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经济建构途径
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及体系建构

气一 咔
/
郎
\ 一— 1坡物 奉
水 一 投入 : 一 漉 一一 遗火热艟 \ o / r 蜍材料一 \~消镄 / 一一 水污染 一 /
本项 目获 中 国博 士后 科 学基金 面上 一 等资助 。项 目 称 :基 于智 能生命体 仿 生演化 机理 的 区域 创新 系统结 构模 式构建研 名
微观两个层面上使两个系统都 处于协调状态, 整个系统 才 能处于协调状态, 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良 性循 互独立、 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 每个子 系统都有一种自组织能力。 当组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大
系统 中的任何 一个 子系 统发 生 改变 , 会 引起 其他子 系统 都 发生变化 , 整个 大系统 的状态产 生影 响。 对 口 而生态 环境一
经济系统是由经济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组成的。 生态
能 最~ 十
环境 牛产 、
一 气污染
环境与经济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决定着生态环境一经济系
统的运行过程和演进方向。 生态环境子系统是各种生物存 在和发展的空间, 是资源的载体, 主要包括能量、 空气、 水、 原材料等。 它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子系统
体, 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保障, 而良性的
经济 发展 又使 得 生态 环 境 得 到有 效保 护 。 因此 , 只有 在 经 济发展 过程 中正 确处 理 经济 与生态 环 境 的关系 , 充分利 用 和发展 其积极 的一 面, 弱化 、 消除其 消极 的一面, 宏观 和 在
魂 舌互 蔓 聋 夔 漶 = ' 患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 矿产及能源问题 严重, 固体废物及土地污染日 益严重; 野生动植物的品种和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与建构途径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与建构途径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视域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构途径对策分析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①,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②,这充分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就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③,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休布局中重要地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互为条件彼此形成内在互动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④。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转型的方向之一我国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的下降;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载《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②赵伟宁:《谈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理论地位和实践意义》,《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3、4页。
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经济发展浅析

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经济发展浅析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被称为“地球的肾脏”,是维系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防洪抗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环境。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物种生存受到威胁。
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生态经济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生态经济的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浅析。
一、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是指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保障湿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加强湿地保护意识。
保护湿地资源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关注,特别是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方主体都需要增强湿地保护的意识,尊重自然、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2. 加强湿地保护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3.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修复。
对于受到破坏的湿地,需要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4. 加强湿地教育宣传。
通过开展湿地保护主题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湿地资源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 发展低碳经济。
湿地是重要的碳汇地,有助于缓解全球变暖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是生态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
2. 发展生态旅游。
许多湿地具有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可以为生态旅游业提供宝贵的资源。
通过合理开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 发展生态农业。
在湿地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农业、绿色种植等方式,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

、
( 二) 工业 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我 国经济的发展 , 工业 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成 为一种 主 导发展模式 , 是我 国经济发展 的重要支撑 , 因为它是集合先进生 产力、 较高的资源能源利用率 、 拥有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地 方。在工业 园区 内推进 园区循环化改造 、 实行生态经 济发展方 式, 可实现工业 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 从而推进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 的建设 , 更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可具体分为三种。一种是靠 内部推动直接创造产 品价 值的经 济模 式 , 利用“ 原料——产 品 废物( 副产品) — —原料” 这 种开放式 的循环过程 , 在在 园区 内 循环不 断重复利用生产 资源达到生态经济效益 , 除此之外 , 这种 循环过程在 园区之外也可 以开展实施 。另一种是外部促进企业 发展模式从而达到绿色发展的经济模式 , 具体是 围绕 园区这个 核心 , 在行业 内部通过施行政策优 惠以鼓励企业加 大绿色科技 创新力度 , 进~步推进相关企业 在生产过程 中技 术 的更新 。第 三种是独立构建专业的生态循环专业化机构 , 变废为宝 , 在其 中 建立废物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系统使 资源得到循环利 用 , 并依 此建起立一个协作网络 , 使企业 的生产出的边角料或 副产品变 为其他企业 的资源或半成 品, 不但减少资源的浪费 , 更提高 了生 产资料 的利用率 。 工业园区的生态经济模式建议需要借助于先进的电子商业 化平台。首先 , 需设立专 门的 电子商务 与研 发 中心及 物流信息 平台中心 , 其 中电子商务 中心包括 数字化 园区、 数字化 智库 、 电 子政务 、 数 字化商务。其 次, 我们可以借鉴丹麦卡伦堡工业互利 协作 网络这种先进 的发 展模式 , 即建立起 一个关联企业研 发 中 心、 协作网络和物流信息平 台中心 , 使得不同园区关联产业 的人 才集中起来 , 这样能大大促进产业 之间 的信息 和技术交流 。第 三, 建 立起综合信息平 台中心 , 对 于解决企业生产要素的跨园 区 流动困难的问题有 了一 定的帮助 , 从 而也间接地提高 了园区与 园区之 间企业的聚集度与关联度 。电子商务平 台的建立有助于 工业 园区的生态经济模 式的有效开展 , 是现今信息化 时代经济 模式 的的 发 展 模 式
浅析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对策

