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

合集下载

浅析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浅析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浅析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摘要:随着淡水资源日益紧缺,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机污染物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已成为当前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保护的焦点问题。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进入自然环境,这些有机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流入渗到地下水环境中,对地下水系统造成污染。

地下水是人类的主要饮用水来源之一,水中的有机污染直接或间接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研究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迁移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迁移与转化一、我国地下水污染源和污染物状况1.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表现1.1有机化合物(如合成染料,油类及有机农药)出现于地下水。

1.2极其微量的毒性金属元素(如汞、铬、铅、砷及其他放射性元素)出现于地下水中。

1.3各种细菌,病毒大量繁殖于地下水。

地下水硬度,矿化度,酸度和某些单项离子超过使用标准。

[1]2、我国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特点及危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物污染日趋严重,且具有种类多、含量低、危害大、治理难等特点。

在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有三氯甲烷、PCE、TCE 等[2]。

许多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且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难以通过自然降解过程去除,可能长期存在并累积,有机污染物对我国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

3、地下水污染物的研究现状近年,国内外学者在地下水溶质迁移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对污染物迁移的弥散系数提出了与时空相关的表达式;大量的试验研究使得迁移方程中的衰减、离子交换、生物、化学反应的系数考虑更全,取值更合理,并考虑了污染物的固相和液相浓度的相互转化关系,吸附条件则由平衡等温模式发展到考虑非平衡吸附模式【3】。

二、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1、迁移与转化概念分析所谓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分配、溶解、挥发、吸附等物理过程,其间,污染物的结构不发生变化;所谓转化,即有机物的光降解、水解、氧化还原和生物降解、富集等生物化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污染物的结构发生变化。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三节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三节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
2005吉林石化苯爆炸
硝基苯
松花江
背景介绍:
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 苯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 损失6908万元。

事故形成的硝基苯污染带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引发松 花江水污染,在国内历时42天,12月25日进入俄罗斯。

水污染导致下游哈尔滨市供水中断,瓶装饮用水迅速脱 销,全市浴池、洗车行、美容院紧急封停;部分企业停工; 哈尔滨全市中小学被迫停课。

三线相交处,得到三个pH值IAN、INB、IAB
K K B KW I AN lg N K I NB log K A N
1 K K I AB log B W 2 KA
由此三式可计算KA、KB、KN

水解速率曲线呈U或V型;当KN=0,只出现点IAB
吸附作用 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土壤矿物质对有机物的表面吸附, 或干土壤矿物质对有机物的表面吸附,前者靠范德华力, 后者是化学键力,如氢键、离子偶极键、配位键等。
吸附作用的特征:

Lambert 研究了农药在土壤-水间的分配,认为当土壤 有机质含量在0.5-40% 范围内其分配系数与有机质的含 量成正比 Karickhoff 研究了芳烃和氯代烃在水中沉积物中的吸

着现象,发现当颗粒物大小一致时其分配系数与有机质
的含量成正相关。

Chiou 进一步发现有机物的土壤-水分配系数与溶质在 水中的溶解度成反比(图3-27)
有机物的土壤-水分配系数与溶质溶解度的关系:
吸附等温线并非线性,不同污染物之间的吸附 存在竞争吸附关系,有放热现象。

分配作用
分配理论认为,土壤颗粒(或沉积物)对有机化合 物的吸着主要是溶质的分配过程(溶解),即有机化合 物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 达到分配平衡。

污染物迁移和转化规律研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污染物迁移和转化规律研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污染物迁移和转化规律研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农业、交通等活动产生了大量污染物,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

其中,污染物迁移和转化规律的研究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污染物的定义、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规律以及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污染物的定义污染物是指有害物质或能够危害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物质,主要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等。

它们的来源可以是生产、生活、交通等活动,也可以是自然界中本就存在的物质。

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土和空气污染,其中水污染是最为严重的。

二、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规律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是指污染物经过环境因素的作用而改变其状态和位置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受污染物自身特性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如水、气、土壤等)的影响。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迁移和转化水是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水环境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水流、沉淀和沉积等方式向周围环境扩散。

同时,包括悬浮、溶解等方式使污染物转移。

根据化学反应的性质,污染物也会发生最终处理、降解、微生物氧化、光化学反应等变化以实现转化。

2. 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物迁移和转化土壤是自然环境中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重要载体。

