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补益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课件补益剂

方剂学课件补益剂
2019/3/13 方剂学
四、临床应用:
1、范围:补气的代表方、基础方。 2、举例:①异功散 ②六君子汤 ③香砂六君子汤 ④保元汤 ⑤七味白术散 3、参考—对肾炎蛋白尿的治疗。
2019/3/13 方剂学
参苓白术散
一、作用: 1、补气强于四君—四君加莲、淮、 枣、扁、苡 2、祛湿和胃—砂仁(苓、术、扁、苡) 3、长于止泻:①补脾止泻 ②渗湿止泻 ③升提止泻
2019/3/13
方剂学
六讨论 1补气与补血的关系 《温病条辩》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 2补阴与补阳的关系 《类经》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 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 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正补与间接补益
《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肾者,益 2019/3/13 方剂学 其精.
2019/3/13 方剂学
《傅青主女科》
一、组成:重用白术、山药各30克。
2019/3/13 方剂学
二、作用特点:
1、除带专方—能使带下完结而愈,故名。 2、健脾、祛湿、舒肝除带。 3、重在健脾祛湿,佐以舒肝。 术、药、参:甘温补气健脾。 苍、陈:合术燥湿理气 车前子------渗利湿浊 祛 湿(燥、渗、胜) 荆芥穗------胜湿止带 柴、芍-----------疏肝理气 甘 草--------调药和中
2019/3/13
《金匮要略》
一、组成:
1、六味地黄加附子、桂枝。
2、重用熟地,轻用附桂。
2019/3/13 方剂学
二、主治—肾阳亏虚证。 1、病机—肾阳不足,虚寒内生,气化失司。 2、症状 肾虚症—同六味地黄。 虚寒症—畏寒嗜睡,腰膝下肢冷寒,小便清冷, 性机能低下(阳萎、早泄、滑精、精冷) 水液失调症—水肿、痰饮、脚气、消渴、转胞 3、主症—腰膝痠冷,畏寒嗜睡,小便清冷, 舌质胖嫩,边有齿印,脉沉弱而见三大要 素中任何一症。 方剂学 2019/3/13

《方剂学》补益剂

《方剂学》补益剂

《方剂学》补益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补中益气丸:[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 甘草炙,各五分(9g) 人参去芦,三分(6g) 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g)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g) 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术三分(9g)[用法]上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简介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

本类方剂是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人体虚损不足诸证,成因甚多,但总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包括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病后失调等)所致的五脏虚损,而五脏虚损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虚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区别。

所以,补益剂则相应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六类。

补益气、血、阴、阳虽各有不同,但不能截然分开。

须从整体出发,既要有所侧重,又要统筹兼顾。

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二者虽各有重点,但气血相依,补气与补血常配合使用。

《脾胃论》中说:“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

”《温病条辨》中说:“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

”因此,血虚者补血时,宜加入补气之品,以助生化,或着重补气以生血;如因大失血而致血虚者,尤当补气以固脱,使气旺则血生。

对于气虚,一般以补气药为主,虽亦可少佐补血药,但过之则阴柔碍胃。

至于气血两虚者,则宜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亦是如此。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龟鹿二仙胶(《医方考》)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龟鹿二仙胶(《医方考》)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龟鹿二仙胶(《医方考》)一、组成鹿角十斤(5000克)、龟板五斤(2500克)、枸杞子三十两(1500克)、人参十五两(500克)。

二、用法先将鹿角锯截,刮净,水浸,桑柴火熬炼成胶,再将人参、枸杞熬膏和入。

每晨酒调服三钱(9克)、(现代用法:每晨取3克,清酒调化,淡盐开水送服)。

三、歌括人参龟板鹿角胶,再加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治效高。

四、功用填阴补精,益气壮阳。

五、主治肾中阴阳两虚,任、督精血不足。

全身瘦弱,遗精阳萎,两目昏花,腰膝痠软。

六、方解本方证为任、督俱虚,阴阳精血不足所致。

因此,治疗此证,必须填精补髓,益气补血,阴阳并补。

方中以鹿角通督脉而补阳,龟板通任脉而补阴。

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并补,此精之所由生也。

故龟鹿两味并进,二者为异类血肉有情之品,能峻补阴阳以生气血精髓;人参大补元气;枸杞滋补肾阴。

诸药合用,为阴阳气血交补之剂,共具填补精髓、益气壮阳之功。

七、文献摘录(方论)李士材:“人有三奇,精、气、神,生生之本也。

精伤无以生气,气伤无以生神,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鹿得天地之阳气最全,善通督脉足于精者,故能多淫而寿;龟得天地之阴气最厚,善通任脉,足于气者,故能伏息而寿。

