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纪念馆观后感

合集下载

参观唐山抗震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唐山抗震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唐山抗震纪念馆心得体会唐山抗震纪念馆是一座博物馆,致力于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受害者和展示抗震救灾的历史。

最近我有机会参观了这个博物馆,深受触动和感悟。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体会。

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给唐山和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唐山抗震纪念馆以其独特的展览和纪念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这场地震的惨状和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英勇壮举。

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沉重的碑石,上面刻着记载唐山大地震发生时间、震中和死亡人数的文字。

这块碑石就像一个沉甸甸的证据,提醒我们这场灾难的真实性和严重性。

我被震撼了,意识到千万人离开这个世界,无论是生命还是家庭,都被毁灭。

在展览中,我看到了唐山大地震的照片和实物。

这一切都令我难以置信。

高楼倒塌、房屋成为废墟、人们被掩埋在废墟下……那可怕的画面一次又一次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我不禁感叹地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一场灾难啊!这些照片和实物都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地震带来的恐怖和痛苦。

不过,我也看到了一些鼓舞人心的故事和展品。

唐山地震中有很多人表现出了伟大的勇气和无私的精神。

他们冲进废墟中,抢救被埋的人们。

他们即便身受重伤,也坚持救援工作,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许多生还者和志愿者们的事迹都被展示出来,他们的英勇行为给了人们希望和力量。

这些故事令我深深地感动,也对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团结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

参观唐山抗震纪念馆使我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重要性。

自然灾害随时可能降临,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天,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

灾难发生时,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互助、合作和坚强的意志都是至关重要的。

此次参观还唤起了我对城市建设和防灾工作的思考。

唐山地震教训我们,城市的建设应该更加注重抗震安全。

高楼大厦的建设必须符合抗震标准,政府应加强监管。

另外,防灾救灾工作也需全面加强。

公众需要掌握基本的灾害知识和应急技能,政府应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援资源和服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减轻灾难的损失。

唐山地震博物馆的观后感

唐山地震博物馆的观后感

唐山地震博物馆的观后感去了趟唐山地震博物馆,那感觉就像坐了趟时光穿梭机,直接回到了1976年那个可怕的时刻。

一进博物馆,气氛就有点沉重。

墙上那些老照片,就像一双双眼睛,在诉说着当年的惨状。

你能看到地震前唐山的热闹繁华,大街小巷都充满着生机,人们过着平常又幸福的小日子。

可紧接着,画面一转,地震后的景象那真是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到处都是废墟,房子像被一个超级大力士捏碎的玩具一样,歪七扭八的。

那些残垣断壁,就像在无声地哭泣,我仿佛能听到当年的人们在废墟下绝望的呼喊声。

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实物展示,那些被地震扭曲的钢铁、破碎的生活用品,每一件都像是从历史的伤口里挖出来的。

我看到一块压得变形的门板,上面还有当年人们为了求生留下的抓痕,看着那些抓痕,我的手都不自觉地握成了拳头,心里想着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无助啊。

不过呢,这个博物馆可不光是让人伤心难过的。

在后面的展区,就像一道光照进了黑暗里。

它展示了唐山人民灾后重建的故事。

哇塞,唐山人民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坚强!大家互相帮助,从一片废墟里重新建起了一座更漂亮、更现代化的城市。

看着那些现在唐山的新照片,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宽敞整洁,我都有点不敢相信这就是曾经被地震几乎摧毁的地方。

还有那些在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真是让我特别感动。

那些救援人员,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人。

有个故事是讲一位解放军叔叔,连续几天几夜都在废墟里扒人,手都磨破了,还在坚持。

这就是人性的光辉啊,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从博物馆出来,我就一直在想,生命有时候真的很脆弱,就像风中的蜡烛,一场地震就能让那么多美好的东西瞬间消失。

但是呢,人的力量又是无穷的。

就像唐山,从废墟中重生,而且变得更强大。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跟唐山人民经历的大地震比起来,那可能都不算啥了。

所以啊,不管遇到啥难事,咱都得像唐山人一样,咬咬牙,挺过去,说不定就能迎来新的开始呢。

这次参观,就像给我上了一堂特别生动的课,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对人类的坚韧有了更深的认识。

参观唐山抗震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唐山抗震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唐山抗震纪念馆心得体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历史的坐标。

唐山大地震,便是这样一个令人痛心而又充满力量的记忆节点。

当我走进唐山抗震纪念馆,仿佛穿越时光,亲身经历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踏入纪念馆的那一刻,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

