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复习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精品课件

鉴真东渡
(2)影响: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 01
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
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
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02
03
“玄奘西游往天竺,故事经典传千年” ——印度篇
三、玄奘西行
玄 奘,唐代高
僧,佛经翻译家、旅 行家。13岁出家,曾 游历各地,参访名师。 因感到佛教宗派众多, 佛经译文多误,决心 到天竺学习佛法。
玄奘 西行
僧 人
天竺
求取 佛经
独行 千难万险,回 九死一生。国
鉴真与玄奘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
“中外交往看大唐,盛况空前探缘由” ——原因篇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法律、 制度完善),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经济繁荣,文化先进
论从史出
“中外交往看大唐,盛况空前探缘由” ——原因篇
材料三: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经济繁荣,文化先进
②对外开放,交往友好 ③交通发达,水路便利
(根本原因)
论从史出
“对外开放要坚持,共同传承中国梦” ——启示篇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为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结合唐朝中外交流的史实,
你能否为中国的发展提一条建议?
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目 录
01 遣唐使
02 鉴真东渡
03 唐与新罗的关系
04 玄奘西行
日
英
本
国
为什么各地华人聚居的
美 地区都被称为“唐人街”? 悉
国
尼
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 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 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 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2、鉴真东渡
1)简介:
生于唐玄宗时期,扬州江阴 人,俗姓淳于。原为扬州大明寺 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
2)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是最有 影响的人物
次数 概
况
1
未出海便夭折。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被风浪所阻。
2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 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5.《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该故事发生 在( )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6.从“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充分 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概括: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隋及唐初,朝鲜半岛有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7世纪中叶,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唐王朝与新罗形成册封关系.
新罗(今朝鲜)
二、唐与新罗的习中国文化。 来唐经商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
死,具有顽强的毅力;都为加强唐朝与邻邦的友谊,促进了文化 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不同点: 玄奘是去天竺取经,鉴真是到日本弘扬 佛法,一个是“取”。一个是“送”。这一“取”一 “送”,恰恰反映了唐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开放性。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目 的 学习佛经
到达地方
天竺
传授佛法 日本
贡
献
为中印文化交 流做出贡献
三 、玄奘西行
主要项目
根据下列提示,补充完整玄奘西行的相关内容。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知识点汇总

历史复习提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正式确立。
5、科举制度确定的意义(积极影响)答: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6、隋朝的灭亡时间618年,灭亡的原因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②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③隋炀帝三次东征辽东,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④隋炀帝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③政治方面。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⑤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补充:③④是贞观时期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措施3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4、大臣魏征被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他回答唐太宗的话5、武则天时期看到骆宾王的文章很爱惜6、武则天时期的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定基础7、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笔记