污染物首先通过雨水等渗入土壤,然后通过土壤孔隙和土壤结构向周围的空气或水中扩散。

在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受到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污染物会通过吸附、分解等过程来实现转化。

3. 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迁移和转化大气是污染物中转的环境之一。

污染物通过气流和降水等途径进入大气环境,进而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实现迁移和转化。

在大气环境中,光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等化学反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不仅对环境自身造成了不利影响,还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危害。

污染物进入人体,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呼吸系统疾病、胃肠疾病等。

此外,污染物还会对环境中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环境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环境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环境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对环境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定义、研究方法、机制探讨、重点污染物案例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探讨更深入的问题,并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一、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定义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是指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在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化学反应后,与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植物)发生相互作用而发生形态及数量上的变化,并在环境介质之间发生迁移输送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研究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制可采取实验室检测、田间实测和数值模拟三种方法。

实验室检测方法可通过模拟环境中温度、湿度、压力等实际情况来探究不同情况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田间实测可以直观观测环境中的污染物变化情况和检测不同介质的污染物含量;数值模拟则能够精准地预测不同介质中污染物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三、机制探讨1. 大气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其中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与空气中水汽反应生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导致酸雨的产生;挥发性有机物则通过光解作用,进一步转化为臭氧和其他污染物。

此外,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还可通过在大气中的长距离输运,进入环境中的水和土壤等介质,形成二次污染。

2. 土壤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土壤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重金属通常由于生产、排放、垃圾填埋等人类活动而进入土壤环境。

土壤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则主要是由生活垃圾填埋等人类活动产生。

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将有机污染物降解或转化成无毒或低毒的物质,而重金属则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表面吸附、沉淀等方式实现迁移与转化的过程。

3. 水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水环境中的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细菌、病毒等。

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主要是由于水中微生物的生物降解、水中氧气的含量、水流的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第三节讲解

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第三节讲解

例:某有机分子量为192,溶解在含有悬浮物的水体中, 若悬浮物种85%为细颗粒,有机碳含量为5%,其余 粗颗粒有机碳含量为1%,已知该有机物在水中溶解 度为0.05mg/L,那么其分配系数(Kp)如何计算?
lgKow=5.00-0.670×lg(0.05×103/192 ) Kow=2.46×105 由公式Koc=0.63Kow Koc=0.63×2.46×105=1.55×105 由公式Kp= Koc[ 0.2(1-f) Xocs + f Xocf ] Kp =1.55×105 [ 0.2(1-0.85) ×0.01 + 0.85×0.05 ] Kp =6.63×103
解;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芳基磺酸盐LAS,含磷,泡沫减少,可生物降解) 有机农药(有机氯农药DDT、六六六等毒性大,难分解,
禁用,有机磷农药含杀虫剂与除草剂,毒性大,难降解)
取代苯类化合物(苯环上的氢被硝基、胺基取代后生成的芳 香族卤化物,主要来自染料、炸药、电器、塑料、制药、 合成橡胶等工业)。
六、水体的污染小结
四、光解作用
光解作用是有机污染物真正的分解过程,因为它不可逆 的改变了反应分子,强烈的影响水环境中某些污染物 的归趋。
光解过程可分为三类: 1、直接光解: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了光能而进行分解反
应。
2、敏化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被阳光激发后,又 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
3、氧化反应:天然物质被辐照而产生自由基获纯态氧等 中间体,这些中间体又与化合物作用而生成转化的产 物。
许多有机毒物可以像天然有机化合物那样作为 微生物的生长基质。只要用这些有毒物质作为 微生物培养的唯一碳源便可鉴定是否属于生长 代谢。在这种代谢过程中微生物对这些有毒物 质可以进行较彻底的降解或矿化,因而是解毒 生长基质。

大气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大气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大气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大气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它们广泛存在于空气中,随着大气运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这些有机污染物不仅会迁移到不同的地区,还会发生一系列的转化过程。

了解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监控和治理措施至关重要。

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人类活动,如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和农药使用。

这些有机化合物在大气中经历着几个重要的迁移方式:对流、扩散和沉降。

对流是大气中垂直气流的运动,它可将污染物快速地向高空迁移。

扩散是由于分子之间的碰撞而引起的无序运动,使得污染物在水平方向上扩散。

沉降是指污染物通过重力作用从大气中下降到地面。

然而,大气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并不是永远存在于原始形式。

它们会发生一系列的转化,包括氧化、光解和降解等。

氧化是指污染物与大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一种典型的氧化反应是光化学反应,即污染物在光的照射下与氧气和臭氧发生反应。

