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滑脱构造特征

合集下载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值得一提的是,川南和川东有大面积的过渡区域,岩性必然存在过渡变化,在过渡区域工作时,应多借一些邻井资料,找出本井可能的变化。

第一节侏罗系(J)河、湖交替相沉积的砂、泥岩、砂岩多呈透镜体分布,横向对比性差。

侏罗系末早燕山运动使四川盆地强烈抬升隆起,造成侏罗系上部地层缺失,川东地区残留上统蓬莱组、遂宁组及中统沙溪庙组,下统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组大多保留完整。

上统川东地区所钻构造在拔山寺向斜中残存遂宁组(J3S),井下无全厚,拔向井残厚391m (有的井可能存在,但没有划分出来)。

主要分布于向斜中。

1、岩性:紫红、棕红色泥岩夹灰紫、紫灰、灰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为砖红色、棕红色中~粗粒砂岩。

本组岩性变化不大,泥岩和砂岩多含钙质。

岩性组合特点是有砖红、棕红色砂岩,与下部地层区别显著。

2、电性:双侧向普遍较低,一般8200Ω.m,自然伽玛值高、大井径为特征。

3、分层:岩性底以砖红、棕红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分界。

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和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及井径小底界分层。

4、厚度:残厚400m左右。

中统沙溪庙组,厚度一般大于1000m以上,重庆附近稍薄,由西向东有增厚的趋势。

该组又分两段:沙二、沙一。

5、沙二段(J2S2)(1)岩性: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部为黑色、深灰色“叶肢介”页岩,厚度几米~十几米,质软,页理发育,含叶肢介化石丰富。

(2)电性:双侧向普遍低,自然伽玛高值,井径大。

(3)分层:底以“叶肢介”页岩与J2S1顶灰绿色砂岩分界;电性以深浅双侧向升高、自然伽玛降低之半幅点分层。

井下分层以岩屑录井为准,电性特征不明显。

(4)厚度:残厚150~450m,残厚变化较大。

2、沙一段(J2S1)(1)岩性: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绿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为浅灰绿色关口砂岩标志层。

重庆地区为细~粉砂岩、杂色矿物不突出。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摘要:四川盆地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油田资源,为了在其中的大巴山前缘与川东褶皱带交汇的地方进行油田勘探,我们专业人员根据地震资料的解释,通过各层构造特征分析,同时结合构造的演化史等构造形成的作用分析,以及川东地区各构造层的表现特征的各不相同,对川东北地区的地层结构尽行分析,以及深一层的探讨。

关键词:川东北地区地层构造特征一、川东北地区地域背景大巴山前缘和川东高陡构造带的北端就是川北地区,并且南大巴山向西南突出的弧状冲断构造带与川东褶皱带的交汇地点,在这样的构造下它为罗家寨,金珠坪构造,铁山坡构造形成了一个该地区所特有的三角地带。

在晋宁运动中,川东北地区形成了目前的基底,前震旦纪地址发展史由川东地区的构造形成已经终结,由此进入地台发育阶段。

二、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特征1.中层构造特征。

在川东北地区,它们的构造规模大、断裂的数量特别到,同时在构造两翼带有着发育倾轴逆断层,它的作用是控制着主体构造的形态,同时隆起幅度以及它的宽缓程度。

中层构造层与上层、下层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形状是背冲构造、叠瓦状构造发育。

剖面特征是断层延伸远、之间的落差大,尤其是其中很多的断层之间的距离超过了1000米,这些断层向上消失于嘉陵江祖及以上底层,向下消失于奥陶系及以下地层,但是大多数小规模断层不与上、下构造层贯通。

2.下层构造特征。

这一层在川东北地区中埋得比较深,同时受大巴山褶皱带的影响比较弱,川东北地区早期的伸展作用受压力影响对于构造来说,本构造层的构造比较简单。

在下构造层的逆冲断层发育良好,它的断层断距比较大,相对于中层来说,延伸较远。

至于奥陶统一下,川东北地区的下层这周强度小,构造变的相对缓慢,断层及落差较小。

3.上层构造特征。

在川东北地区的所有构造带中,上层构造的地层是属于埋得比较浅的,同时岩层比较软弱,同时它的褶皱构造发育较好并且排列紧密。

在川东北地区的上层沿断层的延伸方向,它会滋生一些狭长的潜伏构造、潜伏高以及鼻状构造显示。

多滑脱层构造物理模拟试验及其对川东褶皱带形成演化的指示意义

多滑脱层构造物理模拟试验及其对川东褶皱带形成演化的指示意义

多滑脱层构造物理模拟试验及其对川东褶皱带形成演化的指示意义裴仰文;盛受政;苗正硕;牟毅城;苏楠;郭伟;冯犇;王静;梁瀚;谢柳娟【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2(46)2【摘要】通过多滑脱层砂箱模拟试验探讨川东地区3套滑脱层对川东褶皱带形成演化过程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滑脱层纵向配置和变形速率对多套滑脱层发育区的构造变形样式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深部滑脱层的拆离效果显著强于浅部滑脱层,导致垂向上深部构造层之间的构造变形差异性高于浅部构造层,变形速率减小时,滑脱层的拆离效果明显增加,各构造层的变形样式差异性也随之增强;川东地区3套滑脱层对于川东褶皱带的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拆离作用,深部的中下寒武统膏盐岩的拆离作用显著强于中浅部的志留系泥岩和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导致川东地区3套构造层的变形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川东地区在早期弱挤压变形阶段(变形速率较低)3套滑脱层拆离作用明显,以发育滑脱褶皱及小型的调节断层为主要构造变形特征,各构造层变形特征产生明显的垂向差异性,在后期强烈挤压变形阶段变形速率快速提升,限制各滑脱层的拆离作用,各构造层以发育高陡逆冲断层和反冲断层为主,变形特征趋于一致。

