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美感、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欣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请看黑板,我们伟大祖国中华人民共与国就像一只雄鸡屹立在世界东方、面对这幅地图,让时光沿着历史的长河回溯到上个世纪,当日寇的铁蹄在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烙下耻辱与灾难的印痕,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其中有拿起枪杆子的抗争,也有拿起笔杆子的抗争、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走进身陷囹圄的戴望舒,看柔弱的她如何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国土。
生介绍作者二、读出音乐美师:古人讲“三分诗,七分读”,读诗的美好境界是读出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我期望我们今天的学习能达到这种境界、课件出示:读出音乐美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生个不读,师引导生评价、再朗读,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三、读出情感美课件出示背景资料,指名读、生结合背景资料,再次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情感?师:在敌人阴暗潮湿的牢狱里,在想象中,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被日寇侵略的国土,她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哪些景物?请同学们勾画出来。
生勾画并交流,师课件出示师:同学们,这些地方、这些景物表示我国大部分领土都被日军的铁蹄践踏**,诗人就是借助这些景物这些形象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痛苦与希望。
请同学们品读诗歌,读出情感美。
课件出示:读出情感美1、划出您觉得倾注诗人情感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能够从词语运用、修辞、写作手法、调动感官等方面入手)。
2、读准重音,读出语调、语气,尝试读出诗歌的情感美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生派代表展示交流,师引导通过品析语言,读出情感美四、延读以升华师:1942年,抗战正处于最艰难的相持时期,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与寂寥的雨巷,在敌人阴暗潮湿的地牢里,倔强抗争,同时满怀希望地歌唱着,这是如何的赤子之心哪!(画心)事实上,在同时代当中,还有特不多如此高亢的诗文,在号召着每一个爱国者的心。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冰心及其作品风格。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生活的感知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生活的美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性格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增强课堂互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全文。
2. 作者冰心的相关资料。
3. 相关散文作品,用于对比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简要介绍作者冰心及其作品风格。
b.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初读课文a.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分析课文a.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表现。
b.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a. 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拓展延伸a. 让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散文作品,对比分析其写作特点。
b.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b.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
7. 布置作业b. 选择一篇相关散文作品进行阅读,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通过对比分析其他散文作品,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透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3.透过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
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以前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以前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问:作者是谁?生:戴望舒。
(找一生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写两遍)二、预习展示师:老师想看看大家的预习状况。
(屏)(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残损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1、残损:2、灰烬:3、蓬蒿:4、憔悴:(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透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小组讨论问题。
生:提问题。
师相机板书,并在后面打一个问号,以提醒不忘。
(预设:可能是有关于写作背景,有关于诗句的问题)大家提的这些问题不错,说明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读诗歌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
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透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教学方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残损的手掌”的象征意义。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独特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情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战争时期祖国大地遭受破坏的图片)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些满目疮痍的画面,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诗人戴望舒用他残损的手掌,触摸着祖国的大地,写下了饱含深情的诗篇《我用残损的手掌》。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
4、整体感知提问: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确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大地的情景。
5、研读诗歌分析“残损的手掌”的象征意义。
提问: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分别有怎样的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出祖国大地的苦难和希望。
品味诗歌语言找出诗中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词句,说说它们好在哪里?例如“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的“摸索”一词,让学生体会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对祖国的深情。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 了解并尊重个体的差异与特殊需求 -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 - 理解障碍对人的影响 - 探索适应特殊需求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步骤:1. 情境呈现: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了解并关心残障人士的生活。
通过讲解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同学小明是如何克服自己的身体障碍,用残损的手掌绘出美丽的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以下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残障人士?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对残障人士最重要的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3. 视频观看:播放一个关于残障人士克服身体障碍并展现自己才华的视频。
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细节,了解残障人士的努力和成就。
4. 分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残障人士的故事或事迹,编写一个简短的剧本,描述他们如何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并互相帮助。
5.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表演他们编写的剧本。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提出建议。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残障人士的困境和成就。
6. 小结讨论: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思考以下问题:•你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对残障人士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帮助他们建立对残障人士的尊重与关爱。
课堂实录本次课堂我选择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来向学生们展示残障人士的生活。
通过讲述一个与学生们相似的同学小明的故事,我希望能引起学生们对残障人士的关注和关心。
在情境呈现中,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明如何用他残损的手掌绘制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好奇地向我提问:“老师,小明的手掌为什么残损了呢?”我回答道:“小明出生时就有这个障碍,但他从不放弃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造,他完成了这幅美丽的作品。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朗读篇一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
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
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目标2: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文章,直至背诵。
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教学过程设计(教案)同学们:只有用心读书,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请看下面的内容,预习时你做到了吗?1、反复诵读文章,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
3、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指导学生诵读文章,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第二课时(展示课)一、预习展示(课间播放优美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满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1、自主交流有关作者与作品的知识。
2、进行小组有感情的诵读比赛。
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2. 学生分享对诗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发放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给每位学生。
2. 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诗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二章:理解诗文内容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内容和结构。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教学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文的内容和结构。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探讨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欣赏诗文表达教学目标:1. 让学生欣赏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欣赏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欣赏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欣赏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探讨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表达对诗文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的欣赏。
第四章:感悟诗文情感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悟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认同。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感悟诗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感悟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人戴望舒的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给予点评。
(三)诗歌内容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四)诗歌表现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效果。
(五)诗歌意境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六)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七)作业布置1.请学生书写一篇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
2.鼓励学生创作一首表现自己情感的诗歌。
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人戴望舒的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给予点评。
三、诗歌内容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四、诗歌表现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效果。
五、诗歌意境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六、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七、作业布置1.请学生书写一篇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
导读: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美感。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欣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请看黑板,我们伟大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像一只雄鸡屹立在世界东方。
面对这幅地图,让时光沿着历史的长河回溯到上个世纪,当日寇的铁蹄在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烙下耻辱和灾难的印痕,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其中有拿起枪杆子的抗争,也有拿起笔杆子的抗争。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走进身陷囹圄的戴望舒,看柔弱的他如何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国土。
生介绍作者
二、读出音乐美
师: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的美好境界是读出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我期望我们今天的学习能达到这种境界。
课件出示:读出音乐美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生个别读,师引导生评价、再朗读,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三、读出情感美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指名读。
生结合背景资料,再次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在敌人阴暗潮湿的牢狱里,在想象中,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被日寇侵略的国土,他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哪些景物?请同学们勾画出来。
生勾画并交流,师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这些地方、这些景物表示我国大部分领土都被日军的铁蹄践踏**,诗人就是借助这些景物这些形象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痛苦与希望。
请同学们品读诗歌,读出情感美。
课件出示:
读出情感美
1、划出你觉得倾注诗人情感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可以从词语运用、修辞、写作手法、调动感官等方面入手)。
2、读准重音,读出语调、语气,尝试读出诗歌的情感美
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
生派代表展示交流,师引导通过品析语言,读出情感美
四、延读以升华
师:1942年,抗战正处于最艰难的相持阶段,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在敌人阴暗潮湿的地牢里,倔强抗争,并且满怀希望地歌唱着,这是怎样的赤子之心哪!(画心)其实,在同时代当中,还有很多这样高亢的诗文,在号召着每一个爱国者的心。
著名作家萧红在《生死场》中这样写到:……,端木蕻良发出这样的铮铮誓言:……同学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面对这片多情的土地,你能用几句话表达你的爱国心声吗?
生自由发言
师:切肤的亡国之痛,我们可以宽容,但我们决不能忘记;深沉的爱国之情,我们已经读懂,我们更会继承。
我相信同学们会继承先辈遗志,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出所有的力量。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