光解是指在光照下,有机污染物发生断裂,形成更简单的化合物。

降解是指有机污染物分子逐渐断裂,最终转化为非有机化合物。

近年来,对于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表明,大气运动是有机污染物迁移的主要驱动力。

例如,在季风影响下,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并通过降雨等形式沉降到地面。

同时,大气中的光照和氧气含量也对有机污染物的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照可以促使有机污染物发生光解反应,而氧气的存在则会引发氧化反应。

然而,尽管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已被广泛研究,但仍存在许多挑战。

例如,有机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路径仍然不够清楚。

此外,有机污染物的转化速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和气候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系统地探索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制,以便更好地制定监控和治理策略。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不仅会迁移到不同的地区,还会发生一系列的转化。

了解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监控和治理措施至关重要。

土壤有机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制

土壤有机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制

土壤有机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制土壤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类活动而引起的,通过排放、溢漏等途径进入土壤中的有机化学物质。

这些污染物会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可能进一步迁移到地下水或其他环境介质中,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了解土壤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对于土壤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溶解态和非溶解态两个方面来探讨土壤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

一、溶解态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溶解态有机污染物主要以水溶解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它们的迁移与转化过程包括扩散、吸附、解吸、降解等环境过程。

具体来说:1. 扩散:溶解态有机污染物会在土壤水分的作用下发生扩散作用。

这是因为土壤孔隙中的水分分子与污染物分子之间存在着弱的相互作用力,导致有机污染物以扩散方式向周围环境迁移。

2. 吸附:当溶解态有机污染物与土壤颗粒表面发生作用时,会发生吸附现象。

这是由于土壤颗粒表面存在着一定的吸附位点,可以吸附溶解态有机污染物分子。

吸附是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过程中的重要阻碍因素。

3. 解吸: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吸附后,有可能再次进入土壤水相中。

这是因为有机污染物与土壤颗粒之间的吸附作用是可逆的,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些污染物可能会解吸,重新进入土壤水相。

4. 降解:溶解态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还容易发生降解作用。

这是由于土壤中存在着一系列微生物、酶和其他催化剂,它们可以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为无害物质。

二、非溶解态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非溶解态有机污染物是指存在于土壤固相中的化学物质,如溶解态有机物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形成的复合物。

其迁移与转化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流作用:非溶解态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可以通过水流作用进行。

当土壤水分流动时,这些复合物可能会随着水的流动而迁移。

2. 土壤颗粒的碎化与运移:非溶解态有机污染物与土壤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土壤颗粒大小、形态以及土壤水分等因素的影响。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ppt46张)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ppt46张)
能成为生长基质的有毒物质,能快速的被微生物 降解,对环境的威胁较小。 对于生长代谢过程,微生物群落对有毒物质一般 需要较长的适用期(2-50天)


生长代谢过程中的转化速率方程--Mond模型

Monod方程用来描述当化合物作为唯一碳源时的降解速率
E(酶)+S(底物)
ES
E+P(产物)
dB dc B c 1 1K s 1 R Y max dt dt K c R B c s max max

半衰期与有机物属性、温度、 pH有关,与有机物 初始浓度无关.
水解速率与pH的关系

Mabey等把水解速率归纳为
◎酸性催化过程 ◎碱性催化过程 ◎中性催化过程

水解速率为三个催化过反应速度的和:
d[RX] K [RX] h dt K K [H ] K K [OH ] K [H ] K K K /[H ] h A N B A N BW
①分配作用

②吸附作用

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
2. 标化分配系数

有机物在沉积物与水之间的分配
Kp cs cw cT cscp cw cw( 1Kpcp) cw cT ( 1Kpcp)
Kp —分配系数(与沉积物中有机质浓度有关) cT —总有机物浓度(μg/L) cs —沉积物中有机物浓度(μg/kg) cw —溶解在溶液中的有机物浓度(μg/L) cp —沉积物浓度(kg/L)
KA、KB、KN的计算