【总页数】12页(P38-49)【作者】裴仰文;盛受政;苗正硕;牟毅城;苏楠;郭伟;冯犇;王静;梁瀚;谢柳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相关文献】1.川东褶皱带南段构造物理模拟研究2.库车褶皱—冲断带前缘盐层厚度对滑脱褶皱构造特征及演化的影响3.基底滑脱层分布对褶皱冲断带变形影响的物理模拟研究:以塔西南西昆仑山前褶皱冲断带为例4.多层滑脱条件下褶皱-冲断带形成制约因素研究:以川东—雪峰构造带为例5.湘西沅麻盆地早白垩世红层古地磁学研究及其对川东褶皱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指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东高陡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川东高陡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相 和陆相 沉积 盖层 , 受 纵 向上 发 育 的 2套 主要 膏 盐 滑脱 层 ( 寒武 系 、 雷 口坡 组 一嘉 陵江 组 ) 及 1套 次 要
泥 页岩 滑脱层 ( 志 留系 ) 影 响, 川 东 地 区 纵 向上构 造
形成、 演 化具 有 差 异性 , 构造 形 态 截然 不 同 。因此 , 多期构 造活 动 复合叠 加 , 多套滑 脱层 联合 影 响 , 形成
构造 上 和地貌 上都 呈现 典 型 代克 拉 通 坳 陷 、 晚古 生
代克 拉通 裂 陷 、 中 新 生 代 前 陆坳 陷 几 个 演 化 阶 段 。 后 经喜 马拉雅 期 强烈 的压扭 性断 褶 活动改 造而 形成
现 在 的构造格 局 。期 间川东 地 区沉积 厚逾 万米 的海
生 了 重要 影 响 。
关键 词 : 高陡断褶带 ; 川 I 东 地区 ; 构造样式 ; 构 造 演 化
川东 高陡 断褶 带 位 于 四川 盆 地 东 部 , 因其 构 造 样 式 特殊 , 历 来为地 学 界所关 注 。地 质 学 者通 过 薄 皮 和厚 皮构 造 ( 郭 正吴 等 , 1 9 9 6 ; Ya n e t a 1 . , 2 0 0 3 ) 、 层滑( 李本 亮等 , 1 9 9 8 ; 解 国爱 等 , 2 0 1 3 ) 、 递进 推移 扩 展( 梅 廉夫 等 , 2 0 1 0 ) 、 递进 ( 衰减 ) 变形 ( 丁道桂等 , 2 0 0 7 ) 和有 序变 形 ( 冯 向阳等 , 2 0 0 3 ) 等模 式解 释川 东 高 陡断褶 带形 成机 制 。但 对川 东 高陡 断褶带 形成 时 间存 在燕 山期 和喜 马 拉 雅 期 的分 歧 , 构 造 叠 加 过 程 研 究 不足 ( 李忠 权等 , 2 0 0 2 ; 冯 向阳等 , 2 0 0 3 ; Ya n e t a 1 ., 2 0 0 3 ; 徐政语等, 2 0 0 4 ;吕宝风 等 , 2 0 0 5 ; 徐 汀 滢等 , 2 0 1 2 ) 。本文 以地 震 资 料 为基 础 , 通 过 川 东 高 陡断 褶带 构造 特征分 析 , 厘定 构造 演化 阶段 , 梳理 川 东高 陡 断褶带 构造 叠加 改造过 程 , 探讨 其构 造成 因 , 用 以研究 区下 一步 油气 勘探 评价 和选 区工 作 。

四川盆地地震概述

四川盆地地震概述

四川盆地地震概述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四川盆地的地质特点。

然后具体分析四川盆地的地震原因和盆地基本构造格局,最后,汇总四川盆地历史上七级以上的地震记载。

关键词:四川盆地地震原因1前言四川盆地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喜马拉雅运动使之发生褶皱变形。

野外观察和深部探测资料表明,褶皱及与之相伴的断裂通常在3~5千米的深度上消失,为典型的浅层构造。

上下层位构造形态的不协调现象是沿软弱层位发生滑脱作用的结果。

盆地内的地震活动性比四川西部活动构造区明显减弱,仅有的几个中强地震震例表明,它们具有震源浅,震级低,烈度高且震中位置与背斜构造关系密切的特点。

2地震原因2.1四川盆地的基本构造格局四川盆地是西以龙门山为界,东临方斗山—七曜山一线,北近川陕边境,南至雅安—宜宾一线以西的巨大北东向菱形盆地。

该盆地以厚度巨大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为特征,最大厚度超过一千米。

由于盆地内部的构造分异,中、新生代沉积物的岩相和厚度有明显的差异。

从而,可分出川西台凹,川北台凹,川中台凸和川东凹褶束。

川西台凹为龙门山的山前凹陷,堆积来自龙门山的磨拉石建造及红色建造,川北台凹为米苍山的山前凹陷,川中台凸为四川盆地的主体部分,由于远离周围的蚀源区沉积物较细,且岩相和厚度也较为稳定,中新生代地层的总厚度为4~5千米,相对周围的凹陷地区呈隆起状态。

四川盆地的结晶基底大致以华山深断裂为界分东西两类,以西为花岗岩类基底,具刚性特征,埋深3~6千米;以东为浅变质岩系,呈相对塑性,埋深6~9千米。

华山基底断裂是四川盆地内部最重要的深断裂,北起大巴山,向南西延伸直达宜宾以西。

该断裂不仅控制了四川盘地的基底物性和埋深差异,而且对断裂两侧的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形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断裂两侧盖层构造形态的差异更为突出,成为川中和川东褶皱形态的明显分野。

断裂东侧主要是紧密狭窄的褶皱构造,单条背斜可长达上百千米,宽仅几千米;断裂西侧以短轴穹窿及员状构造为特征,构造明显平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基底断裂两侧结晶基底的强度差异,东侧浅变质岩系强度较低,容易变形,从而带动上部盖层的强烈变形。