眼前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那场灾难的惨烈。

墙壁上的照片中,倒塌的房屋、扭曲的铁轨、破碎的道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力量。

那些废墟中的场景,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人们在瞬间失去家园、亲人和希望的痛苦与绝望。

然而,在这无尽的悲痛之中,我也看到了人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

在展览中,有许多关于救援和重建的记录。

那些勇敢的救援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在废墟中寻找着生命的迹象;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唐山,给予了受灾群众生存的希望和重建的信心。

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精神。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纪念馆中展示的一些受灾群众的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地震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但他并没有被痛苦击倒,而是坚强地活了下来,用自己的双手参与到重建家园的工作中;还有一个小女孩,被埋在废墟下数天,最终被成功救出,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用自己的医术拯救着更多的生命。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让我深刻地理解到,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怀揣着希望,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唐山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场灾难,更是一次对人类的考验,是一堂关于生命、勇气和团结的深刻课程。

它让我们明白,生命是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强。

在大自然的面前,我们或许渺小无力,但我们的精神力量却可以无比强大。

同时,唐山的重建历程也让我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安全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重建过程中,唐山充分考虑了抗震设防的要求,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规划理念,使得新唐山成为了一座更加安全、宜居的城市。

唐山地震博物馆观后感语言

唐山地震博物馆观后感语言

唐山地震博物馆观后感语言篇一唐山地震博物馆观后感说起唐山,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场可怕的大地震。

我最近去参观了唐山地震博物馆,感触那叫一个深呐!一走进博物馆,那种沉重的氛围就扑面而来。

也许你会说,不就是些图片和展品嘛,能有啥感觉?嘿,你还真别说,当你真正身处其中,看着那些黑白的照片、残破的物件,心里就像被压了一块大石头。

我看着那些展示的废墟场景,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就浮现出当年人们惊恐的表情和绝望的呼喊。

可能有人觉得我太夸张了,可你想想,一瞬间,房屋倒塌,亲人离散,这得多惨啊!我觉得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可怕的时刻,心都跟着揪起来了。

不过,博物馆里也不仅仅只有悲伤和痛苦。

那些抗震救灾的画面,又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也许这就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的团结吧!看着那些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幸存者的故事,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在那样的灾难中,能有他们那么坚强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参观完这个博物馆,我心里五味杂陈。

一方面为那场灾难感到痛心,另一方面又为人们的坚强和团结而感动。

这一趟参观,真的让我明白了很多,生命是如此脆弱,又如此顽强。

这一路的参观,真好!篇二唐山地震博物馆观后感嘿,朋友们!我刚从唐山地震博物馆出来,心里头那叫一个翻腾啊!一进那博物馆的大门,我就感觉自己好像掉进了一个时间的漩涡,一下子被拉回到了 1976 年那场天崩地裂的灾难当中。

你能想象吗?满墙的照片,那一张张惊恐的脸,那一片片倒塌的房屋,真的是惨不忍睹。

我就在想啊,这地震咋就这么无情呢?说翻脸就翻脸,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不过,看着那些救援人员拼命救人的场景,我又觉得心里头暖暖的。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患难见真情”吧!他们可真是拼了命地在救人,那种劲头,我觉得比超人都厉害!博物馆里有一个模拟的地震场景,我走进去的时候,那地晃得我都站不稳。

我就在想,当年真正经历地震的人们,得有多害怕啊!我看到一个小女孩的遗物,她那小小的书包,还没来得及打开,生命就戛然而止了。

游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作文

游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作文

游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作文篇一《走进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去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之前,我心里就跟揣了只小兔子似的,既好奇又有些恐惧,毕竟那里是记录着一场巨大灾难的地方。

一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长长的纪念墙。

墙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就像一群沉默的士兵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我凑近了仔细看,那些名字仿佛都有了生命。

我看到有一个名字叫“李二丫”,我就忍不住想,这估计是个很勤劳朴实的姑娘呢,在地震前她或许正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可惜呀,一场地震就夺走了一切。

