠加原理分析两列波叠加的情形,得出叠加原理.(三)观察波的干涉实验运用波的独立传播特性和波的叠加原理分析干涉现象,得出两列波发生干涉条件和干涉图样的特点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内容是学习第三个层次内容的辅助知识,不是教学的重点,第三个层次的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因为波的干涉图样是一种动态的稳定,稳中有动的现象,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因而是教学的重点二、设计思想“波的干涉”一节是高一物理教材中学生们感到较难理解的部分,难点在于对波的叠加原理的理解、干涉图样的解释。
要突破难点,必须做好实验,“发波水槽实验”显现明显,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演示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过程中两处应用到多媒体课件。
一是用于表现两个单波在相向而行过程中叠加的情况,波的叠加现象在实验中较难演示,“绳波的叠加实验”中几乎看不到现象。
本课采用的“发波水槽实验”观察两个波峰的叠加现象较明显,但波峰与波谷、波谷与波谷的叠加情况则无法看到;此外,波的叠加过程非常快,不便对照讲解,也不能定量地看到叠加过程中每一质点的位移与原来两峰引起位移间的关系。
要让同学们对波的叠加现象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这一叠加过程。
本课中另一处借助多媒体表现了动态的干涉图样,当同学们通过“发波水槽实验”观察到水波的干涉现象后,要将这一图样解释清楚,单靠课本上虚、实相交的示意图比较困难。
波的干涉教学案例

《波的干涉》教学设计与反思物理组蒋金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波的叠加与干涉现象;掌握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掌握波的干涉现象的应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学习探究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和动手实验,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3.态度与情感通过互动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全对波的叠加与干涉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理论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重点是波的叠加与干涉现象的分析、掌握发生稳定干涉的条件及振动加强与减弱的判断。
要突破上述重难点按一下思路设计本节课:(1)以实验现象的分析为主线,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思考,尽量能让学生自己从实验现象中找到基本规律进而得出一般结论;(2)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实验中不易观察的现象进行动画分析,使学生对波的叠加与干涉有一个更为形象的认识。
(3)加强典型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运用过程,熟练基本的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复习回顾与引入新课:问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波的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呢?(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问题2: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这节课我们研究波的干涉现象,如果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请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实验.(联系生活与多媒体演示)观察结果:两水波相遇处波形变化,非相遇区独立传播。
要研究这种现象,我们先从两列波在空间相遇时发生的情况研究。
两同学各执绳子一端上下抖动绳子,观察发生的现像。
(1)两同学同时向上开始振动半个周期;(2) 两同学一同学向上一同学向下同时开始振动半个周期;一、波的叠加(板书)两列绳波在空间相遇的现象分析(结合实验与多媒体进行分析)分析:在介质中选一点 Q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l 的振动传播到 Q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 Q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 Q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 Q点向上振动;这时, Q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 Q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 Q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户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 Q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 Q点向下振动;这时, Q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 Q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同时在任意两相遇区域的各点其质点振动的位移为两列波分别引起该质点振动位移的矢量和。
波的干涉 示范教案

4 波的干涉教学目标1.了解波的叠加原理,了解波的叠加过程中质点的合位移。
2.从振动角度认识振动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
3.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4.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了解波发生稳定干涉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波的叠加原理的认识。
2.两列波发生干涉的条件,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的认识。
教学难点1.对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中各质点振动的特点的认识。
2.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判断。
教学准备长绳,水波干涉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设问:在平静的水面上,下落的雨滴激起层层涟漪,形成了复杂而美丽的图案。
这种图案是怎样产生的?要研究上诉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现象—波的叠加。
讲授新课一、波的叠加在介质中常常有几列波同时传播。
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改变各自的运动特征呢?演示:观察波的叠加现象在一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在绳上分别产生相向传播的两列波(图3.4-1甲)。
观察两列波的传播情况(图3.4-1)。
甲乙丙丁戊图3.4-1 波的叠加可以发现,两列波在彼此相遇并穿过后,波的形状和相遇前一样,传播的情形也和相遇前一样(图3.4-1戊)。
1.波传播的独立性:几列波相遇之后,仍然保持它们各自原有的特征(频率、波长、振幅、振动方向等)不变,并按照原来的方向继续前进,好象没有遇到过其他波一样互不干扰.生活中常见的水波也是如此,两列水波相遇后彼此穿过,仍然保持各自的运动特征,继续传播,就像没有跟另一列水波相遇一样。
2.波的叠加原理:在几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图3.4-1丙)。
二、波的干涉两列周期相同的波相遇时,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会发生什么现象?我们先观察,然后再作解释。
演示:观察水波的干涉水槽中,波源是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的两根细杆,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细杆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
第六节 波的干涉-学案-学生

第六节2007年3一、波的叠加原理12、波的叠加原理: .波形是图乙中的( )二、波的干涉 1、定义:2、振动加强区:1.从波源S 1、S 2的点a ,振动步调动方向__________2.振动加强的质点a 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仍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只是振幅最大,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3.振动加强的条件:______与________或________与________的相遇点是振动加强点。
加强点与两个波源的距离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振动减弱区:1.从波源S 1、S 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b 点时引b 的振动____________,振幅为___________. 2.振动减弱的质点b 并不是一定不振动,只是振幅最小,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3.振动减弱的条件:_______与_______相遇点是振动减弱点。
减弱点与两个波源的距离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s 1和s 2是两个相干波源,以s 1和s 2为圆心的两组同心圆弧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a 、b 、c 三点中,振动加强的点是 ,振动减弱的点是 ,再过21周期,振动加强的点是 ,振动减弱的点是 。