二物气血之属,又得造化之玄微,异类有情,竹破竹补之法也。

人参为阳,补气中之法;枸杞为阴,清神中之火。

是方也,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忧;入气入血,有和平之美。

由是精生而气旺,气旺而神昌,庶几龟鹿之年矣,故日二仙。

”(《名医方论》)。

《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

《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
用。
方名 同

正邪 主证
表证 治则
玉屏风散
祛风,治自汗证
正虚
不伤风常自汗 见风始有恶 无表证
扶正为先
桂枝汤
邪实 伤风始有自汗 不见风亦恶 有表证 散邪为主
▪ 完带汤(1)
▪ [组成] 白术,山药,人参,苍术,

白芍,车前子,陈皮,柴胡,

黑芥穗,甘草
▪ [功用]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证。
▪ 4,加减法: ▪ 腹中痛,加——白芍。 ▪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 ▪ 头顶痛,加——藁本,细辛。 ▪ 咳嗽,加——五味子,麦冬。 ▪ 气滞,加——木香,枳壳。 ▪ 虚人外感,加——苏叶。
原书方解
▪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 甘草 (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有嗽 去之。)三分,(以上三味,除湿热 烦热之圣药也)当归身(酒焙干,或 日干以和血脉)三分, 橘皮(不去白 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 若独用泻脾胃)二分或三分, 升麻 (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 升之令)二分或三分, 柴胡(引清气, 行少阳之气上升)二分或三分, 白术 (除胃中热,利腰脊脐间血) 三分,
方名

功效 异
病理
主治
完带汤
易黄汤
健脾化湿止带,治脾虚不运,
湿浊下注之带下病
补气疏肝燥湿
补肾清热收敛
脾虚肝郁,湿浊下注 肾虚有热,湿热下注
白带
黄带
第二节,补血
▪ 四物汤(1) ▪ [组成] 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 ▪ [功用] 补血调血 ▪ [主治] 营血虚滞证。
▪ [方解]
▪ 君:熟地黄——滋养阴血,补肾填精,
为补血的基础方,妇科调经的基本方。

方剂学之补益剂

方剂学之补益剂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脾虚气陷证。
2、气虚发热证。
黄芪18g炙甘草9g人参6g当归3g橘皮6g升麻6g柴胡6g白术9g
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1、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
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各3g人参6g木香1.5g炙甘草1g
补益剂之气血双补
方名及方歌
功效及主治
药物组成
八珍汤:四君四物加枣姜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益气补血。
气血两虚证。
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各30g大枣5枚生姜3/5片
炙甘草汤: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加芍去参枣桂姜,加减复脉滋阴饶。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2、虚劳肺痿。
炙甘草12g生姜9g桂枝9g人参6g生地黄50g阿胶6g麦门冬10g麻仁10g大枣10枚
补益剂之补阴
方名及方歌
功效及主治
药物组成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补益剂之补气
方名及方歌
功效及主治
药物组成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
人参白术茯苓各9g炙甘草6g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建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中医常用方剂-16种补益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中医常用方剂-16种补益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
补益剂
参苓白术散
补脾胃,
益肺气。
本品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补益剂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甘草(灸)各五分(9g),人参(去芦)三分(6g),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g),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
1、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2、古代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内外伤辨惑论》
4
补益剂
生脉散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①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②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数。
人参9g,麦门冬9g,五味子6g。
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甘草(炙)(12g),生姜(切)(9g),桂枝(去皮)(9g),人参(6g),生地黄(50g),阿胶(6g),麦门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枣(擘)(10枚)。

方剂学各论补益剂

方剂学各论补益剂

佐 柴胡 疏肝,又升清阳
黑芥穗 疏肝收涩
使 甘草 益气,调和药味
完带汤
• 配伍特点:寓补于散,寄清于升,培土抑木,肝脾 同治。
• 随证加减: • 若兼湿热,带下黄色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
湿; • 兼寒证,小腹疼痛者,加炮姜,茴香以温中散寒; • 腰脊酸软者,加杜仲、续断以补益肝肾; • 日久量多滑脱者,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补中益气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脾虚气陷
脾虚 气陷
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 肢软,面色萎白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 崩漏
• 气虚发烧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
补中益气汤