在lg Kh—pH图中,三个交点相对应于三个pH值
IAN-酸性催化与中性催化直线的交点的pH值 IAB-酸性催化与碱性催化直线的交点的pH值 INB-中性催化与碱性催化直线的交点的pH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概述 二、分配作用 三、挥发作用 四、水解作用 五、光解作用 六、生物降解作用
一、概述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两大类:
1.需氧有机物(耗氧有机物):
危害:对水生生物无直接毒害,但是降解耗氧,引起水 体缺氧,水质恶化;
使得氧化还原条件改变,增加一些重金属溶解和毒性 增强,特别在河口地段,好氧有机污染物的大量增加, 导致水体E急剧下降,Fe2+、Mn2+、Cr3+等释放出来;
C t KV (C p / KH ) / Z KV '(C p / KH ) C 溶解相中有机污染物浓度; KV 挥发速率常数; KV ' 单位时间混合水体的挥发速率常数; Z 水体的混合深度; p 在所研究的水体上面,有机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分压; KH 亨利定律常数; 在许多情况下,有机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分压为零,则可得: C t KV 'C
2.直接光解 (1)水环境中光的吸收作用
光吸收 光通过介质后,出射光
强小于入射光强的现象
太阳光通过大气时,有 一部分散射,因而使水 体表面接受的光线除一 部分是直射光外,还有 一部分是散射光,在近 紫外区,散射光要占到 50%以上。
五.光解作用
入射
光程:可以定义为一束光 在水平大气层或水体中所 通过的距离。
1g Kow = 5.00-0.670 1g (0.05×103/192) = 5.39 则 Kow = 2.46×105
Koc = 0.63×2.46×105 =1.55×105 Kp = 1.55×105[0.2(1-0.85) (0.01)+0.85×0.05]
= 6.63×103
3.生物浓缩因子(BCF) 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为生物浓 缩因子,用BCF(Bioconcentration factor)或KB表示。
K p a / w
标化的分配系数(Koc) 为了在类型各异、组分复杂的沉积物中找到可比性。
K oc K p / oc
oc 沉积物中有机碳的质量 分数
K oc

Kp
[0.2(1 f )osc


f
f oc
]
考虑颗粒物粒径的影响
f 细颗粒的质量分数 (d 50m)
T 单位溶液体积内颗粒物 上和水中有机毒物质量 的总和, g / L a 有机毒物在颗粒物上的 质量分数, g / kg p 单位溶液体积中颗粒物 的质量, kg / L
w 有机毒物在水中的平衡 质量浓度, g / L
水中有机毒物的平衡浓度
w

T Kpp
1
T a p w
RH = KH[C] = {KA[H+] + KN + KB[OH-]}[C] 式中:KA、KB、KN—分别为酸性催化、碱性催化和中性过程的 二级反应水解速率常数;
KH-在某一pH值下准一级反应水解速率常数,又可写为: KH = KA[H+] + KN + KBKw / [H+]
式中:Kw—水的离子积常数;KA、KB和KN可从实验求得。
五.光解作用
照射到水体的光既有直接辐射,又有散射辐射,如果水 体深度为D,则单位体积的平均光吸收速率(Iα λ)为:
I a

Id (1 10 ld ) I s (1 10 ls ) D
Idλ---太阳直接辐射光的光强; Isλ ---太阳散射辐射光的光强; ld---太阳直接辐射光的光程; ls---太阳散射光的光程;
即存在范德华力或氢键、配位键、键等。其吸附等温线是 非线性,并存在着竞争吸附。
2.标化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Kp)
K p a / w
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与水之间的分配,往 往可用分配系数(Kp)表示:
a, w 分别为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中
和水中的平衡质量分数(浓度)
引入(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T a p w
五.光解作用
由于水中污染物P的存在,可以使光吸收系数变为:
Ec
E λ ------ 污染物摩尔消光系数; c ------ 污染物浓度
污染物所吸收光的比率(fraction)是:
反射 ZZ
h
如果规定大气层的 厚度为h,水体的深度 为D,则太阳光的直接 辐射在大气中的光程为:
hsecz 正割
在水体中的光程为:D sec
n sin z
sin
θ
D
折射
n sinz
s in
正弦
n表示折射率( 入射角和折射角)
五.光解作用
单位时间内光的吸收量Iλ可以根据Lambert(朗伯) 定律计算。即:
厄运从此降临,从1977年开始,当地居民怪病不断,孕妇流 产、儿童夭折、婴儿畸形等频频发生。1987年,该区地面渗 出一种黑色毒液,经监测,其中含有氯仿、三氯酚、二溴甲 烷等多种毒物,对当地的空气、水环境等构成严重危害。后 来胡克公司和当地政府赔偿30多亿美元的健康损失费。
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主要取决于有机污 染物本身的性质以及水体的环境条件。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 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生 物降解作用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表面上看是一种分配机制。
三、挥发作用
挥发作用是有机物从溶解态转入气相的一种重要迁移过程。
1. 挥发速率
c
/
t