三、波的干涉条件波的相干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1.干涉现象要求两个波源产生的频率_____.2.如果两列频率不同的波相叠加,得到的图样是______________;波的干涉是_________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能发生干涉,_____和_______是_________特有的现象。
关于两列波的干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干涉现象B.发生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它们的频率一定相同C.在振动减弱的区域,各质点都处于波谷D.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强调:不论是振动加强点还是振动减弱点,位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乙。
选修3-4第十二章第6节波的干涉教学设计(2篇)

选修3-4第十二章第6节波的干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波的干涉》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机械波》第12章第6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个课时,主要学习波的一种现象------干涉。
本节内容是对以后学习光的干涉是很好的促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波的叠加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三、重点难点重点: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现象.难点:波的干涉中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移和振幅的区别.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干涉和叠加的实质往往理解的不透不到位,上课时应多在这些地方想些好的办法。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电教法、训练法六、教具和课前准备1绳2、学生准备:把导学案的课前预习内容做完整并且核对答案。
3、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还有教具的准备。
七、课时安排一个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引入[投影复习思考题]1.什么叫波的衍射?2.产生明显的衍射的条件是什么?学生答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只有缝、孔的宽度和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教师:波的衍射研究的是一个波源发出波的情况,那么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二)、新课教学(1)波的叠加原理[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演示]取一根长绳,两位同学在这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叙述现象]现象一:抖动一下后,看到有两个凸起状态在绳上相向传播.现象二: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跟相遇前一样. [教师总结]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都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这是波的独立传播特性.[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前和相遇后的波形][教师]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列波在相遇前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那么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情况又如何呢?[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区的情况][教师总结]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当两列波在同一直线上振动时,这两种位移的矢量和简化为代数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强化训练]两列振动方向相同和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幅如何变化?振动加强还是减弱?学生讨论后得到: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两列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2)波的干涉[实物投影演示]把两根金属丝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金属丝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观察在两列波相遇重叠的区域里出现的现象.[教师说明]由于这两列波是由同一个振动片引起的,所以这两个波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 [学生叙述现象]在振动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种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相互隔开.[用多媒体展示课本水波的干涉图样及波的干涉的示意图][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结合课本图10~30进行分析:对于图中的a点:设波源S1、S2在质点a引起的振幅分别为A1和A2,以图中a点波峰与波峰相遇时刻计时波源S1、S2引起a质点的振动图象如下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时,质点A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从图中可看出:对于a点,在t=0时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谷相遇,也就是说:在a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幅都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即a点始终是振动加强点.说明的几个问题:1.从波源S1、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振动加强的点a振动步调是一致的,引起质点a的振动方向是一致的,振幅为A=A1+A2.2.振动加强的质点a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仍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只是振幅最大,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那么,振动减弱的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以波源S1、S2分别将波峰、波谷传给减弱点(例如b点)时刻开始计时,波源S1、S2分别引起质点b振动的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后,质点b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在b点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峰相遇,在这一点两列波引起的合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说明的几个问题:1.从波源S1、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b点时引起b点的振动方向相反,振幅为A=|A1-A2|.2.振动减弱的质点b并不是一定不振动,只是振幅最小,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强化训练]1.如图所示,沿一条直线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振幅和波长均相等,当它们相遇时可能出现的波形是下图中的哪个?2.如图所示是两列波发生干涉的图样,图中a、b、c、d、e各点的振动情况如何?参考答案1.当两列波的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相遇时,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在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重叠的区域里所有的质点振动的合位移为零,而两列波的后半个波(或前半个波)的波形保持不变,所以选项B 正确.当两列波完全相遇时(即重叠在一起),由波的叠加原理可知,所有质点振动的位移均等于每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使得所有的质点,振动的位移加倍,所以选项C也是正确的.所以本题应选B、C2.解:a是振动减弱点;b、c是振动加强点,d处在振动加强区上,因此也是振动加强点,只好在此时刻它恰好处在平衡位置上;e点既不在振动加强区上,也不在振动减弱区上,因此它的振幅既不是最大,也不是零.(3)产生波的干涉的条件[对比投影演示实验]实验一: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同一振动片带动两个振针振动,观察产生的现象.实验二: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二个振针分别激起两列水波,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叙述现象]现象一:看到了稳定的干涉图样(实验一)现象二:实验二中,得到的干涉图样是不稳定的.[教师总结]如果互相叠加的两列波波源频率相同,振动情况相同,则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说明:1.干涉现象中那些总是振动加强的点或振动减弱的点是建立在两个波源产生的频率相同的前提条件下.2.如果两列频率不同的波相叠加,得到的图样是不稳定的;而波的干涉是指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叠加图样.3.如果两列波频率相同,但振幅相差很大将不会有明显的干涉现象,因为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都在振动,振幅差别不大.