我伸出手轻轻抚摸着这些名字刻痕,就感觉摸到了历史的伤痛。

再往前走,就是大片的地震遗址。

那些倒塌的房屋,错乱的砖瓦,破败的景象,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可怕的时刻。

我走进一间倒塌得只剩半边的屋子,屋子里的东西东倒西歪的,一张破旧的床歪在一边,被子还半搭在床沿上。

我猜想着地震发生的时候,睡在这床上的人该有多惊慌啊。

我脚底下是碎成几块的地砖,上面还留着一些当年的灰尘。

我不小心踢到了一块小砖头,“哐啷”一声,在这寂静的遗址里格外响亮。

我吓了一跳,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那时候地震的突然与猛烈。

仿佛能看到房屋在摇晃,人们在尖叫奔逃。

虽然周围没人说话,但我却感觉耳边充斥着当年的呼喊声、哭声和求救声。

这个公园虽然充满了悲伤,但也在默默地告诉着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篇二《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之旅中的触动》来到唐山地震遗址公园,我就像是一个探秘者,想要去揭开那段被岁月尘封的惨烈记忆。

刚踏入公园没多远,就到了一个很大的广场。

广场上有一些雕塑,那些雕塑刻画的人物表情十分生动。

有一个母亲紧紧抱着孩子的雕塑,母亲的眼神里满是恐惧和担忧,孩子紧紧缩在母亲的怀里。

我站在那儿盯着看了好久,脑海里就开始想象在地震发生的瞬间,这位母亲是怎样用尽自己的力气保护孩子的。

我觉得这个雕塑真的很伟大,就像一个无声的纪录片。

继续往里走,我发现了一棵歪着身子的大树。

这棵树很奇怪,树干半斜着,但是还有些枝丫顽强地冒出新绿。

走进唐山地震遗址观后感

走进唐山地震遗址观后感

走进唐山地震遗址观后感
走进唐山地震遗址,那一瞬间,感觉时间都凝固了,只剩下沉重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一进去,看到那些歪歪斜斜的建筑残骸,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肆意摆弄过的玩具,可这不是玩具,这是曾经承载着无数人生活、梦想和希望的家园啊。

我站在那儿,脑袋里就开始想象当时那场可怕的灾难来临的场景。

大地疯狂地摇晃,房屋就像纸糊的一样纷纷倒下,人们在黑暗和恐惧中呼喊、挣扎,那得多绝望啊。

那些断裂的水泥柱,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惨烈。

它们横七竖八地躺着,有的半截插在地里,有的还连着一点摇摇欲坠的楼板。

我都不敢大声喘气,生怕惊扰了这片寂静中的伤痛记忆。

我当时就想,在大自然的愤怒面前,人类可真渺小,就像蝼蚁一样。

不过呢,在遗址里走着走着,我也感受到了一种力量。

那是一种从废墟中重生的力量。

你想啊,这么大的灾难都经历了,唐山现在又重新发展起来了,这得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

就像凤凰涅槃一样,从这一堆废墟里重新站起来,而且还站得那么稳,发展得那么好。

这让我觉得,不管遇到啥困难,只要人还在,希望就在。

就像这些遗址,虽然它们是灾难的见证,但也是一种激励,激励着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安稳,也要勇敢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在离开的时候,我又回头看了一眼那片遗址。

心里默默地对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人说:“你们放心吧,这个地方已经重新充满生机了,你们也会永远被铭记的。

”这次参观,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又沉重的课,让我知道了生命的脆弱,也让我看到了人类的坚强和不屈。

游唐山抗震纪念馆有感

游唐山抗震纪念馆有感

游唐山抗震纪念馆有感第一篇:游唐山抗震纪念馆有感游唐山抗震纪念馆有感在未上大学之前在书本上常看到关于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只看到过很少的几幅插图,场面惨烈,但也听说震后的唐山建设很好,经济发达。

终于有幸来唐山上大学,一睹唐山的风采。

大一的时候在学校组织下游览了唐山抗震纪念馆那是去年的时候去的,大致忘了里面的布置情况,但那种感觉却记忆犹新——震撼,心痛,却又欣喜,振奋。

震撼心痛的是我看到了关于更多的记录地震的场面,又了解了当时的真实概况。

中国新华通讯社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向全世界播发了以下消息: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7月28日3时42分发生强烈地震。

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为7.5级…,中国在几天后再次公布了经过核定的地震震级:里氏7.8级。

唐山,一座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已经在一场没有预报的特大地震中夷成废墟。

中国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书,公布了以下数字:死亡242769人,重伤164851人,轻伤544000人。

我也看过冯小刚拍摄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但我觉得再怎么拍也拍不出当时的真实悲惨场景。