黄芪 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人参
补气健脾

白术
炙甘草 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当归 养血和营 佐
陈皮 理气和胃
柴胡
使
升阳举陷
升麻
补中益气汤
• 加减变化: 若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气生血; 以血滞为主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 加强活血祛瘀之力; 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萸以温通血脉; 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 凉血; 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以止血安胎。
• 使用注意:阴虚发烧及血崩气脱等证,不宜使用。
气阴两虚证
暑热汗多 耗气伤阴
久咳肺虚 气阴两伤
神疲乏力,短气,多汗, 咽干口燥,舌红少苔, 脉虚数
咽干口燥,神疲乏力, 气短,干咳少痰,咳则 汗出,脉虚细
生脉散

人参 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

麦冬 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佐 五味子 敛肺止汗,生津止渴
生脉散
• 随证加减: 阴虚有热者,以西洋参替代人参,病情急重者,宜 加重全方用量。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
与桂枝汤证鉴别
表卫不固:汗出恶风
功用:益气实卫,固表止汗


黄芪-益气、固表、止汗
白术-健脾益气
蒲辅周治验:白术剂量超过黄芪,乃脾健则运化有权

防风-祛风,御风
配伍特点:
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黄芪与防风的配伍意义)
运用要点:
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
临床运用
往年尝以玉屏风散做汤用,大剂量,治表虚汗,3-5 剂后,即取得汗收的效验,但不日又复发,再服再效,再 复发,似乎此方只有短效而无巩固的长效作用。后见我院
病案
孙某,男,40岁,心悸一年多,伴头晕、疲 乏、失眠、心电图检查为频发性房性早搏,窦性心 动过速。初服西药镇静剂及心得安等,症状可减轻, 终未能控制心律,常于夜班或脑力活动后加重,少 食,肌肤消瘦,中医诊视: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六 脉沉细,76次/分,每三、五至一止,舌质红,苔薄 白。证属心脾两虚,拟心脾同治,予以归脾汤合炙 甘草汤,三剂后复诊,反见心律增快,92次/分,夜 汗,考虑属心气虚,兼心阴不足,改益气敛阴法, 药用生脉散加味,连服四剂而愈。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9(1)

岳美中治验:此方止血,关键在白芍、桑叶剂量要大。据 《止园医话》载,白芍止血力大,我加入方中常用30克以上, 治愈多人。 《岳美中医学文集》
为何用桑叶30g

《本草从新》:“(桑叶)凉血,止血”

从肝脾关系考虑
脾不统血


肝藏阴血不足
加重脾虚
乘脾
肝旺
继发肝不藏血
分析主治病证
黄芪30g 远志10g 木香10g 龙眼肉10g
主治证:营血虚滞

1、内科 2、妇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名
功效如御风屏障,珍贵如玉
主治
气虚见症 :面色白,语音低,疲倦乏力
表卫不固:汗出恶风
与桂枝汤证鉴别
功用:益气实卫,固表止汗 君 黄芪-益气、固表、止汗 臣 白术-健脾益气
蒲辅周治验:白术剂量超过黄芪,乃脾健则运化有权
佐 防风-祛风,御风
配伍特点:
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黄芪与防风的配伍意义)
慢性腹泻(与参苓白术散如何鉴别?)
? 使用注意:
带下属湿热下注者,非本方所宜。

? 补气剂小结

基础方
四君子汤
小 夹湿
参苓白术散
脾虚
气陷
补中益气汤

肝郁
完带汤
卫气虚弱 气阴两伤
玉屏风散 生脉散
第二节 补血剂
适应症:血虚证
? 一黄:面色萎黄 ? 五白:面色 嘴唇 爪甲 舌体 眼结膜 ? 四不养:血不养心
实热
加黄芩,黄连
先期
气虚
加黄芪

加附子,肉桂
后期

加半夏,陈皮
气滞
加枳实,厚朴
区别:四物汤和逍遥散调理月经
附方
桃仁、红花
四物汤

阿胶、艾叶、甘草
人参、黄芪
桃红四物汤 胶艾汤 圣愈汤
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勿用
脾虚化血不足者勿用
出血过多勿用
当归补血汤
Ⅰ类
难点:
? (1)血虚为什么会发热? ? (2)血虚为什么重用黄芪? ? (3)补气何以用黄芪而不用人参?
血不养肝 血不养头目 血不养肢体
补血方法
? 1、直接补血:补血药
? 2、间接补血
①益气生血 ②补肾填精 ③活血药
为何补气一般不配补血药
补血剂的常用配伍规律
? 1、行气药
? 2、活血药
四物汤
Ⅰ类
释名
四物,四类也,四味药均入血分,分别于 心、肾、肝、脾四脏起“生血”、“滋血”、 “敛阴”、“行血中之气”四种不同作用
配伍特点
? 1、多种除湿法:健脾、燥湿、淡渗、芳化、行气 ? 2、补而不滞 ? 3、标本兼顾 ? 4、肺脾同治,培土生金


