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构造分析

合集下载

盆地分析(10)克拉通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10)克拉通盆地分析

二、克拉通内盆地的分布 克拉通内盆地出现于远离板块边缘的地区, 克拉通内盆地出现于远离板块边缘的地区,其底部 远离板块边缘的地区 为大陆壳。这种盆地在各大陆上都有广泛分布。 为大陆壳。这种盆地在各大陆上都有广泛分布。 如北美洲的克拉通内盆 地有伊利诺斯、威利斯顿、 地有伊利诺斯、威利斯顿、 伊利诺斯 密歇根、哈德逊湾等大型盆 密歇根、哈德逊湾等大型盆 )。其中含大型 地(图6-4)。其中含大型 - )。 油田的盆地有伊利诺斯、 油田的盆地有伊利诺斯、威 利斯顿盆地。 利斯顿盆地。
中国大陆构造 经历了多旋回的演 经历了多旋回的演 化。古生代以来, 古生代以来, 主要表现为冈瓦那 大陆的裂解、 大陆的裂解、离散 和亚洲大陆的增生 、造山活动。 造山活动。
中国有三个主要的古地台 中朝地台、 区,即中朝地台、扬子地台 和塔里木地台。中朝地台是 和塔里木地台。 早元古代末固结的克拉通, 早元古代末固结的克拉通, 扬子地台和塔里木地台则是 晚元古代固结的克拉通。 晚元古代固结的克拉通。 中国大陆与北美、欧洲大 中国大陆与北美、 陆不同, 陆不同,不具有巨型的前寒 武纪克拉通,而是有一些微 武纪克拉通,而是有一些微 小的克拉通块体和其间由许 小的克拉通块体和其间由许 多造山带组合而成的拼贴大 陆或复合大陆, 陆或复合大陆,呈现出复杂 的镶嵌格局。 镶嵌格局。
二、克拉通内盆地的分布
南美洲有巴拉那、北亚马逊盆地等大型克拉通内盆地, 南美洲有巴拉那、北亚马逊盆地等大型克拉通内盆地,巴拉 有巴拉那 那盆地尚无工业性油气流,北亚马逊盆地有较大型油田。 那盆地尚无工业性油气流,北亚马逊盆地有较大型油田。 非洲的克拉通内盆地中, 锡尔特、伊利兹、撒哈拉、 非洲的克拉通内盆地中 , 锡尔特 、 伊利兹 、 撒哈拉 、 乍得 等盆地具大型和较大型油田。 等盆地具大型和较大型油田。 欧洲的克拉通内盆地中, 含大型油田的盆地有北海、 欧洲的克拉通内盆地中 , 含大型油田的盆地有北海 、 西北 德盆地; 德盆地; 俄罗斯克拉通内盆地中,西西伯利亚盆地具大型油田, 俄罗斯克拉通内盆地中 , 西西伯利亚盆地具大型油田 , 波 罗的盆地有油田。 罗的盆地有油田。 在澳洲的克拉通内盆地中,鲍恩、坎宁、库珀、 在澳洲的克拉通内盆地中 , 鲍恩 、 坎宁 、 库珀 、 瑟拉特等盆 地有油气田发现。 地有油气田发现。 中国的克拉通内盆地中,塔里木、四川、 中国的克拉通内盆地中 , 塔里木 、 四川 、 鄂尔多斯盆地有大 型油气田发现。 型油气田发现。

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

一、整体分析
早在60年代早期,P.Potter和
F.J.Pettijohn首先提出了把盆地作为 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思路 (PotterandPettuohn,1963第一版; 1977第二版)。整体分析着眼于整个盆地, 就是把沉积盆地作为一个成因上统一的地 质体。