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笔记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璀璨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在唐朝时期,中国文化不仅对周边的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吸收了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外文化交融之风,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壮丽的王朝之一,自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全国以来,国力迅速恢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风尚开放。
这样的国家繁荣稳定,为与周边国家开展交流创造了条件。
同时,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也给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1.唐朝时期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唐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纷纷派遣使节前来朝贡,这些外国人给中国带来了许多外来文化。
同时,唐朝也主动向周边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例如佛教的传播,大量的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国文。
2.唐朝时期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唐朝时期,与西域及西方的交流也非常广泛。
唐朝还经常会和西方国家进行外交,与波斯、拜占庭等国进行贸易往来,并在宫廷、寺庙等地设立回教寺、火寺等,推动了回教的传入。
3.唐朝时期文化的外来影响唐朝时期的文化既有汉族的传统文化,也融合了外国文化。
在唐朝时期,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亚、西亚等地带的舞蹈、音乐、服饰等文化元素,也在唐朝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为后来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提升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国际地位,使得中国文化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和传播。
同时,外来文化也催生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几个事例:1、遣唐使:唐朝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唐使来华。
对日本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在唐朝与日本的交流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3、玄奘西行: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称为佛学大师。
主要贡献是《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贡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前预习题遣唐使1. 时期,中日交往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
日本派使节到中国,当时称“”。
把唐朝先进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2. 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他在日本传授,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3.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4.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自测题1、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2、“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A.对外开放B.经济繁荣C.政治清明D.交通发达3、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学天竺,并根据亲身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重要书籍,它是()A.《马可•波罗行纪》B.《金刚经》C.《大唐西域记》D.《西游记》4、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固练习
1、唐太宗时期,历尽艰险,到天竺去研究佛经的是( A )
A.玄奘 B.张骞 C.班超 D.甘英2、
2、唐朝时天竺佛学最高的学府是 ( A )
A、那烂陀寺 B、唐招提寺 C、大昭寺 D、千寻塔
3、753年,鉴真和尚东渡到达日本时,当时在位的唐朝皇
帝是(D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行程5万多公里,历时17年,途径138个国家,译经75部1335卷
玄奘取经回到长安,受到隆重的欢迎
西安大雁塔
玄奘为中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 流史的珍贵文献
贞观年间 唐太宗时期
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 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 历尽磨难,为追求真理,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鉴真再次东行。为等顺风,出长江后鉴真一行在舟山群岛一带停留了数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在东海上,该船遭 到强大北风吹袭,连续漂流14天才看到陆地,16天后方能上岸,发现已经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亚),在返回扬 州的途中,鉴真由于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劳顿,导致双目失明。鉴真大弟子祥彦去世,鉴真十分悲痛。最后回到了扬 州,第五次东渡结束。
第六次
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受到官府干涉,第一次东渡就此 夭折。
作了周密筹备后,鉴真等17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 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一小岛,五日后众人方被救, 之后,各地寺院皆邀请鉴真前去讲法,第二次东渡遂结束。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二、唐与新罗 三、玄奘西行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鉴真东渡对日本 的有怎样的影响?
鉴真准备东渡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 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对比表
目的 到达地方
玄奘西行 学习佛经 天竺
4. 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中印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追
溯到唐朝,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人物是( )
A.张骞
B.鉴真
C.玄奘
D.班禅
5. 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
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6、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
3.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广泛和活跃呢?
①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 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②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③海陆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玄奘西行
玄奘是身负背篓的 行脚僧,身穿和尚服, 脚着草鞋,戴着大耳环, 胸前挂念珠,左手经卷, 右手拿拂尘。
玄奘像
玄奘西行
1.玄奘西游的时间是? 贞观初年
2.玄奘为什么要 西行,前往天竺?
佛经中有些疑难 问题,众说纷纭, 难得定论。
3、玄奘在哪些领域里做出了杰出贡献?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共30张PPT)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 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 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课堂小结 双向交流 开放包容
欧洲、印度
西
唐朝
东
日本、新罗
原因
影响
启示
1.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的原因( B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玄奘西行 (唐太宗在位时期,西行至天竺) 脑洞时间 1.玄奘前往天竺
唐朝与天竺 (包括今印度、 巴基斯坦、孟加 拉等国)有频繁 的交往。 贞观初年,高 僧玄奘前往天竺 取经。
西行路上孙悟空 猪八戒等哪里去 了?
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唐与天竺的关系 玄奘西游 时间:唐太宗时期 经过: 1.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
学习新知
遣 唐 使 印
遣唐使船
1 含义: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由官员、医师、画师、乐师、译师、史师,各类工匠等组成。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 时间长 前后十多批 次数多
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
规模大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素质高
2.唐朝文化 给日本带来 的影响: 唐朝先 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 文字、典籍、 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 传回日本, 对日本社会 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 响。
2.“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文化( A )
A.对日本的影响 B.对新罗的影响 C.对天竺的影响 D.对波斯的影响
3.有一部电视剧的简介说道:“本剧讲述了‘他’历经磨难、矢志不渝、东渡日本 的故事。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尽坎坷,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剧中的“他” C 指的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复习
第4课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对外关系友好史实
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
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风俗习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
六次东渡日本,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
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
著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
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
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
什么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
家都有往来。
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④唐朝
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因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
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