? 1、使用要点:脾虚+湿滞
? 2、培土生金: ①小儿久咳;
②增强易感儿的抵抗力
补中益气汤
Ⅰ类
《内外伤辩惑论》
主治:脾虚气陷证
脾虚
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萎白
(2 )久咳肺虚,气阴两伤。
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气短,干咳少痰,咳则汗出,脉虚细。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 止汗
汗多
五味子(敛)
津亏 气虚
麦冬(润) 人参(补)
为何取名“生脉”
? 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得气充,则可复生
运用
? 辨证要点: 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
病案
孙某,男, 40岁,心悸一年多,伴头晕、疲 乏、失眠、心电图检查为频发性房性早搏,窦性心 动过速。初服西药镇静剂及心得安等,症状可减轻, 终未能控制心律,常于夜班或脑力活动后加重,少 食,肌肤消瘦 ,中医诊视 :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六 脉沉细,76次/分,每三、五至一止 ,舌质红,苔薄 白。证属心脾两虚,拟心脾同治,予以归脾汤合炙 甘草汤,三剂后复诊, 反见心律增快, 92次/分,夜 汗,考虑属心气虚,兼心阴不足 ,改益气敛阴法, 药用生脉散加味,连服四剂而愈。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79(1)
生脉散加味治疗心悸
? 加丹参、三七、当归、川芎、桃仁 ? 加黄芪、当归 ? 加麻黄、杏仁、紫菀、蛤蚧、胡桃肉
临床运用
? 久咳,无表邪,无腻苔可用此方; ? 病情急重者,宜加重用量或选用注射液; ? 抗疲劳;
使用注意
外感自汗不宜使用。
玉屏风散
Ⅰ类
《医方类聚》
? 傅青主发展了缪氏的肝郁脾虚论,治以“大补脾胃之气,稍 佐以疏肝之品”,将缪方删去黄芪、当归、酸枣仁、茯苓、 黄柏、麦冬,加车前子、黑芥穗、白芍而成完带汤
配伍特点
寓补于消 寓消于升 培土抑木 肝脾同治
运用
? 辨证要点
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
? 现代应用
多用于妇科阴道炎、盆腔炎等。
? 新用
临床运用
“我恍然悟到表虚自汗,是慢性的肌表生理衰弱 证,想以药力改变和恢复生理,必须容许它由量变 到质变,3-5帖汤剂,岂能生理骤复 ?即复,也是 药力的表现,而不是生理的康复。(缓解期)
固本丸(岳美中创制) 本方合六君子汤加补骨脂、紫河车
? 慢性肾炎易感外邪而复发
汪昂:“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当归辛 苦甘温,入心脾生血为君,生地甘寒,入心 肾滋血为臣;芍药酸寒,入肝脾敛阴为佐;川 芎辛温,通上下而行血中之气为使也”。
主治证:营血虚滞
? 1、内科
头昏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唇淡甲枯,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 2、妇科
血虚
月经量少 血滞
闭经 痛经
气虚
崩漏
3、外科
? 佐:陈皮 车前子 柴胡 黑荆芥
使:甘草
岳美中:“方中山药、白术用量可谓大亦, 陈皮、柴胡、黑荆芥穗用量可谓小亦, 大者补养,小者消散”
白术 苍术
? 白术和苍术,古时不分,《神农本草经》将 “术”列为上品,而不分白术、苍术。
? 白术补力较强,多用于虚证; ? 苍术燥湿健脾,可能发汗散邪,多用于实证。
? 枯梗炒至深黄色,其气香、药性操。入脾胃 ,芳香醒 脾,和脾喜燥之性。
清·吴仪洛 : “色黄,味甘气香,其性属土,皆入足 太阴脾,足阳明胃;色白,味辛气腥,其性属金,皆 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 《神农本草经》“桔梗治腹满肠鸣”
