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01)-地震灾害

合集下载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1)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1)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1)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课程概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掌握地震灾害的危害性和工程防护的方法,学习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和实践技能,从而为未来从事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1.地震的产生及其灾害性介绍了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烈度的刻画方法,以及地震的危害性和影响范围。

2.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包括地震波传播和岩土地基的特性,结构的动力特性以及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3.常用抗震设计工具及其应用主要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地震动地基反应分析软件等工具的应用,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

4.结构抗震设计实践结合工作实际,对某些实际项目进行了抗震设计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和施工监测等环节的讲解。

三、课程收获通过学习本课程,我掌握了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了解了不同种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了解了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土木工程的设计。

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将抗震设计理论落实到工作中去。

四、课程改进建议1.加强实操环节,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模拟、仿真等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注重前沿科技的介绍和研究成果的分享,将学生对该领域的兴趣和关注度提升。

3.在平时的教学中,增加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通过本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学习,我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好地适应土木工程的工作,为未来从事该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也意识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正确性和完备性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有着重要的作用,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震灾害分级知识”,更多实用精彩内容请锁定实用资料栏目。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

地震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按震级大小可分为超微震、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大地震和巨大地震七类。

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地震灾害等级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种方法是按照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为指标,划分如下:(1)一般地震灾害。

造成20人以下人员死亡或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级~6.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2)较大地震灾害。

造成20~50人的人员死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级~6.5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3)重大地震灾害。

造成50~300人的人员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且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不超过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生产总值1%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级~7.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4)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造成30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半年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地震直接灾害地震的直接灾害是指由于地震破坏作用(包括地震引起的强烈振动和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导致房屋、工程结构、物品等物质的破坏,包括以下几方面:⒈房屋修建在地面,量大面广,是地震袭击的主要对象。

房屋坍塌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恶果是砸压屋内人员,造成人员伤亡和室内财产破坏损失。

《地震与工程抗震》课件

《地震与工程抗震》课件

地震工程研究已经从单一的建筑结构扩展到包括桥梁、隧道、地下结构等更广泛的结构类型。
地震工程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研究向实际工程应用转变,更加注重工程实践和验证。
地震工程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包括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以解决地震工程中的复杂问题。
地震工程将更加注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以提高地震工程设计的精度和效率。
包括桥墩震断、支座脱落、梁板坠落等,这些震害都与桥梁结构的设计、施工质量和抗震构造措施有关。
桥梁结构的振动反应
02
地震发生时,桥梁结构会受到地震波的冲击而产生振动,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与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波的特性有关。
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
03
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包括场地选择、地基处理、桥墩设计、支座系统等,这些措施能够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震害的发生。
THANK YOU
总结词
地震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全球地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详细描述
根据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等因素,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全球大部分地震都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这些地区的地壳构造活动较为频繁。
总结词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类,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传播,对地表和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详细描述
体波是指在地壳内部传播的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力较小;横波传播速度慢,但破坏力较大。面波则是在地表传播的波,其影响范围较广,破坏力较强。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速度受到地壳结构、地下水位、地表地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02
工程抗震的基本概念
减轻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

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

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第一章-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

震中 震 源 深 度
震源

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世界上绝大部分地震是浅源地震,中源地 震比较少,而深源地震为数更少。 一般来说,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当震源 较浅时,波及范围较小,而破坏程度较大; 当震源深度较大时,波及范围则较大,而 破坏程度相对较小。
地震波记录是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震源位置 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工程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实 际反应的重要资料。


1.2.3 地震波的主要特性 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传到地面后引起地面运动,这 种地面运动可以用地面上质点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的 时间函数来表示,用地震仪记录到的这些物理量的时程 曲线习惯上又称为地震加速度波形、速度波形和位移波 形。


2. 地幔

地壳以下到深度约2895km的古登堡界面为止的部分为地 幔,约占地球体积的5/6。 地幔由密度较大的黑色橄榄岩等超基性岩石组成,其中 上地幔物质结构不均匀,中、下地幔部分是比较均匀的。 由于地幔能传播横波(剪切波),所以根据推算,地幔应 为固体。


