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格调:孙犁作品的独特魅力

合集下载

孙犁小说的诗性品格

孙犁小说的诗性品格

孙犁小说的诗性品格引言风格,是一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意味着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造诣,因此,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许多作家追求的目标。

然而,风格的形成却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了内在的艺术气质和创作个性外,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艺术的构思、语言的风格以及意境的营造等都在发挥着作用。

在当代作家中,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可谓屈指可数,孙犁应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小说家,孙犁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从来不曾统领创作的潮流,他总是保持着自己一贯的审美追求,进行扎实的艺术创作,成为文坛上“一面永不褪色的艺术旗帜”。

他的小说以清新、淡雅、隽永的风格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孙犁的小说为什么会有这样持久的艺术感染力呢?从文体上看,这来源于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诗性品格。

那么,孙犁小说的诗性品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家创作诗性品格小说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孙犁以《荷花淀》为代表所开创的“荷花淀”风格小说对中国当代文学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即以他早期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为例,通过其诗性品格的解析,来探讨孙犁小说的艺术魅力以及“荷花淀”风格小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本论一、孙犁小说诗性品格的具体表现:(一)、重大题材的诗意解读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此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中国人民饱受着日军的蹂躏和战争的苦难,但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

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

经过八年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随后,中国爆发了内战,中国人民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动派进行了最后的战斗,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这块饱受战争创伤的土地上建立了新中国,并对社会生活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如农村土地改革,建立农村生产合作社等。

孙犁早期的小说就是以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为背景的。

我们考察孙犁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短篇小说,应当说,在题材的选取上,属于人们习惯称之为“重大题材”的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并且在他的笔下,常将二者合二为一,即描绘与书写北方农村所经历的革命风云变幻和社会历史变迁。

谈小说作品中的诗意美——孙犁的“诗化小说”

谈小说作品中的诗意美——孙犁的“诗化小说”

谈小说作品中的诗意美——孙犁的“诗化小说”鉴赏那些能被称为世界名著的小说作品,你会发现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蕴含着——诗意美。

一流的小说家,不仅是能讲故事的能手,也是能够把你带入诗意境界打动你的心灵的高手。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他形象地把小说中的故事比喻成“花架”而把故事中蕴含的诗意美称为“花架”上的“花朵”。

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读小说的最高审美境界是能够品味出故事中的诗意美来。

亲爱的读者,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番这些一流作家,一流作品中的诗意美吧。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作品中就不乏这种诗意美。

其中最显著的当推作家孙犁的作品。

他的著名小说《荷花淀》《风云初记》等,开启了中国“诗化小说”的先河。

我们先看他的代表作《荷花淀》由于该篇的独特风格,影响着当时文坛,当时就有许多效仿者,在我国文坛形成“荷花淀派”。

这篇小说选自孙犁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

这是一篇反映抗日战争这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的小说。

作品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出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一. 从小说的环境描写与人物细节刻画中品味诗意美小说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入白洋淀那诗一般场景中去:“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 这是一幅有着立体感并深含诗意的画面。

镜头从高高升起的月亮,转入院子当中坐在那里编席的女人身上,接着就是近镜头——“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接着这幅画面在变化,似影视的叠加镜头,又出现这样的情景:“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例谈孙犁小说的艺术特点

例谈孙犁小说的艺术特点

例谈孙犁小说的艺术特点作者:白春梅来源:《甘肃教育》2014年第16期〔关键词〕孙犁;《荷花淀》;人性美;艺术笔调〔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6—0097—01一、浓郁的人性美、人情美的抒情对人性美的执着,使孙犁把带着生命的温暖的笔端,伸向纯情而微妙,或率真而无邪的少妇心灵。

《荷花淀》中妻子送郎上战场的一幕为人所熟知,听到丈夫述说第一个报名参军,正在织席的妻子似被苇眉子划破了手,在嘴里吮了一下,低下头:“你总是很积极。

”在别人也许是慷慨悲歌的场面,在这里都化为似水柔情,言外之意甚多。

对“人情美”的展示,是孙犁小说的一贯追求。

《荷花淀》通过白洋淀妇女由送夫参军到自觉组织起一支战斗队伍的细致描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美丽心灵。