米仓山、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米仓山、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图1 ㊀ 川东北地区区域地质简图
1-白垩系陆相碎屑岩;2-侏罗系陆相碎屑岩;3-震旦 -三叠系海相沉积地层;4-前震旦结晶基地;5-逆冲断裂;6-地 震 地 质 综 合 解 ) 释剖面位置( 详见图 4和图 5
F i g . 1 ㊀R e g i o n a l g e o l o g i c a l s k e t c hma po f n o r t h e a s t e r nS i c h u a n
卷( V o l u m e ) 3 2 , 期( N u m b e r ) 3 , 总( S U M) 1 1 8 页( P a g e s )2 8 5 2 9 2 , 2 0 0 8 , 8 ( A u g u s t ,2 0 0 8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 e o t e c t o n i c ae t Me t a l l o g e n i a
米仓山、 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李岩峰 1, 曲国胜 1, 刘殊 2, 张虹 2
( 1 .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 0 0 0 4 9 ;2 . 中石化西南研究院,四川 德阳 6 1 8 0 0 0 )
摘 ㊀ 要: 在对四川盆地东北部盆山结合部地表地质和 石 油 地 球 物 理 资 料 综 合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阐述了米仓山前缘构 造、 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的几何学、 运动学特征; 发现了二者的共性和不同, 二者均 以 双 重 构 造 为 主, 通过古生代构造 层的叠置, 而迅速抬升出露地表, 米仓山前缘以被动顶板 双 重 构 造 为 主, 即典型的“ 三角带” 构 造, 南大巴山前缘以 主动顶板双重构造为其显著特征; 初步分析了原因, 区域滑脱层, 特别是嘉陵江组 -雷 口 坡 组 膏 盐 岩 滑 脱 层 及 古 生 界泥页岩滑脱层, 构成了顶板和底板逆冲断层, 其间的台地相碳酸盐岩构成了断 夹 块, 受米仓山早期基底隆升和侧 向挤压, 形成了被动顶板双重构造, 南大巴山递进挤压变形, 形成了主动顶板双重构造。 关键词: 双重构造; 滑脱层; 变形机制; 米仓山; 南大巴山 中图分类号: P 5 4 2 ㊀㊀ 文献标识码: A ㊀㊀ 文章编号: 1 0 0 1 1 5 5 2 ( 2 0 0 8 ) 0 3 0 2 8 5 0 8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点及分层值得一提的是,川南和川东有大面积的过渡区域,岩性必定消失过渡变更,在过渡区域工作时,应多借一些邻井材料,找出本井可能的变更.第一节侏罗系(J)河.湖瓜代相沉积的砂.泥岩.砂岩多呈透镜体散布,横向比较性差.侏罗系末早燕山活动使四川盆地强烈抬升隆起,造成侏罗系上部地层缺掉,川东地区残留上统蓬莱组.遂宁组及中统沙溪庙组,下统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组大多保存完全.上统川东地区所钻构造在拔山寺向斜中残存遂宁组(J3S),井下无全厚,拔向井残厚391m (有的井可能消失,但没有划分出来).重要散布于向斜中.1、岩性:紫红.棕红色泥岩夹灰紫.紫灰.灰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底为砖红色.棕红色中~粗粒砂岩.本组岩性变更不大,泥岩和砂岩多含钙质.岩性组合特色是有砖红.棕红色砂岩,与下部地层差别明显.2、电性:双侧向广泛较低,一般8200Ω.m,天然伽玛值高.大井径为特点.3、分层:岩性底以砖红.棕红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分界.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和天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及井径小底界分层.4、厚度:残厚400m阁下.中统沙溪庙组,厚度一般大于1000m以上,重庆邻近稍薄,由西向东有增厚的趋向.该组又分两段:沙二.沙一.5、沙二段(J2S2)(1)岩性: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底部为黑色.深灰色“叶肢介”页岩,厚度几米~十几米,质软,页剃头育,含叶肢介化石丰硕.(2)电性:双侧向广泛低,天然伽玛高值,井径大.(3)分层:底以“叶肢介”页岩与J2S1顶灰绿色砂岩分界;电性以深浅双侧向升高.天然伽玛降低之半幅点分层.井下分层以岩屑录井为准,电性特点不明显.(4)厚度:残厚150~450m,残厚变更较大.2.沙一段(J2S1)(1)岩性: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绿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底为浅灰绿色关隘砂岩标记层.重庆地区为细~粉砂岩.杂色矿物不凸起.川东地区岩性.电性上特点不凸起.关隘砂岩由西南向东北颗粒变细至尖灭,特点不明显.(2)电性:双侧向广泛低,天然伽玛高值,大井径为特色.(3)分层:底以浅灰绿色细砂岩(关隘砂岩)与下统凉高山组黑色页岩分界.川南地区砂一下部可能有一层~几层构造相对较粗的砂岩,现场很难肯定那一层是关隘砂岩,分层有时不尽同一,原则上应以最后一层完分界.但不管一概而论,尽可能与地点井区的最新分层尺度一致.川东地区“关隘砂岩”的分层感化几乎没有,只有授课时大家还会提起.现场都是红层完分界,我的看法是最后一段红层以下的砂岩照样划在沙一好些,与区域上的“关隘砂岩”对应一下,但照样应优先斟酌地点井区的最新分层尺度!电性以深浅双侧向降低.天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大井径顶分层.具体划分需据岩性.电性比较肯定.今朝在不合的区块划分的地位可能不一样,重要参考岩性划分.(4)厚度:在重庆地区320~410m,川东地区500m阁下,总的趋向是由东向西减薄.下统川东地区分为两个组:即凉高山组和自流井组.个中自流井组又分为过渡层.大安寨.马鞍山.东岳庙.珍宝冲五段.东岳庙段页岩可作为井下比较标记层.大安寨岩性横向变更较大,重庆地区为砂泥岩夹薄层灰岩组合,卧龙河及东北地区灰岩厚度增大.大竹~忠县一带以北至大巴山前缘重要为灰绿色砂泥岩组合,分段不明显.凉高山组和自流井组之东岳庙段为黑色页岩,自流井之过渡层~马鞍山.珍宝冲井段为砂泥岩组合.川南地区本来只有一个自流井组,且为五分:自五相当于川东地区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的过渡层,岩性紫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粉砂岩互层为岩性组合特点,底以灰绿色粉砂岩与下伏自四~三紫红色泥岩分界;自四~三以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岩.