3.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直到地心的部分为地核,地核半径约为 3500km,又可分为外核和内核。 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为镍和铁。由于至今还没 有发现有地震横波通过外核,故推断外核处于液态,而 内核可能是固态。 地球各部分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地球内部的温度 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摘要】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损失,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抗震设计原则包括了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等。

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了减震设备的应用和加固结构等措施。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抗震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建筑结构的安全保驾护航。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必不可少,未来的趋势将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对抗震设计的思考也逐渐向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地震灾害、原则、方法、重要性、发展、必要性、未来趋势、思考。

1. 引言1.1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抵抗能力和安全性。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人员伤亡。

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及其使用者安全的关键。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韧性、采用合适的抗震措施等。

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地震的频率来选择,包括减震结构、加固结构、防震设备等。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抗震设计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完善设计方案,才能有效应对地震灾害,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正文2.1 地震灾害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地震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墙体开裂、结构损坏等现象,进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城市功能瘫痪等严重后果。

西安交通大学19年3月课程考试《工程结构抗震》作业考核试题(含主观题)答案

西安交通大学19年3月课程考试《工程结构抗震》作业考核试题(含主观题)答案

(简答题) 2: 延性框架设计时应注意哪几方面?
正确答案: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最常用的结构形式。结构抗震的本质就是延性,提高延性可以增加结构抗震潜力,增强结构抗倒塌能力。为了利用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能力耗散地震能量,减轻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应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成延性框架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各类构件应具有必要的强度和刚度,并具有良好的延性性能,避免构件的脆性破坏,从而导致主体结构受力不合理,地震时出现过早破坏。因此,可以采取措施,做好延性设计,防止构件在地震作用下提前破坏,并避免结构体系出现不应有的破坏。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F
(判断题) 6: 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判断题) 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及设计工作寿命期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T: 对
F: 错
正确答案: T
C: 地震时大多数房屋的震害程度、人的感觉以及其他现象
D: 地震时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该地区的土质条件和地形地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5: 延性结构的设计原则为()
A: 小震不坏,大震不到
B: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
C: 进行弹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发现承载力不足时,修改截面配筋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18: 下列关于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高度不超过40m
B: 以第一振型为主
C: 第一振型接近于抛物线
D: 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19: 建筑物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抗震设防类别,其中幼儿园属于()