整体分析的涵义包括:(1)从整个沉积盆地范围着 眼进行分析:(2)对一个沉积盆地的整个充填序 列进行分析。事实上,如果不重建整个沉积盆地 的轮廓,确定原始沉积边界、弄清盆地的充填序 列和整体古地理环境,局部的环境研究有时会得 出片面的乃至错误的结论。整体分析则便于客观 地掌握盆地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系统的相互联系 和规律性,其实际的目的是更有效地确定沉积矿 产及能源资源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鉴于目前盆 地这一术语通常指目前保存下来的实体,即经过 后期形变与剥蚀保留下来的部分,与原来的沉积 范围相比较,有时二者相近,有时则相差甚远, 因此,整体分析应指整个同沉积盆地的重建 .
存的基本单位。
为了区分这几类盆地,Selley(1976)曾建
议使用同沉积盆地(syndepositional basin)和后沉积盆地(postdepositional basin).前者代表原始沉 积时的盆地,而后者则是由于后期构造运动 所形成的构造盆地。盆地内沉积物的搬运、 沉积相的分布与后期构造运动无关。区分这 两类盆地的另一有效标志是鉴别盆地边界类 型,是沉积边界还是侵蚀边界。同沉积盆地 的原始边界为沉积边界,这类盆地边界往往 有盆地边缘相,如冲积扇、辫状河沉积,剥 蚀边界则是经过后期改造剥蚀残留的边界。
第七章 盆地热历史分析
第一节
盆地热历史分析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地热场研究 第三节 古地温场研究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200613003*摘要:盆地模拟做到了对盆地构造演化、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等内容的定量研究。

地史模型作为盆地“五史模型”之一,其模拟内容包括沉降史、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

而平衡剖面技术,则是目前进行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的重要手段。

本文结合《盆地模拟与资源评价》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应用、尚存不足及其发展动向。

关键词:构造演化史;平衡剖面技术;应用;尚存不足;发展动向1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Dahlstrom等(1969)定义平衡剖面技术为把剖面上的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学原则全部复原成合理的未变形剖面的技术。

据物质守恒定律,可推导出体积守恒、面积守恒和层长守恒等系列平衡剖面恢复的几何法则。

当岩层长度在变形与未变形的两种状态下等是,剖面为平衡的。

其编制原则如下:(1)面积守恒原则。

在地层变形前后其地层所占面积应是不变的,对比区域在变形前后是同一种岩石,若孔隙度保持不变,计算过程中构造压实作用不考虑。

(2)断层法则。

断层活动引起的岩层缩短在上、下岩层一致。

(3)能量最小法则。

断层在能量消耗最小部位发生。

(4)伸缩量一致原则。

岩层经过断裂、褶皱,其伸缩量应基本一致。

2平衡剖面技术的应用平衡剖面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挤压构造和褶皱一冲断带中的构造分析,并能定量描述变形和形成发育过程。

李汉阳等(2013)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川西凹陷侏罗系剖面进行了构造恢复,编制了构造发育剖面,恢复了该区的构造演化史。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典型的前陆冲断带,复杂的地质条件致使地震波速横向变化较大,郭峰等(2012)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解决了如何研究该区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这一难点。

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挤压、伸展、挤压三期构造运动,构成一完整的构造旋回。

其中,晚二叠世存在一个小幅度的快速挤压期,而三叠纪为构造挤压最强烈期,对该区构造演化、构造格架形成、油气运聚成藏等均具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层序地层格架断陷盆地的构造样式根据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构造运动学特征,作者建议将正断层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旋转平面式正断层、铲式正断层和坡坪式正断层。

根据盆地或凹陷的边界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学特征购差异,可以将伸展型断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分为四种类型:①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与地垒”;②由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多米诺式半地堑系”;③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或“滚动式半地堑”;④由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半地堑”(断陷半地堑十断坡凹陷)。

裂陷盆地中控制各个断陷地堑或半地堑的主干正断层在平面上的展布有多种型式,致使断陷盆地也呈现不同的平面形态,如线型、平行式、侧列式、雁列式、锯齿状、狗腿式、或分叉式等。

压陷盆地的构造样式逆冲褶皱带的构造样式1前陆盆地边缘逆冲带的构造样式是以前陆方向逆冲的叠瓦状逆断层组为特点。

靠近造山带部分的逆冲断层的倾斜相对较陡,向前陆方向逆冲断层的倾斜逐渐变缓,这些逆冲断层向深部产状变得更缓,收敛于基底拆离断层之上,构成叠瓦扇结构。

2前陆盆地内部的逆冲构造样式包括:①铲式逆冲断层与蛇头构造、叠瓦扇结构:逆冲断层面表现为上陡下缓的铲式形态。

上盘向上逆冲并发生褶曲变形,形状貌似蛇头。

②坡坪式逆冲断层与断弯褶皱: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断层产状随岩层能干性的变化而发生折射,断层在能干岩层中的切割角度较大为断坡。

