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经典寓言故事

合集下载

先秦寓言故事——马价十倍

先秦寓言故事——马价十倍

先秦寓言故事——马价十倍作品原文: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字词注释1、比:副词,连续地,接连地。

(比三旦)2、莫:没有谁。

(人莫知之)3、知:知道,了解。

(人莫知之)4、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5、旦:天。

6、立:站立。

7、于:在。

8、言:交谈。

9、愿:希望。

10、子:代词,代指伯乐。

(愿子还而视之)11、还:音义通环,围绕,转圈子。

12、顾:回头看。

(去而顾之)13、一朝之贾:一天的价值;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4、乃:就,于是。

(乃还而视之)15、去:离开。

(去而顾之)16、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

(伯乐乃还而视之)17、一旦:这里是一天的意思。

文章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

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

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的报酬。

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

一日不到这匹马的价钱(成了原来的)十倍。

《战国策》又名《策》,相传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西、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依次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先秦寓言故事

先秦寓言故事

1望洋兴叹( wàng yáng xīng tàn )解释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庄子·秋水》:“始旋其面,望洋向若而叹。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

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

'我就是这样的人啦!”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坎井之蛙原文:子独不闻乎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

赴水则接掖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

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也!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

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出处:庄周《庄子·秋水》2.译文: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

经典寓言《中山狼》原文及赏析

经典寓言《中山狼》原文及赏析

经典寓言《中山狼》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经典寓言《中山狼》原文及赏析【导语】:赵简子大猎于中山,虞人导前,鹰犬罗后。

楚厉王打鼓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楚厉王打鼓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楚厉王打鼓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先秦时期,楚国国君楚厉王在宫殿外设置了一面巨大的鼓,并与百姓约定:以后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就击鼓召集百姓守城,百姓听到鼓声后必须立即前来。

有一天,楚厉王喝醉了酒,在宫殿外闲逛,经过这面鼓时,就拿起鼓槌敲打起来。

百姓听到鼓声后,以为有敌人来犯,纷纷赶来,准备守城。

这时,楚厉王派人制止百姓,说:“我喝醉了酒,与左右侍从开玩笑,一不小心敲了鼓。

”百姓听了敢怒而不敢言,便解散回家了。

过了几个月,真的发生了紧急情况,楚厉王立即派人击鼓。

可是百姓听到鼓声,以为又是楚厉王在开玩笑,所以,谁也没有前来守城。

侥幸的是,这次敌军来犯,并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失。

事后,楚厉王废除了击鼓为号的通令,重新申明以吹号为令,百姓这才相信他。

先秦经典寓言故事

先秦经典寓言故事

五十步笑百步成语释义:“五十步笑百步”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当中的“五十步笑百步”是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

词语流传至今,用以比喻现在的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

“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梁惠王说:“我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

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不致于饿死。

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它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

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作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

先秦寓言故事50字

先秦寓言故事50字

先秦寓言故事50字韩非子寓言故事(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故事:从前,有一个宋国人,他有一块肥沃的田地。

他勤奋地经营着这块田地,收成很可观。

田地里有一个树桩,千活累了时,他就在树桩旁边歇息一会儿。

有一天,他正在田地里耕作,不知从哪儿来了一只兔子,急急忙忙地奔逃,结果一头撞死在了树桩上。

他跑过去一看,高兴得不得了:“今天的运气真好,白白收获了一只兔子!”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扬扬地想:“要是我每天都在这里等着收获一只兔子,那以后就可以不用这么劳累了。

”于是,从第二天开始,他放下锄头,每天守在田边的那个树桩旁边,等着兔子跑过来撞死在树桩上。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田地里长满了野草,荒芜不堪。

宋国人还在树桩旁边等着,然而再也没有兔子撞死过。

寓意: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总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之财,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一点点地创造的,如果总想不劳而获,那么人生就会像这个宋国人的田地一样荒废掉。

人们也经常用这个寓言讽刺那种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不肯积极努力,只想得到意外收获的人们,因此,我们也不应死守教条规矩,应积极主动地创造成果。

(二)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难一》故事: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先秦寓言故事

先秦寓言故事

先秦寓言故事
故事一,《老马识途》。

从前,有一匹老马,它经常被主人用来拉车。

一天,主人让它去送一车货物,但是路途中迷失了方向。

老马想了一下,然后顺着自己的直觉,走出了一条捷径,顺利地把货物送到了目的地。

主人很惊讶,问老马是怎么找到路的。

老马说,“我虽然老了,但是多年的经验让我学会了辨别方向,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经验是很宝贵的财富,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困难的时候找到出路。