[强化训练]关于两列波的稳定干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B.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它们的频率一定相同C.在振动减弱的区域,各质点都处于波谷D.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参考答案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而选项B是正确的;在振动减弱的区域里,只是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质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零,也不可能各质点都处于波谷,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在振动加强的区域里,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质点振动的最激烈,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但这些点始终是振动着的,因而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所以本题应选B、D.[题后总结]1.不论是振动加强点还是振动减弱点,位移仍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2.一切波都能够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反之能够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必定是波.三、小结[投影出示小结思考题]1.什么是波的独立性?2.什么是波的叠加原理?3.什么是波的干涉?4.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什么?四、板书设计1.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内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内的振动 减弱,且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2.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3.①确定干涉时,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的位置是确定的,即加强点(域)始终加强,减弱点(域)始终减弱.②不论是增强区还是减弱区,各质点都做与波源相同的振动,各质点的位移是周期性变化的波的干涉选修3-4第十二章第6节波的干涉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通过预习并且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达到简单的了解一下波的叠加和干涉,达到感性认识的地步。
第六节波的干涉-教案

第六节 波的干涉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波的叠加原理.2.掌握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现象.教学难点:波的干涉中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移和振幅的区别.教学方法:实验、课件演示、训练.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课件、波的干涉实验仪.教学过程一、引入1.什么叫波的衍射?2.产生明显的衍射的条件是什么?学生答: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只有缝、孔的宽度和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教师:波的衍射研究的是一个波源发出波的情况,那么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二、新课教学(一)波的叠加原理[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演示]取一根长绳,两位同学在这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叙述现象]现象一:抖动一下后,看到有两个凸起状态在绳上相向传播.现象二: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跟相遇前一样.[教师总结]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都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这是波的独立传播特性.[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前和相遇后的波形][教师]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列波在相遇前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那么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情况又如何呢?[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区的情况][教师总结]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强化训练]两列振动方向相同和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幅如何变化?振动加强还是减弱? 学生讨论后得到: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两列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二)波的干涉[实物投影演示]把两根金属丝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金属丝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观察在两列波相遇重叠的区域里出现的现象.相遇前相遇后[教师说明]由于这两列波是由同一个振动片引起的,所以这两个波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 [学生叙述现象]在振动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种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相互隔开.两列频率相同的水波相遇,会出现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相互间隔的现象,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
3.4波的干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波的干涉》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波的干涉基本概念,理解干涉现象的成因及特点,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并分析干涉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波的干涉定义及形成条件;2. 干涉现象的种类和特征;3. 实验观察并分析干涉现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波的叠加原理和相位差对干涉现象的影响,以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总结干涉规律。
三、教学准备1. 理论准备:提前发放教材,让学生预习波的传播、叠加原理等基础知识。
2. 实验准备:准备演示用的波源、介质、屏风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环境安全、稳定。
3. 教学辅助工具:制作PPT课件,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以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干涉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现象的短视频,如湖面上的涟漪、乐队演奏时乐器的振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然后,教师简短地介绍干涉现象的概念,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究1. 理论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波的干涉定义、产生条件及特点。
通过图示和物理模型,解释波的叠加原理和相位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干涉现象的物理机制。
2.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器材进行波的干涉实验演示。
可以选用水波、声波或机械波等不同形式的波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波的干涉现象。
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应解释实验装置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 互动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干涉现象的理解和感受,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三、深化理解1. 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研究不同类型波的干涉现象、探讨干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与干涉现象相关的实际案例,如音乐厅的音响设计、光学干涉在测量中的应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 波的干涉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波的叠加原理.
2.掌握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
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现象.
