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技巧、节奏、手势(20200701005806)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诵串词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诵串词
古今诗人,所处时代虽然有虽不同,而无一例外的却都是在用自己真诚的心灵,歌唱着身内身外的多样人生,走出大唐杜甫仁者情怀的天空。
十指连心寸寸疼,谁料命运坎坷路;外表看,我只留下了残损的手掌,内心中,我依旧对一切满怀希望,我用残损的手掌为家、为国奉献仅有的余温,那激情燃烧的是我的中国心,经久不息。
接下来我们一起聆听“雨巷诗人”戴望舒,那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我用我残损的手掌》。
请大家欣赏。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例及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例及分析作者:张绪凤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6年第12期张绪凤《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诗歌教学的第二篇文章。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外国诗两首》以及本文,这些诗的写作背景都和特定历史现实相关,其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
因此,正如名师王君所言,语文的语文味儿之一就是品读语言文字的丰富蕴含,从中去发现含蓄的文字后面隐含着人深刻而隽永的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于1942年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诗人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描写出沦陷区和解放区截然不同的景象,加之诗人巧妙的运用一些冷暖色调的词语,含蓄而深刻的流露出自己的对敌人的愤懑之情和对“辽远的一角”那种朝气蓬勃而有尊严的新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诗人的爱憎之情分明,诗人的痛惜之情与向往之情交织。
所以,引导学生咀嚼诗歌语言是与作者情感共鸣的最佳抓手。
而对于诗歌的写作背景,20世纪的少年们已经是渐行渐远的陌生,学生情感上难以很快与作者对话,故此,巧妙地抓关键词进入文本,制造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好奇心的同时,还能通过一条主线阔开一个面,既能体现教师的引领又能生成很多。
一、教学思路根据“手掌的动作”——“手掌的冷暖”——“有形手掌与无形手掌”为教学引导的主线,引领学生品析、感悟、朗读,达到品析语言,体悟感情,探究写法的目的。
二、教学实录(一)教师有层次地板书课题并发问,激趣导入。
师:(板书:手掌)这个词同学们都认识也都明白他的意思吧?生全体:是的。
师:(添加板书:残损的手掌)同学们看到这个短语有哪些疑问?生1:这是谁的手掌?生2:这手掌是怎么残损的?师:(添加板书:我用残损的手掌)你又有怎样的疑问?生3:他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师:这是诗人戴望舒的手掌,至于他的手掌为什么会残损,以及他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请大家走近他的诗中去探寻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指导品读

或者:手掌都残破了,自身身处险境,还要抚摸广大的土地,体现了诗人对祖国深深地爱。
你能饱含爱意地读一读吗?3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4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已”说明早已变成灰烬,不是现在,“只是”说明除了血和泥,没有其他东西了。
说明国家被蹂躏之深。
你能理解作者的痛苦了吗,谁能读出作者的痛苦?5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强调这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现在不是了,被敌人占领了。
师:家乡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想一想(只有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是陈述句,把“该”字去掉,把这句诗换为反问句或者感叹句试试。
生:这一片湖哪里是我的家乡啊?生:这一片湖怎么可能是我的家乡呢?生:这一片湖不像我的家乡啊!师:再读原句,为什么诗人不直接用感叹句和反问句,而要用这样一个陈述句呢?(生读)生:这样写我感觉感情更压抑。
试着读一下,读出压抑的感觉。
6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7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说明这是回忆中的家乡而不是现实的,回忆很美,回忆越美现实就越惨烈,越能体现诗人的悲愤。
让我们把这种理解换成朗读表达出来。
8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9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10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11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12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当年细软的禾草和现在田地里除蓬蒿没有别的现实进行对比,突出敌人对祖国的破坏之深。
此情此景,作者应该是悲愤的,你能读出来吗?13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说明对祖国蹂躏之深”具体那个词语?(寂寞,为什么?荔枝花应该是香气四溢,游人如织的。
)现在没有游人如织,没有孩童玩闹)现在只有(生齐读这句话)14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1、尽字充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因为诗人看到在最南方依然被敌人侵占2、没有渔船说明不仅仅是陆地连海上也被敌人占领,体现诗人的悲伤3、“苦”字强调了敌占区人们的生活全是痛苦,没有一点幸福。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指导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指导
【知识考点归纳】
1、注意诗歌节奏的划分,要能把握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盼望的感情变化,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理解“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这一想像在全诗中的线索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想像,了解诗歌所采用的比喻、对比等手法。
3、会评析诗歌关键语句。
【典型考题分析】
例题:请对“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诗句进行品味点评。
探究思路:欣赏诗歌语言,这是诗歌分析中经常出现的题型。
做好这类题,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注意诗歌中比喻、象征的内涵。
第二,要设身处地地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生遭遇等特定因素去找出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深层意蕴。
因此,对这一诗句,可进行这样的品评:在敌人的铁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我用残损的手掌(录课课件)

作者与背景
1942年,戴望舒因在报 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 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 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 屈服。 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 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 的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
细读品味,把握情感
细读课文1-16诗行,体会:
请结合一两个诗行说说诗人触摸祖 国大地时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 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 那里,永恒的/中国!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 你能借助一些意象,运用适当的修饰词来 表达自己的情感吗?试一试。 • (比如写:思念、欢喜、悲伤、友谊、母 爱、父亲· · · · · · )
• 速读17-26诗行,思考: • 诗人“轻抚”的“那辽远的一角”又是一块 怎样的土地?诗人对她怀有怎样的情感? • 温暖 明朗 坚固 蓬勃生春 永恒 • 向往 热爱 寄与希望和坚定的信念· · · · · ·
• • • • •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提感?)