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和设计地震动

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和设计地震动

第二 水准
中震可修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 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 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 水准
大震不倒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 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 命的严重破坏
• 实现方法:两阶段设计 20
两阶段设计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 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 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 求:
16
三水准地震作用的标定步骤(2)
(3)从概率意义上讲,“小震”就是多遇的地震,出 于我国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符合极值III型,极值分布 的众值为其概率密度函数上的峰点,在极值分布中此 值为众值,所以我们称此地震烈度为众值烈度。从地 震烈度的重现期来看,在设计基准限期50年的众值烈 度的超越核率为63.2%:
(虽然有隔震、控制等措施)
9
抗震设防的重要性
事例1 1976年7月26日在我国一个拥有150万人口的唐山市,
遭遇7.8级地震的袭击,顷刻间整座城市化为一片片瓦 砾,人员死亡高达近25万人,经济损失超百亿元;
1985年一个拥有100余万人口的智利瓦尔帕莱索市虽 遭受了同样7、8级地震的袭击,人员死亡却只有150人, 而且不到一周时间,整个城市就恢复原样。
不能精确的给出怎,必么须确以定概?率为基础进行预测,给
出今后若干年内不同强度地震发生可能性,使用寿
命期内对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要求结构具有不
同的抵抗能力 。
三水准:“小震”“中震”“大震”
14
抗震设防标准的标定
建筑抗震规范提出了三个烈度水准的抗 震设防要求。
三个烈度水准是依据对我国华北、西北、 西南三个地区45个城镇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 果,运用概率的方法对 “小震”、“中震” 与“大震”的概率意义和取值进行了分析并 给出了相应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识别地震谣言
地震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或缺乏科学 依据的地震消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 说的地震传闻;
(2)传说地震是外国人预报的地震传 闻;
(3)传说的地震震级很大或震级、发 震时间、地点都很精确的地震传闻;
(4)打着某专家的旗号或说成是某地 震机构的预报,不通过正常途径而由小道传 播的地震传闻等。
9
供电中断
给 排 水 系 统 中 断
10
砂土液化
日本新澙地震中砂土液化使公寓楼整体倾斜
活断层造成道路破坏
道路破坏
塌方 滑坡
塌方 滑坡
丽江地震
11
汶川
张明宇提供
地表错动
地表错动
在海滨地区跨圣安德烈斯断裂的篱笆在1906年旧金山地 震时错动了2.6米,远处的土地向右移动
大树被一劈为二
汶川地震
震级:8.0级 时间:2008年5月12日 死亡:69227人 失踪: 17923人 5335 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
结构抗震
结构设计与加固
防灾
防灾
地震工程
救灾
地 震 工 程 内 容
Shanghai
Beijing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2
毁灭性
邢台地震
1906年旧金山地震
震级:7.2级 时间:1966年3月22日 死亡:8064人 损失:10.0亿元
通海地震
唐山地震
震级:7.7级 时间:1970年1月5日 死亡:15621人 损失:3亿元
震级:7.8级 时间:1976年7月28日 死亡:24.2万人 损失:132.75亿元
毁灭性
丽江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
震级:7.0级 时间:1996年2月3日 死亡:309人 损失:25.0亿元
3
台湾南投(集集)地震
汶川地震
震级:7.6级 时间:1999年9月21日 死亡:2405人 损失:140亿美元
16
基础之一:灾害损失评估 无统一方法(美国专家组) 无可信比较(统计方法、资料来源)
无灾有害
中国已多次发生因地震谣言和恐慌,造 成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务停顿、拥挤外 逃、跳楼致伤、抢购物品等造成人员伤亡和 经济损失事件。
1984 年 上 海 与 江 苏 、 1986 年 黑 龙 江 、 1990年江苏、1998年合肥、1998年华北地区 等均造成很大损失。2006年3月黑龙江
我国有哪些地震监测方法和手段
地震前兆是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异常现象。 由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很复杂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这个 过程中将出现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化 学乃至生物学、气象学等多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异常现象。 这些异常可归为十大类,即地震学、地壳形变、重力地 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 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现象。宏观异常 项目亦是丰富多彩,如地声、地光、光球、喷水、喷油、 喷气、地气味、地气雾,井水翻花、冒泡、突升、突降、 变色、变味、井孔变形、各种动物行为的反常现象等等。 总之,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复杂性,决定了地震前兆具 有丰富,多样和综合的特点。
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
Engineering Earthquake & Structure Aseismic
丁海平 苏州科技学院
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 教科书
● 作者:胡聿贤 地震出版社 2006第二版
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 参考书
● 作者:袁一凡、 田启文 地震出版社 2012-07第一版
