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一、章回小说和历史演义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每次讲说前,艺人们都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小说回目的来源。

现在见到的元刊讲史话本都相当粗糙简陋,属于讲说纲要的性质。

经过民间艺人和文人作家的持续努力,元末明初出现了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就是章回小说的诞生过程。

明中叶以后,《西游记》、《金瓶梅》的出现,标志了章回小说的成熟。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征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次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自明代《三国演义》之后,仿效者甚多,上至《开辟演义》,下至《清史演义》,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这种作品,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其故事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上流传了上千年。

成书后的早期版本都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说明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主要的历史依据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不过,这样说还不够全面,因为南北朝时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引书四百余种,大大丰富了志书的内容,其价值并不在志书之下。

所以,应该说陈志和裴注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大量史料,也为小说作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是罗贯中创作这部巨著最基本的史料依据。

继《三国志》后,两晋南北朝有关三国故事合人物的作品有30多种,仅《世说新语》记载三国人物故事就有30多则,其中有关曹操的15贝叽唐代记叙、咏叹三国故事的历史、诗文计140多篇,其中以诗歌最多,著名诗人如张说、张九龄、刘长卿、李白、杜甫、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都有诗歌咏叹,而杜甫主要是赞颂诸葛亮。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

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

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

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和演义中的差别很多。

但是历史上的刘备确实也是仁德为怀,感人至深的。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

《三国演义》的虚构情节和真正的三国史实大全

《三国演义》的虚构情节和真正的三国史实大全

《三国演义》的虚构情节和真正的三国史实大全《三国演义》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改编的,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有很多虚构成分,但历史主线是真的。

很多人都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史书,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的虚构情节和真正的三国事实的对照大全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1.桃源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龄:关羽>刘备>张飞)2.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演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

5.张飞鞭督邮∶实乃刘备所为,因督邮拒见刘备,刘备大怒下鞭打督邮。

6.关羽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演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

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

刘备的夫人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

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夫人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

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7.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没有经过五关,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

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8.孙坚之死∶孙坚死于砚山。

由于单骑轻出,只带几名随从遭黄祖设伏以落死及流矢射死。

9.庞统连环计∶记载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10.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

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11.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备受赞誉的历史小说,作者是明代著名作家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塑造众多英雄人物和精彩的战争故事,展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被广大读者视为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的故事以东汉末年的权力斗争为起点,描绘了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位英勇智谋的领袖在封建王朝覆灭之际的争斗和辉煌。

曹操是个聪明机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统一北方,建立起魏国。

刘备是个仁爱有德的君子,他秉持着仁义道德的原则,建立起蜀国。

孙权则是个精明能干的政治家,他执掌东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小说中的故事充满了战争、谋略和英雄豪杰的形象。

曹操率军北征张鲁,途中被刘备抢占了荆州,这是刘备建立政权的第一步。

刘备受到了曹操的追杀,逃亡途中结识了关羽和张飞两位武艺高强的义兄弟。

刘备凭借着仁义之心和忠诚之道,逐渐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最终,刘备成功夺取了成都,建立了蜀国。

与此同时,孙权也在南方奋起抵抗曹操的统治。

他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曹操多次进攻江东,孙权聪明地运用水军,最终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孙权巧妙地利用赤壁之战的机会,大败曹操,为自己赢得了稳定的江南地盘。

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众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赤壁之战。

这场战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

刘备和孙权联军联手抵御曹操的大军,他们运用火攻的战术成功破坏了曹军的船队,使曹操遭受了重大损失。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三国格局,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战争故事,小说中还描绘了许多英雄人物的生平和性格。

其中最著名的三位英雄分别是刘备、关羽和张飞。

刘备被人们称为“仁者”,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仁爱的心肠,他率领蜀国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

而关羽则被誉为“武圣”,他以武艺高强和义气仗义闻名于世,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飞是个性格粗犷的猛将,他勇猛无敌,让人敬佩不已。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人文学院 09文秘2 徐栋梁 20091004241)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密切关来,使虚实问题在小说观念中占有特珠地位。

由于受到史学观念的巨大影响,唐代之前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基本上以写实为主。

渊源于宋元说书艺术的白话小说,则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独特审美需要,度构想象在历史小说中进一步突玻写实观念的束缚,初步建立起“虚实相半”的创作原则。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做一些对比分析,以此来看古代小说的虚实观。

关键词:虚实观《三国演义》曹操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是一代枭雄,正史之中饱受赞扬。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①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根本意义上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罗贯中身处元代,那时候民众反元思想极为强烈、小说中“尊刘”的思想由此而生。

