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考研 复习指导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提纲一、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1.古代文学的出现和发展背景-人类语言的诞生与文学的萌芽-写作工具的演进与文字的形成-农耕文化与文学的初步成型-国家架构的形成与文学的发展2.古代文学的主要流派-诗、赋、文、传-韵文和散文的区别与特点-文学应用于儒家、道家、墨家等哲学流派3.古代文学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与仁爱思想-宗教信仰的影响-社会乱象与人性善恶的探讨二、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与代表人物1.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诗经》:反映周代社会风貌的诗歌集-《楚辞》:展现楚国风土民情的文学作品-《左传》: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评论和记录-《庄子》:道家哲学的代表作品-《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描绘了他内心的痛苦与追求2.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管仲:《韩非子》中重要人物,享有“管仲称相”之誉-屈原:楚国诗人,被称为中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三、古代文学的出版及传播1.古代文学作品的保管与传承-古代文学作品的流传与阐释-宫廷文学与民间文学的传统2.古代文学作品的流传与传播途径-传统的手抄本传播方式-印刷术的发明与书籍的普及-纸张材料的进步与文学作品传播的便利化四、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1.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渊源关系-古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启发与影响-古代文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2.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价值-古代诗歌的人文关怀与审美情趣-古代小说的揭示社会百态与审美追求-古代哲学文学的思想启迪与精神寄托五、复习方法和建议2.掌握各个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大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眼光和思维深度4.多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点和考题形式5.坚持每天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好的心态总结: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文学的复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系统地学习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重要作品和代表人物,同时加强对古代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文学考研中国古代文学重点考点全面整理

文学考研中国古代文学重点考点全面整理

文学考研中国古代文学重点考点全面整理中国古代文学重点考点全面整理一、古代文学概述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都是考研中常见的考点。

二、先秦时期1.《诗经》:是中国现有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代表了先秦时期诗歌的发展水平。

2.《楚辞》:属于汉乐府体的文学作品,以抒发士人的痛苦、思乡情结为主题,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三、两汉时期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著作,其内容涵盖了道德伦理、政治原则、教育思想等多个方面。

2.《汉赋》:是以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文学形式,对后世赋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1.《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时期社会风俗和人物轶事的杂著,以清新的文体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

2.《文选》:是南朝刘义庆编纂的一部文集,收录了魏晋时期众多文人的作品,对后世文学评论与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五、唐代文学1.《长恨歌》:是唐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以浓厚的爱情色彩展示了作者对建造大明宫的热情和对背井离乡的思念之情。

2.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抒发士人之痛苦与社会不公为主题,真实反映了唐朝社会动荡的现实。

3.白居易:唐代文学家,以其诗作的清新明快和豪放洒脱的风格而闻名。

六、宋代文学1.《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情的意境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2.苏东坡:宋代文学家,他的诗词豪放洒脱,文笔风趣幽默,被后人尊称为“文学巨匠”。

七、元明清时期1.元曲:是元代的一种戏剧体裁,以“忠、孝、廉、义”为主题,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

2.明代小说:明代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以《水浒传》、《红楼梦》等代表作为主要考点。

3.清代诗词:清代以古文运动为特征,尊崇古人经典,注重骈文,代表诗人有袁枚、纳兰性德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形式、思想内容等方面留下了丰富多样的遗产。

语文考研的复习资料

语文考研的复习资料

语文考研的复习资料语文考研复习资料在准备语文考研的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对文学史、文学作品、文学理论等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以下是一份简洁的复习资料,帮助同学们高效复习。

一、文学史1. 先秦文学:重点掌握《诗经》、《楚辞》、《左传》等作品,了解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 汉魏六朝文学:关注汉赋、建安文学、南北朝诗歌等,理解其艺术特色和文化背景。

3. 唐宋文学:深入学习唐诗、宋词,掌握李白、杜甫、苏轼等重要诗人的生平和作品。

4. 元明清文学:了解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重点掌握《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作品。

二、文学作品1. 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如杜甫的《春望》、苏轼的《赤壁赋》等。

2. 小说:研究小说的结构、人物塑造和主题思想,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

3. 散文:理解散文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

4. 戏曲:探讨戏曲的表演艺术和剧本创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汤显祖的《牡丹亭》等。

三、文学理论1. 文学创作论:了解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创作过程和艺术表现,如灵感论、创作论等。

2. 文学批评论: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标准,如文本分析、主题批评、形式批评等。

3. 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如何接受和解读文学作品,如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

四、复习策略1. 制定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确保每个部分都能得到充分的复习。

2. 系统学习:按照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系统学习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和理论。