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 参考书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水灾频度高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大地震控制
我国单个重大灾害事件损失比较
年代
1976 1998 1996
灾害事件
经济损失 (1990年不变 价,亿元)
唐山大地震 286.5
长江流域洪水 495
9417台风 90.4
美国单个重大灾害事件损失比较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地震在四川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附近 开始破裂北东向延伸直到青川以北
12
地震破裂过程动画 破裂长度216km
以上资料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王卫民,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姚振兴、赵连锋提供
5月12日14点30分:青川县文化馆院内,地震最初袭来的一瞬间。彭涛摄
年代
事件
经济损失 资料来源
1988 干旱*
$ 39亿 Riebsame et al 1991
1992
Andrew飓风 $ 30亿 Pielke 1993
1993
中西部水灾 $ 19亿 Changnon 1996
1994
Northridge $ 44亿 Eguchi et al
地震
1998
* 包括直接和间接损失,其余为直接损失。
以上破坏是造成震后人员伤亡、生命线工程毁坏、 社会经济受损等灾害后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破坏后 果
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 如:地震发生后,可能引起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
染、放射性污染、水灾; 沿海地区可能遭受海啸的袭击; 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 夏天发生的地震,由于人畜尸体来不及处理及环境条件的
都江堰
北川
北川
北川
13
都江堰兴建小学砖混结构倒塌,数百名学生罹难。
北川
映秀 百花大桥
陈家坝
14
20世纪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统计
6.0-6.9级地震: 7.0-7.9级地震: 8.0级以上地震: 8.5级以上地震: 6级以上地震袭击的省份: 死亡人数: 伤残人数: 倒坍房屋: 受灾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震级:8.0级 时间:2008年5月12日 死亡:69227人 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
绵竹市遵道镇鹏花村地震发生前后对比图
地震灾害的形式
直接灾害 次生灾害
直接灾害
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 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 直接后果。包括: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或倒塌; ——地面破坏,如地裂缝、地基沉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指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未 来地震(主要指强烈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 度(震级)作出预报。
我国通过对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的深入研 究,逐步发展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方法,形 成了“长、中、短、临”的阶段性渐进式地震预报的 科学思路和工作程序。
目前的地震预报是综合预报,是在综合分析 研究地震活动、电磁、重力、地壳形变、地下水动 态等方面异常后作出的预报。
恶化,可引起环境污染和瘟疫流行等等。
4
台湾南投地震
北川
北川
丽江地震
琼库尔恰克乡办公楼(9度区,毁坏)
红白镇
5
智利地震8.8级地震
底层倾斜
楼梯剪断
次生水灾
台中县石岗坝
6
昆都孜水库(岳普湖县)
7
震后火灾
震后火灾
日本阪神地震
日本阪神地震
日本阪神地震
交通瘫痪
土耳其地震
日本阪神地震
8
1994年1月17日洛杉矶地震
的关系
经济政策
长期地震预报
短期地震预报
地震发生的时、空、强、频度
社会决策
地震动设计参数
地震危险性分析 参数大小
震害调查 强震观测
抗震经验 结构试验
参数选择
强震仪
结构动性能 与模型简化
结构反应
设计地震动
地震区划 地震动区划
抗震规范
结构设计与 安全度分析
震害预测
结构动力学 土动力学
地震波理论 计算技术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一种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突发式自然灾害。 频度:平均每年500万次左右,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1000次左右,造成严重破坏的大约18次左右。 灾害程度:1900-1980平均每年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
为1.3万左右。
1. 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的研究内容 2.与地震工程(Earthquake Engineering)
15
人口
20%
地震死亡人数
55%
中国 其它国家
陆地面积
7%
大陆地震
1/3
中国 其它国家
地震灾害特点
1949-2000气象灾害(左)和地震灾害(右)直接经济损 失直方图(注意1993年及以前为1990年不变价,1994年及 以后为当年价,画在一起仅为示意。)
单位:亿元
2550.9
单位:亿元
283.5 46.0
如何抗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预(报、测)---- 地震科研人员 抗(震)---------- 结构工程师
两者相结合
17
作业一
1.1 什么是地震谣传? 1.2 什么是地震的直接灾害? 1.3 什么是地震的次生灾害? 1.4 地震预测、预报、预警的区别?
18
● 作者:[美]BruceA.Bolt 地震出版社 2000第一版
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
① 平时成绩 上课情况 作业
② 期末成绩
总成绩=平时成绩×50% +期末成绩×50%
旷课3次 重修
讲授内容
1. 地震灾害(感性认识) 2. 地震学基础 3. 工程地震
(32学时) 4. 结构抗震(16学时)
1
第一讲 预备知识
380次 65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