在非能干岩层中的切割角度较小为断坪,这种产状的逆冲断层称为坡坪式逆冲断层。

坡坪式逆冲断层的上盘断坡逆冲到下盘断坪上后,上盘为了适应断层的几何形态会发生褶皱变形,成为断弯褶皱③盲冲断层、断展褶皱与断滑褶皱:逆冲断层在逆冲过程中其位移逐渐减小以致在地层中尖灭,称为盲冲断层。

伴随着盲冲断层的位移减小断层上盘及上覆地层会发生褶皱变形,称为断展褶皱。

顺层的逆冲断层在层间尖灭并引起上覆地层发生褶皱,称为断滑褶皱④双重构造和楔状双重构造:双重构造是由一条顶板断层和一条底板断层夹持中间的逆冲断片组成,夹持的中间逆冲断片可以被若干分支断层切割。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体系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体系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体系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地跨陕西、宁夏、内蒙、山西、甘肃等五省区,面积25×104Km2,传统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中朝准地台的西部,鄂尔多斯台坳区。

构造体系的位置:南北夹持于秦岭、阴山纬向构造体系之中,东西两侧为六盘山、贺兰山南北向构造带,还位于祁、吕、贺山字型前弧内侧(称伊陕盾地),同时又是华夏—中华夏系的一个拗褶型盆地,新华夏系主要分布于盆地西缘,以NNE向断裂为主,并控制银川断陷发育,它是一种上叠构造。

鄂尔多斯是一个多体系联合控制的复合型盆地,其中祁、吕、贺山字型为主导控制因素(图)。

1.秦岭纬向构造体系该体系是一个经历长期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极其复杂的挤压性构造带,无论是断裂带、岩体、地层和变质带的走向以及其间的山间盆地都异常明显的呈东西走向,其展布范围在秦岭地区跨越北纬32°---34°30′之间。

一般认为其北界止于华山山前一线,但在盆地南部如渭北嵯峨山、老龙山、崛山一带有东西向逆冲断层发育,在长武地区也有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分布,一般认为是秦岭纬向系的波及范围。

区域东西向构造带:位于秦岭、阴山两个纬向构造体系之间的东西向构造带,展布于关中、陕北地区。

关中北部和陕北东西向构造属区域东西向构造带展布范围,与宁夏中卫、中宁和山西离石、关帝山一带东西向构造遥相呼应,并通过陕北定边—米脂一线,形成一褶皱隆起带。

在铜川—澄城一线以北也有东西向隆起显示。

2.南北向构造带对盆地成生发展起重要控制作用的是西缘的贺兰山构造带,它成生于古生代,褶断定型于侏罗纪末幕运动。

它控制盆地古生代及中生代沉积发育,自西而东划分为4个构造带:(1)贺兰山—大小罗山复背斜带;(2)银川—韦州复向斜带;(3)桌子山—沙井子断褶带;(4)天池—环县向斜带。

3.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该体系处于阴山和秦岭两大纬向构造体系之间,主要成生时期在晚古生代,更远还可以追溯到南华纪初期即已开始出现,至侏罗纪末期褶断定型,到新生代又继续活动,至今仍有活动显示。