开头写淡淡的月光,朦胧的夜雾,修长的苇眉子,银白的荷叶荷花香。

作者之所以不怕费笔墨地勾画出白洋淀的湖光山色,风姿秀态,其目的正是为了抒发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勤奋劳动,创造了美好家园的自豪情怀,以及改造家乡的乡情乡爱,正是白洋淀人民的人情美。

二、独特的艺术笔调《荷花淀》虽是以抗战生活为题材,但却不以金戈铁马的厮杀,尖锐激烈的冲突,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

而往往是以一条简单的情节线索串联起几个重要场景,在五千多字的篇幅中,用来写伏击的只有十分之一的文字,重要笔墨都用来写夫妻话别,探夫遇敌,见到丈夫等场景,用饱含诗情而又灵巧轻捷的笔触加以精雕细琢,如夫妻话别,写的是水生他们报名参军抗日,而作者没将笔墨放到水生他们如何报名的场面上,却通过水生嫂得知丈夫已报名参军时,在内心激烈的矛盾中,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你走我不拦你”来表示支持丈夫参加大部队,因为水生嫂毕竟不是那种心胸狭小,只知道恋个人和家庭小天地的旧式妇女,而是在党所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里觉醒成长起来的一代新型妇女的典型,她知道丈夫为什么当兵,为谁打仗。

因此,她深明大义,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毅然决然挑起了家庭和生产两副重担,让丈夫安心打仗。

孙犁的风格剖析

孙犁的风格剖析

孙犁的风格剖析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他早年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

他既写出了象《荷花淀》那样优美、抒情的小说,又写出了象“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

阴晴冷暖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

”这样消沉、悲观的诗句。

孙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以至于读他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章对他产生判若两人的感觉。

这究竟是为什么?一个真实的孙犁到底又是什么样子呢?孙犁曾经说过:“文艺虽小道,一旦出版发行,就也是接受天视民视,天听民听的对象,应该严肃地从事这一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

象所有现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作家的命运也和时代紧紧相联。

当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并逐渐收缩知识分子言说的空间时,有的作家积极投身其间,有的作家在参与和退避之间犹豫徘徊,有的则保持沉默。

沈从文、孙犁当属后者。

如果说沈从文的沉默中饱含了太多的辛酸和无奈,那么孙犁的沉默则是以一种主动退缩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道德操守,尽管此中也有较多的无奈和被迫。

和沈从文的后半生一直沉默到死截然不同,孙犁“文革”以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且一反过去唯美的创作倾向,对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险恶有较多的揭露批评。

比如他在《后富的人》一文中,对社会不公和由此造成的贫富悬殊曾有辛辣的讽刺和批评。

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在解放区短篇小说家中,孙犁(1913—)是赵树理之外最重要的作家。

与赵树理以现实主义精神着重表现农民心理思想改造的艰难历程不同,孙犁的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带着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

读孙犁的小说可以发现,作者着意刻画、赞美的人物都是妇女,像《走出以后》中的王振中、《老胡的事》中的小梅、《丈夫》中的媳妇、《麦收》中的二梅、《荷花淀》与《嘱咐》中的水生妻子、《荒花荡》中的两个女孩子、《钟》里的尼姑慧秀,还有《“藏”》中的浅花、《纪念》中的小鸭……这些年轻妇女各具神采,却都在同样的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表现出了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乐观的精神,可以说,这是孙犁塑造的独特的人物体系。

作家正是从这些纯真、健美的青年妇女身上挖掘出时代精神的美。

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在旧社会生活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但在解放区,她们的聪明才智第一次得到了发挥。

孙犁正是通过描写他们的思想感情,来反映出多彩多姿的时代光辉。

《丈夫》中的媳妇在抗战中逐渐提高了认识,把一颗埋怨丈夫、想念丈夫的心扩大去恨日本鬼子,知道了只有把鬼子赶走才有团圆的日子。

《走出以后》的17岁小媳妇王振中积极参加工作,终于脱离了落后的婆家。

《荷花淀》中的游击队员们的妻子从想念丈夫到自己也配合丈夫作战。

作者充分写了解放区劳动妇女的成长,写出了她们内心的美。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历来有描写劳动妇女的传统,但多是描写她们所受的苦难,例如鲁迅的《祝福》、叶圣陶的《一生》、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的《生人妻》等等;也有着重描写劳动妇女身上的闪光品质的,例如艾芜的《南行记》中的一些篇章、沈从文的《边城》、《长河》等等,但他们或是反映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人物,从隐藏在下层社会烟尘里发掘出受伤的灵魂美,或是从人性的角度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而孙犁所表现的是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