然而。

在真正的历史中。

曹操远远要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

也好的多。

鲁迅对历史上的曹操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②罗贯中贬低曹操,其实是有“尊汉”思想在其中,曹操只是当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反面教员”。

有人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其实是影射明太祖朱元璋。

罗贯中曾是张士诚的谋士,对狠毒狡诈的朱元璋,可谓恨之入骨。

但是曹操被丑化,不完全因为罗贯中。

从北宋开始,曹操的形象一落千丈,由大英雄变成了大奸雄。

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简单的说,是有“两股力量三个梦”。

这“两股力量”,就是读书人和老百姓。

他们又都有自己的梦。

合在一起的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全都跟史书的记载有了差异。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然而,作为一本历史小说,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原因。

1. 人物描写与改编1.1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智勇双全、威风凛凛的形象,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如此英勇。

曹操在现实中更多地是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致力于统一中国,有过不少政治手段和军事策略。

1.2 关羽关羽是刘备麾下重要将领,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忠诚、仁义、勇武等高尚品质。

然而,在历史中,关羽其实更为复杂。

他曾先后依附过曹操和刘备两位主公,而非《三国演义》中一直效忠于刘备。

2. 事件顺序与编排2.1 群雄割据的时期《三国演义》将群雄割据的时期简化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蜀汉和东吴。

然而,实际上,在这个时期,有许多小国家和势力也同时活跃,且并非都属于以上三个大国。

这种简化缺少了历史真实的细节与复杂性。

2.2 战斗描写的夸张在小说中,战斗描述经常被夸张渲染,英雄们也展现出超人般的能力。

但实际上战争是残酷而艰难的,没有那么多神奇和轻松取胜。

3. 文化传统的重构3.1 儒家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儒家思想被强调并成为主导价值观。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遵循儒家原则。

这种重构反映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并用之来塑造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3.2 文化英雄与正统历史观《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文化英雄,并给予他们封号和礼遇。

这种现象在历史真实中并未如此高调存在,而是更加注重事实的记录与研究。

这种改变反映了作者对于正统历史观的追求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结论虽然《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但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由于作者意图、时代背景等因素所导致。

我们需要认识到小说是一种创作性的文学作品,它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时会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处理。

三国演义简介及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简介及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简介及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发愤著书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

明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称他是一位“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也就是看到天下将不免落到朱元璋手里,才不得已淡出江湖。

不久,罗贯中远走江南,流寓于江、浙一带,以小说抒写其“图王”霸业之胸襟。

图王未果,发愤著书。

不过,这也可能只是一个传说。

因为清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记载“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这与“有志图王者”的形象不符合。

这两则记载虽有矛盾的地方,但足以表明罗贯中在元末曾经想有所作为,“传神稗史”,只是在现实中失败后无奈的选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连试三年。

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不得不放弃了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

明洪武14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20回本),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三国演义》历史典故解析

《三国演义》历史典故解析

《三国演义》历史典故解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

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

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艺术加工,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出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

一、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时间为公元220年至280年。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起义失败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个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许多杰出的人物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主要故事情节《三国演义》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

作品主要围绕刘备、曹操、孙权三位主要人物展开,描述了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斗争。

其中,著名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战役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三、英雄人物《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

这些人物各具特色,或忠诚、或狡猾、或英勇、或智谋,成为了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四、作品的艺术特色《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作品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艺术加工,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出来。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同时,作品还运用了诗词、歌谣等多种文学手段,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五、历史与小说的关系《三国演义》虽然以历史为背景,但并非纯粹的历史记录。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想象。

因此,我们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既要了解历史背景,又要把握小说的艺术特点,才能更好地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六、文化价值《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作品弘扬了忠诚、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同时,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情节,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
智 绝



火烧博望坡 舌战群儒 智激周瑜 草船借箭,借东风 七擒孟获 空城计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 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 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 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 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 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 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 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 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 长欤。 ——陈寿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虚中有实,借题发挥


“三顾草庐” 《三国志· 诸葛亮传第五》中:“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仅十二个字。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至第三十八回中。 “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 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 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 先生所作也。”玄德曰:“卧龙先生住何处?”农夫曰:“自此山之 南,一带高冈,乃卧龙冈也。冈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 地。”……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 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 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 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 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 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 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 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 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 足,窗外日迟迟。……
“尊刘贬曹”
课外延伸阅读推荐



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苏联.肖霍洛夫:《静静的顿河》 日本.信浓前司行长:《平家物语》 希腊.荷马:《荷马史诗》 印度.蚁垤:《罗摩衍那》 美国-乔治.马丁:《冰与火之歌》