挤压盆地演化与构造分析

挤压盆地演化与构造分析

弧后扩张中心

弧前盆地
海沟
1 4
2 1 5
3
E– 分离的 例:日本海
1、弧前沉积物 2、火山成因的岛弧壳 3、大陆壳 4、洋壳 5、岩石圈地幔部分
弧前盆地的演化
综合的弧前体系模式
Km
横切巽他弧俯冲岩体地震横剖面
西 太 平 洋 部 分 地 区 地 貌 略 图
1、鄂霍茨克海
2、日本海
3、南中国海
4、苏禄海
5、苏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西海 6、班达海 7、菲律宾海 8、安达曼海
现 代 弧 前 盆 地
巽 他 弧 前 地 区 构 造 和 沉 积 体 系
f
e
d
c
b
a
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统混杂岩与大谷地岩系地层柱状略图
安达曼群岛外侧的巽他弧前区(上)中苏门答腊(中) 和爪哇(下)的概略深度剖面
北 美 西 部 构 造 概 要 图
摩因逆冲带袄纳万复式逆冲断层体横剖面
3、背冲式逆冲断层
由若干条背向逆冲断层组成。 扇状
背冲式
上图:褶皱造山带扇状逆冲断层 下图:西天山背冲式逆断层
4、反冲式逆冲断层
由一条或几条主逆冲断层和次一级反向逆冲断层组成。
冲起构造
构造三角带
反冲断层----是因逆冲滑动中受断坡或峰缘前侧阻抗而反冲, 形成与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的反向逆冲断层。
1、俯冲扩展(背式扩展) 1 a 2 b 晚 c 早 1 扩展方向
2、超覆扩展(仰冲扩展)
扩展方向 1
a
1 b 早 晚 2
c
两种俯冲的差异
大陆边缘弧沟系
弧后褶皱 冲断层带 弧 弧前盆地 海沟 弧后陆架海 岛 弧前盆地 海沟

第四章 裂陷盆地的构造学分析

第四章 裂陷盆地的构造学分析

1、与板内裂陷作用有关的裂陷盆地 (1)伸展型拗陷盆地 (2)陆内宽裂陷盆地(拆离断层上的伸展盆地) (3)陆内窄裂陷盆地(裂谷)
2、与大陆裂开和板块离散运动有关的裂陷盆地 (4)陆间裂谷 (5)衰退裂谷(拗拉槽) (6)新生大洋盆地(大洋中脊) (7)被动大陆边缘(陆阶和陆隆,陆堤) 3、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的裂陷盆地 (8)弧内(裂陷)盆地 (9)弧后(裂陷)盆地和弧间(裂陷)盆地 4、与大陆板块碰撞作用有关的裂陷盆地 (10)撞击裂谷

裂陷盆地的基本结构单元的形态
地堑
地垒
不对称地堑
半地堑
半地垒
多米诺半地堑
断陷 断坪凸起 断坡凹陷
复杂半地堑
伸展盆地(Extensional Basin)
伸展型盆地的涵义很广泛,泛指那些在 地壳或岩石圈伸展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盆 地,规模可大可小,从大规模的大洋裂 谷和大陆裂谷到小型的由正断层控制的 地堑和半地堑 裂陷盆地是从动力学成因方面给予定义, 指那些由于岩石圈或地壳裂陷作用过程 中形成的沉积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passive margin basin)

在离散板块运动造成的 大陆边缘。由于新生洋 壳的不断增加,被动大 陆边缘由原来的离散板 块边缘而逐渐演变成为 包含有大陆岩石圈和大 洋岩石圈的统一板块的 内部。被动大陆边缘包 括陆阶和陆隆、或陆堤 等盆地单元。如大西洋 两侧的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 碳酸盐岩、页岩 陆堤(或陆阶) 陆隆沉积 洋壳
早期没有隆起过程 的(k22): 星状(g2) 链状(g3)
与俯冲有关的( k41)
与大陆碰撞有关 的(k42)
斜向拉张的裂陷 (k31): 链状(g3) 丛状(g4)
拉分裂陷( k32 ): 孤立(g1) 丛状(g4) 链状?(g3)