灰绿色泥岩;底以紫红色泥岩与下伏自二东岳庙灰岩分界明显;自二上部为灰岩,下部多为深灰色.黑色页岩夹灰岩.不合井区灰岩发育程度有所不合,但厚度相对较稳固,为区域尺度层.底以页岩与下伏自一(珍宝冲)紫红色泥岩分界明显;自一为紫红色.暗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岩,下部泥岩常为杂色,底部泥岩与下伏须六砂岩(常为粗砂岩,色彩为灰白色~灰色深灰色,因“岩屑”含量不合而不合).下面仅将川东地区的下统特点分述如下:凉高山组(J1l)1、岩性:黑色页岩与浅灰绿色砂岩不等厚互层,局部浅灰色灰岩及灰绿色泥质粉砂岩.重庆地区则为灰黑色页岩与灰绿色粉砂岩或薄层灰岩间互层,下部渐变成紫红色泥岩,底为一层具底砾岩的厚层砂岩,接近于川中类型.川东地区根本上无灰岩,重要为黑色页岩夹砂岩.2、电性:深浅双侧向一般为300~500Ω.m,天然伽玛60~90API,抵偿声波120~210微秒/米.以高伽玛.低电阻.大井径.大声波值为特点.3、分层:底以黑色页岩完后浅灰绿色砂岩与J1g(过渡层)紫红色.绿灰色或杂色泥岩分界.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天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重庆地区70~120m,川东地区120~280m.整体看有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加厚的趋向.自流井组1、过渡层~大安寨(J1g~J1dn)(1)岩性:川东地区过渡层~大安寨不轻易划分,平日以大安寨同一称之.上部(即过渡层)为紫红色.深灰带绿色或杂色泥岩夹灰带绿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暗紫红.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等.中下部(即大安寨)为灰黑色页岩及灰绿色粉砂岩,一般夹3~4层灰褐色生物灰岩.本组岩性变更较大,在达县~开江~忠县东北区页岩厚度增多,由南向北灰岩厚度增大,层数增多,有的单层厚度由2m增至20m阁下.在涪陵~重庆以南多半构造未见灰岩,相变成砂岩或灰质砂岩.(2)电性:深浅双侧向一般为700~3000Ω.m,天然伽玛升沉较大,一般60~100API,抵偿声波180~200微秒/米.比较高低层,该层以高电阻,低伽玛为特点.(3)分层:底界岩性为灰岩或灰质砂岩与J1m顶部紫红色泥岩分界.电性以深浅双侧向高阻降低和低伽玛升高半幅点.井径变小底界分界.部分构造区与自三不轻易划分.(4)厚度:一般80~120m,上部过渡层一般20~40m.2.马鞍山(J1m)(1)岩性: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下部为黄绿色.灰绿色泥岩夹粉砂岩.大竹~忠县以北紫红色渐变成深灰带绿色,局部夹有少许薄层灰岩.(2)电性:以低电阻.高伽玛.大井径.大声波值为特点.深浅双侧向一般400~1000Ω.m,天然伽玛一般60~100API,抵偿声波170~200微秒/米.(3)分层:岩性以深灰带绿色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与J1d顶黑色页岩分界,电性以天然伽玛升高和电阻降低半幅点分界.(4)厚度:60~100m.3.东岳庙(J1d)(1)岩性:黑灰色.黑色页岩,中.下部夹深灰褐色泥质介壳灰岩.一般具有1~3层灰岩,川东东北部局部不具有灰岩或较薄,相变成砂岩或灰质砂岩(如云安厂北段.硐村.七里峡北段.亭子铺以北).向南灰岩减薄.灰岩散布最厚区在垫江~梁平~忠县形成的三角区内.(2)电性:双侧向一般400~1100Ω.m,天然伽玛一般60~90API,抵偿声波一般170~200Ω.m.电阻.伽玛变更较大.(3)分层: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或灰质粉砂岩与J1z紫红色或深灰绿色泥岩分界.电性以双侧向高值降低和天然伽玛低值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一般40~80m.厚度总的变更趋向是垫江~梁平~忠县形成的三角区一般大于60m,涪陵~长寿以南一般小于45m,江北~邻水~达县一带.万县~达县以北一般40~55m.4.珍宝冲(J1z)(1)岩性:紫红色或深灰绿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岩,下部夹浅灰绿色.黄绿色砂岩,的底部为杂色泥岩(向北东不明显,多呈绿色.川东中部.重庆地区近底部有深灰色.灰绿色.黄棕色泥岩.砂质泥岩,底部罕有粘土岩.灰质页岩.赤铁矿和底砾岩).本层在卧龙河构造区距底以上20~30m阁下有一层灰褐色中粒砂岩,厚度几~十几米.此层砂岩易与须家河砂岩混杂(但细心不雅察,这层砂岩在南部色带褐;北部为灰绿色或深灰色,也有带褐者,局部已尖灭.而须家河砂岩在南部且多为灰白色.中粒,在北部多为深灰.灰带黑色,深褐灰色,夹少量灰白色细粒砂岩,黑色矿物多,中粒,具有明显的特色是含白云母片).北部地区J1z近底部野外见1~3层3~5cm厚的煤线,岩屑中煤的碳化程度低,岸屑中可见到2~3cm含有煤.罗家寨.铁山坡一带下部为页岩.粉砂岩及细砂岩夹煤层,平日以消失砂岩为主,页岩辅的组合特点就以为是须家河地层.只有钻开须家河组足够的厚度才干肯定.这些地区当岩性组合与邻井可比较性较强时,分层才显得轻易一些,不然是有相当的难度,平日只有钻事后回过火来划分层界限.(2)电性:以大段高伽玛.低电阻.大井径.大声波值为特点.双侧向一般500~1100Ω.m,天然伽玛一般70~100API,抵偿声波175~225微秒/米.(3)分层:以天然伽玛高值降低,双侧向低值升半幅点分层.进入T3x后井径明显减小,呈现大块高电阻.低伽玛特点.岩性以杂色或深灰绿色泥岩或砂质泥岩(砂~泥岩过渡岩类)与T3x灰白色中粒砂岩(北部地区局部为深灰.灰带黑色中粒砂岩)分界.需特别留意的是T3x顶砂岩向北其白色标记其实不明显,从已钻井证实T3x顶岩屑为灰褐色细~中粒砂岩,含黑色矿物丰硕,很少见灰白色砂岩,也较致密间或见有松散的,明显特色是具有云母片.而J1z底部一套砂岩多为绿灰色(在渡口河构造区砂岩色彩.成份与T3x上部砂岩具有类似性而使其归属存有贰言),构造致密,细粉砂级,无白云母片.别的可确认的是,见大套砂岩夹页岩即为已进入T3x.(4)厚度:厚度变更不大,一般150~200m.第二节三迭系(T)三迭系可分为上.中.下三统.中.下统以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为主,夹蒸发岩类.中三迭世末的印支活动,四川盆地周边抬升,形成大陆湖盆,使上三迭统沉积了一套内陆湖泊相砂岩.页岩夹煤系地层.一.上统须家河组(T3x)1.岩性:厚层灰白色.深灰色.黑褐色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灰质砂岩,夹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及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煤.