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技术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稻鸭共生是一种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旨在让稻田和鸭子之间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将鸭子放养于稻田中,鸭子可以帮助稻田防治病虫害,杂草等,同时鸭粪也能为稻田提供养分,促进稻谷生长。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还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非常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稻鸭共生技术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新技术,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了。
可以在《离骚》这本著作中找到关于稻鸭共生的文字记载。
在现代,稻鸭共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从中国到日本、韩国、越南等稻米种植业强势的国家和地区,稻鸭共生技术都受到了普及和推广。
稻鸭共生技术的实施也是十分简单的。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饲养的鸭种,选用的鸭种在生活中应该文气活泼、健康、耐热性强、长成鸭子后不易飞行等特点。
此外还需要为鸭子制作合适的鸭舍,为鸭子提供饮水、饲料,并注意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鸭子的健康饲养安全。
稻田中放养鸭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点是控制鸭子的数量,一般每亩地放鸭数控制在80只左右为宜。
如果太多,不仅对稻田不利,而且容易引起家禽疾病的传播;第二点是定期清理鸭舍,保持清洁卫生,以防止鸭子患病;第三点是要保证鸭子有足够的饮水和饲料,不要让它们挤占稻田中的荫蔽气候,影响稻谷的生长;最后一点是要充分利用鸭子的排泄物,将其作为稻田的有机肥料,为稻谷提供养分。
在实际应用中,稻鸭共生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和农民的成本,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环保水平。
同时,这种技术也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促进了生产者收益的增加。
总之,稻鸭共生技术是一种非常有益的绿色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农业增产、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此技术,并结合新的科技手段,以提高其应用效果,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
稻鸭共作生产有机稻米技术初探

融人 水禽 育种学 、 生态 学 、 动物 行 为 学 、 境 学 、 环 电子 学 多 学科 的知识 。
有机农 产品 , 既是 解决 农 产 品质 量 安 全 问题 的重 要 措施 , 也 是推 进农业 优质 化生 产 、 专业 化 加 工 、 场 化 发 展 的有 市 效 途径 , 更是 推动农 业 生 产方 式 转 变 、 进 农业 综 合 生 产 促 能力 提高 和推进农 业 增 长方 式 转变 的 战 略选 择 。20 02年 中央一号文 件 中明确 提 出 “ 大力 发 展无 公 害 农 产 品 、 色 绿 食 品和有机食 品生 产 , 建立健 全认 证 、 识 和公 示制 度 , 标 尽 快使优 质 、 全 的 农 产 品形 成 品 牌 ” 安 。胡 锦 涛 总 书 记 在
关键词 : 态农业 ; 生 有机 大米 ; 稻鸭共作 ; 技术规程
中图 分 类 号 ¥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7 3 (0 0 0 6 0 0 7— 7 1 2 1 )9— 5— 2
1 发展稻 鸭 共作生 态农 业 的意义
积 极推广 生态 农业 , 展无 公 害 农 产 品 、 色 食 品和 发 绿
20 0 7年 中央人 口资 源 环境 工 作 座 谈 会 中提 出 “ 环境 保 护 工作 , 着 眼于人 民喝上 干净 的水 、 吸清洁 的空气 、 要 呼 吃上
该 生态 系统种 稻 、 养鸭 完全融 为一 体 , 利用 鸭 粪 、 作 农 物秸秆 及残 留物等 农业 内部 的有效循 环 和生物 链 , 可生 既