关注 。 自然环境 既然 能够满足人类 的需要 , 又是稀 缺的 , 因而是有价 值
非生物成分也进人了运动状态 。现在 , 除了氧 、 、 磷 氮及其他所谓 的生物
元索在运 动之 外 。 、 、 、 镉 、 铁 锌 铅 汞、 氯及其 他许多化学元素也都开始 了 大规模运动。若要人类 社会持续发展下去 , 些生物 元素和非 生物 元素 这 都必须进入永恒的循环运动 [。 I _
相协调 ; 经济可持续性是条件 , 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 长数量 , 更要追 求改善 质量 、 提高效益 、 节约能源 、 废物 , 减少 改变传统 的生产和消费模
1 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的思想 萌芽可 以追溯到环境 保护兴起的 2 O世纪 6 年代 。 o 当时美 国经 济学家鲍尔丁提 出的“ 宇宙飞船理论 ” 可以作为循环经济 的 早期代表 . 他认为 . 地球就像 在太空中飞行 的宇宙飞船 , 不断消耗 自 要靠 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 . 如果不 能合 理开 发资源 , 环境遭 到破坏 , 使 就会像 宇宙飞船那样走 向毁灭。到了 2 世纪 9 O O年代 . 特别是可持续 发展战略
直到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状态。
() 2环境价值论 。传统 的经济和价值观念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 就没有价 值, 或者认 为不能交易 的东西 就没有 价值 , 两者都认为环境 资 源, 特别是 自 然资源没有价值。 但是近年来 , 随着环境 资源不再是取之不
区域生态圈的建构:美丽浙江的地方性实践

区域生态圈的建构:美丽浙江的地方性实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各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而在中国,作为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省份,浙江在生态保护方面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实践。
本文将探讨浙江省在区域生态圈建构方面的地方性实践,以及美丽浙江的生态保护经验。
一、浙江的生态环境现状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
由于长期以来的高强度开发,浙江省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浙江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美丽浙江”的目标,并提出了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理念。
作为地处长三角地区的核心省份,浙江以其地方特色和创新理念,进行了一系列地方性实践,注重生态保护的地方性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区域生态圈的建构1. 生态保护区网络的构建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浙江省政府在各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区网络,涵盖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多种类型的生态保护区。
浙江省政府还加大了对这些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加强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实行了严格的管控措施,确保了生态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生态经济区的划分为了推动绿色发展,浙江省政府将全省划分为生态经济区和非生态经济区,对不同区域实行差别化的发展政策。
生态经济区主要位于省内西部山区和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适宜发展绿色产业。
而非生态经济区主要位于省内中部地区,这些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空间有限,因此在发展上要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3. 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浙江省政府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绿色种植等方式,改变农业生产的传统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升农产品的品质。
建构生态型经济伦理观的路径探析