3. 深入分析:对重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4. 练习写作: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五、考试技巧1. 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2. 条理清晰:答题时要有条理,先列出要点,再进行详细阐述。

3. 举例说明:在分析作品时,适当引用原文,增强说服力。

4. 时间管理:合理分配答题时间,确保每个题目都能得到充分的解答。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点睛篇第一部分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难复习,一是因为文学史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

二是内容多,有很多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以及抽象的文学理论。

注意掌握主要的作家流派和重要的文学现象,尤其要多参看历届的真题,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从从文学流派团体、作家在文学史的地位、主要文学创作的特点、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和基本内容、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及文学理论作品等方面对文学史有关知识、内容进行归类,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2)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

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3)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一、名词解释建安风骨:指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以三曹、七子等代表的一批作家,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 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时代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

左思风力:在太康时期的诗人左思,其诗歌内容深刻,笔力遒劲,气势豪迈,直率质朴,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气息。

其风格与建安诗人相近,后人称之为“左思风力”。

玄言诗: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等;其特点是以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较少反映社会生活。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

因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齐武帝肖陵年号,483-493)间,故又称永明体,代表作家: 沈约、谢跳、王融、何逊、阴铿等。

其中谢眺成就最高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魔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

虽然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是志怪小说兴盛的土壤。

代表作: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趣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

志人小说兴盛与土族文人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代表作:刘义庆《世说新语》初唐四杰:指在唐代初期颇负盛名,且以文词齐名天下的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均怀才不遇,生活潦倒,他们的诗作具有慷慨昂扬的情调,感情充沛,气骨刚健,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四杰中以王勃成就为最高。

《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韩孟诗派:唐贞元、元和年间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成员还包括张籍、卢仝、李贺、贾岛等人。

其特点是,在诗歌理论方面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之说,创作上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

北京大学考研辅导班——北大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提纲

北京大学考研辅导班——北大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提纲

北大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提纲一、北大中国古代文学考研:1、题型:a原文标点、释字15%b名词解释(约5个)25%c论述题:四个方向各出一题,选做二题,本方向题必选2*30%2、参考书:应看两套以上教材,以相对照。

如:a游国恩等五人《中国文学史》b袁行霈《中国文学史》c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d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3、方法:a着眼于"史",对各种文体、文艺思潮、文学流派的发展、某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成熟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作家作品,都要一一整理出清晰脉络。

b尽量多背些原文,以为答题论据。

c答题时,不必与北大老师的观点一致,只须自圆其说、持之有据即可。

二、北大中国古代文学考研专业基础:北大中国古代文学考研本试卷皆是问答题,间或有名词解释,内容包括三门课程:1、中国通史:翦伯赞《中国史纲要》2、古代文论: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张少康、刘三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谌兆麟《中国古代文论概要》3、现当代文学: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张钟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上述书目,仅供参考,皆可用各校教材代替。

三、北大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综合考试:1、题型:选择、填空。

2、本试卷考题极为琐碎,内容涉及中文系各门课程,其实就是知识点的考察。

所以复习重点也就仅在于背知识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课程分为三大块:a汉语:语言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b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古代文论、西方美学史c文献:目录、版本、校勘、检索北大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建议书目:潘树广《古典文学文献及其检索》对于古代文学考生来说,复习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文学"一块上,这一块的题目占试卷的主要部分。

盛世清北—专注北京大学考研|保研|考博辅导。

河南省考研文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核心内容梳理

河南省考研文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核心内容梳理

河南省考研文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核心内容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学遗产。

在河南省考研文学复习中,对于古代文学名篇的核心内容的梳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进行分类,总结其核心内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诗歌篇中国古代诗歌以唐诗为代表,其中又以杜甫和李白两位诗人的作品最为精彩。

杜甫的代表作《登高》以及李白的代表作《静夜思》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中融入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感悟,通过艺术形象的描绘,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二、散文篇中国古代散文以韩愈和柳宗元的作品为代表。

韩愈的代表作《师说》以及柳宗元的代表作《陋室铭》都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作。

这些作品中融入了作者对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思考,通过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于人性、人生的思索和理解。

三、小说篇中国古代小说以《红楼梦》为代表,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

作品中塑造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形象也成为了经典的文学典型。

四、戏剧篇中国古代戏剧以元曲为代表,其中《西华山》是元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西华山》描写了梁山泊智勇双全的英雄们为保卫家园而奋力作战的故事。

该剧中曲艺的表演形式和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法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戏剧的独特魅力。

五、文言文篇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典文言文有《史记》、《资治通鉴》等。

《史记》是司马迁的巨著,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方方面面,被誉为史学宝库。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作品,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