盆地构造分析PPT课件第二讲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盆地构造分析PPT课件第二讲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G面)位于地下2885 km的深处 ,从上往下,纵波速度由13.64km/s突然降低为7.98km/s,横波速 度由7.23 km/s向下突然消失, 并且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 折射现象。
低速带(或低速层)出现的深度一般介于60~250 km之间, 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震波速度不仅未随深度而 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小5%~10%左右;并且,局部地段横
随着海底扩张不断进行,被动大陆边缘处的洋壳发生
断裂并向大陆下俯冲形成海沟,这种具有海沟的俯冲边 缘称为主动大陆边缘,如今太平洋。这时的大洋开始衰 退、萎缩,由于俯冲作用,在大陆边缘可形成高大山系, 成为重要的剥蚀物源地区。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大洋 最后消亡,大陆与大陆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成为 陆上剥蚀的主要场所。如有些地区碰撞尚未进行彻底, 还可保留某些残留海盆,如今地中海。上述从大陆裂谷 发展到大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反映 了大洋形成与消亡的一般规律,被称为威尔逊旋回。
现代流行的分类原则,一般是地球动力学环境与 板块构造背景相结合,能反映盆地发育的本质特征。
一、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 1.早期的盆地分类:布罗德(1959)的盆地分类
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
2.Dickinson(1974,1976)的盆地分类
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
3.Bally(1975,1976,1980)的盆地分类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968年前后,地球科学家麦肯齐、摩根、勒 皮雄和威尔逊等人进一步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取得的 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层圈—— 岩石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 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 题。板块构造的提出,被誉为地球科学上的一 场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地构造分析
基本内容:包括: ①岩石圈流变学分带和 盆地动力学分类方案。 ②盆地特征分述:(1)由于岩石圈伸展所 形成的盆地;(2) 挤压型盆地;(3)与走向 滑移或巨型剪切断层有关的盆地。
• 教学思路:①岩石圈流变学分带和盆地动 力学分类方案。②盆地特征分述:(1)由于 岩石圈伸展所形成的盆地〔伸展盆地的基 本概念,裂谷盆地的类型和特征,大陆裂 陷作用模式〕;(2) 挤压型盆地〔基本类型 和特征,控制前陆盆地发育的主要因素, 前陆盆地构造沉降模式〕;(3)与走向滑移 或巨型剪切断层有关的盆地〔雁列张性盆 地,纵向松弛盆地,拉分盆地,转换伸展 盆地〕。
• Bally分类强调盆地与巨缝合带的关系及B-俯冲带、 A-俯冲带之间的差异。这种分类难于从岩石圈动 力学机制的角度考虑盆地之间的基本差异和相似 性。 • 从岩石圈运力学角度进行盆地分类是近年来人们 比较强调的一种分类方案。从水平应力场考虑, 含油气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可以分为张性的、 压性的和剪切的。这常与沉积盆地的边界断裂性 质一致,如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也可与 板块边界的类型相一致,如离散型、聚敛型和转 换型。因此大多数盆地的动力学类型可和断层的 动力学类型一致。图5—2的左侧为安德森所提出 的断层动力学类型,右侧则为盆地形成的动力学 模式。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盆地动力学分类方案,裂谷盆地的 类型和特征,大陆裂陷作用模式,控制前 陆盆地发育的主要因素,前陆盆地构造沉 降模式,雁列张性盆地,纵向松弛盆地, 拉分盆地,转换伸展盆地。 • 难点:岩石圈流变学分带,大陆裂陷作用 模式,前陆盆地构造沉降模式。
盆地构造分析
