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十五 三峡 第2 学时》导学案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三峡》(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三峡》(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朗读翻译课文,增强文言语感,积累文言词句。
2.感知文章思路,把握景色特点,探究文章写法。
3.欣赏三峡风光,体会作者情感,激发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朗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欣赏三峡风光,把握景色特点。
3、体会作者情感,激发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探究文章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课前播放《长江之歌》及三峡图片。
一、激趣导入,简介作者1、激趣导入激昂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将我们引领到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长江三峡”。
(投影出示“长江三峡地形图”)“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40佳旅游景观之首。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神奇秀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华彩部分。
说到这里,同学们想不想去三峡看一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逛一逛被誉为“中华奇观”、“天下绝景”的长江三峡。
(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其中有一位就是老师特意请来的导游,他就是郦道元,同学们了解郦道元吗?谁来简单介绍一下?(指名回答,师出示投影,重点突出《水经》和《水经注》的关系。
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著有《水经注》。
《水经注》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了解了郦道元,下面我们就跟着郦道元老先生开始今天的“三峡之旅”二、活动一——收拾行囊,准备起程《三峡》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较多,而且又是文言文,为了咱们的旅程能够顺利进行,咱们得熟读课文,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
七年级语文 15《三峡》第二课时精品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 15《三峡》第二课时精品导学案二、自主预学1. 上网查阅资料, 了解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及效益等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按要求在文中找出句子写在下面。
(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3)表现山河秀丽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4)表现秋境凄凉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用比较的方法写出了夏日江水迅疾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背诵全文, 将难理解词句的解释或翻译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为三峡景区编写一段导游词。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5《三峡》(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doc

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课文、理解文本、品味语言、学习表达。
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背诵全文
复习巩固字词句的翻译,检查学生翻译课文。
2、出示教学目标
(1)把握三峡的整体风貌。
(2)感受三峡夏水的迅猛、湍急,和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提纲
1、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
2、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
3、文章第一层写山,第二层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4、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峡夏季景色的?
5、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
6、学生自学。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7、教师检查学情,不指导、不提问、不干扰。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15《三峡》(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教版
课题
三峡
课时
2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三维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课文、理解文本、品味语言、学习表达。
2、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五三峡教案苏教版

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五三峡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流畅朗诵并背诵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正确;2.熟练翻译全文,积存常见文言辞汇;(二)进程与方式:1.运用“抓关键字带全句”的方式翻译全文;2.通过朗诵法、圈点批画法把握三峡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祖国山河的壮美,酷爱祖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翻译全文,把握三峡特点。
教学难点:抓住特点写景的手法;写景顺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情景导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写出了长江三峡水流之急。
三峡以其壮丽、险峻而闻名,今天咱们来学习我国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所描述的“三峡”(板书课题),一路欣赏三峡的壮丽。
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①流畅朗诵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音和义;②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③把握三峡的特点。
(2)朗诵课文,质疑自探:①读通课文,要求字音准确,断句正确,语气连贯;②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批注不睬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教学生快速翻译课文的方式:一句话往往就两三个词不睬解,这确实是关键词,批注其意思,再读那个句子,意思自然就明白了,这就叫“抓关键词以带句”的方式。
例如“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就抓住“襄、沿、溯”即可,如此突出了重点,便于经历,万万别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1)组长以自己小组适应的方式检查朗诵,自探没解决的词语或句子翻译放到小组里解决;(2)教师补充交流问题:①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作者突出了三峡的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②写景要有顺序,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什么缘故要如此安排?2.分组学习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指导。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现点拨每小组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每次连番),展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收成;若是和别的小组有相同收成,后展现的小组能够不重复。
《三峡》导学案 (附答案)2022年部编版语文