此外,“温酒斩华雄”。华雄被斩是 事实,时间和地点也一致,但为孙坚 所杀。斩文丑也是史实,是在官渡之 战的初期被曹操被杀,与关羽挨不上 边。杀蔡阳是刘皇叔所为,书中也算 在了关羽头上。
《三国演义》的两类英雄

智慧型英雄:
领袖型 —— 刘备、曹操 军师型 —— 诸葛亮、周瑜、司马懿

力量型英雄:
虚中有实,借题发挥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三国志· 先主传二》记载,建安五年 “曹 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 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 先主。” 就是说关羽离开曹操之前,刘备已奉袁绍 之命到了许都南面的汝南郡与刘辟等领兵攻打 许都附近地区,扰乱曹操的后方。关羽得到刘 备的消息后,由许都南下以归故主,而不可能 北上河北去寻找刘备。也不会去“过五关”, 更不会“斩六将”了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 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 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 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 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 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 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 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 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 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 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 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 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张冠李戴、混淆事实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主角刘备更换为诸葛 亮。 《三国志· 先主传第二》:“使拒夏侯惇、于禁 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 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三国演义》自第三十九回:“自是文官大备, 乃聚武将商议南征。夏侯惇进曰:”至第四十 一回:“令大军分作八路,一齐去取樊城。” 止。洋洋洒洒,凡七千余字,经作者描写,自 夏侯惇至张飞、关公等人,起初视诸葛亮为无 流之徒,一跃进为战无不胜、神机妙算的神人!
山河长歌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小说
什么是“历史演义”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 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 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 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演义”一词始见于《后汉书.周党传》: “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演义即指推演、 详述道理。唐以后用于书名者有苏鹗的《苏氏演 义》等。宋元时代普遍称盛行的“讲史”为“演 史”。至明嘉靖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始用 “演义”之名称历史小说。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的故事源流
史实来源主要是西晋史官陈寿的 《三国志》,南朝刘宋王朝学者裴松 之的注解
元代讲史话本《三分事略》和 《三国志平话》
《三国演义》主要版本


一、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24 卷, 240 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 二、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 “李评本”。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 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 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三、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 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 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 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此版本近人常将它 称为《三国演义》,并渐渐地与《三国志演义》 混为一谈,甚至将在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书 名《三国志演义》取而代之了。
关羽
义 绝



千里走单骑 阵斩颜良 华容道义释曹操 温酒斩华雄 义释黄忠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 理数之常也。 ——陈寿 《三国志· 蜀书· 关张马黄赵传》
《三国演义》主题与思想内涵
主题: 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 思想内涵: (一)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 (二)对封建政治和政治家的评判选择
插入: “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 的异同

《水浒传》这一类小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以 有别于《三国志演义》之类的历史演义。这两类 小说有共同点,即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 史根据。两者又有相异点: ①前者一般是从宋 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 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 而后者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②前者以 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后 者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 ③ 前者的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后者 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三国演义》的虚构和史实

《三国演义》是基于史料加工而成的历史演义, 其历史内容“七实三虚”。它毕竟不是史书,所 载与历史事实是有区别,因此我们不能将其所写 与历史事实等同视之。 三国故事中最为精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部 分往往是虚构最多的部分,如:群英会蒋干中计、 周瑜打黄盖、草船借箭、连环计、借东风、火烧 战船、智算华容等等,这些情节经过戏剧化的演 绎,千百年来早已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并由此 产生出许多成语,影响深远。实际上人们耳熟能 详的故事大半是艺术虚构,或是移花接木,张冠 李戴。

除《三国志演义》外的一些历史演义小说: 《列国志传》(明.余邵鱼)、《新列国志》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清.蔡元 放)、《隋唐演义》(清.褚人获)
除《水浒传》外的一些英雄传奇: 《杨家府演义》(明.纪振伦)、 《隋史遗 文》(清.袁于令)、《说岳全专》(清.钱 彩、金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国演义》





见一彪人马,尽行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 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 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 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 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嘉靖元年本《三国 志通俗演义》第2回) 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 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毛宗岗本第1回) “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 之,虽死不恨。”(第4回) 操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 (第10回) 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 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第4回)
刘备



(太史慈语)“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 (第11回)。 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 皆不能安生矣!”(第12回) 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第20回) 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第34回) “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第 35回)“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 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第41回) 众将:“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 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 百姓,先行为上。”刘备:“举大事者必以人 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第41回)

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 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 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 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 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 害云尔。 ——陈寿 《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