这些文言文的核心内容不仅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重点。

综上所述,河南省考研文学复习资料中,对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核心内容的梳理包括诗歌篇、散文篇、小说篇、戏剧篇和文言文篇的总结。

通过对这些文学名篇的学习和掌握,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和特点,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ϖ先秦叙事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ϖ先秦说理散文《论语》、《老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ϖ重点篇目《湘夫人》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作者司马迁“发愤著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理想,创作了这部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高峰之作。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

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ϖ重点篇目:《行行重行行》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

据记载,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

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重点篇目:《十五从军征》ϖ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ϖ重点篇目:曹植《赠白马王彪》“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指导
(一)怎么看作品?如何更有效率、更有条理地记忆文学史
其实“如何读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如何更好地记忆文学发展史”。

因为,我们要以文学研究者的角度来分析作品,以鉴赏者的眼光来赏析作品,而文学史教材就是以如此的角度和眼光写出来的。

1.注意作品的形式
有一类考题就是关于文学体裁的。

如:拟话本小说的形式特点,章回小说的形式特点,诗与词的形式异同,杂剧和传奇剧的形式比较。

这类问题教材里都有,但是死记硬背绝对头疼,如果在读杂剧、传奇、拟话本小说……时结合教材来看不同文学体裁的形式特点,这类知识点的记忆就会轻松不少。

2.注意叙事类作品的情节
看情节不是指看热闹。

论述题如果考戏曲或小说,举例时就有可能要提到重要情节,因此想研究文学的同学要养成好习惯,在看叙事类作品时,注意哪里是重要情节,——故事转折处、体现人物性格的情节、蕴含作品主题的情节、强烈凸显作者写作风格的情节。

打动你的细节也可以写到笔记上。

你看文学史教材里讲解小说的章节里是怎么举例子的。

如果学者看小说都看热闹,不注意细节、不分析每个情节在表现主题和人物个性等方面有和作用,文学史就写不出来了。

3. 注意人物
对叙事类作品的人物可以从好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

如,出身、阶级属性、性格特点(是性格较单一的还是矛盾复杂型?性格是否有发展?)、与相似人物的比较、此人物如何表达作品的思想倾向、作者对此人物的态度是同情还是批判还是赞扬,等等。

4.注意作者的写作特点
啥风格、爱用啥修辞、文体特点、语言(浅近文言、深奥文言、文白夹杂、流畅白话、韵文与散文的运用……)
5.特殊因素
如《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西游记》中的魔幻思维
6.结构
直线、双线、网状、特殊结构(《西游记》是串字结构、《儒林外史》是珠串结构)……
总之读作品要边读边思考,把作品中的各种要素与文学史教材做关联。

(二)教材以外的文学研究著作与论文的选读
1.只读参考书目里指定的文学史教材恐怕是不够的,要再找些书来读。

在选读这种理论类书籍的时候,要记得你是在备考,没时间什么都读,建议选择了一些条理清晰、语言浅近、能提供给你教材之外内容的适合备考的书籍。

2.还可以看一些作品类书籍的“前言”。

往往一些不朽名著有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有些版本里会有研究者写的前言,这种前言里往往会对作品的非常精准的评价与分析以及研究现状,还有特定体裁的作品合集里研究者写的前言会把这类体裁作品的发展脉络梳理一遍,比如你借一本古代戏剧集,前言里就可能有对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脉络的梳理。

3.另一种大有裨益的选择是读论文。

多数高校的内网都可以免费下载中国知网等网站的学术论文,在校生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条件。

选读论文的标准和选读书籍差不多,能帮助理解教材即可,不必读很艰深或研究对象太偏的论文。

比如,你看,这篇论文是讲《文镜秘府论》的,那篇论文是论金瓶梅和红楼梦人物对比的,你当然要看后一篇。

4.有的同学问我,是不是要读一些报考大学研究古代文学的老师们的书和论文。

本科阶段学生能学的东西是有限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题年年都出,肯定是把有限的内容换了面目翻来覆去地出题,没有哪一块的内容是格外特殊经常出现的。

同学们要明白这一点:参加考研的学生是本科生毕业生,不是硕士博士更不是学者,古代文学领域里也许有无限研究空间,但是出题人不会把任何难度、任何角度的题目都拿出来考你,能出的题都是在本科生的能力之内的,考生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复习而已。

5.又有同学问了,答题的时候是不是要写自己的观点,或者写些特定学派的观点啊?
也许老师喜欢有自己想法的考生,也许老师看了跟自己观点一样的回答会给分更多——其实这样想就想多了。