《太平圣惠方 ·脾脏冷气腹内虚鸣》篇,载方 6首, 有5首配伍桔梗。其中一首用于治疗“脾脏久积冷气, 流走腹内虚鸣,两胁胀满,少思饮食”的桔梗散,取 桔梗命为方名,更说明当时医家对桔梗化湿入中焦的 认可。
? 佐:★桔梗:通利水道;载药上行,培土生金
砂仁
? 使:甘草
桔梗的配伍意义
? 张元素:“枯梗辛苦,阳中之阳,谓之舟揖, 诸药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
? 枯梗载诸多归经脾胃之药上升于肺,犹如一叶小 舟,负荷超载,岂有不沉之理?
?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不用桔梗, 就不能培土生金吗?
桔梗的配伍意义
《岳美中医学文集》
为何用桑叶30g
? 《本草从新》:“(桑叶)凉血,止血” ? 从肝脾关系考虑
脾不统血 加重脾虚
1、血滞: 川芎为君
2、腹痛: 白芍为君
3、月经不调:当归 (和血)为君
配伍特点
补血而不滞血(滋而不腻)
行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 动(川芎、当归)静(熟地、白芍)结合
运用
证治要点:
面色无华,心悸头晕,唇甲色淡,舌淡脉细。
思考
? 山西中医,1988(5)四物汤补血刍议
余在六十年代中期,治疗一例钩虫贫血 患者,徐某,女,肤黄乏力,头眩心悸,舌淡 苔白,脉弱无力,心肺检安无异常,血红蛋 白5克(正常值11-15克),粪便盐水漂浮镜 检找见钩虫卵(十十),四物汤加酸枣仁20余 帖病势有增无减,后改用归脾、理中辈鼓舞 中焦脾胃阳气,促进机体生血功能而获效。
上部:头昏、耳鸣
气陷
下部:久泻久痢、崩漏脱肛、子宫脱垂
本质是气失于固摄
发热★
特点 ①活动后就发热 ②伴汗出气短 ③体温不高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君:黄芪:补气;升阳;固摄 ? 臣:人参、白术:补气健脾 ? 佐: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陈皮:通补
为何不用人参为君? 为何不用茯苓健脾?
黄芪:人参:升麻:柴胡=3-5:1:1:1 ★甘温除热
多种除湿方法集于一方
白术、山药 、人参:补脾祛湿① 苍术:燥湿② 陈皮:行气 ③ 车前子:利湿④ 荆芥穗:袪风 ⑤ ;(炒黑) 收涩⑥ 柴胡 白芍:柔肝抑木,健运脾土⑦
为何本方无茯苓
药物组成:车前子
产生背景: ? 明代缪希雍:“白带多是脾虚,盖肝气郁则脾受伤,脾伤则
湿土之气下陷… …宜以补中益气汤加酸枣仁、茯苓、山药、 黄柏、苍术、麦冬”
主治:发热(血虚阳浮)
急性大出血
血虚
阳气外越
发热 脉洪大无力
出汗
口渴
白虎汤证与当归补血汤证比较
白虎汤证
当归补血汤证
病机:气分热盛 (实热)
血虚阳浮 (虚热)
见证: 1、烦渴饮冷
1 、烦渴喜温饮
2 、大热
2 、低热
3 、大汗
3 、有汗
4 、脉洪大
4 、脉大而虚
功用:补气生血
黄芪
1.补气生血
“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尔” 《名医方论》

? 使用注意 素体阴虚,产后发热者忌用。
病案
? 李某,女,月经周期紊乱,时崩时漏,一月 中仅二三日干净,经补脾、化瘀、凉血、温 摄诸法不效,以加减当归补血汤(傅青主治 血崩不止方),数剂而愈。
处方:生黄芪30g 当归30g 三七9g 桑叶 30g 白术12g 白芍30g
岳美中治验:此方止血,关键在白芍、桑叶剂量要大。据 《止园医话》载,白芍止血力大,我加入方中常用 30克以上, 治愈多人。
跌打损伤(瘀血疼痛) 皮肤瘙痒(血虚生风)
4、眼科
治疗方法:补血活血
(一)以血虚为主证进行组方
君:熟地:补肾滋血,多配砂仁
臣:当归:生血
佐:川芎:活血行气
白芍:养血敛阴 《蒲辅舟医疗经验》
“血瘀者,易白芍为赤勺,血热者,改熟地为生地, 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的两倍.”
(二)根据主证的不同而调整君药
脾胃气虚
附方
气滞
异功散
痰饮内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