教学难点:波的干涉中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移和振幅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课件演示、训练.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课件、波的干涉实验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什么叫波的衍射?
2.产生明显的衍射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答: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只有缝、孔的宽度和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教师:波的衍射研究的是一个波源发出波的情况,那么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二、新课教学
(一)波的叠加原理
[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
[演示]取一根长绳,两位同学在这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叙述现象]
现象一:抖动一下后,看到有两个凸起状态在绳上相向传播.
现象二: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跟相遇前一样.
[教师总结]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都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这是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前和相遇后的波形]
[教师]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列波在相遇前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那么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情况又如何呢?
[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区的情况]
[教师总结]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
[强化训练]两列振动方向相同和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幅如何变化?振动加强还是减弱? 学生讨论后得到: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两列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二)波的干涉
相遇前
相遇后
[实物投影演示]把两根金属丝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金属丝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观察在两列波相遇重叠的区域里出现的现象.
[教师说明]由于这两列波是由同一个振动片引起的,所以这两个波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 [学生叙述现象]在振动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种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相互隔开.
两列频率相同的水波相遇,会出现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相互间隔的现象,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
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
在干涉现象中形成的图样叫干涉图样。
由于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振动加强处总是加强,振动减弱处总是减弱,所以出现了稳定的干涉图样。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水波的干涉图样及波的干涉的示意图]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设波源S 1、S 2在质点a 引起的振幅分别为A 1和A 2,以图中a 点波峰与波峰相遇时刻计时,波源S 1、S 2分别引起a 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后,质点a 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对于a 点,在t=0时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谷相遇,也就是说:在a 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幅都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即a 点始终是振动加强点.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 1、S 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振动加强的点a 振动步调是一致的,引起质点a 的振动方向是一致的,振幅为A 1+A 2.
2.振动加强的质点a 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仍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只是振幅最大,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
3.振动加强的条件: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点是振动加强点。
加强点与两个波源的距离差:△r=r 2-r 1=k λ (k=0,±1,±2,±3……)
那么,振动减弱的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以波源S 1、S 2分别将波峰、波谷传给减弱点b 时刻开始计时,波源S 1、S 2分别引起质点b 振动的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后,质点a 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在b 点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峰相遇,在这一点两列波引起的合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 1、S 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b 点时引b 的振动方向相反,振幅为|A 1-A 2|.
2.振动减弱的质点b 并不是一定不振动,只是振幅最小,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A 1 -A 1 甲
A 2 A 2 乙
A 1+A (A 1+A
A -A
A 1-A
(A 1-A A A
3.振动减弱的条件:波峰与波谷相遇点是振动加强点。
减弱点与两个波源的距离差:△
r=r 2-r 1=(2k+1)λ/2 (k=0,±1,±2,±3……)
[强化训练]
1.从一条弦线的两端,各发生一如图甲所示的横脉冲,它们均沿弦线传播,速度相等,传播方向相反,在它们传播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脉冲波形是图乙中的(ABD )
2.如图s 1和s 2是两个相干波源,以s 1和s 2为圆心的两组同心圆弧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a 、b 、c 三点中,振动加强的点是 ,振动减弱的点是 ,再过2
1周期,振动加强的点是 ,振动减弱的点是 . (三)产生波的干涉的条件
[对比投影演示实验]
实验一: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同一振动片带动两个振针振动,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二: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二个振针分别激起两列水波,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叙述现象]
现象一:看到了稳定的干涉图样(实验一)
现象二:实验二中,得到的干涉图样是不稳定的.
产生干涉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说明:
1.干涉现象中那些总是振动加强的点或振动减弱的点是建立在两个波源产生的频率相同的前提条件下.
2.如果两列频率不同的波相叠加,得到的图样是不稳定的;而波的干涉是指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叠加图样.
3.声波的干涉.
4.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强化训练]
关于两列波的稳定干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
A.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
B.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它们的频率一定相同
C.在振动减弱的区域,各质点都处于波谷
D.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
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所以选项A 是错误的而选项B 是正确的;在振动减弱的区域里,只是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质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零,也不可能各质点都处于波谷,所以选项C 是错误的.在振动加强的区域里,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质点振动的最激烈,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但这些点始终是振动着的,因而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所以选项D 是正确的.所以本题应选B 、 D.
图甲 图乙
强调:不论是振动加强点还是振动减弱点,位移仍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三、小结
1.什么是波的独立性?什么是波的叠加原理?
2.什么是波的干涉?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与练习:课本、新坐标.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 产生干涉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发生干涉时,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的位置是确定的,即加强点始终加强,减弱点始终减弱.不论是加强区还是减弱区各质点都做与波源相同的振动,各质点的位移是周期性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