产安 全 、 质的有 机 稻 米 , 可 为市 场 提供 安全 、 优 又 无公 害 、
符合 传统 消费 习惯 的优质禽 肉 , 可以从 根本 上解 决传 统 还 农业 生产 大量使 用化 肥 、 药 产 生 的 面 源污 染 问 题 , 护 农 保 了农 田生态 环境 , 护 和提 高 了耕 地质 量 和 土壤 肥 力 , 维 达 到稻 鸭丰收 、 业增效 、 民增 收 的效果 , 实现 人 与 自然 农 农 是 和谐共 生可 持续 发展 农 业 新 技术 。 日本 农林 水 产 省将 稻 鸭共 作技 术作 为全 日本 1 项受 国家 资助 的环 保 持续 型农 2
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浅析

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浅析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饲养鸭子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以生态农业为理念,通过充分发挥水稻、鸭子之间的互补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田环境改善和农民收入提高的目标。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引入鸭子进行饲养,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在水稻种植的初期,将幼鸭引入水田中进行饲养。
由于水稻对光线需求较高,可以选择在饲养鸭子的采用适当的措施来防止光线的阻挡,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
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鸭子会不断捕食水田中的昆虫、杂草等害虫,帮助农民防治病虫害。
鸭子的排泄物会成为稻田的有机肥料,为水稻提供养分。
这种方式既减少了农民的农药使用量,又增加了土地的肥力。
这种模式还可以应用于农民的兼业经营。
除了水稻和鸭子之外,农民还可以发展相关产业,如养殖草鱼、种植大葱等,实现多元经营。
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带来了许多好处。
该模式可以有效控制害虫和杂草的繁殖,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通过鸭子的饲养,农民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鸭子的排泄物,水田的土壤质地得到了改善,提高了土地的肥力。
通过多元经营,农民可以增加收入来源,提高经济效益。
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该模式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否则可能无法有效进行饲养和辅助种植。
这种模式需要农民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该模式可能会面临市场需求不稳定、价格波动等问题,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市场洞察力和风险意识。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实施程序及要点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实施程序及要点熊国远1,朱秀柏2,张东红2(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摘要总结了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实施程序及要点。
关键词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实施程序;要点中图分类号S8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70-01作者简介熊国远(1975-),男,副研究员,硕士,从事食品加工与研发工作。
收稿日期2012-07-05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是在不中耕、不除草、不施化肥农药的情况下,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特点、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鸭的生理、生活习性及水中浮游生物的消涨规律并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项种养方式。