9 三峡 学案【学习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能力。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属河北涿鹿〕人。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一生好学,博览群书,著述严谨,以《水经注》最著名。
● 背景知识《水经注》是一部记载我国水道的地理书,旧传为汉·桑钦所作,经清代考证,可能是三国时的著作。
原书非常简单,郦道元的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说明和补充,它表达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的秀丽山川作了生动的描写,大大丰富了原著内容。
● 根底积累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以下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阙.〔 〕曦.〔 〕 襄.〔 〕 溯.〔 〕 御.〔 〕 湍.〔 〕 巘.〔 〕 漱.〔 〕 涧.〔 〕 猿.〔 〕 啸.〔 〕 属.〔 〕嶂.〔 〕 寝.〔 〕 荇.〔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以下词语。
〔1〕朝.发白帝〔 〕 〔2〕乘奔.御风〔 〕〔3〕良.多趣味〔 〕 〔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通 ,4. 区别以下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 ,今义:②或.王命急宣古义: ,今义: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文学常识5、《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学家、 家。
撰《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_______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整体感知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填空6、文章抓住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的特点。
写水,那么描绘的不同景象:夏水,船只阻绝;春冬景美,;秋天,林寒涧肃,凌清哀绝。
作者用笔匠心,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三峡》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三峡【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文言词汇的古今含义。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感悟三峡之美,热爱祖国壮丽的山河。
【自主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阙.处()曦.月()襄.陵()沿溯.()御.风()素湍.()怪柏.()飞漱.()属.引()2.三峡具体指哪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4根据课文内容,解释“峡”的意思。
【自主合作探究】5.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有人认为三峡壮美,有人却说三峡秀美,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反馈检测】9、填空。
⑴《三峡》选自,作者。
⑵文中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对水流急、流速快,描写得最生动的语句是。
10、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重岩叠嶂..⑵虽.乘奔御风⑶或.王命急宣⑷空谷传响.11.下列各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绝:沿溯阻绝哀转久绝B、其间:飞漱其间其间千二百里C、自:自非亭午夜分自三峡七百里中D、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含义。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3、下面句子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C、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三峡》描绘了长江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概括四季景色的不同特点。
七年级语文《三峡》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三峡》导学案一、前预习(预习时间:30分钟)1自主阅读:认真阅读课文《三峡》,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勾画出你不理解的词句和段落。
. 词语积累:预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请查阅字典或词典,并做好笔。
重点关注以下词语:* **险峻:** (解释并造句)* **磅礴:** (解释并造句)* **雄奇:** (解释并造)* **削:** (解释并造句,注意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奔腾:** (解释并造句)* **浩瀚:** (解释造句)* **素湍:** (解释并了解其出处)* **急湍:** (解释并了解其出处)* **峥嵘:** (解释并造句)3.思考问题:阅读课文后,尝试思以下问题,并在课上进行交流:o文章描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象?o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象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o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o你认为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二、课堂究(课堂时间:45分钟)1.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见解。
3.重点讲解: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中出现的分歧进行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
重点讲解以下内容:o文章的结构:文章是如何安排景物描写顺序的?这顺序有什么作用?o语言特点: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例如: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词语的选择有什么讲究?o写作手法: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例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描写等。
作者情感: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4.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的资料,例如: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加深对三峡的了。
三、课后练习(课后时间:60分钟)1.课后复习:认真复习课文内容,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2.练习题:o翻译下列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2三峡 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峡》导学案语文版学习目标:1、能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背诵课文。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品味文章的语言。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美欣赏之情。
学习重难点: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2 、品味文章的语言3 体味文章的意境。
知识引导:三峡位于长江中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瞿塘峡山高水急,极为壮观,人称“夔门天下雄”。
巫峡谷深峡长,幽静秀雅。
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恰似亭亭玉立的十二仙女,自古就有“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浪漫传说。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汉代美女王昭君的故乡都在巫峡附近。
西陵峡水急滩多、行船艰险而令人望而生畏。
西陵峡两岸石壁的形态、色泽都十分奇特,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和黄牛峡等区段都名有特色。
西陵峡下口正在修建宏伟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形成以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景观。
在到三峡工程之前还有白帝城和地缝天坑等景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注音。
阙()曦()襄()溯()御()湍()巘()漱()涧()猿()啸()属()嶂()寝()荇()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朝发白帝()乘奔御风()良多趣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二、整体感知1 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试着疏通文意。
2、脉络梳理理清本文的结构。
明确: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三、内容探究㈠、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几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十五三峡第2 学时
学习目标1、能疏通文句,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通过诵读,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背诵课文。
2、读文思考:文中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3、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
(体
会用词简洁精当。
)
4、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
解。
二、课堂探究:
(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峡之美。
(分别从山和水的角度去概括)
(二)学生组内交流,思考下列问题。
畅读全篇,领略美景。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
章整体布局妙处。
1、划分课文写作层次,并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引导学生
分析各段之间的关系)
2、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
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句
(从山、水、春、秋等角度考虑)
(三)学生组内交流
(四)学生组际交流
(五)拓展延伸
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开展“三峡”主题系列实践活动: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三峡的丰富资源,让三峡真正成为一块风水宝地。
整理成100字左右的材料。
三、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
2、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
(试用两个字概括)
3、“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5、试分析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6、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7、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8、《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
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9、课外拓展:见《学习手册》和《补充习题》的课外文言文。
(学生在
课外完成)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一)水经注
《水经注》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
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
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
《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
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
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著。
《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
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
《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从地域上讲,他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
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
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
因此《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
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传下来只有《水经注》一种。
大读者的欢迎。
(二)作者介绍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时期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
散文家、地理学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郦范年少有为,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来以他优秀的战略眼光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
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首都南迁到这里)担任过骑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史,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今河北省冀县)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务。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是鼎盛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
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
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00年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镇叛乱,四方叛乱揭竿而起。
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
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
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
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东)。
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
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
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
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