底以黑色页岩与雷口坡组假整合接触.材料标明,自贡.泸州.川中根本上可六分(喷鼻一.三.五页岩为主,喷鼻二.四.六砂岩为主),到川东地区六分已有艰苦.但川东整体上仍能反应出沉积旋回特色.需要提一下的是个体地区须家河下部也有灰岩发育,要在三叠系中统或下统顶手下套管的井应加以留意.底与雷口坡或嘉陵江组呈假整合接触.(比来的天东80井就消失了分层错误)2.电性:川东地区测井曲线上六分已不明显,电性特点以块状高电阻低伽玛.大声波时差为主.双侧向一般300~1300Ω.m,天然伽玛一般40~80PAI,抵偿声波一般175~225微秒/米.3.分层:电性一般以天然伽玛高值降低和双侧向低值升高半幅点分层.岩性一般以须家河黑色页岩(极个体井为深灰色砂岩.煤)与雷口坡组或嘉陵江组的灰岩(或云岩)等接触(雷口坡组可能消失泥质岩类).4.厚度:厚度变更总的趋向是从南到北增厚,350~700m,一般500m阁下,局部构造仅300m,如东溪.黄草峡.苟家场等构造.二.中统雷口坡组(T2l)雷口坡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的岩类(浅海相~泻湖相沉积的石灰岩.白云岩.硬石膏及页岩等),因为印支活动影响,T2l长期遭遇剥蚀,川东地区遍地残厚不一.据井下及露头材料标明:开江石隆起核部(大天池中段龙六~五百梯.南门场南段.七里峡中段~北段.渡口河.黄龙场.温泉井.沙罐坪等构造残留T2l21-1).达西~景市~双家坝.屏锦铺.牛脑门.云安厂.硐村.老湾.磨盘场.万顺场等残留T2l13;座洞崖.明月场.黄草峡.梓里场构造一线残留T2l11.川南大部分地区雷口坡缺掉,仅在南部和东部地区有散布.雷口坡组可分为三段:T2l3.T2l2.T2l1. (一)雷三(T2l3)1.岩性:局限海蒸发情况的深灰色云岩.灰岩,下部夹灰白色石膏.2.电性:高电阻.低伽玛.小井径.低声波时差为特点.3.分层:岩性以云岩或膏质云岩与T2l2灰岩分界.电性一以双侧向电阻升高.伽玛降低半幅点分层,电性特点不明显,重要联合岩屑分层.电性以岩性密度变更分层明显.4.厚度:残厚80~110m.5.散布:仅在云和寨.龙会场及以西地区有保管.(二)雷二(T2l2)1.岩性:局限海台地沉积的深灰色灰岩,夹少许页岩,下部含泥质不均.2.电性:以块状高电阻,低伽玛为特点,井径.声波变更较大.电阻一般1200~1000Ω.m阁下,天然伽玛一般30~50API,抵偿声以175~225微秒/米.3.分层:岩性以灰岩与T2l31泥灰岩或含泥质灰岩.页岩分界.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及天然中玛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全层厚约100m.残厚变更较大.5.散布:板东~麦南与铁山~黄泥堂~硐村形成的区域.(三)雷一(T2l1)局限海蒸发岩相,岩性重要为云岩.泥云岩及灰岩,夹黑色页岩.灰白色石膏.在垫江~忠县一带及以北地区中部夹紫红色泥岩,而忠县.万县.云阳及以东地区中.下部紫红色泥岩增多.厚度270~420m.向北东(建南)称为巴东组.雷一段可分为三个亚段:T2l13.T2l12.T2l11.各亚段岩性分界标记不明显,录井分层不轻易控制,测井三分明显.测井按电阻曲线三分明显,中部具有一套高电阻特点,其上.下电阻稍低.1.雷一3(T2l13)(1)岩性:深灰色泥灰岩为主夹黑色页岩.灰白色石膏.深灰色云岩.有的构造黑色页岩不明显.泥质含量上重下轻.(2)电性:电阻呈大幅度变更的锯齿状,下部具三块高伽玛.低电阻特点,声波.井径变更较大.电阻一般20~40Ω.m,天然伽玛一般60~100API.(3)分层:岩性以泥云岩与T2l12顶石膏分层,电性以天然伽玛降低和双侧向.密度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全层厚130~160m阁下,残厚变更较大.(5)散布:达西~屏锦铺~硐村一带与板桥~双龙一线形成的区域内.2.雷一2(T2l12)(1)岩性:灰白色石膏及深灰色云岩夹深灰色灰岩及泥云岩.薄层页岩.卧龙河及北东地区上部具紫红色.灰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福成寨无此层).梁平以东~丰都以北泥岩增多.该层可作区域比较的指导层.(2)电性:电阻一般10~30Ω.m,天然伽玛一般60~100API.电阻上高低低,伽玛下高上低,幅度变更较大.整体上电阻较上.下邻层高,伽玛较上.下邻层低.(3)分层:岩性以灰白色石膏或灰褐色膏质云岩与T2l11泥云岩分界.电性以低伽玛升高,双侧向高值降低及密度降低半幅点为界.(4)厚度:全层厚80~90m,残厚一般0~80m.(5)散布:七里峡北段~温泉井~巫山坎~明达构造区与座洞崖~新市~涪陵一线形成的区域内.3.雷一1()(1)岩性:深灰色泥质云岩及深灰褐色云岩夹灰白色石膏.梁平以东~丰都以北上部夹紫红色泥岩.底为标记层“绿豆岩”,厚度一般0.5~2m.但由南向北至板东~新市~龙潭一线东北未见“绿豆岩”,已演化成泥云岩.本亚段以岩性杂,泥质含量高为特色.i.电性:天然伽玛上高低低,电阻上低下高,电阻较高低邻层低.双侧向一般10~1000Ω.m,天然伽玛一般30~100PAI,抵偿声波一般150~225微秒/米,变更幅度较大.(3)分层:底以“绿豆岩”或泥质云岩为标记层与T2j52“绿豆岩”或泥云岩电阻低.伽玛高,井径大,以天然伽玛高值降低和双侧向电阻低值及密度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一般100~170m.剥蚀区厚度变更较大.(5)散布:座洞崖~新市~黄草峡~梓里场一线以北(除檀木场.沙罐坪局部).三.下统(T1)三迭系下统分为二个组,即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个中嘉陵江组从上到下又分为五段,飞仙关组从上到下除局部地区可分为四段,一般两分明显.重要为坦荡海台地碳酸盐岩相过渡到局限海台地蒸发岩相瓜代沉积.(一) 嘉陵江组(T1j)从上到下分五段:1.嘉五(T1j5)分两个亚段:T1j52.T1j51.在开江古隆起的檀木场~沙罐坪.南面的相国寺~铜锣峡~黄草峡~四合场以南被剥蚀,地层残留厚度不全.<1>嘉五2(T1j52)(1)岩性:深灰色云岩夹灰白色石膏.深灰色泥质云岩及灰岩(顶底为石膏).由南向东泥质含量削减.在铁山.岑岭场.硐村构造其下部有一层盐岩.(2)电性:电阻上低下高.天然伽玛上高低低,其值变更较大.(3)分层:底以石膏与T1j51顶云岩(为主)或灰岩分界,电性以天然伽玛升高,双侧向高电阻及密度降低半幅点分层.(4)厚度:60~65m.(5)散布:除相国寺~黄草峡~四合场以南以及檀木场~沙罐坪~七里峡中段有剥蚀外,其余均有散布.<2>嘉五1(T1j51)(1)岩性:上.下一般为灰褐色云岩,中部夹灰褐色灰岩.云岩多具溶孔和鲕粒构造.渡口河构造在顶部发T1j51育鲕粒.(2)电性:块状高阻;天然伽玛变更不大,高于上.下邻层.天然伽玛一般10~20API,声波一般1000~10000Ω.m.(3)分层:底以云岩与T1j44石膏或T1j44泥质云岩(如月2井)分界.电性一般以天然伽玛值降低,双侧向.密度升高半幅点分界.(4)厚度:一般20~35m.由川东中部向北部地区厚度减薄.(5)分不:除重庆~南川以南局部有剥蚀外,其余均有分不.2.