故事二,《乌鸦喝水》。

有一天,一只乌鸦口渴了,它飞到一口井边喝水。

可是井里的水太低了,乌鸦无法喝到水。

它想了一下,就找来了一些小石子,一颗一颗地往井里扔。

水面慢慢地升高了,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可以克服困难,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故事三,《狐狸与葡萄》。

一天,一只狐狸看到了一棵结满了葡萄的藤蔓,它非常想吃。

可是葡萄长得很高,狐狸怎么也够不着。

它跳了几次,还是够不着,只好灰心丧气地走开了。

走后,它对自己说,“这些葡萄一定是酸的,我根本就不想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在得不到的时候,会用各种理由来安慰自己,其实只是因为他们得不到而已。

这些先秦寓言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它们通
过动物的形象和生活场景,告诉人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启发人们的
智慧和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成为更好的人。

郑人买履成语故事

郑人买履成语故事

郑人买履成语故事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它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但它更是一则寓言,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郑人买履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成语故事】: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买双鞋,去之前他先把自己的脚长量了一下。

走到集市,他才发现自己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匆忙跑回家拿了尺码,回到集上时,集市已经散了。

他白跑了两趟,却没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他说:我宁肯尺码,也不想念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讽刺宁愿相信教条而不相信事实、不知变通的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拼音】:zhèng rén mǎi lǚ【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举例造句】:1、至今,不相信自己,只按教条办事,像郑人买履的人还大有人在。

2、你可真是郑人买履的典型啊。

3、真的不得不说,很多顾客买衣服都是郑人买履。

4、《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5、在生活我们应该随机应变,千万不能犯郑人买履的错误。

6、因为俺是文化人,学过郑人买履的故事。

7、后来人们根据这个笑话引申出“郑人买履”这句成语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8、现在的人,都像是郑人买履,永远记得的是那把度尺,而不是拿脚去试。

9、你可千万不要学郑人买履。

10、我们做事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千万不能像郑人买履一样。

11、就像“郑人买履”那样“尽信书”,真不如无书了。

12、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否则就会闹郑人买履的笑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示例:
1、你不要总是嘲笑他,其实你俩是五十步笑百步,半斤八两。
2、你真是五十步笑百步,说他成绩差,你和他的成绩只不过相差一两分。
3、看见哥哥平时不听话的样子,我取笑他,妈妈便说:“你别五十步笑百步了!
4、他的羽毛球打得很烂,可他还在那五十步笑百步地说我打球太臭。
攘:[rǎng]鸡者
成语释义:
因不愿干脆及时地改正错误,而挖空心思地为自己的错误辩护。攘:盗窃,窃取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有一位家长孩子爱欺负小同学,爱做坏事。有一天,她的孩子跑到低年级的班里把全班的桌子几乎要推倒完了,她赶到现场,不是马上就制止自己孩子错误的行为,而是看着孩子推倒最后的一张桌子。人家问她,你怎么不管教自己的孩子,她说:“这个孩子的性格很硬,讲也不听,就让他把桌子推完了吧,推完了,他也就没有桌子推了。”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3)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原文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
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说:“请不要生气,(我)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这位老师母亲的心思与“攘鸡者”的心思如同一辙,真的想不到距孟子到现在两千多年了,还出现了今版的“攘鸡者”,古人的话很具前瞻性。
揠苗助长
成语释义: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反义词】顺其自然、循序渐进、Fra bibliotek任自流。【灯谜】揠苗助长(打三字口语一) 谜底:贪快活[1]
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无须再希望您的国家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 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先秦经典寓言故事
———————————————————————————————— 作者:
———————————————————————————————— 日期:
五十步笑百步
成语释义:
“五十步笑百步”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当中的“五十步笑百步”是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词语流传至今,用以比喻现在的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翻译:
梁惠王说:“我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不致于饿死。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它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作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然而,邻国的百姓没有变得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变得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场上,两军对垒,战斗一打响,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作战双方短兵相接,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来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来了。这时,跑得慢的士兵却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胆小鬼,您认为这种嘲笑是对的吗?”梁惠王说:“不对,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是这也是临阵脱逃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