日寇的铁蹄下,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 那一角 这一片 · · · · · · 尽那边
已经:支离破碎 千疮百孔 尸横遍野 血流成 河 了无生机 大地荒芜 江河悲泣 · · · · · · 触目皆是断壁残垣 四处弥漫血雨腥风
细读品味,把握情感
日寇铁蹄下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整体感知
齐读 再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 要求: 注意停顿,读出重音节奏 要求: 细读课文,品味深沉情感
品读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戴 望 舒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读目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读设想:1.紧紧抓住诵读这一主线进行教读探究——以读起始,以读收束;以读为手段,以读为目的。
2.在描写摸索家乡和解放区的感觉句上,深挖细掘,细磨慢研,精雕细刻,品出语文味,力图“出彩”。
教读过程:㈠导入——激情我们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艾青借助一只嘶哑的鸟歌唱土地,来表达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爱,今天我们学习一位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土地,来表达对祖国的爱。
(板书题目)㈡吟诵——入诗1.教师音乐声中范读:请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手掌为什么“残损”的?——穿插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
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
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写《等待(二)》一诗时,还记忆犹新地写下了这样叫人刻骨铭心的句子: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等待(二)》有人说朗读这首诗,你叹不出声,只有深沉的悲和热,在腑腔里沸腾。
◎这不愧是戴望舒诗歌中最明亮最健康的歌唱。
◎有人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他在诗坛以现代象征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板书:恨—爱悲—怜愁苦—希望)㈢对话——入情我们仅仅读了两遍,就产生了如此丰富的感受,真是难能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感受到诗歌中搜寻:看看到底是哪些诗句带给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然后紧紧地抓住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深切,更强烈!3-14行:①看屏幕:看看上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哪一处不能漏掉?(屏显:这一角变成灰烬,/那一角是血和泥;/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引导学生分析:“已、只、该、()”的作用。
我用残损的手掌.doc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形象的特点。
3.感受世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歌。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寄予的诗人的感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小组讨论法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水渠自今年网络上爆出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走红后,许多网友纷纷调侃。
有的人看着地球仪,有的人看着世界地图,有的人说“钱包那么小,谁也走不了”,有人说“世界那么大,我也想看看,我带着你,你带着钱”。
他们哪里知道,早在多年前,戴望舒已经用他残损的手掌,将他爱得热烈的中国摸了个遍。
不同的是,他哭着,网友笑着。
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替他擦干泪水,去痛疗伤吗?二、观星台请同学通过自己的理解自由地朗读本诗。
要求放慢速度、大声地、自由地朗诵,不要齐读,珍视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免受他人影响。
抽一名同学朗读,检查预习情况。
(肯定?否定?是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注意到感情的起伏)三、吟诵阁1.读准字音锦幛(jǐn 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 )蝼蚁(lòu yǐ)憔悴(qiáo cuì)蘸(zhàn)着灰烬(jìn ) 堤上(dī)蹂躏(ròu lìn)2.把握词意锦幛——精美的幛子。
比喻美丽或美好。
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彻骨——透到骨头里,喻程度深。
蝼蚁——蝼蛄和蚂蚁。
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
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节奏划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助于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重视字词教学。
抓住情感线索。
训练朗读能力。
体会对比的效果。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消极的,冷色调的
这一角:灰烬
面
那一角:血和泥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五、激情吟咏,齐读全诗
六.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狱中题壁》《雨巷》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投影: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伸左手,掌心向下作“摸索”状) (伸左手,掌心向上) (伸右手,掌心向上)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伸右手,掌心向上)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慢落右手)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读“我”时,左手放于胸前)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左手由胸前划向左前上方)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右手举向右前上方,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读“你”时,左手放于胸前)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慢落左手)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伸右手于右前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慢落)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慢落双手) 只有那辽远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读“我”时,左手放于胸前,后读“轻 抚”时,手心向下慢划向前方作“轻抚”状) 像(左手划向左前方)/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读“我”时,右手放于胸前)
贴在上面(右手举向右前上方),寄与/爱和一切希望,(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因为只有那里/太阳,是春,
将/驱逐暗,带来苏生,(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左手放于胸前)
蝼蚁一样死(左手落)”那里 (右手举向右前上方),永恒的/中国(双手均 伸向前上方)!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
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
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
一角/只是血和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