K
' V
c
K
' V
KV
/Z
c 溶解相中有机毒物的浓度
KV‘ -单位时间混合水体的 挥发速率常数
KV 挥发速率常数 Z 水体的混合深度
三、挥发作用
2. 对于有机毒物挥发速率的预测
KH’ = 0.12×2.4×104×99/5 500×293 = 0.18
四、水解反应
水解作用是有机化合物与水之间最重要的作用。在反应 中,化合物的官能团X-和水中的OH-发生交换,整个反应可 表示为:
RX+H 2O
2-溴丁烷
CH3-CH2-CH-CH3 Br
H2O
ROH+HX
2-丁醇
CH3-CH2-CH-CH3 + Br- + H+ OH
]
KT 水解速率常数。
这里,KT代表水解速率常数,它实际上是某pH条件下的准 一级水解反应速率常数.
只要温度、pH值等反应条件不变,可推出半衰期:
t1/2 = 0.693 / KH 实验表明,水解速率与pH有关。Mabey(梅贝)等把水解 速率归纳为由酸性或碱性催化的和中性的过程,因而水解速 率可表示为:
式中: Sw—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mg / L; M-有机物的分子量。
上述研究成果可适用于大小8个数量级的溶解度和6个数量级的辛醇—水分配系 数。图3-28
例如,某有机物分子量为192,溶解在含有悬浮物的水体中, 若悬浮物中85%为细颗粒,有机碳含量为5%,其余粗颗粒有 机碳含量为1%,已知该有机物在水中溶解度为0.05 mg / L, 那么,其分配系数(Kp)就可根据方程式计算出:
Sw—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mg/L。
(4)将KH转换为无量纲形式,此时亨利定律常数则为:
KH
'
0.12 pS M W SW T
例如二氯乙烷的蒸汽压为2.4×104pa,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
为5500mg / L,可分别计算出亨利定律常数KH或KH’:
KH = 2.4×104×99/5 500 = 432Pa·m3/mol
三、挥发作用
挥发性物质在气相和溶解相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关键是亨利 定律决定的:
亨利定律 描述污染物在气相与水相之间的分配行为。
当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接近1,以致所有溶质的浓度都 非常低的溶液称之为理想化溶液(或理想稀溶液)。
亨利定律:理想化稀溶液上面溶质的蒸气压与该溶质在溶 液中的摩尔分数成正比。(在恒温和平衡状态下,一种气体在 液体里的浓度和该气体的平衡压力成正比。)
第三节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二.分配作用
1.分配理论 分配系数 物质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比值。
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吸着的主要机理
(相似相溶)
I 分配作用 即在水溶液中,土壤有机质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作用,而
且在溶质的整个溶解范围内,吸附等温线都是线性的,与
表面吸附位无关,只与溶解度相关。
Ii 吸附作用即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土壤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
(2)则根据上述方程
KH P nRT /V RT
KH ' C
C
可以得到:
KH’=KH/(RT)=KH/(8.314T)
式中:T—水的绝对温度,K;R—气体常数。
(3)对于微溶化合物(摩尔分数≤0.02),亨利定律常数的估 算公式为:
KH = psMw/Sw
式中:ps—纯化合物饱和蒸汽压,Pa;Mw—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g/mol;
如果考虑到吸附作用的影响,则水解速率常数(KH)可写为:

KH=[KN+a w(KA[H+]+KB[OH-])
式中:KN—中性水解速率常数,s=1;
a w—有机化合物溶解态的分数;
KA—酸性催化水解速率常数,L/(mol·s);
KB—碱性催化水解速率常数,L/(mol·s)。
五.光解作用 1.光解过程的分类
I I0 (1 10 l )
αλ ---吸收系数
朗伯定律:光被透明 介质吸收的比例与入 射光的强度无关;在 光程上每等厚层介质 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l---光程 (pathlength of the ligh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