孙犁笔下的农村妇女不再有艾芜人物的病态,而表现出更为健康的色彩;人物的美好秉性产生于现实的新的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土壤中。

论文:单纯情调--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

论文:单纯情调--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

单纯情调—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作者:蔡传稳指导教师:高红卫作为小说家的孙犁,他之引人注目,不在创作数量上的丰盛,而在突出的质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所表现的是“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得到一种极致。

”(1)他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为了给人民以希望、以前途,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光明、繁荣和兴旺,以单纯和真诚的赤子之心,致力于对生活中固有的美的事物的发现和讴歌,并使之升华,使之光大。

他所要求发现的,所要表现的,不只是那些一般性的事物,而是处于极致状态整合的真善美事物。

在表现和讴歌方式上,也力求在艺术上达到真善美的极致境界。

在他创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艺术追求,达到一种独特的艺术个性——单纯情调。

这种艺术个性由作家自己的个性、气质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提炼中达到的,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积累和认识中达到的升华,是孙犁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情绪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渗透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作家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个性。

他的小说并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故事性,往往以散文式的笔法来抓住事物中某些鲜明环节,加以实现,形成自然清新、秀美隽永、质朴单纯、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以纤丽的笔触和真诚的感情构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散发出冀中平原特有的泥土芳香。

一、表现在题材选择与人物把握上。

孙犁式的“单纯情调”,是作家在艺术选择中产生的。

作家注重小说的生活实感和生活韵味,注重于逼真地和传神地表现群众生活情调。

他深受冀中地区人民斗争生活的哺育、感染,所以他的小说多写这里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的事迹。

他的题材比较广泛,但写得最多的是农村的妇女生活。

受压迫最深的农村妇女,这时与男子平等地参加各项斗争,她们的聪明才智和优良品德一下地迸发、显现出来,从而引起作家的格外关注。

他曾说过:“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2)这不仅决定了大批劳动妇女形象的产生,而且造成了为抒发自己敬佩心情所特有的抒情意味。

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

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

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充分体现了这一风格。

《荷花淀》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描述的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战斗生活,但从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垣断壁,闻不到硝烟味,听不到声嘶力竭的声音;我们看到的是明月、湖水、荷花,闻到的是荷花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听到的是哗哗的水声、清脆的笑声。

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读后感觉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

小说之所以收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小说开头三段描写水生嫂月下编席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整个画面的色调是洁净的、清新的。

接下来,作者抓住明月、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景物,展现了荷花淀的地方风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试想:溶溶月光下,农家小院里,一位出水荷花般的少妇正在编着苇席等着丈夫,“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景美,人更美。

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美丽多情、温顺善良的形象。

几个女人探夫未遇,羞红着脸,不好意思从马庄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往家赶。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

水面没有一只船。

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凉风拂面,人的心情舒畅;湖面广阔,人的心胸也开阔起来。

此时此刻,此地此景,女人们忘记了未遇丈夫的不痛快,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又说笑起来了。

在蓝天之下,碧水之上,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飘荡,水声悦耳,笑声清脆,充溢天地间,流淌荷花淀。

她们轻轻划着船,继续往家赶,“顺手从水里捞起一棵菱角来,又顺手丢到水里去”。

这一处描写看似无意,实则有意,表明她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

“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郭志刚“他不一定妄想超越别人,但是他希望向读者提供一点新鲜的东西,就是希望在艺术园林里栽培一株新的树”。

①孙犁在这里说的,是泛指一切作家,也是他个人多年来的追求和愿望。

他的创作实践说明,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成功的:在“五四”以来的文坛上,他是建立了自己卓异的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

一、从平凡生活表现时代的主要旋律孙犁从青年时代就参加了革命,在半个世纪中,他经历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剧烈动荡的时代。