该项技术的应用,旨在通过协调提供动植物之间的生活环境,来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增加水稻产量,生产无公害的稻谷和鸭肉。
这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环保型绿色产业,完全适合现代农业对食品安全性、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要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1实施程序1.1稻田的准备示范稻田最好选择在较为平坦和连片且水源较充足的田地里进行。
如果第1年推广该技术,由于鸭粪可能跟不上水稻生长需要,因而要施一定的基肥,视情况基肥施过磷酸钙300kg /hm 2、尿素150kg /hm 2、氯化钾150kg /hm 2。
秧苗采用肥床育秧后栽插,建议株行距为20cm ˑ30cm 。
1.2鸭的准备稻鸭共生技术要求鸭在稻田里自然生长,对鸭的要求为生活力强、抗逆性好、善运动、喜食野生动植物。
种蛋的入孵时间为水稻的栽插时间向前推28ʃ1d ,种蛋来源于健康的、通过免疫接种的种鸭群。
由于稻鸭共生要求鸭7 8日龄放入水稻田自然环境中,这就要求雏鸭有较好的水中适应能力,因此要求早驯水。
驯水宜选在晴天进行,大批训水最好在水深15 20cm 的水池中进行,鸭上下水的一面做成30ʎ左右的斜面,每次驯水时间由短到长,多次训水直到鸭能在水中活动自如、出水毛干。
稻鸭共作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技术应用研究

减 少 。0 9 2 1 调查 结果 表 明 , 2 0 - 0 0年 稻鸭 共作 区化 肥成 本 支 出 8 96元/m 仅 为常规 生 产大 田的 3 . , 7. h , 74 农药 平均 支 出 % 4 75元/m , 2 . h 2比常规 田节省 5 . 加上种子成 本 2 0 58 %, 7. h 0元/m2 以及其 他要 素 的投 入 , 产成 本合 计投 入 16 01 h o 生 4 . 元/m2平 均 投放 役 鸭 2 65只/m , 2 . h 种苗 及 饲 养成 本 40 04 2 .5元/m h ,
稻 鸭 共 作 是 以水 稻 优 质 安 全 生产 为核 心 , 用 役 用 鸭 利 的杂 食性 和 不 间断 活动 性 为稻 田除 草 、 虫 、 肥 、 激 、 除 施 刺 松 土 , 田为鸭提 供 劳作 、 活 、 息场 所 以及 充足 的水 、 稻 生 休 丰富 的食 物 , 者相 互 依 赖 、 互 作 用 、 得 益 彰 的 一项 种 养 复 二 相 相 合 、 态型 的综 合 农 业技 术 。 生 由于全 程 需要 严格 控 制或 限 定 化 学 肥料 和 农药 的 施用 , 客观 上 成为 绿 色食 品 、 机食 品的 有 潜在 资源 。 为兴 化 市优 质稻 米 产业 化 开发 、 成 实施 订单 农 业 的新 渠 道 I 近 年来 , 化 市 稻 鸭 共作 无 公 害 优 质水 稻 生 产 l _ 。 兴
基地 进行 , 验 区土壤 为勤泥 土 , 力中 等 。 试 肥
1 试 验 方 法 . 2
1 . 新 品种 筛选 。 南京 农 业大 学 、 苏 省农 科 院 等科 研 .1 2 与 江
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栽培技术

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栽培技术作者:赵明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6期摘要:抚顺的水稻生产主靠化学肥料及农药等的投入来获得高产稳产,这不仅破坏了大伙房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也使稻米品质下降。
而鸭稻共生绿色农业是以水稻生产为中心,以耕作水田为载体,家鸭稻田中心网养的生态水稻栽培系统,是有效降低水稻生产造成生态污染。
当前,抚顺对于鸭稻共生的绿色农业有同生、共作、共育、鸭栖于稻、稻丛家鸭野养绿色种养的提法。
关键词:水稻;家鸭;共生1、背景鸭稻共生的免耕水稻栽培系统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充分利用鸭子除虫、除病、除草,免施农药和除草剂也能获得防治病虫草害的效果,而且保护了天敌禽类,防治效果稳定,大大减少了对水源地稻区生态环境的污染;经济效益方面,稻田养鸭对水稻稳产显著,还可以节约农药、除草剂以及机耕费用。
免耕抛秧技术极大地缓和了农忙时期机耕、畜力和劳力紧张强度,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很大现实意义,同时生产了绿色农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稻田养鸭,让鸭子在稻地当中半野生生活,鸭子起到除草、灭虫、排便施肥作用,这样水稻田减少化肥投入量,未喷用除草剂、杀虫剂,在水稻稳产、提升品质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发展绿色食品。