欣喜振奋的是唐山人民在震后没有被吓到,而是在这个近乎成为原始时代的废墟上团结一心进行了灾后重建工作。

唐山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将悲痛化为力量,“白天搞生产,晚上建家园”,终于在1986年唐山大地震10周年的时候,市区有98%的居民搬进了新房,1988年10月则全部迁入新居”。

伟大的唐山人用10年建了一城,1986年7月28日,1万多名唐山各界人士聚集在纪念碑广场举行唐山抗震10周年纪念大会,“正式宣告唐山重建基本结束”。

而在1990年11月,唐山市政府因为震后重建工作而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这一奖项的获得给了唐山人民灾后重建工作的充分肯定。

“唐山精神”因此也伴随着唐山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形成了。

然而这一系列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唐山人的勤劳与智慧,更是与党的正确领导是密不可分的。

唐山地震博物馆的观后感

唐山地震博物馆的观后感

唐山地震博物馆的观后感走进唐山地震博物馆,就像走进了一段沉甸甸却又充满力量的历史。

一进门,那种压抑的感觉就扑面而来。

墙上的照片、展柜里的遗物,每一样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场可怕的灾难。

看着那些震前的城市照片,熙熙攘攘的街道、热闹的市场、幸福的家庭合影,再对比震后的一片废墟,残垣断壁中夹杂着各种破碎的生活用品,心里就像被重重捶了一下。

这哪还是那个充满生机的唐山啊,简直就是人间炼狱。

我看到一块被扭曲得不成样子的钢筋,就那么静静地躺在那里。

我在想,这钢筋在地震强大的力量面前都如此脆弱,那当时在建筑物里的人们该是多么绝望啊。

还有那些孩子们用过的文具,课本被泥土和灰尘弄得脏兮兮的,也许它们的小主人曾经满心欢喜地背着书包去学校,可一场地震就改变了一切。

这些东西就像一把把小钩子,钩住了我的心,让我忍不住眼眶发红。

不过呢,这个博物馆可不光只有悲伤。

越往里走,就越能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在涌动。

那些救援的照片和故事,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全国各地赶来的救援队伍,就像超级英雄一样。

他们没日没夜地在废墟里挖掘,手都磨破了,也不停下。

还有那些互相救助的唐山人民,大家虽然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依然紧紧抱在一起,不放弃任何一丝生机。

有一张照片我印象特别深刻,是一位母亲紧紧抱着自己的孩子被救出来的画面。

那位母亲的眼神里有惊恐,但更多的是对孩子的爱和对生的渴望。

这就是母爱的伟大吧,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成为最坚实的避风港。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唐山的重建历程。

从一片废墟到重新崛起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那些新唐山的规划图和建设成果展示,就像在告诉我们:“灾难可打不倒我们,我们只会变得更强大!”看着那些高楼大厦、美丽的公园和热闹的商业街,我真心为唐山人民感到骄傲。

从唐山地震博物馆出来,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画面。

这场地震是一场巨大的悲剧,但从悲剧中走出来的唐山,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

它让我明白,生命虽然脆弱,但人类的精神却无比强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抗震纪念馆是为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唐山的伟大壮举而建立的。

唐山抗震纪念馆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广场,始建于1986年,原名“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1996年进行了改扩建,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2006年纪念唐山地震三十周年之际又进行了大规模的调展改造。

扩建后的纪念馆建筑面积为5380平方米。

纪念馆建筑设计新颖别致,外圆内方,造型独特。

中间方厅耸立,周围圆厦环抱,馆顶呈台阶状自西而东向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中心倾斜。

馆内大厅正中矗立着江泽民总书记为唐山人民的亲笔题词。

馆内共分为两层展厅,中央大厅一、二层贯通。

展览客观反映了1976年那场举世震惊的强烈地震给唐山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惨重损失;讴歌了唐山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以及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顽强精神;展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唐山人民的亲切关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人民无私的援助。

珍贵的历史资料感人肺腑,给人信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直观生动的现实教材。

展厅内实物展柜,展出了被震坏的时钟、当年最早向党中央汇报震情所用的电台、抗震救灾工具以及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的慰问信件、衣服等实物,同时还有防震减灾常识的宣传。

展览运用了场景复原、大型浮雕、艺术造型等等现代化展陈手段,不仅有珍贵的历史图片、电脑合成图、光电地图、程控图等,而且大量运用多媒体景观艺术,如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影视与场景结合等手段,使观者动容,心灵震撼。

为了使唐山抗震纪念馆能够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职能作用,唐山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对其进行调展改造。