面 发 展 的社 会 ,更 重 视 对 生 态 的关 律 ,还必 须遵循生 态学所揭 示的生态
念转 换 的必 要性 。李培超认 为人的价 具有 道德地位 。生态 系统或生 命共同 福祉 ,也是对 生命最 为重要的事 情 。 据 此 ,他给 出一个著 名的关于 行为和 事情 之对错 的判断标准 :一事若 有利
型经 济伦 理观既适 应全面 建设小康社 整体 ,树立 系统整体 思想 。个 人是一 突带 来的危险 。道德伦 理和精神方 面 会的需要 ,也是 对 “ 生态 文明”的 发 个 由各个相 互影响 的部分所 组成的共 的价 值是人 民和国家 产生动 力的最终 展 。生态 型经济伦 理观把人与 自然 的 同 体 的 成 员 。他 的 本能 使 得 他 为 了 和谐放在 首位 ;换言 之 ,生态 型经济 争 , 是他 的伦 理观 念也促使他 去合 但 且关 注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关系 。
个 体为 中心 的错误 想法 ,将个 体转 为
使 自身 的行 为具 有 超 前 性 和 自觉性 时 ,才不 会把追 求无限的 力量完全倾 注于物质 领域 。巴西世界人 类环境会 议秘书长 莫里斯 ・ 斯特朗指 出 : “ 现 在 世界大 家庭 面临 的我们在环 境问题
的危险要 大于传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相互之间 军事冲
析 ( 主要着眼于 公平与效 率关 系的探 讨 ),忽视了经 济在人类 所有的制 度 结构 中只 占一小 部分 ,从 而忘却 了对 生态 的关照 。因而 ,在全面 建设小 康 社 会 的 新 阶段 ,必 须 更 新 观 念 ,重 新定位理 论体 系 ,厘清经 济伦 理发 展 的 新 思 路 ,确 立 生 态 型 的 经 济伦 理 观——能 够整 合经济 、伦理 、生态 为
生态圈的建构路径