嘉四(T1j4)嘉四从上至下分为四段,即嘉四4.嘉四3.嘉四2.嘉四1.总体上为两套白云岩(T1j43.T1j41)及两套硬石膏(T1j44.T1j42)互层.习惯上又把嘉四1与嘉三分在一路称嘉四1~嘉三.<1>嘉四4(T1j44)(1)岩性:灰褐~灰白色石膏为主,夹褐灰色膏质云岩,灰.深灰色云岩,灰白色硅质泥岩,深灰色泥质云岩.局部构造顶部石膏在录井中及电性特点均不明显,为泥质云岩(如月2井),且上部泥质含量重的岩类厚度较大.局部构造中部含泥质重(如龙会场).一般都夹有一层硅质泥岩标记层,该标记层有的地区有两层,散布的部位也不一致,一般散布在中上部,有的构造散布鄙人部(如黄龙场).部分构造硅质泥岩不明显(如渡口河).在达县.垫江.万县.云阳四个盐湖区及洋渡溪构造具有较厚的盐岩层.(2)电性:具高密度特点.天然伽玛一般10~15API;双侧向1000~10000Ω.m,抵偿声波160~170微秒/米,硅质泥岩具高伽玛特点(一般具低电阻特点).(3)分层:底以石膏与T1j43顶云岩分层.电性以低伽玛升高,双侧向.密度降低半幅点分层. (4)厚度:因本层石膏易塑性形变,厚度变更较大,一般30~90m.整体看,厚度由南向北减薄.<2>嘉四3 (T1j43 )(1)岩性:褐灰色云岩夹灰岩.一般顶底为云岩中部为灰岩.顶部云岩多具鲕粒构造.(2)电性:天然伽玛和双侧向变更不大,天然伽玛一般20~30API,双侧向一般1000Ω.m以上.抵偿声波一般130~145微秒/米.(3)分层:底以云岩与T1j42顶石膏分界,电性以高伽玛降低,双侧向.密度升高半幅点分层. (4)厚度:一般25~40m,大多在35m阁下.<3>嘉四2(T1j42)(1)岩性:灰褐色~灰白色石膏为主夹褐灰色膏质云岩.深灰色云岩.部分地区(同T1j44)有岩盐,一般在近底部有一薄层灰.深灰色鲕粒云岩(一般3~8m)可为帮助指导层.(2)电性:一般为低伽玛,10~15API;双侧向一般800~10000Ω.m,抵偿声波一般160~170微秒/米.本层以低伽玛.高密度为特点.当下部硬石膏含泥质较重时,电阻往往降低,伽玛值升高.(3)分层:底以石膏与T1j41顶云岩分界,电性以低伽玛升高,双侧向和密度降低半幅点分层. (4)厚度:本层厚度由南向北有增厚的趋向,川东地区30~150m,一般80m阁下.因本层石膏易塑性形变,厚度变更较大.<4>嘉四1(T1j41)(1)岩性:深灰色云岩为主夹深灰色鲕粒云岩.铁山.坪西.五百梯构造等下部夹有薄层石膏或膏质云岩.(2)电性:天然伽玛一般30~45API,双侧向一般10000~20000,抵偿声波一般140~150微秒/米,声波变更不大,天然伽玛一般为上.下高而中央低.(3)分层:岩性以云岩与下伏T1j3灰岩分层,电性根据密度划分,在密度降低半幅点分界.没有密度较难划分,重要根据录井岩性划分,如岩性不详时,可用电阻比较分层.录井中常把T1j41与T1j3归并为T1j41~T1j3.天然伽玛和电阻固然可能具有类似性,但划分的界限可以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向北部渡口河构造区云质岩厚(40m以上),分层特点与邻区不一样,七里峡谷.檀木场构造区厚度较薄(12m),分层特点与邻区不一样,五厚梯构造局部云岩薄(5m),岩性.厚度与邻井不克不及比较(电性可比),所以无密度时必定要根据岩屑录井划分.(5)厚度:一般20~40m,厚度变更较大.3.嘉三(T1j3)(1)岩性:灰色.深灰色灰岩为主,夹鲕状灰岩,局部在上部含云质或夹云质灰岩.泥灰岩.在达县~开江~万县以北地区一般鄙人部(一般距底50~60m)夹一层云岩及石膏(云岩或石膏,或云质灰岩.膏质云岩),厚度5~25m不等.其余地区仅夹云岩.石膏条带,个体井T1j3底具有1~2m深灰色云岩(如苟3井.天东32井).川南地区嘉三岩屑中很少见到云岩.石膏,但测井曲线上照样有反响,个体井经由过程卖力选样,成功地以此为根据划分嘉三的岩性段.(2)电性:电阻和天然伽玛相对稳固.双侧向一般10000~20000Ω.m,天然伽玛一般20~40API,抵偿声波一般155微秒/米阁下.一般可据电性将其分为三大段,其伽玛特点为下.下段稍高.中段稍低.(3)分层:岩性以灰岩与T1j23顶石膏分界,电性以双侧向.密度升高及天然伽玛降低半幅点分层.川南地区很多时刻把灰岩和石膏之间的云岩划在T1j23.(4)厚度:一般100210m,由南到北增厚.4.嘉二(T1j2)按岩性可分三段.<1>嘉二3(T1j23)(1)岩性:灰白色石膏夹深灰色灰岩及云岩,顶部及底部石膏一般称上.中石膏层.(2)电性:天然伽玛一般顶底低,其值一般小于10API;中部商,其值一般30API阁下.双侧向一般1000~10000Ω.m,抵偿声波一般150~175微秒/米.(3)分层:底以石膏与T1j22云岩分界.电性以低伽玛升高和双侧向降低半幅点分层.(4)厚度:65~110m,由南向北增厚.<2>嘉二2(T1j22)(1)岩性:上部以灰色云岩为主夹深灰色泥质云岩.灰岩,下部夹灰白色石膏层.石膏层厚度极不稳固,仅在卧龙河及大竹以南地区散布,同时该区上部有时也夹石膏.其它地区全层无石膏(?).我所看到的是兰灰色泥岩之上老是有一段石膏,且厚度相对较稳固,川南地区称之为下石膏.底为区域标记层兰灰色泥岩(常为1~3段薄层,局部还夹有紫红色和和灰绿色泥岩条带或角砾),该标记层在北部减薄或已不消失.该层含泥质较重.(2)电性:天然伽玛一般上低下高,上部一般10~30API,下部一般大于30API,双侧向一般上高低低.抵偿声波一般150~170微秒/米.(3)分层:底以兰灰色泥岩标记层与T1j21顶石膏分界,电性上以天然伽玛降低和双侧向.密度升高半幅点分层.(4)厚度:45~65m,由南向北增厚.<3>嘉二1(T1j21)(1)岩性:顶为灰白色石膏(川南较为少见,多为斑块状),下部深灰色白云岩.顶部石膏称下石膏层(这与川南地区下石膏的界说不一致).(2)电性:天然伽玛有从上到下升高.电阻从上到下降低的特点.天然伽玛一般5~30API,双侧向一般3000~10000Ω.m,抵偿声波150~175微秒/米.(3)分层:岩性底以云岩与T1j1灰岩分层,电性以伽玛升高和双侧向降低半幅点分层,重要以密度降低半幅点分层.无密度测井材料时参考录井岩性分层.在温泉井(3井)T1j1灰岩之上有几米云质灰岩或灰质云岩消失,今朝将其划为T1j21底.(4)厚度:15~35m,由南向北增厚.下部云岩厚度变更较大,由西向东增厚.5.嘉一(T1j1)(1)岩性:灰色灰岩为主.宣汉~开江~梁平~涪陵一线以北地区夹紫灰~暗红色薄层灰岩.宣汉~开江~万县以北嘉一底部或近底部灰白色云岩或暗紫色云岩.深灰色云岩(或膏质云岩类)或有一层紫红色泥岩,一般2~3m,之后又为灰岩,与T1f4形成过渡层或雷同情况的岩类,今朝分层归属消失贰言,此层在渡口灌~五百梯构造分于T1j1,在马槽坝~南门场~云安厂构造北段因为泥岩或石膏明显而分Tf4.这一层向东南偏向增厚,全层夹有薄层不稳固之泥灰岩.电性:一般具有伽玛上部高低部低.双侧向上部低的特色,天然伽玛一般20~40API,双侧向5000~10000Ω.m,抵偿声波一般150~170微秒/米.(3)分层:底以灰岩与T1f4紫红色泥岩或泥灰岩分界(今朝还消失的问题),电性以低天然伽玛升高.双侧向降低幅点分层(最好以最低伽玛值为底为层).(4)厚度:230~310m,由南向北增厚.(二)飞仙关组(T1f)自下而上由坦荡海台地碳盐相过渡到局限海台地蒸发岩相沉积.涪陵~邻水一线以南飞仙关相区四分明显,涪陵~万县以东.万县~达县以北之大治相东区.北区T1f3-1 三分不明显,。