关于“自己的观点”和“特定学派或学者的观点”,我从我自己的学习和答题经验来看,我们这个考试没有很多让你发挥自己观点和特定学派的空间,你看题就知道了。

而且有时候你以为自己有了好想法,其实你的想法已经早就被学者们写过了。

就算我不这么说,你到复习到一定程度也就自己发现了。

考研考的是基础,基础的古代文学知识,往往都没啥争议。

等你学成了大儒,才能在更高深的层次上,真正提出自己的看法。

但是这么说,并不是打击你,让你死记硬背。

其实,复习阶段,只有充分思考,对作品和教材有想法,才能学得更好,即使提不出什么全新的观点,能和古今学者的观点暗合也算很大进步。

总之,所谓备考,最主要的就是把教材上别人的写作成果吃透,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在答题时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语言流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

6. 补充一个关于教材的问题。

有人问教材除了读参考书目里指定的两套,还要读别的否。

我的建议是,没时间的话,不读也可。

有时间的话,读重点章节也可以。

因为考卷上的题分两种——文献题和名词解释题是细节题,这种题再细节再偏门也往往不会超出南开版教材的范围,但是简答题和论述题是要答得比较丰满的,多看不同的书,累积各
种说法,有助于把大题答得丰满。

(三)有的同学问教材看几遍,如何做笔记之类的问题。

这其实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二法门,每个同学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时间、决定次数、整理笔记。

我只是简单说一下我的复习过程,给大家一点点启发。

1.看教材次数
第一遍是从七月上旬到八月末。

第一遍相当重要,我头至尾冷读一遍,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熟悉书中出现的各种概念、细节,只是对整套书熟悉一下,没有刻意去记忆,只是能记住多少算多少。

也对一些重点章节做了粗略的笔记。

第二遍巩固,进一步熟悉教材。

我从来不喜欢刻意背书,而是习惯于把书看懂、看熟,遇到很小的细节也不要放过——因为几乎每年古代文学试卷上的名词解释一题里都会出现一到两个偏门的题目,比如《元曲选》、《花部农谭》、“文质半取,风骚两挟”、“乌台诗案”,如果看书的时候看到生僻的概念、历史事件、文献就记在笔记上,那么遇到很生僻的题就不怕了。

经过以上两遍复习,我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看真题一道不会只认识人名的小孩了。

第三遍和第四遍——其实我也不知道是几遍,因为在这个阶段我就不是从头至尾地读教材了,而是分专题(如中国诗歌史,中国小说史)来学习,并且更加注意各章节之间的联系。

当你对书上内容理解再理解,记忆就容易多了,最后20天再才找不熟悉的知识点背一下,所谓“查缺补漏”,押点题啥的——然后我就考试去了。

2.笔记
看书当然不能不动笔,但是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做一整套一节不落的笔记,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习惯来。

逻辑能力和记忆能力强大的人甚至能直接中构筑一栋笔记大楼——不管你怎么写笔记,最终知识是要条理清晰地存在自己的大脑里才算数的。

做笔记的过程也是个加深印象的过程,所以自己做笔记比看别人笔记要好——这是大家都懂的。

但是,有的人为笔记而笔记,做起笔记来不亦乐乎?好像忘了笔记的目的是更好记忆知识,那就不行了。

笔记也是可以做得很少的,有的人看别人的笔记帮助自己记忆,有的人在书上做极简的笔记,都是可以的,只要能记住,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

(四)所谓“重点”与“非重点”的问题
我们常常说什么“重点”、“非重点”,其实不如叫“大知识点”“小知识点”,中间也不妨插一个“中知识点”。

大知识点,能出论述,简答,文献,名词解释,所以当然是重中之重,复习时既要理解得深刻,也要广泛联系相关联的知识点,以求广度。

小知识点,如小作家、小作品、小流派小团体小现象,或虽然意义重大却没法给本科毕业的考生出题的一些书籍、概念。

这种知识点就只好出文献题或名词解释,不需要费太多精力深挖。

中知识点,就有些模糊了。

我把那种能出小题和简答但不能单独出一道论述题的题叫作中知识点。

比如鲍照、曹操、述行赋等。

如何区分这些分量不同的知识点或知识链,有的人复习到一定程度就自动体会到了。

但是有的同学知道李白杜甫陶渊明四大名著之类的独自成章节的必然是重要知识点,但是对不大不小的知识点就觉得迷惘。

我认为所谓中知识点可以概括为有以下几种特征:
1.艺术成就相对较高
2.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的作家、作品、流派
3.某一时期、体裁、文学现象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体裁
可能还有别的,但是我一下也想不起来。

其实还是需要复习到一定程度自己体会的。

要知道古代文学史就是一张拼图,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又或近或远都有些联系。

你看得越熟,就越容易发现,有些现象相差了几百年,但是都好相似,有些人相隔了好几代,但是有传承关系,这些都需要格外留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