生态圈的建构路径生态是指一个地区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圈是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互动的复杂网络。
在当今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建构一个良好的生态圈对于人类和地球的未来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生态圈的建构路径,并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步:意识和教育要建构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圈,首先需要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采取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
学校、媒体和政府可以发起各种活动,提高公众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度,倡导绿色生活。
第二步:政策和法律政府在构建生态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通过制定环保政策和法律,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促使他们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人们开展环保项目。
第三步:技术和创新技术和创新是构建生态圈的重要因素。
通过引进新技术和创新,可以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例如,开发清洁能源技术,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改善水质和空气质量等。
同时,还可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环保科研和技术创新,为生态圈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第四步:产业和经济产业和经济是构建生态圈的重要保障。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保的双赢局面。
例如,发展环保产业,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推广绿色产品等。
同时,可以采取税收和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实施环境保护措施,促进环保投资。
第五步:社会参与和合作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圈,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合作。
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通过开展环保活动,建立环保组织,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可以促进生态圈的建设。
同时,还可以推动公众参与,民众共同践行环保理念,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第六步:监督和评估为了确保生态圈的建设目标能够顺利实现,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生态经济建构途径
三峡水库是全国最大的淡水资源库,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因此,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奉节等区县,被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为限制开发区,这是区域发展的必然。
但是,奉节作为移民大县和国家重点贫困县,发展基础条件差,同时肩负移民安稳致富和城乡居民脱贫致富的重任,加快发展仍是核心主题。
我们认为,充分依托其自然资源、旅游资源高度富集的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经济圈,以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培育形成区域整体竞争实力,促进城乡居民脱贫致富和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限制开发区可持续快速发展,是有效的发展途径,并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示范意义。
围绕生态经济区目标,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根据《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09~2020年)、《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纲要》,针对奉节县经济发展靠传统粗放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弱,财富增长靠掠夺资源,生态破坏严重;经济增长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社会民生保障靠转移支付,社会功能缺失严重的经济发展方式现状。
我县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目标,抓住其扶持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的机遇,加快建设移民生态产业园、移民生态农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积极培育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生物制药、特色生态农业及加工等产业。
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切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力争建设形成“一圈五河两区六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生态主体功能区,成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剖析“限制开发区”实质,准确解读科学内涵
(一)限制开发区是可持续发展区。
“主体功能区”规定了在未来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中,每个区域应该扮演的角色,其核心是科学发展。
因此,限制开发区并不等于限制发展,只是限制“三高一低”粗放型发展,而更加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其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
(二)限制开发区是特色生态经济发展区。
限制开发区环境承载能力十分有限,担负特殊的生态功能任务,特色生态经济将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然将成为特色经济发展区。
其核心要义就是凸显资源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特色经济做大做好做强。
实现特色经济与生态环境高度协调融合,互为发展支撑条件和发展动力保障的特色生态经济发展区。
因此建设特色生态经济区将是三峡10县未来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三)限制开发区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区。
限制开发区在履行其主体功能的同时,也要实现“共同富裕”。
因此,为带动限制开发区发展,国家将建立差异化的补偿机制,发挥利益、政策、机制和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
目前,已开始了以县为单元,以生态补偿名义进行的转移支付,以后将制度化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今后国家将加大对限制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实现限制开
发区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精心打造生态产业
(一)立足文化资源优势,提速发展旅游产业。
奉节是全市三个文化大县之一,三国文化、诗城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驰名中外的白帝城,有雄甲天下的夔门,有绝世奇观天坑地缝。
“十二五”期间,充分挖掘诗城文化和三国文化,提速开发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和天坑•地缝景区,大力培育体验探险、科考科研、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山地体育、森林养生、景区观光、城镇观光、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等多样化系列旅游产品,将奉节打造成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
到2015年,实现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6亿元,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
(二)立足山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园建设,规划引进10个“10亿元级”的龙头企业,建设20个“万亩级”的生产加工基地,发展30万亩脐橙、20万亩中药材、10万亩红豆杉、10万亩油橄榄,形成亚洲最大的晚熟脐橙基地、渝东油橄榄生产基地和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
以农副产品资源为依托,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富硒类、保健类绿色功能食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业化水平。
积极推进农、林、牧、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渝东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到2015年,实现产值20亿元。
(三)立足煤水风能资源优势,全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奉节是全市重点产煤大县,有煤炭储量近4亿吨,目前年生产能力稳定在
500万吨左右;有水能资源51.4万千瓦,可开发水力资源达35.2万千瓦;有金凤山、茅草坝、云雾山风能资源20多万千瓦。
“十二五”期间,借2×60万千瓦火电开工机遇,坚持水、火、风电并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到2015年,新增火电120万千瓦、水电22万千瓦、风电2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力争发展达到170万千瓦,为构建三峡枢纽工程电力调节基地奠定基础。
(四)立足诗城文化资源优势,强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加大力度打造兴隆生态旅游新城、西部新区、宝塔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借助新型传媒载体、创新文化表达技术、弘扬地域文化传统、传承特色文化艺术,依托白帝城、瞿塘峡、天坑地缝等自然旅游资源,突出诗城文化、三国文化、巴国文化、考古遗址文化等特色,打造一批传统历史、文学艺术、文博展览、旅游观光和休闲体验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特别注重将夔州文化灵魂注入到有形物质产品、精神文化产品和旅游休闲产品中,形成1-2个影视基地、摄影基地、写生基地,提升奉节脐橙节内涵品质,打造夔州百花节创新品牌。
大力彰显夔州文化特色,增强文化影响力和积聚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初步奠定文化大县格局,建设形成三峡库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五)立足区域辐射带动优势,着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依托渝陕鄂边区交通枢纽,加速建设“一圈六极多点”现代商贸物流体系。
以物流园区为平台,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为支撑,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物流服务品牌和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
大力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设施平台,重点建设30万标箱集装箱码头和1000万吨的综合散装码头,3个物流配送(仓储)中心,打造重庆市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形成集货物联运、装卸分拣、包装加工、商品配送、仓储管理、物流信息服务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现代综合物流中心。
培育建设渝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等十大批发市场和都市金融商务消费中心,增强城市商贸物流要素的集聚辐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