川东北滑坡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方案探究

川东北滑坡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方案探究

DOI:10.16661/ki.1672-3791.2310-5042-7880川东北滑坡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方案探究1.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2.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2;3.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52摘要: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现象,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川东北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和地质特点,常常受到滑坡地质灾害的侵袭。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现象,将对川东北地区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分析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包括地质、地形、气候、人为因素等,结合相关资料和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治理方法和实践措施,以期提供宝贵的经验,降低川东北滑坡地质灾害的风险,从而促进川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滑坡 地质灾害 川东北 地形因素中图分类号:U418.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4)03-0146-04 Causal Mechanism Analysis and Treatment Scheme Explorationof the Geological Hazards of Landslides in Northeast SichuanGONG Rui1CHEN Dongsheng1*ZHANG Xiao1YANG Hui1GU Dezhang2LIANG Changjian31. Sichuan Highway Planning,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Ltd.,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0041 China;2. Nuclear Industry Southwest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610042 China; 3. China Southwest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Chengdu,Sichuan Province, 610052 ChinaAbstract:The landslid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hat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lifeand property. Due to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Northeast Sichuan region is oftenaffected by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landslides. In order to better respond to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and study the geological hazards of landslides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reg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almechanisms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landslides, including geological, topographical, climatic and human factors,and proposes some governance methods and practices in combination with relevant data and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 reduce the risk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landslides in NortheastSichuan,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Sichuan region.Key Words: Landslide; Geological; Northeast Sichuan; Topographic factor作者简介: 龚睿(1984—),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地质勘察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滑脱构造特征王志勇;康南昌;李明杰;臧殿光;张怡;杨昕【摘要】川东地区发育多套滑脱层,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多种构造样式,查清构造发育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非常重要.为此,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地质等资料,分析川东地区主要滑脱层的分布、滑脱构造特征、构造样式、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发现,川东地区发育以寒武系和三叠系膏盐岩为主的多套滑脱层,挤压变形后形成多滑脱层构造.以两套膏盐岩顶底为界,纵向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变形层,上构造层发育北东向展布的“侏罗山式”褶皱,中构造层变形复杂,断裂发育,形成冲起构造、滑脱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双重构造等多种构造样式,下构造层以发育大型宽缓背斜为主.构造挤压、差异负载和重力作用是川东多滑脱层构造发育与演化的主控因素;膏盐岩滑脱层、滑脱断层及相关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寒武系盐下构造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场所.【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18(053)0z1【总页数】11页(P276-286)【关键词】四川盆地川东地区;膏盐岩滑脱层;滑脱构造;构造分层;断层相关褶皱【作者】王志勇;康南昌;李明杰;臧殿光;张怡;杨昕【作者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072751;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0 引言滑脱构造指由于变形所引起的沿一个或几个地层层面的脱离,脱离面两侧地层的变形各自独立或部分独立。

滑脱面的存在是滑脱构造发育的前提条件,顺层发育的断层或断层系、岩性界面及区域不整合面等是产生构造滑脱的最有利部位[1]。

不同物质界面是产生滑脱构造的有利部位,产生滑脱断层的地层往往是低强度和高应变的软弱层,滑脱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往往伴随逆冲和褶皱作用。

滑脱构造也称薄皮构造,是指前陆沉积盖层在主滑脱面(基底)上滑脱变形,形成—套褶皱逆冲断裂构造,而基底没有卷入变形,盖层变形与基底形成显著的不协调关系。

Rich[2]在研究南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前陆构造特征时,提出薄皮构造(盖层滑脱)概念。

张文佑等[3]也曾强调“层间滑动断裂”,认为地球内部各构造层圈之间存在深浅不同的层间滑动,并指出层间滑动断裂的运动是岩石圈层状块体相对运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马杏垣等[4]通过河南省嵩山地区实践,证实了滑动构造在古老岩系中存在,并且特别强调了伸展及重力作用下的滑覆构造和岩石圈内多层次滑脱构造。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普遍发育滑脱构造,如库车前陆盆地发育受第三系膏盐岩和侏罗系煤系地层控制的双滑脱层构造。

对于库车盐滑脱构造,前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了盐构造变形样式[5-6],研究和探讨了盐构造的形成机制及盐构造与油气的关系[6-8]。

准噶尔盆地南缘、吐哈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四川盆地川西龙门山前及川东—大巴山冲断带前缘等地区均发育受膏盐岩或泥岩、页岩等塑性地层控制的滑脱构造。

受滑脱层数量、厚度、塑性、上覆地层厚度、挤压作用强弱等影响,不同地区滑脱构造发育的位置、构造变形强度、形成的构造样式等差异较大。

本文通过地震资料、钻井和地质露头资料,建立了川东地区纵向分层滑脱构造模式,研究寒武系滑脱层厚度、滑脱构造特征、构造样式、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以评价寒武系盐下构造有利勘探区带和油气勘探前景。

1 区域地质背景川东地区(图1)位于扬子地块北缘,北与秦岭造山带、西与龙门山逆冲带、东南部与华南褶皱系毗邻。

该区受不同方向的挤压作用,发育多套塑性滑脱地层。

在华蓥山和七耀山之间的褶皱变形区,浅层发育一系列NE-NNE 向的隔档式褶皱,成排成带展布,山体区为以二叠系—三叠系为核心的背斜或断背斜高陡构造,两翼一般不对称,陡翼地层倾角达40°~70°,甚至直立或倒转[9],山脉之间是侏罗系向斜区。

中层以寒武系膏盐岩为底滑脱层,形成一系列滑脱构造,断裂发育,盐上构造比较复杂。

寒武系盐下深层则以宽缓背斜构造为主,断裂不发育,构造相对简单,是目前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领域。

川东地区基底形成于晋宁运动,受基底古地貌的影响,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具有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

盆地东北部为达州—开江古隆起,中寒武世前为继承性隆起,震旦系—下古生界自下而上逐步向隆起高部位超覆沉积。

自古隆起高部位向两侧地层厚度均具增厚趋势,现今寒武系、震旦系发育大型穹隆状背斜构造。

震旦纪—中三叠世为地台发育阶段;印支期至喜山期,在特提斯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在上扬子区长期的强弱交替挤压作用下,川东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改造,最终经喜山期强烈的压扭性断褶活动而形成现今的北东向隔挡式褶皱与大巴山前北西向断裂构造带相叠加的构造格局。