是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节约种养成本,生产出绿色)优质稻米和鸭肉,创全新了绿色农业新技术,是一个有广泛前景的水稻栽培技术。
鸭稻共生,既提高水稻产值,节约成本还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应用地区基础、资源、环境条件2.1项目选址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示范推广实验基地建设选址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既要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又要便于发挥项目建成后的巨大优势。
主要遵循原则:2.1.1符合国家建设计划及城市建设规划,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统一布局的原则要求。
2.1.2项目选址要求于水、电等资源丰富,要求交通及通讯便利,以减少辅助设施的建设费用。
2.1.3项目选址应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稻种植基础。
稻鸭共生技术规程

稻鸭共生技术规程
稻鸭共生技术是一种农业种植技术,通过种植稻田同时养殖鸭子,相互共生,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下面是稻鸭共生技术的一些规程:
1. 稻鸭配置比例:稻田面积与鸭子数量的比例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一般可采取每亩稻田养殖鸭子20~50只的配置比例。
2. 稻鸭饲养管理:确保鸭子的饲养条件良好,养殖环境要干净、通风良好,饲料要均衡营养。
定期清理鸭舍,防止疾病传播。
3. 环境保护: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避免农药的滥用,以免对鸭子和稻田产生不良影响。
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
4. 鸭子与稻田的互动:科学放养鸭子,让鸭子在稻田中自由觅食,其间可以起到除草、杀虫的作用,并可通过粪便起到施肥的作用,促进稻米的生长。
5. 控制鸭子的数量:合理控制鸭子的数量,避免鸭子过多造成稻田损害,并采取措施防止鸭子损食稻谷。
6. 种植适合的稻品种:选择适合与鸭子共生的稻品种,考虑稻谷的耐鸭性和鸭子的采食习性,以提高共生效果。
7. 定期监测:定期对共生稻田和鸭子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稻鸭共生技术规程的制定应根据具体的农田情况和鸭子的品种选择灵活调整,以确保实施效果。
同时,农民在实施稻鸭共生技术时,需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注重科学管理和经验总结,不断优化技术规程,提高稻鸭共生的效益。
稻鸭共作绿色稻米生产技术的研究

收 稿 日期 : 0 0 0 — 5 2 1 — 20
基金 项 目: 十 一 五 ” 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资 助 项 目 ( 0 7 AD “ 国 20 B
6 B0 — ) 5 2 7
作者 简 介 : 胡继 芳 ( 9 3) 女 , 龙 江 省 富 裕 县 人 , 士 , 1 8一 , 黑 学 研 究 实 习 员 , 事 水 稻 育 种 T 作 。E malh ja g @ 1 3c r。 从 — i:ui n 7 6. o f n
草 害 防 治 以 鸭 子 的 活 动 和 捕 食 为 主 , 少 量 发 生 有
水 稻栽 插密 度 3 mx1 . m×( ~4 苗 。 3c 6 7c 3 ) 稻 鸭共 作水 稻育 秧采 用肥 床旱 育秧 , 龄 3 秧 5d以
时坚持 以生物 药 剂 防 治 Hale Waihona Puke 人 工 防除 为 主 , 使 用 不
质 幻; 白粒率 、 白度 呈下 降趋 势 , 观 品质变 垩 垩 外
好 ; 链 淀 粉 含 量 、 白质 含 量 降 低 , 味值 直 蛋 食 升高 , 味变好 。稻 鸭共 作 栽 培 技 术 能 提 高稻 食
肥 的施用量 , 可 以增 强 稻米 的安 全 性 能 , 以 , 还 所
稻 鸭共 作技 术 是 一 项种 养 复合 、 生态 循 环 的 综 合 农 业 技 术 , 以 水 田为 基 础 、 稻 种 植 为 中 是 水
心 、 鸭 野 养 为 特 点 的 自然 生 态 和 人 为 干 预 相 结 家
稻 田 养 鸭 面 积 2 h 放 鸭 3 0 只 ・ m~, m , 0 h