调展改造后,在基本保留建馆初期建筑结构、尊重原有“天圆地方”设计思想与建筑风格的同时,对整体建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与扩建,在展馆西侧新加建了办公设备管理区,对馆内空调、消防、监控、电气系统等进行了更新,并新增设了电动扶梯、直升电梯、残疾人坡道等设施,使展馆功能更加科学完备而富有人性化。

2006年调展改造后纪念馆展出主题为《唐山抗震成就展览》一方面以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展现亮点为原则,充分展示震后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英勇的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繁荣美好新唐山所取得的党派成就。

另一方面以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相信科学为原则,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加大了抗震救灾的展出内容,使地震文化资源得以全面整合,展览体系完整而独具唐山特色。

抗震纪念馆现有固定陈列为《唐山成就展览》,展陈面积3500平方米,展线长度620延米,采用图片、实物、景观、多媒体等多种高科技的展出形式,声、光、电相结合,体现了新型展馆的现代化气息。

展览共设置景观模型及艺术品21个,等离子电视6台,电子触摸屏4台,实物展品共3大类50余件套,照片400余张,静态图表12个,光电图表14个,文字版31个。

三组巨幅铜制浮雕展示了唐山的过去、现在、未来;大型地台模型直观地展示了唐山的地形、地貌及行政区划;地震科普电影给观众身临其境感觉的同时又了解了地震科普知识;FLASH动画片用非写实的手法介绍了唐山陶瓷历史、工艺及流程,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

调展后的《唐山抗震成就展览》,包括序和9个部分组成。

分别为:(序)渤海明珠——唐山;(1)百年城市,工业奠基;(2)罕见震灾,举世震惊;(3)抗震救灾,气壮山河;(4)新城崛起,生机盎然;(5)防震减灾,造福人民;(6)蓝色思路,走向世界;(7)经济建设,跨越发展;(8)和谐社会,繁荣文明;(9)展望未来,再创辉煌。

展览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展现亮点和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相信科学的原则,充分展示了震后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英雄的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繁荣美好新唐山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览》展板36块,展线长100米,展览分为两部分,对地震的形成机制、地壳运动,防震减灾的相关法律文件、城市建、构筑物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及城市防震减灾和农村抗震知识、城市社区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社区防震减灾应急实施方案、农村建房的抗震措施、城市和农村建房避免或减轻地震灾难的办法等方面内容进行宣传展示。

唐山抗震纪念馆开馆以来,共接待了国内外各阶层人士350多万人次,年接待观众近20万人。

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80余位,其中有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曾庆红、尉健行、迟浩田、彭真、万里、何鲁丽、赛福鼎·艾则孜、铁木尔·达瓦买提等等。

此外,还接待了联合国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长、欧盟副主席、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美国塞达拉皮兹市、瑞典马尔默市、英国林肯市、日本酒田市等友好城市代表团、古巴妇女代表团、美国共产党代表团、国际轮椅基金会等世界五大洲近百个国家的外宾数万人次。

唐山抗震纪念馆于1995年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将以整洁优美的内外环境、生动详实的展览内容、热情专业的讲解服务,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作用,为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一)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6秒,我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一次7.8级强烈地震。

这次震惊世界的“7.28”大劫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地震灾害,也是迄今400多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

这次地震的震中(北纬118°11′,东经39°38′)就在唐山市区,震源深度11公里,极震区烈度达XI度。

28日晚6点45分,唐山市附近的滦县又发生一次7.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烈度为IX度。

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个时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点42分53.8秒。

仅仅在一秒钟以前,地球的表面似乎还是平静的。

只是在此前一二天,整个唐山市及其附近地区闷热难忍,人们普遍感觉呼吸短促,胸口堵闷,烦噪不安。

27日前半夜唐山市区绝大多数市民被这种异常的燥热从屋内驱赶到街头巷尾。

夜已经很深了,人们才陆续回到房中,可是依然难以入睡。

然而,谁又能知道,一场可怕的灾难正在逼向人们?7月28日凌晨3点多即大震前夕,唐山大地上空,颜色怪异的地光到处闪烁,不时有强大的"信号灯"般的光芒照得大地亮如白昼;3点42分,沉雷般的地声由地下滚滚而来,似风吼雷鸣;42分56秒,地光和地声达到了高潮,随着地面突然卷起的一阵黑色旋风和巨大声响,几道骇人的光亮刺破漆黑的夜空,大地疯狂地颤抖起来。