图1 研究区位置图2 川东地区滑脱层分布特征川东地区沉积逾万米的海相和陆相地层(图2),纵向上发育2套膏盐岩(寒武系高台组和三叠系嘉陵江组)和2~3 套泥页岩(志留系、寒武系筇竹寺组、震旦系陡山沱组)塑性滑脱层。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膏盐岩为上滑脱层,全区发育。

嘉陵江组沉积时期,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由开阔台地沉积演化为局限海和咸化的局限—蒸发台地,形成碳酸盐岩与蒸发岩互层的多旋回沉积组合。

受挤压及塑性流动作用,膏盐岩在构造两翼加厚(图3),最厚达600~700m,而寒武系膏盐岩厚区与中浅层构造高部位基本一致,两套膏盐岩现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互补”关系。

中寒武统高台组膏盐岩是川东地区最主要的滑脱层之一,为区域分布的底滑脱层,厚度大,塑性强,控制了上覆地层的挤压变形和构造样式。

高台组沉积时,川东古隆起开始演变为向西北逐渐抬升的斜坡,早期的古隆起逐渐变为相对宽缓的斜坡低部位;龙王庙组沉积期的膏盐盆由川中—川南地区迁移到川东地区,川东地区由开阔台地沉积逐渐演变为局限台地、局限—混积台地、潮坪、泻湖相沉积,广泛发育膏盐岩、石膏层、云质膏岩等蒸发岩类。

川东地区寒武系高台组膏盐岩分布范围广,面积超过2×104 km2(图3),受后期挤压变形,局部增厚明显,地震剖面上呈内部杂乱、丘状外形的反射特征(图3),厚度普遍达600~800m,局部厚度超过1000m。

图2 四川盆地川东地区地层柱状图志留系下部也发育塑性滑脱地层,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页岩)、黑色页岩夹灰色粉砂岩、深灰色页岩及紫红色泥岩,底部为灰色—黑色碳质及硅质页岩。

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发育深灰色、黑灰色、灰黑色页岩夹灰黑色碳质页岩,在奉节—利川地区厚度为100~200m,最厚达300m。

志留系下部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均发育较好的泥岩、页岩滑脱层,具有较强的塑性变形特征。

下震旦统陡山沱组在盆地中主要发育黑色页岩夹薄层硅质岩,厚度为10~400m,是一套好的烃源岩。

城口高燕镇、明月镇等地区陡山沱组黑色页岩厚度约300m,是一套较好的滑脱层;斜坡—台地区沉积黑色页岩夹粉砂岩,砂质页岩夹白云岩或泥质白云岩,在万县、涪陵以西为台地沉积,塑性变形较弱。

图3 川东寒武系高台组和三叠系嘉陵江组膏盐岩特征寒武系高台组盐构造:①盐背斜,②盐焊接,③盐楔;三叠系嘉陵江组盐构造:④盐向斜,⑤盐楔,⑥盐断陷。

测线位置见图4图4 川东地区中寒武统高台组膏盐岩段厚度图3 川东地区滑脱构造特征前陆褶皱冲断带中普遍发育滑脱层,世界上多数褶皱—冲断带发育蒸发岩滑脱层。

基底滑脱层对冲断带变形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相对于没有基底滑脱层的冲断带,其变形更易向前陆盆地方向传播,形成宽缓的褶皱冲断带。

川东地区也普遍发育受寒武系膏盐岩底滑脱层控制的滑脱构造,形成一系列盐上构造带。

3.1 滑脱构造基本特征受外力作用影响,盐层或其他蒸发岩层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可成为良好的区域滑脱层,从而影响上覆地层的构造变形过程。

受滑脱层的分布范围、厚度、塑性和层数的控制及挤压构造作用强弱等影响,从造山带到前陆—冲断带及前缘隆起带,构造样式一般表现为从基底卷入构造逐渐变为盖层滑脱构造。

同一地区往往发育多套滑脱层和多滑脱层的褶皱—冲断带,在多期构造变形和演化过程中形成多套滑脱构造,深层滑脱构造通过不同级别的构造分层来控制浅层滑脱构造的形成及演化[10],浅部滑脱层的特征与展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型逆冲断裂在浅部的产状。

滑脱层的深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挤压变形的复杂程度。

滑脱层埋藏较深时,应力主要用来克服上覆地层的重力,因此构造变形样式比较简单;而滑脱层较浅时,上覆地层较薄,重力较小,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构造样式[11]。

在山前冲断构造中,通常都有大型的基底滑脱断层,在挤压作用力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变形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沉积盖层中滑脱面(层)的数量和厚度。

在同一褶皱冲断带内,由于滑脱层分布不均一,构造变形和构造样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构造变形具分层性,滑脱层的数量直接决定了构造分层的数量。

未发育滑脱层的冲断带内构造变形往往不具有分层性,发育单一滑脱层的冲断带内构造样式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主要表现为薄皮的断层相关褶皱,下层可能是薄皮构造,也有可能是基底卷入的厚皮构造。

如果发育两个区域性滑脱层,则可能出现三层构造。

3.2 川东滑脱构造变形分层特征在垂向上,滑脱层是主要的构造变形界面。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低缓构造区,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层是重要的构造界面。

于福生等[12]研究表明,滑脱层岩性、厚度、黏度、上覆地层厚度、受力条件等对双层滑脱构造的形成与演化产生影响。

川东地区发育以三叠系和寒武系膏盐岩为主的多套塑性地层,在多期不同方向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受沉积盖层厚度、滑脱层分布的差异和古构造背景的影响,形成了不同区域变形程度不同的多种滑脱构造。

具有一定厚度的膏盐岩是最好的滑脱层,川东地区发育受三叠系膏盐岩和寒武系膏盐岩两套滑脱层共同控制的双滑脱构造(图5),构造挤压变形时滑脱层主要控制其上覆地层的变形,而对其下伏地层的变形影响较小。

大部分断裂均消失在膏盐岩塑性层内部,塑性层之上的地层发育多排受断裂控制的构造。

基底滑脱层的大面积分布会使得变形更易长距离地往盆地方向传播[13]。

大巴山前由于挤压作用力的增强,由滑脱构造逐渐变为基底卷入构造,边界断裂上盘发育多排构造带(图5),其埋藏相对较浅,是目前大巴山前下古生界—震旦系的主要油气勘探区带。

川东地区双滑脱构造发育区具有明显的构造变形纵向分层的特点,以下三叠统嘉陵江组膏盐岩和中寒武统高台组膏盐岩两套区域性滑脱层为界,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变形层(图6)。

3.2.1 上构造层上构造层主要为须家河组及以上地层,发育高陡构造,地层倾角大于40°,甚至直立或者倒转,形成多排地表背斜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