的 幼 小 分 蘖 以 及 误 啄 误 食 , 响 水 稻 分 蘖 的 成 活 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技术
1.1 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是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取食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
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
鸭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刺激、松土,而稻田为鸭提供劳作、生活、休息的场所以及充足的水、丰富的食物,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同时鸭肉也可以食用。
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
1.2 稻鸭共作与稻田养鸭的区别
稻鸭共作与稻田养鸭有着明显的区别,稻田养鸭,鸭子白天放,晚上收,鸭子的
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鸭为夜行性水禽,不只是白天活动,夜晚、清晨都在活动;稻鸭共作将鸭浪费不用的时间也利用起来,役用效果大大增强。
稻田养鸭,种稻户与养鸭户往往是分离的,不能协调一致;稻鸭共作,种稻、养鸭完全融为一体,互利共作。
稻鸭共作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在环保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3 稻鸭共作技术的发展
稻田养鸭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但随着现代农业的
发展,特别是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施用,稻田养鸭日渐式微。
现代稻鸭共作主要是在我国稻田养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入了水禽育种学、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环境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镇江市2000年在我省率先引进并取得成功,2001年稻鸭共作技术通过了省级鉴定。
湖南省、安徽省、四川省、广东省都在积极开展稻鸭共作,预计这项技术在国内将有更大、更快的发展。
2 稻鸭共作的应用效果
稻鸭共作技术以水稻生产为中心和主体,而鸭则担负起完成水稻生产中的多个生产环节、多项田间作业的作用。
概括起来讲,稻鸭共作对水稻起到除草、除虫、施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五大直接效果。
2.1 除草效果
稻鸭共作的各种效果中,除草效果最为明显,比化学除草的效果还要好,几乎可以取代除草剂的化学除草。
主要是因为除草时间长,可持续60~70天,除草方式多,从鸭采食杂草来看,鸭对禾本科以外的杂草,特别是阔叶杂草十分喜食,鸭采食杂草,不仅包括植株还包括籽实、地下块茎、根茎。
鸭不停地在稻田里运动,形成稻鸭共作另一特有的浑水现象,也是抑制大部分杂草种子萌发的重要原因。
2.2 除虫效果
鸭除了对穗期螟虫危害控制效果较差外,对其它水稻害虫、苗期害虫均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除少数在稻株上部叶片及穗部危害的害虫如稻纵卷叶螟、穗期的三化螟外,鸭对其他水稻害虫,特别是对栖息在稻株中下部的稻飞虱、稻叶蝉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2.3 施肥效果
鸭粪的养分含量略低于鸡粪,是养分含量较多、质量较好的有机肥。
在稻鸭共作时期内,据测定1只鸭排泄在水田里的粪便约有10kg,这些粪便用作稻田的肥料,虽不算很多,但随排泄随搅拌随吸收,肥料利用率高,肥效显著。
据观察,在不施用追肥和穗肥的情况下,稻鸭共作技术水稻的产量接近常规种稻的产量,与鸭粪有密切关系。
2.4 中耕浑水作用
稻鸭共作启用了鸭,通过鸭不间断地活动,解决了稻田中耕松土的难题,耘耥彻底,达到了松、均、透、熟。
中耕松土对人来说,异常艰辛,对鸭来说,胜任愉快。
2.5 刺激生长效果
稻鸭共作的各种效果中,刺激水稻生长也是稻鸭共作所特有的现象。
水稻经鸭刺激后独有的抗逆表现是分蘖多、开张角度大、茎杆粗壮、植株变矮、根系发达、穗形变大,有利于水稻的抗病、高产。
2.6 稻鸭共作的产量和收益
稻鸭共作其产量能接近常规种稻的产量,由于不施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节本效果明显,生产出的有机稻米,米价高,效益好;虽然增加了鸭苗、鸭饲料、围网等养鸭的投入,但鸭在完成稻鸭共作之后,用很少的饲料投人,换来了优质的鸭肉,鸭肉产出虽不很显著,但足以支付鸭的投入,增收效果较为明显。