岩石圈流变学分带和盆地动力学分类方 案
• 实际上大多数盆地的形成,既有水平运动分量, 又有垂直运动分量。这首先为李四光(1962)所提 出的压扭性及张扭性双重力学性质的概念所阐明, 之后为英国地质学家Harland(1971)所引用,并 应用于板块构造,建立了转换一挤压型和转换一 拉伸型构造。近年来这也被美国地质学家应用于 加利福尼亚的构造研究及油气勘探中(Sylvester, 1976)。 • 此外也应该从重力来考虑,由于重力作用和岩石 圈冷却,地壳缓慢下降,逐渐形成沉积盆地。
表5-1 Bally和Snelson(1980)的盆地分类
• 1.位于刚性岩石圈之上且与巨型地缝合带的形成无关的 盆地。 • (1)与大洋地壳形成有关的盆地。 • ①裂谷。 • ②与大洋转换断层有关的盆地。 • ③深海平原。 • ④横跨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大西洋型被动边缘(陆缘、 陆坡和高地)。 • a.覆于早期裂谷系上。 • b.覆于早期的转换断层上。 • c.覆于早期的(3.(2)①)和(3.(2)②)型的弧后盆 地之上。 • (2)位于前中生代的大陆岩石圈之上的盆地。 • ①克拉通盆地。 • a.位于早先的裂谷地堑之上的盆地。 • b.位于以前形成的(3.(2) ①)弧后盆地之上的盆地。
• 2.位于与挤压型巨型地缝合带的形成有关的刚性 岩石圈之上的近地缝合带盆地。 • (1)位于靠近B型俯冲边缘的大洋地壳上的深海 沟或海槽。 • (2)前渊①具有埋藏地堑的对冲断层,块断运动不强烈或 根本没有。 • ②断块作用为主。 • (3)中国型盆地,伴有挤压巨型地缝合有关的远 源断块作用,但与A型俯冲边缘无关。
• 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的长期沉降区,它的 位置和驱动机制与不连续的、相对刚性的 板块的运动以及与下伏地幔的热对流系统 密切相关,同时这些板块还代表地球冷却 的热动力学边界,地球外壳由一些较薄的 刚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处于相互运动状 态,由此产生可以传播相当远直到板块内 部的板块边界力。因此,沉积盆地处在由 于板块运动产生的应力环境中,此外,板 块位于不断进行着缓慢热对流的地幔之上, 因此盆地基底的岩石圈还受差异热力作用。
地球内部由若干组份带和流变带组成。主 要组分带的分界是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之间。 地壳由密度较低的岩石组成,上有沉积岩覆盖。 力学和流变学的分带不一定与组分带一致,主 要流变带的分界在岩石圈和下伏的软流图之间。
• 岩石圈有足够的刚度以构成比较连续的板块,其 底部以等温(约1330℃)为特征,通常称为热岩石 圈,它的上部(厚约50km)可以在长时期内储存弹 性应力,因而称为弹性岩石圈。从大陆岩石圈的 强度与深度的关系来看,地壳的下部存在一个塑 性软弱带,它将脆性的地壳上部与地幔分隔开, 类似果酱三明治结构。然而,大洋岩石圈不存在 该塑性软弱带,它的强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直到上地幔中的脆性一塑性过渡带(图5—1)。
• 3.缝合带盆地,位于挤压巨型地缝合带上,且大部分包 含在地缝合带之内。 • (1)与B型俯冲带伴生。 • ①弧前盆地。 • ②环太平洋弧后盆地。 • a.弧后盆地,底板为大洋地壳,并与B型俯冲伴生(狭义 的边缘海)。 • b.弧后盆地,基底为大陆型或过渡型过壳,与B型俯冲伴 生。 • (2)弧后盆地,与大陆碰撞伴生,位于A型俯冲弧的凹 侧。 • ①位于大陆地壳上,或为潘尼亚型盆地。 • ②位于过渡和大洋地壳上或为西地中海型盆地。 • (3)与地缝合带巨型剪切系统有关的盆地。 • ①大盆地(Great Basin)型盆地 • ②加利福尼亚型盆地。
• 板块的相对运动在其边界产生了变形和地 震活动,并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板块边界: ①离散边界,如作为大洋盆地扩张中心的 大洋中脊;②聚敛边界,与大规模的收缩 作用有关,如大陆碰撞带;③稳定边界, 以走向滑移形变为特点。沉积盆地分类的 主要依据岩石圈的基底类型(即:大陆型、 海洋型、过渡型):盆地与板块边界的相对 位置关系(克拉通内、板块边缘):离盆地最 近的板块边缘类型(离散型、聚敛型、转换 型)。广泛采用的Bally和Snelson(1980)的 分类方法将盆地分为三大类(表5—1):
• 在研究工作的初期,我们可以根据盆地边界断裂 及构造带性质,当某一种分量为主时,分类为某 一类型盆地。如张性盆地的边界断层常以正断层 或生长断层为主,盆地边界较直或呈锯齿状。压 性盆地边界常以逆断层或冲断褶皱带为主,边界 呈花彩弧状。扭性盆地的发育发展常受平移断层 或剪切带的影响,边缘平直。随着研究工作的进 一步深入,可以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及遥感的透视 信息,了解盆地构造细节及盆地内构造性质的变 化,以便对隐伏构造的样式进行推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