虽然这样,他却主要不是通过重大生活场面来反映社会的斗争和变化,而是更多从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中,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和特点。

他在谈到苏联小说家聂维洛夫的作品《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据作者介绍,作品描写一个叫玛利亚的妇女如何摆脱丈夫和社会习惯势力的控制,逐步走向觉醒和进步)的时候,说:“故事在十月革命发生,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

”所以,我们仔细端详这个故事,在各方面,它都是十月革命期间发生在俄国乡间的一个故事。

”②这是作家在四十年代①《论风格》,《孙犁文集》第六卷。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

②《文艺学习·第四章》,《孙犁文集》第六卷114 说的话,那时,他刚刚开始进行创作不久。

在这段朴素的论述里,寄寓着他的欣赏趣味和美学理想;这种趣味和理想,恰恰伴随着他的创作生涯的开始。

多年来,他正是力图通过在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他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使之“在各方面”呈现出自己时代的色彩和气息。

这样,由于他的这些作品“把一个时代的社会和人生的特点写出来了,便具备了历史的意义”。

①并不是任何作家都能从自己周围常见的生活现象中,神情毕肖地显示出时代和社会的特征的,孙犁却是这方面的一个能手。

但是即令是他,好象也已经意识到这样做的困难,所以,还在五十年代之初,他就这样呼吁:“如果读者同志们从这些短文里指摘出,在哪些地方我遗漏了生活的重要的部分,在哪些地方,我没把握住时代的基本精神,生活前进的方向,那对我的教益,就更深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铁 木前 传》 中就 已初见 端倪 。
孙 犁 的作 品, 不论 是早 期 的短 篇 小说 《 菏 花 淀》 、 《 嘱咐》 , 中年 时期 的中篇小说 《 铁木前传》 , 还 是晚年的散文随笔 、 书话小品, 都可以说是能够传世
的文学 精 品。 在 我读 过 的我 国 中篇 小 说 中 , 我 认 为 写 得最 好
的诟 病 , 遭人 谤议 。 当然 , 这 只 能说 明 , 对作 家作 品 的评 价 是见 仁见 智 的。不 过 , 我 却 从 未 听 说有 人 非 议孙 犁 的作 品 。
创作出了不 同凡响的具有文体意义的文学精品。我 想, 一个 作 家所 独有 的语 言和行 文风格 达 到 了极致 , 才会显示出一种独创 的新文体特色。孙犁的作 品, 不仅在晚年写的诸如《 书衣文录》 、 《 耕堂读书记》 、 《 耕堂题跋》 等一类小品文字具有文体意义, 而且早
迷憨 态 , 了解 了他 和 书 的不 解 之 缘 。从 少 年 时代 在
孙 犁 的作 品散发 着素 淡而 悠远 的香 气 。这里有 荷 花 的清香 , 水 的甜 香 , 土 地 的芳香 , 庄稼 的嫩 香 , 人 情 的 暖香 , 人性 的 温香 , 民俗 风情 的淳 香 , 还 有 书 卷
人们思想行为的深层变化; 作为散文 , 它以朴实无华
的文 笔真 实描 绘 了 由战争 转 向和平 年代里 的社会 风 情; 作 为抒 情诗 和叙 事诗 , 它 以痛切 的激情 歌颂 了人
情 的美 丽和人 性 的光辉 。
续篇 : 《 铁木 后传 》 。 ” 读 者们 期 盼着早 日读 到 “ 后 传” , 但终 至没有等到 。因为《 铁木前传》 共4 5 0 0 0 字, 凡2 0 节, 但孙犁写到第 l 9 节就病倒了, 第2 0 节
的是鲁迅的《 阿 Q正传》 和孙犁的《 铁木前传》 。前 者, 只能从鲁迅这位杂文巨擘笔下所 出; 后者 , 非抒