3 鸭苗的准备
3.1 确定苗鸭品种
稻鸭共作,鸭是关键,选用役用鸭或小型麻鸭品种最为理想。
3.2 确定需要苗鸭的时间
从水稻种植来看,水稻活棵即可放入苗鸭。
适宜放入稻田的苗鸭一般以7~ 10日龄的育雏期。
稻鸭共作农户只要大致确定了栽秧日期、放鸭日期,即可以此向前倒推35天确定为种蛋入孵期,鸭出雏后7~10天,经育雏提前驯水,即可放入水稻田。
3.3 确定订购苗鸭的数量
根据近年实践,每亩投放20只苗鸭较为宜,鸭群以80只为宜。
3.4 雏鸭的驯水
鸭的驯水是稻鸭共作鸭育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有别于普通鸭育雏驯水。
鸭驯水的要求一是早驯水,以便雏鸭尽早放入稻田,开始稻鸭共作;二是驯好水,达到水不湿毛。
驯水成功的雏鸭,在水中运动嬉戏活泼自如、水不沾毛,可以顺利放入稻田。
3.5 雏鸭的管理要点
掌握适宜的温度,合理分群饲养,建立良好的人、鸭关系,搞好清洁卫生,保持鸭舍干燥,驯水池的水要清洁。
4 田间工程
4.1 稻田的准备
一般来说,适合种植水稻的稻田都可以用作稻鸭共作。
稻鸭共作除了考虑稻,还必须考虑鸭这个重要角色,所以对稻田又有了一些新的要求。
4.1.1 水源充足、灌溉方便
稻鸭共作田插秧后始终保持水层,水源不足、灌溉不便,不利于稻鸭共作的实施。
4.1.2 田块平整、面积适宜
考虑到稻鸭共作的生产特点、要求,所选择田块较为平整,有利于围网操作,大田面积以5亩较为适宜。
4.1.3 田埂适当加高
稻鸭共作稻田的整治在稻田养殖工程中,工作量是最小的。
为适应稻田灌水、
保水,需要将田埂适当加高,这可在秋季前茬水稻收割后的冬春季进行。
田埂高20~30cm,宽60-80cm。
加高加固田埂有利于适当提高稻田灌水层,发挥鸭的役用效果。
田面平整,能确保寸水处处到,这既有利于水稻生长,也有利于鸭子的活动。
4.2 搭建简易鸭舍
鸭子放入稻田时,鸭的日龄在7~10日龄,仅身着绒毛,还不可能长时间呆在水中,需在稻田边上的陆地上为鸭子搭建简易鸭舍,以避风雨,以供憩息。
4.3 搭建初放区
鸭子刚放入水稻大田,需有一个适应过程,尚不宜让雏鸭满田跑。
为此宜设置初放区,让雏鸭先在初放区生活1~2天,一个5亩左右的田块,初放区的面积以20平方米大小为宜。
太小,鸭活动不开来;太大,不便于早期管理。
4.4 设置电围栏
电围栏的设置是稻鸭共作中的关键设施。
电围栏的作用有二点:一是围栏可防止鸭子离开稻田,确保共作的效果;二是防御天敌、保护鸭子,这也是更重要的方面。
电围栏通常为两层结构,稻田里面的一层为塑料网围成,围孔以1指到2指宽为宜,网高lOOcm,以田块进行分隔;稻田外面一层为电围栏,以圩口进行操作,一般面积控制在50亩左右,通常由电源、电脉冲器、绝缘子、细铁丝、竹桩、地线等组成。
5 稻鸭共作
5.1 稻鸭共作的时间
在鸭子放入稻田后,稻和鸭即结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互生共利,直到水稻抽穗后将鸭从稻田里收上来,稻和鸭才重新分开,一般有60~70天左右的时间。
5.2 鸭的管理要点
5.2.1 放鸭时间
插秧后水稻一活棵就要尽早放入鸭子,一般7~lO天就要放鸭入田。
鸭放入稻田的时间宜选择晴天的上午9~10点为宜。
5.2.2 放鸭数量
一般亩放20只,鸭群大小以100只,面积5亩为宜。
5.2.3 饲喂管理
掌握既适当饲喂,又不过量,放入稻田后,以自由采食为主,适当饲喂为辅。
5.2.4 捕捉和销售
水稻抽穗扬花时,鸭完成稻鸭共作的田间作业任务,这时将鸭子及时从稻田里收上来,以免对稻穗造成危害。
5.3 水稻栽培要点
5.3.1 水稻的栽植密度
稻鸭共作田水稻的栽植密度既要考虑水稻高产的需要,又要考虑这种栽植密度要适于鸭子的活动。
机插秧是实行稻鸭共作的最佳栽培方式,行距30cm,株距
23.3cm,基本苗7万/亩,这样的株行距配置,不仅有利于水稻的高产,也有利于鸭在株间穿行,稻鸭共作的各种效果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
5.3.2 水浆管理
插秧后一直保持适当水层,绝不将浑水排出,水少时适当添进新水,保持水层高度,在鸭子从田间撤出后,待水淀清,才渐渐排水或让水自然落干,以后可采用干干湿湿的灌水方法。
鸭为水禽,喜游水、戏水、饮水,在水中觅食,没有
水层,鸭子的运动速度大为减慢,战斗力下降。
所以稻鸭共作田建有水层,保持浅水对鸭在田间开展各项作业极为有利。
5.3.2 肥料管理
稻鸭共作属有机稻米生产,完全可以不施用化肥,可适当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和放养浮萍等水生绿肥,以增加鸭的青饲料和肥料。
5.3.3 病虫害防治
就水稻的苗期害虫、植株中下部害虫而言,鸭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对螟虫这种钻蛀性害虫造成的白穗危害,防治效果不够理想。
可采用频振杀虫灯诱杀或生物农药等办法进行防治。