震惊世界的唐山"7.28"大地震发生了。

这是一场罕见的天灾。

在短短的十几秒内,在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顷刻间被夷为一片废墟。

80%以上正在酣睡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瓦砾之下,造成惨重的伤亡。

整个华北大地在剧烈震颤。

天津市发出一片倒塌房屋的巨响,正在该市访问的澳大利亚前总理惠特拉姆被惊醒了,他所居住的宾馆也出现了可怕的烈缝。

北京地区摇晃不止。

人民英雄纪念碑在颤动,砖木结构的天安门城楼上,粗大的梁柱发出仿佛就要断裂的"嘎嘎"的响声。

在华夏大地,北至黑龙江省满洲里,南到河南省正阳、安徽省蚌埠、江苏省靖江一线,西至宁夏的吴忠、内蒙的磴口一线,东至渤海湾岛屿和东北国境线,这一广大地区的人们都感觉到了异乎寻常的摇撼。

据调查,唐山地震的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波及全国14个省区,总面积约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3,其中,陆地面积约为2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3%。

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它是由西安、兰州、成都、渡口4个地震台的513型中强地震仪所记录的地震图测定出来的。

它代表的能量是3.2×10⒗J,这相当于一个12.5万千瓦发电机组连续运转8年的总发电量,相当于1945年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400颗原子弹同时爆炸!唐山地震是极为少见的城市直下型地震,其灾难之惨重,损失之巨大,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被列为本世纪10次破坏性最大的地震灾害之首。

据统计,在唐山地震中死亡的人员共有24.24万人,重伤16.46万人;造成截瘫患者3817人,失去父母的孤儿4204人,轻伤仍需治疗者达36万之多。

其中,唐山市死亡13.59万人,占总人口106.19万人的12.8%;加上死亡的唐山市流动人口1.3万余人,则唐山市死亡近14.9万余人,全家震亡、断门绝烟的7218户,占市区总户数的4.5%;重伤8.1万余人,其中,终身致残者1700多人。

地、市属郊县死于地震的为6.9万余人,重伤5.6万余人,其他地区死亡2万余人,重伤2.7万余人。

震后的唐山大地,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轨弯形,地面喷水冒砂;全市通讯中断,交通受阻,供电、供水系统被毁坏,整个唐山市成为一片废墟,景象惨不忍睹。

据统计,唐山地区震毁公房1479万平方米,其中唐山市1043万平方米,占全市公房屋总数的77%。

唐山地区倒塌民房530万间,其中唐山市12万间。

从经济上计算,唐山地区总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48亿元。

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一些县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唐山地震的震害之大,从下列事实中可见一斑:全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严重危及人们生活。

所有厂矿全部停产。

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全部破坏,大量伤员无法就地治疗。

唐山电厂、陡河电厂厂房倒塌,设备损坏,烟囱断裂;变电站、输电线路严重破坏,总计影响已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发电设备,约占京津唐电网发电量的30%。

通信楼房倒塌,砸坏通信设备;市内和长途电信线路严重破坏,使唐山地区15个市、县、区对内对外通信全部瘫痪。

京山铁路破坏十分严重,地震时正行驶在京山线的7列客、货车和油灌车脱轨。

铁路桥涵严重破坏达45%。

铁路、信号、通信、调度、供水、变电等建筑物和设备严重破坏。

蓟运河、滦河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梁塌落,切断了唐山与天津和关外的公路交通。

全区71座大中桥、160座小桥和千余道涵洞及280公里的油路遭到严重破坏,公路基本阻断。

市区供水管网和水厂建筑物、构造物、水源井破坏严重,供水中断。

开滦煤厂的地面建筑物和构造物倒塌或严重破坏,停电使井下生产中断,近万名夜班工人被困在井下,矿井内大量漏水,震后一二天内,多数矿井的生产设备被淹没。

唐山钢铁公司所属各厂厂房倒塌和严重破坏,构筑物部分破坏,设备、电气、热力、燃气管线被砸坏,高炉、化铁炉、转炉因停电、停水使铁水、钢水凝铸在炉膛内蒙古自治区。

唐山境内的陡河、邱庄、浑河的三座大型水库和般若院、八一两座中型水库的大坝滑塌、开裂,防滑墙倒塌,410座小型水库中有240座震坏,6万眼机井淤沙、井管错断,占总数的67%。

大量农田水利设施破坏,沙压耕地50多万亩,咸水淹地70多万亩,毁坏农业机具5.5万余台(件),砸死大牲畜3.6万头,猪44.2万多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