情 散文 大家 孙犁 莫属 , 换 了别人 是 写不 出的 。 《 铁 木前 传 》 ( 天津 人 民 出版 社 1 9 5 7年 版 ) “ 内 容 提要 ” 下 面有 一行 小字 : “ 作 者还 准 备写 作 本 书 的
之深, 很少有人能与之相匹。杜甫在《 柏学士茅屋》 一
诗 中写 道 : “ 富贵 必 从 勤苦 得 , 男 儿须 读 五 车 书 。 ” 又
浩劫” 时期 。这 实在 是 孙 犁 的莫 大 遗憾 和 中 国文学
史 上不 可 弥补 的损 失 。
说: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 孙犁正是这样的。 孙 犁终生 与 书相 伴 , 并 且 总是 以极 其 虔诚 的感 情来谈论书。从他的《 书的梦》 、 《 我的读 书生活》 、 《 野味读书》 、 《 我的“ 珍 贵二等” 》 , 及其晚年所写 的 《 耕堂读书记》 、 《 耕堂书衣文 录》 、 《 理书记》 、 《 耕堂 题跋 》 等 大量 文字 中 , 我 们 看 到 了他 对 书 的那 种 痴
东 方 阅 读 书 院
山东 图书馆 学刊 2 0 1 3年第 3期
书 香格 调 : 孙 犁 作 品 的独特 魅 力
马 嘶
孙犁 先生 是一 位 堪称 语 言艺 术 大 师 的作 家 , 这 的人 生 阅历 、 厚重 的情感 积 累 以及 熟 读 “ 万卷 书 ” 的 深厚 文 化积淀 和 深 湛学 养 。当然 , 还 有 他 那 天赋 意
家乡安平 、 保定读书, 到青年时期在战争烽烟中读书 作文 , 到 中、 老 年 时期 寓居 津 门藏 书 、 读书, 他一 刻也
是 在病 中补 写 的 , 只写 了二 、 三 百字 就 “ 草 草 结束 了
事” 。他 这 一病 就是 十年 , 病 愈 之 时又 紧 接着 “ 十年
孙犁 作 品这种 雅ຫໍສະໝຸດ 俗共 赏 的艺 术成 就 , 很 大程 度 得之 于他 与书 的 亲 呢关 系 。在 当代作 家 中 , 孙 犁 读 书之 多 , 藏书之 富 , 他 对 书 的痴迷 虔诚 和对 书 的理解
义 上 的才情 、 气质 和艺 术感觉 。这些是 独特 的 , 天 然 浑 成 的 。这 大 概 就 是 古 人 说 的那 样 一 种 “ 浩 然 之
样 的作 家 在 中 国现、 当代 文学 史 上 是不 多 见 的。
1 9 5 6年 , 周扬 在 中国作 协第 二次 理事会 议 ( 扩大) 所 作 的《 建 设社 会 主 义 文 学 的任 务 》 报告 中, 曾把 “ 语 言艺 术 大师 ” 的桂 冠 加在 几 位 德 高望 重 的 老作 家 头
的幽香 。他 的作 品 , 于 平 实 淳厚 的生 活 气 息 中混合 着 朴雅 的书 卷 气 。 遗憾 的 是 , 以孙 犁 为 师 承 的 “ 荷
花淀派 ” 作家们 , 真正能够得孙犁之真传 、 承接孙犁 作 品艺 术精 髓者 不多 见 。这是 因为 他们 作 品 中欠 缺
了这种 具有 雅俗 共 赏 之美 , 与 生 活气 息 水 乳 交融 的 书香之 气 。 孙 犁作 品平 实 淡 雅 的艺 术 风 格 , 得 之 于 他 丰 富
气” , 也 就是孙 犁 之为语 言艺 术大 师 的真 谛 。 孙 犁具 备 了这样一 些条 件 , 在他情 之所 至时 , 便
上。他说 : “ 作家茅 盾、 老舍 、 巴金 、 曹 禺、 赵树理都 是 当代语 言 艺 术 的 大 师 。 ” 然而, 就在这些 “ 语 言 艺 术大师”生前或者死后 , 都不免受到人们这样那样
《 铁木前传》 艺术形 式 的独 创性 , 在于它熔 叙 事、 抒 情 于一 炉 , 博采小说 、 散 文 和 诗 的众 体 之 长 。
它既 是有故 事情 节 的小说 , 又是 写人状 物 、 叙事 与抒 情兼 而有 之 的大散文 , 还 是感情 浓郁 的抒情 诗 、 叙 事 诗 。作为 小说 , 它揭 示 了一 个历 史 时 期 社会 变 革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